10.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在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作品本身,不要陷入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应”,是我们与作品的一次心灵交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分享我们的感受和体验吧!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一
“潜能”指潜在的能量,奥地利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费罗伊德曾经说:“人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大的潜能,它被深深埋藏于我们的体内”。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也应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成长的潜质和自己独特的优势,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去帮助孩子发现他的潜能和优势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解放孩子的潜能》,作者是英国作家马丁.洛森。本书共有280页,十六篇章,这本书主要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引导我们正确的了解孩子和支持孩子。
在书中指出,作为父母的也应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会令你头疼,会犯着一些错误,而我们父母也应该要不嫌其烦地耐心进行正面的引导,及时给与孩子希望、勇气和支持,从而使孩子能够真正得以健康成长。同时作为父母也要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成功儿童,也许是他们的人格具有某些先天的特征,但仍需要后天父母及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去加以发展。平时父母和老师仅仅告诉孩子要如何做很难奏效,孩子必须亲眼看到怎做,孩子需要培养自我的价值感的榜样,需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帮助别人的榜样,以及能够承担责任的榜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去承担我们必须要去做的的榜样。
本书的精华在于引导我们去了解孩子,用爱去教育孩子,尊重孩子,带着感情去理解孩子,承认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并协助孩子快乐、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责任,而作为家长我们也应意识到,学会教育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也是我们父母的一个重要能力,希望我们可以共同承担起激发孩子潜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的重要责任!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二
这几天一直在读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合上这本书,我决定做以下改变:
书中说“陪伴是送个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句最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本质。由于是心理教师的缘故,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其家长。每次咨询过后,我都会深深感慨,是无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造成的啊。结果,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到处求医,急于求成,往往使得问题愈演愈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陪伴”需用心,才能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进行最有效的对话以及积极的影响。张老师说,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深感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每每工作压力比较大时,回到家,除了陪他写作业之外,更多时间会用于完成白天没完成的工作或看书、写文章,与孩子贴心的语言交流太少。难怪,儿子在看完《美丽的契约》时,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丽一样幽默!”小小的他,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找我咨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心情抑郁,不能静心学习。这与他们从小缺乏与同伴广泛交往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张文质老师说:再也没有比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对其进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同伴的影响、教育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可以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所在群体的潜规则,从而尽快适应这个集体,进而获得被接纳感与安全感。没有实战经验,没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喜怒哀乐,那多么详尽、完备的技巧训练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会与各个类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秘诀。
母亲过于好强,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的准备。这样,父母的心态就会平和得多。在这一点上,我深感自责。我把最大声的斥责献给了孩子,甚至有时还会气急败坏地对他动用武力。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将是快乐无比的事情。从小,喜欢画画的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没能坚持下来。看到儿子同样喜欢画画之后,我很高兴,于是,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画画辅导班。原来他一天可以画上十几张画,快乐无比,可如今,一周却只画一张,好像在完成任务一样,技巧提高了,但兴趣锐减了。
我知道,是我的要求过于苛刻的缘故。张老师说鼓励孩子找到“迷恋”的领域无比重要,可以让孩子最终过上有目的的生活。于是,我不再提有形的要求,而是默默在培养于坚持自己的爱好,让他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的快乐。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视生命,以谨慎和热情的方式对待生命。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社会递交考卷的过程。不用心的人怎能拿到高分呢?唯有父母改变,才能陪伴自己踏上一条芬芳的共同成长之路。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他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委曲求全的应付。我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绩没有提高,反而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还越来越不听话,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在整理书柜时无意间读到“《父母课堂》——守护孩子的生命”这篇文章,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用语言羞辱孩子;不轻视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歧视、欺辱、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她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习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成绩也保持的不错,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儿童文学方面的书。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光满足孩子的吃、穿、花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并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要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爱家人,爱师长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开世界,让他全心全意地信赖自己,让他能够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希望父母课堂在老师与家长之间筑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去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健康的长大。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四
为人父母有痛苦也有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逼着你成长,逼着你进步,让你一点一点变得成熟起来。不过说到成长,最快的成长方式还是有专家进行引导,就好像书中的那个学习小组,几个妈妈们在专家的带领下一点一点成长一点一点提高,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当然在中国还很难找到这样的专家,更不要提类似的小组,那还有点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阅读,通过书,来使自己提高成长起来。
不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市场上书店中已经有了太多太多,占据了一排一排的书架,可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在太少太少。我读过那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总体的感觉就是欧美的要好于中国的,专家写的要好于业余那些妈妈们的。
西方人看问题的视角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东方人总是关注那些宏观的问题,对具体的方法策略却感到很茫然,而西方人却总是能够从最细小的事情当中,精雕细刻,找出一种你想象不到的解决方法,让你感觉到很吃惊。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让人很吃惊的观点,就是评价性的语言会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描述性的语言才给他真正的自由。我们说了很多年赏识教育,可是却很少想过赏识的细节,可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是整个问题的核心所在。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让你看,你可以评价说他画得太棒了,简直就是小画家。也可以用描述性语言说,你画了一片青草地,一个太阳,火红火红的,还带着笑脸,草地上的小动物真可爱……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夸他一句,但是他从的你语言中体会到了巨大的鼓励和重视,然后他就跑回去接着又画了一幅,接着让你看,无疑这幅画他肯定画得更认真更好更漂亮。而当听到你是一个小画家的评论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画的水平,只是高兴了一下,满足了一下自己,然后就放下画去玩了,他不想再去画了,怕画得达不到小画家的水准,还是其实心里明白什么是画家的。这就是两种回答方式的区别。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水平,我们说孩子需要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以后,他会觉得,自己达不到你的赏识,他会感觉有压力,会感觉头上戴上了一个巨大的帽子,让他感觉很沉重。而描述性语言,让孩子明白,你在关注他,关注他做的事情,你很重视,你很留心,你理解了他的工作,他很开心,这才是最好的鼓励。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成为一个好父母会这么容易,你知道了道理还没有用,还要在和孩子的不同情景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书中提到了大量的例子,都是这些妈妈们在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互相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最后一点一点成长了起来。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为父母就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机会,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让自己成长起来做一个好的父母。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五
丁家幼儿园陈红岩。
当我坐下来静静品味这本书时,发现文字中的哲理深憾人心,感受到书中文字与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与触动,心里为书叫好,也震撼于作者的博学,踏实的研究,感谢他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读书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学校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老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使孩子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二、解放双手使孩子有力量。
防守让幼儿去“做”和“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的经验。
三、解放眼睛使孩子会发现。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四、解放嘴巴使孩子自由发问。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五、解放空间使孩子回归自然。
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了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既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六大解放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着启示、指导作用。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
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上与心理上的充分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创造的欲望,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陶先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象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用美好的语言表扬他们,用真善美的故事启发他们。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其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以上这些是我读完文章所感的冰山一角,这些收获只是皮毛,还远远没有把握教育思想的精髓,但在学习时我也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六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七
前不久,读了《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该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去了解和支持孩子。
书中指出,作为父母的应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令你很头疼,目前常犯一些错误或正潜藏着一些危险,父母也要不嫌其烦地耐心地进行正面诱导,使其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懂得这样下去的后果,并给予其希望、勇气和支持,从而使孩子能真正得以健康地成长。同时做父母的要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孩子需要爱。爱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因为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说父母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爱涉及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和父母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
我觉得书中谈到的几个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味什么的观点,很有内涵:
(1)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
(2)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3)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4)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5)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
(6)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7)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8)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9)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有关于爱意味着什么?这些观点,可以成为父母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后行动的指南。
书中说到的成功儿童,也许他们的人格具有某些先天的特征,但仍需要后天父母及老师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去加以发展。平时父母和老师仅仅告诉孩子要如何做很难奏效,孩子必须亲眼看到怎样做。孩子需要能培养自我价值感的榜样,需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帮助别人的榜样,以及能够承担责任的榜样。因此,父母以及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去承担我们必须去做的“榜样”。
总之,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感触很深,它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八
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2.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4.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5.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压力大,感到总受挫败。
6.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7.避免用命令等负性语气。如“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
8.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让我猜猜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九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十
一、积极倾听的态度。
1、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时间。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不同的想法。
3、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自父母的信赖将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毋须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情绪的感觉只是一时的。
5、尊重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二、有效沟通的要点。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4、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5、成人少说多听,引导孩子多说。
三、孩子以下情况就不能只“听”了。
1、你在工作时,孩子不断地来骚扰、吵闹、哭叫。
2、孩子放学回来,书包、衣服、臭袜子乱扔在沙发上。
3、未经你的同意,孩子擅自使用你的工具/电脑。
4、孩子不做他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
每个人在出生之时,都做了选择,包括四个部分:身体、父母、地点、环境。家庭即由此四种处境组成。这一切是人在灵魂投胎的时候,所选择进入的处境,即家庭环境,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家庭是一片天,父母是这片天的“掌权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经常被我们看成什么样,经常被我们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我们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父母无不希望孩子如自己所期望般成长成才,可是父母越大的期望总会造成自己越大的责任和压力,也造成孩子更大的负担。如今社会变化的脚步也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和选择的多样性,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家庭衍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日趋恶化,这也是许多家庭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由。
一、学会尊重你的孩子。
现在的人际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因为人们都觉得没有尊重就没有交谈的必要。尊重是基础,也是前提,而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尤为重要。
有一天晚上,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可能是玩累了,夜里尿床了,第二天早晨,悄悄把事情跟他妈妈说了,结果他妈妈在和邻居交谈的时候,很随意地就把这件事情说了出去。小男孩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妈妈从来没有见过他发那么大的脾气。原因为何?因为小男孩感到他没有被妈妈尊重。很多父母自认为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其实都是片面的。在这些粗浅的了解中,却又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尊重。没有尊重,就不会实现很好的沟通。再比如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有翻看孩子日记、短信甚至qq聊天记录的习惯。也许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种种迹象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困惑。其实不然,这种行为给自己和孩子之间造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孩子缺少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家长呢,会成为他们眼里被仇视怀恨的对象,就此矛盾出现了。因此,如果自己的孩子处在青春期,更要懂得尊重他们个人的隐私和想法。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少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觉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得紧张,甚至无话可说。青春期的孩子,部分是孩子,部分是成人,身体和心理变化明显。这一时期的亲子冲突之中存在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倾听自己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未随着孩子的长大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总觉得他们还是自己眼中那个不变的小孩,自己是他们的父母,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结果父母觉得孩子越大越难以了解,孩子又觉得父母越来越不了解自己。
2呢?”孩子说:“赶紧去取煤油,然后去救他们。”这时候台下变得鸦雀无声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在孩子单纯、幼稚的想法里,居然有这么善良而且博爱的心。主持人可贵在哪里?可贵在能把孩子说的话听完,正因为他把孩子的话听完了,他才能真实地、完整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父母太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上,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就很难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还有一个孩子,在路边蹲着看蚂蚁,这时候有个成年人过来,问他:“孩子你在做什么?”这个孩子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啊!”成年人非常地奇怪问:“蚂蚁怎么会唱歌呢?”孩子说:“你又没有蹲下来,你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呢?”由此可见,有时候父母只有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听到他们的想法。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很忙,根本没时间“蹲下来”跟孩子互动沟通,或者没机会把孩子的话听完。但是,父母还抱怨说“孩子不愿意理我”,或者“一听我说就烦”。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前提,就是学会做一个会听自己孩子说话的父母。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他们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向你诉说不高兴的事,你应该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果是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们的谈话内容,你也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起平等,其实父母跟孩子之间肯定是不平等的。父母跟孩子怎么可能平等呢?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一个是监护人,一个是被监护人;一个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命脉,一个是被抚养的对象;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困难重重,苦恼多多,权利也多多,孩子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当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在沟通当中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你的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都是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沟通都是传统的单向权威式的。
一个10岁的男孩,被怀疑偷了邻居家的东西,邻居就来告诉他爸爸。他爸爸一听就把儿子给抓了回来,抓回来就打:“你拿人家东西没有?”“爸爸我没有拿!”“你再说,你拿了没拿?你看着,你今天要敢不说实话我不打死你!”“爸!我真的没有拿人家的东西!”“孩子,我可告诉你啊,你这一辈子有什么毛病都可以,但绝对不可以有这个毛病啊。你知不知道,你爸爸就是因为这个毛病而五进宫啊!”父亲气急了,把他吊起来打。怎么吊呢?倒吊着!头朝下,脚朝上,继续打。边打边骂,孩子哭着、喊着、挣扎着。听着孩子哭喊,这位父亲顺手抓起一个东西塞住了孩子的嘴。我们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当一个人头朝下的时候,呼吸都很困难,而父亲又堵上了他的嘴。两分钟不到,孩子的脸色都不一样了,也不再挣扎了。这个时候爸爸才紧张了,赶快把孩子放下来,抽出嘴里的东西,背起孩子疯了似的跑向医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孩子没有被抢救回来。10岁的孩子,天真烂漫的年龄,就这样死在了亲生爸爸的手里。原因是什么?我是家长,我就打你了怎么着!我都五进宫了,你可千万不能啊!这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到现在也说不清楚邻居家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这个孩子拿的。也许人家以为父亲都五进宫,儿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吧。反正永远地不知道真相了。所以,在这种单向权威的家长制作风的控制下,是很难进行平等沟通的。
平等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父母要学会去关心自己孩子关心的事,和他们聊天,从他们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在和孩子沟通时,讲究技巧,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要平等沟通。在相互交谈中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一定要细心倾听孩子的叙说,了解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和所做之事,并要给予适当评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融入孩子的叙说之中,或夸奖、或批评、或提醒、或建议,充分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尊重。
参考文献:
【1】马跃如,曹裕.管理沟通【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3】。
【4】。
【5】余世雄.有效沟通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117.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124~129.张勤.学会与孩子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李红.改善亲子关系妙招【z】.中华家庭教育网,2010.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
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阅读了知心姐姐卢勤的书《好父母好孩子》,读后受益匪浅。对于怎样做一个好父母,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怎样培养一个好孩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巴尔扎克说过:“困难对人生来说说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教育家卢梭也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那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所以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人为的为孩子创造一定的逆境,让之感知生活的艰辛,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习目标。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孩子从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没有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只图享受,不讲奉献,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就成了千古罪人。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在家里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适当地做些家务,如洗碗、洗袜子、扫地、拖地板等,让他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三、定期沟通,解答孩子的困惑。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等。但读了《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之后,使我感受到了母子之间定期沟通的重要性。
读了《好父母好孩子》一书之后就会知道,其实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人,不能把孩子当成是一件东西、一件玩具,也不能把他们当成任由大人支配的附属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那样去对待,去要求,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必然事与愿违。虽然孩子的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如果换个角度,换掉那挑剔的心态,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优点的。发现孩子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多加强化。多寻找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眼光去看待自已的孩子,会让孩子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0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