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民法典适用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6:40:23
最热民法典适用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01 16:40:23     小编:FS文字使者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意义。注意总结的语气要客观中立,避免夸大或贬低事实情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一

第12期《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全面阐述民法典涵盖内容、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等,提出要做好五个“加强”工作,切实实施好民法典,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

进入“民法典时代”,如何让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里,如何更好地实施以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命题”。民法典内容繁多、涉及领域广泛,与人民权益密切相关,综合性、实践性都非常强,这对我们实施好民法典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在讲好、用好、发展好三个方面着力下功夫,推动民法典落地落实,真正保障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讲好民法典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是实施好民法典的基本前提。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认同、尊崇法律,而这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也只有深入、彻底地讲清楚、讲明白了,专业性、综合性的法律才能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才能真正为民所懂、为民所用,真正惠及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特别强调要做好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和民法典普法工作,这也为我们讲好民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路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宣讲释疑、座谈交流、社会宣传等方式扩大人民群众了解认知民法典重大意义的范围和渠道,引导人们清楚认识到,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从重要性、必要性上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地位作用,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加深对民法典的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聚焦民法点总则编和各分则编,需要重点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要求,特别是要做好与民众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宣传解释工作,才能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科学规范用好并落实贯穿于执法司法全过程,是实施好民法典的重要途径。民法典承载着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引导、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既学好讲好、又用好落实好,才是民法典实施的根本要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科学运用与贯彻落实,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领会和深入学习民法典立法精神和重要理念内容,以上率下、贯彻落实,把民法典贯穿落实到具体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全过程中去,在运用与实践中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要履职尽责,将民法典立法精神和新的价值理念贯穿运用到执法司法全过程,秉持公正司法,加强民事司法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诉求,提高司法公信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更针对、有效地落实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过配相关社会力量、建强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长效性的纠纷化解机制,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完善发展好民法典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是实施好民法典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所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探索。理论研究是无止尽的,实践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法典是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积淀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向我们走来,也必定依赖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实践和理论研究走向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研讨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短板漏洞,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民法典实施的配套法律制度,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发展,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进一步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探讨民事领域的焦点难点和前沿问题,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智慧锦囊和理论支撑。

从颁布到落实,民法典的实施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好、彻底讲好、规范用好、科学发展好,就一定能这部“人民法典”真正服务于民、惠及于民,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二

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的电脑。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你是不是经常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新闻,因此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你不用忧愁,网络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从此你不用在赶时间了,你只要简简单单地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是不是很方便呢?你是不是一位大忙人,是不是没有时间烧饭和买东西,网络也可以帮你。你只要轻松地上网点击,上门服务肯定让你称心如意。

网络不仅有以上二个优点,它更是一个通讯的好工具。你是否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你是不是很想与他联系。网络可以帮你!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有许多优点,但是利用网络干坏事的事例还是存在的,有的人利用网络散发病毒,破坏电脑的正常工作。对于这些,我们要严格地禁止,让网络真正地服务人类。

网络,像一根很长的绳子,它把一个很大的世界连接在一起;网络,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你的梦想成真;网络,像一片汪洋大海,有无穷的奥秘等你去探索。ps:汗~~几万年前的文章都搬出来了...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三

摘要: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存在诸多经营风险,税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

税务风险具有影响大、可规避等特点,企业在对待税收方面要持有积极的态度,谋划企业效益要使用正当的手段,为防止企业由于税务风险而毁于一旦,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如何构建良好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语境指标体系,为电力企业有效规避税务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预警体构建

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国家税收方面没有按正当遵守国家或地方的税务法规定缴费,从而对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必要的利益损失。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利益逐渐演变成企业追逐的主要方面,为获得更多的利益,部分电力企业管理者易做出为谋取更多利益但违犯法纪的事情。

导致此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缺失。

一、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税务风险

1.筹划风险

电力企业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及相关变化了解程度不足,对政策解读不够充分等,易导致企业纳税筹划出错。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前,伴随着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的编纂完成与正式颁布,我们已然全面进入民法典时代。然而,法律要激活其生命、发挥其效能、树立其权威,必须付诸实施,即从文本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从抽象的法律条文落实为人们的具体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专门审判机关,负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时代使命。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本次民法典编纂予以承认和保护的重点,无疑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从胎儿权利保护,高空抛坠物责任划分到住宅__年后自动续期,离婚冷静期,再到设立居住权,完善监护制度,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切实改变了以往“重物轻人”现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毋庸置疑,民法典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司法公正;有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有助于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特别是首次将“绿色原则”作为民事基本原则写入法典,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呼声,必将有力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可以说,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将成为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充分认清自身在推进民法典实施上肩负的特殊时代使命,立足本职、担当尽责,坚持从学习领会、依法实施、宣传解读和调查研究四个维度入手,确保民法典这部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保障书和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深入学习领会是实施民法典的首要前提。人民法院作为贯彻实施民法典的重要部门,应当首先把学习民法典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提升公正司法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民法典正式施行前,对全体民事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进行系统、全员培训,切实通过深入学习、细致比较,精准把握立法宗旨,深刻理解条文要义,高度关注民法典的内在逻辑体系、原有条规的细微变化和新增设权利、内容的制度内涵,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严格依法适用是实施民法典的根本保证。公正高效文明司法,是维护民法典权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民法典正式实施后,人民法院要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全面提升理解和适用民法典的能力,严格依法实施民法典,不断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持续提升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要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和监督指导工作。同时,加强诉调对接,积极引导人民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基层组织务实解决民事纠纷,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

强化宣传解读是实施民法典的有效手段。民法典事关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民法院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充分借助编纂和颁布民法典这一难得契机,一方面,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融媒体宣传矩阵,针对民法典开展全方位解读,引导公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总规矩”。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个案审判,以案释法,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根本要求及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切实把案件审判转化为生动的“法治公开课”,努力让全社会每一个人走近民法典、了解民法典、运用民法典。

积极调查研究是实施民法典的现实要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矛盾不断调整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民法院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司法调研工作的能力水平,认真收集、汇总审判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认真总结审判经验,搜集整理重点案件,适时发布典型案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法典的统一适用,努力提高人民法院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五

先哲有言: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所有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遵循。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标志。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有年通过的民法总则,以及仍在继续适用的民法通则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有的存在抵牾之处。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对众多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的“确认”,将在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民法典新增内容里,用益物权中增加的居住权可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以房养老”卖给他人,夫妻离婚一方没有产权又无房居住等等,都可以要求设立居住权。合同编中,基于此次疫情增加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还增加了4种典型合同;此前并没有单行法律作为基础的人格权,更是独立成编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民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充分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反映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也开启了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六

自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起算,历经66年、四度搁浅、累次增删,205月28日,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法典!回望来时路,感念眼前人,几代中国民法学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投身时代洪流,为民法典编纂贡献智慧、奉献青春。这背后饱含了多少人的秉烛达旦、笔耕不辍、又有多少次的百锻千炼、集思广益……个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部民法典,几代民法人!所以,当我翻开这崭新却早已刻下岁月底色的《民法典》时,我看到的不是繁杂的条目、苍白的文字,而是法律对个体的尊重、对社会的关切、对时代的回应。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主体地位之平等来源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识,都能通过其意思自治,来享有权利、负担义务,而人格独立与自由正是这一切的基础与前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

我国《民法典》区别于其他各国民法典的最大特色之一,即是在体例设计上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该编回应我国新时代以来所面临的诸多重要社会热点问题,如侵犯个人隐私、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人格要素商品化使用、人体临床试验、性骚扰的规制等等。不但体现了法律对公民个体价值、人格尊严的重视与保护,更为人格权的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特别是《民法典》第990条并未对人格权进行封闭式的定义,而是采用开放列举的方式,在第一款例举了生命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典型的具体人格权类型;在第二款以开放的方式规定了“一般人格权”,将侵害“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的情形纳入民法的调整范围,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面对随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型侵害人格法益的类型,进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宪法》条款通过《民法典》与日常生活更加紧密贴合、落地生根。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呼唤:“法的最高命令是:做人,并尊重他人为人。”而人格权编,6章、51条、近5000字的篇幅恰恰是对这一最高命令的生动诠释。

整部《民法典》既照顾过去,又面向未来,更重要的是它立足于当下,对群众关切的、社会关注的、实践争议的诸多问题都给予了制度上的回应,从法律的角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和变革。

纵览《民法典》,我们会发现许多条文仿佛是个“陌生的老朋友”,模样虽然“亲切”,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利益分配规则与价值判断,折射出社会变迁对立法理念的影响。如在合同领域,《民法典》改变了以往“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推定规则,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将其由连带责任保证改为一般保证,使法律推定与保证人(特别是自然人保证)对于承担保证责任的理解越发贴近,更加符合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社会交往规则,也对混乱的民间借贷领域起到了一定的规制和引导作用。在继承领域,公证遗嘱优先性的废除、新增打印遗嘱、录像遗嘱两种遗嘱形式,即突显了对遗嘱人自由意志的尊重,又体现了技术进步对遗嘱法定形式的影响。在物权领域,增设居住权,虽然使所有权人的权利、房屋交易流转均受到较大限制,但同时也是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激增、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等现实难题所做的制度调整,蕴含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老有所依的人文关怀。在人格权领域,确立了“死者生前未拒绝,近亲属可以共同决定捐献”的遗体捐献的规则,在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与他人生命健康之间作出了利益衡量与价值取舍,鼓励遗体捐献的善行义举……可以说这是一部契合国人生活、顺应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法典》!也是一部发掘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养善良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

或有人说法典化之后,带来了不易修改、僵化、滞后等诸多实践难题。但我们需认清的是,民法的法典化不是立法技术上的炫技,毋宁是法律人体系化思维的起点。曾经民事法律领域,特别法之繁多、司法解释之庞杂、法律规范之冲突、案例学说之分歧等等,使得民法陷入了“解释之迷雾”,有必要以法典化的方式使其脉络清晰、体系严谨、逻辑自洽。

任何一部法律自诞生之日起即携带着滞后的基因!然法之不备,并非问题之结束,毋宁是法律思维及创造性活动之开始。我们不能以“法律没有规定”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让渡自己的选择!拉伦茨曾说“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法律均具有历史性,而每个法律解释都具有时代性,法律适用者无不在制定久远的法律中寻求今天问题的答案,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如此年轻的《民法典》。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既是法律适用者,也是法律解释者,在实践中,遭遇新现象、陷入新困境、面对新挑战,我们无法也不能置若罔闻、推脱怠慢。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法律的解释和续造,以此来填补法律漏洞,使法之生命得以绵长延续,使《民法典》焕发出应有的蓬勃生机。

所以,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扪心自问:《民法典》时代来临,法律人你准备好了吗?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将于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民法典贯彻实施作出科学部署,为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指明了方向。栗战书委员长在第五十九次委员长会议上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结合人大职责定位和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落实举措,切实推动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省委娄勤俭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这次又专门作出批示,强调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民法典的宣传实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了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习贯彻民法典座谈会,动员全省上下扎实做好民法典的宣传贯彻工作,推动民法典在__全面有效实施,以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契机全面提升法治__建设水平,为“强富美高”注入强劲的法治力量、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刚才,省政府、监委、法院、检察院、司法厅、法学会、律协负责同志和立法咨询专家作了发言,谈得都很好。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深入理解民法典颁布施行的重大意义,才能切实增强做好民法典贯彻实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民法典实施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民法典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深刻揭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其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和规范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涵盖了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涵盖了广大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涉及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积极而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权利需求,不仅吸收了既有民事法律中的民事权利,而且根据时代发展增加了隐私权、居住权、土地经营权等诸项权利,进一步丰富了民事权利种类,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人格权单独成编是民法典编纂的一大亮点,强化了对健康权、名誉权等权利的保护,凸显了民法典作为“人法”的显著特点和本质属性,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超越了以物为本的法国和德国民法典,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为世界民事立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实施民法典,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就会更加充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更加有序,经济活动就会更加充满活力,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能得到显著提升。

其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生活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法典坚持“民商合一”立法传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事商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比如明确各种能够进入市场交易的客体并规定了交易的规则和形式,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公平交易制度、合同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等,这些对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是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遵循。

其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好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编纂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实施好民法典将有力推动民事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助推和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对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更好地推动民事司法、行政执法等相关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民法是对民事权利的宣示,民法典系统完整构建了私权保障体系,相应地对公权行使的规范化提出了度量标准。各类行使公权力的机关,要树立善意对待民事权利、平等对待民事主体的施政理念,将保障私权作为公权行使的底线,把损害私权作为公权行使的红线。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的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如何,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对于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准确理解民法典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面把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民法典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要做好民法典的宣传贯彻工作,必须对民法典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准确理解民法典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面把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制度设计和各方面要求。

一要深刻理解民法典出台的时代背景。民事立法史告诉我们,民事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正向相关的,世界著名的民法典通常诞生在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重视人的价值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显示,编纂法典往往是一个朝代、一个时代走向繁荣强盛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于成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单行的民商事法律相继制定,这些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启动民法典编纂的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推进,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时代。民法典的编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全面依法治国的纵深推进,在深刻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单行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以法典化方式消除单行民事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的疏漏、重复和冲突,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系统、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发展等重大成果的全景式记录和系统性表达,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代表性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性法典,是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示范性法典。

二要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的编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立法为民要求;坚持立足国情实际,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方向;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既注重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合理安排,又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民法典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确立了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是民事法律制度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民法典把宪法确立的新发展理念融进法典,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在总则编中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分编中也都有具体制度安排,为全面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撑。我们要准确把握民法典编纂过程所遵循和条款内容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并将之作为贯彻落实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

三要全面掌握民法典的主要内容。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内容极其丰富,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为复杂的一部法律。只有学好民法典,才能用好民法典。要重点关注涉及重要制度的关键章节和核心条款,学深悟透调整所有权关系的物权制度,调整交易关系的合同制度、担保制度,调整侵权诉求关系的侵权责任制度,调整市场主体的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民法典确立的一些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质内涵,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三、在全面覆盖中强化针对性,精心抓好民法典的宣传教育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与直接使用、运用民法典一些人员关联更大。在推动民法典的宣传教育中,既要做到全面覆盖,在全社会掀起学法典、尊法典、用法典的良好氛围,又要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施策,提高民法典宣传贯彻的实际效果,最大程度发挥民法典对不同群体的惠及作用。

一是广泛开展普法,面向社会公众加大宣传力度。将民法典作为我省“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将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制度机制,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为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打牢基础。各相关部门、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民法典法律知识,送法典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居,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突出重点群体,强化对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士的业务培训。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引导其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广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政法工作者的业务辅导,尤其要加大对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律师等民事法律直接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及时、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民法典最新精神,与时俱进完成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为依法开展审判、检察、调解、仲裁等工作做好准备。

三是注重分类施策,满足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对于不同群体要有针对性、有区别、有侧重地开展宣传教育。对广大民众,要聚焦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相关规定和条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接地气的案例进行宣讲,提振学习兴趣,回应重点关切;对专业人士,要全面辅导民法典的立法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制度设计及其变化,以及与将要废止的单行民事法律之间的区别,着力提升其利用民法典解决问题和纠纷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对领导干部,要重点培训厘清公权力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之间的边界、公权力主体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引导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

四、结合省情、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民法典贯彻实施的准备工作

__实体经济发达、市场主体活跃、民商事活动频繁,民法典在我省实施得好,具有示范意义。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要主动作为,结合省情实际,多措并举,为民法典顺利、全面、有效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及时开展清理工作,为民法典在__的实施扫除障碍。民法典生效施行时,将同时废止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担保法等9部民事单行法律。我省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出台之时是以这些民事单行法律作为上位法的依据制定的,有的与这些民事单行法律相关联、相配套。民法典颁布实施后,要对我省的物业管理条例、不动产登记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经纪人条例等相关法规,以及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清理,对与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相一致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保证民法典在我省的顺利实施。

第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适时出台一批促进民法典实施的政策措施。要把民法典的贯彻实施放到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__发展中去谋划和推动,找准民法典实施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六稳六保、六个高质量发展等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民法典的有效实施推动相关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在切合__省情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民法典精神、属于地方权限、便于操作执行、切实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与民法典统筹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更好地维护交易安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调动各类民事主体参与民商事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激发__的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

第三,全面贯彻立体落实,将民法典的实施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推动民法典引领立法、进入执法、融入司法、沁入守法,全面、立体推动民法典贯彻落实。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要将是否符合民法典的精神作为重要标准;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备案审查工作中,要将是否符合民法典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作为审查内容;各级政府要将民法典有效实施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不得违法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各级审判机关要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各级检察机关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各级仲裁机构、人民调解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务实解决民事纠纷,齐心协力推进民法典的实施工作。

为了有力有效推进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决定专门成立三个工作专班,由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一是成立法规清理工作专班,对涉及民法典的我省地方性法规集中清理、及时处理。二是成立督促检查工作专班,对“一府一委两院”和相关部门实施民法典的情况进行督查推动。三是成立宣传教育工作专班,会同有关方面统筹做好民法典宣传教育的组织推进工作。会后,各工作专班要根据会议要求抓紧起草工作方案,拿出具体意见举措。要以民法典的实施时间为节点,年底前着眼于做好民法典施行的准备工作,明年1月起着力跟踪推进民法典的全面有效实施。同志们,推进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需要各机关、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相信在大家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做好民法典的贯彻实施工作,将民法典的良法优势转化为依法治省的实际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的民法典实施助推__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八

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全面阐述民法典涵盖内容、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等,提出要做好五个“加强”工作,切实实施好民法典,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

进入“民法典时代”,如何让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里,如何更好地实施以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成为我们必须答好的“命题”。民法典内容繁多、涉及领域广泛,与人民权益密切相关,综合性、实践性都非常强,这对我们实施好民法典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在讲好、用好、发展好三个方面着力下功夫,推动民法典落地落实,真正保障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讲好民法典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是实施好民法典的基本前提。法律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全社会认同、尊崇法律,而这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也只有深入、彻底地讲清楚、讲明白了,专业性、综合性的法律才能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才能真正为民所懂、为民所用,真正惠及百姓。在文章中特别强调要做好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和民法典普法工作,这也为我们讲好民法典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路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宣讲释疑、座谈交流、社会宣传等方式扩大人民群众了解认知民法典重大意义的范围和渠道,引导人们清楚认识到,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从重要性、必要性上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地位作用,进而从思想上重视加深对民法典的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聚焦民法点总则编和各分则编,需要重点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要求,特别是要做好与民众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宣传解释工作,才能让民法典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科学规范用好并落实贯穿于执法司法全过程,是实施好民法典的重要途径。民法典承载着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引导、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既学好讲好、又用好落实好,才是民法典实施的根本要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法典的科学运用与贯彻落实,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领会和深入学习民法典立法精神和重要理念内容,以上率下、贯彻落实,把民法典贯穿落实到具体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全过程中去,在运用与实践中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要履职尽责,将民法典立法精神和新的价值理念贯穿运用到执法司法全过程,秉持公正司法,加强民事司法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诉求,提高司法公信力。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更针对、有效地落实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过配相关社会力量、建强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长效性的纠纷化解机制,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完善发展好民法典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是实施好民法典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所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探索。理论研究是无止尽的,实践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法典是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积淀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向我们走来,也必定依赖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实践和理论研究走向未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入分析研讨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短板漏洞,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民法典实施的配套法律制度,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发展,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进一步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探讨民事领域的焦点难点和前沿问题,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智慧锦囊和理论支撑。

从颁布到落实,民法典的实施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好、彻底讲好、规范用好、科学发展好,就一定能这部“人民法典”真正服务于民、惠及于民,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九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民法典》不仅让我们在法律知识方面收获了很多,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帮助我们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接地气”的方式(比如绘本、短视频等)做好普法工作,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民法典》,知道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

用法是实现《民法典》“落地生根”最直接的体现。加强对公职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关系到《民法典》“落地生根”的成效。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掌握好法律依据,牢牢把握法律准绳,抓好法律适用问题,不超越法律赋予的权限,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

《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学好、用好它,才能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民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民法包含了人从“摇篮”到“坟墓”每一个阶段能够遇到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它的框架范围内,因此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民法典》,才能更好地回应民众的法治期待。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民法典》的出台是实践中的发展,它更加全面、准确、系统地保证了人们在社会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效率。

纪检监察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民法典》,树牢法治思维,并运用到监督检查、执纪审查等各项工作中。精准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法治化,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法典,以“民”命名,充分反映人民利益诉求,全面保障人民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秉持的理念,无论是正风肃纪、拍“蝇”破“伞”,还是开展民生领域专项问题整治,都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与纪检监察工作不仅秉持着相同理念,具体规定也相互呼应。翻开民法典,可以看到党纪处分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等法规中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关要求,在民法典中也有所体现。

用好民法典,树立法治意识,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理应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同时,作为公权力的监督者,其职责在于监督公权力在纪律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不得侵害人民利益。民法典为行使公权力机关划出更加清晰的范围与界限。如在查询被调查单位和个人账户的时候,不能随意扩大范围,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审查调查需要企业经营者协助调查,既要查清问题,也要保证其合法的人身财产权益等等。民法典为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履职保护民事权利树立更明确的参照。

用好民法典,严格依纪依法,规范行使公权力。对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对公权力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因此,运用好公私法、把握用权边界,对纪检监察机关自身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一些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往往与民事经济纠纷交织在一起,就需要严格区分民事行为与刑事犯罪问题。可以看到,精准运用民法典,了解法律法规规则适用范围,做好纪法衔接、法法衔接,是依规依纪依法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内在要求。

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者,我们应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角度出发,学好用好民法典,提高依规依纪依法的工作水平,切实保护人民的民事权利。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

1.1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内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从根本上讲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意义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求达成交易协议和订立合同,兼有经济活动和民事法律行为两种性质。招投标的过程管理实际是在工程建设中引进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优选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及总承包单位,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节约投资的项目管理过程。招投标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招标:工程项目招标是招标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制定并发布招标文件,招揽投标人并从中择优选定工程项目承包人的一种经济行为。通过招标可使投标人之间产生竞争,实现货比多家,优中选优的目的,从而获得最优的投资效益。

投标:工程项目投标是投标人在响应招标文件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提出的具体应对方案及报价等。

开标:工程项目开标是指招标人或其代理人当众开启投标书,宣布其中的主要内容。

评标:工程项目评标是招标人组成的评标小组或由行政主管部门当天随机抽取的评标专家,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对有效的投标书进行商务和技术方面的审查分析和比较评价,最后根据打分的结果排出优劣次序。

中标:中标是指招标人根据评标报告,选定中标人,并发出中标通知。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是指招标人和中标人根据相关法律和招标文件订立合同,确立发包关系。

1.2招投标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工程建设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招、评标体系不规范,行政干预较多,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招投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标方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投标时挂靠资质更高的企业参加资格预审,临时组建项目管理班子并招募劳动力素质底下的劳务队伍,采用低价中标或故意抬高部分单价的办法竞标,一旦中标后,很快出现管理混乱,采用索赔和洽商变更赚取利润等等。

(2)国有投资项目,由于其招标人不是工程项目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

(3)忽视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方案设计不精准,市场调研不全面,可行性研究不深入,直接导致招标文件不够严谨,在开工后出现大量的洽商变更,使工程在进度和造价等方面严重超出预期。

(4)在工程项目招标评标中片面强调工程投标报价,造成了评标仅仅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比较,定标也仅仅由经济标锁定,而忽略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工期、企业信誉、施工组织设计等诸多重要因素。

(5)在工程投标中不注重招标管理团队的组织和全过程管理,缺乏技术性的专家和人才,忽视资质预审的重要性,增大了投标单位“围标”的可能性。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一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这篇重要文章,是在新时代法治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法典推动、实施、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导航。

笔者认为,民法典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其意义极其深远。我们当从这篇重要文章中,品出民法典的“三味”。

品出“人民味”,擦亮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是怎样的,民法典就是怎样的。”“物权”“合同”“人格权”等编次无不与人民权益息息相关;“离婚太冲动?30天内可撤回”“借一万还十万?网贷套路不用怕”等生动的条文解读,无不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民法典俨然成了“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1260条条文涵盖了民事活动中的大事、小事、琐碎事,织密了人民权利的“防护网”,支起了权利平等的“公平称”。既然民法典有“人民味”,我们就必须让民法典落地城市乡村,走进千家万户,扎根在群众心中。要强化民法典“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行力,大力推广普法教育,用“接地气”的语言阐释民法典,让人民群众读懂民法典、善用民法典。

品出“担当味”,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民法典与各级政府相关,与司法机关相关,更与党政干部及公民个人相关。从政府机关层面上讲,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力手段,是正确决策、优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充分保障,这是国家对人民的担当;从组织层面上讲,民法典是谋事、干事的理论源泉,深入学习、全面遵守、带头维护,这是党政干部对群众的担当;从个人层面上讲,民众心怀敬畏,遵从平等自愿原则,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是公民对社会的担当。“人民的事,都不是小事”,党政干部要把调解邻里纠纷、评判是非对错那些“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在民法典中寻出最正确的“解题方法”,用担当促进社会和谐。

品出“发展味”,夯实问题导向的总基调。蜜蜂之所以酿蜜,是因为采集了百花的精华;江河之所以奔涌,是因为汇聚了无数的溪流。5000多年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的汲取,70多年新中国民事法律的沉淀,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的借鉴,成就了民法典的颁布实施。这段历程,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发展的过程。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始终坚持发展的眼光,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民事法治建设这一主体工程添砖加瓦,让民法典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密切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党执政的固本之基,抓好以党支部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意义深远。

现实工作中,有的支部书记及其班子成员,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在党不建党,把党建看作“软指标”,遇到上级提问或群众咨询,对党的理论、党内法规,甚至最起码的“三会一课”“发展党员”“社情民意”等答非所问,集体“乱语”或“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逐步下降,话语权逐步削弱,不得不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打造“学习型”支部,在争做自觉学习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答非所问”。要完善机制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围绕增强政治能力深化理论学习,切实做到学习有主题、有内容、有讨论、有收获。要结合实践学。结合基层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实际,采取夜晚院落“闲摆学”、田间地头“谈话学”等方式,实现“一人参与,全体受益”。要丰富载体学。通过制作微党课,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拓宽党员活动阵地,有效实现党建工作由“被动式”向“互动式”的转变。通过“学习型”支部的打造,极力提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避免心中无货的“答非所问”。

打造“发展型”支部,在争做加快发展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说外行话”。要以“党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聚焦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在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强劲的红色驱动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真正做到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要大兴拼搏进取之风,真正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工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工作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着眼于“三农”工作,形成大抓发展的工作合力、工作动能。通过“发展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对“社情民意”“发展思路”有更深的认识,避免滔滔不绝的“说外行话”。

打造“服务型”支部,在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套话大话”。要着力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注重激励奖惩、党内关怀、培训教育等机制的运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要着力完善支部阵地建设。以“党建引领、服务群众”为目标,在保障党支部正常办公的前提下,优化支部活动场所功能布局,将其打造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党员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活动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更多的荣誉感、归属感。要着力服务载体的丰富创新。实行“办理事项”“办事流程”“办事承诺”三公开,实施特殊群体“事务代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通过“服务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细心服务,避免不切实际的“套话大话”。

打造“法治型”支部,在争做遵纪守法的表率中增强话语权,拒绝“自言其说”。要探索“党建+法治”基层治理模式。围绕组织建设法治化、党员队伍法治化、办事决策法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目标任务,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要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印制《民法典内容选编》,对群众最关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借款合同如何支付利息、家庭关系、离婚冷静期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切实解决干部群众的“法治恐慌”。通过“法治型”支部的打造,让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意识,避免脱离法律法规的“自言其说”。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三

最近几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我国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保障问题的焦点所在。虽然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已步入正轨,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依旧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快的经济环境,改革迫在眉睫。如今,事业单位在改革养老保险方面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存在各种难点与问题。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但有利于健全养老保险保障体系,同时也能够推进事业单位的养老体系改革。

一、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改革的意义

(一)减轻国家负担,缓解财政压力

以前,事业单位的职工不会自己缴纳养老保险,政府直接拨付财政预算,可以说是其生老病死都被国家包下了。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剧烈,这种全面保障在新常态下就使其他社会成员面临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且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不断增加。而事业单位在全面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单位及职工各自要承担部分费用的缴纳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明确主体责任意识,同时还能够缓解财政压力,降低政府本身的运行成本。

(二)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市场分配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致使社会分配出现不公平的情况,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而社会保障是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调节、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使初次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得到缓解,为社会公平性提供保障,使社会能和谐发展下去。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事业单位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始终无法离开我国的整体经济单独的存在,所以,就应该将其归纳到社会制度中去,确保养老保险制度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化,从而与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协调,如此才能够弥补不同社会阶层及行业产生的差异。此次改革要求单位及职工个人一起承担养老保险,能够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相互并轨,改变以往国家财政统包的局面,这样才能够实现权力和义务的相互统一,体现政府的责任与社会公平,帮助缓解社会矛盾。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

(一)制度不统一,覆盖面较窄,参保率低

第一,我国事业单位未能深度的推进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形成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的相互并轨,其中,随着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逐渐拉大,也激化了矛盾;第二,参保方式各种各样,部分事业单位是全员参保,而一些地区只允许自收自支、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参保,如此就导致制度不统一,覆盖面较窄,参保率低的问题出现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中。

(二)财政负担增加,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分解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已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的发放权留在财政部门;而在职的事业单位人员则需要到社会保险机构缴纳。身为事业单位职工雇主的政府,就需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付费问题,也就是事业单位不仅需要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还需要缴纳在岗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增大财政支付压力,导致地方财政出现不堪重负的局面。

(三)缺少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离不开法律基础,只有基于法律的制度才能变得社会化,真正实现其强制性。但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使得政策指导的明确程度不足,而事业单位具体的养老保险项目、参保对象、收缴基金、养老金发放等均离不开有效的规范做保障。对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各试点地区及单位的政策及法规都不够健全,并且改革的方法也不统一,这样就会造成差异化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方案。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颁布一些与地方相互配套的政策法规,这样很容易造成养老保险制度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法律的约束力被弱化。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难点的改善对策

(一)坚持公平正义优先、兼顾效率的改革原则

对事业单位而言,养老保险制度关系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在改革中应重视将正义与公平的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它是社会保障追求的内在目标。要想真正实现正义与公平,就必须要为既定目标的实现去冒险,促使大家能接受存在于实际利益方面的公平。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中,需要考虑到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等,不能出现差别化的对待。基于这一原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在退休之后事业单位人员能够享受到满足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险。这一种公平正义要求改革相关利益群体能够获得公平正义改革所带来的发展成果。而兼顾效率也应该基于这一基础,加快制度方面的建设,确保其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测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压力,并做好合理的分解

第一,如果离退休手续办理是在改革之前,那么养老金的发放权就会继续留在财政部门。假如r是养老保险金的总额,w是养老保险人数×离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那么当地的社保机构就应该按照每一年w拨付给当地的'财政部门,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过需要当地的财政补足不足的部分。c是年补助使用权单位的财政资金,那么c=r-w。这样既可以做到满足瞻养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多头的付费给政府造成巨大压力。第二,如果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养老金,并且事业单位对在岗职工缴纳基本的养老保险费用(工资的20%)总额无法支付社保养老金,但是加上在岗个人缴费部分(工资8%),这样就超出了养老金。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测算数据,事业单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属于这一类。假设r是养老金总额,w是养老人数×年平均养老金,c是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的财政资金补助,那么c=r-w。在理论上,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社会保险机构承担事业单位的社保养老金发放权,政府部门承受的负担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取决于政府部门如何去理解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于改革应当保持哪种态度。政府部门针对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助,实际上就是将事业单位欠下的事业单位社保“老人”和社保“中人”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加以偿还。

(三)完善立法,规范法规政策

只有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其获得强大的政策支撑,从而使事业单位在改革养老保险政策时能保持统一。从事业改革养老保险的历程来看,正是因为缺少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才使得养老政策得不到支持与保障,使其面临与政策不配套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就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通过法制,确保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步入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上。

四、结语

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关键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配套措施,尽管整体改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利,然而改革的不足之处不容忽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能够真正迈上正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3]潘珂.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探析[d].山东大学,.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机制,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由于招投标本身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风险。介绍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内容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特点,最后提出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招投标机制;风险识别;应对措施引言

当前,通过招投标基本确定了工程项目的造价、工期、质量标准,因此招投标无疑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招投标本身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风险,而且其产生的风险可以在施工环节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和叠加,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大多数项目运用了招投标,但还是导致了一些项目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对项目立项产生的风险和自身环节产生的风险予以消除,预见性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将对项目管理实践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五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中强调,“把政治体检作为党员、干部自觉打扫思想政治灰尘、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锐利武器,及时检视整改违背初心使命的各种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检不是目的,预防才是首要。党员干部要常备“补钙剂”,服用“定心丸”,吃下“特效药”。只有适当适量使用这三种“处方药”,才能让“政治体检”一路绿灯。

常备理想信念“补钙剂”,谨防精神上的“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想挺直“精神脊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还需党员干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还要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要在革命历史的学习中感受红色基因,在群众路线的学习中感悟为民初心。以党章为“指路明灯”,以准则为“高压红线”,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住脚,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得住身,遭遇各种诱惑立场坚定,面对多重考验旗帜鲜明。“精神之钙”不仅是检验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更是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正是拥有这份“精神之钙”,才有了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背影,才有了汛情期间冲锋在前的身影。

服用遵纪守法“定心丸”,谨防纪律上的“恐慌症”。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着力提高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先锋队”的身份,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崇尚法治精神,带头遵纪守法。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法治时代”也到达新的历史高度。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学习和掌握民法典中各项规章条例,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为工作开展寻找依据、增添底气,将遵纪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吃下为民服务“特效药”,谨防改革上的“中梗阻”。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中梗阻”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率,疏远了干群关系。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永葆为民服务情怀,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本领。无论岗位是高是低,责任是大是小,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找准要害,一击到位。在破除和根治“中梗阻”中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员干部既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领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在学法普法用法守法上作表率,点亮“法治之光”,推动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燎原之势”。

学法为先,蓄积“法治之能”。学法知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也是为官干事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谋划推动工作,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必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党员干部缺乏法律法规有效规范和约束,必然增加触碰红线、踏足雷区的风险。党员干部要着力蓄积“法治之能”,通过“线上学+线下学”“集中学+个人学”“向理论学+向实践学”等方式,全面学习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坚定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将法治贯穿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各方面。

普法为基,唱响“法治之声”。全民普法是全民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今年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是打好“十三五”收官战、赢得“十四五”开门红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要积极支持参与“七五”普法、“法律八进”等活动,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知识,当好普法宣传员,唱响法治最强音。要依托“双报到”、挂包驻帮、调查研究等,下沉基层一线尤其社情民意复杂、法律意识淡薄地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法治精神浸润人心,让群众感受法治温暖,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用法为本,行稳“法治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党员干部示范带领广大群众增强法治意识、用好法治武器,才能行稳走好致远“法治之路”。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着力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用权视为政治上成熟的重要表现,用法治思维提升执政理念,用法治素养提升执政能力,用法治水平提升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践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守法为要,树好“法治之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打铁尚需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把“法治之尺”立得稳、守得住,带头尊法守法、敬法畏法,群众才能心悦诚服自觉紧随,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要把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事的准绳,自觉尊崇法治、敬畏法纪,严格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绝不能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七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冬日里,老干部的笑容干净而温暖。在暖阳照耀下,一张张笑容凝聚起对中国力量的坚定信心,汇聚了服务群众的点滴力量,承载着昂扬向上的生活状态。老干部的微笑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因其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因此,我想对老干部说: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笑起来真好看:党和人民的事业欣欣向荣,恰好你也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时刻牵动着干部忠诚炽热的心,这是自古有之的精神传承,是将国家荣辱与个体紧紧相连的格局情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第一时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时时萦绕在老干部的心头。但当他们能够亲自守住小区、村口防控关卡时,他们笑了,因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他们在,社会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向好。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他们第一时间学习全会精神。在看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迈出新的一大步时,在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宏伟蓝图时,他们笑了,因为这就是能够实现不断超越的中国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第一时间,浙江省三门县老干部掀起了学习“民法典”的热潮,因为这标志着国家在朝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迈出了一大步,他们因见证社会发展而无比荣幸、无比自豪。

你笑起来真好看:群众事无小事,做好群众事,恰好你也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始终是干部的“心上人”,群众事一直是干部的心头事,这一点不会因干部岗位调整、身份转变而产生变化。调解室招募调解员、“开学第一课”招募思政讲师、送文艺进“农村文化礼堂”招募志愿者……在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少老干部舍下安逸生活,积极踊跃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老干部的笑容美在何处?美在看到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后笑起来,自己也笑了的那一瞬间。将心比心,用老干部的真诚相待换得群众的真情相对,这是三门县退休干部马孝秋心中的一杆秤。如果你问一件交通事故协调二十余次,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我想,马孝秋的答案是否定的。群众事无大小之分,干部干部,就要干好每一件事,这也是他一直能够把交通事故调解成“好故事”的秘诀所在。

你笑起来真好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恰好你也在。“向阳花木易为春”,在之前几十年的时光里,老干部能守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从年轻干部到荣誉退休,从弱不禁风的幼苗转变为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并非偶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干部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平凡的事儿,心无旁骛、专心干事,拥有着面对工作和生活挑战的淡定从容和积极乐观。安于平凡,又不止于平凡,是老干部昂扬向上的真实状态。退休只能改变老干部的工作状态,却不能动摇老干部的干事心态,在退休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讲解260多场次、受众近2万人,这于老干部而言是不小的工作量,而三门县退休干部章宏奖就恰恰做到了。他主动扛起讲解“八任书记接续奋斗”初心故事的职责,将弘扬红色精神做得淋漓尽致。

民法典适用论文篇十八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的新局面,必须把精心组织、抓紧起草、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体系实现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确保决策部署实现一体化推进和管理。

紧抓编制“窗口期”,保证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制度和治理体系、军队建设、民法典普法宣传、防灾备灾体系建设等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头戏”,是深入结合现状,科学研判长远发展形势而作出的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规划宏伟蓝图的“指挥棒”,实现规划编制体系目标与举措高度统一,促进党的政治理论与自觉行动积极转化,确保高质量、高标准编制。要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提升质效,时刻维护好实现好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生活安宁。

树立规划“风向标”,迈出关键一步、更进一步。五年规划编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方面面,当前处于“十三五”收官之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关键时期,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期末考”又是“升学考”。要坚持以民心所指作为规划所向,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广开言路、开门问策,畅通建言献策渠道,自觉融入群众、融入一线,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依靠群众智慧的强大能量。要将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志愿群众各类主体的征求意见合理纳入到编制中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真正解决问题、服务造福群众提供科学依据,汇民智、聚民力,在科学研判和付诸实践中保持向好趋势、步调一致。

按下预期“提速器”,确保一体推进、一体管理。致力于推动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是保证政策体系、运行周期、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能够有机融合、前后贯通的核心要义。要认真谋划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突出改革创新“破题”“求解”,统筹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因时因势调整,给社会发展以合理预期。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世界“双循环”,集合优势资源、配置要素,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育新机开好局激励奋进,实现区间合理运行,不断提速增效。要规范认识预期“界限”,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维护好规划权威,坚决实行责任到人、配置到位、部署到边、执行到底,始终坚定不移谋发展、保稳定、促升级、增后劲,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

行百里者半九十。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唯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以贯之抓统筹,在“一致、一步、一体”中保持定力、乘势而上,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249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