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结是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在写总结时,我们应尽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发现问题,又肯定自己的成绩。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一
旷世难逢天下才之曾国藩,应该是晚清最有实力的大臣,有才、但从不刚愎自用且从不持才自傲;有德,但坚持原则,心思玲珑。
文学家萧佰纳说过: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书中所说:“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以退为进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为此,曾国潘懂得变通,也懂得如何低调做人,靠自己的忠心消除了朝廷的顾忌,是位权衡形势的.高人。
“一个人仅仅有才智也不行,必须要不断地修炼提升自己的修养,但其间最重要的是去掉自己的锋芒,少言实干”,否则,命运就如三国时的杨修。
曾国藩的才智、德行太值得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的我们去学习,要适时变通,兼顾灵活和原则......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二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三
从书店买回这本书时,我草草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内容,发现本书全是古文,记载的全是曾国藩与其父母、兄弟、祖父之间的书信往来,我一面感叹这本书将会很难读一面也在欣喜,看完这本书我应该就能学会写信了吧。
现代人已经很少写信了,一方面是没有时间,现代化的快节奏之下,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写信;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已经不会写信了,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微信广泛普及,人们习惯了新式的网络用语,如何提笔,如何写信早已抛掷脑后。此时,这样一本晚清名臣的家书则刚好可以把我们带回那个书信年代,让我们感受古人的真挚情谊与厚重的书信文化。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人生阅历、个人情感的结晶。而对于散文、自传、家书、诗集类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它们更真实、更直接的贴近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看一个人的文章如何,便可推敲这个人的生活习性、人格品行如何。在书的扉页,除了曾国藩的人物生平之外,还赫然写着——“千古第一完人”。严于律己,勤于治学,忠君爱国,恪守孝悌……曾国藩一生追求圣贤之道,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学礼义。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常常讲述自己的言行志向,督促自己也勉励弟弟们用功读书,“弟弟们在家,不知每天怎么用功?我自从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然懒惰如故,但是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十页史书,每天记一条茶余偶谈,这三件事没有一天间断过。弟弟们每人自己立下功课,一定要每天不间断,就算是行船,走路,都要带在身边。”曾国藩认为,人不读书就算了,如果自称读书人,就一定要不断学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都是分内的事。
在曾国藩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何为长兄如父。在收录的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家书最多。书法作文之道、读书学习之法、修身立德之方,曾国藩在家书中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对弟弟们谆谆教导,寄予厚望。他告诉弟弟们行事要光明磊落,不取不义之财,“如果不是合乎道义得到的,就不要轻易接受。要做好人,第一要紧的就是在此处下手。”。他勉励弟弟们专注治学,“追求学业之精,别无他法,只有专注而已。诸位弟弟们要在学业上努力保持专注。”他还时常自责,担心自己做兄长的不够负责,教导不当,“我受了父亲的教诲,却不能教导弟弟们功成名就,这是我深深惭愧的地方。他人与我结交,多有从我这儿受益的,唯独我自己的弟弟不能受益,这又是我深深悔恨的地方。”
个人际遇通常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紧密相连,从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十年,三十余年间,数百封家信,不仅传达了曾国藩对家人的深深挂念,也投影出晚清动荡的历史下曾国藩仕途的沉浮轨迹。道光二十年间,虽然鸦片战争摧毁了国门清王朝逐渐动荡,但曾国藩初入仕途只是小小的内阁学士,只能一心治于学,在书信中也十分重视弟弟们的读书教育;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暴乱,曾国藩任团练创建湘军,奉命镇压太平军,国家动乱,家书渐少,书信中也多为军事策略和军中形势的探讨;同治九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但清王朝早已腐朽落后,曾国藩试图整改也有心无力,在书信中有难言的悲哀。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就像是细品一杯清茶,淡淡的宁静的,有回甘。这是一份寄托着深沉思念与情怀的家书,亦是一份包含人生智慧的经典。还没看完全书,但我觉得我已经收获了超越写信的更多的东西。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曾国藩家书》,但是当中许多曾国藩本人的主张,我都并不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这些思想都是我爸爸从小到大一直在我耳边念叨的。我在学习上碰上了什么难题、我在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我爸开导我的方法跟曾国藩开导他的弟弟或是孩子们几乎是大同小异。所以在阅读的同时,我就不自觉地将曾国藩的一些主张同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自我的充实,二是自我对他人的充实。
自我的充实,这一方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首先即是对知识直接的汲取,阅读、实践,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各异,但不同的方法都指向同一个终点,即自我的不断完善。但是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终点”定得较近。认真复习是为了期末取得高分,取得高分是为了综测成绩能够名列前茅,优秀的成绩又服务于奖学金的评定和保研名额的争取。每个学期的期末阶段,大家都会变得焦虑,我也不例外。有时候我会想,这种焦虑的源头是什么呢。我们把期末成绩看得太重,但是它并不是衡量我们对知识汲取程度的唯一标准,我们因为综测费心费脑,但参加某一活动是为了开阔见识提高能力,而不是是为了综测的一两分。我会用这种想法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要看向事物的“终点”,但是过一会儿又会变得更为焦虑。如何减轻这种焦虑呢,曾国藩的一个主张或许会有帮助。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多次考取秀才未中,他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他在备考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了,也学到了许多知识,这就足够了。结果是由上天注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过程中更为精进,更加勤勉。即便结果不尽人意,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其次就是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识。我还记得,在高三的时候,因为学习任务繁重,班上的卫生和公共区的卫生都特别糟糕。年级的督导老师谭老师提醒了很多次,但是我们班还是没有改善。又一次不合格后,一个大课间,谭老师直接进了我们班,开始训斥我们。他说,学习是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学习并不是我们逃避卫生、逃避劳动的借口。我们在做卫生时的表现会直接https:///反映到我们的学习情况上。比如说,做卫生敷衍了事的人,它必定是沉不下心来学习的;不注意细节角落的同学,在考场上肯定会吃粗心的亏。曾国藩的思想与谭老师的这一番话也有不谋而合之处,曾国藩他十分注重细节,每天坚持静坐、劳动、反思,不会认为这些事情浪费时间,反而认为它们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思考。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识,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吸取。课本知识、专业知识,这些都不是学习的唯一,我们学习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高分通过期末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了解了多少专业知识,更要看自己是否提升了能把专业知识转为实践的能力、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说拖延症、丢三落四的毛病)是否有了改善,自己对专业的认知是否有了更深的觉悟。中考、高考、考研,这些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节点并不会决定终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找到真正的终点,把目光放长远,这是避免焦虑的一大良剂。
自我对他人的充实,即为人处世之道。在我小的时候,我爸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用心吃得亏,做事用脑罢得蛮。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产生关联。所以在决定我们的行为之前,我们必须考虑自身的做法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曾国藩为一代文臣,却组建了一支剽悍的湘军。这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待人真诚热情,愿意与他人同!甘共苦,在利益关系上处理谨慎,甘愿吃亏。他认为占别人的小便宜,日后肯定需要耗费更大的代价来归还,所以在他弟弟收取他人钱物时,他进行了劝阻教育。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经济迅速发展,“内卷”日益横行的时代,更多人会选择锱铢必较,分秒必究。这种计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双方所要共同承担的,与其这般苛刻不饶人,不如吃点亏,以小失换大得。
当然,《曾国藩家书》所反映的道理并不只是以上几点,只是相对于其他来说,这几方面对我有较大的触动。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沧海桑田只是片刻之时。但是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散,在当下的社会,我们仍应对曾国藩的思想有更深的思考。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以信为媒介,通过字里行间,将“晚清第一名臣”,一位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以更亲近的方式跃然纸上。历史书最开始带我们了解的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深谋远略的人物,他扶大厦之将倾,挽危难时之狂澜,但也不免带有史书之上被高高端起的距离感。《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其在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各个方面的内容,以随想而至,镇定自如的一篇篇文字,将我们拉近至这位名臣的面前。
《曾国藩家书》,以娓娓道来,真实细密的四百三十五通家书,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更以百年之外的悉心叮嘱与言传身教,默默影响了如今我们的家国观、人生观、价值观……穿越百年而来,跨越巨变之实,我们与曾国藩之间,尽管被无数的历史变迁与经久的时代跨越相隔,但他的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却仍能让人受益颇深。四百三十五通家书,四百三十五次的感悟与叮嘱,也是四百三十五次的文化传递与继承。我们站在上百年之外,去细细聆听或是字斟句酌,均能有所获益。在本书中,尽管涉猎内容甚广,包含范围纵深,但对于我来说,其修身养性之内容格外引人深思。
曾国藩在其书信之中,不乏有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探讨。在为人品德上,他坚持“自强,坚忍”。在第四篇“致沅弟”中,曾国藩多次强调:“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曾国藩一生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坚忍”二字。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如果曾国藩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忍耐,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失败的。”曾国藩也在自己无数次危难关头的抉择中彰显着自己坚忍不拔的品质。1864年徽州城一战,在最初判断失误导致落败后,曾国藩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用残兵设计策略苦守坚持,等待转机,最终得以渡过难关。着眼于自身,我们亦需要修炼这样一份坚忍功夫。遇事不妥协,不萎靡,尽管困心横虑,仍要咬定牙根,徐图自强,最终玉汝于成。
在立身处世上,曾国藩则有一颗不图虚名,居安思危的淡泊之心。他多次在给家中晚辈的信中强调“息怒忍耐”、“功名得失,皆有定数”、“树大招风,不图虚名”等,他强调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尽力而为,切不可投机取巧。而之所以多出此言,也与曾国藩护弟心切有关,他深知自己位高权重,而历史上同等身份的人很难善始善终。他既担心在自己全盛之时难以保护幼弟,又怕衰落之际会牵连亲人,因此无时不刻强调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的重要性,借此来保护家人平安。曾国藩的淡泊与踏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深谋远虑的结果,而身居高位之人又能有曾国藩一般的心性与远见卓识,也实属难得。曾国藩的这种见识与谋略对于我们来说,更不失为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财富。
而在学习读书方面,曾国藩又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给家中小辈的信中,几乎都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教导“唯读书能变化气质”、“读书须能涵泳体察”、“读书要明事理”等,还详细指出“读古文之要义”、“述为不学四要事”、“用笔、作文之法”诸如此类,娓娓说来,细细讲解,不仅强调了学习之重要,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曾国藩之学习,也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按图索骥。他十分重视对学问应用的灵活变通,他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而太平天国起,曾国藩临危受命组织湘军镇压农民起义的时期,他又转而推崇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张。可以说,读书使曾国藩一生多变,而曾国藩也认为只要每天有新的进步,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览读《曾国藩家书》,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形象便缓缓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曾国藩跨越了历史,褪去了固有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冰冷形象,以一个更加温暖、更有温度的面貌重新展示了他自己,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颇深。初次阅读,只浅浅领略了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与自我修养方面的人格魅力、丰富经验。我相信在后续的阅读中,这本书在理财、交友、为政等诸多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启发。
假期在老师推荐下读完《曾国藩家书》,一本以“一家之言”,惠及数代万家的传世之作。在书中,这位曾笑傲官场、久战沙场的历史大家,以一位平和的老者之姿,将他毕生所得的人生之道,同他的家人、后代娓娓道来,倾诉衷肠,惟愿众人能在其中习得一二。的确如此,读完顿觉通透不少,现以此文作分享与总结。
该书为曾国藩寄给家中子弟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这本集子记录了清道光30年间至同治10年间,长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数量达1500余封。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篇、治学篇、齐家篇、为政篇、处世篇、治军篇、用人篇、师友篇、理财篇、养生篇,共十大方面的内容,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它更是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曾氏家书,行文流畅,格式自由,挥洒自如,字字箴言,将人生哲理、世故大道蕴含在平淡家常之中,让人读来不觉枯燥乏味,除去至真道理,更饱含一丝真情与温馨。
前半部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展开,后半部分则以待人接物、处事日常为主要内容。
对于毕生的追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他继承了孔孟的观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学问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圣贤,而读书的好处从大处讲可以为国效力,从小处讲则可以修业谋生。
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何以实现?曾国藩在接下来的数封信中向诸弟阐释:如“劝宜力除牢骚”、“不宜露圭角于外”、“做人须要有恒心”、“专而精,纷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须自立自强”等话语。在同治十年,曾国藩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在这个特殊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所谓“慎独”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则会由于缺乏约束做一些越轨之事;“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求仁”是指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习劳”则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劳”。
在“齐家”上,曾国藩首先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家中,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其次,他还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培养良好的家风,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期望后代都能兢兢业业。他认为门第太大会出事端,于是并不打算将自己积攒的家业留给子孙后人,而是认为子孙图强不愁没饭吃。除此之外,他还崇尚严厉的家风与规矩。虽然对待家人严而有威,但平时也是平易近人,他希望弟弟们严守家训,将曾家的优良家风继承下去。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早起)、扫(经常打扫屋子)、考(考妣)、宝(维持良好邻里关系)。
谈到“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为官清廉,不靠做官发财;行事勇毅,直言劝谏皇帝;深谋远虑,富有政治远见;为人谦逊,从不骄奢淫逸;以勤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在治军和用人上,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以纪律严军,使军队以爱护百姓为第一要义,并亲自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用人上,主张赏罚分明、宽严相济。另外,他在治国上还坚持与时俱进,虽出身科举却并不迂腐,认识到西方技术的优势,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后致力于创办西方科技工业的洋务运动。他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付诸实践的先驱者。
在最后部分,曾国藩分别从尊师交友和理财养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他曾苦口婆心劝诫在外学习的弟弟:“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他自身对待师长是极为敬重的的,认为有才学的师长和有志向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友拜师要专一,所谓“交不在多,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与人结交时一定要专心经营。与良友应殷勤亲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贤臣,远小人”都是这个道理。关于理财,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主张将财富留给后人,认为“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也“不宜留债与后人”。为富不笑贫,主张“富贵气不可太重”,人生财富无需盈满。对于养生,他的思想似乎先同时期人一步:起早犹如千金妙方;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治身宜不服药(是药三分毒;当然在自身不能自愈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用养心和平之法医治失眠等。
七试中举,年轻时犹如“愤青”,骂同僚,骂皇帝,最终华丽转身,成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毛泽东说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通过此书,他从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奋斗经历、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袒露的角度,向世人传播为人治世之道,成功的以“一家之言”惠及千万家。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有体会,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想。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这点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和曾国藩一样做到呢。曾国藩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我们许多人虽然都很尊重自己的长辈,但是往往都是浮于表面的,许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长辈的思想已经落后了,我们会做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无论对错我认为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有着太多这样鲜明的例子了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的感受就是曾国藩对于读书的独到理解。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正。与其思考读书何用,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去书中寻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颗空洞的大脑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正是专注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曾国藩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读书、日记、书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即使身居高职依然坚持如一。这正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要努力,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曾国藩每日坚持日记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之极致。很可怕的是我们自身有时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却不敢面对,一昧逃避再逃避,这应该也是堕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曾国藩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书,看似条件好多了,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有。一方面,他们很难立常志,因为现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从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我们父母辈那一代大都出身贫苦,于是从小就为了改变自身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考大学,所以从不懈怠。如今的学生不努力也可以获得衣食无忧的条件,那么考大学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学生,给他一个手机就够了。对于成人而言,手机的诱惑都无法抵御,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读书确实是有趣的,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趣味的学生而言,游戏肯定要比读书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们读书且有恒地读书,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读书贵有恒”,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要立远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德志向不过就是温饱或者小康等物质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达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无旁骛。只有在志向远大的基础上,有恒地读书,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时,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无痕书友所说:“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内心的恬淡宁静,才是读书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四
“慎独则心安”,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从而达到养心,以此来提升自我修养,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很难做到内心安静,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法;“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内心做到专一纯静,外貌整齐严肃,每日出门就像去见贵宾,这是敬的气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门有没有做到严肃,还是邋里邋遢。你身边外在严肃的人是不是属于比较成功那一类,这都是有原因的;“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病:曰长傲,曰多言”,曾国藩这里非常直接指出导致失败的通病,一个是骄傲,一个是话多,想必我不解释大家心里也很明白,这两点要始终引以为戒。
曾国藩始终强调,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不应满腹牢骚,“盖无故而怨天,则天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无缘无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会答应,去责怪别人,他人也很难信服。所以遇到问题,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处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普通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懒惰,有才的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骄傲,想想你是哪一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点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也给我们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无论在乱世还是盛世,如果这一家勤快没有不兴旺的,反之,没有家庭不败落的。如果你现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对照自己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大概心里就明白了;同时,也总结了不同层次的家庭后代兴旺的情况,“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现在只属于普通一代人,那么后代的兴旺可以从你开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么你就要开始警惕了。
首先,“情缘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轻取人财”,这些至今还在流通的道理,曾国藩早已将人性琢磨透了,这点我们一定要谨记;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一般敬畏别人的人都不会私自评论他人,这些谦虚谨慎的`人;而那些喜欢讥笑评价别人短处的人,都是些傲娇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闭却是非之口。最后,“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人无完人,难能可贵在与人交往中,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坏的地方;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这两种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不能喜欢他他就是什么都对的,不能讨厌他他什么都是错的。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五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赚多少薪水。但我将好好学习曾先生的长处,努力为社会、为企业、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六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读这本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小说,收获颇多。人物传记总是让人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变无常,也如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人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国之乱,后又在官场中抉择,保身立命,不越藩篱一步。倡洋务,办书局,虽一介书生却戎马半生,官至两江总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只要拿得起笔就仍坚持。他在反省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善于识人用人。他自认在带兵打仗方面,既无才能又无经验,所以不断告诫自己让手下将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断发现、物色人才。筹建水师时,启用落魄书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备,为平长毛之乱立下不朽功勋。左宗棠在曾国藩迟暮时与之冰释前嫌,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
曾国藩在靖港惨败时也曾想过轻生,在家国与个人之间也曾进退两难,在风云诡谲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忧于救亡图存,在每一次困厄时都凭着自己坚守的“道”坚持下来。
即使合上书页,曾国藩的一生仿佛仍历历在目,精彩而又跌宕。虽说我还是读得不够精,但仍然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也许当再经历一些世事以后会更有感触吧。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七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八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都保留在他的全集中。我读完了曾国藩的全集,不仅有了对曾国藩的深入了解,还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曾国藩全集心得体会的五个主要方面。
第一段:曾国藩的为政原则
曾国藩的为政原则主要是以“仁、智、勇”为基础。仁,是指以爱人为本,以人民的福利为最高价值;智,是指以周密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论来处理政务;勇,就是要有刚毅果断的决心和行动力。他用这种方法治理陕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可以运用这种原则来更好地与人交往,管理日常生活,以及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段: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深知战争对于国家建设的影响,因此他十分重视军事思想的培养。他提出了“勇猛精进、足智多谋、严明纪律”的军事思想来教育士兵。通过这种训练,曾国藩的军队能够快速实现转变,并取得了许多胜利。此外,曾国藩注重军民关系,重视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和赈灾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我从曾国藩关于军事思想的阐述,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建设不能脱离军队建设和稳定,因此在我生活中我也应该注重这方面。
第三段: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也很独特。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明使知用”,即清晰明了的学习以及应用学习到的知识。他同样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注重自学。为了确保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他还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写下自己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些点滴的教育,他聚集了杰出的人才,尤其是因为他的教育让他的学生可以在社会和家庭中为人处事。这使我了解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自觉性。
第四段:曾国藩的治国思想
曾国藩关于治国的思想,主要是以稳定为主。他认为,国家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习惯、风俗、地理、人口和资源等方面,因此需要根据这些因素合理制定政策。同时他注重地方治理,鼓励百姓思考,让民智有所增长,还要教育国家的芝士,让他们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从曾国藩的治国思想中,我了解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基于实际情况的理性判断,避免将其大事化小或小事化大,这是所谓“尽情协调处理”。
第五段:曾国藩的思想财富
曾国藩丰富的思想成果是我们应该欣赏的。他的全集收录了大量的他的著作、绘画、家书、手稿、书信以及信徒的纪念品,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生活环境和治理思想,也是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治理权术,以及他对后人产生的影响。
总之,曾国藩的思想和财富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模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慢慢地摆脱愚昧,学习与优秀人物相处的方法和敬仰他们的实践,吸收他们的优点,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九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近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他。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几位名臣之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有着无限智慧,在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曾国藩家书》虽为百年前的一封封家书,却给现在的我们传播着无数的真知良言,鼓舞着,引导着我们走向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有识有恒,是一个君子立身立本的起点。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曾国藩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勤恳俭朴,作为家长和长辈,不论是在家境贫寒生活勉强维持的境地中,还是在官场得意、生活富足的时期,都时刻提醒子女和其他家眷要勤俭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民间多有”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敢于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不仅以自己的”战兢自持,行之有年”的态度对部署作现身说法,并以”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诱之官禄,这种提法在当时腐败昏庸的官场确不多见。曾国藩曾写下:”以廉律己,以勤治事,以公处人”的警句,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修炼官德,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他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权力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社会”蛀虫”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为国家出谋划策的官吏,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勤奋用心的态度,不论自己的年龄和官职都始终坚持练字、读书来提升自己。他告诉自己的子女:“勤恳而俭朴,能自我约束,习惯劳作和辛苦,可以适应顺境,可以适应逆境,这就是君子作风。”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
掩卷深思,曾公警示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
曾国藩全集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包含了曾国藩经历一生所著作的丰富思想和实践成果。这套全集展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和风范,包含了诸多文化、哲学、思想和实践等方面的精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通过阅读曾国藩全集,总结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曾国藩的人格魅力、理论思想、实践经验、职业精神和教育观念。
一、曾国藩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刚正不阿、威仪慑人,但也讲究温润如玉、有恒如岳。人格魅力的表现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坚定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曾国藩从小就有读书的志向,追求的是儒学中的“承家业、好学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其次是正直清廉、才华出众、沉着冷静、刚柔相济等特点。曾国藩是一个有远见、有胆略、有担当的人,他能够待人以诚、看人之长、以爱人为本。这些品质使得曾国藩成为了传世名臣中的一位佼佼者,也成为了后人所推崇和学习的对象。
二、理论思想
曾国藩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提倡实用学问、强调西学东渐,兼容并包,为后来的变法派和康有为等新思想派别提供了理论基础。曾国藩倡导“实践派”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反对八股文和空洞的诗文。在他看来,人的知识和思想应该是与人类的实践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曾国藩主张中庸之道,认为治国理政之道在于“专诚正达”,处事之道在于“简约灵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影响了曾国藩自身的思考和实践,也启迪了后人的思考和实践。
三、实践经验
曾国藩是中国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实践家之一。他以治理陕西、安徽、河南一带的官员身份,对于荒漠化、民变、军阀割据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曾经提出“以功补过、以德化人、以和为贵”的治理策略,强调以民为本、正义第一的治理原则。他还创立了“为官三问”、“为政人六规”等实用性强的方法论。此外,他还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倡农业技术革新、兴修水利、推广科技、发展工商业等多种方法,为当时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变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职业精神
曾国藩以优秀的职业精神赢得了许多后人的尊敬和学习。在他的身上,既有功利心的理性思考,更有道德禀赋切身的情感融合。他不仅在职场上表现出色,而且注重掌握各方面业务、培养下属能力、传道授业。他崇尚“事无大小、只要尽责”的职业精神,强调官民关系中的感恩和责任。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实践中的细节,如按时到岗、公平待人、保护下属等,形成了健康的职业道德。
五、教育观念
曾国藩注重对下属的训诲,强调以德化人。他强调实际行动,引导下属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他的教育观念以强调身教胜于言教出名,他对士兵的教育也是高度重视,认为士兵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解决军队士气问题的关键。他提倡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总之,曾国藩全集是中国近现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曾国藩的思想和实践,也展现了中国儒家文化在近代的发展和影响。学习曾国藩,不仅能够在道德修养和职场精神上得到启发,还能够为探索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引。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一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清代名臣曾国藩。曾国藩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提倡“同治新政”、“西学东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宝库之一,包括《曾文正公集》、《曾国藩家书》、《曾氏家训》等多部作品。本次阅读曾国藩全集并作出心得体会,让我深刻体会到曾国藩的卓越才华、务实精神和崇尚德行的人生观。
第一段:曾国藩的卓越才华
曾国藩是清朝嘉庆时期的名臣,他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在《曾国藩全集》这本书中,他写下了许多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令人惊叹不已。尤其是他对于政治和军事的研究,让我深刻感受到他的精准思考和全面分析。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他谈到了很多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并提供了许多具体实例,这让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
第二段:曾国藩的务实精神
曾国藩是一位勤勉而富有韧性的政治家。他始终坚持“为国为民”的原则,不断努力拯救国家、治理乱局。在他的全集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耐心而努力地推进着所涉及的各种对策。曾国藩注重实践,把他的理论转化为行动,并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他的想法的可行性。作为一位忠实的臣子,他在处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上也始终如一地展现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第三段:曾国藩的崇尚德行
曾国藩强调“治民者必先宜其心”,他认为治国一定要首先重视人民的内心和具体需求,通过改善民生来巩固国家的根基。曾国藩不仅注重实践,还强调道德修养。他时刻铭记着身为一名随波逐流的官员的责任,追求自身的内在美和高尚品质。他的品行和性情,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标杆。读他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这也是他能够得到“文治武功”之称的重要原因。他强调,人的性格与行为、做事的态度和结果都与道德有很大关联,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引导社会和共同发展。
第四段:曾国藩的思想精髓
《曾国藩全集》体现出曾国藩丰富的思想精髓。他遵循“立业与立身,不可偏废”的道德准则,与众人同舟共济,兢兢业业为国家和民众创造美好生活。他坚信,“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临危不惧”的勇气才是成功的关键;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结合,以真正地治理国家问题而成为社会进步的稳定力量;他还在书中提到只有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和深度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以助力社会多方面的进步。
第五段:结语
总之,阅读曾国藩全集,让我受益匪浅。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不可多得的大家,他秉承“治家有法,治国有术”的信念,把握人民心理与动向,综合分析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于他的理念和思想应该予以更为认真的关注。曾国藩全集的出版物也为我们提供了的Social Watch和自我反思的思路,忠于自己的信仰,敬畏天地与更高层面的命运安排,这些思想将会影响和塑造我的人生道路。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四
书信缓慢又单调,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它往来,然而纸张有界情谊无边,书信要用超出其本身体量数倍的郑重来对待。读《曾国藩家书》像是在冬日的午后和祖辈坐在阳光下喝茶,听他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一传授,会严肃教导“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也会遗憾感叹“川笋不及少年乡味”。家书拉近了曾国藩这一晚清名臣和我的距离,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
他说:“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读到此处,我就好像被点名批评一样心里一颤。年龄在增长,但勇气却在减少,待人接物总有种瞻前顾后的保留,缺乏拼搏到底的魄力。人的青年时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激情澎湃、激流勇进的阶段,但我却“冷”了下来,挣扎无果便随波逐流,引得他人唏嘘,也让自己在深夜难眠时常感遗憾。做决定时总是斗志昂扬,到了关键时刻却说“下次一定”,临阵退缩既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又欠缺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国藩生活的.晚清正是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期,倘若没有勇气和毅力,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又如何在动荡的大环境中找到生机?“精神愈用则愈出”,逃避可耻,唯有信心和恒心才是正道。
他说:“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中学时代学陶渊明,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又学苏轼,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终究是阅历尚浅,知识点仍旧是知识点,我既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醉心于田园,也无法像苏轼一样豁达面对不如意,向往的只有田园生活美好的一面,羡慕的只是潇洒的那一瞬间。曾国藩老先生说,需得先通过自己修养锻炼人格意志,再尝试完成超然物外、关怀人生和自己的终极关怀。跨过自己修炼的过程直接追求超脱,无异于揠苗助长,当下最重要的依旧是积累和磨砺,充分认识到何为“豁达光明”、如何“豁达光明”之后,自然而然会得到“恬淡冲融”的意趣。
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读完这本书倒觉不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的架子,反而像大家长一样谆谆教诲,唯恐后辈一时不谨慎酿成祸端。少年人读“修身篇”、“治学篇”,可以砥砺品质、培养习惯。进入社会后常读“为政篇”、“处事篇”,可以勉励自己、激发灵感。“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书信跨越时空,传递了智者的经验和诀窍,我们就好像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探索,踏歌而行。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五
这个板块是我自己的闲言片语,算不得文章,勉强能算得上是笔记,或许称之为日记更合适一点。每天写一点,够字数就发出来,不对自己下太大的硬性指标。
重要的是每天都写一点,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不提曾国藩生前的种种成就以及后世对他的毁誉,单论做人做学问持家立业教育族众来说,他无愧这‘半个’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错。
曾国藩,怎么说呢,是历史上少有的读书“读傻”的那一类人,他是真的将诗书礼义里的东西读了下来、记了下来然后揉进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提纲挈领似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风‘的。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天晚上,一个盗贼偷溜进了曾国藩的卧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国藩在下面点了根蜡烛趴在书桌上读书。盗贼本想在曾国藩睡着了后偷点东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国藩背书背到了一段比较难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着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来。曾国藩看到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人,十分惊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盗贼就指着曾国藩鼻子一通大骂,“你你你,真是笨死了,亏世人还说你是个难得的有学识的人,这么简单地段落都背不下来,我在房梁上听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听我给你背一遍。”
盗贼叽里呱啦将曾国藩刚才读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看着盗贼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读书了。后来曾国藩成了曾国藩,而盗贼还是那个盗贼。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六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七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可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头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八
近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时势造英雄,没有太平天国之乱,晚清不会出曾国藩,就不会有所谓的“中兴”之论。历史向来很轻佻,玩笑间就把这人间的家国天下给弄的面目全非。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平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曾国藩忠君之论固然习自千年儒学之教化,然放眼当时的世界,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太平天国之逆正是这些自谓大儒的儒学大家教化的结果。儒学眼里有君,权力之下养儒独权。儒学最终异化成上位之工具,权力之势下赏玩儿的优伶戏子。有国学大师如今讲国学,还在字挑句论、旁征博论的赞赏祖宗的英明伟大,殊不知就算一个黄口小儿,集20__年之时间,话语留存也能摘出几句人话来。儒学之祸,异端邪说在先,才会有太平天国愚民造祸于后。
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曾国藩之遇,是机遇弄人,时势造势。于晚清则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种幸甚。败颓相比,历史总算对中华民族不薄,选了一个相对轻一点的。然,假如没有太平天国之祸,就不会有曾国藩之遇,文明东进,历史或许改写。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有假如。曾国藩之后,戊戌变法之败,孙氏党国登场,中华民族还是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远奔。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十九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毁誉有之、莫衷一是。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他被冠以“曾剃头”的恶名,然而在学问修养方面,他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正如章炳麟对其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曾国藩如是说。总结曾国藩一生取得的斐然成就,可以说是读书的巨大成功。曾国藩6岁进家塾,8岁就能诵读八股文和“五经”,1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成诵。他一生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一朝读书容易,难的是终生读书,这在已为官宦者尤为难得。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读书之道,晚年的他身体每况愈下,仍不放松读书,直到去世前一日犹坚持读书,手不释卷。
在古今,大凡读书成才者皆有一股痴劲,曾国藩也是如此。道光十六年那次恩科落榜后,曾国藩虽很失望,当自觉自己年纪尚轻(26岁),将来机会还很多。于是,等到放榜后,他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回家。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是与父亲是同乡旧识,他便向易氏借了100两银子当路费。经过金陵时,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曾国藩爱不释手,一问价钱,竟与先前所借银子相当。但他心里又盘算着,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买好,沿途所费也很有限,时正值初夏,随身携带的一些皮袍冬衣一时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勉强还可以凑足回家盘缠。于是,他毅然用借来及所当衣物的钱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回来了。
回家后,曾国藩坚持每日起早读书,直至夜半才休息,几乎一年内足不出户,终于把一部《二十三史》阅读完毕,以后也便养成了每日读史十页终生不断的好习惯。
纵观曾国藩的读书生涯,他不仅勤于读书,恒于读书,而且善于从读书中总结心得,传授子弟。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关于读书的篇什锦言,如“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如“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循为外人”等等,于今人读书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二十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全集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名字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等著作密切相连。读完曾国藩的著作,我深感受益匪浅。曾国藩的家训和家书,不仅教会了我人生的智慧和处世之道,还给了我对人生的全新思考。下面,我将从曾国藩的家训中汲取的智慧和心得体会展开叙述。
首先,曾国藩告诫我们要“克己奉公,尽心尽力”。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不断强调“己其志而不暖,不若属其心而温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应当以对别人的关怀和帮助为目标,要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克己奉公,才能真正使自己变得有用之人。
其次,曾国藩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当政者推己及物,其修矣。”在曾国藩看来,个人的修养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做到推己及物,勤奋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为国效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操守,做到言行一致。
然后,曾国藩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他说:“务使克绩臣世,垂宪策卷,如人才过众,怀珠蛋者,取一珠而去之乎?”曾国藩用这个比喻告诫我们要追求卓越,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只有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成就。
接下来,曾国藩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说:“知者倦于诸理,行者劳于其事,知而行之者纵横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付诸实际行动中,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曾国藩不仅希望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希望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曾国藩告诫我们要坚守正道,守住内心的底线。他说:“贯彻始终常在心,拾人牙慧古人谅。”曾国藩强调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和品德,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只有坚守内心的底线,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稳。
读曾国藩的著作,我不仅认识到了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也深受他的言行所感染。他言传身教的精神,将为我一生努力的动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时刻记住曾国藩的教诲,勇往直前。在取得一定成就后,我也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前行。通过阅读曾国藩的心得体会,我愿将他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家庭、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3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