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一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走的必由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社会进步、保障人民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入,将有效提高全社会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将更好地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
第二段: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宪法为核心,逐步实现法律立法、内部法规制定、司法实践、行政行为、社会组织、个人行为等全面的法治化。在法治应用方面,中国也通过多个系统的法律支持和立法改进,实现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各领域的全面保护,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段: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国以史无前例的动力加快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司法改革,不断壮大法治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中国在维护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环境和谐、维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三大攻坚战”、“两高”、全民普法等方面,中国在设置法律机制等方面的效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发掘和诉求。同时,中国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过程中,也采纳了一些适度的非法律措施,比如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等,力求实现对国家的全面治理。
第四段:依法治国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中国正在积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的建设,促进法治实践和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法律条文将在实践中实现,建立现代化法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民主保障和法治机构,切实提高法治的执行力。
第五段:结语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现代化全面的法治建设,将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更强的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进一步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深入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积极践行公民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大省,一直以来都注重依法治省的工作,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我对福建全面依法治省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福建在依法治省的道路上不断加大司法力度。法治的核心是司法公正,福建在推进司法公正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通过智慧法院建设,提高审判公正效率。福建全面推行“互联网+审判”改革,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电子诉讼平台,实现了立案、审判、执行、调解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此外,福建还加快推进法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为公正司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在法律援助方面,福建积极履行法律援助职责。法律援助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措施。福建在法律援助工作上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效,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法律援助系统,涵盖了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包括法律援助咨询、代理诉讼、矛盾纠纷调解等,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福建还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优化,完善了法律援助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次,福建在行政执法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行政执法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福建通过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法律水平,确保了执法过程的公正和权益的保护。福建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监督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执法公正。
最后,福建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福建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例如法治微课、法律咨询服务、法律知识普及等,提高了广大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了法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福建还注重培育法治文化,举办了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了法治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福建在全面依法治省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大司法力度,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举措,福建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福建依法治省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还需继续加强各项工作,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三
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以及“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也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及个人的梦想息息相关,符合包括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诉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提出了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把职工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支持、参与、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工运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巩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落实,努力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推动法治的完善和落实,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强源头参与,促进科学立法,推动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努力使全体职工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促进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依法履行维权职责,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努力维护职工群众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积极推动职工群众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工会依法开展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把工会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是法治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广大职工群众既是法治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法治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广大职工群众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只有营造一种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顺利运转,社会公平正义才不会缺席。营造这种氛围,人人皆有责。而一旦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人人皆受益。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中国的宏图已经徐徐展开。让我们凝聚一切智慧和力量,沿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指明的方向,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四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法治保障、加强法治宣传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应始于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法治意识是全民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意识的培养应从根源入手,加强法治教育,特别是法治教育要进入学校课堂,普及法律知识。同时,媒体要加大对法治的宣传力度,培养公民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的意识。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法治意识,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加强法治建设,需要完善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此外,还需要加强法律人才培养,提高执法水平和司法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法治建设,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质性成效。
第三,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提高法治保障水平。法治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法治保障需要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公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还需要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和保护。只有提高法治保障水平,才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第四,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加强法治宣传是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宣传,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素养。同时,要加强对法治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传播法治文化,引导公众尊法守法。此外,要加强对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加强法治宣传,才能形成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最后,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标志。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加强法治的顶层设计,完善法治的组织体系,加强法治的监督制约,推动法治的实施机制。只有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才能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总之,加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法治保障、加强法治宣传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全民共同努力,才能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性路径选择。
法治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政治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点决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进行,并进而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醒我们,应保持相当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区别于一般的科学技术,虽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术性的特点。此外,一国的法律还体现意识形态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满足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必须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大局。
法治中国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国情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体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来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进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减少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即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体系,以法治来保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上,坚持“一国两制”原则,更加强化大陆的内地法与港澳台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发展,以法治来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从而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的有效实践
法治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尽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体系。早在,吴邦国同志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月,同志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中国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法治分享了现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则、理念。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不应受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在我们的法治实践中,应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功做法、经验,尽管这些做法、经验可能并不符合西方法治国家的条条框框或法学教科书的概念、定义;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层级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公正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并且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法治的做法,并及时以法治的制度形式巩固下来,使法治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改革和建设的有效实践。
法治中国具有世界意义
“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世界”。法治中国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立足点是中国国情,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有效实践,这丝毫不削弱中国法治的世界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国法治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提供的基本条件,比如市场经济、民族国家、全球化等。体现在法治上,中国法治也必然以“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来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些原则或理念作为法治建构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中国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能够探索并建立其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同时也是为全世界、全人类法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宝贵财富。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六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x届x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维护焉耆县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紧紧围绕维护宪法法律、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焉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这个大局,为建设“江南水乡、秀美焉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组织领导
焉耆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全年普法宣传任务分解到月、落实到单位。各乡镇(场)、各部门单位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用工、谁普法”的原则,由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其他单位配合,利用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的时机,在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工作,切实做到部署、措施、监督、总结“四落实”,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三、宣传方式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构建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的要求,落实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责任。
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要利用已经建好的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园地、画廊及法治文化景观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在城乡公共场所的全覆盖。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和不同宗教信仰群体,采取易于被各族群众广泛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宣传手段和传播方法,让群众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娱乐休闲中培养提升自身法治意识。
加大法治文化进基层工作力度。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专题演讲、讲座、图片板报展、法律咨询、送法下乡活动。鼓励、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
各类媒体要承担公益性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利用现有的宣传专栏或专版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报导。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强化媒体与群众互动和解答群众法律诉求的功能,使法治宣传教育贴近现实、符合实际、更好地服务群众。
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和《焉耆县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焉耆的实施方案》的规定,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绩效考核和党建检查考核中的权重。
四、具体要求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x届x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为建设“江南水乡、秀美焉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内容,结合自治区“宪法法律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坚持开展“去极端化”、“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民族分裂、去宗教极端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让各族群众知道信教群众首先是国家公民,一切宗教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学习宣传与促进焉耆县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今年重大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大力宣传“七五”普法规划。今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要坚持向全县各族群众宣传“七五”普法规划,让群众了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内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宣传形式更加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做到全体公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6、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组织开展“向宪法宣誓”活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高的法律地位、法律和法律效力。为教育引导国家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把组织开展“向宪法宣誓”活动作为今年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全社会普遍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
7、做好公职人员网络学法用法和无纸化考试工作。通过推广应用《无纸化学法用法及考试系统》网络版平台(简称《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治县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学法考勤(积分)、学法电子档案和学法情况通报等制度,推动全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制度化,努力营造全民学法、遇事靠法、自觉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8、组织好“与法同行万人宣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大讲堂”、“法治建设大家谈”宣传教育活动。
9、创新工作格局,强化部门职责。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的普法工作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制清单。
一是找差距、添措施。以20xx年年底省、市普法检查验收为契机,全市司法行政机关采取召开座谈会、分析会等形式,总结全市“六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梳理总结“六五”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工作措施,为“七五”普法提供针对性、实效性的良方。
二是走基层,听民意。20xx年春节后,市司法局组织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和普法办人员,深入全市各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创新普法队伍建设、落实“以案释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度、利用“互联网+”开展普法活动、全面深化“法律七进”等核心问题,召开座谈会112次,发出“七五”规划征集意见书3500余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三是开言路,聚民智。依托“资阳司法”微信公众号、“资阳司法”政务微博,市司法局官方网站、资阳普法网、在线学法考试网等线上、线下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七五”普法规划建议。征集活动开展以来,群众参与踊跃、投稿积极性高,截止20xx年3月9日,共收到意见建议300余条。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这8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是来自于的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七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时代下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方针。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指导下,中国正以稳步的步伐朝着法治国家不断迈进,在我国的基层、企业、国家机关与社会各界中,越来越形成了法治文化,更多的人深切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此,我也分享一下自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坚持法律权威
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下,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就是法律地位的权威性。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根基和基础,它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公众的共识,但是法律权威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圣旨,需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普通公民,我们需要依靠法律规定自我制约,提高法律意识,始终把遵守法律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三段:强化法律意识
除了坚持法律权威外,我们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精神,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与自我修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秉持着一颗对以法律为基础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尊重和理解心态,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让自己的思想与行动更为明晰、准确,与法律精神保持一致性,做到心中有法、口中讲法、行动依法。
第四段:树立法治观念
进行全面依法治国还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坚持法治优先,让法治精神融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强化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认识到面对法律问题,不应该抱有疏于顾忌的轻视态度,必须快速找到自己的法治权利,援引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全面提高法制和法律素养。
第五段: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发展与变革历程。回顾这几十年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有成就和凝聚力的领袖始终对法治精神的尊重与坚持。在全体人民参与下,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基础。每个人应当意识到在法治社区下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尊重和维护法律,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更为稳定,法治社会才能在中国广泛落地并且长扎根。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八
党的以来,同志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立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以下是小编带来的20xx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心得体会
,希望对你有帮助。20xx年7月25日上午,根据万源法院院长何成军的指示安排,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苟钟声主持召开了20xx年第14次党组中心组“
两学一做
”专题学习会议,党组成员陈玉林、杨斌远、熊剑辉、苟钟声、康明济、邓建忠、苏群、副院长吉方林及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八楼党组会议室参加了本次中心组学习会议。会上,由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苟钟声领学了习系列重要讲话《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在学习研讨中,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xx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主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着眼中华民族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治国理政方式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动员和总部署。人民法院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层法院法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党的以来,同志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立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内容丰富、观点鲜明,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治国方略论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好国理好政、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政权、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经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和xx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此作出全面部署。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坚持治国理政的这“两个基本”,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践探索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同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我们党之所以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既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实践需要。同志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考虑,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
人民主体论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当然是治国理政和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的本质是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也是依法治国要实现的目标。党的xx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规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我国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体现了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在立法方面,推进民主立法,完善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使立法充分体现民意。在执法方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在司法方面,推进司法改革,实现公正司法,“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守法方面,推进全民守法,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宪法权威论
人民主权原则和人民主体地位,必然要求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的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和至上地位,成为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总规矩,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总规范总依据。我国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人民与国家、中央与地方、人大与“一府两院”等最重要的政治关系,而且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规定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实践证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同志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要不断提高宪法意识,从思想上充分认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推进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完善全国人大及其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改革举措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良法善治论
良法善治是治国理政和依法治国的理想境界。用现代政治学的话语来表述,良法就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其中主要是法律制度体系;善治就是运用国家法律和制度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过程和结果。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与基础。国家要善治,须先有良法。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而是要求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成熟定型的良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创制良法,就是国家制定和形成一整套体现良法要求的制度体系尤其是法律制度体系。同志对当下中国制定良法的基本要求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善治是良法的有效贯彻实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善治就是要把良好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把表现为法律规范的各种制度执行运行好,公正合理高效地用于治国理政,通过法治卓有成效的运行实现良法的价值追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么,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应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依法治权论
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权。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志指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
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制度规范权力、以民主监督权力,建立并完善以法律控制权力、以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腐败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权力腐败的成本。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破解绝对权力的神话,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用法律和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同志指出:“如果法治的堤坝被冲破了,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成灾。”我们要把厉行法治作为规范制约权力的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通过制度和法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公平正义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期盼,是法治的灵魂。同志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应更加注重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社会价值评判导向和社会行为圭臬的基本功能,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需求纳入法治轨道。二要通过科学立法,将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三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实体法,合理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科学配置各类权力与责任,实现实体内容上的分配正义;通过民主科学有效的程序法,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程序规则,从程序法上来配置资源、平衡利益、协调矛盾、缓解冲突,实现程序规则上的公平正义。
法治系统论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考虑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和各个方面,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够得到全面有效推进。在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中,要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价值、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整合起来,把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统一起来,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有效护法统一起来,把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系统整合法治的各个要素,全面畅通法治的各个环节,综合发挥法治的各种功能,形成法治建设的良好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我们要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党法关系论
党法关系是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根本的区别。
在党法关系上,同志有许多重要观点: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所谓“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其三,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其四,坚持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要做到“三统一”: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做到“四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全面依法治警心得体会篇九
通过个人自学的方式认真系统的学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相关重要论述,本人结合多年来在人民法庭的工作实践,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更加有所启发,学习效果显著。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丰县法院和我所在的宋楼人民法庭,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县委坚强、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县政府、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法院和人民法庭全体干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狠抓执法办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丰县和宋楼法庭辖区内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求是》杂志20**年第1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宋楼法庭在执法办案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走群众路线,对于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坚持做到有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和评议,同时每年选取一些典型案件,邀请辖区内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并向人大代表报告法庭工作开展情况,真诚的听取代表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作为与宋楼法庭结合最紧密和实践最成功的人民调解员工作室,有张德福和李涛两名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他们积极参与对案件的诉前、诉中全过程调解。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他们始终保持为民初心,切实担起职责,倾情倾力,梳理化解,积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民心民意,一件件案件也迎刃而解。
三、发挥好司法引领作用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人民法庭地处基层最前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待工作更应该多思考、勤谋划,目前宋楼法庭受理的案件,除了一大部分的婚姻家庭类案件,还有不少的邻里纠纷案件。这样的案件除了严格适用法律进行裁判之外,我们还充分发挥道德引领等工作方式,比如在判决书中通过法官寄语,让当事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通过充分的法理和情理的释明,促进当事人案结、事了、人和。下一步我们将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和前提下,充分思索如何通过道德感化、教育等发挥出司法的引领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3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