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9:23:02
热门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1 19:23:02     小编:XY字客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写总结时要注意文字流畅、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最后,祝愿大家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果,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一

摘要:有机化学主要通过实验对各种假设、原理以及结论进行验证,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本文从学生认知能力、课时教学量、实验条件三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阐述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提升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有机化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运用使原有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扩展,扩大学生知识储备,简化多媒体有机化学的抽象概念和重难点,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轻松的学习分为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产生的变化,从科学角度理解物质变化过程、成因、宏观现象以及微观现象。通常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设备只能将动态化学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教师讲解书本知识,学生想象立体空间发生的物质变化及运动过程加深对知识理解难度。由于课堂人数众多和仪器装置操作复杂,教师无法空出多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还可以通过生动立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层次感较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有限课时内扩大教学量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对课题重难点具有简化作用,可以省去教师大量的讲解时间和板书时间,提升教学量。例如,“熔点预定”,讲解毛细管法测熔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热分析仪、测熔点方法、显微熔点仪,为学生播放显微熔点仪的具体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在传统有机化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扩大知识储备。

3.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保障

性质实验并未对学生操作技能提出严格要求,属于验证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每进行一次验证都需要大量昂贵实验试剂,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废弃实验物质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如液溴、硝基、亚硝基化合物以及苯是芳烃性质实验中的必要物质,同属于致癌物。而多媒体技术能够避免学生及教师处于污染环境中,教师通过视频、动画、课件、语音等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构建绿色实验新通道,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良好条件。

二、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powerpoint、3d、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机化学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具备简单、直观、结构清晰、易修改、易操作、充足信息量、视觉效果良好的特点,将静态化学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通过三维立体图形讲解立体化学,将分子化学结构等知识点进行细化,以动画及图文配合的方式播放,化解以往教学中学生难学和教学难讲的尴尬局面,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化学实验课利用多媒体对相关机理进行描述,具体剖析抽象知识,增强学生易读性,树立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技巧是决定多媒体教学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自身需要具备感染力,运用风趣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合理划分知识层次的重要前提,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占据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倍。另一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就重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设置思考题目,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深化理论知识。

3.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板书或问题进行修正,不仅浪费课堂时间,同时还影响教学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是预先设计完成的,学生看到的终极结果是条理清晰的知识内容。学生可根据多媒体课件对书本重点内容进行标记,节省笔记时间,利用更多时间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堂重难点的理解程度,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同时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基础上增加了信息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屠兰英.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广东化工,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二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增加基本操作实验,压缩性质验证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基本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是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必须保证合理的课时比例,即可安排集中训练,也可穿插在有机合成实验中进行,如洗涤、蒸馏、萃取、重结晶、常用仪器操作方法、常见有机反应装置安装和使用等等,教师要强化各种基本操作的要点和使用范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必要时可进行考核,实现人人达标。性质验证实验要适当减少,对必要的验证性实验,要尽量与专业性质联系起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断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应用性和趣味性,更好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做“糖类物质的性质实验”,可把这个实验改成不同糖类物质未知样品的鉴别实验,教师提供未知糖类样品,学生通过实验加以区分鉴别,既验证和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从实验结果中获得了成就感,学生对实验越感兴趣,收获就越大。在经过基本操作实验和基本有机合成实验的训练后,可开设综合性实验,就是把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化学性质鉴定、组成确定、有关物理常数的测定等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实验。这种实验内容多、操作繁琐、所需时间长,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实验过程,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各个操作的衔接,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如“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通过苯胺和冰醋酸的加热回流反应制备乙酰苯胺,减压过滤后得到粗品,再经重结晶制得纯品,烘干,测定纯品的熔点,计算产品的纯度。通过完成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练习了合成、减压过滤、重结晶、测熔点等基本操作,掌握了苯胺乙酰化反应的原理和乙酰苯胺的制备方法。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在扎实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后,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材或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选取实验题目,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实验中仪器、设备的选用及组装,药品选用及配制,实验步骤的组织实施,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计算,实验报告的完成等一系列的内容,都由学生独立来完成。教师则要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进行监督、把关和指导,以保证实验顺利完成,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训练和培养过程。如合成苯甲酸的实验中,就可设计两条合成路线,或选用甲苯为原料,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或选用苯为原料,采用格氏试剂法,选择哪条合成路线更合理,更简便易行,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实验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种实验费事、费力,但是实验效果较好,强化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改革实验讲授方式,要求学生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查阅资料,撰写预习报告,对实验目的、原理、过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上实验课时,教师或采用问题教学法,就相关实验内容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或采用讨论法,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严格操作规范,注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记录好数据,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立足于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演示,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多媒体实验演示,可以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全面、具体的实验过程,实验演示效果清晰真实,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实验步骤、实验所用仪器、操作注意事项等,对实验有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探索。对于一些在目前条件下不能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解这些实验的现象和过程,变抽象为形象,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开放式教学,定期施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制度,鼓励学生或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根据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自选课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与教师一起讨论研究后,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撰写相关实验报告,对于其中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3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要考核学生掌握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是否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的评定,从而引导学生由过去只重视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向重视培养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因而,针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特点,为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与能力,要对学生的实验成绩实行综合评定,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占20%、实验操作及方案设计占30%、实验报告占10%、期末考试由操作考核和笔试考核组成,各占20%,共同组成实验成绩[4―5]。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案确实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

4结语。

总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为实验教学拓展了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需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三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四

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在有机化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那么,有机物的结构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碳原子之间通过什么方式成键,与其它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如何等,都是有机化学结构的关键点。同学们要借助球棍模型多观察、多思考,充分利用空间想象掌握典型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要善于利用这一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理清联系,融会贯通。

掌握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后,还要理清各有机物之间的联系,熟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如,烷烃通过取代反应可以转化为卤代烃,烯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制得卤代烃,卤代烃经消去反应又可以转化为烯烃,若经水解反应则可制得醇,醇也可由烯烃与水加成制得,醇可以氧化为醛,醛可以进一步氧化为羧酸,羧酸和醇又可以反应生成酯,而酯能水解重新得到醇和羧酸。苯环上的烃基也可发生上述类似的转化。这是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往往也是有机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同学们可围绕这条主线整理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辩证分析,灵活运用。

同系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往往相似,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也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据此可使繁多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在考虑事物普遍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特殊性,由于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各有机物又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如,苯及其同系物都能发生取代反应,苯的同系物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但苯却不能。再如,醇、酚、葡萄糖和羧酸都含有羟基(—oh),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但由于与羟基所连的基团各不相同,结果使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又有明显的差异。如,醇和葡萄糖溶液呈中性,不能与碱和盐反应;苯酚溶液呈微酸性(比碳酸弱,比碳酸氢根强),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羧酸溶液呈明显酸性,具有酸的通性。学习有机化学时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物质、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灵活应用。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五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专业一门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实验过程中是“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敷衍了事[1]。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用,从课程自身性质和专业特点出发,结合作者从事有机合成实验和有机实验教学的亲身经历,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做实验的源动力,是使学生由“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的关键所在。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知道世界上有机化合物最多,很多日常用品是从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但学生自己感觉不到,告诉学生,到有机实验室,可以合成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例如:洗涤用品肥皂、阿司匹林药物,从茶叶中提取出烟碱等。这样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有种强烈的好奇,想去实验室里试试。其次,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尽量不要把实验步骤讲解过细、要求过死,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2]。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答案,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都按教师规定的或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做,学生感觉是给老师做实验或者是重复书上的内容,就不会投入精力做实验,敷衍了事,学生会对实验失去了兴趣。最后,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评价非常重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所创新,比如好的想法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思考问题,不对的地方,说明原因。学生很在意指导教师对他们的想法和行动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准学生想或是忽略学生的想法,慢慢地学生不敢想,也不愿想,做实验就是敷衍了事。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实验报告的批改,一定要及时认真,对于做的好的,特别是有创意的地方,一定要肯定,给予好的成绩,做的不好的,要跟学生说明清楚。总之,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才能培养出兴趣。

2不同类型的实验要求。

2.1基本操作性实验。

在当前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不要忘记和淡化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实验教学的根本,是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的一件事情,没有基础或基础不牢,就谈不上综合,更谈不上创新[3]。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规仪器操作方法及基本理论等[4]。有机化学实验涉及基础性实验有熔点的测定、蒸馏和沸点的测定、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简单分馏、薄层色谱和柱色谱、重结晶和萃取等。其中有些实验在无机实验中学习过,比如重结晶,对这个实验指导教师要说明清楚不同点:是操作方法使用范围扩大,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实验。无论是第一次接触到的还是在以前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性实验,一定要求严谨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常规仪器的操作方法一定要规范正确,否则容易造成实验事故,损坏仪器设备。基础性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行为的关键所在,也为后面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综合性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实验主要是有机合成实验,是本课程内容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最好的地方,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一,有机合成实验内容丰富,可以选择教材上经典的有机合成实验,如1-溴丁烷的制备、正丁醚的制备、乙酸乙酰乙酯的制备、生物碱的提取等。训练学生正确地组装仪器和使用仪器,规范实验操作,这些合成实验时间较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简单高效地分离出产物,要求步骤正确、操作规范,如果学生实验顺利,能合成出来的产物分离较纯净,产率高,学生的成就感很高,兴趣也就来了。也可以让学生合成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肥皂等,学生亲手合成出和商场买回来一样的东西,很兴奋,感觉到实验有用武之地,不是书上那些空洞的知识。还可以选择教师的科研课题,只要实验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又不危险,让学生合成出新物质,学生们的成就感就更强。第二,有机合成实验的路线多样性,如果说有机合成的理论课是一门艺术,那么有机合成实验就是艺术品。给定具体的产物,可以从不同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合成步骤合成出产物,指导教师先给出不同的合成路线,让学生选择其中一条路线,自己连接仪器装置,人的大脑喜欢多样性,有些学生就会想出更多的合成路线,方案可行的话,让学生现场实验。如果学生的想法合理可行,会非常高兴,甚至不敢相信他们自己能设计实验步骤;如果不具备操作可行性的话,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学生还是乐意接受的。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要及时引入到基础实验室中[5]。让学生有与时俱进的感觉,新方法比传统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比如合成产物的分离和检测,有很多新的方法。如果实验条件允许,就采用新的方法,书上的旧的方法就不要使用,要让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一些旧的方法迟早要淘汰,指导教师要尽力更换,即使不能购买新仪器,也要向学生说明新仪器的用法及优点,学生有印象,以后继续深造或工作中遇到时,不至于茫然不知。

2.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指导教师给出实验名称,让学生查阅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内容和相关的文献,学生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评价之后,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列举出实验所需要的药品和试剂。然后让学生上交设计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评阅后,总体上合理可行的方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是检测学生们设计出的实验方案的合理可行性最好的方法,同时也能纠正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最后让学生写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没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和预期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拟出的实验方案可以是借鉴文献上的,也可以在旧的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初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在实验室里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够在实验室执行,学生很有成就感,就会对实验充满好奇,并乐意探索实验。

3合理的考核体系。

考核是实验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考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5]。以往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有些同学写得认真就会得到好的成绩,而指导教师并不知道该生实验操作如何,更严重的是,有的实验报告是抄袭的,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数据和认真书写实验报告上,不在意如何去做实验,就无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生有如此的想法主要责任在指导教师,因为考核评定成绩的方法太狭隘,让学生有空可钻。最后一个实验指定为期末考核实验,学生认为只要做好最后一个实验就会有个好成绩,这样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针对以上的不足,经过不断地摸索,建立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平时成绩70%和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70%和实验报告成绩30%,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40%、实验结果30%、实验室卫生习惯10%,每次实验结束及时给出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成绩包括文献查阅20%、实验设计30%、实验操作30%、实验结果10%、实验室卫生习惯10%,实验结束给出成绩,避免了只重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期末成绩考核包括笔试40%和操作60%,笔试采取闭卷,考查实验室安全知识、仪器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易错地方等,操作考核上学期基础操作性实验多,重在考核操作的规范方面。

4结束语。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意识到,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作保证。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六

有机物: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除外),简称有机物。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如淀粉、蛋白质、纤维素、塑料、橡胶等。

(1)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例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例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简称合成材料。

常见的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蚕丝,羊毛,天然橡胶等。

1.棉花: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2.羊毛: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3.蚕丝: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1、棉花: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含量高达90%以上。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用它制成的衣服具有耐磨并能在高温下熨烫,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和穿着舒适的优点。

2、羊毛:羊毛主要南蛋白质构成,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织物具有弹性好、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等优点。

3、蚕丝:蚕丝是蚕结茧时形成的长纤维,也是一种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顺、导热性差、吸湿透气性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织物的国家。

4、天然橡胶:天然橡胶是指从橡胶树上采集的天然胶乳,经过凝同、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的弹性固状物。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c5h8)n,其成分中91%~94%是橡胶烃(聚异戊二烯),其余为蛋白质、脂肪酸、糖类等非橡胶物质,是应用最广的通用橡胶。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七

摘要:介绍了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通过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丰富教学手段。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是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制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有机化学的内容可以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可以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现,是有机化学的最终表现形式。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性质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牢固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熟悉性质实验,在综合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老师在实验前先进行讲解,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操作。实验的反应步骤、反应现象,甚至连实验结果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即使不预习,也清楚如何操作,即使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也能清楚有何现象,即使不认真总结规律,也知道会有什么实验结论。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对这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2]。

1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以老师为主体,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实验预习阶段、实验讲解阶段、实验实施阶段、实验报告撰写阶段、实验评价阶段。实验预习阶段。提前一段时间(2周左右)将要做的实验通知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实验目的及原理,分析各实验方法的优劣,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装置图,列出相关注意事项等。实验讲解阶段。老师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报告,挑选3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方法,让同学就自己所优选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解,最终通过讨论、问答,确定2套理想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实施阶段。根据确定的2套实验方案,把学生分成2个大组,再将大组分成合适的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大组采用其中的一个实验方案,对2个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比较实验的时间、现象、结果等内容。实验报告撰写阶段。要求同学根据实验方法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并写出自己的实验体会,也可以通过跟另一大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以比较两种方案的差异。实验评价阶段。老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时间、现象及结果进行统计,结合实验中的创新性对2个实验方案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打分,也可以把实验方案的采用及实验方案评价结果计入实验成绩,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有创新性的优选实验方案。这样在实验进行的所有阶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性

有机化学实验基本包括3部分内容,基础操作、性质实验、综合型实验。我们在实验内容安排上,遵循减少性质实验、保留典型的综合型合成实验、增加与生活相关实验的原则进行实验的安排。例如,对于合成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和乙酰苯胺的制备是有机合成实验的经典,必须保留并进行强化,这些实验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操作,并有助于学生把有机化学理论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为创造性的发挥奠定基础;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加了天然有化合物的提取实验,如从牡丹皮中提取丹皮酚等。牡丹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而丹皮酚又是一种利用价值较高的化合物,学生的兴趣瞬间提升。从牡丹皮中提取丹皮酚的实验,主要是利用丹皮酚的理化性质符合水蒸气蒸馏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装置。传统的水蒸气蒸馏实验常采用苯胺或肉桂酸作为分离对象,使用的药品毒性较大,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不高。改用牡丹皮做实验原料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极为显著。学生能够对实验原理透彻理解,对实验中现的现象认真观察,积极讨论,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原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对实验就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就会更更认真,更能容易独立思考和积极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验报告的讨论中更为认真的进行了实验经验的梳理。因此更利于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创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进行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要在课题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多变的实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例如可以在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之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选题选导师,到实验室进行srt的实验,就是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实验项目。学生在查阅文献后自主选题,设计实验方法和路线,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这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把学校教给你的知识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创新能力则属于剩下的内容!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八

第一,要用化学键的理论来理解有机分子组成。如甲烷的分子组成为ch4,为什么不是ch2或c2h6或其它呢?乙烯(c2h4)与乙烷(c2h6)的分子组成相差2个氢原子,在成键上有什么不同呢?乙醇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成键的种类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ch4、c2h6与c2h2的分子构型不同,跟成键是什么关系?等等。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理解有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是我们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

第二,要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来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来理解有机反应。如,加成反应,什么键断裂?什么键形成?消去反应,去什么?生成什么?什么键断裂?形成什么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

第三,要把有机物通过结构变化所反映的性质变化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第四,要灵活掌握一些技巧,如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和书写。

第五,要重视有机实验,尤其是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反应。

第六,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有机题做少了,解题就是无思路。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九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设于高校二年级阶段,因为该时期的大学生恰好处在实验技巧与能力不断提升之阶段。实施实验教学对于提升学习者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等具备了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在提升学习者们的化学实验能力上具备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对当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状况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学教学的方法,从而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1强化基础操作实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大学生们今后均要走入社会踏上化学相关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其一定要有良好的化学知识储备,所以提升有机化学基本操作能力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群体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操作实训为有机化学实验之前提,也就是说,有机化学实验完全是通过数个基本操作部分组建而成的十分复杂的操作系统之一。有机化学实验基础操作实训涵盖了蒸馏、分馏、重结晶、测定熔点与沸点以及色谱分离等内容。大学生们在实施基础操作实训中应当进行更加规范的操作。大学生们来到有机化学实验室,第一步是要为其讲解实验室的相关规则尤其是安全操作制度。其次是要求其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能够保持整洁、无污水,且有秩序地摆放好物品。再次是要培养大学生们规范化的实训习惯,包括铁架台与烧瓶夹的固定形式、各类仪器的清洗方法以及安装次序等。最后是在大学生们掌握了以上基本实训技能之后,要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灵活地选择具体的操作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们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之能力。

2改进课程结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以往的有机化学实验只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的附属内容,教师觉得上不上关系并不大,因为并未真正将实验教学列为提升大学生技能的必备手段。与此同时,在具体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验证性与基础性的实验偏多。这样一来,在实验的内容上也往往具有过于繁琐、耗费时日,而且实验的成效较差,并不侧重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为切实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应当重新全面修订实验教学的大纲,明确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从而精心选择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实现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之间的彼此融合。例如,制备乙酰苯胺这个实验可以划分成合成乙酰苯胺、纯化乙酰苯胺以及纯度测定等三个实验来做,从茶叶当中提取相应的咖啡因成份则可分成提取、浓缩以及纯化等三个部分。如此一来,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者们对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但能够让其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内容,而且还能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

3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提升科研素质。

当前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用到的教材往往都相当陈旧,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却不敢超出教材的范围,这样一来也就难以把有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如果在授课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话,就十分容易导致过于依靠教材,对于教材上尚未阐述的内容就会无从下手,时间一长自然就难以很好地发挥出学习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依靠材料,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制备环己烯实验之中,教材中提到的催化剂为浓磷酸或者是浓硫酸,但随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深化,能够起到催化作用的催化剂非常多,包括了固体酸、沸石以及草酸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这一情况,即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者们划分为数组,依据不同情况可使用各类不同类别的催化剂,并且要求其观察各自实验的发展状况,如此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者们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关注与发展自身的科研素质。

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持续摸索与改进,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富有操作性的实验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的成绩应当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两个部分,分别占40分和60分。平时实验成绩应当当堂出分并进行点评。当大学生们做好一个实验之后,通常都十分期望能够得知成效。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其不足,在实验完成之后就依据实验状况给出分数并加以点评。教师的评判标准包括了遵守纪律情况、实验思路的清晰程度、基本操作的规范程度、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等。除了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占60分,重点是考察大学生们某一个实验从预习开始至实验全面完成的整个过程。其中,考试题预习10分、实验具体操作40分、实验结果和讨论10分。考试试题所考核的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实验装置安装程度、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解释等各个组成部分内容的操作与运用状况。

5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工作者应当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改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能够具备更为稳固的实验操作技能,从而能够领略到科研的魅力,提升学好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加快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致力于提高的创新能力,为培育高素质的化学相关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来新,杨琼。制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10)。

[2]金慧娟。有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0(4)。

[3]张晓鹏,刘萍,李建平。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2010(1)。

[4]尚蓉。我校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3)。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本课题与前二课题的内容联系不大,都属于常识了解性的学习,难点不多,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尝试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学习,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应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填写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的方法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从 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字比较引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同时教材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了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

第二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教材还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以及用图片列举了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教材还通过比较说明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不同性能。合成材料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教材用图表和文字介绍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合成材料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生活动反思

在安排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环境尽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考虑到在中考中的地位和目标,教师不应一味的填鸭讲解,否则容易造成内容的枯燥与单调,难以把一堂本应该上的生动有趣的课变成一堂催眠课,在这里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收集塑料、纤维和橡胶的样品以及衣服标签,一组同学收集无机物三份样品,一组同学上网查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有关塑料的利与弊,以及一组同学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课堂上交流各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收获。实践证明,整个学习过程比较轻松愉快,甚至有些少数没收集衣服标签的同学课堂上就会把衣服脱下来观察,这样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能做到知识还原于生活的终极目标。

实际上近年来的课程教学也更多关注生活,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知识,

而是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比如在讲授热固性和热塑性知识时,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就能让学生区别两种塑料的区别,而且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下自己探究这两种塑料的本质,包括一些家庭就能完成的简单实验。

三.实验安排

本课程安排的几个实验除了让教师动手演示外,应该考虑让学生动手实验,本课所需实验材料都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完成,可以考虑学生在实验室分组实验,这样更能让学生融入学习知识的氛围中。

第一个实验是高分子网状和链状区分实验,实验很简单,完全可以找学生主动进行操作;

第二个实验是热塑性和热固性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就能独立完成,第二个实验教材未作要求,主要是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本人建议可以补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更能普及一些生活常识。

四.学生自学总结

在本课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积极参与学习的乐趣,做到乐于知学,这就要求学生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做到知识和学习量都适中,而且布置任务时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结知识能力以及分析材料能力,真个过程要做到让目标清晰,有的放矢,不要让学生无意义的收集一堆材料和信息。本课重点就是:有机物,塑料,衣服标签,白色污染相关信息的收集。而且本课文字内容较多,如果自学阅读全安排在课堂上无疑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的进度。所以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先自学阅读,找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重要词汇。

五.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本课先介绍材料的知识,然后讲述人类社会材料的发展历史,最后让学生讨论材料发展给人带来的利弊,本课可结合一些相关国家政策,比如全国性禁塑来说明塑料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危害,在学生的辩论中,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材料是每个人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然后主动拒绝白色污染,本课到这里就不再仅仅是一堂化学课了,更是一堂振奋人心的道德宣传课。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规范学生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在此,我们以有机化学实验《蒸馏》课为例,探讨了将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此探讨的开展,进一步揭示多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途径,将会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1-4]。然而,由于有机化学实验所涉及操作较多,学生经常会出现操作不规范甚至操作错误,例如蒸馏操作时忘加沸石、温度计的放置位置不正确、冷凝管出水和进水的接口弄反等等,这些不正确操作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学生生命安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能巧用教学方法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降低实验失败的机率[2]。本文以有机化学实验中《蒸馏》一章为例,将重点介绍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讲授法。

一谈到有机化学实验,大多数学生的脑海里都会不禁以有毒、危险等词来描述化学实验。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有必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实验的基本知识,克服他们心理对实验的恐惧。这其中,讲授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可以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叙述事实、论证原理、阐明规律和描绘情境的教学方法,其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大多数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我国实验教学中最早使用和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进行《蒸馏》实验教学之前,有必要借助讲授法给学生讲解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蒸馏实验”、“蒸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仪器”、“仪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蒸馏主要有哪些方面应用”、“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蒸馏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内容。通过这些讲述,可以让学生对蒸馏目的与原理等有大致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克服实验的心理压力和恐慌,从而降低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机率。

2演示法。

通过讲授法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了解蒸馏目的和原理,可是对于初入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学生来说,心理难免还是会恐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蒸馏过程中的大致步骤与流程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演示,使得学生对蒸馏有个更直观具体地了解,从而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做起实验来就不会那么手忙脚乱。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做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与讲授法联合使用,它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发展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5-6]。在《蒸馏》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蒸馏装置搭设(图1),并同时在此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仪器的名称、用途、搭设装置先后顺序的原因以及搭设过程中易错之处,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蒸馏装置搭设过程及实验中各项操作的原因。大量实践表明,演示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这些有益之处对于实验教学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将呆板的实验教材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

3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和演示实验,从根本上来讲,这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更达不到我们设置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当教师进行完讲解和演示教学后,教师有必要采用实验法进行具体教学,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验水平与科学素养。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使用一定的材料与设备,通过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现象的改变,通过观察这些实验现象的变化来获取一些新知识或验证某些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化学、生物、地理、物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法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与手段。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经过学生细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和踊跃思索来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7],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将一些实践知识同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以此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探索知识能力及解决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例如,在《蒸馏》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常常会忘记在烧瓶里加沸石防爆沸,这时教师可以在旁提醒学生们互相观察各自实验装置的异同,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会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沸石的作用。大量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法是化学学科必不可少的方法,是奠定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具体实验,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

4启发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的不加思考的接收课本上的知识,这会让学生在学习上缺少能动性和主动性,这样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不能如此。所谓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缺一不可。在有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不费力[8-9]以由一讲一练、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体现,同时可以通过教师具体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留下深刻印象来实现。启发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例如,在《蒸馏》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蒸馏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时,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蒸馏的原理与之前在高中的学的分离提纯的化学方法的区别在哪些方面,可以用来提纯哪些混合物?”让学生思考或与同学讨论蒸馏方法的局限性,并让他们在实验报告上把这些问题作为思考题来回答,并提交上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5结论。

本文以《蒸馏》实验为课例详细探讨了如何将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启发法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应用于有机实验教学中,来克服学生实验时的恐惧心理、规范学生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揭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3]李丽稀.浅谈讲授法[j].新课程(下旬),(7):80-82.。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二

师范院校面临的客观真实情况是招收到的学生的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对于选择技术性较强专业的学生,更是因为在为应付升学这一迫切需要的前提下,怀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采取突击式的技能提高方式,用“打快拳、强训练”的方法,强化自己选学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们并非是有音乐特长或乐于学习音乐的。那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音乐专业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目的明确地对待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阐明的道理正是对学生乐于学习与学校效果的正比关系。

二、打好音乐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音乐能力。

对于在师范院校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应当涉猎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很多的,但由于学制使然学期有限,因此,需要对学生们的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才能确保所输送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应当让学生们掌握准确的发音方法,这是尤为重要的基础。唱歌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天性,但是把歌唱好则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比如说,每个人在唱歌之前,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音域”状况,之后按照自身的实际来选择适当的歌曲或定下演唱的基调,这样才会确保“腔圆”的效果,这是准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再比如,要学会掌握“发音”的技巧,这样演唱者和听众才不会感觉到累,演唱才会焕发出吸引他人的无穷魅力,演唱才会取得成功。在这两点的培养上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自信心的树立,因此,在教会学生们应有的知识的前提下,应当帮助和监督学生们认真刻苦的加强修炼。应当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识谱技能,这是尤为关键的基础。

要把学生们学唱歌曲的能力从“在听唱中学”到“用识谱来学”的层次转变,而且不仅要让学生们能够准确识别简谱,还又能够熟练把握五线谱的识谱技能。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应当讲求“系统、全面和规范”的效能,使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所学到的知识,准确应用所学到的技能,并且采取启发式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们能够科学整合灌输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为确保学生们能够培养出优雅的音乐节奏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当让学生们掌握灵活创作的技巧,这是尤为紧要的基础。唱别人的歌是需要用良好的悟性参透歌曲寓意,这样演唱才能够出神入化,才能够达到演唱者的“二次创作”和原创的“貌合并神合”,这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作积淀。同时,在实际的教学需要中,如果授课的音乐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教会学生们应当掌握的知识,那么这对学生们来说一定是具有深深的吸引力的,教课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以上两点情况看,在师范学习阶段为学生们锤炼创造技能是紧迫和重要的,是应当在教学中着重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提升音乐教学水平的一个可利用的“亮点”。应当让学生们掌握运用指挥的能力,这是尤为必要的基础。将来走向社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幼学校的教学工作,那么他(她)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将是一个或几个团体,这就需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加之面对以中、小、幼学生为授业对象的情况,就需要在课堂的环境中、课中的时限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整体演唱歌曲的情况就会是一种常态。这些现实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需要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掌握指挥的能力,从而能够将学生们合理组织起来,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锻炼。

应当让学生们掌握乐器演奏的方法,这是必需的基础。歌曲的演唱以及音乐的传播是离不开乐器的陪伴的,一名音乐老师如果不能掌握一两种乐器的使用技能就不会是一名称职的老师。师范院校应当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使用乐器能力方面有计划地培养,从西洋乐器到民族乐器要通晓基本乐理,还要掌握一两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以确保能够使学生们在吹拉弹唱上都能够具有相应的造诣。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可能在走上社会后身为人师,身为人师者就必须有相应的专业造诣,否则就不会适应岗位需要,就会影响到对他们的学生的培养质量。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三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生物课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无兴趣学,教师无信心教,教学方法单一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教师加强对生物课的情感投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初中生物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它所研究的生物的构成、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都与人类本身以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开展中,要让学生认识、了解生物,懂得生物学习的意义,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生物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生物课的意义。

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和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食品的保鲜、提高树木移植成活率等,都需要用生物方面的知识作指导。另外,在一些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技术中也有生物学的参与。比如,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能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有着更真切、更具体的认识。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生物科学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生物教学离不开科学实验,大量的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很有益。同时,学习生物还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为生物课程不仅能够让他们形成生物的知识结构,而且能让他们在深入了解世界和生命之后,更科学、更客观,也更感性地看待生命,看待他们生活的世界。

二、生物课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应试教育体制下,生物由于在考试中并不能起到较大影响,所以一直被师生们归为“副科”,难以得到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对考试影响比较大的`“主科”上,而放弃学习生物,或只是觉得背好知识点就能把考试应付过去,因而放弃了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二)学生无兴趣学,教师无信心教。

在小学阶段作为生物课的前身,“科学”课在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学生觉得很新鲜,充满好奇心,但是到了初中,生物课的知识点愈来愈多,也更加抽象和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越来越大,难免对生物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往往因为内心对生物课不重视,课堂讲解缺乏新鲜元素和吸引力,很难让学生积极活跃地投入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上生物课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少借助教具和多媒体等新式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过分单一,很难让学生积极接受并深入理解课堂内容。

三、生物课教学改进方法。

(一)加强对生物课的情感投入。

这种情感投入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首先,生物课不受重视的现象不仅是某个教师或学生个人能够在主观上决定的,学校或者更上层管理机构的方针政策才是真正的领航标,只有认识到生物课的重要性,才会真正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完善。其次,教师的情感投入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另外,如果教师对于课程投入更多的心思,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更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自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改变以往对于生物课的态度。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生物课堂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状况,跟多年来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变化有很大关系。想要让生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就要尝试多种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这自然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比如,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教具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感受。比如讲到节约用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缺水地区的艰难生活,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向,适时给予引导、肯定,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想要协调好教学方针、理念与具体实施过程的关系,协调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都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源于其自身不断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有更深入、更长远的要求。生物教师们不但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而且要留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知识的更新,在教法、教育技术方面也要积极提升,这样才能真正胜任生物课的教学工作。总之,改善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小菊.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新课堂导学,(35):46.

[2]卢勤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9):138.

[3]郭建德.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j].无线互联科技,2012(5):173.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四

自古以来茶艺表演伴随着曲调温柔的背景音乐,符合自然的特性,与茶叶内敛柔和内涵相一致。因此茶文化背景音乐的旋律极具特色。一般茶艺表演中常见的背景音乐包括《春江花月夜》、《寒鸦戏水》、《柳青娘》等,通过茶艺的表演融合古典歌曲,描绘出一幅清风徐来、水波荡漾、曲径通幽的画面并营造安逸祥和的品茶氛围,最大化的发挥茶艺表演的别致典雅、独特韵味。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教学时引入旋律学习,可通过实践对比,模拟教学课堂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茶事文化,切身体会每个流程的细节感受表演节奏与特点,并在此过程中欣赏与感知背景音乐的独特旋律,以实际理解为依据,充分将教师所选曲调融合到茶艺表演节奏中,对旋律进行感知与体会,并感受原有节奏背景选曲的契合程度,择优选择最佳的曲目。实现利用对比教学教会学生感知旋律,相比于直接教学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茶艺表演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在融入音乐背景后,更是带来韵律美感,使得茶艺表演兼具视觉听觉双重美感。因此,这也要求观众有更高的审美水平,可利用审美素雅欣赏茶艺表演的不同艺术价值。因此,在进行茶文化音乐教学时要注意将审美教学情趣培养融入教学之中,利用对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欣赏,体会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情感美等,通过感受音乐与表演的融合提升审美情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学情境增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训练,利用欣赏背景音乐,改善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在学习欣赏绿茶表演的茶艺背景音乐学习时,教师可选择古筝或者笛子演奏的伴奏乐器,笛子或古筝等,将此类型曲调定为背景音乐基调。一般会选择自然活泼的曲调,这样才符合绿茶清新自然的特点。在对红茶表演的茶艺背景音乐学习时,可利用西方音乐做为背景感受红茶的浓醇香甜,通过此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不同茶种茶艺表演的理解并感受背景音乐蕴含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强化教学实效性。

2.2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教学的创新展望。

自古以来,茶文化背景音乐多是清新脱俗、曲调柔和的形式。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现代化音乐形式相结合。在茶文化音乐教学中,勇于创新用流行音乐配合茶文化展示,探索茶艺表演与时代结合新艺术形式。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因此茶思想历久弥新博大精深,可以用来引导与指引音乐教学的发展,更有可借鉴的内涵与经验,可在茶文化视角下,感受音乐教学的不同韵律。利用茶艺音乐教学可以更好的传承茶文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茶文化传承队伍中。在研习茶艺音乐教学时,为使茶艺音乐与音乐教育更加契合,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纳,促进音乐与茶文化的深层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茶文化渗透,积极引导传播茶文化知识,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欣赏茶艺、欣赏民谣采茶歌等形式,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重视。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创作力,在探索音乐的路途上,感知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将茶艺表演融入音乐教育,也能将以往相对较为死板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加以理解,并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主动投身到音乐茶文化学习之中。同时,由于茶艺表演往往较为含蓄,学生通过赏析能够更好对其产生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理解茶文化和音乐文化之中的内涵,真正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更好做到了茶文化教育与音乐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并为学习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感悟能力,教师也能较好落实综合性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娜,王魁.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研究[j].音乐时空,(22):115.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五

现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即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理念相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发展。而声乐学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切实通过应用,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为何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及情景,从而利用感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在相对集中的精力下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的内容。(二)声乐教学内在需求。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以及情感控制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另外,声乐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教学术语非常抽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运用更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理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舞蹈以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今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大班化的传授歌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只是念念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发声方式以及歌唱技巧,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准确的传授,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完成现今声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歌唱发音。在声乐课堂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音这一部分教学而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掌握,选择一些旋律较为单调但容易模仿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机械重复让学生学习如何发声,教师对于发声原理以及技巧等知识的讲授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单首歌曲的演唱,对于声乐整体的学习丝毫没有掌握,最终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通过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发声的本领。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菜市场的吆喝声,剧场里的京剧演唱等,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发声模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教师在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课前播放的场景声音。比如在讲授如何演唱跳音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吆喝声,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观察演唱跳音时的发声位置以及相应的技巧,最终让学生通过训练使得腹部肌肉更具弹性。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以及掌握技巧。

(二)培养歌唱气息。教师在完成了发音技巧等知识的讲授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气”。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气息调整是非常关键的。在歌唱过程中,其支撑点和动力都来源于呼吸,调节呼吸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其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场景。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气息的训练与仰卧起坐这一运动相结合,给学生传授了一些仰卧起坐过程中调节气息的技巧,从而启发学生,使得他们对于调节气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获得基本认识后,再结合声乐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对于调节气息非常有帮助的歌曲,如《花非花》等,结合歌曲的演唱,为学生讲解如何调节气息以及调节气息的技巧。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让学生对于调节气息有了基本认识,再加上专业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对气息的掌控以及调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传授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了学生发音以及气息调控的基本功后,就要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很多歌唱技巧不仅有利于保护嗓音,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而对于技巧的传授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摸索掌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化记忆,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忘记技巧的应用,导致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达到应用的目的。在歌唱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演唱,在学生对于歌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歌唱技巧的应用,往往能将歌曲演唱得更好以及更省力气,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对于技巧应用的渴望。教师结合学生以及自身演唱过程中的差异,给学生讲解技巧知识的运用,在完成技巧知识的讲授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不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以及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四)培养歌唱情感。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从技术上能够把歌曲诠释得很好以外,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曲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传递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化演唱,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情感,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情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歌曲能够有更深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后,往往对于歌曲能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例如在教授《小河淌水》等民歌的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因为只有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最终完美演唱歌曲。

(五)启发歌唱表演。学生在完成了个人歌唱基本功训练后,就要侧重于整体歌唱表演的训练了。因为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外界影响以及内心紧张等因素,从而能够将自身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而在这一部分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平常训练时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场景。例如,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进行声乐演唱的训练等,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以及演唱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训练对于学生整体适应性以及自身对于歌曲的掌握,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能够从夯实学生发声、气息等歌唱基本功开始,进而培养学生歌唱的技巧,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情感,从而最终掌握歌唱表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以及歌唱训练的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

[3]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4]武潇.浅析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六

摘要:文章对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的阐述后,分析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技巧和方式。

关键词:创新思维;现状;原因;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因素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又可以归结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发展迅速,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高校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语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视,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和普及性人才。但外语教育的现状与效果还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尤其是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偏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直到,一些外语教学权威人士首次强调了创新思维。他们对21世纪外语人才的定义为:“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复旦大学英语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曾说过:“过分刻板机械,只求与未来职业接口而往往偏离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题海战术和技能训练,已使一些学生思维萎缩,修养更遭到忽视。”这也就是为何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抱怨无话可写,无话可说,老师抱怨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是内容单调,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状况与高校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应试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外语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日益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刻不容缓了。而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严重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师生角色的转换不到位,教师“一言堂”状况依然存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确立;课堂教学情景不够,信息量小,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没有得到新的发展和突破;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未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结构不紧凑,教学过程呆板,双边活动极少,情感交流也不够。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一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创新能力,也就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型教育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造根植于每个人的思维深处并表现在每一个人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有更多的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应树立创新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求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法设法培养其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由的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真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思维能力应同步提高。知识是能力、素质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思维科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勇于创新,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为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勇于创新,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可通过问答式、讨论式、演讲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vcd及直播课堂去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要敢于打破旧模式,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张一弛之间轻松学到知识。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灵活地运用和发挥教学技艺与方法,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形声结合,图文并茂,这样可创造意境,使学生从直感形象的演示中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多媒体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能把课本上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内容声像并茂地展现给学生,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但只有经过科学设计,大胆创新,详略得当,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锐意创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外语人才是当今外语教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篇十七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师范院校的学生的钢琴基本功较为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一点钢琴功底都没有,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钢琴弹奏能力,在示范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钢琴基本功的教学,这样才能为以后的钢琴技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掌握钢琴基本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钢琴的构造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原理。钢琴演奏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坐姿、合适的手型、手指的支撑以及在键盘上跑动的技巧。正确的坐姿指的是坐姿要端正,还要注意把握身体的重心尽量在两脚与琴凳之间,这样才能在弹奏时保持平衡,让身体和钢琴如融合在一起一般,收放自如。另外,手型也是弹钢琴的关键,正确的手型能够让弹奏者的手灵活的穿梭在钢琴键盘之间,让演奏更加流畅,否则手掌会十分僵硬,不能完美的演奏。在正式教授学生钢琴演奏之前,要让学生熟悉钢琴的发音,体会钢琴发出的优美音色,其次,让学生熟悉钢琴演奏的基本姿势,协调钢琴演奏时左右手以及身体的配合。学生要充分利用手臂的自然重量,同时手指尖的重量和高度也是钢琴演奏的关键。练习钢琴的基本功,首先要练习“跳音”,其次才是“连音”、“半连音”、“颗粒性”的弹奏方法,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钢琴演奏才能让学生不会有抵触心理,对学习钢琴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会慢慢地掌握掌关节的灵活运动以及手指肌肉的收放自如,弹奏起来才会更加流畅,为以后的深造奠定良好的钢琴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以及感情投入。

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要注意因材施教,通常听到有人说弹钢琴是需要天赋的,这句话不完全对,但是也不是不对,应该说不同条件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因此,作为钢琴指导教师就要注意区分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习钢琴更有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说有些学生的力量较差,教师就应该让这些同学注重训练重力自然的运用。再如,有些同学的右手弹奏自如但左手却略显青涩,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注重加强左手的训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乐感不强,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让他们平常多锻炼乐感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弹奏根据通俗歌曲改编的、带有伴奏的通俗钢琴作品。因材施教就是让这些学习钢琴能力稍差的学生更有自信。教师要教给学生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音乐作品,这样资质较差的学生就不会因为比其他同学的演奏能力差而自卑,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最终达到较好的演奏水平。此外,作为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并不像专业钢琴演奏教学那样严格,所以,对于一些技术类型重复的、超高难度的钢琴音乐作品就可以恰当的舍弃,从而专心去练习必学作品,提高钢琴练习的质量。培养学生演奏时的感情投入,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钢琴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带着十足的兴趣去练习弹琴,琴声也会透露着欣悦之感,如果学生带着厌烦的心情去练琴,琴声也会变得机械无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积极的去演奏。培养学生的感情投入就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情感教育要由浅入深。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些钢琴教材和课外书籍初步接受钢琴所需要的情感因素。其次,让学生去听并认真感受一些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体验钢琴演奏过程中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优美的音色、感人的意境。在初级阶段,要让学生将体会到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几次的训练之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去演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作品去演奏,教师要对学生的演奏加以评价,给学生一个称赞,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提高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不仅要传授钢琴技能,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将自己学到的钢琴技能传授出去,这才是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想进行钢琴教学,首先自身要对钢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想作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找出问题,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一名钢琴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找不到有关钢琴教学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如何进行呢?其次,师范钢琴教学要注重课堂实践。进行钢琴课堂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自身学到的钢琴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给学生的一个教学师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788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