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9:47:39
最热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20篇)
时间:2023-11-01 19:47:39     小编:雁落霞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感的共鸣,也可以是对书中观点的拓展和补充。读后感应该如何展开思路和表达观点?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和讨论一下。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观不雅观我都已忘怀,可是唯独对其间一个字记忆犹新。该字为上中下构造,上面一个宝盖头,中心一个“弗”字,下面一个“林”字。导游讲解这个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宝盖头代表着财产,“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个幸福人应该有必定的物质根本,丰盛的精神糊口和一个美好的糊口情形,细想之后,我深觉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记》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鸣二十年有余,虽志趣相投、举案齐眉,但其间糊口贫寒困难、流离失所,甚至难觉得继、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现实了局为这一对令人钦羡的夫妻蒙上了悲剧色彩。

沈复《坎坷记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从何而来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报应罢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许,爽气爽直不羁,成效转成了扳连。阿谁既按时代,既定的人和事,我们已无法评说,只可怜了芸这个聪颖会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时还得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末了因赶制绣品呕心沥血而逝。

最好的爱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贫贱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这不幸源自物质根本的匮乏。

不外,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拥有完满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沈复其人,大抵可窥一二矣。[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闺房记乐》,通篇皆是二十三年来沈复与其结发妻子陈氏的琐碎情事。说它琐碎,是因为几乎没有几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铺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悬念转折;说它皆情事,则是因为字里行间莫不是珍惜、卷首页眉都透着恩爱。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记得当年初见,彼此仍是少年。沈复喜她才思隽秀,虽恐其福泽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释之,对母亲诉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复十三岁。都说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一个十三岁的小小少年,因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个月的族中阿姊,这一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与故人划拳饮酒,酩酊大醉卧倒在床,醒来时陈氏正对镜晓妆。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不做别的念想,现在回头来看,不过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写下来?转而想到,大概从妻子过世之后,他再也没法儿喝醉醒来还能看到她当窗理云鬓的模样了吧?那时候,陈氏初为新妇,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宽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说新娘惫懒,日日太阳初升便要起床,沈复喜欢赖床,可看她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得跟着一同早起,这大概就是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为爱改变”了吧。

夫妻两人游园消夏,读书论古,品月评花,可惜好景终不长久,沈家家道中落,陈氏又接连失弟丧母,多番打击之下,身体日渐沉疴,病榻之侧,沈复悉心守护终不曾离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想天下恩爱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记得婚后数年,沈复和陈氏整理书卷论及诗词,沈复得知陈氏最为推崇者是那张口吐出大半个盛唐的李太白,当即像个小孩子一样笑道:“夫人定是与‘白’有缘啊!”陈氏不解,沈复说道:“夫人启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诗词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与这个字有缘么?”陈氏莞尔。此间情状,不解风月之人如何体会得来!即便是如今这个多少显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儿情女,也会因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缘分让我们在一起”而惊叹,情到深处无从解释,只好托词于上天,道一声:一切真乃缘分也。其实文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难与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间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难得的是,沈复在斯人不再后,于贫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只属于沈氏夫妇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万尺黄泉之下,虽于逝者无补,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罢!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所谓情投意合,所谓举案齐眉,闺房里的旧事,果真如文字渲染中的美好?

“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第一可爱的女人,也难怪有人对我说“芸娘不好当”。

当时,遇见他,却是每日一点一点的收紧,又一点一点的诱惑,终成为其囊中之物。若是锦囊也罢,就怕是一塑料袋,毫无透气性,窒息而亡。亡也无畏惧,就是时间一长,不亡,大脑因缺氧,真真地成了整神经。

这已然消磨掉的四十年华年,都积攒了些什么?都沉淀下了一些什么?

那日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好似学生交卷一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直面。读书、听音乐可以让人安静。前日下载的歌胡乱的,看来要重新来过。其实我的耳朵不能塞耳机,长时间的听音乐,听力已经严重不行了。电脑播放上班时间是要顾及的,只能委屈自己的耳朵。读书却是随时都可以的,心又焦着事情,也没读几个字进去。敲打键盘估计是最安全的,身边的同事已经习惯我敲打键盘都不来搅我,否则,会遭辣脾气。

宝玉和黛玉在花树下读《西厢记》,两个人的相约,无声,其香也是久远的。斯人想必欢喜这样的性情。芸娘与君亦如此,读书议文忆事怀情。好景总是不长。好歹也有过。

“与君不曾半日赋闲,纵然安排那样的时刻,想听君一席言,想与君谈古,君却移情别意,不予理睬我的缠绵。其实,女人的想念不全是肌肤之间的相亲,两情,默默,或言,或什么都不做,静下来的安逸,才是最宝贵的珍藏。”那日的日志,如今读来,依然动己心弦。

芸娘是一切男人梦想的女人。也难怪君之前说那话了。我不是君梦想的女子,梦得太迟也没什么,就怕不曾梦过。也不会去刻意努力做芸娘式样的女子,我本是我,为了人,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也不是我的作为,君怕更是不喜欢的了。

“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果真有这样的闲情,那真是只有人间桃源有。十丈红尘,哪许人心如此得闲。纵然半日,若真能放下世间事,与君同看花也不失来人世一遭。

小闲情,小矫情的心致偶尔歇在眉间心上,如品茶般,万般赋闲之后方解其中味。何况,同与佳人往?不多,不多,时日不多也。

沈复是一个喜小饮之人。诚然,梅花盒的发明尽显芸娘灵心巧手,只要动了情用了心,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对心爱的男人做出绝色的美味,腾出浪漫的氛围。

我是喜花的。入冬以来,只有铜钱草还在努力地为我绿着。秋时采回来的野菊早已枯萎,花粉落在玻璃桌上,并不去擦,那是野香之骨呢。每每受夫责备,指责我不擦去,脏了桌子,我并不理会,一意孤行让那些黄色的花粉留在那里。再晚些日,我是要搬回水仙过冬的。再说,去年的风信子已经发芽了,春来,想必会开出紫色的.花。养了三年的风信子,大蒜一样的,花谢之后留得蒜果,入冬之后植入土种,还是年年复活,春来开会。我的小闲情,不精致,这些许年一直在续着。

芸娘收集断简残编。每日,我写闲字断章。不过,芸娘有君相佐。我是孤单一人的。

芸对名利看得很淡,生活无论富足落魄,都从未鼓励沈复读书做官。这么地,我突然明白了那日君为何莫名的吼我了。君想做理想中人,无奈身在红尘中。但“理想”是关不住的,很幸运,我愿意做君“理想”的桑田。不晓得,我又多情了没有。

“沈复何其有幸,娶了这样一位贤惠体贴又兰质蕙心的妻子。同样,陈芸也何其有幸,嫁给了沈复,从此拥有一位志趣相投又患难与共的丈夫。”

于厮,我错过今生。余下的日子,也只能隔着江水、隔着屏幕相望。时间长了,还不晓得谁先厌了谁——君,终是不欢喜我接近你、探究你,好奇你的。

芸娘之夫是真大夫。比起陆游和唐婉,我情愿不要那“红酥手”,纵然长年卧病,也要不离不弃。所谓相濡以沫,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五

最近在看《浮生六记》,为沈复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记》记录的是两百年前,一个落魄书生对自己那段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经历的回忆。

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幼时也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其妻陈芸,和他亦是青梅竹马。幼时相识,后来顺利结为连理,二人举案齐眉,夫妻生活充满乐趣。

年轻时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时不知这世间究竟有多少凄风苦雨,要将这花朵打落?走过温暖的春,热情的夏,逐渐看到秋风萧瑟,冰冻大地。

后来,变故丛生。

因为种种琐事,芸娘失欢于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让沈复休掉妻子。最终并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妇二人搬出家门,自谋生路。

这个小家庭本就经济拮据,搬出后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担保朋友借债事宜,被债主讨债,并骂上门去。夫妇二人不得不投靠亲友,移居乡村。当时,他们的女儿十几岁,匆忙之中许了人家;儿子刚刚十岁,只得留于家中。一家人各处分散,长时难以想见。其间悲苦,不难想象。

芸娘身体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别家,更是苦上加苦,连沈复这个男人都禁不住落泪。人在屋檐下,并非长久之计,沈复也谋划着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资助过的一个远亲,就决定去试试运气。于是,沈复背上行囊,带上干粮,先是步行,后又乘船,前去找寻。路上,缺衣少食,连壶热身的酒都舍不得喝。幸亏遇到一个故人,因为沈复之前帮助过他,一路为沈复提供吃住,带他找到了远亲。远亲资助了他,他也在那里找了份文职工作,终于可以有些许收入。当他觉得暂时稳定,就把芸娘也接了过来。好日子还没开始,他所在的部门又被裁员十五人,而他并无根基人脉,又成无业之人。

看到这里,夜已深,合上书本,心中难以平静。

我仿佛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一个充满憧憬的青年,和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凉。

读完此书,让人不禁想到我少时读的《活着》,男主人翁富贵一生坎坷的命运,地主家族的没落,父亲含恨而终;小儿子因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和女婿也相继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连唯一的外孙也被豆子撑死,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就留他独自坐在田间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放弃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润叶;孙少平也失去他最爱的田晓霞,最后在矿地出事而毁容。少时读了,只觉得义愤难平,不应该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王子和公主可能会因为异国而分手,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态。

生活的魑魅魍魉蠢蠢欲动,似乎一张口,就会把每个脆弱的心灵吞噬下去。

谁的人生不艰难?我们也只能含着泪,带着笑,纵使满身伤痕,依然摸爬滚打。正如歌中所唱“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六

读完四记,内心五味杂陈。沈复和芸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本来一段夫妻爱情佳话,结局却令人唏嘘。站在今天的角度,爱情、家庭、友情、兴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经营和体验。爱情里,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顺境时,花前月下,饮酒吟诗。逆境时,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对。家庭里,主动承担责任,谋生养家,积极沟通表达,调和矛盾。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不以利交,则不为利散。有闲散时间和精力时,培养些志趣,纵情山水,其实我们就生活在散文和诗词的世界里。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七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八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平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习。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并将终生平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九

何谓浮生,猜想着不过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从容的心态度过一生,这不禁想让人品味沈复这一生。

对于《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语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几何时的背诵全文,依然历历在目。“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当时却只觉得这人无趣的很,看太阳、抓蚊子这样的小事,也能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似乎只能说他从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乐趣,把这无趣的生活过的有一丝色彩吧。

当读完原著发现,原来童年生活不过是岁月中的一角而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爱情故事吧。他的爱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却是那么的平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相敬如宾,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万分悲痛的阴阳两隔。仿佛在读书之前,刚刚看了一出虐人的琼瑶剧。当沉沁在这爱情故事中的时候,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他的身边。

送亲归来的他看到远方伫立的倩影,脸上是隐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脚步来到她的面前,两人低声细语,满是笑容。

山川之上,两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娇小婀娜,都着男装,确是掩饰不住深情。面对着大好河山,二人谈论诗词歌赋,却时常提起家中琐事,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感觉两道身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夕阳西下,远处立着一处庭院,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庭院旁的柳树下,夫妇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门前的湖畔斜阳。无比和谐又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读后感·他孤独的坐在床上,仍然记得妻子离世前对他说的字:“来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笔,却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的,是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

读完全书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耳边似乎听到了他在对我说话: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

闲情记趣篇,研究接花叠石,品赏生活雅趣。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观察自然从中获取乐趣的人。

年纪稍长后,由爱花的乐趣衍生出对插花和剪裁盆景的研究,对二者法度的见解也颇为独到。园亭楼阁、套式回廊、叠石回山、栽花取势方面,又有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看法,放到如今,应该也算是园林设计方面的专家了。独乐乐,不如夫妻同乐,幸运的沈复遇到的是一个不光能与他品评诗词的女子,独创“草虫之法”,让插花不落俗套,栩栩如生。制作精巧的“活花屏”,让居舍绿荫满窗,透风遮日。与友人野外露营时,出招提供热茶酒菜,其他游人在旁啧啧称羡,友人得以尽兴游玩,诸如此类,沈复自是赞美之词,不绝于文。

读到此处,更加应了林语堂那句评价,“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我看来,与其说沈复书写了一部经典,倒不如说芸娘成就了沈复。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一

读书会最近共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当时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有两位书友说这本书对自己影响比较大,另外我之前看过这本书很短一部分,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继续,还有个原因是这本书不是特别厚,应该对于大部分人在半个月左右读完不是难事。我只读了前四记,下面的分享基于这四节内容。

1、夫妻关系。

这本书感人的部分当属作者沈复与妻子芸娘的夫妻关系。在一生中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而是夫妻。夫妻是知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否则沈复与芸娘的关系也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羡慕。当然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夫妻关系:李清照和赵明诚、苏轼与王弗。书中有段写到维持夫妻关系一个好的方法是:相敬如宾。想想确实,有时很多矛盾的产生就是彼此感觉太熟悉,说话肆无忌惮产生了矛盾,其实内心里可能并不想伤害对方。

2、生活雅事。

第一记中,作者夫妻二人不管是端午、中元、中秋等节日都会准备吃喝赏月赏景,或者有机会的时候游山玩水。想到之前看唐朝的历史,不同的节日大家都会有不同的过法,或者曲江宴饮、或者野外集会、或者上元花灯;还有古人生活十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莳花、读书、候月、寻幽。古人虽然物质匮乏、信息不发达,但是对节假日的重视程度比今人多太多,生活仪式感也强很多。是因为今人生活太忙碌?不会享受生活?亦或是别的?总之很羡慕、很向往古人的这种生活。

3、游记。

在第四记中,作者写了很多游记,但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山水,只有一小段记录北方。在南方山水的叙述中,我回忆起曾经去过的无锡太湖的景色、上海豫园、浙江的山水、厦门鼓浪屿上的私家花园、广州珠江两岸的一些画面,既然能和作者书中描述的一些画面契合。另外我去过很多历史文化景点,我想我可能有机会也会写一些,记录下来也挺有意思。

4、绍兴师爷。

之前不知在那看过一条信息,有段时间中国各地所有的师爷,绍兴出来的有一半还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作者在书中记录过自己在不同地方做幕僚的经历,而且他父亲和很多朋友也做过幕僚,他也是学了做幕僚的技能才开始做这份职业。我理解这里说的幕僚应该就是所谓的师爷吧。但是为啥绍兴出了这么多师爷,我记不起来原因了。

5、林语堂与沈复。

在读第二记“闲情记趣”时候,里面讲怎么种植一些花草,怎么装饰房间,怎么吃某种食物等等,在读这部分的时候,一直想起林语堂之前某本书(应该是《生活的艺术》)中记录过类似的事情,不过比这本书里讲的更多,也更有趣。后来发现林语堂把《浮生六记》翻译成了英文,果然两个人有某种关系。

6、职业生涯。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三

名为六记,后两记遗失,现存只有四记。

如果去掉第三记《坎坷记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马举案齐眉、对花吟诗对月小酌、拈花弄草泼墨作画、浪迹天涯快意江湖,有没有柴米油盐之干扰、没有争风吃醋之烦忧、没有追名逐利之市侩,这是中国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渊明的隐居乡间更胜一筹。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为人要养自己的臭皮囊、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尽孝尽责,于是就悲剧了!追求诗和远方是有条件的,要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许只有在为人兄友这一方面,沈复是无愧于心的吧:为友慷慨豪爽、为兄放弃家产!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败论英雄,如我之辈就忍不住边读边嘘唏感慨:沈复同学实在是缺乏为人处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让父母妻儿都极为窘困尴尬,最后妻亡女散、儿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飘落在外、靠朋友帮衬生活!作为一个男人、确实挺失败的!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挺难得的吧。世上极少数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数人资质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无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调,都想法设法活的精彩,绽放美丽,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复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尽兴攀高、惊的导游瞠目结舌,俗世烦恼困不住不羁的灵魂!这样的人生状态确实值得称赞和羡慕!

从文中看不出成书具体时间,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静气、释然豁达,对苦难坎坷没有丝毫的怨愤:对父母弟友没有责问和不平,对官场苟且没有抱怨和批评,甚至不屑于花费笔墨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只用一句“母亲看了一眼第妹”带过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场”绕开了名利之争。这样的宅心仁厚真是难能可贵!留下记忆里的,或者说值得记忆的,只有童年的快乐、夫妻的和鸣、浪游的痛快,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遗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吧!

阅读这本两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对于史记汉赋之类的早期古文,确实更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样简缩严重,需要不断的扩词翻译、前后连贯,才能理解其内容和逻辑。这本清末散文已经很接近白话文了,泛泛粗读不做细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详读,个别词字需要工具书帮助:一部分是现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词,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现在还用的字、但是某些涵义已经基本不用了。

细细查看,觉得第二种情形非常有趣。“已”现在多用“过去、以前”的意思(已经、事已至此)、偶尔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但它还可表示“太”(不为已甚—不做的太过分)、“后来”(已忽不见—一会儿就不见了)。哈哈,有时候指“以前”、有时候指“后来”。“倩”字现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词中,指美丽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为“倩”,殊不知这个字本意为“男子的美称”,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为“美好”(巧笑倩兮),做动词时指“请”(倩笔—请人代笔、倩雇—雇请)。汉语还真是复杂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四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以负彼苍之厚。这是写书原因。【浮生六记】的精华是前两记,若无前两记,此书黯然失色。总体来说,全书基调是悲伤的,因为它是沈复悼念亡妻,在穷困潦倒的晚年时光,写的一本小书。其中前两记是记录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两记养生之道也许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复生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后人在书摊上翻到了他的小册子,这本书才得以出版。林语堂先生对沈复文中所描写的芸娘赞赏有加,他说芸娘是天下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且不说最后两记是不是沈复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单单看前四记,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绝对不会是晚景凄凉的沈复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忏悔录,不会是芸娘被逐出家门,终至操劳过度,显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呜呼的屈辱史。

感动读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爱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琐事。

浮生六记里,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长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微露两齿,神态中有一丝缠绵,令人之意也消。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偏偏却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好读书,读琵琶行,读西厢,读李太白,读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认,渐通吟咏。夜间,她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甚至会写两首小词,生平却未曾得一师点通。无师自通,不可谓不聪明机灵。

她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如此见识,实乃闺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局限性,她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稍有领悟。她的小人君子论更是可爱:“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她不是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女子,对于胭脂水粉,她却别有一番看法。“珠乃纯阴之精,何贵?”

她虽迂腐,却是遵从封建礼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侠的骨,佛的心肠。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潇洒态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复偕游诸山;神诞之际,她女扮男装,鬓为辫,添扫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揽其浩渺,如能得见闺中女子不能见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贤的妻。她藏粥专待沈复,在沈复临行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并嘱咐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可是芸娘是个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给。她敬上和下,却因沈复的软弱无能,被公公婆婆误解,颜面扫地,被迫出门。最后因为沈复的小妾被人抢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记】文笔极淡雅,所记录的生活又极精致,即使最后沈复不堪生活重负,那种骨子里的清高依旧贯彻全书。有时人说,此书乃清朝小红楼,我倒觉得比之不妥。此书格局不大,人物关系也不复杂,顶多算是记录了一些文人风雅之事,例如插花,观石,但也和红楼梦极尽奢华的贵族生活相差悬殊。

浮生六记,以其真挚而动人情,以其温馨而暖人心,以其雅谑而发人思,以其深厚而催人泪。基调是悼亡,前两记是精华。若无从前那读书泼茶香的日子,也就无所谓日后那恨离别,那孑然一身,阴阳两别的彻骨思念了,更不会有这本小记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五

初看这本书,是在时代广场负一楼,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那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凤梅小学,每周六的下午我就会去我的秘密基地——时代广场负一楼看一下午书。读到冰心的散文会发出笑声;读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会流泪;读到感触深的就用心记下来。今天又重拾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很多地方文绉绉的,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陈云—沈复的妻子。一个有胸襟智慧会打理生活的一个奇女子,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事,这一点儿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与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有关,现在社会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因为法律也不允许。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之后的缄默沉静。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记录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相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了她,在封建家长制之下违背父母之命是大不孝,但是沈复却愿意为了陈芸违背父母之命用自己的行动与封建礼教抗争。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一想到生死终将会两人隔开,沈复竟拉着陈芸的手说:“来世如果你是男人,我就做女人,生死相从。”面对丈夫这样的深情告白,没有哪一个女子不会不为之感动,不禁感慨陈芸遇到沈复真是幸运了。

历史上不乏德才兼备,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陈芸不是最有才的,她不是最貌美的,她不是家室最显耀的,她只是一个聪颖灵秀的普通女子。但她绝对是幸运的,幸福时恬淡安适,颠沛时有沈复不离不弃,即使香消玉殒,她仍然时时活在沈复心中、笔下。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六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七

《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意为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来这并不是古人独有的感慨,今人实也难逃这魔咒。如今,世人多为生计或功名奔波劳累,失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欢乐之感。如今人于浮华之中,如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记,如他一般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浮生六记》共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读完此书,时常感念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也感念他们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沈复与陈芸可谓是珠联璧合,二人自小相识,沈复欣赏陈芸,对其母言:“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于沈复腹饥之时藏暖粥小菜为沈复果腹,其兄打趣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谊,可见一斑矣。后二人迁居他处,情谊如旧,却也遭尽磨难。书中所记之事,多为乐事,然夫妇二人不过肉体凡胎,与旁人无异,也尝为生计所累,个中辛酸,盖不为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诗、作画、郊游、烹饪,喻欢乐于平常,意趣盎然。二人虽非达官显贵,平日生活却也多姿多彩,不输名贵。

纵然浮生若梦,为欢却不只几何?世人多如沈复夫妇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诗意、活出精彩。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珍惜每一个生活细碎的平常,寻找其中的乐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八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书记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九

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近期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却长久世间。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十

最近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习,却舍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852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