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水平。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其他评价和评论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摘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有味读后感篇一
读了《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我终于知道贫穷的生活为什么有滋有味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外婆的.贫穷生活。因为大家都穷,许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外婆会把一些可以再食用的物品做成食物让“我”吃,或者说把一些没那么值钱的东西告诉我是一种昂贵的食材:把螯虾说成是龙虾,把朋友送给我的用西瓜皮做的面具做成腌西瓜皮,把茶叶渣做成“茶叶香松”。她还把鱼骨头压成粉当鸡饲料喂给鸡吃或者是把别人供奉给菩萨的水果捞上来给“我”吃。让“我”免于饥饿,健康成长。
虽然“我”与外婆过的是贫穷生活,但是因为有了外婆善于把一些物品再次使用,或者外婆有把一些相似的物品用没有恶意的谎言告诉“我”是另一件物品,“我”和外婆的亲情更加浓厚,多了许多故事,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比起“我”与外婆,我终于知道我们有多幸福,天天躺在空调房里,玩着手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天天抱怨作业太多,写不完,学习压力太大了。天天被父母宠成小皇上、小公主,真是生在福中还不知福。
现在的抱怨声越来越多,许多人都这不愿意,那也不愿意,抱怨上班、上学,抱怨食物太难吃了。但是抱怨又有什么用?我们要学习文中的“我”与外婆,从不抱怨贫穷,而是非常乐观地面对生活,加倍地去努力改变生活。
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不能总去抱怨生活太难,而是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
有味读后感篇二
初见《人间情趣》这本书,觉得并无异样,只为拜读王先生之名。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描述各地饮食的书。一页一页的看完,感觉文字淡如水,没有吸引人的感觉。此外,里面还有很多陌生的字眼。我读得越多,我就越不感兴趣。
所以,推动我看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问题。
我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注释。为了看懂里面的生词,我把自己收藏了十几年的古董词典都翻了出来。
古人云:书如药,善读书可治愚。的确,越读越懂,越读越有意思。
看完后半部分,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把前几篇又看了一遍。
《一味人间》,这滋味就是生活的味道,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食,还有浓浓的家味,还有王先生深厚的人情味。
书中各个地方的美食都非常详细。
我自己也是个吃货,对食物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顿饭,但是看了王老师的美食记录,才发现自己的文字是矫揉造作的,才发现自己被刻意美化了,而且我也知道我很肤浅。
王老师的文章里有关于食物的故事,食物的起源,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吃法,食物的评价……看完文章,不仅口水连口水都流进了胃。这是同一系列的美食知识。
但有些美食只能想想,恐怕没有这种缘分吧!
有味读后感篇三
寒假,我细细品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著作《人间有味》。汪曾祺先生似乎对四方美食有一种执念,他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令我敬佩的。
在汪曾祺先生眼里,学人是无须吃得山珍海味的,但一定是会吃且善品味的。学人所做的菜大多存本味,去增饰,不勾浓芡,少用明油,比较清淡。而我以为“学人”当以苏东坡为最。
苏东坡好吃,于他诗文中常见美食。他在《初到黄州》中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写《煮鱼法》,细致入微,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东坡羹赋》《菜羹赋》,强调“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不用鱼肉无味,而有自然之甘”。用蔓菁、白菜、萝卜做的菜粥,能吃出“自然之甘”来;他在《论食》中说:“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脍。即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更是将自己的饮食之乐与美文融为了一体,让人读之就垂涎三尺(其实是我自己)。
其实汪曾祺先生也算得上一位学人,他与苏东坡先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经过波澜四起的生活,千山万水的历程之后,再吃到童年的那股熟悉的味道,如汪曾祺、苏东坡这般细腻的人,不知心中泛起怎样的涟漪。
若将学人说的通俗些,便是吃货。而吃货的基本技能,就是什么都看起来很好吃。有一年,汪曾祺先生去草原林区体验生活。六月的草原绿油油,开满了黄色的金莲花。他很兴奋,当即作了首打油诗:“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鸡蛋。”而上一个遇到美景却满脑子是吃的人,则是苏东坡。他写春天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们吃东西是会思考的,是极富想象力的。
爱吃的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汪曾祺先生一直念念不忘云南的.菌子。在昆明住了七年,四十多年后仍然忘不了,还能在文章里一一数遍鸡枞的难以比方的味道,白蘑煮成的鲜汤,还有各种长得奇形怪状的菌子。这样的“吃货”使我同感,他不是“酒肉穿肠过,味道全不知”的人。汪曾祺先生的舌尖一定是有记忆的,他会记住那些让他喜欢、感动的味道,亦使我喜欢、感动。我觉得,这样的吃货,才能真正谈得上爱美食,懂美食。
所以,当汪曾祺在离乡几十年后,在沈从文先生家再一次吃到了茨菇炒肉片后,从此又有了感情。其实,终其一生,汪曾祺先生的味蕾都在追寻儿时的味道。
他只是写了两句话:“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读懂这两句话。
食道旧寻,寻那儿时的味道。
有味读后感篇四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
有味读后感篇五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有的快活,有的开心。从岛田洋七的《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了外婆对生活的努力。
《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中有四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故事是这样的:夏天到了,德永君到朋友家玩,那里是农场,有堆积如山的西瓜。有一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像万圣节的面具,朋友把那个面具送给了德永君。而他把面具带回家的第二天发现它不见了,原来被外婆腌在了盘子里了。
乐观,使外婆和“我”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外婆总是在贫穷中保持希望。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外婆虽然是一个贫穷的人,但她用自己的努力来让生活过得愉快,正是因为外婆对生活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个贫穷却有滋有味的生活。
我记起我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我的贪玩,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虽然我已经知道贪玩是不对的,但是总下不了功夫。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孩子,你要努力起来,不然再这样下去就不好了。你要努力地面对学习,日积月累,我相信你不久学习一定会好的。哪怕还没好起来,你只要态度好了,成绩也一定会上升。”我听从了爸爸的话,努力学习,果不其然,我的成绩飞速提升。
只有努力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努力地对待你!这就是岛田洋七告诉我的。
有味读后感篇六
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有味读后感篇七
老干部这个词最近好像蛮火,从霍建华到靳东到李健等等,我觉得汪涵也算其一。
“汪潺澈月河边柳,涵情温风影婆娑”,和大部分人的兴趣爱好不那么像,抚琴,刻图章,做手艺活。我不算天天向上的忠粉,天天和快本我有时闲得发慌就会把近期没看的一溜看下来。某次节目,汪涵说自己不用手机不会打字也不用电脑,顿时觉得很神奇……从策神到主持人到制作人,汪涵的每一个身份都让人觉得优秀,他的说话功底让人叹服,歌手的直播现场急救可见一斑。后来有了一个节目,叫火星情报局,集集都在追,会说话的人就真的是很有意思,开小火车也开的很欢快。
聪明的人总是充满魅力的,在我们来了里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一碗小面也煮得美味。前不久天天做吃的主题节目,开场曲《天天好有味》,许是此书的灵感。
想变老的寥寥无几,汪涵却是其一,也许正是因为他借《礼物》所说的,“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因为他活得自在又有味。
有味读后感篇八
读这本书我是有要求的,即不在心情焦躁不安之时,不在糟声纷杂狂乱之时。但这样的心静实在难寻,故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读完此书,虽然通读只用了四个小时。
以前看天天向上,觉得汪涵,那个留着胡茬的男人很有魅力,后来又惊叹于他临危不乱的救场事件,今天读此书更觉他这人诚如他的这本书,很有味。也可能是他的风格对了我的胃口,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吧。他的文字轻柔,如巧云弄月,他的文字温暖,如春风化雨,轻盈不失华丽,又富有想象。字里行间又浸润深深的感情,饱含人生哲学。我很喜欢油布伞和准点星辰两篇,例如书中写油布伞,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写杆秤,一个人的静,是不是有重量的?假如有的话,我认为它最好的方式,是用一颗心做秤砣,用大地做星盘,才能称得起。
汪涵最后说要过的神仙生活,无非就是把个人工作生活的神,和自由的灵魂的仙统筹结合,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我想汪涵不仅是把玩这些有味的小物件东西,更应该是过一种有味的生活吧!
这一辈子能与一个有味的人,在有一个有味的地方,做一件有味的事情,过一份有味的生活,当是不枉此生了吧!
陌上花已开,向着目标前进吧!
有味读后感篇九
《有味》这本书,非常简单却又很朴实。
《有味》,写了十个汪涵老家的物件。这些东西虽然很普通,但我相信这对于汪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通过自己的回忆向我们铺开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无聊,吸引我的也只有那几个美食。可我读到后面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
当我们真正走进汪涵童年故事的同时,也不能不佩服汪涵的文字功底。就像他自己在序中说的:这些事物在脑海里是那般美好的回味无穷,要用文字写出来是难的,要想象回想那般“有味”就更难了。”但是他却做到了。
整本书将那些有意思的事和有意思的物与汪涵自己本身想要发出的情怀有条理的写了出来,的确令人回味。当然,要真正喜欢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体,才能将他们都描会的栩栩如生,也只有寄情于那些已经经常被遗忘的小物件之上的人才应该有着自己难以忘怀的童年的美好回忆,有着自己喜爱中国文化传统的心!
看完汪涵的书,我突然对身边的小人物,小事所吸引。我也相信,只要让自己的兴趣广泛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快乐,也变得更加幸福与充实!
有味读后感篇十
读了《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我终于知道贫穷的生活为什么有滋有味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外婆的贫穷生活。因为大家都穷,许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外婆会把一些可以再食用的物品做成食物让“我”吃,或者说把一些没那么值钱的东西告诉我是一种昂贵的食材:把螯虾说成是龙虾,把朋友送给我的用西瓜皮做的面具做成腌西瓜皮,把茶叶渣做成“茶叶香松”。她还把鱼骨头压成粉当鸡饲料喂给鸡吃或者是把别人供奉给菩萨的水果捞上来给“我”吃。让“我”免于饥饿,健康成长。
虽然“我”与外婆过的是贫穷生活,但是因为有了外婆善于把一些物品再次使用,或者外婆有把一些相似的物品用没有恶意的谎言告诉“我”是另一件物品,“我”和外婆的亲情更加浓厚,多了许多故事,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比起“我”与外婆,我终于知道我们有多幸福,天天躺在空调房里,玩着手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天天抱怨作业太多,写不完,学习压力太大了。天天被父母宠成小皇上、小公主,真是生在福中还不知福。
现在的抱怨声越来越多,许多人都这不愿意,那也不愿意,抱怨上班、上学,抱怨食物太难吃了。但是抱怨又有什么用?我们要学习文中的“我”与外婆,从不抱怨贫穷,而是非常乐观地面对生活,加倍地去努力改变生活。
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不能总去抱怨生活太难,而是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
有味读后感篇十一
这个世界上,贫苦的人倒是不少,但知道怎么在贫穷的生活中寻找快乐,让贫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都找不着几个。最近,我读了一篇岛田洋七的文章,叫《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里面的“我”和外婆就是那种懂得如何在贫穷的生活里去制造快乐,寻找快乐的人。
“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穷人”,文中的外婆对贫穷生活看得坚定彻底,不过,在现在的生活中勇于抬头挺胸说出这么句话的,简直就是稀有动物啊!
“早饭吃了龙虾大酱汤。”“晚饭吃了烤龙虾。”但对于生活拮据的“我”又怎么可能吃得起龙虾呢?于是,老师来到“我”家问外婆,原来所谓的“龙虾”其实是大螯虾,只不过比较相像而已,可外婆总说是龙虾。确实,龙虾和螯虾不过相差一个名字罢了,就像单车与飞机都不过是交通工具。
而这些,并不是在苦中作乐,而是在制作快乐、寻找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小心在我的衣袖上划了一道横。回到家以后,看着这道横,总觉得有些别扭。于是就拿起笔在那道横那里画了一双翅膀,虽然画得不怎么样,但心里开心多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贫穷生活只要想点办法,总是可以找到快乐的!
有味读后感篇十二
外婆总是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贫穷时,我吃过茶渣,吃过鱼骨,吃过西瓜皮,回忆起来却仍有滋有味。”
虽然穷人生活中,屋子破,衣服脏,食物少。但“我”还是在之中找到了乐趣,乐趣就在于有一个有趣的外婆。把螯虾当龙虾,把西瓜面具制成腌西瓜皮,把供给菩萨的水果打捞起来,都是外婆做的有趣事。
但这种快乐似乎只在贫穷的农村出现。
城市中,各种吵闹和喧哗,一心只在事业的城市人,即便在家中,即便是在最应该其乐融融的晚饭时间都那样冷漠,只有电视播放的声音。而在相对较于贫穷的农村,晚上一家人团聚是常有的事,热热闹闹地度过一天最重要的时刻。
为什么城里人如此冷漠?为什么文中的“我”如此快乐?因为“我”的外婆热爱生活、热爱孙子,积极乐观、勤劳又充实,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农村人。
的确,贫穷是农村的象征,但农村,可能是快乐的象征。多少人梦想着回农村,回到快乐的童年时光,就像天真的“我”一样。
虽然快乐不是因为贫穷,只因为本来就积极乐观。但是农村的穷,让我们放下忧愁,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奔跑。
有味读后感篇十三
在这世上有穷人和富人,富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穷人却只能过着清贫的日子,但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创造快乐的权利。在岛田洋七写的《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中,我深深地理解到这一点。
在佐贺的童年里,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吃到“龙虾”,虽然吃的是鱼骨头,但也能补钙;虽然喝的是茶叶渣,但也能喝出别样的滋味;虽然吃的是捡来的水果,但也有一番趣味……这样星星点点、大大小小的事把佐贺的童年装饰得五颜六色,让“穷”字也充满了欢笑与童真,就是这份童真让文章一开篇便说:“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穷人。”
现代人都体验不到佐贺的生活,而被困在了功、名、利、禄之中,让生活多了几分忧愁,少了几分欢乐。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广西柳州,再换中巴颠颠簸簸地来到了一个大山中的小村子——雨卜,很明显,这是一个很落后的村子,热水是靠太阳能,煮饭靠柴火,在这里村民们的收入一般都来源于伐木还有鱼、虾、牛、羊,但是这里的孩子可以天天进入天然游泳池游泳,还可以捉鱼、爬山,我们也一样,在这个美妙的小村子里,你不是被汽车的隆隆声吵醒的,而是被鸟儿唤醒的。吃完一顿山珍野味,便踏上了乡村的土路,来到小溪边,清凉的河水已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这个信念渗入你的心田:“这才是最美的地方。”,快乐已将每一个人包裹了起来。
真正的快乐不源于金钱的多少,而来源于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不论你是否富裕,你也拥有创造快乐的权力。
有味读后感篇十四
“正因为勇于抬头说:‘我们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穷人。’外婆的贫穷生活还真是坚定彻底。”“贫穷”一词使我产生怜悯之情,但勇于承认自己是穷人的,还真是不够。
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买”这个字,对任何东西就一个字:买!但佐贺在“超级市场”——自己家那不很干净的小河捞螯虾这件事在我心中泛起了波澜,“捞”这个字更是让我五味杂陈。
外婆对生活的乐观和节俭的精神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亮。遇到西瓜皮,不丢!她做成了吃的;喝完茶有茶叶渣,不倒!她做成了茶叶香松;吃鱼有鱼骨头,不扔!她做成了骨汤和鸡饲料。再看看我们:有烤焦了一小部分的面包便不吃,有不对胃口的食物就丢了。有东西来充饥就很不错了,为何要如此挑剔、如此奢侈呢?面对人们的鄙视眼神,外婆只是不搭不理;面对生活的种种难题,外婆也并没有就此止步、愁眉苦脸。再瞧瞧我们,面对同学无意间的一句玩笑,就郁闷;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遗憾,便抱头痛哭。人生就像万花筒,酸甜苦辣都必不可少,学学外婆吧!把什么事都看淡一点,唯一不变的是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积极阳光。
我是红着脸看完这篇文章的,看完之后还红得发烫。
在一瞬间,我明白了:对食物,有得吃就够了;对遗憾的事情,尽量看淡点。唯一不变的是对人生的乐观。
有味读后感篇十五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有的快活,有的开心。从岛田洋七的《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了外婆对生活的努力。
《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中有四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故事是这样的:夏天到了,德永君到朋友家玩,那里是农场,有堆积如山的西瓜。有一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像万圣节的面具,朋友把那个面具送给了德永君。而他把面具带回家的第二天发现它不见了,原来被外婆腌在了盘子里了。
乐观,使外婆和“我”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外婆总是在贫穷中保持希望。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外婆虽然是一个贫穷的人,但她用自己的努力来让生活过得愉快,正是因为外婆对生活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个贫穷却有滋有味的生活。
我记起我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我的贪玩,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虽然我已经知道贪玩是不对的,但是总下不了功夫。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孩子,你要努力起来,不然再这样下去就不好了。你要努力地面对学习,日积月累,我相信你不久学习一定会好的。哪怕还没好起来,你只要态度好了,成绩也一定会上升。”我听从了爸爸的话,努力学习,果不其然,我的成绩飞速提升。
只有努力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努力地对待你!这就是岛田洋七告诉我的。
有味读后感篇十六
涵哥的书,读着就是一个字,静,言语词藻间透露着一股简单与美。“掌灯时分,岁月在微黄的灯光里漂洗”“刨花像浪头散开,消失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看书时画面随文字呼之欲出,于爹公鸭子似的走路,树上黄丝带随风婀娜,老艾叼着烟斗羞涩的笑等等,这些文字透过眼睛扎进了我的脑海里。
卡莱尔说“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或许会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博学多识,双商齐高的人第一本书是讲手工艺,或者说是一堆“木头”,但细想,这当属7080后的珍贵回忆,隐隐的也感受到涵哥对手工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发扬重视的呼吁。香干糍粑小木盆,伞箭琴墨秤掸子,哪一样不是往日平凡用物,又哪一样不是如今渐少工艺。
穿插的回忆,与手工艺传承者的故事,手工艺的制作程序,与之相关的故事经典,基础在引,重点在做。
很难想,一个在娱乐界主持界名声显赫的人,不仅仅只是“了解”手工艺,会如此亲力亲为的学习,感悟。或许,在他站的位置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美景,有太多我们无法体会到的愉悦。
我曾想缕清这些小章节之间与他的关系,但终不得所以然。或许是按吃的,用的,赏的分吧,又或许是离靖港远近来分。再者,谈“有味”,“手工的东西吸引我的是它身上的时间。真正的奢侈在于等待,一把椅子、一个木桶,需要你慢慢地把精神注入其中,背后则是你对这个行业几十年的爱。”“假如你们能够从中看到当一个小工匠的有味生活,更加安心地过有味的日子,偶尔会感觉到我的存在,只希望你们能够会心地一笑,哪怕是面对在电视节目中的我也行,而不必努力去作那些不可说的阐释。”专注于一个木桶是有味,专注于一把琴是有味,专注于我们手里的工作是有味,专注于我们的心对活计的投入是有味。有味,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我只专注于当下所有,我不闻运动不想外界,我只知道我要把他做好,做精。
有味,值得品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8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