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沉没的甲午读后感(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0:00:31
最热沉没的甲午读后感(模板18篇)
时间:2023-11-01 20:00:31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评述,也可以是与自身经历和感受的联系和对比。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来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这本书的赞美和批评,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评价。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一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军舰队在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以至邓世昌"大将怒沉舟",全舰将士为国殉难。

看到这里,我悲愤难抑,泪流满面。我们国家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为什么还惨遭失败?我认为首先与清政府的腐无能密不可分。

中国看起来是一棵庞大的树,但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掏空了树心,风雨一来,便弱不禁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无法更新装备,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在即,北洋舰队才匆匆从德国加急购买炮弹。将士们拼着老命将炮弹打进了日本军舰的药库,却没有炸沉敌舰,因为那压根儿就是一臭弹——打不响的。

树虽然被掏空了,但还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让风将树吹倒。北洋舰队上的官兵去英国留过学,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舰长和他们是朋友,劝他们投降,但他们却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就这样,很多将士和舰队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静静地守护着国家的'领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舰队仍败走麦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励精图治。为了富国强兵,明治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敌强我弱,敌俭我腐,这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随着军舰的沉没,战争的硝烟慢慢离我们远去,但其中有一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邓世昌一手拿冲锋旗,一手把住螺旋桨,开着致远舰朝吉野号撞去。他长发飞扬,一脸悲愤,为祖国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阳比下去。在滚滚浓烟中,他似乎可以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虽然战争不再,但依然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要想不再被欺负,不再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二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这是《中甲午战争》中的一篇诗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寇的我北洋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径巨弹,命中松岛。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师没有更新装备,弹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威海港内,坐待寇来攻。后来,军从宽松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的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在当时政府腐败、民羸弱、士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近百前的.历史悲剧,虽已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人民不可侮的民族节!如今,在这个弱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领导集团,带领人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力,加强防,把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下一心富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三

《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作者是戚其章先生,以下是甲午战争读后感,欢迎阅读。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场。

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

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

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

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

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场。

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

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逼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场”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场”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

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性也更大。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

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

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

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

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

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

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

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

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

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

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

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

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

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

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

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

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

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

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

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

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

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四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五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文之观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好处。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以前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能够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最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这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能够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取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取。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取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六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一干支,不免总会心头一紧。这重如千钧的两个字将我们的思绪来回了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背负耻辱的年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负为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曾习技于己的弹丸小国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曾经的藩属国一跃成为了殖民者,这是怎样的耻辱!被当头一棒打醒了的中国已然意识到,那个国家显然已经不是当初派遣唐使的落后蛮国,而是一个历经了“明治维新”实现了近代化的军事强国。

毛主席在接见访华的日本将军远藤三郎时就说到:“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这的确没错,中国人终于借甲午战争看清了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了日本。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就已然开始倡导,“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知己知彼,方才能百战百胜。

自日本福岛地震后,日本与周边各国的岛争问题愈演愈烈,以安倍为代表的右翼政党使得日本的军国主义再度抬头,这不免令我们联想到十九世纪末时那个野心勃勃的日本。甲午战争绝非偶然,我们能从中看出这个弹丸之国想要吞并世界的野心,能看出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性。而这些也有利于我们今天再次认识这个民族。

日本骇人的“大陆政策”历史由来已久。刚刚统一了日本全国的将军丰臣秀吉就从朝鲜半岛入手,欲建立一个内含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虽然最终由于明朝军队的强力反攻,加之国力有限、难以为继,日军撤出了朝鲜半岛、以失败告终,然而这种意图与思维方式依然印在了日本民众的脑海中。刘亚洲先生在代序中谈到:“日本是个岛国,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这与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争夺所谓“生存空间”而发起侵略战争的思想简直如出一辙。侵略者总是很相像的——日本人也一直想要开拓出属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即向大陆发展,这与其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一旦政局安定些,日本就会显现出它带有侵略性的一面。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如此、中日甲午战争及二战如此,而今的安倍政府亦是如此,只是迫于国内外压力要缓和些。

“大陆政策”的侵略战争性质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是离不开的。戴季陶先生就给出了“军国主义”的定义:“以军事组织的力量,作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的势力都附从在军事势力之下。”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军国主义“一定要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形容,不由得令我们想到由将军来控制政治的日本幕府。虽然在明治维新中幕府被推翻,然而这种军国主义倾向已经较深地影响了日本。由“大陆政策”作为战略方针,经历过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日本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的财政方针、外交方针、教育方针都以国防计划为基本来制定,财政是军需,教育是军事教育。而说到“为军事服务的教育”,我们也不禁对当下的安倍政府倍感担忧,不正视历史、篡改日本教科书,将“侵略中国华北”说成是“进入中国华北”,如此粉饰战争、掩盖罪行,与军国主义倾向不无关系。

在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的士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洋海军军纪涣散,而日军则是有备而来。这场战争的确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机器与近代化的军事强国之间的战斗,而同时也反映出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究其根源,这与两国的文化是相关的。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膨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国人显得麻木、只求防御,像极了二战初期一味撤防而令德国长驱直入的法国贝当政府。而日本历来尊崇武士道精神。戴季陶先生用有些戏谑的口吻将“武士道的精华”总结为“仇讨”和“切腹”——一个是杀人、一个是自杀。这听上去实在是有些野蛮的精神,而这在另一面恰恰表现了日本人的“尚武”与“忠信”的品格。这种武士道精神是适应战争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人敬佩与借鉴的——二战时美国人总会感叹太平洋作战的日军投降的很少。然而若用在军国主义上,武士道的品格就成了“恐怖主义”,是万不可取的。

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窗口,我们不难分析出以上这些存在于部分日本政党与国民思想中的特点,其中对日本与亚太的发展有诸多消极因素,而由于冷战中美国的大力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等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依然留有残余,并且影响着当今日本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起,我们开始重新认识日本。

如今20xx年又逢甲午,我们深谙“知耻近乎勇”的道理,应重新审视日本、审视自己。已过两轮甲子,而伤痛之痕犹在,国辱军耻决不可忘。历经无数风雨,如今的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走到了一个由富转强的历史节点;而近年亚太地区的复杂局面,也使我们必须重视起海洋、重新反思历史的教训。我们需要再回望那段历史,明确的我们当代的担当。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七

复盘甲午,读后感触颇深。这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著作,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深入分析,作者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对那些参与战争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下文中,我将详细阐述我读完《复盘甲午》后的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国家灾难,也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读本书,我对这场战争的起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国力日渐衰弱,而外国列强则想方设法侵略中国,争夺权益。甲午战争就是这个背景下爆发的,它成了中国国力衰落的缩影。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更加了解,对那个时期的人们也有了深刻的同情和敬意。

在书中,作者对参与甲午战争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光绪皇帝到李鸿章,从杨度到刘步蟾,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动机。他们或是面对外敌侵略时挣扎求存的无助,或是追求国家利益的绝对忠诚。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对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深深被这些人物的坚持和付出所打动,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通过读《复盘甲午》,我还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其中包括洋务运动、庚子赔款、马关条约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意识到中国在这个时期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没有抓住机遇,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落后和困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读书,我不仅对甲午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曾经经历过许多战争和灾难。然而,正是这些战争和灾难,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自己的国家和和平的环境,用心去研究历史,思考问题,为未来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读完《复盘甲午》后,我对中国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甲午战争的复盘,我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应该如何应用到现实中。我相信,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为未来做好准备。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八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九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也是中国人民与列强搏斗的一段历史。而《复盘甲午》作为一本研究此战的宏大著作,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和启迪。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在此次战争中的不足和挫折,同时也领悟到了国家团结奋进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我们的警示。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战争原因、中国的不足、历史借鉴和自身启示等方面,对《复盘甲午》的读后感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期,中国正处于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和自主的权利。日本则在近年来不断进行现代化建设,借鉴列强的先进经验并努力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战争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双方在军事实力和外交手段上的差距使得中国轻易地陷入了劣势,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战争的原因。《复盘甲午》详细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国面临的军事和政治上的不利条件。中国军队既缺乏现代化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又存在各级指挥官的腐败和无能。更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腐败和保守使得中国无法实现有效的决策和协调,使其在军事领域陷入被动。

在了解了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后,我们需要正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不足。《复盘甲午》以犀利的笔触分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士兵们因贫困和无纪律而表现出的恐慌和混乱。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在战场上的困境,导致了惨败的结局。

然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前行。《复盘甲午》提醒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必须加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这样做,我们才能在面对任何挑战时应对自如。

阅读《复盘甲午》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醒,积极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应该提倡勤奋与自强,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所有人都努力工作,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富强。

总结而言,《复盘甲午》通过详细的分析和客观的观点,揭示了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深刻剖析了中国在战争中的不足,并对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珍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实现强盛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同时,我们作为个人也要积极发展自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进步。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一

《沉没的恐龙》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吉拉·波萨达·斯沃福德。安吉拉出生于哥伦比亚首都,她曾想过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但对写作热爱,促使她学习了新闻,并投身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中。她决心追随科学家们的脚步,将他们每一次激动人心的考察研究撰写成文或做成纪录片。

她曾参加各种各样的冒险活动,包括:在一千多米深的海底见证新的生命形式被发现;与巨大的座头鲸在海底潜泳;探访南极大陆……二十年来,她撰写过有关各个科学的报道,包括航天学、海洋学、遗传学、生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物理学以及其他新奇科学。

总之,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

这本书记叙了美国记者艾比盖尔和她的外甥、外甥女(西蒙、卢卡斯和伊莎贝尔)以及与他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胡安娜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冒险的故事。孩子们在每一次的冒险行动中都能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找到解决方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孩子们的勇敢、睿智,也使冒险行动有惊无险。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二

啊,我最后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哎,清朝真不是一般的腐败!

这部电影主要说的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公然击沉我国船只“高生号”,并于一-四年在中国领海公然挑衅生事。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平民们无辜遭难。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官兵和威海百姓,应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和日寇作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住战声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启用邓世昌。北洋水师总兵刘布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本兵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作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本军旗见“吉野”号。战事越发越激烈,但我军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式十分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这部电影是我国历史上的杯具,邓世昌爷爷的英雄本色:他忧国忧民,他能够冒着杀头的罪名向洋鬼子们开枪开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灭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震我国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举白旗,我很愤怒。清政府太腐败了,方大人也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邓世昌爷爷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邓爷爷一样,勿忘国耻,振我中华!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甲午战争》这篇文章后,我感到极大的愤怒和悲痛。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四

“甲午海战最杯具,无数的烈士保家为国……”使我不得不看《甲午海战》这部电影了!

清朝政府把同学关系十分好,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如今已变成战场上敌人。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挪用海军的经费来建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吃喝玩乐,日军却把先进的武器买了回来,我军和日军均有12艘战舰参战。

有我国北洋舰队执行这次任务,我军有两次攻击日方的好机会都因为我军的炮弹质量差都没爆炸。第一次:发射鱼雷没有爆炸!第二次:发射炮弹打到了敌军的火药库还是没爆炸!我军在没有炮弹的状况下只好投降,慈禧太后放下了最后的努力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世界二战爆发后日本战败,中国有3000万人民的鲜血换回了被割让的土地。

100多年后的这天小日本又要无礼的霸占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据史料记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我爱你中国!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败中国后看中了中国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艘军舰,有位爱国之仕不想让日本拿去,于是就把军舰炸了,而后自杀身亡。

中国失败后,日本把中国赔偿的钱85%投入军事,而中国的慈嬉还从军队中抽钱为自己准备60大寿。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有心思过60大寿,而且钱还是从军需中抽取的。

中国的古代是辉煌的,近代是耻辱的,让我们牢记国辱,争取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六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七日中午,北洋海军舰队在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异常惨烈,以至邓世昌"大将怒沉舟",全舰将士为国殉难。

看到那里,我悲愤难抑,泪流满面。我们国家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为什么还惨遭失败?我认为首先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密不可分。

中国看起来是一棵庞大的树,但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掏空了树心,风雨一来,便弱不禁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无法更新装备,弹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在即,北洋舰队才匆匆从德国加急购买炮弹。将士们拼着老命将炮弹打进了日本军舰的弹药,却没有炸沉敌舰,因为那压根儿就是一臭弹――打不响的。

树虽然被掏空了,但还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让风将树吹倒。北洋舰队上的官兵去英国留过学,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舰长和他们是朋友,劝他们投降,但他们却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就这样,很多将士和舰队一齐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静静地守护着国家的领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舰队仍败走麦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励精图治。为了富国强兵,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终一个铜板。

敌强我弱,敌俭我腐,这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随着军舰的沉没,战争的硝烟慢慢离我们远去,但其中有一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邓世昌一手拿冲锋旗,一手把住螺旋桨,开着致远舰朝吉野号撞去。他长发飞扬,一脸悲愤,为祖国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能够把太阳比下去。在滚滚浓烟中,他似乎能够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虽然战争不再,但依然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要想不再被欺负,不再挨打,仅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我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齐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可是如今,美利坚和日本人联合起来,私自违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胆大妄为地将“侵略之魔爪”伸向我们那圣神的领土。我们不能够像清朝那样软弱,我们要卫我们的领土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革命先辈们将千千万万战士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交付我们手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皱了皱眉头,心里下定了决心,必须要将五千年英雄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找回来,重振我们中华少年的雄威!让藐视我们的外国人大跌眼镜!让中华少年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七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篇十八

在《日本沉没》中,小松左京对于人物的刻画描写主要集中在了科学界与政界的人士当中。而且作者也并不没有刻意去安排一个类似于超级英雄的角色,去担起拯救日本的重担,而是选择采用一幅群像来替代。

这是最早发现日本可能沉没的科学家,也是一直处在d计划最前沿的科学家。田所在故事中一直给我们的印象是不修边幅、特立独行的。他对于日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存在。甚至于在有的时候我们感到他对于所谓的拯救并不是那么的热心,或者在他的心中,当日本人离开日本岛,分散到世界各地去的时候,所谓的日本人、日本精神也不复存在。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但是当他认为普通大众有权知道真相的时候,当政府还在对d计划遮遮掩掩的时候的,依然是田所故意借着醉酒与上电视节目的机会,将d计划第一次透露给普通大众。最后,还是田所选择了与日本列岛一起沉没。田所成为整个故事中色彩最鲜明的悲剧英雄人物!

关于吹哨人,在疫情最严重的年初被人一再提起,在网民们看来,是政府扼杀了吹哨人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理性的想一想,所谓的吹哨人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真的可以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吗?在《日本沉没》的故事中,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吹哨人的影子闪现。比如田所博士,比如日本首相等等,他们都先于普通民众更早的知道日本可能要沉没的信息,知道可能要有无数的无辜人死于这场惊天浩劫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民众发出预警,向他们传达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危险境地。即便是出于维稳的需要,但是在地震不正常的变得越来越频繁,火山喷发变得越来越频繁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给民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去了解现状。因此,在日本还没有沉没以前,已经数百位的无辜百姓死去了。那么,政府的行为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不怎么好回答的问题,两者相权取其轻,或者只有最终做出决定的那个人才是最痛苦的。而所谓的吹哨人在面对这种灾难性的后果的时候,他们真的不如想象中的强大。

从《日本沉没》出版至今的几十年间,几乎所有读者对于他的解读已经完全不局限于其故事本身了,而是被有意的从故事之外开始延伸,不论是政治还是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上,都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这真的说不好是《日本沉没》与小松左京的荣耀还是悲哀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897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