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1:25:15
2023年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汇总13篇)
时间:2023-11-02 01:25:15     小编:笔舞

教案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的模板,供大家参考使用。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一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自主与合作能够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真正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板块式教学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评价重视激励性。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学生朗读不充分,能够在体会中熟练诵读的同学不足80%,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如果能够采用领读的方式,在学生初读过程中引路,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中,加因为眼操铃声的打扰,学生和听课教师没有完全听清,不明白"孟子讲学"是什么意思,所以此处的目标没有达成。可见教师还要在教育机智上多磨练自己,要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另外要准确计时,若没有提前下课这节课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对读,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如何朗读好文言文。

总之,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考虑怎样更有实效。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二

1、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三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四

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五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六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七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3课时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八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九

学习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20xx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十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

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

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

四、鉴赏说辞

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

烛 秦晋围郑

之 以退为进

深明大义 武 临危受命 晓之以弊

能言善辩 退 诱之以利

秦 说退秦师 巧施离间

晋师撤离

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烛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仿佛置身郑国之外,处处为秦国着想,放低姿态、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深入,句句在理,声声入耳,直抵秦伯内心深处。

五、因声求气

如此一段精妙绝伦的说辞,希望大家自由朗读,深入其中,读出兴味。

2-3生读,互评。师相机指点。师范读,再齐读。

小结: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声”,才能把握其内在之“气”。因声求气,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学习,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由说辞——能言善辩;

由牢骚(不仅无损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板书)

2、再来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ppt5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貌不扬、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却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能言善辩的人。散落在各种史书里的记载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真正的烛之武。

七、结束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们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勉励自己吧!

八、作业布置:课本96页1-3中相关内容。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十二

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知道为什么叫文言文吗?

2.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1.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1.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互相检查。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篇十三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ppt

两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001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