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5:11:41
精选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2 05:11:41     小编:文轩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的材料。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重内外联系,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一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亲自实践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髓。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我们也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难题,并从中收获不同的心得和体会。本文将围绕“心得体会第五”主题,分享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

第二段:坚持是一种信仰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感到了压力和疲惫。但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断前行。我的心得是,坚持是一种信仰。无论在做什么方面,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锻炼,才能保持健康;每天坚持写日记,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坚持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

第三段:用心对待每一件事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很容易出现心态的波动。然而,我意识到,只有真正好好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才能让自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比如,在工作中,用心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和家人相处时,用心倾听,可以更好的理解对方。爱与尊重是最珍贵的感情,我们需要用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自己的真心和耐心。

第四段:学会自我调节

大家都有不开心的时刻,我也不例外。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我意识到,学会自我调节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与内心思想都在不同的级别上变化,合理的调节心态有利于人们身心的统一及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要学会做一些自我调节的活动,比如多出去走走,和朋友聊聊天,看书听音乐等等,这些小小的举动都可以让我们恢复愉悦的心情。

第五段:珍惜当下的幸福

忙碌的现代生活,让我们很容易陷入忙碌和繁琐的工作当中,没能发现身边幸福的点滴。我从自己身上感受到,珍惜当下的幸福非常重要。人们应该善于用心感受生活中每一个欣喜的瞬间,并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例如:一个和家人在一起看电影的瞬间、一个不经意间遇到的老同学、一个喜欢的音乐等等。有时候,幸福可能就在你身边,我们需要用心去发掘、去珍惜。

结论:

人生是不断的历练和成长,我们需要在其中悟出人生的真谛,理解其中的真理。以上分享的五个方面,有时可能自然而然就会理解和实践,有时可能需要我们在实践和感悟的基础上,更加有机地运用到生活中。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取之所需的部分,去逐渐完善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加轻松和自由。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我在学习论语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尊德重义的教导。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诫我们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则教导我们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些教导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更要从内心去做到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正直、诚实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温故而知新”也告诉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教导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善于思考和实践。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中获取智慧。同时,“言寡而思多,行难于其思也”则告诫我们要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表达了对待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身边的长辈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则强调了要专心跟随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通过这些教导,我明白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师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教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例如,“君子辩不义,即诛”告诉我们应该讲求公正正义,并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同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我们要通过文雅、懂礼仪的言行与他人交流,以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教导教会了我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和做好每一个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礼节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添增和谐。

通过学习论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体会。通过论语,我学会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视学习和实践,尊重老师,注重细节和礼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从中获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三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四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3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七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总结、归纳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第五个心得体会,探讨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应用它来提升自己。

第二段:解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含义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理和情感能够理解和认识某件事物,但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和能力并不足以应对它。这种状况常常出现在我们追求一些高难度的目标、面对一些巨大的挑战、或者面对一些困难和阻碍时。

第三段:分析“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我们的影响

当我们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时,常常会感到挫败、沮丧和无力回天。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开始放弃、逃避或者消极对待这种情况。这种心态和行为会严重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甚至导致我们的失败和挫折。

第四段:提出应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方法

应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短板,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我们还需要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和支持,不断寻求帮助和建议,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勇气。

第五段:总结文章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含义、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我们认识到,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地寻求支持和帮助,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成长、进步和前行。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八

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而成长的过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思想。在前面几段心得分享中,我曾经谈到过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管理等话题。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分,那就是经历。在这一段心得体会中,我想谈谈我在经历方面的感悟和领悟。

第二段:经历的重要性

经历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种类的经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和经验。而这些经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些经历可能会是我们一生难忘的记忆,而有些则可能会成为人生的转折点。经历对一个人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三段:经历与情绪控制

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经历过后,我们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经历中的难过和快乐,都能够打动我们的情感。而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可以主动掌握情绪,我们就能够在经历过程中沉着冷静,面对挑战。所以,要学会面对、接受和放下,以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应对经历中的情绪,让自己更加稳健地走过人生路途。

第四段:经历的改变

经历的改变,最明显的就体现在我们的想法上。当我们正在经历一些新事物时,我们的想法会随之改变,我们的视角也会不断开阔。我们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同情他人的生活和经历。经历的改变,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开阔眼界,体现生命的多彩和真实。

第五段:经历的体现

最后,经历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体现就是经验。在我们充实、精彩、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会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理智、成熟、客观地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经历,从每个经历中吸取到生活的营养,并在成长的道路上迈步向前。

结尾

经历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无论是风雨同舟的青春岁月,还是家庭乡土的情感纽带,我们都应该用心体会、珍惜、受益。尤其在这个激烈的社会中,面对变化多端的环境和人际因素,我们更应该愉悦地去经历,爱护转瞬即逝的人生,勇敢前行,与这份勇气一起迥然成长。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九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研究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心得体会《读》。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心《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二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三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阅读心得

论语读书随笔

阅读论语的心得

论语诵读串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四

本周我在学习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收获。首先,在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努力的重要性。在这一周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我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努力的重要性,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段:学习中的挑战与应对

在本周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一项挑战是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难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我很难理解和掌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首先,我积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尽量弄清楚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其次,我不断地重复学习和练习,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渐理解和掌握了这些难点内容。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本周的学习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一项小组项目中,我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了一个任务。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分担任务,最终完成了一个出色的项目。通过这次团队合作,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和他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四段:自我反省和改进

在本周的学习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首先,我发现自己有时候过于焦虑和压力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学会了一些放松和调整心态的方法,比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和与朋友交流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我还反思了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不足之处,比如沟通不够及时和有效,做事时有时不够积极主动等。通过反省和反思,我制定了一些改进的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第五段:展望未来

通过本周的学习和体验,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展望。我将继续保持努力和不懈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加强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共同实现更多的目标和成就。未来的道路可能充满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还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成绩。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五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第五章心得体会篇十六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773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