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果,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写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炼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朋友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文学鉴赏论文篇一
一、什么是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按说任何字体都可以草写,都可以有草书,比如青铜器铭文中就不乏刻写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从秦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形成,东汉时广泛流行。
梁武帝《草书状》里记载蔡邕的话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发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这是对草书之所以产生的一种解释。
早期的草书还带有隶书意味,称为章草。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草书脱去了隶书笔画的痕迹,大量使用连笔,称为今草。到了唐代,草书进一步发展,写起来龙飞凤舞,奔放不羁,称为狂草。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由于草书大量使用连笔,只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神速,所以普通人难于辨认,影响了它的交际功能。因此,尽管草书出现较早,却始终没能成为通用字体,但它作为书法艺术之一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旭、怀素等。
二、草书的艺术美感。
欣赏草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宋代米芾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唐怀素《自叙帖》中“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第三行“风声满堂”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和偏旁的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知书者“观章见阵”。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2)牵丝映带。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3)欹侧救正。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情性不同造成书法形质的不同: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穿全行,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
元书法家鲜于枢说: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
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历史上正面例子很多。晋王献之身上有乃父羲之“骨鲠”遗传,拒为丞相谢安新建的太极殿题榜,被传为佳话。唐虞世南供职朝廷,曾谏劝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称虞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后人评论他的书法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柔而不渎,如其为人。岳飞雄健酣畅的草书《诸葛亮出师表》鲜明地体现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山河、横扫千军的报负与豪情。
书以人贵,也可以从反面事例得到印证。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是蔡京。
蔡京写得一手姿媚的字,却因是大奸臣,后人耻其为人,而以蔡襄取而代之。明末张瑞图的草书独具魅力,惜其品行可鄙,为后世所不齿。近人汪精卫字迹秀丽,孙中山的遗嘱即由汪楷书记录,但后来失节,人们看到其墨迹就对其投敌献媚而恶心。书法与人品紧密相关,此提醒、勉励治书艺者宜不断净化心灵、砥砺情操,把自己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
文学鉴赏论文篇二
摘要:文学鉴赏能力是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能力,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得到一种审美认识。
作为大学生需要提高审美认识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合理的建议。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使大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教育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样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文学鉴赏能力是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标的要求之一,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是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
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作品通过真实、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社会生活的百态。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感悟体会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态度,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本质与真实面貌。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渐提高,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愉悦。
另外,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和多彩的人物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体验,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逐渐地认识社会,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识。
另外大学生通过文学阅读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于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对于文化的欣赏能力。
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欣赏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文化素养。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长时间的阅读欣赏,通过阅读,大学生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曲折结构。
这些文学作品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学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大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文学写作提供参考,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自己所用,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
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欣赏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社会,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目标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首先需要大学生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文学阅读才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渐忽略了文学阅读,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阅读的学生逐渐减少,因此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学阅读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可以通过评选文学作品阅读量最多的人,通过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地借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文学作品交流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
通过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提高阅读的兴趣,增加文学作品阅读量。
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大学中开设文学作品鉴赏课程可以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高校中开展文学鉴赏课程作为文学课程的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需要为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文学鉴赏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进行分析,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和巧妙的布局。
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途径。
文学鉴赏课程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赏析,对于那些课下没有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分析,写读书笔记。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之后,还需要进行思考。
一部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读者通过反复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读者会对文中的语言和人物进行仔细地揣摩,使读者产生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得到大众和文学界认可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文学作品也是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文学价值不高的文学作品混入其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需要选择经典的、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酝酿写作而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人物形象都是经过锤炼的,同时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经久不衰,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
大学生只有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够了解文学的价值,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的要求。
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能力。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学鉴赏论文篇三
《名作欣赏》二零零六年六月号上半月刊刊发的彭运生教授的《古诗赏鉴四题》,在阐发了自己对四首古诗(或其中名句)的独特理解的同时,也对某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发出了质疑。读过该文,感慨良多,禁不住也要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发表点个人的看法,并与彭先生商榷。
一
读过彭先生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特点又有了鲜明而深刻的体认。
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单纯来自于作家的赋予,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为我们所熟知的名言正道出了文学鉴赏活动的主观性特点。而这并非只是经验之谈,二十世纪西方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姚斯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无论是接受美学的理论,还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实际都表明,每个读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性情气质、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艺术观等方面出发去看待作品的。面对以语言符号构筑的文学形象和意境,读者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融入深邃的情绪情感体验,借助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复现、体验、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渗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性情气质和人格精神,对原有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开拓、补充和再创造,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溢出”了作者原来设定的意义框架,产生出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意义来。这就是对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不同时代的读者,甚至同一时代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的原因。
彭先生在文章中,分别就四首古诗(或其中名句)质疑了同时代的其他几位论者的理解和阐释。如认为郭应德、过常宝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的解释是“顺着天然信仰说出来的话与科学无关”;认为张世英先生在《新哲学讲演录》中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艺术上的考证既不必要,也不合法”;认为王一川先生在《文学理论》中讲解杜甫的《蜀相》时“所言‘诗人不禁热泪涟涟’,不仅言之无据,而且似乎意味着此诗是诗人悲伤、无望心情的产物”。与此同时,彭先生以“在我看来”为引领,分别出示了自己对这几首古诗或其中名句的理解与阐释。然而,在笔者看来,彭先生的解释亦不过是体现了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的一家之言而已,并未真正实现其所追求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其对《早发白帝城》的“妙处”的阐释,尽管颇有逻辑性和哲理性,但仍不免使人困惑:“此诗内在雄辩地暗示了象征着‘高度’的‘白帝城’的价值”,这一结论从何而来?言之所据又在哪里呢?所以,尽管彭先生从“科学”出发“断然拒绝”考证和想象、联想这类“我们面对文学作品时的本能反应”,但事实却是,拒绝了考证的彭先生,却无意识地而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想象的陷阱,其充满个人主观性的作品意义阐释,最终让我们也只能把它当成是一种想象的结果而已。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学鉴赏的主观性特点,认识到“不同的读者在作品中投入不同的情与理,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接受和意义阐释,但任何一种阐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合理性”(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年版,第347页),,谁也不能说自己对某一作品的欣赏才是最正确的体验和最完美的解释(当然彭先生也并未如此说),而且正是不同的解释使作品的意义宽泛深远起来。
二
然而,肯定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建立在文学鉴赏活动基础上的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学鉴赏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为目的,富于主观性、感受性和个人倾向性;文学批评以对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审美理解、审美判断为旨归,要求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不带个人好恶的公正性。而要保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的批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仅对彭先生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考证法和文本分析法做些必要的探讨。
关于文学批评活动中的考证法,彭先生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艺术上的考证既不必要,也不合法”。在他看来,“这样的考证,实质上是想到日常人生中去寻找艺术的本质”,这说明他不认为艺术的本质与日常人生有什么联系;可紧接着他又说:“而实际上,我们更多地只能通过艺术而理解人生的实质”。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艺术的本质与日常人生无关,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更多地只能通过艺术而理解人生的实质”呢?从这自相矛盾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彭先生在艺术本质与日常人生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还不甚明了,而这恰恰影响了其对考证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必要性与合法性的认识。
另外,彭先生在分析《滁州西涧》一诗时说:“这首诗共有四句,但后两句本身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并就“小舟缘何偏‘自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其在方法上犯了断章取义、肢解整体的错误。任何文学作品,不管是一首小诗还是一部长篇小说,其作为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由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统一而成的整体,作品的意义、价值也正存在于这有机统一的整体之中,如果将这一整体割裂开来,抽取其中的某一部分,并不顾其与整体中其他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而单纯地片面地加以分析和引申,所得出的结论便不会是作为整体的原作本身应有之义,而文学批评却要求我们尽可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分析作品本身原有的内涵,并正确地指出其艺术价值和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因此,如果以文学鉴赏而论,彭先生采用“摘句”法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所做的“妙处在于创造出了需要救助的弱者以及诱使弱者接受救助”的解释,还是可以作为体现了彭先生个人的性情、人格、思想、情感的一家之言而被我们玩味一番的(尽管我们可能也可以不表示赞同),但是,如果上升到彭先生极力倡导的“科学”的文学批评的高度来看,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断章取义的批评方法,就只能因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作品应有之义相去甚远而引起我们的不满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彭先生在其文章中多少混淆了具有主观性的文学鉴赏与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文学批评的界限。其文章名为《古诗赏鉴四题》,这意味着此文是文学鉴赏活动的成果。然而,作者在文章中又多是在批评了其他论者的解析不是“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前提下来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这就暗示了彭先生本人的解释才应是符合他所说的“科学”标准的文学批评。但事实是,我们从中并未看到多少有科学根据的分析和结论,而且有些结论,如把《蜀相》一诗的“灵魂”归结为“对于死亡的厌恶”,说“此诗的妙处(即所谓悠长余兴)在于它内在的雄辩,具体说在于它对于死亡的消极价值作出的反复的隐秘论证”,不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或许笔者过于愚钝,不能明了彭先生文章中“隐秘的论证或者内在的雄辩”,甚至对彭先生之文多有误解?那就只能深表遗憾和歉意了。
文学鉴赏论文篇四
当代各大高校总是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了解一下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多重要。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四、结语。
据调查,世界百强企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素质之外,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应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的培养,开设文学艺术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使大学生成为技能与素质型的通识人才,进而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文学鉴赏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一一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稚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论文关键词:虚静无己游心大明文学创作。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虚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里概念和人们所追求的思考潜想的至境。我们应该认真梳理老庄有关“虚静”的观点及论述,剥离其中的虚无、迷离的消极意识,进而去研究虚思想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探索艺术创中构思阶段的独特规律。
“虚静”思想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概念,庄子和老子都有相当多的论述。首先是老子对“虚静”和达到这种境界途径的解说。老子为排除外物与杂念的干扰,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致虚极”,强调了惟虚方能容纳万物,使万物自由运行其中。惟虚怀若谷,方能宽宏大度,容人之过,不责于人。“守静笃”,讲的是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守住“静”字不放,这是得道的不二法门。老子认为只有做到这六个字,才能体认到宇宙本原的“道”,才能保持人的心境永远处于虚静状态老子是虚静说之首倡者。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离也。《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人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虚静状态呢?在《庚桑楚》篇里,庄子写道:“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mfai。
(((人世间)))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大宗师》里庄子通过颜回向孔子讲述自己进步的故事,说明了这一境界。颜回首先忘了仁义,后来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在庄子看来,要与无限的“道”本体合而为一,人的心灵必需经历儿个阶段的精神修养。首先,要消解人作为生物性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使人不做本能欲望的奴隶。其次,要消解知性对于精神的束缚,不让由知识活动带来的是非、得失、荣辱等等烦扰心灵。最后阶段则是能在心灵绝对自由解放中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首先从“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大家知道,在《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达生篇》里有四则寓言,分别是“拘楼承绸”“操舟若神”“踏水如履平地”“梓庆削木为糠”。庄子利用这些寓言故事说明“达生”之“道”在于“斋以静心”。尽管这些寓言故事的宗旨是阐明体悟大道的途径,不是讲述艺术创作的方法,但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都把它引申为庄子对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见解。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厄r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老巴尔扎克也曾有过山于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过于憎恨,一直怠慢了自己的来访朋友,闹出了笑话。
其次,“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我们知道,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腮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烟酒之类的刺激,这的确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平淡自然,和融淳朴,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正是在这种远离了秽浊握凝的官场。摆脱了仕途“尘网”羁累的[eli园生活中,“觉今是而昨非”的诗人庄周化蝶,物我两忘。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欣快,悟了“此中有真意”的宇宙人生之理。对道家人生哲学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刻解悟,不仅使诗中流溢出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内涵了自然朴真的艺术精神。
唐代诗人王维颇得道家学说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描绘了许多带有几分禅意玄思的清逸雅致的画面。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斗,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与物想冥的庄禅境地!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主体抛舍自我;禅宗要求破除“法执”,“我执”,这些思想都为王维所接受,并将这种境界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辆川集》及晚年的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偕的画面。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象’。
此外,“虚静”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范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庄子认为文学鉴赏与审美的最好心态也是“虚静”。他认为有虚静之心才能看到艺术的细微处;而且只有虚静之心,才能达到鉴赏中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他称之为“大明”。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
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
静,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
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
遂于大明之上矣。”
这种“大明”境界的获得是文学审美鉴赏中的飞跃。人的精神修养通过“忘”的方法达到这样的阶段和境界时,就能够“照彻”,即心境达到一种清明洞彻。经由这种清明洞彻、如日朗照的空明心境,我们才可以见道。“大明”的境界,也是一种“物化”的境界。审美感受中物我合一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在这里是以莆美的态度体悟人生。当我们进人“大明”,境界时,审美主体便神情贯注地与客体合而为一,欢快白得,不分物我,从而人们在这种欣赏主体与对象的融汇中得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享受。
文学鉴赏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已经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展开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应用和探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正确地对于文学内容的价值进行对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客观、辩证的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高校英语文学课堂;教学意义。
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更加关注对人才思维和生态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多地对于文学作品进深入地分析。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想对于相关内容的价值进行判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成长效果。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起更加关注从生态问题的角度,利用文艺理论的方式展开批评,并且通过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精神、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态的关注,达到对生态危机进行消除的目的。对于学术界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对于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对于作品中思想文化进行了探索,关注对作品反映出的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一、人文素养培养需求的实现。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知,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知识、技巧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情感、个性、需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外界社会上,大学生本身面临着很多就业、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的理想、情感、心理方面产生了更多的需求,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方面的困境。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起更加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对于作品进行解读,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完善和成长,学生本身可以形成更加科学、正确的意识理念,对于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也可以得到正确地塑造。这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是当前高校人文素养培养需求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对一些优秀的短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的思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这种思想的成因,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具备更高高度的人文意识。
二、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提升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深度。在英语文学中,很多知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迁移过程,来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和内容。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更好地促进了这一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于原著内容的赏析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在当前社会多种文化冲击下,学生自身很容易陷入一个思想和精神方面的误区,产生一定的不良心态。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对于这些负面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进行驱逐,同时打破物欲文化的枷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打破这一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形成和谐的发展关系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学生观念意识的引导。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本身的角度是由生态批评进行入手的,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作品内容、人物、文化进行分析,起可以让学生对于这种内容的分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形成更加独特的意识理念,从自我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对于学生爱情观、消费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对于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批评理论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例如,对于《瓦尔登湖》阅读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体验进行融入,让学生感悟大自然和生命,了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相关话题,对于一些道德、生命等深度问题进行思考。与此同时,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应用上,可以融入更多对自然和生命进行关爱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对消费这一行为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消费行为,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目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学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的热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英语专业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变化需求满足的重要性。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应用,可以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对作品进阅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对于英语文学课堂学习有着正确的认知,提升学习预期,保证英语文学课堂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并且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3]雷静.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应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建设,2015(36).。
作者:余茜。
文学鉴赏论文篇七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名中学生理应具备的一项文化素质。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课本是重要的,是基础,我们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教材第三册第五册诗歌单元选辑的大都是唐宋诗词,其作者、风格、思想、艺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这对积累诗歌基本知识、总结鉴赏规律,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和表达力,激发读诗兴趣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王维,其作品风格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选的是他的《山居秋暝》。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一联点明主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而这即是诗人山水诗所着重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解了这些再鉴赏王维的其它诗,便有了一定的依据。请看下面一首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我们都知道了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这首诗即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写景是为了衬人,而这里的人是诗人与友人。从诗中看,诗人以五柳自喻,以接舆比裴迪,“五柳”系从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而来,可见诗人这里有自比陶渊明之意。那么他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之情也就很明显了。可见他与友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人生追求,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山居秋暝》是一致的。至此,鉴赏这首诗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再看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可以了解他所怀抱的忠君爱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奸臣挡道、小人排挤而抱负难展的满腔悲愤。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凄凉无奈。懂了这些,再读辛弃疾的同类词作,其感情与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如下面一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理解此词需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理想抱负。该诗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写出了他对“愁”的不同感受,表现了诗人由少年壮志到怀才不遇到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心路历程。那么我们对其愁也就能深刻地悟解了。我们每学习一位诗人及作品,都会对其人其诗及所属诗(词)派的作品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如李白清新飘逸、傲视权贵,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豪迈奔放、乐观洒脱,柳永的婉约纯真、离愁别恨,李煜的绮丽多情、家国之恨等。懂得了这些,我们读同类诗词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意向,鉴赏起来也就容易“披文以入情”了。
二、读写并重,实践提高。
高考诗词鉴赏改为主观题注重对学生审美感悟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提高了难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除了要掌握方法和规律外,重要的一点,还是做到读写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读、动脑思、动手写,要使学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读出真感受,写出新见解。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把精力投入到一个个单调的题目上,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解题的技巧、方法,成为一架解题的机器,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维有创造力的主体了。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就只能为做题而做题,满足于一知半解,而难以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也就错失了悟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审美快感。更不用说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熏染了。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极为注重要求学生在读写上下工夫,并且自己写下水文,加强示范和引导。如鉴赏赵师秀的《约客》时,我作简要点拨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赏析短文。不少同学能抓住特定景物、人物形象、映衬手法、语言特色等发而为文。在进行充分地讨论讲析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后,我把自己写的赏析文章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在比较中进一步启发思路,领悟诗歌鉴赏表达的方法和规律。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写鉴赏体会,既激发了学生读诗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提高了思考理解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理解内容,赏析手法。
这是诗歌鉴赏的两项主要内容,而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诵读一首诗,先总体把握其大意,再看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进而分析出其情感内蕴或思想主旨。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思乡怀远、时事变迁、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忧国忧民、离愁别恨等。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修辞格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移用、通感、夸张等;表现技巧如对比、映衬、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读诗时,就能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了。如下面一首诗: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本诗明白如话,用语自然。它主要用了两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虽仅20个字,然却以白头宫女闲话玄宗的小事,以少寓多,揭示出封建时代宫女的不幸命运和凄苦之情,寄寓着作者深深的盛衰变化无常的感慨,不能不说是以小见大了。诗中鲜艳的红宫花与白头宫女色彩的映衬,盛开的宫花与“寥落”的“古行宫”的对比,红花美景与凄凉心境相映衬,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它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细细吟诵,令人倍增凄凉冷落之感。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从全词看,是写羁旅情愁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直抒胸臆。该诗缘情设景,借景抒情。上片中“芳草”暗寓离情,自然过渡到下片,而其思乡离愁也由“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句倾泻而出,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把握形象,分析意境古典诗词同样注重形象的塑造。这里的形象,不单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应包括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和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组合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这些形象和意象,组合营造出某种特定意境,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抱负理想、人生追求、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等。如李白的《蜀道难》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等诗句,渲染了蜀道的高峻险恶、阴森可怖的景象,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时代背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仕途的艰险、人生的多舛,体会到诗人“言其险,更著其戒”的深层用意。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诗,一言壮阔浩大,一言孤独渺小,形象殊异,而意境和谐,寓情于景、情景合一,其老病孤独之感渗透纸背。请看他的另一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描绘的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飞燕子”“睡鸳鸯”,其中“迟日”“江山”和“春风”“花草”分别由“丽”“香”结住,写出了春天的明丽和优美,而“飞燕子”与“睡鸳鸯”则一动一静,对照鲜明,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温情尽在其中。再作留意你会发现,本诗每句一景,整首诗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动和谐的画面,则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就溢出言外了。
五、字句剖析,体现主旨。
古典诗歌大都讲究炼字,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赋予诗歌以丰厚的蕴含。因此我们在读诗时,如果抓住了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就可能以一带十,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了“牵”“顿”“拦”“哭”四个动作,写出了行人远征,亲人相送,生离死别的悲怆,极富表现力。“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鲜明对比,则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民苦难的根源。《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孤苦飘零的晚景,联系下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怎能不感动于诗人那幅忧国忧民的热心肠?而李白的《越中览古》则是前三句抒情,最后一句托出主旨,表现出诗人对盛衰无常、时事变迁的感慨。
朱光潜先生说:“文字的修改是思想感情的修改”,我们读诗时绝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应该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抓住生动恰切、富有表现力的字句,分析体会,自能悟出诗歌的深层内蕴或作者寄寓的感情来。
六、典故引路,探究本义。
所谓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诗句,它往往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经记载和流传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诗歌用典即是借助这种特定含义或寄托情志,或阐述观点,或表明志趣,或抒发怀抱,或借古喻今等。凡用典故,都与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政治遭遇等相联系,从而适应作者表达的需要。因此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是与全诗主旨紧密联系的,理解和弄通典故,顺藤摸瓜,就可以探究出作者的本义,准确把握其思想旨趣和内在情感,完成诗歌的鉴赏。如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是运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我们立刻就会明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则前三联所描绘的那种清新明快、欢乐和美的生活情景便也有了着落。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受排挤打击,不被重用,抱负难展的苦闷和悲愤。理解了这些,一个慷慨豪迈、壮志难酬的词人形象就站立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学习诗歌,要对课文中出现的典故认真掌握,这样,我们在读诗或考试中遇到才不至于茫然,不至于卡壳,才能思路清晰会者不忙,得到审美愉悦或顺利完成答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感要从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得来,古典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我们要在掌握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诵读鉴赏实践,加强领悟,丰富语感,提高理解力和审美力、表达力,待累积到一定程度,必能厚积薄发,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理想境界,从容应对高考挑战未来。
文学鉴赏论文篇八
中西声乐艺术鉴赏与比较
一、中西声乐历史文化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
远古时期,中西声乐艺术在各自图腾意识和文化氛围中就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外来音乐艺术的兼容并蓄,促使汉唐时代声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流派纷呈、长期并存。
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但长期在歌坛独领风骚。从古希腊史诗、到中世纪圣咏与合唱艺术,再到歌剧,西方声乐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
二、中西声乐审美比较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声乐审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中多习惯于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不喜欢新异、突变的普遍心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音乐结构思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传统声乐艺术领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以字韵纯正为重、西方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论及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流畅与灵活等声乐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而“声音优美”确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
三、中西声乐文化内涵
声乐来自于社会生活,也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与其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如下几种: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这几种功能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间也有所区别。
华夏先民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西方文明发端于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判断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音乐,主要是指脱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西方艺术声乐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由于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成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创作、演唱的中心,从而使西方的声乐较早地具备了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证了西方声乐作品的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声乐作品上。中国声乐作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紧密。中国语言的声调较为丰富,音调依附于语调。西方的语言是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声调变化相对简单,而音节节奏和重音变化丰富。中国旋律多围绕音韵(平仄)进行,节奏的装饰性较强,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西方语言较少声调的变化,歌词多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相对于语调而言,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国汉族的音调主要采用没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进行。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教会调式还是大小调体系,每个音的稳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造成音和音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加强了歌曲旋律进行的动力感。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声乐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和文化内涵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待人类传统文化与中西声乐艺术,肤浅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引发无谓的民族优劣论争,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必然导致有害的民族传统批判。土洋之争、门户之见或许不只是政治历史的原因,囿于以乐论歌、以技说艺难免将民族声乐艺术引入狭路。否定传统文化便割断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血脉,排斥外来文化则助长了民族声乐艺术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文学鉴赏论文篇九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 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代前期各位画家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一谈到明朝时期的绘画,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还有就是扬州八怪。诚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所取景致,无论是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画家中比较有名气就是郑燮,即是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绘画风格,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较著名的画家,例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渐江、髡残、八大、石涛)。晚期的时候,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应的中国的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虽然受到外国各种绘画技巧的感染,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基础。他们在写意花鸟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中,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默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对近代的绘画影响甚大。
总的来说,中国唐代以后的绘画,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从艺术特点上分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时期,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将古人的艺术结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 《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
文学鉴赏论文篇十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更多美术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美术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此画分三个部分:
一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二是繁忙的汴河码头,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是热闹的市区街道,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这里交通运载工具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非常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具体说它的意义体现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看,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无限的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所以,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璀璨,从而更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所以,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从而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熏陶渐染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进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意义非同一般。
文学鉴赏论文篇十一
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鉴赏 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鉴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句乐谱: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则上得很顺利。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鉴赏方法
音乐鉴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这就是鉴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鉴赏——感觉(情感)鉴赏——理智的鉴赏。不同体裁的音乐鉴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1、对于歌曲的鉴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鉴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鉴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2、对器乐曲的鉴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鉴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鉴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利用针对式鉴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做音乐的“主人”。搞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文学鉴赏论文篇十二
——河南工业大学
班级:软件1304 姓名:王永森
学号:20131692**** 正文: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说说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的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代园林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这些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雕塑艺术层面。
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建筑,和其他的如绘画,雕塑也差不多,都受本土地理环境与文化影响着,自然也和中国的不同,同样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深刻了解与体会和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所以像金字塔这样的建筑自然在中国不会出现,说到这,让人无法想象,西方古代的技艺是如何的高深,现代的人们都无法解开金字塔之谜,这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发现,去欣赏更多的美,更多的艺术。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更加深刻去认识美的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
文学鉴赏论文篇十三
本文着重从情境式教学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讲述情境创设的作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加速各种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较好地解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
兴趣;情境式教学;重要作用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上面一段话很形象精辟地比喻了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看到这段话,我如一个苦苦念经的和尚顿悟一般,参透了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被学生吸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具有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不少学生还厌学?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之美。为此我们要担负起“美容师”的角色,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富有美感,要让我们所“经手”的知识“流光溢彩,青春靓丽”。
情境式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象)则是抽象和简约的。而我们的教材正是由语言文字和图画汇集成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欣赏作品时,都要透过语言文字、图象把他们所表达的实际事物想清楚,把课堂搞“活”起来,从而把两者真正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则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境。一次讲到罗中立的《父亲》,学生首先被其领袖式构图感染,我趁机讲中国“遗失”的几个词“小姐”、“同志”、“农民”,曾几何时“农民”与“土佬帽”“不讲究卫生”划上了等号,我教育学生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现在的现代化城市,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热爱农民。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情”。(美术教学论文 )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识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境”。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单元专题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思古的心境,让学生达到未见其境如临其境的感受。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如古人般畅游在幽静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我为大家创设的“境”中进入山水画的鉴赏之中。
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我根据五段式的画面内容,用音乐分别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轻音乐、笛箫合奏,引导学生随音乐感受作品的具体情节;再如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穿插影视讲述,引发同学对古希腊文化的向往与兴趣,我还邀请同学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欣赏的乐趣,增强作品的感悟能力。
以上这种充满情境式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感受“身临其境”意境。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的“孩子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理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情境教学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当然,我们都注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不少教师对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偏差,创设的 “情境”要么目的不够明确,师生的调侃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缺乏价值取向过于花哨。如果设置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一味地挖空心思地在教学备课中为创设情境,寻找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备美术’、‘备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美术线索,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因此,在注重情境的同时,还必须更深入地研究美术教材及学生。还有一种现象,有些创设情境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时,教师从奴隶社会的陪葬讲到世界各地的葬礼竟然用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这样就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了。
另外“情境”的创设并不时时处处需要,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情境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是为美术教学服务的。我们应根据美术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
总之,情境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利也有弊,对其弊端要克服,更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文学鉴赏论文篇十四
初等教育专业美术专修生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小学美术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动手作画能力外,更多的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很强的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认识,这一能力的获得就必须要求美术专修生有正确的、全面的、较强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美术专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画面表达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也经常反馈这样的信息:画的真好,某某物体画得真像;也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给我点评,当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画怎样时,学生就傻了眼,除了对表面的形体、体积、空间的判断,然后就无法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当面对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等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无法鉴赏。教师平时可能一味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眼低手高”的局面,这样下去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匠气”,学生会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认识与艺术创新意识,也将无法适应美术教育工作。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论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本身。往往只注重了绘画技能的培训,造成了普遍的“眼低手高”的僵局。
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外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流派等,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审美体系。当然,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当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反应和社会影响来教学。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通过教师将作品、人物、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审美体系。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学生阅历、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于此,教师应经常性赏析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父亲耳朵上的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美术作品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仅讲技法,更要把作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例如凡高的《星空》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就应该了解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画内画外进行自主思考。
另外,学生受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审美需求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对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差异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日常的绘画中,不仅是提高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更是进行审美渗透的好时机。那怕是一个简单的陶罐,一幅普通的风景,也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渗透进自己对物象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物象表达对社会状态及人物情绪的表现。通过这种长期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绘画练习与审美情感相融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审美认识。
我想,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定会让初等教育美术专修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对画面本身也有大幅的提升。
总之,美术不仅属艺术范畴,它是学术,是社会科学,以学术启发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则更易于成为艺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61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