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网络与道德论文(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4:03:06
精选网络与道德论文(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2 14:03:06     小编:字海

每一次总结都是我们进步的机会,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总结要突出成果和收获,评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的进步和成就。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相关资源和研究报告。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一

摘要:根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从普及率上来看,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8.8%,而18~24岁的年轻人的主体正是大学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趋增大,也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开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这种诱惑力往往会使年轻的学生们忘记了上网是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为宗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鲜、寻找刺激。每到周末,各个学校周围的网吧里座无缺席。学生在网吧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有部分学生甚至通宵不休息。部分学生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出口成“脏”,遇到一点不满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来上网玩游戏,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别人交流产生障碍.学习成绩下降。

2.放纵自己.不故后果。

对于一些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的年轻学生,就会利用匿名放纵自己,在网络中寻求满足。在聊天室里肆意漫骂;喜欢玩暴力和血腥的游戏;浏览黄色网站,下载黄色图片和电影;传播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和封建迷信;有的甚至拍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上传到网上。

3.不负责任,中伤他人。

一些学生缺乏网上发布信息的道德法律意识,经常随意在网上发布一些小道消息或有害信息。在网上玷污他人名誉,开展人身攻击,暴露别人的隐私和造谣伤害他人,对他人造成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偷看他人隐私.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账号登陆收费网站,使用别人的电子邮箱、聊天工具或网名做出有损对方声誉的事情。这种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地违反了网络道德。

4.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实施网络攻击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如发布虚假广告、开设网上商店、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

利用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舞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处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彼此都很熟识,因此在熟人的目光、舆论的作用下,他们往往能够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法律和传统的要求。而在网络中就不同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他们在网上要做什么事情也不需要考虑舆论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道德责任感就减弱或失去了。

2.自身道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其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学生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

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缺少引导。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至走入歧途。

有些高校没有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使得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有害的信息),盲目地采取网络行为。同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听任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此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使得学生有机可乘。学生逃课去上网、通宵上网,这客观上为他们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冶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融合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学生是校园网的使用主体,也应成为网络建设的参与者。一是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主页中的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的创建和管理。这样,网络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合作意识。我们应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加强正面引导,避免出现不负责或不健康的言论,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们应建设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校园网上,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3.建立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网络道德行为。

一是校纪校规配合。学校要主动将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污染”。三是家庭管教力量的配合。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或网吧。为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诱因.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庭管教力量,有力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二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网络道德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者人数的不断扩大而逐渐产生和突显出来的一个新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道德内涵、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等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

一、关于网络道德的内涵

确定网络道德的内涵是网络道德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10月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收录了“网络道德”这一新辞条,网络道德,又称“网络伦理”,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网络道德在计算机网络这一“虚拟的真实空间”中,起着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作用。尹翔从道德的构成要素方面着重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蒋灵达以网络参与者的角度界定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制约上网者在网上的作为与言论的一套准则和规范。

还有论者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实质。刘丽萍认为,网络道德就其实质而言属社会公德,网络属人类共同财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从网上获得收益的机会和权利,从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来说,所有网民均需共同遵守规则,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黄寰则认为,“网络伦理就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二、关于网络道德的主要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产生的网络道德是推动网络文明发展的基础,但是也可能产生网络道德问题。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

其一,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泛滥。这样就使“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现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

其二,合理的个人隐私权频繁的遭到侵犯。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为窃取他人的隐私提供了技术的平台,致使“偷窃”而不会被发现,合理的个人隐私权遭侵犯是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其三,网民的道德意识淡薄。不少网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艺高超的表现。

真实世界的道德规范难以规范他们的行为,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价值选择趋向盲点,这些都使得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容易导致不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四,人性的异化。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性格正常,生活正常。但是,如果长时间僵坐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非口头的符号交往,就会使人的性格、爱好发生变化。对网络痴迷的网民常常会产生撒谎、孤独、冲动、暴决、淫逸、空虚等心理障碍。。此外,张道理还认为,网络难以做到人人平等共享信息、容易产生人际衍生冷漠现象、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之间存在冲突、其负面影响威胁社会道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陈万求、唐忠旺进一步认为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非法用户、网络沉迷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典型形式。

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预防并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和上网者的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并引导上网者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以网络的全体参与者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网络道德的学术成果比较少,而己大学生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就比较多。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大学生是最经常、最密集的上网群体之一。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社会化的形成、发展和逐步定型时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影响,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容易迷入歧途而沉沦堕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困境

主要表现在义务责任感缺位,出现信任危机、“网恋”陷阱、网络色情泛滥、人的异化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困境之一,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行为随意放纵、网络道德人格突出。。在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素养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青年学生在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也存在一些如不讲实话、部分青年学生崇尚非法用户的有违网络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开设的“两课”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中也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网络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和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非法用户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陈春萍认为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等三个方面二发挥传统“慎独”精神的当代普适教育价值,加强大学生网上“慎独”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今诚信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目前还无法有效监控互联网的信息提供者绝对真实地传递正确、可靠的信息,所以网络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面对信息不可完全相信的网络,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保持真诚,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使网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高等学校要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要加强网上正面引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级取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把素质教育拓展到信息素养的教育中来。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要坚持必要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培养,使道德教育从被动的盲目的状态转向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

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知道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总有本质区别,不容混淆。

二是坚定网络道德意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大学生有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

三是以网络行为规则来指导网络生活行为。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网上正面引导为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四、关于网络道德建设

(一)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原则

网络道德的原则是网络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建立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是网络社会关系的人际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原则的概括上,严耕、陆俊、孙伟平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归结为:全民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等。。黄寰提出了无害原则、尊熏原则、参与原则、允许原则、创新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统一原则等网络道德原则。杨宗建提出了善意无害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尊重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规范网络道德的四个范畴,即自律慎行,平等公正、互利互惠,诚实守信、反对欺诈,关心社会、爱护他人。有论者积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并把它引入到网络道德研究领域,合理地实行了“嫁接”,提出了网络道德同样适合的道德原则,比如慎独原则,自省原则,节欲原则,以德交友原则,见得思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原则,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此外,美国成立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原则,即“计算机伦理10戒”来规范网民的行为。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己经制定和实施网络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对网络行为加以约束。

(二)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网络道德建设应立足于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摈弃那些泛道德主义的观点,实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统一,并从技术手段、法律建设上给道德网络建设以支持,把网络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建设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网络道德建设要重视网络道德主体的建设。这是因为,“加强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主体队伍,对于规范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

刘晓娟提出了把既有道德的运行机制引入网络领域;借鉴外国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国际互联网络的合作: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供网络道德建设的法律保证等四条途径。网络道德建设要与网络法制建设相结合。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具有一种麻醉功能,容易使人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此,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的约束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网络道德建设也是一个过程,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适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建立有序的网络秩序,为我国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扫清秩序障碍。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单从主要的上网群体青少年来看,由于青少年时期自制力差,辨别能力不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家庭成员和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四

“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培养教师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师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专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国家新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出台,要求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由此,教师教育的师德培养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本文试从教师教育加强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必要性入手,针对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一、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专业道德是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教师道德价值以及教师人格品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具有不可替性、示范性、深远性等特征。ra它是由教师的专业师德理念、专业服务精神、专业责任、专业理想和专业自律等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转变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因此它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职业”则是人谋生的手段。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专业道德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利和职责。从传统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诸要素来看,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这份正式的文件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此后一系列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为新时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二)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必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主要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接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道德素质。

随着人们对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种职业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水平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道德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需求,而是有现实的推动,这种推动力源自传统师德已不能适应当下师德的发展。也就是说师德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从其生成方式上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注重经验性的推衍,即从“万世师表”身上提炼出优秀的教师形象,并由此概括出了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使其最终失却对于教师、学生的可能价值。教师专业道德针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制订相应的道德规范,反映教师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教育师德培养必须立足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师德的培养方式,真正地培养专业化所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专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职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报端,教师教育师德培养任重道远。《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师德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师德主要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也对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国家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二、传统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缺失

师德的形成不是一织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培养机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也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开端,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的师德培养面临发展理念片面化、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缺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质量。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理念的片面性

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以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专业道德规范。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导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应试的能力。教师教育者普遍相信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的技能,就能产生优质教学,因而帮助新教师掌握有效教学技能成为教师教育的中心任务。所以,我国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只停留在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其面临着“伦理困境”。在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忽视了教师专业道德在促进专业化之发展中的隐形作用,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背道而驰,最终导致教师教育师德培养长期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尴尬境遇。

(二)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的`缺失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的载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包括三大学习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其中每个领域由若干科目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所占总课时比重较大,包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

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用思想道德教育来替代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教师专业道德相关课程也只是靠以往经验的总结,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落后和陈旧,没有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同步的专业道德课程。这同时也反映出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课程制度对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的价值定位。

然而,就在大陆越来越淡化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和思考时,国外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却保留了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良好传统,在职前教师教育广泛开设伦理课程。存在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大陆的师范院校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一非专业性的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师范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探讨,使得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处于被轻视和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师教育专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传统的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灌输教育,缺乏其它的教学渠道和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师德教育中,教师教育者往往通过言语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或利用古今中外典型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熏啕,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师德知识,形成一定的师德观念。但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行为,还必须借助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是由知、情、行、意四部分组成,师德观念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才是专业道德培养的最终目的。知行断裂的师德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专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师德远离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虚构的师德情境中学习师德,从而丧失了师德培养的本质。

最终导致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道德责任处于“无认知”或“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与矛盾缺乏深入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的各类问题时暴露出专业道德素养缺乏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评价是学生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挥棒和调解器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专业道德评价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专业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反之,则会以错误的方向误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利学生专业道德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严格而又详细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考核松散且模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评价体系。很多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并没重视学生专业道德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其所在学科专业的成绩占居了重要比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评价主要内容是师德知识,师德行为考核地较少;没有具体专业道德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评价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学校采用他人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师德评价的方法一般是在期末采用终结性的定性评价,或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如果学生没有犯重大的错误,评价结果也基本相同。虽然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案例》等教育法规已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职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考评,对学生的品行、人格、责任心等都有所忽视。这就难免会造成师德评价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

三、教师教育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建议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养教师专业道德需要用正确的发展理念做指导,通过系统的专业道德课程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逐步确立教师专业道德准则,并逐渐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内心的准则,在未来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专业道德行为来践行。

(一)教师教育应当确立培养学生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灵魂,是教师无怨无悔地从事于教师职业的根本,它对教师的职业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它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当首先关注学生专业道德的养成,确立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而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肩负着未来教师师德培养水平的重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道德培养不能只作为德育课的附加成分,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在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上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教师教育必须成为强化其专业道德、知识、能力与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体现实践性特征,还要在专业道德教育方面加强实践性。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来引领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把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个人的道德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

提高学生专业道德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备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设计方面,国家要重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设计相关的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专业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开发,要适时增加现阶段国家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最新要求和规范,以增加内容的时效性。此外,还应注重专业道德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满足普遍意义上的学生群体专业要求之外,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学生专业特殊性相匹配的专业道德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专业道德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其专业道德自主性和自律性为目的。首先,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适当增加学生教育专业课程和以教师专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道德课程及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同时把握好它们与学科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平衡。其次,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渗到专业课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思想的渗透作用,引导学生在入职前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规范。专业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和认同教师职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专业道德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意志化和规范化了的规律,它意味着如果要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专业道德就必须反映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因此,学生的专业道德课程内容应以强化专业意识与提升专业精神为主。内容选择要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力图突破传统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形式化。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需要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高度一致。在这里,信念不是指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指他们怎样把知识变为行动,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就是实践。15]可见,要想使学生树立专业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习惯和专业道德意识,就必须把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由课本走向实践。这意味着教师教育在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超越传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认识轻练习的状况,加强学生专业道德的实践,将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融入学生专业道德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丰富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形成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

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学生用所学的专业道德理论来指导实践,反之,师德实践也会加深学生对专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师范生的“顶岗支教”、“顶岗实习”等都是很好的体验教师专业生活的方式。在支教、实习中学生才会发现自身的专业道德问题,受实践活动的感染、熏啕,激发他们的专业情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这些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待教师专业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教师工作所涵盖的目标、目的、愿望、计划与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相联系,从而解决学生专业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学生专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其良好的效果,应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道德效果的监督与考评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评价标准方面,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判断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德行为善恶的准绳和标尺。在确立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时要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力求能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评价细则。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教师教育者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专业道德评价问题,在考察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时,不能用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专业道德,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用变化、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和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专业道德评价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专业地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和全面化。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师德知识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对其师德行为进行严格的考核。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时,应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结果方面,建立健全师德激励、考评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提高专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学分比重,把专业道德的学习同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与学生评优和奖学金结合起来等来鼓励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发现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从而改进不足。要想使学生专业道德考核真正发挥作用,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健全的考核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它是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地向学生反馈考核,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五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集直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该文主要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学生与网络交互对软件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等内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笨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发布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发布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人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1.2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1.3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儿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及留言板上进行。bbs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日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文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2.1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人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2.2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间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墓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而在协作任务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交互的关系,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交互形式,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七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应该怎么写?网络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能够少的一部分,看看下面的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4)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八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https:///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九

《网络道德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而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网络自身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以及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建议从技术监控、道德规范、法律制约等方面构建网络道德秩序.

作者:刘新少罗文俊作者单位:刘新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罗文俊(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刊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nantaxcollege年,卷(期):15(6)分类号:b829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伦理电子空间网络社会网络伦理规范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一

摘要: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最后展望了语用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1)语言学家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语用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内容具体化。语用学研究朝着统一协调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讨论的问题宽泛但主题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开始触及语言本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言结构如何跟语境相互作用等问题。

(2)语用学由纵向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同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促进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语用学为中心,各学科同步发展的局面。

二、语用学研究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向明友(2006)认为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在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在沿着以下三个方向朝纵深展开:

(1)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

(2)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3)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2]孙淑芳。俄语析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向明友。语用学研究现状谈[j]。中国外语,2006,(1):10—11。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二

当前,网络使用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使用者的行列中来。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不会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特性而摒弃道德的约束。

2.加强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必然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内容存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在面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时,能够在保证自身不受侵害的同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不文明行为和内容进行抵制。

3.用道德的力量帮助学生远离网络“负能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对网络道德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并使他们利用道德的价值和力量,分清网络中的正确和错误。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道德的学习和培养,在学生周围树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让学生自觉地远离网络中的负能量,成为网络中正能量的传播者。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 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 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 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五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却又直接威胁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对于电子商务而言,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重点。笔者在介绍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再配合保证电子商务隐私安全的措施,希望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的要求。

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本身存在诸多优点,但是网络技术一旦欠缺安全性,就会直接威胁电子商务。想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支持不可少,而想要获取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不但需要排除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同时还需要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之中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第一,信息窃取。利用网关或者路由器,就可以将传达的信息截获,这样就会直接造成信息和密码泄露。亦或是在分析之后,找到规律和格式,截获网络传输信息内容。出现信息窃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安全度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加密太简单造成的[1]。第二,信息更改。在网关上以及路由器上都可以更改信息。在进行网上转账时,通过更改账号,就可以窃取金钱。或者是在修改信息之后,将所得到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的地。第三,假冒。当掌握用户基本信息之后,通过更改信息冒充用户,并且发布虚假的信息,或者是主动获取信息。第四,恶意破坏。攻击者主要是利用接入网络修改网络信息,这样就能够掌握相关的信息,并且还会顺利获得网络的有关内容,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达到安全要求,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需要利用多种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保障。

2.1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智能防火墙指的是正确判断带有病毒的程序,然后利用决策、记忆以及统计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识别处理,智能防火墙一般都不会询问用户,只有当网络访问不确定时,才会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然后邀请用户来一起进行防范。智能防火墙可以解决病毒传播、普通拒绝服务器攻击以及高级应用入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传统防火墙,并非每一个进入访问的程序都需要询问用户,这样就避免频繁的防火墙报警询问的出现,让用户难以自行判断,导致误判或者是直接造成危害。

2.2数据加密技术

智能防火墙本身属于被动的防御,但是相比传统的防火墙,其本身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难以针对性地排除。那么,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处理的方式,弥补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目前,数据加密包含了对称和非对称两个方面,很多机构通过公开密钥体系技术的使用构建出完整的签名体系以及加密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公开密钥体系的构建,当甲方生成之后,就可以将其中一把秘钥给予贸易方,等待获取之后,乙方做好机密信息的加密处理,之后再返回给甲方,甲方利用另一个专用的密钥来进行解密处理,确保机密的信息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交换[2]。

2/3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就是通过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秘密变换,从而使接收者可以确认数据来源和完整性。这种数据或变换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用以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人进行伪造。签名主要是通过电子的形式来呈现,并且签名的信息也可以在通信网络之中进行传输。数字签名技术,主要是直接将摘要信息的发送人员的私钥做好针对性的加密处理,完成之后,再发送给接收人员。利用公钥,接收者才能够进行解密处理,之后使用havh函数,就会形成一个摘要信息,然后与解密的摘要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证明信息是完整的,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处理,否则就表明信息被修改。因此,数字签名可以满足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需求,避免交易之中出现抵赖的问题。目前,在电子商务之中,这一种技术得到很好的使用。

2.4非法入侵检测技术

在保护网络安全的过程中,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部入侵,不过难以防范内部人员的攻击,无法提供入侵检测的能力。非法入侵检测就可以补充防火墙技术。非法入侵检测技术就是满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需求,从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发现异常现象以及未授权行为的一种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系统之中若干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合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发现网络或者是系统之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和被攻击的现象。在网络安全防护之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监测,防止外部攻击、内部攻击以及错误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网络安全性。

2。5病毒防范技术

电子商务会受到病毒攻击的危害,利用病毒防范技术,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毒威胁。防范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防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针对入侵的病毒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处理,这样就能够使计算机病毒传播以及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读写文件感染,利用驻留内存、截取中断向量等方式进行传染和破坏。预防计算机病毒,就要及时更新病毒库,确保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定期查杀病毒,也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传染,保证正常的使用。

第一,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这需要领导机构相互协调,制定保障条例,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隐私泄漏的问题。第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培养人员,另外,通过先进的防御手段和技术就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三,做好网络安全方面的执法与立法工作。注重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另外,积极汲取经验,修改现有的法律体系。第四,强化隐私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健全应急处理基础设备。另外,建立检测评估标准,就能够为保证网络隐私安全奠定基础条件[3]。

总而言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对于电子商务健康安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应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推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1]唐承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3(3):79.

[3]高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6(3):100.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普及千家万户,但是网络真的很健康吗?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上讲述了现在中学生上网的状况:一些初中生因为上网而荒废了学业,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络上的各种留言更是满嘴脏话,学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到处搞破坏……这一切都是网络惹得祸。所以网络道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上可以尽情流览、查找资料,也可以结识好朋友,亦可以向自己的朋友发电子邮件,网络也是个自由的空间,就是有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盗取他人的qq号码、炸掉他人的邮箱、用污秽的语言辱骂他人……这些都是那些没有素质的人因为不遵守网络道德、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而做出的不法行为!网络的健康面临着危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是多姿多采的。在网上,你可以知道当天的新闻,你可以在网上购物,你可以加入论坛……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在暑假期间,郑州教育局举办了“快乐度暑假网络健康游”活动,它既丰富了我们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网络、银行、储蓄卡的信息。

为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郑州市教育局更是下令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许网吧经营,这使许多青少年免入歧途。

网络的健康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但是在教育网上,我就可以不用担心这些,可以放心的发言、聊天、购物。

网络道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我个人认为加强网络道德需先加强网民的道德素质,对上网的网民实行网上教育,并出台一些规定来约束他们,也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这方面的网站,告诉他们上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希望我的建议能被采用。

新世纪的我们,应该作一个有道德的青少年,在网上更应该尊重他人,做到口无脏字,行为端正,礼貌大方,为他人做到典范,网络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来遵守!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七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因为其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产生不道德问题,青少年群体也同样置身其中。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为完成新时代下网络道德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努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八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

网络与道德论文篇十九

关键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高度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作为网络群体非常重要的主体之一――大学生跳出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在拥有了更多认识社会机会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但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成熟,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当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一并展现时,网络对其负面的影响不言而喻,由此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为深入了解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对在读的专科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调查问卷328份,其中有效问卷314份。

课题组对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的学生进行随机匿名问卷调查,范围包括迁安学院各个系别的学生,并且充分考虑到性别、年级、专业的不同对问卷结果的影响,详细情况见表1。

表1被调查大学生样本分布情况。

问卷由35个问题组成,分别从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网络道德文明状况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1)电脑配备情况。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4名学生中,有189人拥有自己的电脑,占总人数的60%。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电脑已经逐步走进家庭和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另外,随着校园网络的完善,某些学生将电脑带入学校,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物质条件。

(2)上网方式的选择。

在上网地点的选择上204人选择了在寝室上网,占总人数的65%。随着大学生将电脑带入学校,宿舍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上网地点。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用户数量激增,在被调查的314名学生中,经常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92%。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触手可及,不管在教室、寝室还是校外,只要动动手机就可以参与网络活动。

(3)上网时间。

图1上网时间情况。

图1显示,4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3小时以上,其中15%的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网络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分配好上网的时间,但部分学生上网时间过长,花费大量时间打游戏、看电影,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4)上网目的。

此次问卷调查分别从学习、购物、游戏、聊天交友、休闲娱乐、关心时政和创业几个方面出发,了解大学生的上网目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聊天交友和学习,分别占总人数的62%、57%、43%,选择游戏网络游戏和购物的人数分别占31%和36%,而关心时政、创业的人数较少,分别只占17%和9%。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知识,排解学业压力。少数大学生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花费大量时间在游戏上,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上网时间控制。

问卷对于大学生上网是否能够不超过预计时间的问题作了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偶尔会延长上网时间,19%的学生会经常延长上网时间,8%的学生总是延长上网时间,只有11%的学生从来没有超过预计时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上网时间的控制力不足,大部分人上网时间要比预计时间长,从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表2显示,针对网络中使用不文明用语的行为,虽然75%的大学生反对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用语,但是仍有24%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使用不文明用语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网络中的“人肉搜索”的行为,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制约不良行为的方法,19%的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75%认为是侵犯别人隐私的不道德行为。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对于网络使用不文明用语和人肉搜索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仍持无所谓的态度,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2)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公共道德缺失的行为。

表3显示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43%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下载过盗版软件,29%的大学生抄袭过他人作品,20%的大学生恶语攻击过他人,12%的大学生发表过不良言论,11%的大学生曾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把下载盗版软件和抄袭他人作品归入不道德行为之中。

可能是由于网络隐蔽性和自由性,削弱网络的道德约束力,使得大学生对网络道德概念不明确,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

调查中,7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一样都受道德约束,2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道德约束可以放宽,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不需要道德约束(见图2)。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网络行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传统道德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

目前在网络中通过贴吧、微博、空间、微信等平台转发信息已经成为消息传播的主要通道之一,但在此次调查中,33%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在转发消息前核实过内容的真实性,37%的大学生偶尔会核实信息再转发消息,18%的大学生经常核实转发的.信息,只有12%的大学生总是核实所转发的信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诚信问题随之而来,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转发虚假信息者,无形中成为谣言传播者,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处罚。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转发信息前并没有鉴别信息的真假,并没有考虑到转发虚假信息的后果,网络诚信意识不高。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是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关心程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期望三个方面进行。

(1)思想政治关心程度。

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思想政治时事,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心程度如表4所示。21%的大学生上网从来没有浏览过思想政治相关内容,86%的大学生浏览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时间少于30分钟,33%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在网络上发表过关于思想政治内容的观点。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关心思想政治相关内容,但是关注时间较短,关心程度不足,某些大学生不能够就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

表4大学生思想政治关心程度调查。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目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的影响最多,3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的影响较多,1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的影响较大,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与自己阅读书籍相关,8%的大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网络和社会风气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走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传统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却较低。

网络是把“双刃剑”,虽然网络信息的不规范性和杂乱性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丰富、迅速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并不完善,在调查过程中只有29%的大学生知道学校建立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余71%的大学生都未关注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或认为学校没有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形式,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

(3)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期望。

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授课、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外,网络互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常接触和喜欢的方式之一。调查显示,如果学校专门创建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61%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参与,28%的大学生不确定是否会参与其中,1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网络已经成为提高大学自身能力、思想政治修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大学生期待并愿意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的活动。

图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问卷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形式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45%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借助学校官网了解思想政治相关信息,29%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更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24%的大学生更期待微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高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负责单位,学校官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最正式的渠道之一,在学校官网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微博、微信作为大学生目前社交的主要方式,是大学生从网络上接受信息的最便捷、最常用的渠道,利用好微博、微信平台,能够迅速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之外接收相关信息。

四、小结与对策。

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领域,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会。总的来说,第一,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且隐蔽的环境,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上网行为,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自控力较弱,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影之中,产生过度迷恋网络的现象。第二,由于网络约束力的不足,现实中的法律法规难以生效,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难以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第三,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关心程度不高,参与程度较低。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提高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从高校角度出发,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并没有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特性并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调节和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帮助大学生健康的运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此外,高校还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精心打造符合移动互联网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大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积极向上、和谐共赢的校园主流舆论,净化高校网络生态环境[1]。

参考文献:

[1]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以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6:7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592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