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0:06:06
2023年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2 20:06:06     小编:影墨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素养。在写总结之前,应该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资料收集。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一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小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范围、大尺度推进困难重重。目前,针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发展规模小、推广难度大、市场需求低、农户接受能力低及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激励机制

一、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1980年我国学者叶谦吉对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2]。可见,发展生态农业,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手段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其特征如下:

(一)生态农业具有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提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良土地,降低农村水资源污染程度,能有效减缓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与高效性

生态农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强调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征。生态农业通过物质能量循环,实现了废弃物的转化再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态农业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

农业生产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样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态农业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现阶段,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区域性与多样性。

(四)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性

就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产品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外部性特征。其外部性体现在农业生产者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农业,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另外,农户最初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对生态农业技术的一种推广,但采用新技术投资无法从其他农户那里取得补偿,又无法限制其他农户模仿性消费,因为一旦推广就可以被许多农户同时消费,且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不断提升。骆世明将生态农业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再划分为若干个生态农业模式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推广。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生示范县逐渐扩大到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多个。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生态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优势将越来越多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激励和补偿机制缺失,影响了生态农业推广普及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投入的劳动量大,投入技术多、成本相对较高、风险也大。而生态农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生态农产品定价过高,消费者需求不足,难于销售,只能采取略高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即生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农户获取的经济效益低。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农户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获得的个人福利小于生态农业产品对于全社会提供的福利,使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外部正性没有体现。另外,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补偿机制,弥补农户外部正收益,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削弱了农民普及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社会化小农生产,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徐勇、邓大才、刘金海等学者针对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演进特征提出了“社会化小农”,并认为“社会化小农”作为现代社会农民演进的新形式,具有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决策化特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社会化小农”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化生产决策的基本前提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一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分散性和独立性生产决策,这种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小规模—小投入”导致“低产出—低效益”,致使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所获取收入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社会化小农”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碍了生态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综合性与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即发展生态农业要规模化。我国农业生产耕地面积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这种“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有0.4hm,且耕地面积呈进一步缩小趋势。同时,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采取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分别进行平均分配,农户耕地面积被小块分割,使农户生产经营极不方便。近年来,有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耕地面积,绝大部分仍为小规模生产,这种以农户为单位小块分割农田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小规模的、零星的、低层次的状态。

(四)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看,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关键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农作物的新品种采用及农业机械化使用,以提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种植采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除草、收割;农业虫灾泛滥采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虫。现代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技术,采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从种子选择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采摘,多采用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整个过程都有价格较低的高倍农药被使用,致使蔬菜几乎见不到一个虫洞;农作物种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剂量除草剂就能解决,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农业生产中这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农田生态环境更加难以为继。显然,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推广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生态农业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只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财政补偿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实施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实行配套资金支持等。二是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利益驱动使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行为进行资金补贴和技术扶助,如良种补贴,绿色、无公害种植补贴,同时加大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的免费指导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分配及产权制度

依据生态农业特征,发展生态农业的农田土地一般生产经营周期期限比较长、投资成本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为了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其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积极主动采用生态农业新技术,政府应适当延长生态农业户的土地经营承包期,为此,一要尽快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生态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拓展到实际上的占有权,即农户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对其所承包土地有实际上使用、占用、收益和处置权,集体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终归属权。二是农村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稳定土地使用权,延长农户对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生态理念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户的生态理念。一是加大生态农业技术及生态理念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进行宣传农业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二是推广新农药和绿色有机肥。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乱用。三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政府牵头组织各类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鼓励科技人才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来提高生态农业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四)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区域性与多样性特征,我国区域差异性大,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一致,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一是加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并形成配套技术,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遴选出生态农业模式好,配套技术先进的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由“县—市—省”的方法进行推广,直至推广到全国。三是鼓励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并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秀艳,王丽静.再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j].中国市场,(1):108.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3.

[3]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5):103-105.

[4]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3):406-409.

[5]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12):104-109.

[6]杨晓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化小农的调查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1):50-55.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三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立国利民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稳定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在可持续稳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下,加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水平,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升国家的生态保护建设,完善农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针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4农业经贸的国际化管理。

大力开展农业产品的经济国际化管理,开展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开辟绿色产品产业,实现农业产品无污染的经营,提升农产品营养的价值标准,提升国民的环保理念,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够成熟,需要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不断完善整体可持续稳定发展机制,建立符合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准水平,找寻适合我国的生态农业产品发展管理标准,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化市场的认可度,打开国门,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介愉乐。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四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五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为您整理,感谢您的支持!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六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我国的低碳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低碳农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七

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年份,农民往往会遭受巨大损失。引进机械化设备后,农民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进程,避开气候恶劣的时期,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1]。机械化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播种质量相差巨大的弊端,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

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农业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上,只有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够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获益,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财政资金投入少。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我国农业覆盖范围广,农民人数众多,有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地区较多,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财政资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督体系尚未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财政资金去向不明,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政府必须提升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流向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得财政资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较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相比西部更适合农业发展,这就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远远高于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尚未普及。这样的农业发展格局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这又造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完善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监督体系。

我国应当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体系,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评估,在调用资金的时候,应当先满足较为重要的项目的资金需求[3]。在资金去向规划完成后,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监督资金的.实际流向,保证资金被高效使用。

3.2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相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实操经验少,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并对外国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最终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3.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

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区位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国家应当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后,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4]。另外,为了普及农业机械化,国家还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调查,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应当利用农业器械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优惠。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尽力为农民谋方便谋福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在专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关注外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外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八

一、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上个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而1978年仅有206亿美元;80年代初,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几十亿美元,达到590亿美元.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78年至20,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6个多百分点.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

作者:曾培炎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刊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fchina年,卷(期):“”(11)分类号:f12关键词: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九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3、抓好源头控制。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将全市农药、化肥和种子经营户集中到市场内统一管理,较好地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下大力气搞好产地环境治理,对污染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使工业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并投资57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密封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一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对于快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特色产业概述。

1.何为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特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由当地农民拓展的具有地域特色.挖掘乡村价值.体现独特品质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体系。农业特色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2.农业特色产业的特征。

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资源有特色,是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产业基础;二是产业技术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支撑,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方向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农业产品要高许多。农业特色产业是一种以“特色拓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生产目的明确,市场指向准确,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构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资源赋予的特色经济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优化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农村经济产业链,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能够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快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前文所述《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首先需要加快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特色产业深刻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中,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精加工现有农产品,新开发朝阳特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x县x村近年来利用村内各种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村民全部就地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x元。

2.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产品多彩,要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系统性规划,有总体发展目标,有重点发展项目,有优势产品示范基地,要引导农户由独家分散经营向有组织.规模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多品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产品的品牌化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安全和品质。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大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特色产品优秀品质和安全,树立特色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同时,要注重农业特色产业的文化塑造,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积极塑造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自身战略目标。x省组织开展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评选”,就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4.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突出农业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为重点,制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与计量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整合规划.科研开发.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进行多种形式的网上营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耕文化游。乡风民俗游等农村特色旅游业。

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需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做保障,需要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支持。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劲壮骨”,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带动和示范,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特色产业劳动者进行有系统的培训,使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储备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技能复合性新型农民,满足农业特色产业需求。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光明之路。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并为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科的危机产生,西方国家审时度势,在30年前便开始着手在困境中摸索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出路,从学科转型入手逐步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实现了学科的成功转型。在中国也即将面临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未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并就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科危机;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学科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主要内容,在农业发展的起初就已存在并在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体系。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规模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严重地冲击着农业经济学科的稳步发展,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前瞻性地对农业经济学科进行转型并且初见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将农业问题看作是重点问题放在众多问题的前列,因而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成、农业精细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其他学科的快速扩张,我国必须尽快对农业经济学科做出相关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步伐,否则将会在农业经济学科问题上步入西方国家的后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

研究农业的科学众多,而农业经济学科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农业的研究,其以为研究对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同时重在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美国的盖尔克拉默认为,农业经济学科注重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以及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纵观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大致概括为农场经营、政策导向、政策与市场并重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主要表象出三点特征。其一,农业经济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并且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综合化也不断增强;其二,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加强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进而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其三,农业经济学科同时不断突破本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学科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中产生的问题也映射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往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再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中已经显露出一些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经济学科危机。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短期危机。

从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量,则存在颠覆性的隐患。具体分三点来说:第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研究导向作用降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针对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农业、农村经济、农民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的决策权由政府全权掌握,通过所属政府的权威专业性的智囊团进行政策的最终决策,而农业经济学者只拥有政策的解释权,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导向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农业经济学科在学科整体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其他学科的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农业经济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集合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然而,近些年上述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张开始逐渐覆盖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致使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萎缩趋势,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原因在于上述诸如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现阶段研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学科基于同一对象或是领域研究的影响力。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课题申请,较其他学科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农业经济学科难以招收优质的生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农业经济学科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招生困难以及优质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导向作用的降低以及其他学科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日益萎缩,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基础学科毕业生来说存在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在当下农业经济结构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仍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出于对上述客观情况的考虑,大多优秀的人才不再考虑将农业经济学科作为选择专业,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学科优质生源招收困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长期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小,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具体表现有二:第一,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仍然较大。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最终落成,国家会随之将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城市,由此造成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逐渐萎缩,甚至会使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说明。第二,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力度减弱。从近30年西方国家在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态度来看,虽然我国于近些年由于财政预算的富余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较大,但在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会使财政预算紧缩,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也将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三、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

从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仍处于以政策导向为重心的时期。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科必须由以政策研究为重心向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进行转化。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一)研究重心转移。

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其研究范畴拓展至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转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生物经济管理。1、食物经济与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产生了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这为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学科可以顺势延伸为食品经济与管理,将研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经济及其行为的研究。2、生物经济管理。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不包括对食物以及生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研究,若使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一领域进行扩展,延伸为生物经济管理,则能开拓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新空间。

(二)教育重点调整。

基于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就业及实习的现状,农业经济学科必须就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只单纯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转变为兼顾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危机的局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哲.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2)。

[2]赵栋强.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发展之路研究[j].智富时代.20xx(s2)。

[3]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xx(08).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三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全新理念。与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措施。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障碍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看,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难以充分发挥集群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从外部看,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同样比较松散,各自为政,难以提升区域性品牌价值,难以通过规模叠加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1+12的效果。突破上述障碍的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依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实施报复以提高违约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内部稳定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障。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本联合,集群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应该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来加以构建。除了继续扶持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外,更要注重对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育,适当对他们进行资源倾斜。通过不同规模龙头企业之间的占股、承包、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加强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本构成单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从更高层面上对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并使由于资源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及辐射效应更大层面上普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角落,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四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百花湖乡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国土面积109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公顷,总产量1.5万吨。近几年,百花湖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主抓农业园区建设,20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樱桃、梨子、葡萄、李子等水果种植900余亩,蔬菜种植500亩。我乡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明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特色性、生态性不高,商品率很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无优质品牌和特色产品,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增多;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不强。

二、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百花湖乡位于观山湖区西部,地处百花湖北岸,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2公里、观山湖区13公里,区域优势明显,农业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可作为城市优质果品和“菜篮子”的生产基地。百花湖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用企业化生产来吸纳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附加力和整理结合力。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五

摘要:秦安县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各类农业发展补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但由于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的种类少,制约了秦安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秦安县农机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农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问题;对策;秦安县。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转型升级,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秦安县是农业发展大县,为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近年来,全县狠抓农业发展,尤其对农机化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推广新型农机应用,加大农机补贴,农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1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惠农政策的实施,近年来秦安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业品牌,尤其是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惠及,农机项目、农机化服务领域也在大力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如今,秦安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标准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操作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均实现了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经营收入也实现了连年增长。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管理运营体系,农机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和生产销售也随之完善,为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秦安县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生产、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实做细,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县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xx年,秦安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为秦安县17个乡(镇),补贴资金为200万元;20xx年,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范围为陇城、云山等15个镇,补贴资金为40.19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个大类、40多个小类、近百个品目,涉及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其中,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机、免耕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给予重点补贴。

2.1农业基础薄弱。

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山多川少,土地相对比较贫瘠,尤其是山区由于山大沟山,传统农耕依然是主要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国家和省上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20xx年天水市被甘肃省列为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借着发展机遇,秦安县大力推广机械耕整地、覆膜、播种等重点农机作业,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安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受限,农机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随着农业成本的提高,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队伍规模日益扩大,他们接受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相对不足,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2.3农机使用率不高。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由于农民家庭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和微薄。但机械化的使用费用较高,购买农机到日常维护修理,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投资,负担较重,从而影响了农村机械化的推广使用。

3发展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把农民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农民。因此,要紧抓农村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3.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加,省上也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机补贴种类也是不断扩大。因此,补贴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政策的扶持极大的带动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3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秦安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雏形。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在合作社等经营团体重点推广,加强技术支持,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林木果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六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北,全区总面积3770km2,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16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30.67hm2,总人口22.97万人。近年来,金川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升,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步伐逐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在加快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1发展现状。

1.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1600多套,23个城郊村和远郊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宅小区,并用城市标准配套了水电路,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1.2土地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通过“以井定田”、“协会集约”、“园区集中”、“入股租种”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集约面积达到918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31%。

1.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地处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全区从事二三产业农民达75%以上。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全区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800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17家,初步建成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思想认识依然落后。

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恋地情结”强烈的,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即使资产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可观,也不愿轻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碍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2.2产业化经营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因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也存在“断链”、“缺链”等问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2.3涉农投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安排实施了一大批强农富农项目,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业主收益、农民无利现象时有发生。

3思路规划。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关键在有效解决人口分流与土地集约的矛盾。必须牢牢把握人口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探索构建系统的人地分流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基本构想是:在国家、省、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农村改革试验的前提下,结合金川区实际,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促进农民二次分工,使30%的农民经营设施蔬菜、30%的农民从事舍饲养殖、30%的农民劳务输转、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农村人口有序分流,土地集约经营和园区辐射带动,构建覆盖城乡、三产联动的大循环格局。

4对策建议。

4.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4.1.1加快城中村改造。

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水平、有保障的生活下去为目标,依托城市景观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配套建设商业门面。建成后,住宅楼和商业门面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向农民出租出售,为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质量的生活下去打下基础。

4.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省基础设施配套示范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向中心村组集中居住;打造专业种养村组,为发展村域产业奠定基础;对进城居住和向中心村组聚集的村民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提质增量农村耕地,支持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4.2加快整合土地资源。

4.2.1整合城中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发挥土地资产性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综合开发,从而获得较强的资金支持,达到提高土地经营收益的目的。

4.2.2整合区域范围内未利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股份化经营。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将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体土地予以储备,并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流转,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土地收益。

4.2.3整合农村耕地,实行有偿流转集约化经营。

在城郊村和远郊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园区是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农业链条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要整合涉农财政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地企联建等方式,引进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并促进产业循环链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4.4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村组。

依托园区农业企业,根据各村产业现状,通过政府惠农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合作方式。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承接种养企业提供的种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并将废弃物转至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种养企业要为专业村组提供种养新品种和技术服务及购销服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要承接加工企业和专业村组提供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

4.5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水资源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整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6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七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八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加速,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必须从当前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入手,全面分析乡镇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8809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