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做好总结,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措辞。请大家阅读以下精选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一
在釜山,用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__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二
不过作为说这段话时的当年就已经年过三十的成年人,我很难相信其价值观突然有了极大的改变,只不过因为其作品表达的内容有限,因此并没有显示其很多的思想观念……而最后终于在微博这个让人立体化的工具中,他全方位地显露出了自己本就该有的价值观和立场判断。
不过有一些人,我是断不会相信其会因为其被更多人所熟知后就对其价值观判断改变态度的——王小波就是不多的一个。
尽管不幸早逝,但王小波留给我们的遗产却实在丰富,除了小说,还有大量的杂文流传于世,这些充满了其个人价值观立场的的杂文,则会让我们全面地熟悉王二的思想;而类自传性质的小说,更会让我们对其年轻时的诸多遭遇,有了更多朦胧的了解。
与杂文中略显正经的王小波不同,他颇有自传意味的三部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文中却有颇多荒诞不经之处,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充满暴力冲突的内容,或者其他有些让人惊愕的描写,如他反复炫耀的“小和尚”,以及各种颇具原始人气息的性生活场景等。
那小说中的内容有没有他生活中真实的影子呢?显然是有的,翻看王小波的个人经历:经历过大跃进、文_,曾在云南做知青,回到北京后做过老师……这些几乎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相关印记。
不过显然,王小波将很多的事实隐藏在了魔幻现实描写的背后,其中虚虚实实,只能凭借读者自己的嗅觉去捉摸其中的门道了。
王小波的小说除了魔幻现实,还有一种更特别的魔力:他将或严肃的、或惊悚的、或压抑的现实用荒诞的笔触进行了解构,也许我们读到书中某一段文字忍俊不禁,然而谁能知道,其实背后有多少人的艰辛在呢?但显然王二也并不希望我们用一种当年风靡的伤痕文学的论调来看待他的小说,如果你在读书中本该应是同情到流泪的段落,却突然笑了出来,那也许作者的目的反而达到了。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三
封面如此淫荡,丰乳肥臀,封底到底是生命的漩涡,还是人体巨大屁股,哈哈哈,真实。
王小波的文字酣畅,不做作,王二也是如此,王二过的不是好时代,但也算是坦荡的人,下流的王二怎么成了坦荡的人,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李二,马二,朱二......只是我没能有那样的似水年华,现在看来“逃学威龙”那件事,到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哈哈哈。原来还是这样有意思。
王小波笔下的女性都不是绿茶,反倒有种女中豪杰的气质,陈清扬,线条,小转铃,深得我心。爱与不爱是世界大疑问,做与不做倒是决定得爽快。
在王小波这里,我体会到他写作时他的乐趣,多么有意思的操蛋生活,哈。
感触最深的还是那段,
我活得很没劲,好像一个没用的人。人到了这步田地,反而会满脑子伟大的想法。那时我想:假如发生了战争就好了。
活得没劲的人希望发生战争,那是很自然的想法。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在对战争的期待中长大的。以我为例,虽然一不怕疼,二不怕死,但是在和平年月里只能挖挖坑,而中国并不缺少挖坑的人。
在和平年月里,生活知识挖坑种粮的竞争。虽然省的人高马大,我却比不过别人。这是因为:第一,我不是从小干惯了这种活计;第二,我有腰疼病,干农活没有腰不成。所以我盼望另一种竞争。在战场上,我的英勇会超过一切人。假如做了俘虏,我会偷偷捡块玻璃,把肚子划破,掏出肠子挂到敌人脖子上去,像我这样的兵员一定大为有用。但是不发生战争,我就想刘老先生一样没用。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四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五
慢慢吞吞的,终于把王小波的三部曲给读完了!我这人好像记性并不是很好,经常读了前面的内容会忘之八、九,只记一二。但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二的形象却在我心底打下了一个烙印,他是黄金时代的缩影,谈着那个时代不敢谈的话题,哪怕现在的人,也没他那个勇气。一个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人,上初中便开始经历__,自己造投石机以红卫兵名义参加战斗遇到人生第一个情人小姐姐那是才十五六岁,后来又进豆腐场因为思想不端正殴打毡八被诬陷被改造,居然和帮她改造的女上司成为情人关系,再到后来__结束考上大学,送去云南农场改造又遇扬清再造情愫,三十而立再任教某大学,结了婚,又离了婚。
四十出头常年窝在医院地下室,被人称为小神经。突然出现的小孙治好了他的阳痿,并且又结了婚还分到了一套房。最后死于心脏病!从王二的一生,看见了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缩影,中国的发展是令人震撼,同样它的历史也是使人不可想象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六
因为这是很棒的书,所以我读了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梳理全文,第三遍琢磨意思。但是三遍下来,我仍是朦朦胧胧,最后我想,这本书是不是就在写朦朦胧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故事背景在时期,陈清扬丈夫蹲了监狱,王二是二十一岁的处男知青。开篇,陈清扬找王二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而王二说: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果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汗不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二是什么人,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所有的人都说她是破鞋时,她认为王二是知识分子,所以她认为他完全有理由找他理论自己是不是破鞋这件事。可王二说他可以从逻辑证明,但他不证明,他就说陈清扬是破鞋,而且毋庸置疑。因为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她就是破鞋,比如你是白的,所有的人都说你是黑的,那你就是黑的,这不许要理由,更不需要逻辑。
但是下文讲,陈清扬说,她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不是因为破鞋本事不好,因为破鞋通常具有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她钦佩,但是自己根本不是,所以要实事求是,可是她又无法证明。
之后又传她和王二搞破鞋,王二的逻辑是,证明他们的清白有两条:1,陈清扬是处女。2,王二没有性交能力。所以他们就是搞了破鞋。
后来,陈清扬觉得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是清白无辜,王二说,你竟然觉得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这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陈清扬没附和,但是她听进去了。所以,王二很轻易地就哄她和他做了爱,打着伟大友谊的旗号。陈清扬说自己着了他的道,但还是让他做了。
后来出了打架事件,三闷儿和王二打架,三闷儿的寡妇妈给了他要命一击,陈清扬赶来时,对他的第一话是: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后来他没事,陈清扬没去看他。我认为,那时候,陈清扬就对王二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她要及时制止,他们直接是伟大的友谊,就是性,填补各自空虚,别的没有,不需要有。
下面更提到,王二是个不被看好的知青,打架事件后,公布了和陈清扬的破鞋事件,只好在队里的知青当工人时,他在乡下喂猪。而陈清扬是因为军代表调戏她,她扇了她一巴掌,只好留在这里。
下面,军代表问话,王二当哑巴。军代表很气愤,叫他写检讨,关他们,他们逃走,军代表走后他们又回来。后来挨斗。
再之后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他们见面后做了一次爱,王二还是回忆之前。回忆在章风山的做爱事件,刘大爹后的做爱事件,还有人民群众一高兴就要把他们绑起来。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这一点,一切都能处之泰然。
而那时,陈清扬还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她和王二指尖只是伟大的友谊。做爱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形式。
后来,王二在深山里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
因为什么?王二的这两巴掌是将她看做了自己的女人,陈清扬因为这样爱上了王二,那他们之间的做爱就不再是伟大的友谊。
王二写了很长时间的交代材料,但领导说交代不彻底,后来陈清扬写了一份,领导就再也不提交代材料这件事。在车站上陈清扬说,这篇材料交上去,团长拿起来就看。看完了面红耳赤,就像你的小和尚。后来见过她这篇交待材料的人,一个个都面红耳赤,好像小和尚。后来人保组的人找了她好几回,让她拿回去重写,但是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一个字都不能改。人家只好把这个东西放进了我们的档案袋。
陈清扬说,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在人保组里,人家把各种交待材料拿给她看,就是想让她明白,谁也不这么写交待。但是她偏要这么写。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让我们再来回忆之前他们所说的话,陈清扬认为“男人就要使用她,这简直没有道理。”对丈夫也这样:“等着他有一天自己感到惭愧,自己来解释为什么干了这些。可是他什么也没说”
大家认为上山养伤的王二成了“问题”。朋友找王二能证明“大家在此地受到很坏的待遇”;领导认为王二不存在“说明此地没有一个知青被打晕”。“因为这些事我无从想像,所以是我存在的证明。
对于一个对萧红无甚了解的观众而言,《黄金时代》就是一篇巨细靡遗的个人编年表。然而在看罢这篇长达三小时的编年表之后,却无助于引发人们对于萧红更进一步的兴趣。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占据煊赫一席之地的天才女作家,其生平在方寸银幕间贫乏无趣得泯然众人。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颇具文学情怀的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尊萧红为自己心中的偶像。片中直接从萧红作品中撷取的大片对白,精确到具体日期的一个个细碎事件描述,以及力求还原当年时代风貌的服装和道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是许鞍华和李樯从可证的史料中收集而来),都彰显出编导渴望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萧红的深切诉求。
以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编导有意无意的粉丝心态使然。《黄金时代》犹如他们向偶像致敬的赞美诗,其中关于偶像的描写都是俯就身躯的仰望,必然容不得一丝瑕疵与污垢存在。因此,萧红自身性格的缺陷,都成了《黄金时代》里尴尬的留白。而这些散落四处的留白,对于对萧红其人其文并不熟悉的当代观众而言,甚至成了理解故事发展的隔阂与阻碍。至于不少人曾经期待的,通过这样一部深入描摹民国文人的史诗巨作尽显一个时代之文化风流的主旨也彻底落空。片中虽然出现了大量与二萧有过来往与交集的文人雅士,然而后者基本沦为了侧面讲述萧红生平的刻板道具,如王千源、田原、祖锋、王紫逸等人的所有作用几乎就是朗诵几段长篇大论的念白,所饰人物的性格则没有丝毫表现。在这方面而言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或许是的例外,举手投足间的三言两语,多少表现出一代文豪的风度与气质,而讽刺的是,王志文也是这一众配角中没有去读那尴尬念白的一位。
影片将全部的焦点统统对准萧红一人身上,除了令大量原本各具风貌的配角沦为脸谱式过客外,还丢掉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二萧身在上海与武汉之时,恰逢抗日战争最为惨烈之际,加上二萧所在的左翼作家阵营,也遭到了政府_的围追堵截。他们的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进行,而每一次辗转和迁徙,则都是迫不得已的转移。然而,战火在影片中,仅仅是在最后的香港段落有一短暂的呈现,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身幕后。给人的错觉竟然是,二萧与友人的活动与来往,皆如闲庭信步般洒脱自如,甚至有点像《午夜巴黎》中文人间的谈笑风生。
许鞍华和李樯执迷于萧红非凡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和书写),却忽略了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更本职的使命——从历史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即便是表现萧红才华满溢的文字,作为一部电影也更应该尝试用相应的影像而非生搬对白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两人用为尊者讳的方式描写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是犯了优秀传记片之大忌。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主观,恰恰违背了他们对于“客观”的孜孜以求。
所幸,从片方发布先导海报起一直在强调的“自由”这一核心命题,经由萧红崎岖坎坷的一生多少算是被凸显了出来。从年少时为了爱人逃家私奔,到与未婚夫忍受周遭白眼在旅馆闷居四个月,以及后来始终不愿成为男性附庸、谋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再加之其对政治的懵懂,令其没有盲目跟风抱团,而是执着地忠于自我风格进行文学创作,更令其在同时代人群中经历时光的洗礼焕发出神采。当然,就这一点而言,《黄金时代》也还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其罔顾左右的气魄倒是与萧红有了几许遥隔时空的共鸣。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七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我只刚看完第一遍,理解的也许不是很深很到位,只能凭一些读书和生活经验,在刚读完毕的这时候写下一些理解。
无疑小说的高潮是王二潮陈清扬屁股上打的那两下。那之前呢?陈清扬一个知识分子下乡,有学识有样貌,却屈在那一个小地方,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有精神上的交流。她始终在那个地方以及那个时代感受着深深的寂寞,她唯一可以想做的事就是证明自己绝不是破鞋。因为王二的外表很痞,陈觉得群众会觉得如果她真的是破鞋,那么首先肯定和王二搞起,她就试图和王二交流,以证清白。可王二却借机以“伟大的友谊”扯幌子,使得两人真的搞起了破鞋。当时的环境这是禁止的,所以两人其实内心无爱,以能够满足欲望的性交对当时“束缚和传统”进行反抗,你越是禁止的事我越是偏要做。可王二那两下子巴掌,和陈静默温柔的反应,无疑点亮了两人心中爱的小火苗,当时的描述里,王二称呼陈“这个笨蛋”,这是多么温暖人心的昵称,要不然关心则乱,怎么会有那两巴掌暴露王二内心的爱情,俨然一副我的女人的霸道样子。而平时甩别人耳巴子的陈,居然乖乖沉默了,俨然一副小女子姿态。但经历过一次婚姻的陈,深知她和王二不能一直过下去,流氓脾性的王二,和她没有精神的交流,况且以她的资本,多少会有些傲的,从她性交的时候忍住不喊就可以看出来,她不想被一般的男人,驾奴。所以最后她还是离开了王二,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
《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6/70年代为背景。我对6/70年代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v笔下窥见一星半点,从冷兵器升级到手枪甚至坦克,当然也死了不少人,有被批斗祸害死的也有武斗中被打死的。但这些都不曾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也就是说电视上没见过,报纸上没见过,主要都在自媒体上流传。我不知可信度有多高,但感觉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错的太过荒唐连自己都羞于面对,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来都避而不谈?!只是王小波对“性”的偏爱让我有些厌烦。虽然王小波的描写很干净,毫无脏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作者有些猥琐甚至变态。人如其文吗!比如,曹雪芹就应该有些悲观和多愁善感,普鲁斯特就应该有些神经质。否则为什么他们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呢。这种鸿沟不是单凭智商、勤奋、体验生活就可以跨越的。就如同心胸宽广的人虽然可以理解心胸狭窄的人的斤斤计较,但绝对做不到感同身受。再比如我看《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吧,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作者读的那些书里面的主人公总是有些病态,回头一看他们的作者,也都活的挺“隔色”,然后我就想:一个总是看“隔色”作家写的“病态”人物的书的读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想我就赶紧回头看看我看的那些书,还好还好,虽然不太深刻,但肤浅总比变态强多了。
《红拂夜奔》就比较奇葩了,王小波将王二的故事和李靖、红拂、虬髯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一会写八.九十年代的王二,写着写着就联想到了唐朝的风尘三侠,故事情节十分荒诞。虽然王小波不承认他在借这个故事讽刺当时的中国社会,但内容确实让人浮想联翩。王小波在书中说《红拂夜奔》受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变形记》是卡夫卡的遗作,写一个年轻人变成一只虫子的故事,书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大学。后来又看了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那会不明白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在其实也糊里糊涂的。但是《百年孤独》要比《变形记》更加荒诞。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阴茎如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八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偷汉的女知青陈清扬被人们称为“破鞋”,最后偷了一脸流氓相的下乡知青王二,成为了真正的“破鞋”,最后爱上了他。
陈清扬作为这篇故事的女主角,特立独行的性格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个时代对她的审判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来过,或者只想大哭一场脱离这个梦境,然而现实就是梦境。陈清扬对这个时代的反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呐喊,她的形象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解放。
陈清扬:
一、打破传统枷锁。《黄金时代》对陈清扬的所有描写,从多方面出发,塑造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女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枷锁,同时也使人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解放”,给予其他后来者很多启迪。《黄金时代》是对“十年**”的一种批判,而其塑造的陈清扬形象在作品最后也有展现,即便是已经分开很久,在90年代二人相遇时候,虽然已经离婚,但是陈清扬依然保留着“结婚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加深。
二、特立独行。陈清扬是特立独行的,《黄金时代》中对陈清扬的塑造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立独行”。无论是在作品最初主人公对“破鞋”的反抗,还是对后来“组织”的反抗,即上午结婚、下午离婚,均体现出了她的特立独行,她不为任何事折腰,只为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三、至纯的友情。情感救赎,为了达到“救赎”的结果,陈清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便是“至纯的友情”,是对王二的友情。具体来说,陈清扬是一个下放的女医生,其本身身世清白,但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说成是“破鞋”,这对陈清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情感上的,她需要一个人来做她的朋友,倾听她的诉说,但是很多人找陈清扬,特别是男人找她,并不是为了看病,不是因为她的医者身份来的,而是因为她的“破鞋”身份。这就导致陈清扬的心理要承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王二出现在陈清扬的身边,而且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陈清扬对其好感增加,认为他们之间拥有“伟大的友谊”,为了这份伟大的友谊,陈清扬不惜以肉体交换,得到了暂时性的“情感救赎”。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九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文章,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一部小说集,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五部小说。这几年小说看得不多,这本书还是去年在网上购买的,当时只是看了网上一句话:“男生不能不看王小波,女生不能不看周国平”,当时就是为了这句话,想看看王小波的书,但书买来后,一直放在办公室的书柜中,直到上个月整理书柜,才想起应该把这本书看一下。
看罢这本小说集,深感王小波很有思想,写作的风格让我喜欢。他的妻子李银河,也是位让人钦佩的女学者,她对王小波的评价是:“浪漫的骑士,行吟的诗人,自由的思想者”,看罢此书,感觉李银河对丈夫的市评价很贴切。我还觉得应该是灰色的浪漫,孤苦的行吟,寂寞的思想者,如果不经历那个时代,是理解不了王小波的。
这是一部九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在那样的时代,能在书上有那样的思想绝对是很少见的。书中的很多话很有意思,在此几句摘录。
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黄金时代》。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黄金时代》。
寂寞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我的阴阳两界。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一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等篇章,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十年**后期为背景的事。
书中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二
《黄金时代》是一篇中篇小说,算是王小波的经典作品吧!王小波的笔锋是蛮有意思的,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差点读不下去。这完全是色情小说嘛!赤裸裸的黄色读物,王小波简直就是一个大文痞。这让我有点头皮发麻,看来我还是太羞涩了。不过,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有时还是挺执拗的,不会轻易弃文。幸好,我坚持下去了,看到了与表面不一样的王小波。凡事能坚持必有所收获,读书亦是如此。《黄金时代》这个故事发生在期间。其实,国内并不缺乏这个时期的读物,甚至可以说太多太多了。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昏暗色调的,这被称为“伤痕文学”。然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却有较为重大的突破,笔锋是诙谐的,是讥讽的,是充满抨击力的。读着读着,可能会想大笑,但是大笑之后,通常会陷入沉默。很多现象看起来真的很好笑,但在那个年代的的确确存在。比如“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这是小说里主人公王二说的话,乍一看,太庸俗太补讲道理了,这简直就是无赖的逻辑嘛!简直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这在年代真实存在着。而且这样的事件相当普遍,甚至遍及各行各业,全国各地,各个阶层。这其实就是当时的极权主义导致的社会病态。王小波就是这样给我们呈现社会的可悲的。“破鞋”如此,“走资派”如此,“臭老九”亦是如此,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大家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也不需要走正规的法律程序便可以给一个定罪,甚至判刑。“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这是多么可笑的时代,多么盲目的人心,怎能叫人不陷入沉默呢?换一个角度看看《黄金时代》吧!小说里王小波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性爱,看似庸俗至极。实质上,我猜王小波大概相当熟悉佛洛依德的性的理念。在佛洛依德眼里,一切都可以用性去解释。读了《黄金时代》之后,倒让我有了重新读弗洛伊德的《释梦》的想法,认真地了解一下佛洛依德眼里的性,或许可以更好地品味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这个故事里的性都是有隐喻和暗喻的。比如“小和尚”,在陈清扬眼里,是丑陋的,是不讲道理的,甚至是丝毫不感到惭愧的。很明显,这矛头直指极权主义。王小波把它比喻成是权力的象征。而且,陈清扬是摆脱不了的,因为她是个女人,“因为身上有这么个口子”,所以,她无法拒绝。这种沉重感,如果认真体会,必然能感受到时代的压迫感,让人无法呼吸。这就是王小波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味,黄色读物其实不是黄色,而是黑色。接下来,我想谈谈陈清扬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小说的主角并不是王二,而是陈清扬。因为,陈清扬的人格是完整的,思想是清醒的,她对病态的社会是不妥协的,甚至是抗拒的,她的心尚未被蒙蔽。陈清扬心如明镜,她知道“小和尚”是丑陋的,是不讲道理的,她知道无爱的性是不值得的,就算性可以给她带来极大的快感,却咬紧牙关拒绝喊出声来。可见,她心里是多么的抵触,她的性格是多么的倔强。因为她不爱那个男人,所以,在巨大的快感下,她并不感到快乐,反而觉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实质是她无法摆脱现实,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清醒的,独立的,所以,她感到无比的孤独。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黄金时代》里充满了粗口和脏话,却是相当尊重女性的。王小波认为女性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而王二反而是个浑浑噩噩的家伙,是陈清扬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另一方面,从这两个人的身份来看,也是有点意思的。王二是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个身份的前身很有可能是红卫兵,那是真真正正被耽误的一批人,他们被国家的方向标指来指去,早已迷失了方向,称之为浑浑噩噩倒一点也不算委屈。而陈清扬呢,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正规医生,虽然不知道她为何会被派到那里去,但她应该是象征着当时尚且保留着一丝清明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遭受着挫折,被栽赃着莫须有的罪名,她依然是不肯低头的,并且在王二被冤枉挨打的时候是敢站出来保护王二的,哪怕这样会坐实她“破鞋”的罪名。如果我大胆猜测的话,王小波是不是想说明哪怕在那个疯狂而黑暗的年代,清明依然在捍卫者正义的一方呢?我倒愿意相信我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我相信王小波不会那么浅薄。最后,我想谈谈陈清扬和王二的感情。有不少说都喜欢探讨这个角度。那就是到底是不是因为王二在背陈清扬的时候打了她两巴掌,才让陈清扬爱上了王二而且永远都不会改变?解释就是王二把陈清扬真心当做自己的女人,打两巴掌实质是担心她乱动会有危险。好吧,这可能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打者,爱也!其实,故事里说得很清楚,是王二用“伟大的友谊”把陈清扬给忽悠了。后来,虽然他们有性,却无爱。就算是极大的快感,陈清扬也悲从中来。就算是王二的一部分在她身体里摩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两个肉体如此接近的人,精神却是无法交流的,当中究竟相隔了多少万光年的距离,恐怕只有陈清扬才知道。都说女人是个被情感支配的动物,王二在那时那场合如此简单粗暴的两巴掌,却收服了一颗寂寞、孤独却又无比清高的心。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难道这也是因为抓住了“契机”吗?这里,我还是不够明朗的,心里有些迷糊。或许,有些东西根本就无从解释,亦无需解释,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能剖析得清清楚楚,那还是爱情吗?爱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我只知道,往后的岁月里,陈清扬一直爱着王二,永远都不会改变,这就是女人!啰啰嗦嗦写了不少,究竟有没有读懂《黄金时代》,我真的不敢肯定。毕竟,它太有时代感,毕竟,那个只有一个王小波。希望下一次读的时候,还能继续写下去。所以,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应该写:未完待续!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三
王小波是我最爱的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也是现阶段我走过二十年人生最喜欢的一本书。在__背景下,陈清扬,王二,两个现代世俗的眼光之下的“狗男女”在__时代进行着他们的“伟大友谊”,后来,他们在动荡结束后重聚,又一次交换了彼此的“灵魂”。看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像一幅幅西方的油画般、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般的作品,人物就像我见过似的,能够通过作者无声的文字,像钟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海,撞出一片片浪花,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最的纯洁与明净。
都说成长是一场痛苦的盛宴,但我们都只想成长,不愿忍受痛苦,只愿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愿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现实的我们也许就是活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之中,像陈清扬那样,迫切渴望性爱,即我们渴望的理想,面对现实又不敢上前,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摆脱这种孤独和迷茫,在别人的泼冷水中可曾看过故事的主人公王二对生活依然有一份热忱,一份激情。他有成长烦恼的孤独,无聊,打击,但他自有一套逻辑来对付这个世界带来的压抑与痛苦。
不被理解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明明是不怀好意,却被众人洗白;明明是白的,却三人成虎,被大家说成黑的等等。当整个群体都向着权利、利益看齐时,个人的主动疏离和拒绝,反倒被当作奇葩,我们难免会动摇,就如同书中写到的性爱本来是随着人成年而具有的本能,但不管是何事,总会被有些人当做污秽而肮脏的东西,也只有在我们的黄金时代,面对不公平的诘责、恶意揣测,才会不理不睬,坚持自我。苦闷、误解、怀疑、否定都是自我成长不可避免的事情,只当做云淡风清,继续坚持我们的本色去挣脱属于自己内心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
21世纪的人类,还存在着精神枷锁,不言而喻。人类是不断进化的高级物种,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不管我们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我们到底是应该顺应自然还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人而异,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做一朵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黄金时代给了另一个时代的画面,一种窒息但有着无尽希望的时代。可王二和陈清扬,以及千千万万苦苦探寻自由的我们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是有真性情的人,他们可以忘记身份,职业,劳作的艰辛,在爱的刻骨铭心下,追寻心灵上的最后一方净土,争取那点仅剩的自由,要知道,不管是现代还是过去都是没有净土和自由可言的。
最后我更想用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读后感:“人该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四
一开始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你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有趣的情色小说,情节和人物反倒成了补充和装饰,那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以及粗犷又细腻的肉欲表达,充斥在整部书的每一个角落。
但王小波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所有的性爱情节都描写的那么纯粹自然,野蛮又不失浪漫,在所有这些性爱描写的身后,是一个广阔的孤独领域和精神上的慰藉空间。王小波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真无邪。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个从北京下放到云南偏远地区的知青,名叫王二。在王二眼中,当时的我21岁,性欲膨胀,充满活力,像头没被阉了的烈牛一般。他虽然在乡下插队,但整个身心是自由的,他放牛,喝酒,躺在大自然的呼吸中沉沉睡去。所以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代。
正如王二在放牛时所想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
这就是王二,一个放荡不羁又有点流氓气质的王八蛋。
而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个被当地人称为破鞋的陈清扬。陈清扬是无辜的,但她又无法证实自己的清白,于是在我的鼓动和怂恿下,以友情的名义和我搞起了破鞋,美称为敦伟大友谊。
如此看来,在wenhaudageming的背景下,每一个受迫知识青年的命运,都像是大环境的巨大洪流中被冲散的浮萍,任时代的波动所拨弄。王二遭到了当地居民的不公正对待,而陈清扬的尊严和自我意识也遭到了严重的践踏和把玩。
作为反抗,王二这样对陈清扬说,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不妨证明自己不无辜。随即欣然的和陈清扬搞死了破鞋。即美称的敦伟大友谊。
可能在王二心里,敦伟大友谊是为了解决他身体的性欲需求。但在陈清扬那里是另外一回事。即使她对男人的那个东西深感厌恶,也一直认为性爱是污秽肮脏的,但她并不觉得和王二的敦友谊是种罪孽,因为这是为了伟大的友谊做出的牺牲和让步。因为她对这一切都无知,所以她无罪。
在当知青的那些岁月里,因为受到了各种压力和迫害,王二总想方设法的逃下山去,过上独自一人的隐居生活。但陈清扬更愿意回归到人群中去,即使遭受折磨,忍受摧残,也积极前往。这是陈清扬和王二对待现状的不同之处。
书中有这样一番描写:有一次王二跑到了山下,陈清扬满怀期待的去找他。在金蝇飞舞的树林里,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中,以及云母片一样细碎的阳光里,她满怀期待的想要见到他。她心里有着很多的奢望,也有很多美好的想象。
可是当来到草房,见到王二正在晒太阳的直挺挺的小和尚时,她惊叫了起来,放弃了一切希望。因为在她的想象力,并没有把丑陋的小和尚包括进去,那东西不配出现在梦幻里。她有着如此敏感的自尊心,以至于把性和爱彻底分割开来,直到现实给了她当头一击,把她彻底击垮。
她想大哭一场,但是哭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决心,走上前去,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从那以后,陈清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陈清扬始终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她。她唯一的一个朋友,就是有点流氓有点王八蛋的王二。她对王二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那实在是太孤独了。而王二的存在,则消逝和分解了这种漫无天际的孤独感。
所以,她不觉得和王二的性爱,是当时人们口中所谓的罪孽,而是认为这是王二口中的敦伟大友谊的表现。她那样做是为了伟大友谊,是为了帮朋友解决一切需求,她不能失去王二这个唯一的朋友了。所以,敦伟大友谊成了一种诺言。
陈清扬就是如此苛刻的尝试着把性和爱分开来,所以她觉得自己是清白的。直到她最后向上级写材料陈述了一个事实,他们两个人才得以从这段黑暗的激流中得以解脱。
材料的事实是:有一次两个人爬光秃秃的清平山,王二把她架在肩上,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重重地拍了她两下屁股。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五
坦白说,我第一次听到“黄金时代”这四个字真的跟王小波一点关系都没有。似乎是中学无意间瞥见或者听见别人提及郭敬明的《青铜时代》,虽然我当时乃至至今都不知那是何物,但很确定,我在第一次知道“青铜时代”时,脑子里蹦出的是“还黄金和白银呢!”倒没想到确实有这两本书,只是和郭敬明没有一点点关系(我也并不喜欢郭,更喜欢韩寒)。
后来深入接触“黄金时代”,竟也跟王小波这本书没有半分关系,而是我的女神汤唯拍摄的萧红纪录片式的电影:《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我冲着汤唯和萧红去看,完完整整看过至少三遍,不完整看得有五六遍。因为这部电影曾做为之前做实验给被试看的默片选项之一,而我作为“小白鼠”,看了n多遍。有一次,老师问给被试看的都是什么默片,我说了《黄金时代》,老师一脸囧,说:“这么大尺度啊!”碰巧前一晚我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有关《黄金时代》的文章,点进去瞄了一眼,发现不是电影,而是王小波的小说,但是并未仔细看。听老师这么说,心下诧异,嘴上忙撇清:“不是王小波写的那本书,是一个萧红的纪录片。”自此,算是正式激起了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好奇。
在我打开《黄金时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只在百度上粗略地看到有人说在(我国)性爱文学上占据首位。当然,对于这种评价我自然不信,说这话的人把《金瓶梅》放在哪里?但是我相信以王小波的思想深度,定然不会写一本小黄书而流传于世。同样,《金瓶梅》能流传古今,自然也不是靠对性爱的描写。
刚看《黄金时代》时,或许因为那段时间整个人比较懒散,差点弃书。但是慢慢看下来,却觉得颇为有趣。为什么说有趣?我也不清楚,我在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时候,也是觉得颇为有趣。但是这种有趣绝不是看到好笑的笑话那般,更像是和一个真正灵魂有趣的人交谈,听他一本正经讲着逗人乐又让人深思的话。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六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在很早以前,那会儿我热衷于看各类国内的文学作品,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了王小波的名字,而这一本《黄金时代》更是被无数人提及的经典。本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一贯行为习性,我毫不犹豫地就在多看书城把这本书的电子版收入书架。
虽然我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但这从不体现在读书上,我对文学作品的热情很快地就被对推理小说的沉迷取代,这本书就这么被搁在了书架上。每一次读完一本书要找新书看的时候,我都总会有开始看这书的冲动,但却没有一次把冲动付诸行动。
《黄金时代》这本书最初在我的脑海里和三个关键词挂钩——文学、经典、性。前两个关键词现在已经勾不起我的欲望了,至于最后一个——性,我则一直对能够出版的中文书籍里关于性的描写不抱任何期望,众所周知的,我们有严格的审查机构,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在为把我们培养成伟光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来说,性这种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是“不能描述”的。
我就一直这么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开启《黄金时代》的旅程,又一次又一次地转向了其他选择,直到最近。让我正式开始看这本书的契机说来好笑,我正在清理书架的时候,本准备把这本从没看过的经典作品也删除掉,但本着不能对经典太不恭敬的态度,我在删除之前还是上书城去看了一眼大家对该书的评价,然后我就发现这书下架了。
顿时我就对这本书燃起了浓浓的阅读兴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些本身不应广为人知的十大禁片被捧为经典的原因也大概于此——我们总是对被禁止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黄金时代》无愧经典,一经翻开就很难停下来。与我最初设想的不同,这书由三个故事构成,但说的都是那个年代,叫王二的“我”的,与“性”相关的生活。
书中记录了一个畸形的年代,一段段畸形的性关系,虽然说故事都与性相关,但如果用审视小黄文的眼光去阅读却要叫人失望。小波写性,并不是为了写性,他写,只不过这是他所记录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如书中主角在上山下乡时被要求写检讨材料,在-时帮助“拿起笔做刀枪”武斗,在和平年代被认为是阳痿一样,都只是生活。因为是生活,所以也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就这么直白的来上几句,交代一下得了,虽然在卫道士眼里,这的确上让人眼红心跳娇喘连连无法直视的语句,但对一个稍稍正常的成年人来说,都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黄金时代》一书被以“性”为卖点而闻名实在是一个可笑的错误,撇开了对“性”的有色眼镜,这书其实更为有趣,也真正的经典。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书中的一切真仿佛就是他们昨日的亲身经历,对比今日不如意的种种,倒是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更为有趣;对于只通过文字记录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那么难以想象,但对比起来,我们现在这无病呻吟的生活,真的还挺有趣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9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