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8:52:19
实用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3 08:52:19     小编:影墨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心得体会需要简洁明了,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式,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共同进步和成长。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开国第一仗,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奠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代表着亿万农民的前进方向,永安公司成为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在船上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建设的情况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那天,风和日丽,毛泽东心情正好,兴致很高,忽然提议要在长江里游泳。这是他第一次横渡长江。从蛇山北岸游到汉口的淡水池,15公里,毛泽东在水里游了整整两小时。从水中,他穿越了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

几天以后,毛泽东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兴起大规模经济建设,把新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正是几代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

但奠基之初,新中国建设者们,对内,面对着的是“一穷二白”的家底,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甘肃玉门拍到的一组镜头。那时候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开采石油的。拼命干,全国原油产量也只有12万吨。

毛泽东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憋着一股劲的中国人,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从1953年起,一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热气腾腾地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开。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宏大的抱负。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工业化而积极奋斗。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建造的156个建设项目为标志,重点发展重工业,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基础工业项目。

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曾经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当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时,他把手指往地上一指,对随行人员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在一片荒郊上举行奠基仪式的。

筹备之初,有人提出像苏联那样,把这第一个汽车厂叫“毛泽东汽车制造厂”,因为苏联的第一个汽车厂叫“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也有的人提出叫“新中国汽车制造厂”。毛泽东只同意叫第一汽车制造厂,他说“我们很快还要有第二,第三个。”

为生产出共和国的第一辆汽车,技术人员自制的汽车零件有2335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十多万张,描图员就有一百多人。

当年建设一汽共投入资金6亿元,相当于全国6亿人民一人一块钱。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第一辆卡车下线之前,有人建议把一汽的产品命名为“毛泽东号”,但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雄浑有力的“解放”二字。

首批十二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绕厂一周后驶向市区。驾驶首批解放牌汽车上街的司机马国范,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幸福的模样被人们编成《老司机》这首歌:“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啊,拉起那手风琴咱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了开汽车呀,摆弄那个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啊,没见过,中国车呀啥模样啊。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

中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牌轿车,也诞生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8年5月21日一大早,一辆红色的东风轿车驶进了中南海,环绕绿色草坪行驶了两圈,稳稳地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跨出车门,高兴地说:“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最近,我有一次走在大路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很多道理。在这次旅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他们让我意识到了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跟随人群的体验

我一开始便跟着人群走在大路上,在人群中我感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随着路程的推进,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被人群推着走,没有自己的方向,也许已经迷失在了人流之中。然而,这种无目的地漫步的体验让我感到了一些压抑和迷茫。总体来说,跟随其他人并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好方式。

第三段:寻找自己的体验

尝试着摆脱人流,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当我能够拾起自己的脚步,自己为自己走,发现世界是如此广阔而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道路。不是说跟随他人的步伐就能达到目标,而且在这条路上会遇到无数挑战。找到自己适合的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第四段:成功需要勇气

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往往充满坎坷和波折。 但是,只有坚持不懈,才会走向成功,需要坚定勇气。我们都知道,走大路有时会因为安全而被限制,而不敢触碰边角、狭窄的路。但是,成功需要勇气,只有勇敢者才能赢得胜利。当我们闯过了自己的限制,发现新的机会和美好的事物慢慢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才会感到真正成功的喜悦。

第五段:总结体会

走在大路上,我学到了很多珍贵的体会。跟随他人的脚步,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方向,并勇敢前行。虽然道路不总是平坦、宽阔,但美好和机会却藏在挑战的背后。我们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才能在人生的美好旅程中寻找到快乐和成功。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竣工。据统计,建库至今,佛子岭水库群已累计拦截大大小小的洪水230余次。

随着治理淮河、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的建成,中国很多地区水患频繁,灾害不断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变。

有了水库还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几千年来农民各自耕种的土地是没有统一灌溉系统的,新中国几亿农民又开始了修渠引水,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

那个火红的年代,同样激励着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红旗招展,这是几亿农民在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上进行着伟大的创业。宏伟的农业基础工程,保障了农业稳定丰收,显著增产,并为发展现代农业建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新中国农民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新疆天山南侧的库尔勒市中心有一座纪念碑,叫十八团渠纪念碑,这尊铜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新疆屯垦戍边将士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

1949年王震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军新疆,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随后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就这样,驻疆部队只保留一个国防师,其他部队全都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奔赴新战场。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地图,炮兵瞄准仪变成了水平仪,战马变成了耕马,马镫变成了犁头,十多万将士在天山南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他们栉风沐雨,扎根边疆,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曾经是一大片荒芜地区,被称为“北大荒”。

经过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垦殖,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北大仓。

1950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来自祖国各地和各条战线上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在祖国的首都北京相聚,其中不少是劳动妇女代表。

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是50年代女青年向往与效仿的楷模。1960年发行的人民币一元票也是根据她的原型设计印制的。

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截至1977年,陆续有十四万复转官兵和几十万青年垦荒者来到北大荒,他们中很多人长眠在了黑土地下。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拓荒勇士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不朽财富。

新中国正在飞速成长。捷报一个接一个传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在1956年提前一年完成。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了通车典礼。中国邮政总局为此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武汉长江大桥》。

急速发展的祖国需要更多的建设工业化国家的新知识,需要更多的青年们快快成长。

1957年,毛泽东再次访问苏联,特别在莫斯科接见了中国留学生。他动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领袖的殷殷期望,激励着热血衷肠的中国青年。他们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必将成为宏伟蓝图的绘制者和中坚力量。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第一段:引入背景+概述主题(150字)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抉择,是选择走大路,还是选择走小路。选择走大路代表着奋斗、拼搏和追求。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是只有走在大路上,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成功和进步。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始终走在大路上是一种态度和理念,它需要我们不畏困难,坚持信仰,不断努力,才能最终收获成功。

第二段:坚定信仰(250字)

走在大路上,坚定的信仰是不可或缺的。信仰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信仰让我们坚韧地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刻提醒着我们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过一段时间迷失了信仰,迷茫了方向,那段时间我选择了走小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只有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才能走出迷雾,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大路。

第三段:不畏困难(250字)

走在大路上,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困难和挑战是家常便饭。然而,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迎难而上。困难不是我们的敌人,相反,它们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催化剂。回顾我的经历,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我都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并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了解了自己,进而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段:持之以恒(250字)

走在大路上,持之以恒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失败和挫折,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然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在我的个人经历中,也遇到过很多的失落和打击,但是我并没有停下脚步。我相信只要心存坚持,付出努力,终有一天会获得回报。因此,我始终保持了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也成为了我走在大路上的秘诀。

第五段:收获成功(300字)

坚持走在大路上的人,最终必将收获成功。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不仅在事业上,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获得了良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让我更加坚信只有走在大路上,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结:(200字)

以坚定的信仰、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走在大路上,并最终获得成功,是我人生旅途中的真正收获。在这条大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困境,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登上成功的顶峰。无论是选择大路还是小路,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选择始终走在大路上,才能让我们真正成长和进步,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可能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大路上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深信,只有坚守这种信仰,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地前行,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成功的彼岸。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我们真正获得的知识比我们自认为的要少得多。而“行走在路上的课堂”则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展眼界,提高思维能力。本文将分享我行走在路上的课堂心得体会,以及我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看法和感受。

二段:补充定义及优点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为依托、以行动为落脚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它的优点也非常明显: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知识并以实践的方式运用,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

三段:经历分享

我曾经有一次行走在路上的课堂体验。我的老师带我去一个展览馆参观,这个展览专门介绍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在展区,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复制品,那些场景仿佛将我带回到一些由我的书籍中读到的历史故事中。现场的讲解员还详细地介绍了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知识和历史背景。这种实景的形式,让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且帮助我更好地拓展了我的历史知识面。

四段:感受与认识

通过这次行走在路上的课堂体验,我发现它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知识,还可以让学习更加直观易懂。同时,这种学习方式的参与实践性也非常高,这要求我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此外,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让我拓宽视野,让我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文化。

五段:结语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的确是一种非常有趣并且充满着实践与体验的学习方式。这几年的时间里,它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可,并且在社会和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参与这种实践。总之,行走在路上的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走在大路上,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和坚定信念的体现。大路虽不一定宽阔平坦,但其所通往的方向却是正确、光明之所在。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我也常常思考着如何始终走在大路上,取得自己的人生成功。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中得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确定目标

要始终走在大路上,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方向,从而解决迷茫和追求的问题。而明确目标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并与外在环境进行匹配和调整。只有目标清晰明确,我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朝着目标努力。

第三段:坚持信念

坚持信念是始终走在大路上的关键。信念是指对于某个事物的坚定信任和执着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坚持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学业上的挑战还是工作中的压力,只有我们坚守在大路上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这种坚持信念的力量来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和对目标的坚定执着。

第四段:持之以恒

始终走在大路上需要我们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成功的路上往往充满艰辛和曲折,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而要保持持之以恒,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有关大道之上成功和奋斗的经典案例,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在实践中,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学习和成长的方向,以给予自己持续增长的动力。

第五段:不断调整

始终走在大路上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人的内外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过于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计划,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相反,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为自己的人生成功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性。但在调整中,我们依然要坚守着大路上的信念,只是在执行计划上做一些改变和优化。

结论

走在大路上,需要我们时刻明确目标,坚守信念,持之以恒,并随时做出调整。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内心来感知并深刻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始终走在大路上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在大路上扬帆起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我们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并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走在人群中,却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独。但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其中的一种方式来打破这种局面——走在大路上。

第二段:心得体会

走在大路上,享受着每一步的感觉,仿佛在这一刻,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而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心得:第一,要有耐心。在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我们可以选择耐着性子去解决它们;第二,要有信任。找到最初的那个心灵所在的平静处,肯定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只要尽力就好,别太苛求;第三,要有勇气。有时候,走到一些陌生的地方,会让我们感到害怕。但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用勇气去克服它。

第三段:人生的大路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我们人生的大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我们需要学会寻找那些美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走路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到达目的地,而是要享受旅途中的景色,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第四段:和别人共享美好

人生旅途中,我们也不是孤独的旅行者。在走路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认识新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也许可以发现更多的快乐。并且,当我们看到别人跟我们一样兴致勃勃地走在路上时,也能得到很多启示和新的思考方式。

第五段:结尾

总结起来,走在大路上,不仅让我找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给了我一种打破孤独的方式。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遵循一种类似于走路的方式,享受着每一步的感觉,放下心中的焦虑和困惑,去感受与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它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今年的国庆节已经顺利举办了,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节日的到来,这是祖**亲的生日,也是亿万万中华儿女最为骄傲自豪的日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的观后感!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艰辛探索观后感

主要内容: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七千人大会,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在曲折中发展,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说词:

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各地视察。途经天津、德州、济南等16个城市,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与当地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调查生产建设情况。

此前一个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外地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

1956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关于重工业的汇报,这是43天汇报的第一场。

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

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听取汇报的间隙,毛泽东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这个展览设在中南海瀛台。展室是古老的,但展品则是现代的,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每天下午来到瀛台参观,看得十分认真。有时还找来相关图书材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后来自己也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探索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现在我们在革什么命呢?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次会议在知识界“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一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经回忆道:“‘双百’方针的提出,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1956年一年举办的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

“双百”方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反映了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展繁荣文艺和学术的坚定信心。

1956年9月1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不到3000字的开幕词,赢得了32次掌声。这掌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自信与事业的兴旺。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的胜利!”

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在选举八届中央委员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干部。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我国也涌现出大量新的矛盾。如何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大考验。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并决定准备开展全党整风。

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重要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已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使党的作风得到改进。

3天后,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座谈,表明共产党的真诚态度,欢迎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进行整风。

毛泽东提出,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他们的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尽管这时在政治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但经济建设工作仍然贯彻了八大的方针,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

各地的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使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建设。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

1958年10月,毛泽东又一次踏上南下旅途。他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找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一方面,他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取得的成果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这场热火朝天的运动需要降降温。随后,中央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为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多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从1959年底开始,用两个多月通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组织了学习小组。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谈到,讲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写就《十年总结》一文。对新中国成立间的探索历程,毛泽东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强调要去调查它、研究它,从中找出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篇章。

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北京郊区的顺义、怀柔县。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扩大到县级,共7000人参加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

从这一年开始,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蓝图和精神动力。

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孤立,以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施加的巨大压力,严峻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终于酿成了“”这场延续十年的**,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曾经,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做“行走的课堂”的人,他是西红柿大棚里的一名工人,每天工作时,他不仅摆弄着手里的工具,也在思考世界的种种问题,追问人生的真谛。在他看来,路上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课堂,而自己也是这个课堂中的一名学生。这个故事启示了我,每个人都可以在路上修行,学习,拥有自己的行走的课堂。

第二段:走路的好处

走路是一项简单而又常见的运动,可以说它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种锻炼方式。而在行路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感受自然、寻找思路、回归内心,这些都是走路带给我们的好处。走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可以用来减轻压力和消除疲劳,需要思考问题的时候,走路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思路。总之,走路不仅对身体有益,也对心灵有所疗愈。

第三段:行走的课堂

行走的课堂,是我们在行走中的学习与修行。它是一次心灵净化和成长的旅程。在路上,我们可以悟出人生的真谛,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收获欢乐,也可以得到成长。只要用心去倾听,一切都是一堂课。我们可以读书、思考,也可以看大自然万物,享受美好的风景。在这里,没有书本和讲台,只有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和感悟,只有在行走中不停地寻觅着自己想得到的答案。行走的课堂既可以教会我们知识,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这让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更优秀的人。

第四段:行走的心得体会

在这段时间里,我走过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也有很多收获和感悟。我在林荫道上看到鸟儿穿梭于绿树之间,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河畔边漫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祥和;在高山上攀爬,让我体验到了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无助和小巧。通过对不同场景的观察和感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我学会了倾听和感恩,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馈赠。在这个行走的课堂中,我收获了爱、喜悦和成长。

第五段:总结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是一条心灵的升华之路。人生路漫漫,我们需要不停地寻找心中的课堂,跨过前进的每一道境界。在这个课堂里,我们可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主动掌握学习的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一切都是值得探寻与学习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而我们就是这个课堂中的最好学生。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那个火红的年代,同炼钢炉前熊熊炉火一起映照在工人们欣喜的面庞上。

新中国向工业进军,激励着无数建设者的不眠之夜。

那是为祖国创业!没有什么比为祖国创业更令人胸怀宽阔、精神振奋!

那个火红的年代,在高山,在平原,在大漠,在戈壁,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者竣工。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架新型喷气式歼击机。

1957年,中国开始生产t54型坦克。

1958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

洛阳拖拉机厂的兴建,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制造拖拉机的历史。谭震林副总理兴奋地说:“一个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

富拉尔基和太原等重型机器厂的建成,使中国能够自行制造重型采矿设备、工程机械等,大大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自给能力。

从前连铁钉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的建设宏图不仅仅展现在现代基础工业建设中,也展现在崇山峻岭和辽阔高原上。这里是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平原高山,草原冰川,迥然不同的景象,美轮美奂。行驶在这里,你很难想象当年的建设者是怎样在这悬崖峭壁中用生命和鲜血打通这条进藏通道的。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毛泽东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就这样,11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百姓一起手拿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身上捆着绳子吊在半山腰作业。他们命悬一线,绝不退缩,一点一点向着拉萨的方向推进。

为了打通这条从雅安到拉萨的进藏通道,有三千多名官兵英勇捐躯高原,几乎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倒下,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两次骑马进藏的艰难经历,让开国将军慕生忠萌生了修筑一条从格尔木到拉萨的现代公路的设想。为了修路,慕生忠从青海跑到北京,找到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首长彭德怀作了汇报。半年后,中央批准了慕生忠的青藏公路修路报告。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十九名干部,一千二百多名当地百姓和战士,在格尔木河畔、昆仑山口、楚玛尔河拉开了战场。他们边修路边通车,只用了七十九天就把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慕生忠带领大伙白天抡大锤,晚上住帐篷。他不断地鼓励大家:“修筑青藏公路的决心不能动摇,就是死了也要头朝拉萨。”

在开工后的七个月零四天,二十五座雪山被筑路者攻克,汽车终于能从格尔木直接开到布达拉宫。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两大公路举行了通车典礼,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到1957年底,中国大部分县、镇通了汽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修建了一批民航机场,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三条航线。

水与大河,既孕育和滋养了文明,也带来了凶险和灾难。自古以来,中国始终是一个水患灾害频繁袭扰的国家。治理水患,变害为利,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950年夏天,一份反映淮河特大洪涝灾情的报告,让毛泽东流了泪。报告写道:受灾耕地面积4350万亩,灾民“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毛泽东当即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他说:“不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治理淮河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全国有两千多万人直接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经费约七亿元。“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形象地体现了当年治理淮河的真实状况。

有着“新中国第一坝”之称的佛子岭水库大坝,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修建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谁也没有经验。茅以升、钱令希、黄文熙……数不清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参加技术论证。工人们白天施工、夜里学习,实现技术革新四千多项。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9月16日起,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摄制的文献专题片共24集,每天两集连续播出。专题片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讲述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宏阔的历史视野,风雨兼程、砥砺前行;自信的澎湃激情,伟大历程,伟大飞跃。看《我们走在大路上》,感新中国光荣与自豪。

回顾历史,感新中国的伟大历程的光荣。大量历史文献影视资料,呈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这是伟大的道路,这是光明的道路,这是劈荆斩棘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路耕耘硕果累累的道路,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历程而感到光荣。无数的壮美故事,精彩了伟大征程的画面;无数的中华英豪,精彩了伟大道路的画廊。欣赏一路上的风景,感悟新中国壮美发展,新中国伟大历程光彩夺目,荣光无限。道路决定命运,伟大的道路,温暖的光辉,闪光的征程。

回首昨天,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诸多历史性成就,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航空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黄大年,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诸多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动人的故事,伟大的成就,闪光的业绩,惊艳世界,谱写传奇。祖国的强大脉搏,祖国的辉煌蓝图,祖国的繁荣昌盛,精彩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为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上海网友动情地说:“我爱我的祖国,我坚信我们的国家是伟大富强的,是的国家。”这动情地诉说,真挚、真诚,跃然纸上,说出了天下网友的心声。《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壮美大片,是壮丽70年的形象写照,让新中国的光荣与伟大形象走进我们的心中,让70年的风雨兼程昂首挺胸站立中华大地。

我感到震撼,我感到光荣,我感到自豪,我信心百倍,我斗志昂扬,我激情满怀,等等。这是我们看《我们走在大路上》共同的感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伟大的时间节点,感悟伟大历程,共同奋进追梦。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14亿人的激情、梦想和奋斗必然点亮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再造辉煌,再创奇迹,再谱传奇。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今年的国庆节已经顺利举办了,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节日的到来,这是祖**亲的生日,也是亿万万中华儿女最为骄傲自豪的日子。今天给大家分享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的观后感!

2019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七集艰辛探索观后感

主要内容: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七千人大会,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在曲折中发展,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说词:

1955年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到各地视察。途经天津、德州、济南等16个城市,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与当地主要负责同志谈话,调查生产建设情况。

此前一个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1956年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作准备,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样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外地考察结束、回到北京后,又先后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

1956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关于重工业的汇报,这是43天汇报的第一场。

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

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听取汇报的间隙,毛泽东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这个展览设在中南海瀛台。展室是古老的,但展品则是现代的,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每天下午来到瀛台参观,看得十分认真。有时还找来相关图书材料进一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后来自己也认为: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探索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我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判断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基础。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到会讲话。他说,“现在我们在革什么命呢?现在是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次会议在知识界“像春雷般起了惊蛰作用”,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并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一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亲历者,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曾经回忆道:“‘双百’方针的提出,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霖,是一种莫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界、学术界空前活跃,1956年一年举办的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2000篇,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

“双百”方针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国家形象。它反映了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展繁荣文艺和学术的坚定信心。

1956年9月1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落成的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不到3000字的开幕词,赢得了32次掌声。这掌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自信与事业的兴旺。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的胜利!”

会议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在选举八届中央委员的时候,毛泽东专门讲到,中央委员会的结构要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现在转到搞建设,搞经济,中央委员会将来应该有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和从工人中成长的干部。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就在这个时候,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我国也涌现出大量新的矛盾。如何科学看待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大考验。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并决定准备开展全党整风。

经过长时间观察思考,在总结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重要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逐渐成熟。

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已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来说,更重要的是以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处理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一场“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使党的作风得到改进。

3天后,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进行座谈,表明共产党的真诚态度,欢迎民主人士帮助共产党进行整风。

毛泽东提出,希望通过整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他们的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尽管这时在政治上开始出现“左”的偏差,但经济建设工作仍然贯彻了八大的方针,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埋头苦干,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

各地的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使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建设。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深刻教训。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

1958年10月,毛泽东又一次踏上南下旅途。他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要找当地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一方面,他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取得的成果感到兴奋;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这场热火朝天的运动需要降降温。随后,中央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为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毛泽东多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读政治经济学。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从1959年底开始,用两个多月通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组织了学习小组。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谈到,讲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写就《十年总结》一文。对新中国成立10年间的探索历程,毛泽东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强调要去调查它、研究它,从中找出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1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一年,中央领导同志全都深入基层第一线,摸清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留下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彩篇章。

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去了湖南的长沙和宁乡县,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的武安、涉县,朱德前往四川、陕西、河南,陈云到了上海青浦县,邓小平到了北京郊区的顺义、怀柔县。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扩大到县级,共7000人参加被称为“七千人大会”。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总结教训。

从这一年开始,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蓝图和精神动力。

到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敌视、封锁和孤立,以及苏联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施加的巨大压力,严峻的外部环境对党在科学判断国内政治形势、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方针政策时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观察和思考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极为关注艰难缔造的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积累发展,终于酿成了“”这场延续十年的**,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结束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丰碑上。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走在路上》是一本由格非所著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本能够让人深刻理解人性的书籍。格非通过对自己的经历、感受、思考的记录,向读者传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领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走在路上》这本书进行剖析,分别是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第二段:生命的意义。

在《走在路上》中,格非一次次地面临着生命的考验。从患上绝症到经历生死,格非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意识到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人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而且我们都应该在这些常人的经历中认清自己真正所追求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去珍视人的生命。

第三段:人性的复杂。

在《走在路上》中,格非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更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对人性的探索与了解。人是复杂的,我们同时拥有着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无畏与畏惧。而在不同的环境、时间甚至情境中,不同的女性和观念所影响下,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本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需求是错杂的,这也正是使我们更加真实、接近人性的原因。

第四段:价值观的塑造。

在《走在路上》中,格非也不断地用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众多的故事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塑造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他认为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在于顺从心灵的召唤,更在于为自己铺就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人生有一个真实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确定自己未来的价值观,继而形成自己强大的良心,不断地趋向自己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之中。

第五段:结语。

《走在路上》这本书面对的是人性的复杂、生命的执着、价值观的探索等等问题。然而,格非并不只是诉说自己的故事;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引导我们来审视我们的人生及做事的态度,不断地前行。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信念:人应该坚定地,真实地向着自己所追求的目光努力前行,从而走出我们的道路,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四

观看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被里面的人和事感动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这份家国情怀,这份责任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最应该学习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他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

凭借着强烈的担当精神,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扛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凭借着强烈的担当精神,面对严峻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一大批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凭借着强烈的担当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大批党员干部敢为人先、勇于突破,我们党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更是担当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敢于担当的政治信念。工作有难易,能力有高低,关键是看党员干部能不能勇敢承担起自身责任。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无私奉献的境界;牢固树立在其位谋其政、勇挑重任的意识;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岗位职责,尽责、担责;面对歪风邪气牢守底线,勇于斗争,面对前进道路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迎难而上;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开个人私利,恪尽职守。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应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考验,在新时代中创造不凡业绩。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敢于担当的综合能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多谋善思、善于学习,除了熟练掌握本职岗位的业务理论,还要努力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一是要创新思维。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以思想上的领先保证行动上的率先,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凝聚力量。二是要勤于思考。党员干部脑子里要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防止遇事无策、陷于被动。三是要善于总结。党员干部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自身经验,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客观规律,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观《我们走在大路上》有感心得体会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难停下来梳理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书籍能够帮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之路,而其中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就是鲁迅的《走在路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它对于我的人生之路的启迪和帮助,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二、人生之路,历程丰富多彩

《走在路上》一书以笔者鲁迅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人生之路。这条路的始发点、中段、终点都有其独特的地位,让我们意识到人生之路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对多样化经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面对着很多阻碍和超越,但是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成长。

三、人生之路,一路上的智慧

《走在路上》中提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对我们理解人生之路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书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遭遇,皆是作者通过观察和领悟所得。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鲁迅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底线。他鼓励人们勇敢地思考、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这样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更好地把握机会。

四、人生之路,要有勇气

人生之路是鲁迅所讲述的,然而,人生之路也是每个人身上有的。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还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鼓起勇气,找到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克服,才能让我们成为更有信仰、决心和毅力的人。只有把这些勇气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跨越障碍。

五、人生之路上,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

人生之路并不总会一直顺利。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境。或许会迷失方向,面临千难万险,但是这一切都不应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回顾之前的又错又对,找到真正让我们热爱的事情并持之以恒,不断前行,不断雕琢自己的内心。

六、结语

在《走在路上》中,鲁迅用朴素深刻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去分析个人与社会等重要问题。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我相信它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束缚,勇敢前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六

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我都有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走在路上》。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很多启示,也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下面,我将就此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感悟。

《走在路上》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籍,而作者鲁迅则是一个通过旅行经验来探究人生心理与哲学的文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旅行故事串在一起,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情世态的不同。这些故事中有欢喜也有惆怅,其中涉及到人人都必须经历的悲欢离合、真理与迷惑等等主题。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样性,也教会了我如何用不同的心态去应对不同的环境。

鲁迅在《走在路上》中记录了自己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他的语言幽默、生动、丰满,毫不刻意却有着深度的道理。在读这本书时,让我深刻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艰辛。作家需要大量的阅读、旅行和思考,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观点,才能用更精细的笔触描绘出生动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对于那些想要成为作家的人,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启示。

在阅读《走在路上》这本书时,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理解了生命的真谛。人只有在经历过逆境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而旅行则是认识自己的最好途径。作者鲁迅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许多美景,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他能够更全面地看待生命,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去选择。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坚定了我面对未来的自信和勇气。

阅读《走在路上》之后,我意识到这本书并不是只是讲述旅行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旅行故事来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挫折和困惑。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摆脱困境。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不要轻易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困境,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每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多读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中学到正能量,鼓起勇气站起来。

在鲁迅的旅行故事中,自然风光是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空、地球、动物、植物等等,对我们的人生是有影响的。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自然的巨大威力,并且也让我懂得了敬畏自然。生命无法在过度的开采、破环之下继续延续,它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学会欣赏它的美丽和力量,更好的去珍惜它,保护它。

总结。

阅读《走在路上》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鲁迅的旅行故事就像生命中的一盏油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从《走在路上》中,读者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秘诀和道理,这些道理也是建立在作者深入的思考和阅读的基础上。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读者看到这部优秀的书籍的价值所在,并且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七

但更重要的是,我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与她为伴,共同分享生活中、学习中的喜怒哀乐,并肩作战的感觉好,不再孤独,不再寂寞。

青少年的生活似乎多了些烦恼,竞争也更加激烈了些。时常因为与父母的关系不好而伤心,因为成绩的下降而悔恨,更多的是成长的烦恼,整天都要与“青春痘”对抗。这些变化,激起了我向前的心,我要奋力拼搏,别人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那灯火下的笔在飞快的移动,头在一次次晃动,但我仍然继续努力。终于,我迎来了自己的胜利。

走在沙滩上,身后留下一个个脚印,走在成长的小路上,回头看看,也会留下一个个坚固而深刻的脚印,承载着成长中的变化和喜怒哀乐,这一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让我们一起,走在成长的小路上,让欢笑和歌声洒满这条小路!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八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是一种新颖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而是走出门,走向山林、走向街头,去探索世界,去感受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教育价值重大,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段:体验换位法

在行走在路上的课堂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体验换位法。我们的老师在一次城市考察中,让我们扮演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城市的美丽与人情,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使我更加全面地关注城市,更好地感受城市的魅力。在这个课堂中,我除了学习知识,更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发现和进步。

第三段:践行社会实践

行走在路上,让我更加亲近社会。在一次社会实践中,我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风土人情,参与社区服务,帮助居民排忧解难。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开始明白,走出教室,走向社区,是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第四段:扩大视野

行走在路上,我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我曾跟随老师,走进田野、走向村庄,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乡村的风情。我也曾走进工厂,了解工业生产、工业制造的真实面貌。这种途中所获得的全新视野,让我们在走向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充实。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行走在路上的课堂,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光是课本知识,更是实践与体验的积累。在这个课堂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体验、如何去感悟、如何去行动。这种教育理念,更符合当代人扩大视野、追求全面发展的需求。未来,我会继续坚持学习、努力成长,在行走在路上的课堂中,不断深化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认知和理念。

走在路上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九

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走在大路上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走遍了许多不同的地方,体验了一些最不可思议的文化和景观,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心灵在旅行中的成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从走在大路上集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自己。

走在大路上是一次被迫离开舒适区的体验,我很快发现自己正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边界。我曾经认为我不能驾驭高海拔的徒步旅行,但在尼泊尔的一次旅行中,我走了三天的山路,成功地到达了阿纳普尔纳山脉。这个经历让我学会了超越自己的极限和放下错误的想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第二段:尊重文化。

当你走在大路上,你也会遇到许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人文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我感受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也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复杂的食物规定。在玻利维亚我对安第斯山脉的尊重和文化是如何深深地融汇到生活中的,也更加了解了原住民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段:珍惜时间。

在旅行中,时间就像魔法一样飞快流逝。我发现我能够克制自己的时间管理,同时也对时间更加的珍惜。在摩洛哥一次走迷路的经历让我遗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这个经历带给我启示:利用每一秒,去发现每一处藏着惊喜的角落。

第四段:获得新的视野。

走在大路上是我们扩宽视野和尝试新事物的机会。在每个不同的国度,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文化,风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尤其是去了尼泊尔和泰国后使我更加意识到在大自然里怎么样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事物。

第五段:享受和感恩。

走在大路上还带给我们的是快乐,感受还有开心。我发现旅行是我活力的源泉,带给我快乐和满足感。同时走过的各种路,遇见的人帮我更加感恩所拥有的。

走在大路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这些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只有通过在旅途中共存学习,才能创造出真正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也相信,这些经历会一直陪伴着我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1419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