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案例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06:06:08
精选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案例18篇)
时间:2023-11-04 06:06:08     小编:ZS文王

让我们用文字记录下过去的点点滴滴,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这里有一些有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案例研究,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一

国民思维与教育。

有什么样的国民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状况,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国民的思维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较长时期盲从和狂热代替了个体思维,而国家更是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误,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激活了国民的思维,推进了民主与科学。但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正如总书记习近平所说:我们自豪,但不自满。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民还远不配称思维的强者。

思维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打造一切科学的工具,西方国家一直注重,而在我国却被长期忽视。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家钱学森虽着手研究思维科学,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搁置下来,是一大憾事。钱老弥留之际曾向温家宝总理发问:我国为什么出不了顶尖级的科学大师?老人一定想了很多,想得很深,应该想到了思维科学的缺失。

我国第一本思维科学的论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终于在三年前问世,作者楚渔是非职业理论工作者。全书处处迸射新锐的思想火花,对传统思维的模糊、混乱、僵化、陈旧、偏狭、封闭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此书轰动了思想理论界、文化界和大批知名高校,中国社科院随后建立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机构。楚渔先生提出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开设思维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思维水平。这是十分正确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其核心任务就是培训学生科学思维,使之成为思维的强者。

然而,我由此想到现时的教育状况,觉得教育自身的许多弊害正需要科学思维的利器来予以改造和革除。

二、非人性化的管理和体制:封闭式管理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的普遍模式,将学生的自由限制得仅次于囚徒;标准化命题限制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将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如上种种事实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思维出了严重问题:学生不是产品坯胎,而是有千差万别潜在个性的鲜活生命,学校的使命应是引导其充分自由发展,以成为个性化人才;而绝不是以各种手段束缚、扼杀其个性使之成为高度一致的工业产品。晚清时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但观其现实,相距太远。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背离:我们的资源曾过分向高等教育倾斜而严重忽视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满街游、技术工人奇缺、亿万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入园难的局面。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严重问题,是我们教育思维的失误所造成的。

不必再列举下去。教育可以兴国,自然也可误国。如果不对现时的教育思维重新清理、痛加反省,继而倾力改革一切有违现代教育宗旨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将永远是一条短腿、病腿、弱腿,将万难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教育强则国民思维强,国民思维强则国必强。新锐人才如万马奔腾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之时。

(本文摘编自为先在线网站曹学政个人空间)。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二

在当今时代,教育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只有将教育工作做好,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目前,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主流。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至关重要。

1.1打破传统教学改革难、创新难的局面。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教师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下,可以使学生们摆脱思想束缚,按照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该模式的推广及使用,使学生们的自主能力得以提升。另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有效改变以前的授课方式,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1.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以前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大多以“灌输”方法来进行,在这种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教师,学生思维得到了束缚,自主学习能力极为低下。但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以学生为主,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是学生们之间相互合作与沟通,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研究问题,为学生们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使其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1.3有利于促进全方位教学的发展。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起,感到乏味,以至于成绩得不到提升。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全方位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最终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2.1教师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较低。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占据重要位置,众所周知,教师计算机的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重视,致使教师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教师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都会使体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教师思想理念比较老旧。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这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也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教师思想理念比较老旧,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2.3信息化技术程度低。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这从根本上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研发力度不足,致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发展滞后。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三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对音乐教育事业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之优势,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之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以及艺术欣赏水平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贯彻落实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音乐教学中会尽量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之效果,保证音乐教学之质量。如,在介绍古筝这门乐器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曲目《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古筝演奏下高山之气势以及流水之柔美,让学生了解古筝演奏之特色和效果,同时也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节奏变换之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增强了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音乐教学虽具有一定的娱乐属性,但教学课程中也涉及一些乐理知识,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是其学习音乐之基础,也是提高音乐素养之关键。与此同时,乐理知识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之难点,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由于乐理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感知能力较弱,因而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乐理知识的形象化呈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高效构建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我在给学生教授“音符”相关知识时注意到,以口头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会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且这样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考虑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以及图片更感兴趣,我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以多媒体来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符头、符干、符尾,在讲到“符头”时还让符头部分变色闪耀,吸引学生关注,并以不同的动漫呈现方式,展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图片,让学生能更好地区分记忆各音符的符号特点、时值以及含义。这类形象化的教学和乐理知识介绍有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突破了理论教学的难点,效果显着。而在音乐欣赏以及乐器介绍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备受学生欢迎。

小学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还要求教师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师也应立足课本,革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音乐课之拓展延伸。一方面,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前文已述,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整合课外音乐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本,引入其他教学资料,有效激活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向课外拓展延伸。音乐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课外音乐资源,利用课外的时间和机会了解音乐知识,发展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可利用学校广播、闭路电视、多媒体影音设备等在课余时间播放优秀歌曲或是音乐视频节目供学生欣赏学习,也可录制学生在国庆节、儿童节等节日期间的音乐表演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提高其音乐表现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优美画面、动听乐章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琼。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37。

[3]吴逢甲。网络环境下打造小学音乐高效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4):103。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四

阳光体育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它要求学生每个学习日都要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标准,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坚持锻炼。但是,通过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调研,我们发现,乡镇学校活动的开展效果非常不理想。首先是学校没有重视阳光体育活动,教育的重点依然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同时,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没有凸显体育活动的阳光性。体育活动内容严重违背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宗旨,相应的运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和现实的教学现状契合度不高。此外,很多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没能真正把握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精髓,体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二、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

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并成为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界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在乡镇学校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弥补乡镇教育中的漏洞,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弥补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将教学资源引向乡镇地区,以体育活动教学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统筹化和均衡化。

三、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策略。

1.强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认知。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强化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争取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广泛认可,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要以身作则,融入阳光体育活动中,带领学生完成体育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经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广东某乡镇学校中,新任校长以组织学校春季运动会为契机,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爱运动、敢比拼的体育作风,促进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水平、创新活动模式。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在一些乡镇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不具备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维。因此,乡镇学校要积极招聘优秀的体育教师任职,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再者,阳光体育活动要凸显乡村特色,乡镇学校的活动场地比较充裕,学生可利用的活动空间较大,但是体育教学设施却很难配套,对此,学校可以将体育活动引申到娱乐性和游戏性较强的项目上,例如,广东某乡镇学校组织女学生开展了踢毽子活动,并选择较为平整的场地设置了简易的足球场,让学生沉浸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欢乐中,实现了阳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3.教师参与、弘扬特色活动。教师是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乡镇阳光体育活动要和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集成本地的体育资源,将宝贵的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体育精神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精神的融合。例如,在太极拳发祥地,河北地区就将这一古老的功夫技艺和阳光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操场上练太极拳,这种古为今用的体育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热情,也起到了强健体格、塑造人格的作用。

乡镇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认知,提升教师水平,创新阳光体育活动教学模式,秉承全员参与的原则,弘扬特色体育活动,完善乡镇体育教学体系。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五

体育教育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并能影响其一生的综合教育过程,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现代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与意识是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学生有强烈地参与意识,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才有生机和活力。但不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这种积极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总体上呈逐步递减的趋势,尤其女同学及体胖、体差等同学的身上尤为明显。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认为:第一,要经常进行目的意义的教育,要使他们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第二,要创新教学内容,要在科学性,健身性的基础上注意娱乐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授课内容和问题,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及兴趣,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进行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得。第三,要探索新的方法、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完美精湛的动作示范,促使学生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并根据个性特点及特长,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成为体育运动爱好者,不仅在学校积极参与,走出校门后仍然坚持,让体育运动伴其终生。

竞争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而且是人们面向社会求得生存的重要法宝。利用体育教学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每个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第一,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以自信心为前提,相信自己经过拼搏能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佳。第二,顽强的毅力,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第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在紧张的竞争中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健康。第四,具有欢迎别人超越自己,更有勇气超越别人的正确竞争意识,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比赛活动,为增强比赛的激烈性和趣味性,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级赛”等教学方式,在赛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进行认真讲评,自评互评,使胜者不骄而败者不服。在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使成绩好的同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从而加倍努力,取得进步。

协作是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次接力跑,一场比赛,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协作的思想,没有队友之间的协作,就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协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让学生懂得集体项目比赛时,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有利于实现目标为最高准则。比赛场上个人技,战术的充分发挥,是获胜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失。比赛中由于对手情况,气侯和观众等因素的影响,队员发挥失常甚至出现明显失误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不要相互埋怨、责备。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体育课堂不讲民主是扼杀学生能力的罪魁祸首。课堂上你讲我听,你示范我练习,引导学生思索那也是顺着教师设计的教案去想、去答、去练。学生成为灌注知识的机器,不但无创新能力可言,就连学生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较难的问题和练习,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积极地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方法。

体育教学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学生时代,还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发挥终身效益。要实现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成功的衔接,在体育教学中,除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体育原理,更好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的技术,技能之外,建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具有决定性意义。终身体育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体育过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所处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有选择的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内容,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其内容、形式、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发自主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反映。因此,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地自觉反映。体育意识可使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它可起到延伸学校体育教育至学校后自我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对学生现代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学涯时期不同水平段的体育过程之中,使学生理解运动的必要性和体会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体育意识的培养,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生活中缺少规则意识,社会就会一团糟。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规则意识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每个学校都会教育学生守规矩、严纪律。作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使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发展。体育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从长远意义来说,也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进其自由感与幸福指数。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通过运动参与提高其精神文明、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等作用。生活中充满了竞争,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良性发展。运动场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公平意识的理想平台。只有建立了良好品行,才会被社会接纳和认可。因此,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力,保证学生有参与锻炼的自发性与反复锻炼的持久性,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积极乐观的心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

(二)社会的发展。首先,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校风、学风。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国家法律而受到警告、处罚、退学等处分,甚至坠入犯罪深渊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心理的'脆弱和规则意识的淡漠化最终酿成了这些恶果。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之外的课余时间里,如何拉开和其他人的差距,关键在于谁的自我约束力和规则意识更强。尤其在大学校园,学生自主可控的课余学习时间更多、可支配的课余空间较自由和灵活,这就更需要约束自我,不断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他们在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体育课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对学生规则意识进行培养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质与素养,为营造一个讲文明、守秩序、讲法治、守规则的和谐社会环境提供道德支持。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生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

1.学习与生活中规则意识不强。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严,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时间观念淡薄,自我约束力欠缺。例如上课迟到,不遵守课堂秩序,对自己生活管理松懈等。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成绩要求不高,认为只要及格即可;或是纪律与规则意识不强所致。实际上,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认知教育,对纪律、规则规范的认识能力是比较健全的,也基本能遵守行为守则,之所以仍不自觉地出现违纪行为,和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角度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强,能够自觉遵守规则,而有些则不然。在体育课堂上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能遵守课堂纪律及秩序、爱护公共体育器材、乐于帮助和尊重他人,而一些学生则认为严格遵守规则者“没趣味”“呆板”,甚至还会鄙视那些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则的同学。虽然他们具有道德认知和较高素质,能够明辨是非,但当违反规则可以使自己便利时,就会把规则抛在一边,以个人利益为先,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2.人际交往规则意识不强。在大学阶段,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外,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对学生的成长、对人格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物质和现实,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认为只要成绩优异就万事大吉。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体育课堂上,在分组练习时,常发现有个别学生私自换位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寻找认识的同学,不愿意和陌生人一同练习;一部分是寻找技能水平较强的同学,不愿意协同较差的同学一起练习。这些学生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甚至有排斥他人的不良心理,更不懂得换位思考、互相帮助,缺乏交往意识和集体意识。没有珍惜以体育课为平台,与其他同学沟通和建立友谊的良机。

3.诚信问题。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考试作弊成了学校日益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共体育选修课上,作弊现象更是频频出现。一些学生抓住公共体育课堂人数多、专业不同、互不相识等特征,在体育期末测试中求助运动水平较强的学生代替自己,以欺瞒教师,求得高分。例如,在进行篮球原地投篮技术授课时,有的学生在平日练习时偷懒,甚至装病,私自减少练习量,导致在学期末也未能掌握应有的技能,考试时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想办法投机取巧。即使安排学生裁判进行协助监督,也会出现徇私欺骗、谎报成绩的现象。在每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若监管力度稍有不够,就会出现替跑、舞弊等现象。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

1.思想行为的放松。相对于高中阶段较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较繁重的学习负担,大学阶段,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学习负担较轻,很多学生因缺乏更高的理想和目标,思想与行为逐渐放松。一些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一方面是受高中学校只重视学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的价值及真谛,进而造成思想松懈、纪律性不强。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通达,以及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的拓宽,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增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过分追求个性,以至于不愿受学校规则的束缚,放纵自我。

2.家庭教育的失当。大学生出现心智不健全、心理素质差等状况,多数和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往往把智力教育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对人格和心理的培养,一切以分数的高低、排名的先后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从而错过了人格培养的大好时机,忽略了子女心理的发展。在教养方面,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放任型或溺爱型管教,违背了子女正常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子女进入大学后,更是缺少与其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仍以考试分值、各项证书作为关注点,不关注心理发展。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很难形成自我约束力,往往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产生。

3.道德教育的不足。高校教育模式中,素质教育仍有所欠缺,衡量学生是否优异的重要指标依然是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虽然高校受国家强制规定开设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课程,但大多单调无味、脱离实践,学生的兴趣不足,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若不能培养学生较好的规则意识,矫正不良心理,会使大学生道德意识欠缺、心理异常程度加重,成为全面协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4.社会不良的影响。如今社会正处在转型变更期,呈多元化发展。在这种局势下,原有的社会机制遭到了冲击,新的社会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滋生了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此外,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求利性驱使下,为了吸引点击率,蓄意夸大事实、增加负面舆论,从而影响学生的辨识。面对网络的冲击,大众媒体更应该多做正面的舆论引导,弘扬文明风尚。

总的来说,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在技能教学之余,考虑如何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身道德风范感染学生,并考虑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在体育课堂上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之在学校遵守纪律、在家中传承美德、到社会中遵守公德,为培养和谐社会中具有高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柳.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27).

[2]桂榆栋.公民的规则意识教育研究[j].思想战线,2013(s1).

[3]周品.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七

终身体育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其本身所参加的所有的体育锻炼和其所收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称之为终身体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需要进行终身体育,也需要进行合理的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活动打下一个科学、实用的基础。在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当中,是由3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分别是婴幼儿体育阶段、青少年体育阶段和成年人体育阶段。在婴幼儿体育阶段当中,由于是起点,因此是对人的生命活动、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人阶段是指终身体育的扩展期,通常来说是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进行体育;而青少年体育便是整个人的体育体系当中的入门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在为日后成人期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对当下青少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起着一种基础性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在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努力以及全民健身的倡导,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儿童和青少年的提高更是尤为显著。而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在加大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中,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体育设备、场地,以及提高体育健身活动制度的完善,来帮助学生具有较好的体育技能并且形成好的体育习惯,为日后的生活当中的健身提供基础性帮助。中学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关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兴趣,为全民健身打下了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指导性作用。

优质的全民健身活动需要科学的健身理论的指导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理论经过有效的指导转化为实践才能够帮助人们得到益处。中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具体的健身和体育锻炼方法,并且需要学会如何将方法转为实践,掌握锻炼和健身的技能。在学校里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健身中学习并且运用科学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日后全民健身活动打下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学习和生活当中自觉并养成运用科学方法的习惯。在婴幼儿时期,对体育的知识大多来自家庭父母,信息相对不全面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而成年后,体育锻炼的常识和习惯已经形成,难以改变。因此全民健身的指导最重要的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而中学体育教学对此产生的指导性作用便十分重要。在中学进行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都经过十分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对理论教学的认知十分全面,对各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也十分了解且水平较高,在教师的自身能力发挥下,能够帮助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学习。假如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使用的方法不科学、不得当,那么,不仅不会产生较好的体育锻炼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用正确的方法是保证体育锻炼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学体育教学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便起着指导性作用。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使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以及多大量的体育活动,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个指导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使得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为学生能够长久地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这样,学生在了解运动技巧的同时能够有个持续性的爱好。

3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宣传性作用。

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将身体健康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在长期日积月累的体育健身活动当中,人们已经将合理的经验逐渐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科学的体育活动理论,全民健身活动需要一个途径来将这些理论和技能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学习并且使用。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朝气、最为有生命力的群体,这一个群体的学习能力和宣传能力是巨大的,因此,在学生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当中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同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相比,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传播的途径,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通过教学,能够将体育健身理论宣传到学生当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产生的宣传性作用。与其他时期不同,人在青少年阶段可以从多方面了解体育锻炼,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可以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性作用。在中学时期,学校和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学生是进行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中坚力量,发挥极其强大的力量,可以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身体素质的提高能够为文化、科学等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这个层面看,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运动竞赛、板报宣传、文体活动、体育交流等体育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和成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宣传。

4结语。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是整个人个体成长阶段当中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时期,因此,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在身心健康的成长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提倡“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通过中学时期的体育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到体育对人的重要性,也能够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帮助青少年在成人后能够进行正确地体育锻炼,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只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在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地位,并且使其主要作用得以发挥,才能够使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更上一个档次,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我国的终身体育做出一个很好的引导。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八

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当前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和应试教育沉重压力的加剧,人们对于情商、智商的重视度过分偏高,而忽略了人体的自身运动需求。由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宗平提出的“动商”,是对个体自身运动能力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括了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运动心理3个层面。将动商理论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去,为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模式设置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和科学的发展空间,对促进学生情商、智商、动商三者的全面发展以及改善大众的体育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前言。

动商是由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首先提出的,并将其界定为“个体的运动天赋和潜能”。王宗平教授认为动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等。动商可以用来表示个体综合运动能力的高低,但并不表示个体运动竞技能力高低。广义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动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动商理念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着现实的意义。

2.动商的意义以及价值。

动商与智商和情商相似,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身体运动的能力。动商理论是在运动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行运动,用肢体动作、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能运用自己的双手熟练、巧妙地操作对象的智能。”动商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体的运动能力、运动潜力、运动天赋等体育领域的前沿知识,更有利于我们从人体运动能力、运动锻炼兴趣的客观性、特殊性、差异性、发展性等角度思考体育教学,可以促进我们高职体育教学观念的回归、革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思路、提升我们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学生的健康素质服务。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运动智能的基础上才可以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和掌握其他方面的智能,运动能力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动商的出现也与学生情商、智商的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和完整。例如排球运动,需要团队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运动水平并获得胜利,一传、二传以及扣球的动作技巧,规律变化的灵活运用也在不断激发每个人智力与情感的运转与思考。当前基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社会新要求,动商理论的研究及其运用到高校体育课的改革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收益。

3.动商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构建。

3.1树立动商教学的理念。动商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本能的自然需求,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和挖掘个体的潜在运动能力,通过内在驱动力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大多数家长都认为体育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存在,尤其是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踢足球好的学生比较顽皮好动、难以管教。然而动商理论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不再是“放羊”或自由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更为亲密的互动。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简单的动作技巧的传授,而是对学生内在运动心理和运动智力的一种锻炼的教学设计者。

3.2立足动商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基于动商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重构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激发个人兴趣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热身运动而言,尽管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仍旧对趣味游戏的热衷度大于单调的绕操场跑步两圈。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法上,也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情绪、性别差异采取暗示、鼓励、示范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和运动体验的目的。现实中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以竞技类型运动项目居多,使得学生在选课时就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动商的培养。由此,在动商理论视角下高校的体育课程应更加趋向休闲、健身类的运动为教学内容,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有效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需求,尽最大可能保持和维护学生对体育的持久热情与好奇。

3.3立足动商整合多元教育资源。要培养学生独立终身化体育意识观念单纯地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动商理论的支撑下,促进学生长期稳定的运动能力的进步才是其根本目的。由此来看,公共体育资源、学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的三元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体育课程也应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增设一些特色精品体育课程,充分与社会机构联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些户外社团或者运动品牌企业到高校中与教师或学生社团联手举办公益迷你马拉松,公益酷跑,户外攀岩等活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添姿添彩,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最大化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也变成了教授者,通过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发生了更倾向于主动表现的正向变化,达到在多元化的资源支持下不断提高学生动商。

3.4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动商是个体运动商数,每个人对体育运动的感、知、行是具有差异性的,从而也造就了人运动能力的差别化,但个体的动商又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通过后天的积极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和提升的。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的促进学生动商的提高和发展。高等院校运用动商理论可以从教学管理、教学理论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教师素质提升等综合实施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动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忽缺的指标,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动商概念的提出突显了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商理念有助于重塑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动商完善了人的全面发展模型,有助于确立高校体育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改变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促使体育回归教育。受动商理念启示,高校体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动摇,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确保制度不流于形式,要确立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体育的权利。高校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动商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抓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九

摘要:现在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微”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体育教学也同样有着重大影响。也许有人会说,体育课都是在室外上,就是让孩子们玩,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是根本不沾边的。其实大错特错,信息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辅助体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辅助;小学体育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微”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体育教学也同样有着重大影响。也许有人会说,体育课都是在室外上,就是让孩子们玩,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是根本不沾边的。其实大错特错,信息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辅助体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个人比较爱好计算机,平时没事上网看看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新动态,还经常学习新的软件,虽然不能做到“精”,但和同行比,我还算是个电脑通。同时我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这使我收获颇丰。对我影响最大的是2014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学习,这次培训都是用微课形式进行的。微课式培训,一下就触动了我,从此对微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搜集资料学习,,对微课有了粗浅的认识:“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方法传授,也可以是动作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将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在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使得我们这些农村小学也有了电脑,有了微机室,我们的孩子也可以用上电脑,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了理论知识基础和思想准备,我开始进行教学实践。刚开始是在网上下载微课,用到自己的课堂,由于面对的学生不同、教育环境不同,我发现网上下载的微课并不十分符合我的课堂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开始尝试制作微课,所选择的内容都是根据我校实际环境,针对我校的学生特点,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取得了较好效果,也提高了我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点滴收获。

1运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我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了乒乓球课程,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一项比较难的运动。而且教起来也不轻松,而微课恰恰帮助了我。在上这节课前,我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视频资料,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整理,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剪割,分别制作成乒乓理论、握拍姿势、注意事项、发球方法、接球方法等小视频,又制作了相应的练习题。在准备就绪后,组织学生学习。由于这是一节新课,所以在上课前两天,我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到微机室观看微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看自己想了解的.视频,观看后,再打开练习题进行测试,检验自己对所看视频内容的掌握程度。等到第三天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对乒乓球的了解,谈谈他们各自的理解。接着我问他们会打乒乓球吗?学生们劲头很足,我便叫出两名男生上台比试,结果是一塌糊涂,发球发出老远,接球的接不住。别的同学直笑,于是我又叫来笑的同学,结果也一样。这时,我发了几个球给他们看,顿时大家不出声了。我告诉他们:“你们有打好乒乓球的想法,但没有付诸于行动,你们在看微视频时不够认真,没有仔细听教练讲述的技能操作要领。”接着我带他们到微机室再次观看视频,这次大家看得都很认真。之后,我们到乒乓球室进行练习,效果出来了,他们握拍姿势、发球、接球都比刚才强多了。下课前,我告诉他们,我今天将增加打球技巧的微课,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观看。孩子们是好学的,尤其是他们喜欢的内容,恨不得一下学会。第二天刚午休,几个男同学就来找我,“老师,快把微机室开开,我们要看微课。”我放下手中的碗筷,联系微机老师给孩子们开门。看到他们这么喜欢乒乓球、喜欢微课,我很欣慰。等再上体育课时,我发现爱看微视频的那几个孩子,球技大增,进步非常快。这正是我所想要的。

2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减少教师一遍遍的重复性讲解示范。

在教学前滚翻时,需要学生看清楚动作的每个细节,而教师又不能一遍遍做示范,微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用flash软件制作了前滚翻的微课,把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标注上。在上课时,我先做了一遍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学生做的很不标准,有一些学生还不会做。于是,我让他们看电脑中的微课。这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有选择的观看,自己控制播放速度和节奏,还可以用慢放功能播放出动作分解效果。学生在观看完微课后再做前滚翻动作时,动作规范了很多,也标准了很多,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完后还会附带一个优美的造型。就连平时害羞的学生,这次也敢于尝试练习。是微课,给那些腼腆的不敢问的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能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3运用微课,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

大家都知道,理论知识是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而且老师在讲的时候,也没有专业人士讲得规范。将理论知识做成微课,配上音乐,关键处打上特效,学生在观看时会兴致大增。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球类的兴趣,我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比赛规则、裁判方法做成了微课,并分别配上一段比赛视频。在特殊天气时,需要在室内上课,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球类的微课进行观看。这也填补了体育室内课无内容可上的空白,让室内课真正的充实起来。学生看完这些微课后,基本掌握了每种球的比赛规则及裁判方法,规范了他们平时玩球时的动作标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微课,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必节节用微课、课课用微课,这样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而且有些课程是不适合用微课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实际,不要把别人的微课拿过来就用,我们要选择性地用,最好是自己制作切合实际的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运用起来效果是非常好的。应用微课,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探究应用微课,继续制作微课,让微课更好地为我的教学服务,为学校体育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

3.1以抓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思想教育对于体育类的学生而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通过多种载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调动广大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以抓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构成了体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1]因此,结合学生渴望成才的积极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就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有效的依附点。

3.2突出不同阶段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用扎实细致的作风全面做好学生各项工作根据体育类学生思想实际、培养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应不同。

第一,优化教育管理,加速新生的转变。新生入校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的角色转换不适,不能迅速适应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思想上产生了迷茫与冲突。但由于他们刚跨出中学的大门,其思想普遍单纯,学习积极性较高,组织纪律意识强,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兴趣。此时,教育与管理的侧重点是在坚持疏通引导与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教育,落实生活、学习细节,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二,专业教育与德育工作并重,全面开展对大二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做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干部工作制度化,采取具体的措施,及时处理不正确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落实教育管理细节,提高大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三阶段,在不忽视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应落实日常的工作细节,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大三的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因此,作好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加强实习与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四年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四学生有许多的苦恼、迷茫。此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实习、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步。[3]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促进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角色技能和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3.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状思想教育系统在校内,除了紧紧依托深入一线的辅导员外,还聘请系内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和家长双向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更好地获取学生更多的信息。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亲子联谊会等形式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功能。为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外聘法制宣讲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宣讲。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采用隐性教育手法,试图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思想教育。[4]比如通过校外教育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活动等,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入到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可以快速感悟成长,领会进步。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状思想教育系统,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从而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一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绝对化问题。大部分的高校教师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体育运动的动机,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在进行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并且可以完全改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而把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发展为理想的教学目标。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但是其不能完全取代体育教学,也就是说,教师板书式的教师模式并不能被完全取代。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若完全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片面追求高科技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而严重忽略其他教学模式,这样就容易造成计算机教学的表面化,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所以,计算机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合理化发展。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应该注意以下的教学对策:现代的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凌驾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服务,从而健全和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来说,身体实践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的夸大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亲身实践的意义,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教学情况。仅仅是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不能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的,高校应该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并且在进行教学实践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及时的完善和改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代表着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模式从板书式向电子板书式转变。那么,是否就是说只有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完全结合才是好的教学模式?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其存在多么大的教学优势,板书教学形式也是不能被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模式完全取代的,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校体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安排,从而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到体育教学当中,并且应该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越精美就说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就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若是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于体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就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追求体育教学内容的健身性、科学性、娱乐性和文化性,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

三、结束语。

相对于其他的教学项目来说,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所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其进行合理整合的方式有:第一可以把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单一的板书式教学改成电子版书的形式,从而使得板书形式多样化;第二可以把运动技术的学习向多环境下的技术学习进行转变;第三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扩大体育教学的空间;第四体育教学可以向着虚拟化的学习情景转变,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二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注意实用性。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培养学生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五项能力培养上。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通过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创造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社会现象进行探索;利用网络资源、渗透审美教育,加强教学的实用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汉语言文学育人的目的。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混合式学习理念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既体现教育的人本化,又突出信息时代的特征。作者从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尝试混合式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混合式学习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e-learning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它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出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e-learning,效果令人感到沮丧,人们逐渐体会到它不尽人意之处。2002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明确提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能改变课堂教学目的和功能”等观点。显然,怎样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和研究方法、人格影响的渗透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2.混合式学习理念。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合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方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诞生的blendedlearning,其学习过程吻合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体现教师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完美结合,既展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对教育技术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究其实质,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既强调学习伙伴间的协同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倡导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从其内涵看,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当然,各种元素不是随意地混合,关键是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资源,如何把各种学习资源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对面对面学习的补充。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对混合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

3.1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混合。

回顾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前,以中国“师道尊严”为代表“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90年代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两者都过于偏颇,让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混合式学习理念提倡把“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两种观点有机混合,既不侧重“教师中心”,又不夸大“学生中心”,而是既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和谐统一。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参与网络讨论、控制教学过程,保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起到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3.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混合。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要求在物理课堂上,采用传统黑板板书与多媒体cai课件相结合,恰当引入eda技术等辅助的教学方法,将黑板的板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一个虽是低结构化的,但能便利地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概念、复杂的图形或波形用动画的形式在投影上显示出来,能弥补黑板板书单调且浪费时间的弊端。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直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讲清楚,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物理仿真实验设计。另外,必要的黑板板书,可避免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电灌”而“疲劳”。

3.3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以板书、肢体语言、教学语言和个人魅力等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在师生双边活动、信息交流中占有优势,而在线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约束,自主性和人机互动性强,有些教学内容要在教师面授方式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有些内容通过网络教学方能提高学习效率。

譬如,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编排了“超重和失重”内容,传统讲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学生往往对超重与失重的内涵似懂非懂,更无法亲身体验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运用eda技术仿真虚拟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用探究的方法研究“超重和失重”。同时,设计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探讨结论。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根据信息技术平台互动的特点,设计知识自评和在线交流网页,实现“人机对话”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4.结语。

混合式学习理念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建构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的平台,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顺利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保证传授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学生对创新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健康情感的培养,能够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陈声键.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结构要素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学习中心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和远程教育。面对远程教育,我们教师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教育之新,育创新之人。

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传统教师的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一张嘴、一本书和一只粉笔打天下,教师苦练基本功是“三字一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曾几何时,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受到无情的冲击,教师的基本功也变成“三机一画”,即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和自制动画,教学手段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转变观念,要有锐意改革的决心。远程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缺乏锐意改革的思想和决心,缺乏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创造精神,是不可能真正投身于远程辅助教学的。当前,转变观念首先是要变换教师的角色和转变学生的地位,即使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变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使学生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第二、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不是一用就灵。要使其真正起到教学辅导作用,还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则。在进行远程辅助教学时下列几点是很重要的: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制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划,规定每一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具体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阶段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软件、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3)要根据目标要求选择教学软件精心设计和编写教案,务必使每一节课都有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二、远程教育环境中阅读变式形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当信息化社会正在对人类的语文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更新的要求的时候,它事实上已经规范了语文改革的基本方向:丰富语文阅读理解的形态,试图通过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各种阅读形态的变式训练,使学习者能以开放性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高密度信息、全方位信息轮输入的理解方式;丰富语文表达训练的科学化模式,使智能化多媒体以组织中介或辅助目标的角色参与表达训练,力图使培养对象能以较强的可塑性,适应信息社会对公民文本性表达能力或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1、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主题式阅读有以下特征:

(1)主题的丰富性、灵活性。

(2)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3)传输路径的辐射性。

2、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方式指的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本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如专看情节,专看艺术特点,专读某一段等,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主体对对象的感知常常是以主体的需要、爱好、理解为原则进行感知取舍的,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

3、取样阅读。

所谓取样阅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在课文中选取典型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熟读,使学生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取样阅读的训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熟读背精彩片段,在记忆库中存储有价值的语文材料;另一方面,它可以训练学生装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取最有价值最精华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点”上信息的掌握,了解“面”上的信息状况。

4、超文本性阅读。

超文本性阅读指的是从文本性阅读之外的其他媒体中获取信息。必须指出的是,声像媒体中介不可滥用,否则,就会养成学生阅读想象的惰性,浪费了文本性教材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良好契机。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声像读物的强有力的冲击,我们的学生所奇缺的正是书面语言材料的存储。所以,超文本性阅读不是需要强化,而是需要指导。

语文阅读鉴赏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作者、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被教师的分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主要原因。以上列举的各种现代阅读模式都摒弃那种一切从零开始、方方面面周全妥贴的做法,而主张坚决地淡化背景,突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决定阅读模式,从而决定背景取舍。不是直接关系到阅读目标的内容都应该不管或少管。只有坚决地淡化背景,才有可能实现博览。

三、远程教育环境中主题式阅读的学习流程。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题材中,比较阅读题反复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我们教师相信,主题式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很快就将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主题式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采用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课外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时,事先在internet冲浪,了解网上一些关于勇于挑战生活的人的资料,比如刘翔、霍金等,下载相关内容,做成网页作为教学导引。在课堂上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信息的方向,通过宽泛信息收集与初步信息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学习的视角与主题选择源自学习者的特定兴趣与感受,源自学习者的内心。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现代远程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创教育之新,才能够育创新之人。

参考文献:

麦德克斯《远程网络:教育的未来和问题》。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五

摘要: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塑造健美的体质,发挥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体育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育人放在首位,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广大体育教师要从塑造人的任务和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即学校体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增强体质外,还要把意志品质、德育、美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教学中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把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活泼愉快的性格气质,敢于拼搏、不怕困难的竞争意识。

一、体育中的意志品质教育。

意志品质是根据某种动机,支配人的行动、思维、身体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勇敢、机智、顽强、不畏艰苦、勇于克服困难等方面。坚强的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素质,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方沃土,是培养学生钢铁般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许多竞技项目,使学生对炎热、寒冷抗衡,对自己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抗争,还要与困难、危险较量。教育学生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决不气馁愈挫愈勇,胜利时学会冷静决不得意忘形,在战胜内外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

现代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不能较好地面对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因此教师要把运动项目、内容的难易、运动量的大小,由简到繁地安排好,不仅在课内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而且还应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如利用每天的早操,或节假日进行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在体育活动的摸、爬、滚、打中,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博大的胸怀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目的。

二、体育中的品德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它通过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中,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作风极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规则、道德、裁判,精神文明规范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待人礼貌、顾全大局的良好作风,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

体育教学内容繁多,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方针。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如长期的中长跑练习,它能对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的改变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激发人的坚定性和自信心。中长跑运动好比一个熔炉,它可以把人铸造成为朴实、勤奋、乐观以及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坚强者。再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韵律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提高审美能力;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作风,增强民族自豪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的美德。合理地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培养。

三、体育中的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交映生辉的,体育教育是调节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机会。体育锻炼提高了人体外在素质,强化了体魄,是健康状态健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中学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生长发育突增的同时,心理、生理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此期间,环境和教育上的任何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引起心理卫生问题。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可为终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体育课只是发展学生的体能,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就是优秀,而不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深知身体是理想和知识的载体,体育锻炼不仅能获得健康的身体,获得心理的满足,还可以提高心理素质与适应的社会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予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和吸引力,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而缓解心理压力,转移不良情绪,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四、体育的美育教育。

体育教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在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有“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所显现出的美,表现为身体的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从运动的角度看,短跑中的速度、灵敏,长跑中的力量和耐力,跳高中的跳跃、翻腾,篮球运动中的机智灵活、高超的技术、整体间的默契配合,滑冰运动员的飞驰旋转,体操运动员的转翻蹦跳,足球运动员的勇猛角逐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美的教育应该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应加强美学修养,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审识美。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生活。同时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友爱,互相协调,忍耐、勇敢、机智、诚实等美德,无不对人的心灵,精神起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体育中表现出的愉快、积极、正义、奋发向上等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中的公正、公平、严明的规则和纪律等为基础的行为美,也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因此,体育中实施美育能培养学生心灵道德美、行为作风美,树立坚强、勇敢、机智灵活、谦虚谨慎、文明礼貌、集体协作、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良好美德和思想作风。

体育教学要发挥育人作用,必须紧扣体育学科的特点、内容和形式,力戒进行空洞的说教,关键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得体,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条件,能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田雨普。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学刊,(3)。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六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体育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体育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无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教学?下面说说我的体验:

1、体验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1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第一次运用电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全部都安静下来,从所未有的认真听课,并积极举手发言、做示范,整节课,他们都被这种方式深深的吸引着,并非常期待以后都能有机会上这样的课。

2、体验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动作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2.1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据教育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它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观察、观察、再观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快速跑的动作要领时,让学生通过观看收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和引导他们认真观看电视上体育明星的姿势,使他们了解到正确跑姿;通过教师制作课件中生动的flash动画效果,让学生自己和动画中的人物想比较,了解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整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会得到质的提高。

2.2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越式跳高的转髋等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体验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挺身式跳远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挺身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4、体验四:解决体育集体配合项目及技战术教学。

4.1传统的体育集体配合项目(如武术、韵律操、小型团体操的队行变化等)及球类的技战术项目的教学,是体育教师工作量繁琐、教学效益低下的教材内容之一,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指挥学生路线、位置变化,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全局概念,对教师这种一一对应的行为是模糊的,只知道自己的.运动,而不了解同伴的变化,难以达到协调、默契的配合。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展示集体配合的全局情况,能将几节课的内容缩短到一节课中完成,增加了学生练习强度与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足球比赛中讲究的是团队意识,在备战区中学生足球赛的训练中,我充分运用了电脑的优势,把各种进攻、防守战术完美的在队员面前展示,使在实践课、训练课中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战术意识很快就能较熟悉的运用了,在整体配合的训练上提高了效率。

5、体验五:实现教材资源开发,成果共享。

5.1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体育课堂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方法,观赏体育比赛等,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进行快速反馈和交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策略。现代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在新课改前提下力求向易操作、易交流、体现教学共性方向发展,设计的课件不再是为一节课所用,而是要体现教材与教学策略的逻辑性、连贯性思路,可以在网上让更多的教师运用、修改,逐步完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体育教师自行开发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

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于素梅等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9;

(2)《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季浏汪晓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7。

(3)中国教育心理学网——“2003——2004中小学生教育心理调查报告”

(4)体育教师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七

青少年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对民族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处于落后状态。体育课程的设置难以满足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需要。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关心与重视,对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划时代意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然而,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体育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制约,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面临重重阻难,为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继续加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十分必要且紧迫。

1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不明确。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方面内容,然而并没有更为详细地论述各方面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联系。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另外,在目标的执行方面,二者的契合度不高。高校体育课程中关于健康教育的实践较少,更为注重体育运动,忽视了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然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学生健康观念的缺乏显然不利于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提高。1.2课程内容不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仍保持传统的教学形式,缺少创新性。这里所说的创新性主要指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与学生实际密切相连,课程内容应是兼具娱乐性、健身性、有效性、文化性特点的。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仍以传统的'球类运动、田径课程等为主,对新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引进不足。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力求全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学生个体具有特殊性,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高校长期以来延续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学生热爱体育但不一定喜欢体育课,这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享受体育课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参与的过程,需要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有所突破和创新。1.3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在大一、大二学年,并规定体育课程考核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使部分高校在大三学年设置体育课为选修课,但多数高校体育课程集中于大学生生活的前2年,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不佳。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规律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参与运动还需靠自身的约束,然而,多数学生由于竞争压力等限制并没有坚持体育锻炼。学生们将大学体育课程看作是“任务”,只要完成任务,拿到学分就可以,并没有清晰认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初衷,这种不合理的结构设置是导致学生错误认识的原因之一。1.4课程评价不健全。课程评价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评价主体单一。虽然评价形式多种多样,但评价主体较单一,高校体育课程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是体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单一的评价主体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仅以教师的主观判断为评价依据,缺少科学性。(2)评价内容单一。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以课内教学为主,很少有课外活动。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却容易忽略心理素质的提高。注重技术的使用与传授,却忽视了学生体能的锻炼。一门学科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有直接影响,评价标准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5课程资源欠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足够的课程资源支撑,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不足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计划的实施。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都是开展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技能水平与教学能力对学生体育运动有直接影响,我国目前存在教师性别比例失调、专项技能集中等问题,导致体育教学缺少针对性,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受限。体育运动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的体育锻炼空间不足。有些场馆收费较高,开放时间较短,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体育场地面积不达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除了以上要素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体育信息宣传少,不利于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需求的满足。

2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2.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身心健康理念。在现代身心健康理念指导下,重新审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发挥体育课程的最大效用。具体来说,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应有:(1)健康意识培养。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应注重学生健康意识的灌输与传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健康意识的培养。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在于以健康为理念指导,健康的体质与心理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是我党重要的教育方针,其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高校体育课程面向广大学生,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承接高中体育课程。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课程设置要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及特长,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3)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宣传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自我锻炼得到提升,争取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掌握一项或两项兴趣浓厚的、且能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技能。2.2完善课程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体育课程内容应有所创新,在保留传统经典运动项目的同时,开展新的竞技体育运动。(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的技能与知识构成。(2)课程内容要具有生活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观念,需要不断促进生活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大学作为学生参与体育的一个阶段,学生毕业后体育观念能否形成或已经选择的体育运动能否长期坚持,与体育课程内容关系很大。开展生活化、职业化的体育运动,例如健身操、太极拳等,增强与社会的衔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一直坚持,为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健身性体现在,体育运动要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是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娱乐性强调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娱乐性强的体育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2.3优化课程结构,开展多层次教学。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有长远眼光,致力于提高学生与职业相关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待体育的意识和态度,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在课时安排上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应增加体育课程学时,促进体育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到:(1)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取低年级学生上必修课,高年级学生上选修课的课型结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等。开设运动类和健康类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2)授课形式可采取理论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理论教学内容在于宣传健康理念,传达健康意识。实际操作课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为主,提高运动强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机会。2.4健全评价体系,促进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评价体系是良好体育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为健全评价体系,(1)应改变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现状,将课内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共同作为体育课程成绩的参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考试。(2)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不应仅由教师个人完成,应建立评价团队,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例如,对于学生健康水平的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平时的状态表现等评分外,也可让学生自行评分。(3)优化考核内容,创新考核形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可以从学生组织能力、竞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考虑。对体育文化的考核,可以采取书面考试或论文写作的形式。2.5丰富课程资源,为阳光体育运动服务。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方面就是课程资源设置,首先,体育课程资源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次,要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建设。具体来说,扩大体育教师引进数量,扩大不同专项体育范围。提高体育教师质量,包括教师的运动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建立学习交流小组,分享教学经验;确保高校体育场地面积达标,增加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运动所需器材等建设;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降低收费标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为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创造条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工具,宣传体育教学、健康信息等,随时向学生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目标也是增强学生体育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帆,史兵,胡柏平.“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不力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1,18(3).

[2]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29(5).

[3]周倩怡,等.高校体育课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5).

对现代体育的理解论文篇十八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让政府的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还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让政府各项事务处理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也加深了政府对社会的掌控力度,对社会的稳定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透明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促进行政管理的发展,让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掌控力度得到加强。

关键词:信息技术;透明化;行政管理。

我国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行政管理事务也非常的繁杂,这就使得政府对行政事务进行处理的效率并不是非常的高,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让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还让我国的政府变得更加现代化,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得到了增加,让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群众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行政管理中,让我国行政管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行政管理变得更经济、更快速,也使得信息化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新的潮流。

1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概述。

1.1行政管理透明化概述。

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教育、经济、社会秩序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方面,在行政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更多的开始在行政管理中應用一些信息技术,这种方式毕竟让行政管理的领域变得更广泛,还让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公众能够好的了解政府的行政管理,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变得更高。

1.2信息技术概述。

现代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了,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手段来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处理和管理,在通信和计算机的领域应用的是最为广泛的,主要被用来开发和设计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信息技术进行识别、变换、提取、分析等,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如:(1)过度的政府主导损害公民参与权;(2)轻率的暗箱决策损害公民知情权;(3)欠缺的制度保障损害公民表达权;(4)堵塞的反馈渠道损害公民监督权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3481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