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课程教学内容(专业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3:31:04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专业17篇)
时间:2023-11-04 13:31:04     小编:ZS文王

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应对不同的情况。找到总结的重点和关键,对于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至关重要。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重要性,并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一

形体课程是很多人在学习健身、打造完美形体的道路上的必经之路,通过长达数周、数月的学习,许多人都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体型。在这里,我将分享自己的形体课程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安排。

在形体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拉伸和瑜伽等课程。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率、加强心肺功能;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塑造肌肉,增加体重;通过拉伸和瑜伽可以加强身体柔韧性,缓解运动后肌肉的不适感。

第三段:训练技巧。

在形体课程中,训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注意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不能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同时,也不能缺乏常规的锻炼,让身体逐渐适应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计划、营养和睡眠等因素,做到科学的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第四段:心态调整。

在形体课程中,心态调整也非常重要,一个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意志力,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解决。通过心态调整,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运动的过程,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从而更快速的实现自己的健身目标。

第五段:总结。

通过几个月的形体课程学习,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体状态的逐渐恢复和健康程度的不断提升。形体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体重和身体变化的过程,更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出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完成了自己的身体提升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更为美好的自己。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二

工程制图是一个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高等工科课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工科院校中《工程制图》作为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在传统的利用模型、挂图的教学模式中有机的运用cad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手工绘图、读图和形体表达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近几年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三维造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其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使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多面正投影理论等传统内容,而且还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新技术和内容,工程制图与计算机三维造型技术相结合,引发了广大制图教师的深度思考,为工程制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工程制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制图课程的学时不断的减少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工程制图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多、课时少、讲课方法单调。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传统的画法几何是单独的一本教材,自成体系,主要讲述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以及点、直线、平面投影性质和作图规律,重点内容是特殊位置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特性;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相交和交叉(异面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平面上点及直线的投影、平面上取投影面的平行线是重点内容;投影变换主要讲述换面法原理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是一般位置直线求实长和一般位置平面求实形。制图基础部分包括制图国标、基本立体、组合体投影和图样的表达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而言比较难,作业量大。机械图部分是学习工程制图的最终目的,主要内容是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是两类工程图样,不仅涉及制图本身的投影内容,而且还涉及大量的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和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授课对象又是完全没有相关知识的大一新生,需适当地补充一些必要的工程背景知识。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内容抽象且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虽然目前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扎实,同时,现在高校普遍存在学时压缩现象,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更是雪上加霜,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维护工程图学传统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课堂教学速度难免较快,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被削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

(2)计算机绘图已经进入了所有院校,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计算机,注重实际上机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变成了简单的“制图员”,而非“工程师”。计算机硬件技术和各种专业绘图软件的大量普及,使个别院校彻底实现了“甩图板”工程,学生全部用电脑绘图。近年来随着 autocad 、caxa、solidworks等二维和三维软件的出现,使绘图工作变得简单而轻松,甚至有些智能软件通过三维模型可以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表面上看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学生忽略了投影的理论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其完整而独特的课程内容体系,又与后续的专业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运用投影理论,用二维投影图表达三维物体,从而使学生具有从事机械及相关行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工程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课程的定位和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思路清晰,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同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而非教师讲授了多少内容,始终把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启发与引导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注重平时的教学,如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等,将教学的过程管理摆到重要的位置。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具体优化整合的部分如下:

(1)画法几何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多而且抽象,可塑性大。具体的做法是重点讲述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讲授相交两元素中至少有一个处于特殊位置,对于换面法只讲授基本原理和基础内容,采用案例教学,重点如何用于换面法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和一般位置平面的实形,降低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的截交线难度,对于相贯线中的斜贯、偏贯等内容加以删除。在画法几何部分,删除了抽象、复杂的纯粹的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习题,将点、线、面的投影整合到立体的投影中,将换面法也融合到立体的投影中,如在有垂直面和一般位置平面的立体投影图中求平面的实形,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认知规律。

(2)制图基础:将“国标”部分让学生自学,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以后的作业和实践环节中得到贯彻和提高;在“组合体”部分,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其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减少仪器图,增加徒手绘制草图环节,将构型设计贯穿始终。

(3)机械制图部分:在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对于非机类的学生,淡化理论的讲解,将标准件、技术要求以及装配图的理论等内容融合到具体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中,教师结合具体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讲解,这样既缩短了讲课学时,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对于机械类学生,这部分内容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难理解的,除了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多练习,增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草图绘制,同时增加计算机三维虚拟装配练习,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只要求学生会标注而不用展开,因为将来有专门的课程讲授。

计算机绘图应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而且应作为辅助工具,应时刻牢记软件的讲解应为教学服务,软件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将软件的全部命令详细讲解。

在学时压缩的现状下,整合和优化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和机械图三部分的内容是必要的,在充分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精简、融合势在必行,充分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立体认识入手,将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对形体的描述与工程制图课程对形体的描述统一起来,注重应用,案例教学,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内容进行改造是有益的尝试和将来发展的方向,在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工作中,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三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

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

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四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社会课程的学习,基本情况分析是: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身边的社会生活为源泉,从幼儿自身动身,由浅入深、由近和远。从认识自身到人际交往,从了解规则到形成规则意识,从爱家到爱国……。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为主题内容,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感知体验、观察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促使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生活、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的:

1、从幼儿的实际动身,让幼儿动手动脑参与活动,是学前班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2、学前班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三、教材分析: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基础,并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活动目标之中。2、正面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点。正面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用以身作则的行为作幼儿的表率,营造平等、宽容、接纳的环境使幼儿得以发展。

3、“熏染“和”潜移默化“是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借助于日常生活,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使日常生活成为补充。

4、以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来逐渐展开教育活动。

5、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充沛发挥幼儿各种感官的感知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具体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受教学内容和《社会课本》画面的限制,充沛利用本地条件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使日常生活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训练场所和检查场所。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三周学习主题:春天的节日。

课题:我叫解放军

妈妈节日快乐

我和小树一起长大

我们去春游

第四、五、六周学习主题:我是健康婴幼儿。

课题:我的五官真有用

保护我们的五官

我的营养食谱

快乐餐桌

我爱我的身体

我爱整洁的衣服

预防污染病

生病了怎么办

第七、八、九周学习主题:特别的我。

课题:生长树

各种各样的表情

我最喜欢的表情

和快乐做朋友

第十、十一周学习主题:劳动最光荣。

课题:给你一封信

在商店

叔叔、阿姨,谢谢您

生活中的劳动

第十二、十三周学习主题:我是中国人。

课题:端午节

四大发明

香港、澳门

各族人民是一家

第十四、十五周学习主题:我们真棒。

课题:文明的小朋友

说话算话

我来协助你

“六一”国际儿童节

第十六、十七周学习主题:学做小学生。

课题:快乐的一天

我做小学生

第十八、十九周学习主题:把以上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五

在大学的课程中,有一门课程叫做“形体课程”。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形态美感而设立的。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初学体验。

刚开始学形体课程的时候,我感觉很新奇。在学习身体基本动作的同时,老师还会教我们如何塑造优美的体态。这对于一个缺乏运动习惯的我来说,练习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我总是难以控制身体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常常感到气喘吁吁和疲惫不堪。但是每次上完课我都会有一种释放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段:成长与进步。

在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之后,我开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姿势和动作,并且可以愉快地进行个人或团体的演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身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许多动作都变得更加自然和舒适。从形体的课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克服惰性和自我怠惰,找到自我心流的状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迎来了更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四段:身体与心理的协调。

除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形体课程中还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在经历形体课程的过程中,我可以说是有了一次关于自我认知和情感抒发的大开眼界之旅。通过在教室中练习体操、瑜伽和舞蹈,我可以感受到身体和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课程中的许多反馈机制和团队合作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

形体课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活动,更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协调。通过这门课程,我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强大潜力和优美韵律,同时也探索到了自己心灵的奥秘和美丽。课程中的种种收获和体会,不仅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健康、自信和积极的个体,更让我对生命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会继续努力,保持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不断进步和成长。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六

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形体课程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健身方式。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也参加了一些形体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体会对于我的健康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形体课程一般由专业教练指导,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以对身体的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在形体课程中,常见的训练方式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等。其中,瑜伽的重点在于呼吸和姿势的调整,普拉提则注重呼吸和核心肌群的锻炼,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则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全面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我曾经参加过瑜伽、普拉提等形体课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星期七天的瑜伽挑战。在这个挑战中,每天都有不同的瑜伽动作和姿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太擅长运动的人来说,这个挑战确实很有难度。但是,通过每天的努力和坚持,我不仅完成了挑战,还意识到了自己身体的潜力。同时,在挑战中,我学会了更好地调整呼吸和姿势,这对于整体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加形体课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创造。同时,形体课程也让我明白了健身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和付出。在实践中,我也学会了更好地享受运动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这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珍惜身体健康这一宝贵的财富。

第五段:结论。

形体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健身方式,通过参加形体课程,我们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提升健康水平。同时,形体课程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和享受。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参加形体课程,让身体和心灵更加健康。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七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上述各个方面则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下面呈现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在近60万字的评估报告中用“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来表达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事实上,各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能够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切实体现,使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前言部分。

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2][3][4]。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八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人的专业覆盖范围,我国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其成立初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现成的模式,并没有针对其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导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严重趋同,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偏离,课程体系宽而不专。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培养对象的预期发展状况所做的规定,是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均不能实现这二者的统一结合,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严重偏离,导致课程体系宽而不专。原因有三:其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现实,脱离办学背景。无论什么样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都整齐划一,无明显差别。其二,确定培养目标时,忽略了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等因素,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不用,社会想用的又没有学校培养。其三,培养目标界定模糊笼统,导致过分强调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包罗万象,将土木工程和管理类课程凑在一起,将工程管理下设的各个专业方向课程凑在一起,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无法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导向性和应用导向性的培养特点,学生毕业后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要求。

1.2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本末倒置。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已定的总学时内,首先限定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及学时,再设定公共选修课的学时,最后在差额学时内确定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时。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遵循统一原则和要求,在特别有限的学时范围内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这导致一些专业课因受学时限制,要么必修成选修,要么学时压缩,最终形成的培养方案几乎如出一辙,难以体现专业方向的差异和专业素养的深度。

1.3学分学时分配不合理。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以鸿德学院为例,实践环节的学分合计为22学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总学分150学分,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仅为14.7%,相比英语这一门课,所占总学分比例高达8%,其学分和学时超过了所有的某一门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学时分配比例欠合理,表现为公共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而专业课比重偏低。不合理的学时分配,导致专业课课时数偏少,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呈现出较多的共性和较少的特色,这必然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工程管理专业中有很人一部分课程是实践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满足此类课程的要求。独立学院起步较晚,专业研究欠缺,人都遵循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更人的精力和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放在理论传授中,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动于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失去专业学习的兴趣。

1.5单向思维的课程设定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往往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三段论模式,体现出单向、线性的学科逻辑思维模式。因为文化基础知识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专业实践的保障。所以,多数高校都坚持“公共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实践”的开课顺序,并未打破学科壁垒,课程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并未解决工程管理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矛盾。而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以认识“工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再到专业学习的逻辑顺序。

1.6专业课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内容,学生对庞杂的专业知识体系只能学到片而和掌握皮毛。此外,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所占比重较人,多数都是从一本、二本等高校聘请。他们到独立学院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保留原学校的状态,并不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各自按照之前备课的内容顺理成章的讲授即可,不能做到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这使得学生听哪门课都很类似,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很有限,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时困难重重。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九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省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成果还不太明显,因此,相关的专业教育人员必须要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有待加强。

不少高校在进行设计课程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令学生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情况未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校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未能够正确认识的全面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特色性和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令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工作的实践性仍具有进步的'空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提升的可能性。因此,相关的领导必须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除了校方的校园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创新。校方如果想要帮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技能水平方面获取得更高的造诣,那么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与时俱进的设计技能和理念。但是不少河南省的民办院校所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并不能够及时进行创新,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令学生容易失去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慢。

学生实践条件的缺失及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在不同的院校中不同程度上均存在这一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其次还需要配合校方为学生所提供的一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双方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当前科学信息技术发达,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快,因此当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工作的时候,对于这些艺术设计的先进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不熟练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多投资一笔钱培训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技能,这一问题的存在需要学生和校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够得以解决。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

3.1专业方向课程实行“套餐制”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学习方向,专业必修课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些课程要在人一、人二两个学年开设完毕。因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课程庞杂、宽而不专,学生学完之后对专业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这就要求将专业方向课程深入到底。所以,在人二结束时分三个专业方向,即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就业需求进行选择。围绕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三人模块,即造价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和房地产模块,实行“套餐制”选择。在三人模块中,有针对性的开设方向选修课,让学生对所选方向有更专业化的学习。这样,既能整合繁杂的课程体系,又能剔除宽而不专、华而不实的课程设置以迎合社会需求: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又可以学到更专业的方向课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3.2压缩理论学分学时,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已有的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以培养实操动于能力为辅。但学生毕业后到工程管理岗位工作,经常要独立处理和解决各种工程管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压缩理论课的学分学时,增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由现在不足20%至少提高到30%。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尤其对重要的课程,如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增设或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方向课程中,更多的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增设工程招投标实训,房地产营销策划书的编制等。在总学分学时的要求下,先确定专业课所需学分学时,然后再适度调整公共课所占比重,以突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宗旨。

3.3专业课程特色化,增加工程素质课和考证课。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就是交叉复合,因此要尽可能在课程设置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中,适度增加特色讲座或课程,如工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工程信息、工程关系学、工程谈判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本专业毕业生多数都从事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工作。

3.4推广“习而学”的教学模式,与就业对接。

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讲,不能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体验的认知方式更适用。我国著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习而学”的教学模式。所谓习,是指现场作业的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课堂作业的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这种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习惯思维的课程设计形式,把实践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前而,专业课程也可以放在基础课程前而开设。从人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至少安排两周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如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可以先安排学生参观知名建筑,讲解建筑史,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和延伸:再如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和钢结构课程,也可以先带学生到相应的建筑工地观摩考察,让学生对这种结构有概念上和形式上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较难理解的知识。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这就决定了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多、涉及而广,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困难,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更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变,课程体系就要随之优化升级。以上的研究还需不断探索,但也希望能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思路。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一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下简称“修订大纲”)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一项成果。修订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想,在突出基础性,加强人文性,体现时代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综合,重视母语教育的规律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原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具有突破性、革命性的变化。修订大纲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

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

一、鲜明的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基本理念指导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此外,课程标准还吸收了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如: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写作过程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等等。

二、全新的框架。

课程标准的框架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语文大纲。前言部分,集中阐明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思路。目标部分,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实施建议部分由教材、教学、评价建议构成。课程标准还将提供一些附录。如:古今诗文诵读推荐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常用字表,语文常识要点,课程实施案例,等等。

前言部分的阐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目标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实施建议部分,除了教材编写建议之外,还专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突出其重要性。教学建议简明而有弹性。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三、明晰的目标。

首次通盘考虑九年一贯的教学目标,科学拟订阶段目标,整体感、层次感较强。

总目标共九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达成度,内部纵横脉络清楚,表达力求具体明了。目标比较明晰,操作性也比较强。

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些目标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些目标不可能表述得十分清晰,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有些目标的表述带有一定的弹性,阶段目标的实施与总目标以及实施建议贯通考虑。

四、有效的指导。

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于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建议又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导。这对教学目标的实施会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

实施建议部分,既有对目标的说明,又有对实施目标的指导;既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又有具体的建议;既有一般常规性的指导,更多的则体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二

论文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论文关键词: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体验、领悟、渗透其中的环境教育思想和未来可以借鉴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现,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和谐。

1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教学计划,人与自然课程为36学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衡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平衡的定义;第二章讲述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水污染与废水处理的生态对策,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从而使我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获得人类重视及完善发展;第四章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只有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讲授方法

人与自然课程尝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以便在较少的课时中,有效地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相关内容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其环境道德素质的目的。从各个特殊案例的了解分析中提炼出关于生态问题和人类行为的一般道理,使学生的眼界不至于被局限在具体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中,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例如在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区域,也发现了大量鲑鱼和鳟鱼死亡的事件,情况与鳄鱼僵尸十分类似,也是由于脑部的神经元坏死。经过反复的调查和试验,最终调查人员发现,死因是由于鳄鱼体内缺乏一种叫做“硫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也叫做“维生素bi”。再次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鳄鱼的内脏器官维生素bl含量正常,而僵尸鳄鱼内脏器官的维生素bl含量明显减少。调查终于有所进展。

最终,科学家得出了僵尸鳄鱼出现的原因:格里芬湖风光秀丽——人们移居到此——开垦肥沃的“腐质土农场”——大量化肥流人格里芬湖——格里芬湖水质富营养化——某种藻类大量繁殖——其他鱼类数量大量减少,除了一种叫做“窝斑”的鱼类——“窝斑(鱼祭)”体内有一种“硫胺素酯酶”,可以迅速分解生物体内的硫胺素——鳄鱼只能吃到“窝斑(鱼祭)”——鳄鱼体内缺乏硫胺素——鳄鱼大脑出现病理性损害——鳄鱼反应迟钝,僵尸化——溺水,饥饿等原因死亡。

最终结论:“窝斑(鱼祭)”是凶器,但不是凶手。真正的凶手正是我们——人类!

这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就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层层深入,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记忆,最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教学手段的选择

由于人与自然课程主要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展现自然魅力、伟力和威力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使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自然,珍爱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包容量大、效率高而且表现形式生动,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用多媒体能够很容易地做到,所以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宜作为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手段。

4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人与自然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应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更好地完成该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习惯思维、转变观念。

人与自然作为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灵活,弹性大,我们力图改变传统考试方式,期末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以尽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为:70%的成绩由教师给定或学生自选相关感兴趣题目后自主查阅文献或参考书,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形式撰写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0%为随堂小测验,这样不仅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风建设。

5教学实践效果及对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考

据每学期期中检查和结课前的调查情况来看,自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满意度均在85%以上,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更多的办法来使这门课程适合学生的要求。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5.1编写合适的讲义。

目前,人与自然课程可选择的针对性教材很少,上课内容多从众多参考书中筛选出来的,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造成一定的难度。我们目前计划着手编写相应的辅助教材,当然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5.2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多联系当前时事来进行。

随着科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与自然课程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每年都有变化,因此该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5.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教学。

人与自然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内容可深可浅,而且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如果有必要,可据文理分科教学,教学效果可能将更好。

参考文献:

[1]陶文娣,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

[2]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三

通过对社会、学校、教师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课题组讨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而对独立学院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体系。

2.2课程体系制定程序的规范化。

专业教育以提高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规范课程体系的制定程序,确定合理的优先顺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首先确定专业必修课,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必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再以此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方向,进行模块教育,开设必要的专业选修课,其次才是公共课。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学分和学时,才能真正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2.3合理分配学分学时。

独立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办学条件及学生特点,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在有限的学分学时内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开课顺序,调整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比例,按照先专业后公共的顺序,保证必要的实践环节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学分、学时分配束缚,突破性的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4以就业为导向,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引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多数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安排在人四,这导致学生在前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等毕业后能用到的基本忘掉了。为此,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安排形式不同的'专业实习实训,人的观摩实习,人二的专业实训,人三的专业实习,人四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为保证学生能时时接触专业所学,学院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参与专业实践。学生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也可以实现毕业留用的效果。美国有些高校采取“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计划,即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将每学年分为“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理论学期”是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工作学期”是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从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二者合理结合并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准予毕业。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四

《课程标准》以旧大纲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并使之更加完善。与原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突出标志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课程标准》立足于“我国”,着眼于有中国特色,突出了以讲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政治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律为主。以高三为例,整个高三年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宣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例如:《课程标准》改变了高三教材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比的知识结构框架,删除了原《大纲》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变为以讲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主。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部分,增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实际上是要求简明扼要地阐述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要求“广泛引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证明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我国实行单一制结构部分,增加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的知识点。在宗教部分,增加了“我国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实际上包含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在当代国际关系部分,要求“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等。上述教学内容都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组成部分。

2.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课程标准》高一部分,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主要讲述与我国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课程标准》打破“两部分”分割组合模式,把“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结合起来,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落脚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常识。主要表现在删去了原大纲资本主义部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垄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等内容,增加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了解的“企业和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财政和税收”、“公民的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课程标准》高二部分,注意用哲学常识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如第六部分单列出“社会主义市场与集体主义”,在其基本要求中要求“列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事例,说明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的必要性”。其内容就直接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竞争公平,反腐倡廉。《课程标准》高三部分在“我国的国家机构部分”的运用要求中,要求“结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事例,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要求“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说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

3.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

际原大纲在考虑教学内容时,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特点,很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也不大注意区别哪些是领导干部或理论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和必备的知识,哪些是大多数中学生应该考虑、可能考虑和必备的知识;讲抽象的原则比较多,而对具体的规范强调得较少。因而对学生想什么,怎么想,做什么,怎样做考虑得较少,缺乏具体知识和具体方法的指导。”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往往只介绍先进分子的标准,而缺乏对一般公民的基本要求的教育,忽视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的需要,致使学生只能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课程标准》增加了与学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思想教育的实施。其一,《课程标准》力求把大道理的灌输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知识为载体,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为例,在讲授国家理论部分,以“我国的国家制度”为课题,下设了四节,增加了“我国的国家机构”和“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两节。“我国的国家机构”扼要地介绍了我国政府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的规则,阐述了国家机关如何对人民负责的活动规则,说明它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这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我国国家的具体知识。“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则更具体地阐述了我国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及监督的制约作用、享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知识,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其二,《课程标准》在“基本要求”的栏目内,其“理解”和“运用”部分提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其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攻坚阶段,高一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介绍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问题。

4.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其主体部分的基本要求中,对所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识记能力即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认和再现能力;理解能力即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能力或解释能力;运用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应用于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之中,分析和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或帮助解决过的问题的能力。

二是以同一种能力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理解能力就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已知知识,或将已知知识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表述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解释,即不仅能识别有关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个层次是跨越知识本身去对结果做出推论,或者通过已有条件扩展相关知识”。

三是特别注重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从指导思想看,序言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在高一教学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高三教学目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从具体内容看,高二教学在“联系、发展地看问题”部分,提出了“按照整体优化原理,为办某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方案”的要求;高一教学在“公民的储蓄”部分,提出了“根据储蓄、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模拟家庭收入,提出一项家庭投资计划”的要求;在“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提出了“根据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要与家庭收入相适应的原则,模拟一份个人和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注重了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5.更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政治观念教育。如针对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课程标准》在高三部分增设了“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要求“分析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谈谈自己对待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想法”。

《课程标准》同样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高二部分,明确提出价值观问题,把第六部分明确列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加强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在高一部分,要求“结合个人的职业志愿,谈谈劳动者应该怎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劳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加强了对学生的主人翁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法律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这一点在高一部分体现得特别明显。纵观高一内容,《课程标准》注意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法律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努力使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作为未来企业经营者、各行业的劳动者,以及消费者、纳税人等,应当如何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有关法律,自觉地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如“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就说明了这一点。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五

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任务,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5月组建了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并正式启动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工作组参照了国内外课程、教材、语言教育、语言教育评价理论并吸收了教育第一线等各方面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经过半年多的认真调研和研讨,起草了〖bf〗《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在广泛征求各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现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向全国的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教师等广泛征求意见。

《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与以往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

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概括地说,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有三条: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重视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的各项要求,关于发展学习策略的提法,都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

1.突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总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置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languageuse)这个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方面,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均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他们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新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包括五个方面:技能、知识、情感、策略、文化。在重视技能和知识条块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整体课程框架。见下图所示:

虽然这个综合能力模式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条块分类或许还有某些操作上的问题,但应该说,它毕竟系统地提出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教学目标体系,这是我国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明显的进步,希望能给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2.中小学整体设计,实现目标分级。

《英语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特别是外语教学发展不均衡状况,充分考虑到各地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差异,把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实行目标分级,以便有效地解决由地区差异而造成的重复设课、[jp1]中小学课程不衔接、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工作组认为,中小学整体设计的'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共设置八个级别的语言学习目标要求。全国不强调统一,国家提出最基本要求。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课的学段、年级以及课时安排。在课程目标中,第三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即初中毕业)应达到的级别,第六级为普通高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超越三级要求。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适当降低标准,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各地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的不同选择,决定高于六级或低于六级的达标要求。

3.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线,适当扩大词汇量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词汇量为600个,高中阶段为1800-2000个。这样的词汇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空间。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以及全国调查数据的统计,《英语课程标准》将适当扩大词汇量。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的单词太少而无法充分发挥运用语言的潜能。新课程标准将突破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的600个单词的限度,在三级标准上提出1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不再分掌握和认读两类,而要求学生通过三个级别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加以理解和掌握。六级要求掌握3000个左右词汇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的增加将会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是在新的词汇学习概念上推出这项改革举措的。扩大词汇量,并不意味着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词汇的负担是由孤立的抽象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加以正确指导,他们就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接受和使用更多的词汇。

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听力与口语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对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1.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部门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应涉及情意领域。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于知识记忆和存储的低水平上,而要提高到能力的层面上来。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组织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指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2.对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体现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应采用多种形式,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科研力、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宜单纯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注重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功能,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性评价水平。

3.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学校是课程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担负国家课程标准在学校组织实施的直接职责。对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组织实施的评价,应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国家课程标准,由上级教育督导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或地区、教师、学生、家长等相互配合和协作下进行,对学校组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态度、教师和教学资源配备、评价管理机制、教学研究和效果及对于课程的开发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重视课程实施者的重要作用,对教师提出要求。

以当代课程概念来看,教师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实施课程要求,还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实施课程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英语专业技能,学历达标;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注重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反思式”教学;重视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积极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网络教学或远程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将是新一轮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希望在不断征求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英语课程标准》真正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郝建平《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第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六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急需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新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处理好单门课程改革与课程体系调整、新旧知识体系转换等关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作者:王丰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国际贸易系,江苏,南京,21000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经验

形体课程教学内容篇十七

摘要:以高职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为例,归纳了高职课程综合的四种模式,并作一分析。指出高职课程综合模式选择的不惟一性,应针对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模式。

关键词:课程综合;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活动是课程。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而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优化选择的教学内容综合为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讲,课程综合的主要依据是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使得各部分内容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而产生几种课程综合的模式。

一、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综合模式。

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包含几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制冷工程专业包含了制冷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技术基础等等。传统工程教育中每一领域技术基础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分别由数量不等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来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属同一技术范畴,具有课程综合的可能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领域的技术基础课程门数较多,根据知识和能力间联系的主线可以找出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制冷技术基础课一般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等等。前三门课称为制冷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物理学中热学部分在工程领域的延伸、扩展和细化。但其核心部分,也是制冷工程高职专业选择的部分是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三个分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的观点出发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能量方程,该方程反映转换中总能量的守恒关系。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据此计算工程中所需流体压力和速度。主要理论依据为稳定流能量方程,该方程展示流动过程中上下游断面间的机械能守恒规律。传热学则集中地研究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工程应用,以计算温度、热流密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因能量转换和传递这条主线而在知识能力方面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综合为一门课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其关系表现图1所示:

这种模式的两个关键条件为:同属某一技术领域;各部分内容以某一研究问题为主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客观存在的主线,遵循其规律综合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模式可以抽象如图2所示:

其他两门专业基础课:泵与风机和制冷原理,

教学内容在知识能量结构方面与这三门课相去较远,没有组合的基础。

同理,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中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三门课程以常用机构和部件的设计为线索,把相关的力学公差配合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可以重构为一门新的课程,如图3所示:

这种重构方式的教学内容同样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机械技术基础的另外两门课程工程制图和机械cad,遵循上述原则也可组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类似的综合课程还有电路电动机与控制等等。

二、核心技术综合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教学内容体现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分析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可以把专业技术范畴的工作分为若干核心技术,每一核心技术包含了一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技术为核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水到渠成地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种情况多对专业技术课而盲,这种组合有利于学生集中地学完该技术所需教学内容,便于形成围绕该项核心技术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解决该项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组合方式可称为核心技术综合模式。由此组合的课程可以仅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课程,视乎具体情况而定。核心技术综合模式可表达如图4所示:

制冷装置制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艺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岗位,制冷装置现场工艺组织管理是针对现场工艺员岗位的核心技术,以此为核心而综合的内容有材料基本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参见图5)。学完这一门课后,辅以一定的生产实践环节教学可以胜任现场工艺员、甚至工艺设计的工作。这种组合的课程由于以技术为核心,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较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制冷装置制造生产第一线的另外两个重要岗位是产品在线检测与新产品性能实验,由于仪器仪表使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联系可以合为一项核心技术(参见图6):

三、核心与支撑技术综合模式。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概念,而核心技术是需要支撑的,支撑技术大多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核心与支撑技术的综合则指专业技术课与所需专业基础课相关内容的综合。

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此种模式亦称为三段式结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三段式结构的可能性及其得失。打破三段式结构,主张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而人文社科课程及部分文化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课学习,所需专业基础课溶入其间。此种模式易于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也易于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一般而言,单纯的专业基础理论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缺陷又往往会影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段式与两段式的长处和不足有不少的争论,也有不同的观点。而美国社区学院已经这样做了,这就不能不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线,融人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其模式表达如图7所示:

美国亚利桑那州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一门课程称为采暖、通风和空调,其综合内容十分丰富(参见图8)。

也许在某一门专业课中会融入几门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而在另一专业课中又会溶入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其他部分内容。在这种综合中,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被打破,其内容优选之后成为专业课的支撑技术,并融汇到不同的专业课之中。

这种变革的难度较大,教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要求与之适应。而有的课程按此模式综合难度太大时不妨仍然保持原状,即形成不太彻底的两段式结构。须知,两段式或三段式结构都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交叉学科综合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也就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综合模式,即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融人若干学科专业的部分内容表现为如图9所示的形式。

美国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另一门典型综合课程为机电装置,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参见图10):

应当说,这种课程的综合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课程综合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课程的综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应服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崇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吕鑫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c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3823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