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种认知的提升,它使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如何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一篇较为完美的文字表达?希望这些感悟范文能够引发大家对于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哲学感悟心得篇一
哲学是人类思考存在、知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它探究着人类智慧的边界。作为学习哲学的我,通过对多个哲学概念的学习和思考,不仅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和感悟。在此,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这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哲学概念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一些较为复杂的事情。然而,当我接触到哲学概念的时候,我发现思考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取得成果。
其次,哲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无知和主观性。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现象,而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深奥的。同时,哲学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观点和看法都是主观的,是受我们的背景、经验和情感等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在面对问题和进行讨论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开放,不断学习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以便更客观地看待事物。
第三,哲学概念的学习促使我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存在和意义。通过学习哲学,我开始认识到人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同时,哲学也教会了我要认识到其他人的存在和价值,不断尊重和关爱他人,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
第四,哲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学习哲学概念,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正确与错误。哲学不仅给出了各种道德理论,还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我明白了道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最后,哲学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思辨和探索的乐趣。哲学概念往往涉及到一些抽象而复杂的思考,这需要我们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推理。通过思考和讨论,我发现思辨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让我们对世界和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哲学概念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哲学概念,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思考的重要性、人类的无知和主观性、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思辨和探索的乐趣,这些都是我从哲学概念中获得的心得和感悟。希望我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思考,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哲学感悟心得篇二
作为哲学家,阅读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我的观点中,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当我阅读哲学著作时,我不仅是在获取知识,还在探索人类的存在意义。在阅读经过艰深思考和探讨的哲学著作时,我体验到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最令人难忘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哲学带来的精神自由。
阅读哲学著作最令我感动的一点是它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在哲学领域,人们提出了许多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许多著作探索了真实存在和人类意识的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震撼。当我开始研究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尼采时,我感受到了对人类精神的审视和重新建构的深刻思索。他们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哲学思想让我正视人类思维的边界和局限性,从而让我获得了更多思考自由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段:哲学的角度令人震撼。
在研究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学科时,我更加明确了哲学立场在个人和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对于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在康德的伦理思想中,我意识到行为伦理学的道德判断是通过自由意志进行的,这种自由意志让我们自己选择行为标准和方法,这种选择也涉及到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难以脱离对于制度和规定的依赖,这种制度和规定赋予了人类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行为规范。这些思考方式带给我了视野的拓展和深刻的启示,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第三段:哲学思辨的继承。
阅读哲学著作也让我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动态。目前,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变化大大降低了个人生活品质并导致了人民精神状态的紧张。因此,我们需要回到经典哲学思考中,重新审视个人精神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一个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角度思考个人人格发展等基本问题。哲学思辨的核心是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我们面貌内在真正存在的东西。这种思考的方法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实验规范,和艺术的艺术性审美特征。哲学思考更加注重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这让我体会到哲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压倒一切的必要性。
第四段:哲学的苦涩与荒谬。
尽管哲学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它提出的问题却常常是无解的或遥不可及的。在哲学著作中,类似于绝对真理和持久智慧的概念常常让我感到苦涩和荒谬。然而,这种苦涩和荒谬也正是哲学思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思考方式是对我自我检查,和我对人类精神和意义的重新审视挑战。面对这些难解的哲学问题,我会更加坚定我的信仰和信念。
在阅读哲学文献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深刻且值得思考的哲学思想,更加深入探讨了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本质。哲学阅读让我感受到了自由和思考的重要性,也启示我对个人与社会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哲学思考的苦涩和荒谬。阅读哲学著作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不断反思和再思考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生命和存在的真谛。
哲学感悟心得篇三
高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中生读书笔记之《童年》是不是替你找到了信心呢?不会担心即将到来的日子了吧。
哲学感悟心得篇四
西方哲学简史是指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从哲学诞生至今,西方哲学经历了不同的思潮和流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简史可以分为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四大历史时期。古代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和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宗教哲学,现代哲学则是指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初的哲学发展历程,而当代哲学则是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
第二段:感受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柏拉图思想中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受柏拉图哲学的启示,认为只有通过对于理念的探索和追求,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为日常思维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启示和指导。
第三段:中世纪哲学让人思考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宗教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影响深远。他认为人的理智和信仰可以相辅相成,信仰给予了人精神上的回应,而理智则给予了人理性上的回应,从而达到精神与事实的统一。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让我们尤其是当代人反思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第四段:现代哲学思潮新颖
现代哲学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初的哲学发展历程。其中,笛卡尔的“思考自己存在”的著名言论,引起了后来的“心灵哲学”的兴起。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开创了“先验哲学”思想,提出了“自由意志”和“人类目的论”,对后来的哲学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我认为,现代哲学思潮的新颖与打破传统,让我非常着迷。
第五段:当代哲学反思人类命运
当代哲学是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特别是批判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现代科技和人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使得当代哲学思考着人类的命运问题。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海德格尔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思想都试图探询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当代哲学引领着人们重新思考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结论:
西方哲学简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在学习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哲学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只有深入思考、不停探讨、不断实践,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感悟心得篇五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快乐列份需求清单,上面会有些什么呢?是否写着有房有车,拥有diorprada,小资小调,名望权势......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几个朋友,给出的答案中物质需求均是极重要的条件,却少有提及精神需求。
精神的需求在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已可怜到被遗忘的地步。
和朋友谈论到自己喜欢崇敬的教师教授思想如何如何,经历如何如何时,换来的总是不以为然。“博士、教授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企业家。”这样的回应总是把我整的哑口无言。人价值的取向本该多元,而如今经商做官是大家眼中最具成功的人士,也是最快乐的。
《哲学的慰藉》第二部分,阿兰·德波顿提到了伊壁鸠鲁和他的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并不知道真正能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一次和朋友在看时尚杂志,朋友指着印有奢侈手表的那页说,如果有了这个就说明一切了吧。“啊?!不能说明什么啊,不是钱多没地方用,就是无聊的暴发户。有这钱不如搞慈善去。”然后是几秒的沉默......
你买江诗丹顿可以,买浪琴也不错,重要的是喜欢适合自己。物质拥有的快乐是无止境的,你有能力买欧莱雅,就会想去买dior。在diormarketing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的成分其实一样。价格的差异在于广告包装和品牌定位,而有的人就是有钱喜欢买贵的,中档高档的区别只是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罢了。用大宝觉得效果好何必偏要买dior呢。
德波顿在书中说,如果我们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广告就不会这样时兴。被某种商品的广告包围时,我们可能就会突然说:我想要那个东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广告,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需要它。卢克来修说了“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削尖了脑袋买这些广告杂志上的东西以此来标榜自己,从而获得快乐快感。可这些快乐是长久的永恒的吗?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只会让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平静,往往还导致痛苦。
你可以有更多的钱,但那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在快乐与金钱的关系上,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一开始,你拥有越多的钱你就越快乐。之后,金钱与快乐的联系逐渐的分离了,即使你拥有的钱再多,你的快乐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物质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协调的产物,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拥有很多金钱,是太难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和协调。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我们往往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上丢弃精神快乐,而在拥有物质后再用金钱去填补精神的空虚。而那些用物质换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早就充满商业细胞。人们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就财富收入而言,真正的收入并不单单是物质,除了金钱还该包括闲暇时间和受人尊重的程度。以此来算,两个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整天在4a公司忙,一个在大学教书育人,他们的收入总分高低是显而易见的。
伊壁鸠鲁开的快乐需求清单是1.友谊2.自由3.思想。
德波顿给的是1.茅屋一间2.友谊3.避免有上级、受恩惠、勾心斗角4.思想5.贝里尼的《圣母像》。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你的快乐的需求清单上是些什么呢?
p.s德波顿在书中共谈到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6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应着与世不合的慰藉、缺少钱财的慰藉、受挫折的慰藉、有缺陷的慰藉、伤心的慰藉与困难的慰藉。个人觉得哲学是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眼光,用于慰藉,未免让人觉得哲学如同生病后的心理理疗......
哲学感悟心得篇六
人的一生,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体验,就如同哲学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对于事物的启示和感悟。下面本文将从哲学家的角度出发,阐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以期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段:读书需要耐心
哲学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明白,读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是无法抗拒的。而这些耐心和毅力,正是他们阅读完成的关键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读书需要耐心。如果我们完全以数量来衡量阅读的价值,不假思索地有所收获,那就是一种无聊的负担,对于实际应用不会有多少好处。因此,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应该学会耐心地享受每一本书带来的收获与启迪。
第二段:读书需要善于思考
哲学家在读书中,更注重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阅读一本书。在他们看来,书籍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了解自己。通过读书,他们发扬起对思想的批判性判断和社交意向,不仅了解到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能够示范出对思想概念的创新。只有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够完整地吸收读书的精华和深层次的思想。
第三段:读书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哲学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与传统方式进行比较,它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历程和世界观,也需要持开放的思维态度去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思想的碰撞,抑或有造成根深蒂固的观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拒绝探寻新的想法。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新的知识。
第四段:读书需要有交流的力量
人总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他们会与书本自己对话,或者与朋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通过交流,哲学家能够更好地总结得出自己理解的结论,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能够强化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还能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修正和发展,以致在学术领域中更为毫无反应和自信。
第五段:读书需要持久坚持
阅读需要持久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阅读,才能有持续的改善和进步。哲学家们会在工作时间之外,利用空闲时间去读书,确保时间总是有用和充实的。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强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使我们在经历苦难时保持信心,也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坚信信仰、梦想和行动所起的作用。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持久坚持的信仰和决心才能取得结果。
总而言之,哲学家的阅读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要增添阅读量,还要更好地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同时,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接受过去和快速配合当前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知识和智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够在途中拥有知识的改善和进步。这也是成功所必须的,要保证我们在阅读中发掘出自己的技能,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条无尽、充满希望的知识路。
哲学感悟心得篇七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快乐列份需求清单,上面会有些什么呢?是否写着有房有车,拥有diorprada,小资小调,名望权势......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几个朋友,给出的答案中物质需求均是极重要的条件,却少有提及精神需求。
精神的需求在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已可怜到被遗忘的地步。
和朋友谈论到自己喜欢崇敬的教师教授思想如何如何,经历如何如何时,换来的总是不以为然。“博士、教授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企业家。”这样的回应总是把我整的哑口无言。人价值的取向本该多元,而如今经商做官是大家眼中最具成功的人士,也是最快乐的。
《哲学的慰藉》第二部分,阿兰·德波顿提到了伊壁鸠鲁和他的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并不知道真正能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一次和朋友在看时尚杂志,朋友指着印有奢侈手表的那页说,如果有了这个就说明一切了吧。“啊?!不能说明什么啊,不是钱多没地方用,就是无聊的暴发户。有这钱不如搞慈善去。”然后是几秒的沉默......
你买江诗丹顿可以,买浪琴也不错,重要的是喜欢适合自己。物质拥有的快乐是无止境的,你有能力买欧莱雅,就会想去买dior。在diormarketing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的成分其实一样。价格的差异在于广告包装和品牌定位,而有的人就是有钱喜欢买贵的,中档高档的区别只是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罢了。用大宝觉得效果好何必偏要买dior呢。
德波顿在书中说,如果我们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广告就不会这样时兴。被某种商品的广告包围时,我们可能就会突然说:我想要那个东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广告,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需要它。卢克来修说了“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削尖了脑袋买这些广告杂志上的东西以此来标榜自己,从而获得快乐快感。可这些快乐是长久的永恒的吗?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只会让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平静,往往还导致痛苦。
你可以有更多的钱,但那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在快乐与金钱的关系上,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一开始,你拥有越多的钱你就越快乐。之后,金钱与快乐的联系逐渐的分离了,即使你拥有的钱再多,你的快乐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物质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协调的产物,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拥有很多金钱,是太难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和协调。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我们往往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上丢弃精神快乐,而在拥有物质后再用金钱去填补精神的空虚。而那些用物质换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早就充满商业细胞。人们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就财富收入而言,真正的收入并不单单是物质,除了金钱还该包括闲暇时间和受人尊重的程度。以此来算,两个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整天在4a公司忙,一个在大学教书育人,他们的收入总分高低是显而易见的。
伊壁鸠鲁开的快乐需求清单是1.友谊2.自由3.思想。
德波顿给的是1.茅屋一间2.友谊3.避免有上级、受恩惠、勾心斗角4.思想5.贝里尼的《圣母像》。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你的快乐的需求清单上是些什么呢?
p.s德波顿在书中共谈到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6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应着与世不合的慰藉、缺少钱财的慰藉、受挫折的慰藉、有缺陷的慰藉、伤心的慰藉与困难的慰藉。个人觉得哲学是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眼光,用于慰藉,未免让人觉得哲学如同生病后的心理理疗......
人变得很懒。不愿多想,更不愿多写。暂且抄下一些精妙的句子,稍加评论。既可以帮助自己concentrate,也有助于思考,岂不是一举两得。
关于哲学。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他们如果聚集在一场大型酒会上,不但互相话不投机,而且很可能几杯酒下肚就要拳脚相向),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人以群分,把这一小群人归在一起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
括号里面的话从来就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有时还是最重要的话。比如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最为欣赏的便是括号里的一句。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我相信,如果有这么一个酒会的话,设想的结局便是必然的。
关于哲学的本质,他认为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对此,我深有同感。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哲学家的,所以有人说苏格拉底成为一个哲学家是因为他有一个泼妇似的老婆。痛苦的婚姻有时会造就一个哲人。当然人生的痛苦有多种,不仅仅限于一段不美满的婚姻。面临人生各种巨大的痛苦,人何去何从?该怎样才能给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想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哲学或宗教。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凡人各种安慰,而这安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将人世看透而产生的一种“悟”,是更智慧的人生。
关于苏格拉底,
“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仅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于更深层次,根植于哲学的源泉。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是啊。人什么时候能超越世俗,才是最自由最无畏最自信的状态。
关于常识和社会规范,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应该相信什么,如何待人接物,否则就会遭到怀疑,不容于众。这些社会规范有的是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更多的则是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和实践的判断体系中本能地遵循的,这个体系叫做“常识”,它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采用什么样的理财标准,尊重什么样的人,遵守什么样的礼节,以及过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如果对这些规范提出疑问,就会被视为怪异,甚至故意挑衅。常识之所以被悬搁起来而不容置疑,是因为人们把它的判断都视为天经地义,不必加以审视。”
这段话理论上说来不难理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习俗,也不难感慨所有社会人的不由自主。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和时代的烙印,想摆脱都不可能。不过这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一大堆(我儿子的常用词)古希腊人的常识规范。而这些常识规范,如祭祀,蓄奴,尚武(专指男人,女人是排除在政治和公众生活以外的),虽然怪异,到现在已演变成了“知识”。但正是现代人心里感觉到的这种怪异,使我们开始置疑各种现代社会的各种常识。若干年后,它们也会变成怪异的知识。
关于他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业绩或性格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我们似乎被一种相反的倾向所折磨:每个人的话都听,每一句不中听的或是嘲讽的意见都足于使我们心烦意乱。我们不能反思一个最主要也是最令人宽慰的问题:这些阴暗的指责的依据是什么?”
苏格底:“好意见出自对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坏意见出自对事物缺乏理解的人。”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
尼采把大多数哲学家讥笑为“卷心菜头脑”。“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关于尼采,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并不想在这里误导读者。我感兴趣的也许跟哲学沾一点边:资先生做了几十年入世的学问,从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维。德波顿选的几位哲学家或者思考入世问题的角度不合常规,您翻译时有什么样的感想?人在摆脱了职业读书的羁绊之后,阅读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闪光和逻辑的亮点是一回事吗?理性如果能指导实践,思想又能解决什么?与其说这些是我读《哲学的慰藉》时产生的疑惑,毋宁说是读书以来就有的疑惑。哲学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读书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便找不到北了。这个时候,没有哲学的人可能倒能解脱。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
哲学感悟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在追求教育的真谛和深刻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师哲学,也积累了许多感悟和心得体会。以下将从我对学生的了解、教学思考、师生关系、教育使命和教师的修养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谈一谈我对教师哲学的感悟和心得。
第一段:对学生的了解
理解学生是我的教育之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个性、背景和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坚信,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成长。我会耐心倾听,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感情的建立,我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需求和成长的阻碍,从而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二段:教学思考
教育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而教学思考是教育中的灵魂。我的教学思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我认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只有培养出自主学习的学生,他们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第三段: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视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相互启发。我坚信,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与我分享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而我也会在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互动的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个人的目标。通过与学生们的交往和交流,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过程中不仅教师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师也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四段:教育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我坚信,教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学业和成就,更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社会的希望和带来变革的力量。因此,我抱着责任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积极负责的公民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五段:教师的修养
教师的修养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坚信,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需要修养和品质的塑造。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我也注重自身的修养,坚持做到谦虚、耐心、正直和公正,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修养,我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更好地履行教育的使命。
总结:教师哲学是我多年来从教育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感悟。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学思考、师生关系、教育使命和教师的修养的体悟,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秉持着这些感悟和体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者之路。
哲学感悟心得篇九
第一段:引言 (200字)
哲学在人类智慧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理智与感性共同探索着生活的智慧之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瞬息万变,心灵日渐空虚。而哲学修养则是帮助我们回归内心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对哲学修养的学习和思考,加深了对生命的思索,提升了自己的智慧,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愿意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心灵的平静 (250字)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平静。而哲学修养则是让我们能够停下脚步,反思内心的重要方法。在修养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只有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内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无忧无虑的状态,获得了更多的内心安宁和快乐。
第三段:智慧的增长 (250字)
哲学修养不仅带给我内心的平静,还增加了我的智慧。通过对哲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和世界。哲学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善于思考和分析,有助于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哲学也提醒我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的智慧得到了提升,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惑时,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四段:人生的意义 (300字)
哲学的修养不仅让我拥有了平静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修养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追逐物质的财富和权力,而是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爱和帮助他人。哲学告诉我,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通过与哲学家的思考和作品对话,我深刻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因此,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用一颗感恩和善良的心待人处事。
第五段:哲学修养的持续 (200字)
哲学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深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尽管在修养的过程中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方面的进步,但是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我会继续学习哲学的思想和智慧,保持对内心的关注和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我也愿意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份修养,帮助更多的人回归内心,拥有平静、智慧和意义的人生。
总结 (通过对哲学修养的学习和思考,我体会到了内心的平静、智慧的增长,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哲学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份修养。通过哲学修养,我相信我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
哲学这门学科,是一种对人类思考、思维和存在的探索与研究。作为一门宽广而深奥的学问,哲学涉及到人的自身、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在我的学习与思考中,不断接触、研究哲学的种种理论与思想,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对于我个人的修养与生活观的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谈谈自己对哲学修养的感悟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首先,哲学修养教会了我如何正确思考和探索。在社会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所淹没,往往缺乏了自己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哲学作为一门独立思考的学科,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通过研读哲学经典著作,我学会了自主思考,不再盲从和轻信他人观点。我学会了提问自己,反思自己,进而挖掘问题的本质。在生活中,我也开始对日常所见所闻进行思考,通过哲学的眼光来观察并思考问题,使我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哲学修养使我在思维上更加开阔,也更加善于思考问题的本质。
其次,哲学修养培养了我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世界。哲学修养不仅仅关乎于知识和思维,更关乎于人的价值认知和情感的体验。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伟大思想家们对于幸福、善恶、美与恶的思考和论述。他们的思想启迪着我思考人生和人的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了我对于人文关怀的关注。我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通过爱与关怀,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加和谐与稳固的发展。我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关爱他人。哲学修养让我不再追逐物质和功利,而注重于内心情感的培养与关怀。
此外,哲学修养使我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在哲学的研究中,我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挑战。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发现了许多传统观念和常识的局限性和错误性,这使我的思维观念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并对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哲学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使我对于人生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我开始注重追求人生的真谛,注重追求心灵的升华与恢复。哲学修养使我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也为我的人生成长和人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哲学修养赐予了我超越短视和功利的智慧。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陷入到功利和短视的快速满足中,而忽略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层次思考。而哲学修养让我拥有了超越短视和功利的智慧。哲学教导我要深入思考问题的价值和内涵,要追求人生的真谛和意义,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这种超越短视和功利的智慧使我能够冷静地审视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能够用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波折和挫败,进而前行。
综上所述,哲学修养对我个人的成长与修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思考哲学,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对人文关怀和情感世界的关注,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也拥有了超越短视和功利的智慧。哲学修养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行和生活方式。通过哲学,我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卓越。我将继续学习和践行哲学,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哲学的智慧和勇气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一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中又有着某种相同——。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是啊!“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散文记叙了作者从青年到中年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他先讲了那座令自己毕生难忘的“伴侣”——地坛。这是座被弃废的古园,作者的家就在旁边。作者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地坛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猛地残废了双腿。
残废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地坛成了作者第二个家。作者经常在地坛里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已颓废到极点的作者甚至想过死。后来,作者又想通了关于出生的问题,他安心下来,不再为生和死烦恼。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生存问题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坛,在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个时辰。那段时间,作者的母亲变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闷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可又担心作者独自一人在地坛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又返回到家。作者发现母亲依旧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动作。只是,那时作者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痛苦与煎熬。等到母亲逝世后,作者才从母亲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作者终于明白,这句话其实是母亲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可惜,这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作者。
在后面的时间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个人,作者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这漫长的期间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问题。于是,他开始动手写作。在他正写得热火朝天时,他却又想到死的问题。一个朋友对作者说:“你不能死,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因为这句话,作者又想通了问题。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这场经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后来又醒悟过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我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无论是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优秀的《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五)。
一、“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只有过程,只有准备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的心情,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也许史铁生先生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了。他在残肢之后连续几年都在地坛中不分时间、地点,耐着性子专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与死这一严肃的人生主题。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开一条路。
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如何去拆掉关卡?拆开关卡后又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不可避免思考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要人类帮他做事,而是要人类思考生命的真谛。上帝不会死,他不知道生离死别为何物,就不会去想这一类问题。而我们会死,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来发生的问题。
二、“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史先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希望儿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寄托。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此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在我读初中时常对我唠叨。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我听了不止几千遍。待我听厌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开始不对我唠叨了。每逢星期五回家,她都会问我学习怎样,交到朋友没有,零用钱用完了没有。除此之外,她甚至没多说什么,我反而不太习惯。我曾经想母亲会不会因为我的学历比她高而自卑,不好“教训”我。现在,我懂得了,我的母亲,她是我的守护天使。守护天使是不会带被守护者走她的人生,只会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听他哭而哭,藏住温柔的暖手,要他坚强走自己的路。
我怨过母亲,也恨过母亲,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爱。小时侯,我听收音机里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如果某个母亲今世活得很苦,等下一世,她就可以当儿子(女儿)的女儿了。我不希望母亲活得很苦,但我希望母亲下一世能当我的女儿。我想让母亲明白,做他儿子的我,感到有多么幸福!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二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伟大与责任。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许多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种积极的教师哲学。教师哲学是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关乎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下面我将分享我在教师职业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天赋和潜能。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倾听和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在一个关爱和尊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且乐于为社会做贡献。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和美德。教育除了传授学科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诚实守信。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在人际关系中要付出真情实意。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
第四,教育需要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技术和活动形式,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体验。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我们应该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做到学生至上,追求教学的高效与个性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哲学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精髓。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和美德,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师需要保持学习和求知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追求教学的高效与个性化。只有真正拥有积极的教师哲学,我们才能成就一片光明的教育未来。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三
1、放弃了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悔。
2、依靠权势立业的人,永远站不直腰杆。弯腰是讨好上级,伸腰是吓唬平民。倘若一天死了,其腰还是弯的,因为上下摆动的拖累,再无力支撑。
3、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4、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6、用中庸拒绝极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选择决策;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勇气抛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8、世界上最慷慨的人莫过于溜须拍马,他可以说尽天下最美丽的慌言;世界上最自私的人莫过于溜溜拍拍,他可以猎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踢掉比他有本事的人。
9、遨游辽阔的中华大地,我陶醉过;仰望无尽的苍穹,我迷恋过;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质,把苍穹比做精神,我认为苍穹比大地更迷人。
10、忙的时候,想要休息;度假的时候,惦念着公务;穷的时候,渴望富有;生活安逸了,担心生活不能长久。
11、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1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3、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14、帮助别人不希望得到回报的人,心里不感到失落。
15、对付小人,就像对付没有烧透的煤:碰碰,才会燃烧;晾着,自然就灭了。
16、金钱是什么?金钱是浇花的水。浇得适量,可以使花木健壮,繁花似锦,花开四季鲜艳夺目。浇的过量,就使得花木连根腐烂。
17、鼓励自己最好的手段,是欣赏自己;欺骗自己最好的手段,也是欣赏自己。
18、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9、当你能看懂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长大了;当你能看清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开窍了;当你能看破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理性了;当你能看透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成熟了;当你能看穿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到头了;当你能看淡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放下了。
20、当爱已成往事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对不爱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弃和祝福。过多的自作多情是在乞求对方的施舍。爱与被爱,都是让人幸福的事情。不要让这些变成痛苦。
21、一个苦者对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22、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23、什么是有福。耳朵里听不见是非,眼睛里看不到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什么是乐。经历过许多的坎坷,却没有被困难打倒;感受过很多伤悲愁苦,却没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并且,在每一次的困难后,越来越坚强;在每一次的痛苦过后,越来越明白爱的含义。心灵,越来越柔软;胸怀,越来越宽阔。
24、人生有三世因果,前世的因决定了今生的果,有些事一是错给了时间,二是败给了距离,三是输给了自己;总感觉一生很长明天很远,总是艳羡别人的成功,总认为自己遥不可及,殊不知只要你愿意走,就会慢慢地接近目标;就算命运只给了我一根琴弦,我也要用这一根琴弦,奏响人生华丽的乐章。
25、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每次创伤都让人成熟,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如果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生出慈悲心;如果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知道甜的滋味。勇敢的面对苦难,乐观的克服苦难,也是种修行。没有永恒的夜晚,没有永恒的冬天,苦难终会过去,而阳光总在风雨后。
27、微笑不是优雅,是真诚;人生不是脆弱,是坚韧;付出不是强求,是快乐;情谊不是孤单,是相守;财富不是金钱,是知足;失败不是消沉,是淡然;智慧不是理智,是超然;生活不是攀比,是自赏;幸福不是享受,是释怀。接受不完美的自我,立足不纯净的社会,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8、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善缘”,结缘却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人生追求的无非幸福和快乐,通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不是岁月累积,也非执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每件物,每份缘;能为人着想,助人为乐,生活必然回馈。
29、不要取笑别人。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30、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富,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经历了什么,是你用什么样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岁月的走廊中,我们都要遭遇很多人,很多事,都要面临很多抉择,很多放弃,承载着我们的喜泪悲欢,孕育着我们的思考感悟。一切的得到终要失去,唯有思想深处的充盈,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饱满些。
32、有时,人生多了几道坎,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你毕竟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很多人或事,经历了心就坚强了;很多沟或坎,跨过了心就豁达了。每个人都可能与幸福欣喜相逢,每个人都可能与痛苦不期而遇,将一缕岁月妥帖安放,或悲或喜;将一怀沧桑静静收藏,或浓或淡。学会浅行,学会释重,深深领悟,静静聆听。
33、生是幸福,可以体验人生百态;死也是幸福,超脱人世纷繁回归自然。有朋友是幸福,喜怒哀乐有人分享诉说;孤独也是幸福,享受静谧的冥想和心灵的净化。被爱是幸福,时时处处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施爱也是幸福,从此生命有了牵挂,梦境有了归属。别到处寻找幸福,幸福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34、谁都有脾气,但要学会收敛,在沉默中观察,在冷静中思考,别让冲动的魔鬼,酿成无可挽回的错;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谁都有底线,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则,小事有分寸,不讲情面难得别人支持,过分虚伪亦让人避而远之。
35、心善自然美丽,心真自然诚挚,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淡泊寡欲可以养神,宁静致远可以养志,怡情适性可以养和,观空自在可以养心。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人生。
36、自信的人生最美丽。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自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自信的天空永远是蔚蓝的,自信的心灵永远是充满希望的。有了自信,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有了自信,你便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37、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
3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四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初中三年级的一篇文章,读完《敬业与乐业》一文之后,我有所感受:。
明白乐:一个人就就应要敬业和乐业。而敬业和乐业的基础是要有业,有业才能使人在经济上能独立,获得生活的保障;才能拥有锻炼自我的潜力。有业才会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有也还会是生活起居有规律……“对于不一样的人来说业都不一样。有业之必要”于学生来说,“业”自是学习。每个人都应有业。
待我读完“百丈禅师”的故事之后,初觉得此人太死心眼了,而之后一琢磨,却觉得自愧不如,与“百丈禅师”相比,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缺少老禅师的那种矢志不谕的品质。他日日坚持,直到八十岁!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又多少个24小时啊!而此刻的我们却连自我的计划都做不到!起码的言行相顾都没有,更不论坚持。而我们总把期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并为今日的失言,自找一个理由,不愿下功夫。
敬业,每个人都就应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凡做一件事,便最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事的名称,从俗人眼中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是在于是不是把一件事做的是好是坏。
乐业,我们有了敬业就就应乐业,我们对我们的职业都应产生必须的兴趣,因为那些都是我们务必做的,我们就就应尽量把它们做的最好,同时也就应过的快乐,在职业中寻找快乐。
凡一件职业总是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每一件职业的成就,离不开奋斗;要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往往在职场中会有竞争,好会在竞争中得到快乐。
在职场中我们更需要职责,敬业既是职责心,乐业既是趣味。
每件事都有其独道的乐趣,做到“敬”与“乐”,相信生活会更多彩!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的是对天才的赞誉,是对成功者的仰慕,但事实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平凡之人,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难道因为我不是成功者,我就要怨天尤人吗?不,我们不能活的如此之卑微,相反,我们应活得更有尊严,更精彩。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个目标呢?梁启超在他的《敬业与乐业》中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演讲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梁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的准则,也许你永远都不能成为天才,但是你却可以拥有敬业精神让自己成为“专才”,成为那个工作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最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妙,反倒变得不适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作,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并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总统和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上并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职业是一件值得做的正经事,因而是神圣的。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
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公司的价值,对老板的忠心耿耿,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的是对天才的赞誉,是对成功者的仰慕,但事实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平凡之人,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难道因为我不是成功者,我就要怨天尤人吗?不,我们不能活的如此之卑微,相反,我们应活得更有尊严,更精彩。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个目标呢?梁启超在他的《敬业与乐业》中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演讲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的准则,也许你永远都不能成为天才,但是你却可以拥有敬业精神让自己成为“专才”,成为那个工作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最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妙,反倒变得不适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作,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并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总统和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上并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职业是一件值得做的正经事,因而是神圣的。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
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公司的价值,对老板的忠心耿耿,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有的人把时间虚度了,有的人却过得很充实。这都是因为前者无业而后者有业所造成的。虽然我们此刻学习很苦,但比起那些无业的人不是幸福的多吗?毕竟我们是有业——学业的人。而这门业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业了。只有善待这门业,才能做出成绩,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亮丽多彩!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善待这门业呢,这自然要与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敬业,乐业二词联系起来了。
当人有一份职业后,最基础的就是敬业了。敬业有两层含义:一是敬重自我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我们对待我们的学业也应是这样,因为我们在学习,我们学习了,就应引以为自豪,而我们也应有钻研的精神。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是自豪的,当然也会有人说是苦的。但是整天在学校里一事无成就不苦吗?恰恰这种人是生活的最痛苦的。因为他们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而内心是痛苦的,这就与那些敬重这项事业的人刚好相反。
当然不只需要敬业,而且要乐业。因为“举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热爱它,才能把这项事业做的更好。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学习很难很苦,因为这样会使我们更费力的学习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是带着不满的情绪的。
最后,我要借用《敬业与乐业》中的一句来结尾:“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读过梁启超先生的《敬业和乐业》后,从文中受益至深,让我清楚的了解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但“敬业与乐业”的前提下必须“有业”,没有它,“敬业与乐业”就无从谈起,没有“有业”,“敬业”哪来的“乐业”之说!特别里面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句话说得多么的精僻!
“有业之必要”于我们来说,“业”自是学习、工作。读完“百丈禅师”的故事之后,初始觉得此人太呆板、太死心眼了,而随后经逐一琢磨,却觉得自愧不如,与“百丈禅师”相比,我们缺少的不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缺少老禅师的那种日日坚持,矢志不谕的品质。现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无法完成自己的原先制订的决心和计划!我们的言行和行动都总是没有相顾,并且无法坚持,而且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并为今日的失言,自找台阶下,不愿下功夫。这则故事也启发我们一定要好好深思熟虑,对于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少年,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呢?现今的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社会一片繁荣,市场化也越来越浓,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很难,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就更难了。当你选择了这份职业的时候,你想好了要为他而付出吗?我们一直在为生活而劳动,其实也是为了劳动而生活。不管做任何事情,处在某个位置,事和名称都会有大小、高低;但从事的本质来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在事物的运行过程中缺少了任何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掉链子的。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里,全看自己的才能如何去劳作,使之得到圆满,自我感觉良好,别人看起来也不错。这也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去劳作。这便是“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我们虽不是没有职业的懒人,更不是社会的蛀米虫。
可是一次又一次不完成任务的我们,安然地回到家后,享受着父母创造的环境;总想着“下一次”的我们,悠然地面对着心切的父母和社会的期望……甚至跟“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等同!真是“懒”字当头,万事不成啊,“懒”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而“放纵”这个敌人胡作非为的又是我们自己,克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当我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要敬业”这一问题时,我觉得“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特别是最令我深受启发的是《庄子》记佝偻丈人承绸的故事。“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一个佝偻的老人,几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所有道理的精华!凡做一件事,要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一颗勇于探索的心。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便把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眼睛去对待,无论别的什么好处,都不要与之交换,换得一时的轻松、愉快;你敷衍它,结果它也敷衍你,最后,一事无成。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呢?唯一的秘诀便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便是敬。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社会环境下,并拥有着健康的身体,我们起码要把我们身边的小事做好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我们应把每一件事通过努力,做到出色,就算与他人之比,相差之,但我们无悔,因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努力了!然这所有的前提见出于“专心致志!”唯有用心,我们才能有成功,若“坐这山,望那山”,则“一事无成”!这便即要“尽职”又要“敬职”了。所以,我们要满怀热枕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脚踏实地,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至于“乐业”,我认为书中的那句话便足以诠释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算对自己的职业如何不满,但我们都必须去做。我们要从中寻乐趣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花儿总是在努力地开,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在流逝。而对于我们,为何不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呢?从职业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品味生活!对于有的人总叹息“做工作好苦呀!”对于这种叹息声,无论任何人都曾经说过。反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喝酒,去游玩等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有些人抱怨自己本行,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哭丧着脸去做和快乐的去做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做一件事情,就要身入其中,从起点、过程、终点中去体会每一个阶段,回想自己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就有一种归属感。要在工作中与同行比较、竞争,要时刻告诉自己是最强的,在不断的工作中战胜自我,领略出趣味,这样,生活才有价值。愿社会的青年才俊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面向未来。
总之,每件事都有其独道的乐趣,我们要明白“敬业与乐业”并非是某种硬性规定的条款,而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一种渠道。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敬”与“乐”,只有这样,相信信生活才会更多彩!才使我们享受的无限的乐趣。
哲学感悟心得篇十五
教师是一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引导和塑造着无数学生成长的道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体会到教师哲学的力量。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的感悟和心得体会,阐述关于教师哲学的思考。
第一段:哲学的价值与教师的使命
教师是哲学精神的践行者。哲学是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探索与思考,而教师则是以生命赋予生命,以知识引领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要有持续学习的意识,拓展视野;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变革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将哲学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教育。
第二段:教师的人本关怀与理性思考
教师的人本关怀是哲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用心感受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与价值,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同时,教师也要进行理性思考,对教育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只有关怀和思考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段:教师的创新与批判精神
教师要有创新与批判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创新让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而批判使教师能够对传统教育积极批评和反思。教师哲学的创新和批判意识,不仅能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更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段:教师的榜样与服务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更是社会的模范。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生活的引导者。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无私的服务精神,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哲学的榜样和服务精神,为学生和社会树立着崇高的形象。
第五段:教师的自我反省与成长
教师应该有自我反省和成长的意识。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提高的途径。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教师哲学的感悟和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悟到教师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坚持人本关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持创新与批判精神,不断探索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将保持自我反省和成长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哲学精神为指导,坚定地走好教育的道路,影响更多的学生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0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