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9:31:07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大全(19篇)
时间:2023-11-04 19:31:07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每次备课时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这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精品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一

过程与方法;学习诗歌诵读技巧,教会学生诵读,赏读,品读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回归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近代文学有这样一位人他自称“东方老憨”,然而热情洋溢,感情丰富。朱自清称他为抗战前的诗人,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书籍进行整理与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他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他就是闻一多,出示闻一多的简介,指生读,今天我们就走进闻一多去欣赏他的诗歌,感受震天憾地的民族魂。出示《一句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让学生画出生字,注意停顿。

2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4指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交流上述问题。

6浏览课文,文中“一句话”之哪句话?

二了解背景。

三品读诗歌。

1自由读第一小节,思考,你有什么问题?

过渡:火山的缄默意味着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对中国崛起充满信心的?

3自由读第二小节,写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交流:铁树开花。对那些不相信的人怎么做的呢?谈谈你的理解,指导朗读,

5对比“咱们的中国”

指导朗读。

6齐读全诗。

三拓展。

出示开国大典图,冰雪图,奥运绘图体会咱们的中国。

四结束《七子之歌》。

板书设计i一句话。

闻一多爱国。

咱们的中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三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四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五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二次备课。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玩具到处都是;

生3: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七

;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1版)
目 录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2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 第2课 种植凤仙花 5 第3课 种子长出了根 8 第4课 茎和叶 11 第5课 凤仙花开花了 14 第6课 果实和种子 17 第7课 种子的传播 20 第8课 凤仙花的一生 24 第二单元 电路 27 第1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27 第2课 点亮小灯泡 29 第3课 简易电路 31 第4课 电路出故障了 33 第5课 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35 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 37 第7课 电路中的开关 39 第8课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41 第三单元 岩石和土壤 43 第1课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43 第2课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48 第3课 岩石的组成 52 第4课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58 第5课 岩石、沙和黏土 65 第6课 观察土壤 70 第7课 比较不同的土壤 74 第8课 岩石、土壤和我们 79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

科学探究目标 1. 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 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3. 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花生、蚕豆、凤仙花等)、放大镜、镊子、浸泡一天的蚕豆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 分钟)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

将注意力集中到种子。

二、聚焦 (3分钟)
试着说一说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植物的种子? 学生分享交流收集到的种子。

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种子。

三、探索 (27 分钟)
任务一: 根据收集的种子,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任务二: 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想法画下来。

任务三: 取一粒干的蚕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并用镊子解剖浸泡了的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任务四: 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研讨:
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

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小结: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未来会发育成植物。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学生分享猜测,并画下想法。

学生解剖浸泡的蚕豆种子,并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做好记录。

对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学生能正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正确使用放大镜和镊子,会解剖种子。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清楚种子的内容结构。能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四、拓展 (2分钟)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根据收集的种子设计制作种子贴画。

激发学生对植物种子的兴趣。

第2课 种植凤仙花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来源:学|科|网]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4. 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1.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2. 培养合作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花盆、土壤等种花工具,透明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 分钟)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种植凤仙花,怎么种呢? 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

[来源:学|科|网z|x|x|k] 将注意力集中到种植方法上 二、聚焦 (3分钟)
我们种下的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 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

聚焦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观察记录。

三、探索 (27 分钟)
任务一:花盆种植 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的种子,种到花盆或校园的花池中。

(1)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2)用手指在土中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任务二:做种植杯 问:什么办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方法: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要保证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

注意: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和右,为观察根的方向做准备。

任务三: 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引导:种养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知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是关键。我们什么时候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 小结:每人准备记录本,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成一本植物生长日记。观察记录方式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或为植物拍照,使用测量纸带。

研讨:
1. 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小结: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选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出芽率。

2. 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发芽?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结合种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

3. 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小结:坚持观察,及时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花盆种植。

学生思考什么方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来源:学§科§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种植杯。

学生思考并交流记录的时间、内容和记录方法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会种植的方法;
能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能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四、拓展[来源:z。xx。] (2分钟)
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

自选发芽土豆块等开展种植养护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除了种子之外的其他繁殖方式。

第3课 种子长出了根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 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 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3.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3.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4. 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
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 分钟)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 学生根据观察和养护的情况进行分享。

将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长势情况上。

二、聚焦 (3分钟)
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学生思考 聚焦本课重点:认识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来源:z+xx+]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来描述。

小结: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是温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浇多了,种子被淹死了,还可能是种子本身就不健康,这些都是造成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给植物浇水时,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呢?请你推测一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验证实验:
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

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研讨 1. 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来源:学|科|网z|x|x|k] 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 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学生描述种植杯中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

学生推测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预测。

[来源:学科网]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来源:学|科|网z|x|x|k]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来源:zxx] 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0分钟)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

2.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第4课 茎和叶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 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来源:学科网] 3.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 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来源:学科网]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
黑色纸、燕尾夹;
塑料袋、细线;
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环节[来源:学,科,网]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结合经验交流茎和叶的作用 将注意力集中到茎和叶的作用上。

二、聚焦 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方法指导: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观察一株凤仙花,测量植株高度,说叶子的数量,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的叶的分布,并做好记录。

聚焦到对于茎和叶的生长。认识到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三、探索 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 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 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我们可以推出红色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

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 将变红的凤仙花的茎用刀片分别纵向和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是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色的圆点,这都能说明红色素水在茎内流过。

基于对茎的外部和内部的实验观察,可以得出茎的作用是运输分水,植物的茎除了运输水分还能运输养料,也就是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方法: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一天后的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这表明叶子上的水分蒸发了,遇到塑料袋变成了小水珠,这说明植物的叶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研讨 1. 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2. 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学生结合经验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并写下想法。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茎的作用。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结合实验观察能认识到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 1.认识不同形态的叶。松树、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树的叶,同学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想一想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比如仙人掌,叶子又细又小,它的生活环境一般是水很少,阳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像牵牛花这样的是缠绕茎;
向日葵爱这样的茎是直立茎;
土豆这样的茎是变态茎;
西瓜这样的是匍匐茎;
葡萄这样的茎是攀缘茎。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茎和叶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来源:z§xx§] 能认识到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以及认识更多茎的种类。

第5课 凤仙花开花了 科学概念目标 1. 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 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 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解剖花,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 观察雄蕊和雌蕊,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想它们的作用。

3. 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要解剖的花、镊子、放大镜,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精心照顾的凤仙花都相继盛开了吧!细心地同学应该都观察到了一株植物从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的过程。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花的样子。[来源:学科网zxxk] 将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 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认识花的结构是关键。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结构。

聚焦花的结构上。

三、探索 任务一: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解剖花 实验材料:一朵完整的凤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镊子、记录纸。

活动指导:
1.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剥下来。

2.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

3.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小结:对花进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观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务二:观察雄蕊和雌蕊 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放大镜观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还很轻;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体,用手摸一摸,有种黏黏的感觉。

提问: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 小结:细心的同学可能观察过,结果后花瓣都凋谢了,说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实。经过观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轻,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当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这其实就是花的传粉过程。当传粉过程后,雌蕊就会进一部分发育成为果实和种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结构,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三:观察更多植物的花 桃花:观察桃花,会发现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样,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学上,我们把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没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观察南瓜花,会发现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没有雌蕊,像南瓜花这样,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它也属于不完全花。

小结:桃花是完全花,因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们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研讨 1. 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来源:学*科*网] 2. 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小结:经过对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可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解剖花的方法,亲自动手解剖一朵花。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与雌蕊,推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来源:z|xx|] 学生观察更多的花。从花的结构上对花进行认识。[来源:z&xx&]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认识到花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来源:zxx] 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 1. 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对花授粉,另一种的用毛笔蘸,都是将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 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过程。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可以帮助花传粉,自然界中的风也能帮着传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教师分享的方式课下开展授粉活动,并收集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第6课 果实和种子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 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 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凤仙花果实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果实上。

二、聚焦 我们观察一朵即将凋谢的凤仙花,我们会发现,花瓣和花萼都脱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却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渐膨胀起来,这就是凤仙花的果实。

学生观察。

聚焦植物的果实。

三、探索 任务一:认识植物果实的生长变化 (1)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果实形成后形状有一段时间是不变的,形状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实会开裂。果实是由小不断长大的,从还有花的果实,到花刚刚凋谢的果实,再到种子逐渐成熟的果实,最后果实成熟了,也就是果实成熟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

任务二:认识果实的结构[来源:z|xx|] (1)摘下一个快要成熟的凤仙花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

用手轻轻拨开凤仙花的果实,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凤仙花果实的内部有棕色的小种子,种子外面就是卷成团的保护它的果皮。我们可以看到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除了剥开果实进行研究,还可以将果实切开研究。取两个还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分别将其纵切和横切来观察果实的结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纵切时凤仙花果皮卷曲了,种子在果皮的里面,横切时果皮将种子紧紧的包裹起来,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在观察中你是否发现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

任务三:数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1)认识完凤仙花果实的结构,再来数一数一个凤仙花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又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 (2)经过观察,每个凤仙花果实里种子的个数是不同的,一个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10粒左右的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能结出10-20个不等的果实,这样算下来一株凤仙花可以结出上百粒的种子。结出上百粒种子的一株凤仙花是当初我们播下的一粒种子长成的,这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真实写照。

任务四:观察更过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1)在研究时,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根据果实的不同,可以用手将果实剥开研究,也可以将果实横切或纵切,切开来研究。在观察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

(2)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研讨 1. 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种子则起着传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 植物结出许多种子有什么意义? 小结:我们种下的一颗凤仙花种子,又收获了许多的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许多多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续并壮大的! 学生结合图片或实物观察果实的生长变化,比较异同。

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学生观察横纵切后果实的结构。[来源:学科网] 学生数凤仙花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来源:zxx] [来源:学科网] 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来源:学科网zxxk] 在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中,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能认识到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在观察更多植物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 思考: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 比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实,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种子,课下同学们可以再辨认更多的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及生活经验分辨果实和种子。

有继续探究果实和种子的浓厚的兴趣。

第7课 种子的传播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
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l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l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l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集中话题 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 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了解学生原有概念。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观察材料。

猜想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说出依据。

继续了解原概念 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源:学科网]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讨论学法。

巡视指导 观察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用画图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

搜集并保留证据。

提出质疑 整理记录,进行交流。

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使认识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但此时所形成的观点还不够清晰,有待证明。

板书:风、水、动物(人)、自身弹射 归纳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及与其对应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

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和测量工具的出示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启迪与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问题,启发集体思考。

全班交流,修订完善。

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巡视指导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来源:学§科§网z§x§x§k] 整理现象,交流,质疑。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回顾与 拓展 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 自由讨论(辩论)。

感受传播种子对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义。

用泡泡图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种子的主要方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

内化知识。

观看视频:蒲公英的旅行 布置作业 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        炸裂、弹射 ——弹射        圆形   散落 ——跳动(滚动)
内部有很多空气——水力   有钩刺、味道鲜美——动物(人)
学习指导 l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果实或种子的特点 实验证明结果 [来源:zxx] 活动小结 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种,这些方式与____________有关。

教学评价 评价依据:
1. 观察记录表 2. 测试结果 3. 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 4. 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 教学后记[来源:学+科+网] 第8课 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2.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 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 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 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 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 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的整理,认识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的图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个人观察记录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 分钟)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并且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展示种植过程中的图片。

观看活动图片,回忆种植活动 将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种植活动上。

二、聚焦 (2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准备自己的种植观察材料。

聚焦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对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 (30 分钟)
任务一: 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任务二: 结合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照片,可以将其按照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结合排序可以看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务三: 根据对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我们来计算一下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久时间。

任务四: 根据凤仙花不同阶段植株的高度,绘制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

绘制完统计图,结合统计图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
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研讨:
1. 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进行说明。

2. 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结:成熟的凤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根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果实里有种子,种子的存在使物种得以繁衍后代。

3. 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个月左右,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旺盛期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描述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

学生计算凤仙花每一阶段经历的时间。

学生绘制统计图,观察凤仙花高度生长规律。

基于学习成果,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认识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四、拓展 (6分钟)
1.课下找材料,做一个凤仙花实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进行比较。

寻找材料制作模型;
结合种植经验比较。

增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 电路 第1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到电与生活紧密相连。

2.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科学探究目标 1.头脑风暴分享交流关于电所了解的内容和想知道的问题。

2.调查家中的用电器。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调查活动。

2.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海报纸、马克笔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用电器调查结果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 分钟)
谈话:
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提问: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思考、交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电的主题上,明确研究问题。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 头脑风暴原则:
1.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

2.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不要批评或妄加评论。

3.努力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

任务二: 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 安全用电提示:
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

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裸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班级讨论、头脑分享自己的观点 班级分享调查结果 调取学生初始想法,使得尽可能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分钟)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思考、交流 感受“电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2课 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 连接简单电路 2. 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 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

2. 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感受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

提问:它是怎样亮起来?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用示意图表达想法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点亮小灯泡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 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安全提示: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观察:小灯泡,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探究结果 牢记在心:安全提示 探索、记录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增加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研讨 (10 分钟)
1.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2.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观察连接图你认为哪些能过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 3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根据探索结果,总结归纳出小灯泡点亮的方法 第3课 简易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池盒和灯座以及开关点亮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灯泡 、导线、电池 、电池盒、灯座、开关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 回顾:
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组装一个电路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组装一个电路 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任务二: 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任务三: 3.画电路连接图 小组合作完成电路的组装,并在电路中安装一个开关,最终在记录本上完成电路图的绘制。

通过动手组装一个电路,明确电路的组成部分。并在电路中安装开关,了解到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讨 (10 分钟)
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 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将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 思考、交流 根据探索的结果分享交流在电路中,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最终明确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

第4课 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 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所学的电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故障电路 2.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讲解: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提问: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怎样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呢? 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将话题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1.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把我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任务二: 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任务三: 3.每个小组检测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时,将电路故障检测表补充完整 班级交流:电路的故障和如何进行故障检测 制作电路检测器 注意安全用电 检测故障电路,记录检测结果。

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并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并记录电路检测的结果。提示学生有序的进行排查 三、研讨 (10 分钟)
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 交流检测情况 根据探索结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电路的方法 第5课 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 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有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 体会有序检测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接线盒 2.电路检测器: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提问: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吗?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看不到电路,如何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 二、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记录检测结果。

(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检测两次)
任务二: 2.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在检测前测试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并记录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推测内部的连接方式。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有序测试的能力,以及有依据进行推测的能力。

三、研讨 (10 分钟)
1. 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么连接的吗? 2.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绘制示意图 分享、交流:怎样毫无遗漏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通断的情况。

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意识到有序测试的重要性。

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检测认识到有的物质易导电;
有的物质不易导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路检测器 、20种检测材料 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提问:
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思考、交流 将话题聚焦到:为什么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 二、探索 (25分钟)
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 先检测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 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3. 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到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4. 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又什么异同吗? 提前检验、预测、实测、记录、分析比较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0种物体 通过测试搜集证据,发现有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通过测试、比较和分析最终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研讨 (10 分钟)
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整理检测记录 分享交流、发表观点 阅读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根据探索结果,讨论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可以导电。归纳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合理运用解释生活种的现象。

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7课 电路中的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回形针开关 2.简单电路 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

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倾听、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电路种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二、探索 (25分钟)
1.观察小开关 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

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3.做个回形针开关 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 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 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 一个描点上。

(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观察开关,并把这个小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思考 按照操作说明制作回形针开关 通过观察和制作发现开关的特点,搜集更多的现象和证据发现开关是如何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三、研讨 (10 分钟)
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根据研讨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交流 根据探索结果,通过交流最终发先电路种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 课后完成:制作、思考 将所需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8课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

2.开关可以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科学探究目标 1. 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制作。

2. 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

3. 经历过程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倾听和表达设计的的想法。

2. 乐于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套装盒 材料袋 鞋盒(自备)灯泡 、导线、电池 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提问: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 回顾、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安装一个照明电路。

二、探索 (35+40分钟)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

(2)房间需要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2.班级交流 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 (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 错误连接。

4.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 明确设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房间设计图纸。

班级交流小组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安装照明电路 班级展示小组的最终成果 说明:
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设计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环节希望学生经历1.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明确问题 确定方案 设计制作 改进完善 2.把学到的电路知识运用学到实践中。

第三单元 岩石和土壤 第1课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即为什么人们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因此,用“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这一活动贯穿本课的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认识到岩石、土壤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和土壤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同时,学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化的历史。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对采集来的岩石、土壤进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八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活动导入。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

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一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二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三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四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五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六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七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把主体课文《升国旗》《我们的祖国真大》同“快乐读书屋”《家》、“能说会写”《我所知道的祖国》以及“语文七色光”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了解祖国(首都、国徽、国土、祖国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教材内容之间整合的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努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1、学习本单元生字、词语,背诵升国旗、我们的祖国真大两篇课文。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多媒体课件。

7课时。

1、升国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语言美,使学生乐读,爱读。

3、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做到读中有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热爱国旗的情感,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带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这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非常壮观,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同学们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先请一位小朋友拼一拼。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1、小朋友请看,图上画得是谁?在干什么?请说一说。(出示课文插图)。

2、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课文中是怎样写升国旗的呢?

3、自由把课文读一读,并且把不会的字圈出来。

4、现在同学们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5拼音识字小组赛.

出示标注拼音的生字:“升,旗,起,正,您,敬,礼”,小组“开火车”,哪组又快又准,哪组就可得到优秀奖.

三、书声朗朗,感受语言美。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老师今天带来了五星红旗,我们都看见了他是什么样子,对于国旗你还知道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师小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是多么自豪啊!你能用自豪地语气读这句话吗?相机板书(自豪)。

(2)出示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第一句.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升国旗时,我们听到了什么?

(2)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是怎么升起来的?

(3)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4)多媒体演示升国旗.,五星红旗升的多高啊,在祖国的蓝天上随风飘扬,谁来读这一句。

(5)指导朗读第二句.

3、指导看图,引导第三句.

(1)升国旗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

(2)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3)指名读句子,并做动作.

(4)“您”在这儿指谁?”您”一般用在长辈或值得你尊敬的人身上,在生活中可以用”您”称呼那些人?你能有感情的读出这句话吗?相机板书(尊敬)。

(5)指导朗读第三句.

(6)表演朗读第三句.

4、同学们读得真棒,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读给同桌听好吗?

四、课后延伸,感悟国旗美。

1、同学们,你们学了这首诗,看了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现在想对国旗说什么?

出示:五星红旗(指名自由说)。

升旗仪式结束了,同学们的心情激动吗?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背一背,好吗?

听着同学们背的小诗,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让我们一起来唱唱。

五、课后小节。

我们的国旗真美丽,我们的祖国真美丽。小朋友们!我们爱我们的祖国也爱我们的国旗,回到家里,我们可以画一画升国旗的场面给爸爸妈妈看,也可以收集更多有关国旗的知识,我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做一名爱祖国的`好少年。

板书设计:

1升国旗。

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

高高升起。

我们立正,

向您敬礼。

后记: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对课文理解较好。背诵较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升,旗”等7个字,学写“升,国”等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学习偏旁“囗、纟欠、礻”。

3、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做到读中有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认识“升,旗”等7个字,学写“升,国”等8个字。

教具:生字卡片。

一、回顾儿歌内容。

背诵这首儿歌。

1、引背什么旗是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的?升国旗时,应当怎样?

2、轻声练习背诵,小朋友们一起背。

3、边背诵边表演。

二、愉快识字。

1、巩固会认的字。

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

游戏:找朋友。

一名同学读字音,另一名同学找到标有这个拼音的汉字。

2、学习会写的字。

(1)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字。

(2)说一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用“我们”“国旗”各造一个句子。

3、指导书写。

(1)认识新偏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并指导学生书写.。“囗—国、纟—红、欠—歌、礻—礼”

(2)渗透识记汉字的方法,也鼓励孩子们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识记汉字。指导“升,我,们,立”

(3)巩固识字,通过猜字游戏加深记忆.

4、学生独立书写,教师指导。

三、交流汇报。

交流国旗知识,

四、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本课生字。

后记:生字较少,学生掌握较好。

2、我们的祖国真大。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借助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会认读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2课《我们的祖国真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随文识字。

1、自读诗歌。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2、小组合作读。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

3、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用生字卡片反复读,要用字组词,选词说话。

4、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三、教师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祖国各地的图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飘雪花。

南方开鲜花。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后记:课文押韵,朗朗上口,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2、会书写本课的生字,并能写得很漂亮。

重难点: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认读。

2、同桌互查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好。

二、交流收集的图片。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是祖国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小组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3、编写练习。

4、汇报。学生汇报编写怕一段话。

三、写字练习。

1、在黑板田字格是,教师范写“北”,让学生观察笔顺,书空后在练习本上写。

2、讨论其余4个字怎样书写才美。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写法。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四、课外作业。

五、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把自己编写的一段文字整理好,保留起来。

板书设计:

2、我们的祖国真大。

真北家开泳。

后记:难写字学生掌握不好,详细指导后,已学会。

快乐读书屋: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蓝天白云的家。

树林小鸟的家。

小河鱼儿的家。

泥土种子的家。

祖国我们的家。

后记:课文较通顺,学生读得流利通顺。

能说会写:

我所知道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国徽的样子和自己对国徽的认识。

2.通过交流对国徽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对国徽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激发血色怀念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具准备:5分硬币、国徽挂图。

教学过程:

七.创设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币,观察一下它的背面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国徽上都有什么图案,把你观察到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汇报、评议。

4.国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你都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国徽?学生汇报,自由发言。

5.学生汇报课前搜集有关国徽的有内容。

6.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怎样做才能为“国徽”增光添彩。

7.朗诵与国徽有关的诗。

8.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小组或同桌互说)指名汇报。

9.小结:

对国徽的尊敬与热爱表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希望同学们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徽增光。

后记:学生通过读写,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八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篇十九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051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