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19:47:16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2-24 19:47:1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5—106面

[]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3个黑棋子、5个白棋子,分组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然后汇报。)

生1:我们摸到的白棋子多,黑棋子少。

生2:我们组的结果也他们一样。(正当我要组织学生讨论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3:老师,我摸的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一楞)

师:哦!不一样,那你说说。

生3:我摸到黑棋子多,白棋子少。我试了两次。

师:那你再试一次,好吗?(我把他的纸盒摇了摇,又让他重新试了一次,结果摸到的黑棋子少,白棋子多。再试了一次,还是一样的结果。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

师:刚才,全班52个同学,有51个同学摸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小。

师:有一个同学摸到的结果和我们不一样,这又怎么解释呢?

生1:他可能把棋子放下时没有摇一摇,又摸到了同一个棋子。

生2: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说明他很例外。

生3:这种情况说明他很幸运,好象中了奖。(学生笑了,刚才那位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

1、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

教学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这样容易引领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也就能让课堂非预设生成的问题变得精彩。片段中,老师面对生成的问题没有简单地“裁决”,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也因此成就了无法预测的精彩。

2、关注生命的灵性,生成对话资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教师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生命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上例中,教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对话,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探讨,是学生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得以闪动。

3、搭建辩论的平台,实现个性张扬。

数学学习中,仅仅会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上例中,教师并没有示意学生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辩一辩,说一说,,从而让每个个体在辩论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使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了人格平等的精神交流,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处处彰显生命个性的色彩。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二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他们说:“其他班这会儿在上课哦!”于是,他们很快安静下来,嘴唇抿得紧紧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进入了会议室。来到会议室,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后,他们很兴奋,忍不住要说说话。我说:“聪明的孩子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儿。”(这句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了。)“这会儿我们该干什么呢?丁老师建议你们呀,静息,安安静静地等待听课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三(2)班同学给其他班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吗?”“好!”声音响亮而有自信,真棒!一会儿,教导主任陈老师来了,再过一会儿许多数学老师来了,又过一会儿,蒋校也来了,之前知道蒋校是教数学的,因此我还挺希望他能来帮我听听课,给我指导指导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有很多问题,但纯粹自己进行反思,有些问题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进行自我反思。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我自己理解也并不透彻。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时候,如果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数据该和学生如何解释,如何处理这种不理想的数据呢?由于在试上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心想这种可能性很小,应该不会那么巧出现吧。但往往最怕出现的情况,它偏偏就会出现。这不,第二小组在装有三红三黄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红球,6次黄球,看到这组数据,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只好请学生先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而为什么忽略,后来也没有和学生说明。这怪我考虑不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也告诉我,想到一个问题,不能拖着不解决或者回避,而应该马上着手解决,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

猜球这个环节,是我最纠结的一个环节,原本以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却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1号袋放两红四绿的小球,2号袋放四红两绿的小球,3号袋放四红两黄的小球。从中任选一个袋,猜一猜是几号袋,用摸球的方法进行推理猜测。第一次摸出绿球,有学生居然说能判断肯定是1号袋了,还有学生说是2号袋,但就是没人说要排除3号袋,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自己说排除3号袋。我追问:你能确定是1号袋吗?(不能)你能确定是2号袋吗?(不能)那你能确定的是什么?(1号袋或者2号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几号袋,最后还是我进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红球,现在你能确定是几号袋吗?(不能)第三次摸完后你能确定吗?居然大多数人认为可以了。这下我急了,我们之前摸20次,题目中也有一题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数很多时,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比较多,才能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在只摸了三次,能确定吗?这下,学生好像听到我的语气是怀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说不能,但到底为什么不能,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想来,学生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全在于我没有在之前的环节中强调摸许多次才能判断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几次的,但由于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清楚,我急于把结论告诉他们,于是那个原本设计好的计划没有实施,因此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试上时,猜球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课时能把两题连线题做好就不错了,还有一题思考题就留着给学生课后思考。但没想到,今天猜球环节结束时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今天学生小组活动时特别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较试上时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逼着我课上就要解决那道有难度的思考题。所谓有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把圆划分成几个“扇形”。在这道题上我思考的不多,没有给学生“铺路”,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最后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黑板上进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这道题简单结束。这里的处理非常粗糙,课后问了蒋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结合蒋校的点评再次反思。

1、巡视发挥作用,不慌不忙处理偶然性第二小组摸球时,我巡视过他们一组的情况,虽然觉得数据“奇怪”,但没有给予指导,继续让他们进行实验。蒋校提出教师巡视就是为了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努力寻找有利于这堂课教学的数据资料。在发现第二组数据异样时,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一次实验,挑选比较合理的数据汇报。集体交流摸球情况时,发现这组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我居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比较温柔的)“第二小组有没有偷看?”其实这种偶然性绝对是存在的,但当时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我明显感到自己有点慌了,于是请学生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蒋校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慌,为什么要忽略,应该要解释,不然学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偶然现象。设计这个活动时,我要求摸20次球,现在想来如果摸40次,数据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小一些。

2、巧用错误资源猜球环节,看到我第一个摸出绿球时,有学生说是1号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们说的是“一定不是3号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们引到我的思路上来。蒋校说,其实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如果是学生说,那效果比教师说要好。这里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举手在反对,那就让学生说,让他们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反思这个环节,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我对学生还不是非常信任,我担心他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发现错误后,我急于纠正,却忽视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会犯错,但也会纠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犯错——反思——纠错的过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蒋校建议练习题的第二题连线题可以不用,换一个超市里的转盘图片,根据图片请学生说明转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这样给学生一个表象,学生在设计最后一题思考题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了。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思维才能层层深入。否则直接让学生设计转盘,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难,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扇形”是什么意思。只有几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画出扇形。如果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做转盘,在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代表奖品的各个区域,再进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听了蒋校的建议,我有一种再上一次这堂课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握适时地进、大胆地退,给学生辩论展现的机会,再加入这些设计,我想这堂课一定很精彩!

最后要夸一夸我们三(2)班的孩子,举手非常踊跃,思维也很活跃,只是我还需要修炼,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11月2日)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三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四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六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在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难点,学生轻松掌握重点,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近,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平,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五上可能性教学反思篇七

“可能性的大小” 这一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概率知识内容,是课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6~107例3、例4、例5;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84、85页)出现的,从而相关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通过“猜想—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主要是“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以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防止试验的意外,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老师准备材料时特意让学生从“黑球9个、白球1个”这样特殊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也多。

[现象]真的意外吗?

老师在一个盒子里放入3个黄球和1个白球,问:如果连续摸10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7次摸到黄球,3次摸到白球。

生2:我猜是8次黄2次白。

生3:我觉得是9次黄1次白。……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猜?

生:因为盒子里黄球有3个,而白球只有1个,所以我觉得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猜得合理?(生齐喊:摸摸看!)

教师指名让一个学生上来摸,其他学生记录。最后,大大出乎意料,结果竟然是7白3黄。

教师非常尴尬……

[分析]实际上摸球意外结果的出现,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与“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难道这一结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吗?--没有,从可能性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于10次摸出来全部是黄的都有可能。试问:如果这10次摸出来结果真的是黄的要多,那么学生就验证了黄的摸出来可能性要大吗?学生就没有问题了?难道用摸10次的结果就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吗?

[现象]“统计”是好办法吗?

1、教师在盒子中放入1个白球和3个黄球,请学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结果会是怎样?

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后问:要知道谁的猜测比较合理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摸10次,请先摸好的组上台将数据填到汇总表中。

4、观察汇总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统计总数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分析]用全班汇总结果分析而把某一组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掩盖起来,这样的教学表面看似乎没有了问题,学生不管摸出来情况怎样,只要最后一统计汇总,你的个别意外得服从全班统计的结果;但是从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存在摸出来白的反而多这种可能,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偶然性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这对学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说是一大遗憾。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验证”吗?

概率是一个既难教又难学的内容,毕竟因果关系更习惯,逻辑思维更清晰。对错误概念的研究显示,一些错误概念(如预言结果法:将概率很大等同于一定会发生,概率很小等同于一定不会发生,50%概率等同于“不知道”或“不能决定”。)都与因果思维有关,它们顽固而难以改变。

学习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简单地用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猜想-验证”模式教学,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际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来的黑球要多,但实际上师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数球来验证是验证不出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59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