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报告时,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改进,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一
农业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自古至今都是各行各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民生计,经济的发展与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各方面都较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究竟有多大的转变?趁着暑假回家的这段空闲时间,再加上我也是家在农村,为此便对家乡揭阳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分析。
揭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处东经11524-1163745和北纬2220-2330。全市总面积5240.5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形以山地为主,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北部为大北山,大南山横贯中南部,两列山之间夹着榕江流域平原和低矮丘陵,大南山以南则是龙江流域平原。2001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146.2万亩,其中水田113.6万亩、旱园32.6万亩。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全市年均降雨量正常年份在1750-2119mm之间,年平均温度为21.4℃,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但是每年夏秋期间常有台风影响我市,自90年以来每年一般有2-3个台风影响;我市人多地少,2001年全市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472.7万人,人均耕地0.25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乡镇劳动力达240万人。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7.94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92年增加32.64亿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五业比重为41.5:1.4:16:29.9:11.2,农村人均收入达3581元,比建市之初的1992年增加2388元。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则作为农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一切的农业活动都是在耕地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揭阳的耕地基本上集中在揭阳市的四周,包围着中心的城市地区。农村也相对集中在这一部分地区。作为南方地区,本地的主要农作物跟其他地区一样也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由于地处温;热带,揭阳地区的阳光充足,雨水也充沛,对于水稻的生长特别有得,尤其是一进入夏季,水稻的生长更为迅速,在农历的六月便可收割。
对于揭阳的农业来说,相对于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说很有特色,在这里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新旧共存。在这里既有高新技术的利用与实践,也有古老的耕作方式存在。以此次的水稻夏收为例,从人们所用的收割工具便可看出了本地农业的新旧共存。繁忙的农田上既可看见先进如巨型收割机在稻田上来回的影子;也可看到农田上一上一下起伏不断忙着用镰刀收割的农民的身影。在农田里,收割机的效率高而且一条龙地把稻谷热干装袋;而对于人工收割来说,虽然效率低,而且速度慢收割完毕还需晾晒数日才能装袋。但这对于农民来说却易于掌握,技术含量不大,同时人工进行收割也更符合了中国农民的吃苦精神。除了上述的新旧共存外,农田里施放的肥料也可看出。农田里既有化肥厂出品的化肥,也有农民自产的绿肥。
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本地来说,正在逐渐地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这近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生产中去,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而且鼓励了农民多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种植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力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
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农村的变化,现在的农村早已不再是解放初的农村样子了。在现代的农村里不再是单纯的农村气息,还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农村里不只是有以往的农舍和晒谷场、古井等这些农村特有的建筑。,还有了许多新的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等。现在有这些新兴的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的农村在揭阳地区已不再是少数了,有百分之八十的揭阳农村都是这样的类型。而且这样的乡村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几个加工种类相近而且地域也相近的农村往往成够成就了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支柱产业。迄今为止,在揭阳市出现这样的镇或县不下百个,往往这样的县镇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外,大部分的劳动力及土地都是用来进行食品小商品的加工,制作等。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二
今年我响应市委市府名师支教传帮带的号召,来到胶州四中,在一年的支教过程让我们认识了四中的一草一木,了解四中教育的一点一滴,对于农村的高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想将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报告如下:
农村高中的老师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但是有些问题让他们无可奈何,与城区高中相比有这样几个问题:
与城区高中相比,农村教育在上班下班是很不方便的,在没有学校班车的情况下,有车一族至少也需要半小时左右,没车一族,就拿做公交车来说吧,比如:从南华苑开始坐车,就要先做206或者16,然后半道转成6路,下了6路车还有大约10分钟的路程,如果坐车非常顺利,也几乎1小时,如果加之等车时间,就有可能1各半小时至2小时,加入早上第一节有课,那就要6点就走,比起城区7:30,要浪费1个半小时在路上;万一有个什么急事,打车都需要将近30元钱的;另外班主任看班,城区的班主任可能晚上熄灯后就可以回家,而农村的班主任特别是女班主任由于时间太晚就要睡在学校,甚至一周都不能回家;虽然现在很多都是有车一族,还有一个安全更值得重视,每天穿行于204国道,车水马龙,不分心还好,分心时真让人后怕。(何况每天有多少事情需要思考,需要及时解决,需要和平处理),而这一方面,农村教师没有任何补助和特殊的照顾,依然毫无怨言地穿行于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之间。
除了交通,还有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对于农村学校的老师,中午是没法回家的,孩子要不送给老的,要不就是托管,不像有些单位中午伙食进行补贴,这一项农村学校是没有,老师们都得自己掏钱的,一顿饭两种平常的菜和一个馒头就是5元钱,这是对教师进行优惠了,要改善生活一般就是接近10元了,现在一切从简,说实话教师的福利也几乎为零了,如果能每月给教师一定的补助,提供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更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今年一共来四中20多名支教教师,可见农村的教育严重师资不足,师资流失的原因:1.上班下班不方便,2.孩子上学不方便,3.城区教育机会多,4.职称评上了该进城享福了……;现在扩招学生,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很多老师的上课很不规范,严重缺乏培训过关,有些已经评为高级的教师退居二线,不再兼任教学工作,这样造成教学师资的匮乏,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招收新毕业教师之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做好传帮带,做好互助组的工作,实施奖罚政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于教课成绩不理想的老师要及时谈话、鼓励,做好组内的问题查找。
农村的教育不仅需要软件的“扶持”,更需要硬件的“帮助”。政府应该给农村学校配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在四中配备先进的讲课仪,教师上课比以前的效率提高,让很多课堂精彩绽放。现在微课教学日新月异,如潮水般涌入课堂,但是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地方进行开发微课,一没有高级的电子备课室,二没有高级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高配置的微机室,这让很多教师没有开发微课和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得以配置,教育又会升一台阶。
由于农村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很多教师只是靠着吃老本生活,这样就会抑制教学的前进,政府能够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农村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相关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开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彩的“他山之石”,相信教师不会出现日久倦怠的思想,反而会时刻想着创新。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资金,希望领导们重视,同时希望农村的教育能迎来美丽的春天。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三
摘要: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
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然而,一般人认为早恋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尤其对女孩更为明显突出,但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早恋常常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亦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学习,为将来的恋爱与婚姻作准备,不宜过份禁制或压抑。
早恋的定义。
关于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早恋,也没有广泛的共识。一般认为,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就算是早恋。但在这种意识下看,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则被归为早恋,显然不科学。
早恋一词的科学性。
一些新兴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学生认为早恋一词并不科学。因为少年在青春期加速发育,第二性征出现后,逐渐sexualmaturity,生理和心理都有成人化趋势。所以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普遍情况,是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必然,不应该用早恋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来描述,因此也有人认为早恋应当称为青春期恋爱。
早恋的特点。
由早恋的各种情况综合起来看,早恋通常有下列4种特点:
朦胧性。
青少年对于早恋发展的结局并不明确,早恋的青少年仅仅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而对未来家庭的组建、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关系、区别友谊和爱情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矛盾性。
早恋的青少年其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和其喜欢的异性接触,又害怕被父母发现。可以说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是并存的。对于暗恋的早恋者而言,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是否向爱慕者宣示爱意(表白)的矛盾。
变异性。
友情是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因为青少年往往欠缺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及经历,导致双方缺乏互信;关系一般都难以持久。正是这样,常常令双方的心理造成痛苦。
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极其隐蔽,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传递感情,进行秘密的私下沟通和感情交流,家长和老师难以发现,但也有青少年会公开他们的关系,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
在程度上,大多数早恋者还主要是交流感情,或者一起玩耍;从人际关系上看,一般没有超出正常的朋友关系,但有的早恋者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交流感情外,有时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的喜好上,女孩通常喜欢比自己年龄大、比较成熟的男孩,而男孩则通常喜欢比自己年龄小的女孩,且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年龄相当时,女孩会采取主动,但根据实际情况看,更多的是男孩采取主动。这现尚没有定论。
早恋原因的类型。
早恋的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8种:
爱慕型。
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类早恋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下面3类:
仪表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专长型。
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
品性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好奇型。
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模仿型。
这是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从众型。
这是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愉悦型。
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补偿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逆反型。
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的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上述的各种类型也常见于成年人的恋爱之上,尤其是第一次谈恋爱,当然也没有经历过早恋的人。而且,因为成年人的力量较大且有较多的知识,所以产生的相同后果有些性质比早恋的孩子更为恶劣.
其他地区和时代。
在西方社会,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亲吻、拥抱,被视为正常。(何况西方社会本较开放,异性朋友间拥抱是完全可接受的)。
只要未有发生性行为或导致少女怀孕,即使是在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会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高中生谈恋爱的。近年虽有宗教界人士针对未婚性行为提出异议,但提倡的仅是婚前守贞运动,并非禁止青少年恋爱。
事实上在西方早恋一词并不存在,或许是由于西方的教学系统较宽松,绝大部分西人对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是非常不理解的。
在中国旧社会,大都是父母包办婚姻,虽然有大量的小女婿、少夫妻,也只能称为早婚、早育。至于恋爱,则是不论何种年纪,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不只有早恋被认为是不好了。
早恋的危害。
由于早恋难以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使早恋者注意力分散,使得自己的志趣和目标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都对人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对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害而无益。可见早恋造成危害主要不是因为早恋本身,而是来自早恋者受到的多方面压力。
下面是一些教育者归纳出的一些危害:
1、早恋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来看,由于早恋,往往使同学们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恋爱上,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中学阶段正是同学们长身体的时候,随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要求有相应的体育锻炼,否则,很容易发生心音微弱、供血不足、头晕等疾病。早恋的同学由于缺乏体育活动,所以发生这种疾病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同学。另一方面,由于早恋的同学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焦虑、烦躁、疑惑、嫉妒等不良情绪。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食欲不振、浑身无力、头晕恶心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出现消化道疾病、低血糖症状等疾患。
再从中学生的心理角度看,早恋的同学都有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间既有欣喜,也有百思不解、难以倾诉的苦闷。这些同学的恋爱承受着家长、教师的压力,同学们的白眼,恋人的挑剔和故意的非难,这一切使得心理承受力本来就差的同学无法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同时,早恋的中学生课后很难与恋人见面,但又抑制不住对对方的思念,这时,有的往往会耽于幻想,在幻想中寻求慰藉,得到满足。此外,有极个别的学生在早恋中,由于抑制不住冲动而与异性朋友发生性关系,这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同学跨越雷池之后,顿觉爱情原来就是如此,而萌发厌倦生活的念头;有的学生则将社会的道德、责任抛到一边,疯狂地追求性刺激。由于这些痛苦的心境和不健康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中学生的道德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扭曲。
2、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干扰极大。
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成千上万的实例告诉我们,沉湎于早恋的同学多数都是沿着感情直线上升,成绩直线下降的轨迹运动的。然而,有些向往或陷入早恋的中学生却认为只要热恋的两个人志同道合,就不会影响学习。他们甚至概括出一个所谓男+女=两个人的合力的公式来。大量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幼稚、糊涂、错误的。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早恋不光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也有寒风刺骨的冬季;在早恋的小河中常常会波澜叠起,漩涡环生早恋的中学生时常要经受嫉妒和失败的折磨!这一切对于涉世不深、意志薄弱、情感易于冲动的中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超负荷运载。在早恋的沉重的几乎要压垮全部稚嫩心灵的超负荷运载下,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屡见不鲜的。
3、早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越轨行为。
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更严重的是有的男生让对方怀孕后,陷入到一种极端恐惧和痛苦的境地之中,既不敢让家长、老师知道,也不愿让同学知道,而去求助于一些骗子、社会渣滓堕胎,使许多女生因此而再次失身,演出一幕幕堕落、出走、自杀的悲剧,年轻的中学生朋友们,应当警惕啊!越雷池一步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成为早恋的牺性品!
4、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
据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中学生过早涉及爱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流氓、殴斗、盗窃等社会现象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学生的早恋有关。中学生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至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中学生恋爱还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他们的经济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在从初恋到结婚的一段马拉松式的恋爱期间,需要相当的一笔金钱花费。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点零花钱又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样中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诱发偷和抢的念头,最后锒铛入狱。有一位早恋的中学生,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平时自己手里就没有零花钱,谈了女朋友之后,为了掩饰自己家庭生活的拮据,便萌生了给女朋友买一条金项链的念头。由于借的钱不足,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和几名同伙一起破门而入,偷了一条项链,送给了女朋友。案发之后被捕入狱,家长、老师无不为之痛惜!类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足以引起中学生朋友们警惕了!
以上我们谈了中学生早恋的后果,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早恋的影响面广,危害极大。青少年学生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过早地涉入早恋的区域,切莫被异性的撞击弄昏了头脑,特别需要的是理智和冷静。要切记:早恋,是一枚包着糖衣的苦果!
对早恋情结的正确疏导。
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
1、要克服不良倾向端正思想态度。
青春期产生早恋现象,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是低级下流。只不过不应当在这个时期谈恋爱,这个时期谈对青少年朋友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是一种性心理的误区。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生早恋现象十分普遍,婚前性行为、未婚妈妈有相当比重,现在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难以治理。我们应当吸取这个教训,防微杜渐,不要让这种现象在我国重演。
2、自觉的约束自己,减少不良的性刺激或性诱惑。
中学生早恋,固然有其青春发育期自身的原因,但是大众新闻传播媒介,报纸、杂志、戏剧、小说、电影、电视乃至服装、广告等对男女性爱,尤其是性的不适当渲染或暴露,是诱发初中生早恋的外部因素。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对中学生的毒害就更深重了。
因此,青少年朋友要自说的抵制黄毒的侵害,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
3、要加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
要通过各种方式自觉地加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确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拼搏。精力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是易于抗干扰;要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和后果,避免进入这一误区;一旦进入,就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冲出来,越早越好。
收到了他人的情书后。
在学校里,有的同学本无这方面的想法,却收到了他人的爱慕信息,怎么办?
一要正确对待。
必须明确,此情暂不宜接受。如前所述,该时期的青少年思想、世界观尚未定型,前途未决,可变性还很大,实际最终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从情感上说,大都是一时的冲动,难保永久;在意志上,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从经济上看,远未具备恋爱的经济基础;从精力和时间上看,必然出现与学习争精力、争时间的矛盾现象,最终牺牲学习,从而影响前途,丧失机遇,那真是得不偿失。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宜贸然接人家轻率抛来的绣球。自己的态度应明确,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二要妥善解决。
一般宜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心,珍惜友谊。不宜轻易嘲讽、训斥、谩骂对方;或随意报告老师,向同学公开,使人家难堪。这样是不理智,也是不文明、缺乏修养、不尊重人的表现。最好是若无其事地进行冷处理。对方写信、递纸条多半是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进行的一种试探,对此,自己不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照常与之正常交往,既不过于疏远和回避,也切不可过于热情、亲近,可略冷淡,让对方了解你的心意。这样既不伤害人家,也让对方知道,这只是一厢情愿,有个鸣金收兵的下台的台阶。
早恋的益处。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早恋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早恋也可以使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早恋的类型可以归纳为8种:
第一种,爱慕型,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早恋;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早恋。
第二种,好奇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sexualmaturity,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龄群体。
第五种,愉悦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第六种,补偿性,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早恋现象。
对早恋的评价。
在中国文化、社会上的普通观点是,早恋对青少年的前途和出息可以有坏处。很重要一种原因是教育制度富有极大竞争性。报纸和别的媒体也报导早恋这现象对学生的危险与家长的担心。这种现象也从一定侧面反映出成人社会对于主流话语权的垄断。
而把握好分寸、不轻易越界,这对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还是较高要求,不容易做到。基于很多人认为早恋发生不能避免,而适当的自控及外界对早恋的青少年做出适当的疏导和帮助却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四
汉语言1001冯细玲 201063120117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11年8月7日到2011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情况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2、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3、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4、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5、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
较大,社会保险发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三、思考与建议
养老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2、加快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善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要新、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接纳更多的老人进来养老。对于不能进养老院的老人应由政府出资建设困难老人集中居住点,专门用于赡养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政府要根据情况部分和全部负担农村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都要注重加强对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4、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老年组织建设。要将老龄组织机构延伸到村、组,同时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予以安慰,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的生活。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五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xx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亿4千9百多万,占总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亦达38.3%。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超乎我们想象。据测算,到20xx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要翻上一番;而到20xx年,中国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国家就是在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他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在5千到1万美元左右,所以我们体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庞大的老年人基数,无论是赡养还是医疗都得花钱,但对于中国来说,光靠国库是很难支撑起这样一大笔数额的。中国各地的公办养老院,目前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
根据权威统计,目前我国1.49亿老人当中,想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这样就需要有700万个床位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全国养老院的床位,总共只有150多万张,缺口高达550万。为了解决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统计呢,就是全国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呢,将近30万人,取得职业资格的,只是30万人当中只是两万人,非常少,所以这个是导致我们现在,整体上的养老机构,就是服务水平呢,上不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医疗问题;三是农村还没有养老制度安排;四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
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国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每年递增。据调查,自20xx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xx年8件,20xx年11件,20xx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国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而各地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各地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各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敬老、爱老、安老、养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要在全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六
**镇位于武陵东延余脉,是两省三地五县的交界点。全镇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人口8.5万。近年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始终抓住农民稳定增收这一核心,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镇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1、农林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我镇处于山区、丘陵、平原结合地带,全镇拥有山林面积27万亩,而耕地面积仅33708亩,且大部分耕地属挂坡地,非常贫瘠,无法推广机械化规模种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006年,我镇水果产量仅2963吨,出栏生猪仅5.99万头,山羊1.27万只,出笼家禽15.34万只。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镇从发展多种经营到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产业分割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生产正在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粮食、水果、牲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0年,水果产量1.1万吨,生猪出栏12.58万头,山羊4.7万只,出笼家禽57.5万羽。分别是2006年的3.8倍、2倍、3.7倍、3.8倍。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面貌显著改善。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以治水兴镇为重点,在全镇组织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全镇有小型水库1座,各类堰塘990处,总储水量300万立方,灌溉面积1.1万亩。建成水窖830个,水池730个,蓄水总量达268万立方。建成集中供水点三处,日供水规模达980立方。坚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4%。。全镇26个村居建成通村公路总里程200公里,实现通村公路全覆盖。
3、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山区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镇生猪饲养达到18.37万头,出栏12.58万头,能繁母猪饲养达5400头。土鸡养殖达82.9万羽,出笼57.5万羽,存笼25.4万羽。山羊饲养达到7万只,出栏4.7万只。在此基础上,突出山区特色,引导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养蜂、食用菌、花卉苗木、高山蔬菜、干果山货等产业,力争形成特色规模。新成立了15家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畜牧、柑桔、食用菌等十个方面的农业产业,兴民畜牧、喜洋洋等合作社已成为带领山区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镇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有18个,其中三堰淌、河田坪、官渡坪已达30万元以上。
4、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扶贫攻坚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民的经济状况、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2006年到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情收入由2849元提高到6780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入实施镇村一体化战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一倍多。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控规编制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区和重点开发建设片区的控规全覆盖。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商住楼盘数量、质量逐年提升,居民居住习惯悄然改变。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村民自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自治功能日趋完善,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了可靠保障;基层干部作风和方式不断转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人际关系不断融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我镇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镇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两种三养(种柑橘、种食用菌、养猪、养羊、养鸡)为主的支柱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养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村级债务问题。现在债务大多是集资修路、兴建学校或办企业和借款上缴税费所致。由于村里欠部分农户的钱和部分村民不偿还过去的欠款,因而对村干部的工作和正常收费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开展一事一议和集资兴办公益事业方面困难重重,阻力较大,很难得到实施。可以说,村级债务已成为困扰村干部的一个最头痛的难题,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化解。
3、农业基础实施建设薄弱问题。首先是饮水难问题,**境内多为崇山峻岭,饮水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特别是桃树片,因受地质灾害影响,泉水回落,稍遇干旱,群众就无水可用.诰赐山、鄢家岗、吴家包等村由于河流遭受污染,群众饮水安全无保障,强烈要求改水。同时各类渠道、堰塘淤塞严重,大约有60%的行政村的沟渠急待疏通。再是交通难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走访中,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通村公路硬化及组级公路养护维修问题。目前全镇共有18.67公里村级主干道要硬化,52公里组级公路要维修。还有用电难问题。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越来越多,造成农村普遍电压不稳,电容不够,强烈要求供电部门增压扩容。
4、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5、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由于种田效益低,村里65%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已外出和经商,致使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据我们统计。我镇有空巢老人2524人,留守儿童1746人。大多数“留守儿童”由隔代老人照顾,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孩子们由于在情感和精神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容易形成心理问题。老年人得到的家庭照顾明显减少,很多农村老年人没有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场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6、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得到覆盖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非常鼓舞人心,深得民心。凡是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村,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外的扶持,工作如火如茶,成效明显。但是绝大多数村尚处于等待观望和羡慕不已的状态,热切期盼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尽早普惠于广大农村。并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实效。不搞形式,多办打基础,管长远的事。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新的突破。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准确把握山区农业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主村问题。为此,根据此次三万活动进村入户的调查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省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交通、水利、农机、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在资金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县级以下财政和农民自身的配套能力,不能在政策出台时才要求地方财政和农民自身配套,导致县(市)、乡(镇)、村三级“想办事”又“怕办事”;同时要在规划时要考虑“全覆盖”,不能让各地通过“争取”获得,既加重基层负担,又容易滋生和助长贪腐。
2、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总体来讲是健全的,作用发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村干部的权限和职能减弱,特别是一些贫穷落后的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干部待遇低,日常工作难以维持,上面的项目要不来,经济发展谈不上,有的甚至债务缠身,群众不满意,自己没地位,造成一些干部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无所事事,成天应付差事;还有部分农村宗族势力盛行,左右基层政权,影响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因此,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有计划地注重从回乡青年学生中选择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并适当的吸收一些30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以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村级班子的发展后劲。
3、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水利问题。目前农村水利设施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沟渠堰塘淤塞,大部分甚至基本丧失蓄水灌溉能力。今年这次大旱,山区人畜饮水问题已成为最大难题,水稻、玉米根本无法播种。必须加大投入,全力治理“碟子堰”,修复农田水利设施,这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头等大事。二是交通问题。近年来,政府对通村公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农村道路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因为国家补贴过低,给村居增添了新的债务。在山区,新修1公里通村公路需建设资金25万元,按政策,新修1公里通村公路国家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由村居和村民自筹。这对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些贫困村来说,根本无法解决配套经费,如我镇诰赐山村近年来为兴修公路新增负债30万元,在很多村形成了“路修得越长,村级债务就越大”的恶性循环。三是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农村的环境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生活垃圾污水、化肥农药加上工业污染,使得农村环境迅速恶化,人畜饮用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农村环境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省农村新农合己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农保才刚刚起步处于试点阶段,要加快推进速度。对新农合要不断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机制,以解决新农合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危重病人病有所医,残疾人残有所养。对新农保要将女性55岁、男性60岁以上老人纳入保险范围。鉴于农村“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的趋势,建议加大农村福利院的建设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5、对建立“三万”活动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要坚持工作组长期驻村制度,不能只开展三个月,要一定三年不变,单位干部可以轮换,使单位干部职工都受到教育,全面掌握群众所思、所困、所恶、所盼,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做好“三万”活动的平时检查和考核结账工作。要不定期组织抽查,避免有些单位走过场,浮于形式,可以经常组织开展比点观摩活动,让驻村工作组有压力,尽力把工作做好。同时要对三万”活动做好考核结账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对在“三万”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要表彰和提拔。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七
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件,占信访总数的29%;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20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28%,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离婚,反而哀求不要抛弃她,虽然丈夫不和她离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经常打骂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义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丈夫离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一种新问题。这类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离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设法卷钱远走高飞,然后就莫名其妙的离婚。有一位妇女,离婚后,又与某男青年认识结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语,一点一点的把女方的积蓄骗走后不知去向,给这名妇女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还有一名妇女与男方于结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刚满6个月时,男方提出到驾校学驾照,在学习期间又与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详情的情况下,又商量买一辆大车,由于没钱,丈夫以好好过日子为由就劝妻子到娘家借钱,妻子信以为真就与娘家借了7万元,钱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给妻子、女儿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既丢了人又丢了钱,最后人财两空。
4、由于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婚姻失败。
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关系难以度过“磨合期”。某村一妇女,刚结婚婆婆就说这说那,挑媳妇的毛病,丈夫也不太会做工作,还比较倾向母亲,从而导致刚结婚就离了婚。透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存在着错位问题,尊老不足,爱子有余是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村家庭对老人的需求相对重视不够,导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担负起照看孙子和承担小家庭家务劳动的责任,导致老人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子女对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了“过度关注”的问题,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第二,家长们虽然注重子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对子女的创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第三,在子女培养上的功利性明显,“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亲子之间较严重的矛盾主要发生在孩子上学方面,比例高达42%,农村家长们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个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能否实行下去,都还是问号。
5、生活困难成为婚姻家庭出现问题的又一诱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难,妇女没有收入,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为了靠男方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于一切不顺心都要忍受,从而导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现象频频发生。
三、农村婚姻家庭现状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还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内部问题”,“离婚不光彩”,到头来,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轻者离婚,重者发生伤亡事件,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社会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改善了,开始寻求一些刺激的、新鲜的东西,于是,有些人(大多数是男性)染上了“吃、喝、嫖、赌、毒”等恶习,有了这些恶习,势必要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婚姻家庭矛盾;有些人玩起了“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对婚姻神圣的殿堂却来去自由。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八
在当今社会,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和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整个国家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它,我们的政府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老龄化是整个的社会发展趋势,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因此,老年人问题也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为此,作为有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2007年7月23日到26日,我们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者一行7人在吉林市永吉县西阳镇大岗子村和响水河村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和农村养老问题做了调查。我们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条件及现状,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和文化体育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以访谈形式展开,在与老人谈话的过程中填写相关表格。我们走访了福利服务中心,入户和随机调查,咨询镇民政局老年庇护所等相关机构。
一. 入户调查和随机调查
1.老年人生活来源问题
该村老年人生活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的子女供养,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和自己的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并承担部分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二是少数体格交好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自己还拥有土地,土地的收益基本归老年人自己支配。据调查该村正常家庭中基本不存在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另外该村有少数五保户,他们居住在大岗村的敬老院里。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由财政局、民政局提供生活费用。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2.老人的医疗问题
医疗问题在农村问题中应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条件一般,只可以承担老年人非重大疾病的费用。我们去的时候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该村实行,也能为该村老年人减轻了部分医疗负担。按规定,每人每年只需要10元,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数目医疗费用享受不同比例的报销数额。此项政策在该村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尽管有村民反映合作医疗存在报销手续繁琐,且必须在定点医院看病等各种不便,但合作医疗为大家带来了明显的补助,所以村民都对这项制度表示肯定,并希望未来能在此基础上改进,更进一步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合作医疗制度给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现目前,医疗费用主要还是由老人所在的家庭承担,当老人出现重大疾病,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然存在,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社会普遍问题,在医疗保险还未能在农村实行推广之前,这基本难以彻底解决。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有现遗弃重病老人的现象,就算遇到了重大疾病,家庭还是会尽力为其医疗。
3.老年人的休闲活动
因有多个:一是为节约电费。二是给家里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现在的电视节目除新闻和极少的电视剧外,老人们都不喜欢。该村还没有设立图书角,原因是考虑到光顾的老年人不会太多。这与农村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与城市的老人不同,这里的老人对国家大事也不太关心。对精神生活关注相对较少。
4.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我们随机抽取了几十个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超过了80%。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现状都表示满意对未来的预期都充满乐观,这里的老人更多的体现出了与世无争的清淡。由于该村老年的生活比较充实,生活中有琐碎的伙计,家里有孙辈的孩子,所以笼罩在城市老人中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在该村很少见。该村被调查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并不迷信于鬼神。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晚年生活幸福安康。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率为 94.4%。调查中,有 63.3%的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31.1%的老年人感到基本满意;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不太满意的占 5.6%。调查中,有 96.6%的老人对子女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是满意的;感到非常满意的占 24%;感到比较满意的占 53.1%;感到基本满意的占 19.6%;感到不太满意的仅有 3.4%。
村医院的调查
在村医院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前任院长,而且这位院长担任此职位长达十七年之久。院长也反映老年人普遍都患有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症等疾病,而且“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农村十分突出。在老人的传统观念中,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不想再拖累儿女了,即使有病也最好一托再托,没到病倒就不会去医院,而且,现在农村的收入依然比较底。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成为院长和我们的主要话题了。院长介绍说,在这一政策出台后,医院的就诊率逐步增高了,住院人数也有所增加,此前一年才能有几十个老年人就诊,而2007年的半年就已经有超过一百二十人就诊了。
在采访的村民老人中,大家也普遍反映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决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这一代的老年人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磨难的一代,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在过去经济困难、社会**的日子里受尽了各种痛苦,相对平静稳定的生活已经使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这就是中国农民非常质朴可爱的一面。他们的儿女虽然大都在外打工,给以他们的关怀不够多,但他们都对此持理解态度,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老人们都支持子女出去闯自己的世界,而子女基本都能在物质上履行赡养的义务。而在精神上,老人们多依靠老年间交流活动排遣寂寞。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当然这也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家庭内部的和谐温暖来解决的。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九
在当下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婚姻问题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xx年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件,占信访总数的29%;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xx年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28%,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离婚,反而哀求不要抛弃她,虽然丈夫不和她离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经常打骂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义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丈夫离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一种新问题。这类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离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设法卷钱远走高飞,然后就莫名其妙的离婚。有一位妇女,离婚后,又与某男青年认识结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语,一点一点的把女方的积蓄骗走后不知去向,给这名妇女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还有一名妇女与男方于xx年结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刚满6个月时,男方提出到驾校学驾照,在学习期间又与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详情的情况下,又商量买一辆大车,由于没钱,丈夫以好好过日子为由就劝妻子到娘家借钱,妻子信以为真就与娘家借了7万元,钱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给妻子、女儿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既丢了人又丢了钱,最后人财两空。
4、由于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婚姻失败。
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关系难以度过“磨合期”。某村一妇女,刚结婚婆婆就说这说那,挑媳妇的毛病,丈夫也不太会做工作,还比较倾向母亲,从而导致刚结婚就离了婚。透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存在着错位问题,尊老不足,爱子有余是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村家庭对老人的需求相对重视不够,导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担负起照看孙子和承担小家庭家务劳动的责任,导致老人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子女对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了“过度关注”的问题,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第二,家长们虽然注重子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对子女的创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第三,在子女培养上的功利性明显,“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亲子之间较严重的矛盾主要发生在孩子上学方面,比例高达42%,农村家长们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个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能否实行下去,都还是问号。
5、生活困难成为婚姻家庭出现问题的又一诱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难,妇女没有收入,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为了靠男方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于一切不顺心都要忍受,从而导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现象频频发生。
1、历史原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还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内部问题”,“离婚不光彩”,到头来,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轻者离婚,重者发生伤亡事件,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社会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改善了,开始寻求一些刺激的、新鲜的东西,于是,有些人(大多数是男性)染上了“吃、喝、嫖、赌、毒”等恶习,有了这些恶习,势必要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婚姻家庭矛盾;有些人玩起了“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对婚姻神圣的殿堂却来去自由。
随着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一些人选择到外地打工或发展,从此开始了“孔雀东南飞”的生活,大部分妇女在家务农,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男人外出打工、挣钱。不少男人挣到钱却忘记了糟糠之妻。有的丈夫在外养了“小女人”,妻子却不肯提出离婚,于是,宁可什么都忍受,宁可当保姆。
3、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制建设是稳步发展,但是,还有相对不完善的地方。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受道德约束的地方多,而受法律约束的少。新《婚姻法》尚不够完善,缺乏对婚姻善意一方有效的救济措施。
1、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作用,加打力度宣传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要对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力开展一些弘扬家庭美德、良好道德的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创建和谐社会。
2、普及法律知识,强化相关法律求助措施,加大维权力度。加强《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将这些法律纳入普法总体规划,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弄懂、弄通相关法律,提高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3、加大调研力度,从源头上作好婚姻家庭的稳定工作。婚姻家庭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影响婚姻家庭的原因,探索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路子,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矛盾的发生。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帮助。建立一些诸如妇女庇护所、婚姻家庭服务热线,目的在于当人们的婚姻家庭亮起红灯或出现问题时,她可以找到相应的地方或部门去倾诉、去讨教、去寻求帮助,使其尽快地摆脱困境,走出误区,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纠纷发生。公安机关发现家庭暴力要及时出警;司法机关要出台相关整治措施,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她们打官司难的问题。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xx年8月7日到20xx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一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xx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二
阳素瑶船山学院2012级护理一班20129810109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养老设施状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1亿4千9百多万,占总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城市独居老年人占49.7%,农村亦达38.3%。农村老年人收入低,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超乎我们想象。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还要翻上一番;而到2050年,中国每3到4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是老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国家就是在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入老龄化,他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在5千到1万美元左右,所以我们体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庞大的老年人基数,无论是赡养还是医疗都得花钱,但对于中国来说,光靠国库是很难支撑起这样一大笔数额的。中国各地的公办养老院,目前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
根据权威统计,目前我国1.49亿老人当中,想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约占5%,这样就需要有700万个床位才能满足需要。而目前全国养老院的床位,总共只有150多万张,缺口高达550万。为了解决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统计呢,就是全国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呢,将近30万人,取得职业资格的,只是30万人当中只是两万人,非常少,所以这个是导致我们现在,整体上的养老机构,就是服务水平呢,上不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制度建设空白。
一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养老问题;二是城市无工作居民的医疗问题;三是农村还没有养老制度安排;四是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不容乐观的安老养老状况。
1、老年人的劣势。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
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严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国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每年递增。据调查,自2005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05年8件,2006年11件,2007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国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而各地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各地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各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敬老、爱老、安老、养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要在全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运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让老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生仍灿烂”。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三
农村养老的形势基本可分为四种: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2、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诉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一边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3、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4、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5、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社会保险发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四
商城县长竹园乡现有常住居民3000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全乡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1、全乡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2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0亩,总产量630.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红薯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5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0条,约100公里,部分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0个,小水池1000个,沼气池800口。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全乡享受农村低保200余户,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接近30000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0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0余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实行乡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乡容、乡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乡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乡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乡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丘陵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乡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的问题。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乡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乡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乡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乡党总支与乡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乡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民众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乡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五
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信08-1班姓名:叶江龙。
学号:200801030146。
一、调查问题起因。
我家在南阳,一个处于市郊的村子。南阳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中,而其中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明显。由于我们的村子处于南阳市城区内环附近,所以周围大多数的耕地都已经被征占,而且我们的村子也处于被拆迁的边缘。而在家乡耕地被占用的过程中我也听说甚至遇到了一些因占地问题群众与地产商或群众与政府部门产生的争执。当时我就想了解一下到底人们对占地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但由于是在假期,而且也没有做一份调查报告的想法,所以就放弃了。这次老师布置了一份调查报告的作业,我就想做一份关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这样既可以完成作业,同时也能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对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最好的调查对象应该是农民,这样能了解到他们对于土地被占后的真实心声,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我只能把调查对象定为郑轻的在校大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二、问卷情况。
(1)农村与城市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此次问卷共发出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其中,农村学生50人,城市学生39人。农村学生中认为占地现象严重的占85%,而且大多数认为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学生中认为占地现象严重的只有60%,且大多数通过新闻报道了解这一现象,因此90%以上认为占地问题对他们没有影响。
(2)大学生对占地赔偿问题的看法。
75%的学生认为如果这一问题发成在他的家中,只要赔偿合理,他们都会拆迁;20%的同学则不管给予的赔偿条件是什么,坚决不拆迁;只有很少一部分则选择听从大众意见,随大流。
(3)大学生对近期发生的因抵制拆迁而“自焚”这一事件的看法。
认为是建筑商太黑心赔偿不够;98%以上的学生则认为是政府职权滥用,逼的群众走投无路;只有极少数认为是群众觉悟太低而造成自焚这一恶性事件。
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87%的学生认为虽对有关强制拆迁人员有处罚,但力度不够;12%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官商勾结,草菅人命;基本没人认为政府处理的合理。
(4)大学生对于农村占地的社会影响及政府态度的看法。
28%左右的学生认为征占农村土地有利于城市化进程,25%学生认为占地影响了农民生活,47%左右的学生认为农村占地有利也有弊。
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政府出台的条例约束性不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2%的学生认为这些条例毫无作用;8%的学生认为这些条例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
总结。
对于农村占地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对它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况且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古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网络的发达已使他们接触到最时新的社会动态,这也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
(1)城市与农村学生对农村占地问题态度不同。
由于家庭的收入来源或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农村与城市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极大的差距。城市的家庭收入主要通过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成员工资获得,因此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土地的占与不占没有太多关注,他们只是通过新闻等媒体了解到这一社会现象,至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不太清楚,也许只是因耕地被占,使城市的粮食或蔬菜价格有所上涨吧。
但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的家庭可能正面临被拆迁的危险。而一旦拆迁,他的家庭可能除了赔偿所得的一部分钱就再也没有积蓄,并且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也会使他的家庭陷入困境。因此他们在平时也注意关注相关信息,并且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2)赔偿是农民关注的最重要的条件。
根据调查的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赔偿合理的情况下支持家里拆迁。这也能看出其实现代的大学生都有一种走出去闯的心理,因此他们对于故乡没有太多的依恋。他们只是想尽可能多的得到赔偿,用这一部分钱作为家庭周转的资金,或者当家庭富裕时,这些钱还可以作为他们创业的本钱。
虽然大学生是在校读书的而不是在家种地的,但以他们所遇到的家庭问题或以他们的见闻,大学生对赔偿的态度也能体现一些农民的心理。因此赔偿会是农民拆迁最关注的问题,赔偿的多少也就关系着拆迁能否顺利进行。近期发生的农民因抵制拆迁而自焚的事件,以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也认为是赔偿不合理造成的。
(3)在拆迁中,政府权力滥用。
在拆迁中,有很多政府执法机关协助建筑商强制拆迁的现象。而在近期发生的自焚事件中,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认为是政府职权滥用把群众逼的走投无路才选择自焚抵抗;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建筑商黑心,给的赔偿少造成的。但建筑商作为一个商人,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作为一个为人民办事的权力机构,在建筑商克扣赔偿金、群众利益没能得到保障时,应该对建筑商进行监督甚至制裁,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是协助建筑商暴力拆迁。
在发生自焚等恶性事件后,政府也有一定的处理,但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都认为对有关的政府官员及建筑商处罚不够。想想也是,群众自焚身亡,仅仅是当地政府的一些副手被停职,而后不了了之,一把手没受到任何追究,做为拆迁直接利益既得者的建筑商也没有得到任何处罚。难道群众的生命就如此没有价值吗?!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当人民最需要他们时,他们却在伤害群众。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政府的职能有所怀疑。
(4)在社会大环境下,征占土地的进程发展过快。
其实城市化的加快对广大人民都是好事,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但为什么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征占土地是有利有弊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也是房地产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但90年代房产泡沫一破灭,经济就再也没好转。最严重的美国2008年房产次贷危机,更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说明房产的过快发展也不是好事。它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不和谐的发展更多的是伤害群众利益,而且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村占地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政府要起关键作用。因此我建议:
(1)出台措施,规范农村占地行为,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例如5月16号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就很有意义,但我更希望能形成法律文件。
(2)要对各地官员进行教育,使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发生占地争执时,最好能使政府站在事外,以一个公正执法的角色去判定建筑商与群众的谁是谁非。在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应该快速地予以帮助,而不是去帮助建筑商暴力拆迁。
(3)遏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从银行贷款等方面着手调控房产业的过快发展。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占地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遏制地产泡沫的形成,也能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4)组织宣传队伍,对农民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到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征占农村土地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生活。以此来淡薄他们的恋乡情节。
我想通过这些措施,农村占地行为会更加规范,那些恶性事件也能得到控制,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建设也能健康高速发展。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六
1991年以来,中国政府在一些地区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探索不同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具体途径、实现方式和政策措施,建立与各种就业方式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形式,研究政府统筹管理城乡就业的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趁这个暑假,我在老家农村的工厂实习期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就业情况调查。
二.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无处就业,而用人单位缺找不到人,对经济的发展非常的不利,在一个城市辛辛苦苦打工几年、十几年,农民还是农民,融不进城市社会。进城农民在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甚至受到政策性歧视。两种户口,成为权利和地位不同的两种社会身份,加剧了城乡社会的收入差距,形成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建议,意见。
(三)对农村就业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1、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2、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3、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
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4、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七
防近视。
2.调查方法。
1.看有关的书籍和报刊。
2.上网浏览。
3.防问,了解学校同学的近视状况,以及近三年同学视力不良的发展造势。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近视的原因:在车箱里看书;在阳光下看书;在床上趴着躺着看书;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看书写字离书本太近了。
放平。2.多到外面去看看,不要用脏手擦眼睛,眼睛疲鍵的时候多看看远方一些绿色的东西,注意让眼睛休息。
4.结论。
如果大家不想近视的话,就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这样我们就不会戴上小眼镜了。让我们都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同学们有个别的缺作业,,且考试有不及格现象。我们的同学准备对本班学生完成作业和进行课外学习情况分析展开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同学本人。
2走访周围的同学。
三调查情况整理。
姓名情况原因作业完成情况。
李xx优秀上课注意听认真完成。
勤学好问。
李xx优秀上课注意听认真完成。
多看课外书。
李xx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
信息渠道走访同学。
四结论。
1因为同学们的自制力很差,如果不及时管教,会产生一种不想写作业的心理。所以做家长的要及时管教。
2作为一个学生,只有老师家长的管教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做作业是为了巩固当天学的新知识。小学生学得快,忘得快,如不及时巩固,就会忘掉。做了作业,才会使你对刚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所以,做作业并非无用。
3此外,学生应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应先把作业写完,再玩一些其他的东西放松一下,但不能耽误学习。
原来我们家小区门口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每天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那里嬉戏跳舞,清清的河水,欢快的鱼儿,我们陶醉其中。
但是,最近我却发现小河没有那么清澈了,还有很多小鱼都死了,河里有好多垃圾,我有些怀疑,因此,对小河的污染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观察了周围的环境,植物生长得很茂密,我排除了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可水中的死鱼非常多,垃圾也不少。这样,就只能是人为造成的。
分析。
1小河附近有一道公路,那里每天都有很多车辆通过。
2附近还有很多商贩在卖小吃。
3还有许多饭馆,小吃店和果汁店。
4我们看到了两个污水排放管道。
结论。
1有很多人往小河里扔垃圾,吐痰,小鱼吃后,导致食物中毒而死亡。
2由于有污水排放到河里,有的鱼是直接喝了污水被毒死。
建议。
河道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拉起手来,不要为了个人方便而污染小河,我们应该自觉做到保护我们的小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每好与和谐。
据了解,年轻一代比年长的一代要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小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都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我相信有了小朋友的环保意识,地球的未来大有希望!
刚到菜市场,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热闹的叫卖场景。买菜的、卖菜的,过往的人流、车流穿梭不息,好不热闹,这些叫喊声伴着来往车辆的喇叭声,人们讨价还价声、笑声,构成了一曲奇特的'交响乐。
菜市场里菜品比较齐全,还划分了菜类的区域。一些绿油油、红澄澄的各种新鲜蔬菜整齐地排放在台面上,比起以前那凌乱的菜场强多了。但是在这次的调查中,我要说的是:菜市场的地面卫生可不咋地,到处都是污水、烂菜垃圾,还有那溢出来的养鱼水与地上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更是臭不可闻。我想这么脏的市场谁都不愿意多逛,更是不情愿来的。
近来,有不少同学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买零食,导致同学们放学后经常在校外逗留。我对零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调查一下。
为了调查清楚,我特意到校门口的小卖部走了一遭,结果发现,小卖部的零食主要分成几类:1、油辣棒类;2、煎炸类;3、薯片类等。其中有五毛的和一元的,其中五毛的最多,但十分不卫生,特别是油辣棒,抓一包在手上都有许多油渗透出来,再仔细一看,每根油辣棒上都有许多细盐。就算这样,也有许多同学围在校门口买这买那。据统计,我班有1/5的同学买零食,买的这些零食还有两类:糖类和饼干类。糖类是最干净的了,可同学不太喜欢糖,自己知道这些零食有害身体健康,还偏向虎山行。有的同学几乎每天都能在小卖部看到他的身影。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再外面的小卖部买那些来路不明的零食,爱护自己吧,别以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去赌一场不可能赢的游戏吧!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八
为了解徐州市农民工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情况、工资被拖欠情况、下一步的就业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日前,徐州民调中心与徐州调查队联合开展了农民工就业、收入情况快速调查。调查对象为徐州五县及铜山、贾汪两区在本地企业和尚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共计240人。
调查结果显示,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收入,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和“子女教育”;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农民工将“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
一、被访农民工情况。
2、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中专。52.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23.3%为初中,13.3%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0.9%为小学及以下。
二、农民工就业情况。
1、以短期零工为主。57.1%的被访农民工为“短期零工”,30.0%为“长期合同工”,10.0%为“自主经营”,另有2.9%目前“失业”。
2、以技术工人为主。63.9%的农民工从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在内的简单技术工种,15.9%为工厂工人,13.3%为各类服务人员,另有6.9%为管理人员和办事员。
3、长三角地区为首选打工地。40.4%的农民工选择长三角地区为打工地,35.4%选择徐州本地作为自己的打工地,11.7%选择中西部地区,选择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3.0%。
4、工作强度较大。58.8%的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天数在25天及以上,其中31.7%的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30天;57.8%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其中28.8%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12.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
5、对工作满意、不满意数各半。调查中,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还有5.4%认为“比预想的好”;44.2%的农民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其中16.7%表示春节后将“换工作”。
6、六成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
在回答“您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具体打算?”时,60.0%的农民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5.4%准备“在家种地”,另有19.2%表示“还没考虑好”。
1、农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万元”。50.8%的农民工年收入为“1-3万元”;24.6%为“3-5万元”;1万元以下占15.4%,其中不足5千元的农民工比例为2.9%;9.2%的农民工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7.5%为“5-8万元”,1.7%在8万元以上。
2、半数以上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其中12.9%很满意,43.3%感到基本满意;32.9%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7.1%认为很不满意。
3、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79.6%的农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销”,3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来”,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赡养老人”,7.5%用于“医疗保健”,6.3%用于“储蓄”,2.9%用于“娱乐支出”,仅有0.8%分别用于“技能培训”和“投资”,3.8%用于其他方面。
4、工资被拖欠现象仍然存在。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有22.9%的农民工工资会被拖欠,其中6.3%的农民工表示“经常被拖欠工资,严重影响了平时生活”。
在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中,36.4%被拖欠“1-3个月”,25.5%被拖欠“半年至一年”,9.1%被拖欠“一年以上”。春节前,47.3%的农民工“全部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29.1%“拿到一部分”,还有23.6%“没有拿到”。
在回答“您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追讨被拖欠的工资?”时,65.5%选择“和老板商量”,24.1%“不准备要了”,10.3%表示“说不清”,无一人选择“打官司”。
三、农民工的期盼。
办理五险一金”。
2、在家创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创业的农民工,zui期盼政府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在贷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能“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医疗保险报销多一点”、“孩子上学不能乱收费,管理好肥料农药价格、质量”。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十九
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促进“三农”发展是多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却也是一个理论容易说通、实践难以成效的老难题。此次宁夏调研发现,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依然成效不足,而一些诸如农村资金管理公司、农村资金物流调剂公司以及村镇银行等创新型“草根金融”,通过接地气的、灵活多变的金融产品,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信赖和认可。这些“草根金融”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来的诸多成功案例,值得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推广。
“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巨大。
(一)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屡屡将‘三农’工作当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对于发展“三农”事业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伴随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
这种现象在宁夏同样普遍存在。一些例子可谓佐证,诸如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并不大、人口并不多的区域内,资产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却得以实现几何级发展,足见在目前的金融发展格局下,农村金融市场空间有多大。
以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为例。该银行所在的隆德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经济并不发达,县总人口才18.21万人。而作为该县唯一的一家村镇银行,于7月28日正式挂牌营业时,注册资本金仅为万元,但截止7月末,短短三年时间,该行资本总额已达3.4亿元,各项存款3亿元,在当地5家银行同业中占比8%,排名为第四位,超过了邮政储蓄银行;各项贷款1.84亿元,同业占比10%,排名第三位,超过了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存贷比61%,涉农贷款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无不良贷款。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服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全区唯一一家农村资金管理公司,月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而截至206月底短短3年不到时间,泰信公司共支持永宁、吴忠、中卫等地近4000户农户进行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涉农经济实体的发展,累计贷款金额高达近4亿元。
(二)“草根金融”表现突出。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一直强调并加压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模式,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但从整体来看,多年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实际成效并未能得到农户和基层政府官员的认可。
目前,在服务三农方面,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被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寄予厚望,但从实地调研了解来看,这几个渠道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使得农民从者几个渠道获得贷款,依然存在“贷款难”和“贷款贵”问题。
农村信用社:官办特性依然很严重。在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特别是信用贷款的时候,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同时还存在需要“走关系、工作人员要好处费要回扣、要求贷转存”等问题。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支持一些大型三农项目,一般农户需要的小额短期贷款,基本无法从农业发展银行得到支持。
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三农金融需求最大量的小额短期贷款,出于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依然缺乏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缺乏足质抵押物问题依然难解,而通过担保又将普遍增加3个点左右的年利率。
综合来看,调研发现,在农村金融这一领域,当地政府官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农户各方有共识: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嫌贫爱富”并没有发生改变,主要还是集中于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对于“三农”领域这样的小、散、短的融资需求,投入意愿不足;小额贷款公司,则普遍存在“唯高利率放贷”现象,且因为多少发生过催债、暴力要债现象,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户的心目中印象不佳;而村镇银行,特别是一些还不具村镇银行资格的各类资金管理股份公司的“草根金融”,深耕农村市场,开发各类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具有很高的信誉,获得农户的信任。
创新模式与亮点总结。
(一)以物抵贷,资金调剂。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耕种时节,农民往往急需用钱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资金需求较为集中而急切,资金短缺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农民只能到相熟的农资店赊账购买农资。这不仅制约了农民耕种生产的积极性,也给农资流通企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针对这一状况,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自治区供销社农资供应龙头企业——宁夏中农金合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由中农金合公司提供整体担保,由中农金合公司分布在全区各乡各村的下游经销商与农资店提供分户担保,通过“以物抵贷”的信贷方式进行农资、物流与资金的调剂,把给农民的贷款转化为种子、化肥等优质农业生产资料,让农民可以直接到就近的中农金合农资店选购农资。
这一方面为农民节省了时间成本,为他们及时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为农资供应商、经销商有效解决了因农资赊销而产生的资金回笼问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泰信公司对农村信贷经营风险的掌控,保证了涉农贷款资金的安全。
泰信公司创新开展的“以物抵贷”这一服务举措,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信贷资金为纽带,整合了农资供应—流通—销售—使用的上下游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达到了调剂农资、物流与资金的目的,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农民欢迎、经销商与供应商满意、信贷机构放心的合作共赢。
(二)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对种养殖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多方位金融支持的创新金融模式也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农民、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在运营中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上的需求,为入股农户、当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农资物流等全程化服务,是一个将农民信用合作、小额贷款、农资物流服务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微型金融服务组织。该公司打破单纯发放现金的放贷方式,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将农用物资作为“放贷物”,不仅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前服务,而且还将技术、营销等产中、产后服务纳入视野,成为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
目前,该公司正在努力搭建“三农”产品交易平台,把农资经销商、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商、种养殖农户串联起来进行公开、公平交易,并通过“赊销转贷款”和“贷物”的金融方式,作为联合他们的黏合剂,以达到支农资金的风险防范,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各个环节都收益的“共赢”局面。
具体做法是: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金融,在产前为农户提供物资化肥贷款、产中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产后进行帮扶销售。第一,通过将放贷款改为由供销社放物资,确保贷款资金用途【资金调配公司(付款)-供销社(交付农资)-农户(还本付息)-资金调配公司】;第二,若农户出现偿付困难,可用农产品作价偿付给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户(农产品作价抵债)-农产品交易中心(付款)-资金调配公司】。这样三方合作模式,最终有效实现了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获得农资贷款、供销社避免赊销坏账且扩大销售、放贷机构获得有效隐性担保这样的三方共赢。
此外,掌政公司还通过掌握有当地详细的农户基础资料这一信息平台,针对失地农民家庭,劳动力富裕农民家庭,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家庭,通过开展物流信息调剂工作,无偿带给它们各种政策、创业就业信息。通过创业贷款的形式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及时实现农民创业梦想。
(三)各显神通解决抵押、担保问题。
农户贷款难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苦于无有效抵押物。“草根金融”机构要服务“三农”,又得防范风险,该怎么做?各家机构各显神通。
宁夏中宁青银村镇银行创造性提出“以粮食贩运的上下游客户相互担保”、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则通过引进担保公司,推行公务员担保、多户联保,开办机器设备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探索宅基地、林权抵押等担保模式,破解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难”问题;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农村缺少抵押物,则根据农户具体情况,要求不同数量的连带担保之外,还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出具还款承诺书,这种做法旨在督促客户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同时针对部分贷款额度较大的农户,将其部分土地的经营权、第二处宅基地的使用权、设施农业经营权等通过村委会公正进行流转、抵押、质押等等。
“草根金融”成功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扎根当地”“拉近距离”是关键。
放下身段,扎根当地,走村入户,拉近与农户的距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户需求特征量体裁衣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是宁夏一些做得较好的“草根金融”的经验总结。
农村偏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缺失现象严重,是农民“贷款难”问题的重要症结。为破解这个问题,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制定了“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扶持产业,辐射全县各乡镇,实行整村推进”的营销策略,下沉服务重心,解决好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访农户、入棚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发放贷款。例如,该行营销团队自带电脑和打印机,深入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调研农户实际需求,以“三户联保”模式破解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现场为该村7户种植、养殖户办理了贷款手续。这种服务模式,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显然不可想象。
在农村,在农民的传统观念里,银行总是有门难进的固化形象。如何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获取农户的信赖,对于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颇有心得。该公司营业大厅显著位置挂的浮雕大字“农民最讲诚信,我们就是农民值得信赖的朋友”尤其显眼。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这简单一句话不简单,在其他商业金融机构肯定没有,农户一进门一看见这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该公司提出,“我们把农户即当成我们的客户,又当成我们的朋友。我们不仅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贴心、真心、细心。还要求让每位来到公司(中心)办理业务的农户都能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热情友好的服务;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农户办结各项业务,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二)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创新心态至关重要。
市场主体看到巨大需求,自然有抢占市场的创新积极性。但在金融这样一个高度管制的领域,市场要实现创新,若没有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允许,则也就难以见于阳光之下,更不可能成熟壮大。这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和创新心态也就至关重要。
在宁夏,我们走访的多家机构中,有两家公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公司名字有些奇怪。比如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小贷公司,更不是村镇银行,却又多年来在从事信贷业务。
后经了解得知,这一名字略显复杂奇特的“银行”,是当地监管部门出于无奈的一种打擦边球的创新。以掌政为例,该公司成立当年,全国正在全国有6个省市自治区搞“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但宁夏不在试点名单内。当地政府觉得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当地有基础,市场主体也有意愿来做,而为了不违反相关规定,故取名“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特别的名字。组建时的宗旨和企业章程是依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为原型的,也股权结构的设置是合作制的。
(三)以实现农户权益确权和可转让解决抵押难题。
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抵押物一直是农户贷款难的关键症结。一些金融机构在尝试用诸如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进行抵押,但又常受困于各类权益未能实现有效确权,且不具流动性。
因此,若能对农户各类权益进行有效确认,并通过机制创新,使之能够进行流转,使得农户的“死资产”变成“活资产”,由此对于解决农户贷款缺乏抵押物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在这方面探索着一条完整路径。年年底,平罗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具体承担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任务。20底,平罗县成立了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中心的农村产权交易范围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含农民开垦的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未利用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机具、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产权交易。
目前,中心已经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明晰了农村“五项权属”,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5800多笔,发放贷款2.42亿元。同时,实现了权益交易。该中心交易网站共发布交易信息150条,办理以农户宅基地为主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鉴证180笔,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转让交易鉴证290笔,办理黄渠桥镇前光村、候家梁村集体荒地转出交易鉴证2笔,交易金额达5700万元。
农村金融尚需更大创新空间和政策支持。
(一)扩大草根金融的政策优惠力度。
从几家村镇银行调研获知,缺乏足够可放贷资金一直是村镇银行未能有效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但按照现在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在定向降准、存贷比考核口径调整方面却一直未能享受到。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因为未能解决金融机构身份问题,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按照一般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两项的税率合起来高达30%,影响了企业近些年的扩大发展。
(二)解决“草根金融”未来发展之路困惑。
未来向哪发展?这个问题成为像掌政调剂中心类似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困惑不已的一个问题。
对该问题,现行国家政策层面给出了一些发展路子,但终究只是身份和名称的变化而已。例如:参照《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办法》,对连续经营良好的小额贷款机构,可以转化为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但现行的制度是村镇银行控股权归参与改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果改制,民营股份的控股权将会丧失。即使民营企业控股权愿意让出来,成立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知名度和信任度不高的小型区域银行来说,过多的依靠发起银行来支撑业务,那就完全是发起银行的支行了,如此也就失去了农村金融创新本质。如果不依赖发起银行,既要赋予服务三农的使命,又要吸收区域内公众存款来维持企业发展;既要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又要防范农村因没有抵、质押物而衍生的业务风险,生存空间和难度可想而知。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二十
通过调研,当前农村群众依法赡养老年人的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调研的几个村的部分村两委成员和普通群众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众属法律通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书籍,县、乡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组成的“法律讲师团”下村讲课来学习关于老年人赡养的法律知识。他们往往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法律通型的干部群众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其中还有5%的老年人会用法,与子女签订老人赡养协议。
(二)、似懂非懂型。在调研的120人中,有大约57%的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老年人赡养的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说和评论。他们往往不轻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干部群众对法律一点都不知道,这种人占26%。这种类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二、当地群众老年人赡养法律意识不强的制约因素。
(一)子女的问题。
1、子女经济紧张致使老年人赡养折扣。
对于以务农为生的子女来说,由于目前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多数农民收入不高,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双重压力。在现代家庭中老年人已经失去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家庭赡养老人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些人有的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有的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也根本无能力赡养自己的父母。
2、子女道德缺失造成老年人赡养丢弃。
随着老年人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降低、经济收入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家中的地位。由于农村传统的“分家”习俗,有的子女就以分家不公为由拒绝赡养义务,甚至将履行赡养义务与分得家产挂钩,强调“多分多赡养,少分少赡养,不分不赡养”;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继承享用过“祖业”而不愿赡养父母;有的认为自己已成家立业,无需再依靠父母,因此对老人不闻不问,更谈不上赡养老人;有的外出打工长年不归,根本不管在家老人的事,老人又不知道子女的确切地址,即使打上官司,也只能使法院要么无法立案,要么判决后难以执行;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体弱多病,实属累赘负担,不仅不从物质、精神方面给予关照,而且还进行虐待、遗弃,致使老人有家难归。
3、子女责任不明产生老年人赡养推卸。
有的家庭子女多,经常为父母赡养问题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他们对老人实行“轮班坐庄”的赡养方式,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来踢去”,老人的生活都成问题,精神赡养就更谈不上。有的子女不顾老人的意愿,为显示“公平”,将二老拆散,一个儿子负担―个老人的生老死葬。一方面,“老来伴”却被自己的子女判了“离婚”,二老不仅生活上被子女当作累赘,精神上也相当孤独苦闷;另一方面,一方老人先死亡,另一方老人长寿,于是该子女觉得负担太大,吃了亏,就要求由两方共同供养,于是兄弟姐妹间闹意见,老人遭了殃,两方都不赡养。因而无法靠自己解决晚年的生活保障问题。以致“养儿无法防老”、“三个和尚没水喝”成为普遍现象。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二十一
美国留学: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收入连续两年夺冠。
普林斯顿大学继前一年,连续两年夺冠。在专业领域工作十年以上的毕业生平均年收入是137000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哈维姆德学院、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海军军官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麻省理工学院、利哈伊大学等。毕业于前十所大学的中层骨干平均年收入为122500美元。该金额连续3年递减,但这次比头一年增长5%。
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新人的平均年收入中,陆军军官学校领先,平均为76000美元,麻省理工学院次之。据payscale的经济学家凯迪-巴德分析称,名列靠前的学校除了工学科等高收入领域的专业外,还占有学校的知名度和人脉的优势。
与此相对应,毕业于排名后十位学校的中层骨干的平均年收入与上次调查基本相同,约为44490美元。这些大学设有艺术领域等传统低收入专业,校址也位于生活费用低的区域。按照专业领域区分,中层骨干的最高年收入是石油工学的163000美元,位列第二的是航空工学的118000美元。
另外得知,工作的价值和干劲未必与年收入高低相一致。例如,回答工作场所为世界最佳毕业生比例最高的佛罗里达医院附属健康科学大学(达97%),中层骨干的平均年收入才71100美元,新人级别的刚到5美元。毕业生深感大有用武之地的专业领域中有护理、特殊教育、医疗技术;反之学到而不能发挥的领域是电影制作、服饰销售、服饰设计。
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篇二十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对现任村级领导班子不满意,还有百分之六的村民不在乎,只有将近百分之四的村民对现任的村干部感到满意,而且这百分之四的人不排除这些村干部的亲朋好友等感情因素。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干部领导班子,支持率和满意率竟是超出意料的低,没有群众的拥护,没有带领致富的能力,带头致富倒是做的很出色。此外村干部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没有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新村建设;重当前见效,轻长远受益,存在短期行为和追求轰动效应的思想,为求“政绩”而急功近利;只知道争取上面资金支持,不组织农民投工投劳。
(2)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难。村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级集体收入每年不足1万元。目前发展集体经济比较困难,原因也很多,一是受到资金的限制,二是缺少技术,三是缺少优秀管理者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但发展集体经济对于维护基层工作正常运转、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乃至巩固基层政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瓶颈”制约。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力度很大,但面临的困难是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是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与相关配套政策之间有差距。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县市以下政府的各项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二是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村税费改革后,村义务工正在取消,“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和额度,远远不能满足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村债务沉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村平净负债仍有4.31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力不从心。
(4)近几年来,随着村民收入的逐渐增加,改善居住条件已成为村民的迫切愿望,而且建房标准规格也越来越高,回眸村里住房的发展历史,村民有这样几句话:70年代建土砖平房,80年代起楼房,90年代建洋房,新世纪农民建别墅房。近10年内村农房建设将是一个大的发展时期,但透过目前农房建设的火爆场面,不难看出不少农房建设工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农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
1、地基基础处理不当;
2、墙体质量问题多;
3、混凝土强度不够;
4、“结构设计”不合理。
此外,村民盖房因贪图便宜而购买使用废旧建材的为数不少。近年来,在村住宅更新改造面前,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的大量旧砖石块、钢筋楼板流向我村。如一些旧钢筋被重新浇注在混凝土中“二次使用”;一些旧楼板、旧砖瓦和新材料搭配使用盖出“新楼房”。给房屋工程质量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5)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作支撑。目前大量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村民离开我村,外出务工经商,留在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难以提高。要在开展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在家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
(6)农民工问题。在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要增加。
村民收入就必须增加农民工的收入。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工资低、待遇差的体力活,增加工资的潜力很小,并且随着各项工作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难。究其根源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不足。
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在看到贡献的同时不要忽略他们为之付出的最大成本——家庭。由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大多数农民工不能带妻儿老小一同前往,于是便产生了老、妇、幼留守问题。
农民工以其经济收入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为之付出的家庭成本却很大。既不能孝顺老人,也不能照看孩子,既不能享受家庭的温暖,还耽误了婚姻大事。这些留守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新农村建设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7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