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编写一份清晰明了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逻辑和结构安排。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农业论文文献篇一
5.韩俊。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路径[j].上海农村经济,2012(11):4-8.
6.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洪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一以湖南为例[d]中南农业大学,2009。
10.黄锡富,胡宝清。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_式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8,(2):128-b2.
农业论文文献篇二
地方特色农业文献与地方文献不同,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地等人文自然状况,如:“省情”“市情”“县情”等资料,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主要记录根据,有较强的历史资料性。
地方特色农业文献,是基于一个地方的生物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一定的独特价值而形成的文献。它们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特色农业文献数据库相继建成。如: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的“牦牛文献数据库”,新疆农业科学院图书馆“长绒棉数据库”,青海农牧学院图书馆“高原生物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成,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文献保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农业论文文献篇三
随着我国发展的农业技术,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由此相应地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为了更好地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中职农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分析了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策略。
创业教育;农业专业;中职。
为了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切实推进,旨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纵观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诸如没有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提升农业专业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极有必要采取改善措施,提高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短缺农业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中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农业专业,担当着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重任。为此,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视野,能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也急剧增加了毕业生的数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回乡创业,大展宏图、打拼一片天地,既可以将就业压力减轻,同时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格局。
(一)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重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地结合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由此对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其次,因为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中职学校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在资金、实践场所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力度。因为欠缺这些保障,对顺利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也没有普遍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纳入创业教育。而在农业专业中,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具备不合理的设置。主要表现为刚性教育计划没有统一、缺乏灵活的课程安排。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未能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传授的一些知识,并不适应实际的农业生产。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为此,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应通过创业教育的推行,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农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应向综合化教育转化。将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对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体系应由纵深型转变为复合型。从单纯的传授职业知识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突出技术性课程,将其系统性和理论性淡化。加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强化系统的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生产经营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高素质创业教育的保证和前提,就是雄厚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为此,中职农业专业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的课程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进修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测评,完善考核体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以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在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农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出贡献。
[1]李谢颖。探析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j].学子(理论版),2015(2).
[2]韩岚岚,樊东,赵奎军。新世纪农业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
[3]郑玉艳。高职设施农业专业“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4]张志玲。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014(2).
[5]魏美华。农业专业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策略研究[j].南方农业,2014(36).
农业论文文献篇四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涵义,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
股份制是一种财产的组织形式,是由若干不同的所有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共同出资组成,出资人的收益按其出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特征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各类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以财产清晰为前提,以商品性和盈利性为主要目的,因此,实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对于科技部门来讲,原则上是只有那些直接为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服务、完全产业化的科技活动才可适当引人股份制机制,原因是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满足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要求的上述条件。具体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软科学服务活动和为经济建设提供专项研究的活动,适宜采用股份制方法,而经费半靠国家财政投人半靠商品化取得、盈利不能保证股息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的科技活动则不宜采用。经济收人持续稳定增长并达到经济自立的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和民办农业科研机构的改造,以企业化、产业化为主体的新兴农业科研机构的筹建,农业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农业科技成果企业化、产业化的转化活动,可有选择地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属于体制改革“稳住一头”的部分农业科技领域不宜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而且,由于农业科技工作一般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并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仍需要国家在经费上的扶持与资助,为此在农业科技领域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有条件的、局部的。
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探讨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有选择地实行农业科技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科研范围已从以单二种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为主要对象拓展到新农药、专用肥、畜(蚕)药及疫苗制剂、植物生产调节剂等农用工业,特别近几年来农村产后加工业迅速崛起,把农业科研工作推向第二产业的研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又提出了乡镇规划、环境保护、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开发工作不断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科技第三产业正在形成。这里以二、三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业科技工作容易形成商品化、产业化。
(二)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开发性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在科技活动中谋求经济利益,逐步走向经济自主。
(三)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农技部门的改革已走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前面,部分县(市)已把农业局改为农业服务公司,农技服务从无偿走上了有偿,加上农业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己成为科技长人生产的重要方式。为此,有必要引人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执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后,从农业科研队伍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可以以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作为劳动人股,有利于股份合作制的形成与开展。
二、在农业科技系统中引入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筹集并使用资金。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国家一个投资渠道已有相当困难,采用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缓解资金问题。进一步讲,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不仅是筹资的渠道,而且把筹资与投资合二为一,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这有利于改变农业科技发展资金使用土存在的各种无效性、重复性、滞后性和社会不急需研究的项目占用资金等问题。
(二)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有选择地引入以赢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一与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引进新的经营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力量的重新配置。为解决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提供了新机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既能明确有形资产的产权,又能确保无形资产等知识产权的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在进人生产领域中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既维护科研系统的切身利益,又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同时,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还有利于科技合作的国际化。总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能够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建立起新型的技术经济体系。
(三)股份合作制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农业科研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因为股份合作制是兼股份制与合作制两种特征的资金与劳动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农业科技人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从农业科研单位分流出来的科技人员转人农业生产领域中,进行技术承包,以技术(主要是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人股形式,参与资金与劳动的结合,形成股份合作制的合作方式这不失为开发性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方向之一,它既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分流和成果增值,壮大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实力,又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一)思想认识问题。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我国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但股份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粼洲)多年的历史,它是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筹集资金的一种经营机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不是特定的所有制,不存在特定的社会属性。而农业科技系统中普遍表现为思想比较保守,依赖性过强,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较弱。在条件较成熟的农业科研系统及部门引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必须加强和统一人们对它的认识。
(二)人才结构问题。农业科技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经营型人才,这卞要是几十年来的僵化体制所造成的,为此,农业科技系统中必须强化经营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_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三)国家股权的设置问题。农业科技工作很难完全脱离国家的资助,这就涉及到国家股权的设置。由于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人渠道较复杂,有必要研究国家股权设置等问题。
(四)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中,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很少,在许多领域根本就不受国家的保护;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也很不足。为此,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将成为农业科技殷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一大障碍,对深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相当不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农业论文文献篇五
[3]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6):925-931.[4]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23-26.
[10]杜华章.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12).
[11]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02).
[12]张海英.江西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1(06).
[13]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0(11).
[14]罗吉文.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04).
[15]董魏魏,马永俊,毕蕾.低碳乡村指标评价体系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
[16]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17]田万慧.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18]李晓惠.低碳农业研路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19]周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0]魏斌,张灵菲,葛庆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04).
[21]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08).
[22]左上歧.绵阳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23]梁清园.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05).
[24]李光全.沿海发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1(06).
[25]程叶青,何秀丽.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1-7.
[30]潘华盛,张桂华,祖世亨.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极其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2,(4):7-12.18.
[31]俞海,黄季焜,scottrozelle等.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
[33]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4-7.
[34]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生态学,2010,(2).
[38]杨邦杰,郧文聚,吴克宁.国家粮食核心区的保护与建设-黑龙江调查报告[j].中国发展,2009,(2):1-4.
农业论文文献篇六
近年来农业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重庆作为内陆政策洼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策源地,成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进军西部的必选之地。至2011年,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都一直秉承批复精神,坚持“农游”结合的理念,大力引进台湾特色休闲农业和高科技农产品,“以台为主、以农为主”的原则,把重庆台农园建设成为“台湾农业进军大陆西部的首选地、山地高优种苗产业的聚集地、都市休闲体验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农业旅游的概述。
重庆台农园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地处重庆市北碚区,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其中旅游资源特别丰富;高校人才及当地传统农民技术的人力资源优势。现阶段,重庆台农园积极发展三大模式并进的农业旅游:一是以传统观光为发展模式的`农业旅游,将园艺观光和特色农产品作为主要卖点,目前其拓展区嘉年华、农谷先后举行过刨猪盛宴和腊梅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二是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模式的农业旅游,结合重庆本地和宝岛台湾的不同民俗,形成了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如已建成的原住民广场和建设中的台闽老街、半岛酒店、温泉风情园等。三是以七个拓展区为依托的农业旅游,包括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江东花港、名优珍稀鱼类繁育与养殖基地―――大地渔村、特色名贵腊梅花生产示范中心―――重庆农谷、美丽乡村―――嘉年华、彩叶观赏植物生产示范中心―――多彩园艺、优质水果生产基地―――金峡桃园、优良畜牧养殖基地―――胜天牧野。
三、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现状。
1.以特色农产品、园艺观光为主的体验式营销模式。将台湾风情作为依托,开辟了大量的农场以及台湾风情体验区,有原住民广场和台湾风情街等。园区在开发美景的基础上还引进了许多台湾水果和高新技术的农产品,如台湾葡萄、多口味草莓等,使游客在视觉和味觉上享受到台湾独到的异乡风情和别样的滋味。
2.以渝台风情为主的文化营销模式。由重庆本土文化做依托,在重庆自有文化中将大量的台湾饮食文化、商业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挖掘渝台两地在历史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厚渊源,通过开展纪念性活动推广渝台文化的风采。通过调查,70%的人认为渝台风情的结合很有新意。(如表1所示)。
3.以核心区与拓展区结合的周边带动模式。重庆台农园核心区较晚于拓展区的开放,由拓展区聚集的人气带动了核心区的发展,形成了台农园核心区与拓展区沿线的旅游线路。游客在附近的选择增多,甚至可以进行两日游、三日游,若同时开发旅游专车,形成完整的旅游带,这种带动模式将取得更大的效果。
四、进一步发展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分析。
1.以网络营销模式丰富营销组合。加强重庆台农园的网络营销模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自身网页建设,如推出旅游资讯和广告版块,将主页设计的更活泼;第二,在其他网站、论坛上发布相关旅游咨询和产品推广信息,也可以进行电子邮件营销和病毒式营销等简易且效果明显的网络营销,如在百度、天涯等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做广告,开贴吧;第三,将旅游信息发布到专业的旅游网站,让游客从相应的旅游网站了解到重庆台农园的信息,可以同时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第四,将产品信息发布到交易网站上,不仅可以直接进行销售,扩大渠道、获取利益,还能以特色的农产品为园区做宣传。
2.以人为本开发新型娱乐项目。农业旅游项目设计应突出文化生态、自然朴实、健康向上的原则,笔者建议可发展以下娱乐项目:探险类项目,如真人cs和攀岩场;娱乐类项目,如水车外观的模拟摩天轮和务农互动比赛;休闲类项目,如稻草拱桥和美食街。
3.以特色梧桐节等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园区应请专业团队为园区设计各种文化节、文化周,丰富其文化内容。如园区将在核心区内种植梧桐树,开展“梧桐文化节“招揽各地游客参观,将大大凸显其文化形象。每年梧桐花开,便会让人想到梧桐节,想到重庆台农园,久而久之口碑与品牌自然形成,特色的文化内涵也不言而喻。
4.以特色农产品做推广名片。重庆台农园有:有机农场126.57公顷,土壤肥沃,灌溉水源相对充足,适应农作物生长,良繁示范基地面积20.76公顷,为生产高新的农产品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园区应将特色的农产品如多口味草莓、台湾水果等,作为园区的名片向外推广,不仅可以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也能为产品的销售做宣传。
农业论文文献篇七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6).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3]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4]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d].天津大学,,12.
农业论文文献篇八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3]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4]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d].天津大学,2012,12.
农业论文文献篇九
(1)转变农业文献工作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图书馆完成组织文献到组织知识的转变,将以传统的文献载体为对象的一般描述性揭示,逐步深化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种专题信息单元的开发利用。
(2)将开发特色农业文献信息纳人日常工作计划。做好社会调研,找准经济服务的切人点,明确信息开发工作的定位,活化静态文献,力求信息产品适销对路,发挥更大效益。
(3)建设地方特色农业文献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献传递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只有建立相应的通用性、标准化的数据库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非常重要,一般采用国内现有的标准书目数据库套录。
3开发地方特色农业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地方特色农业文献的收集,采集渠道以现刊、内刊并重;载体形式以录像带、光盘等各种载体齐收;特别注意收集与地方特色农业相关的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主的图书文献,经过努力要初步建成比较齐全、系统的地方特色农业文献信息体系,这是开发利用特色农业文献信息的成功所在。
(2)收集内容要新颖,要有开发价值,尤其是注意收集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科技动态。
(3)满足读者各种检索要求,是开发特色农业文献的宗旨。为了方便读者,我们的做法是:在主题下。先把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文摘形式著录其后,供读者参阅,其次是研究本专题的原始文献文摘。
1995年我们为宁夏广夏集团大面积种植麻黄提供了信息服务,从1995年至今,宁夏广夏集团。民族化工集团、上海实业集团投资几千万元,大面积种植枸杞、麻黄,并建枸杞、麻黄加工基地,形成种植力工产品一条龙的产业基地,正是他们看到了枸杞、麻黄的开发前景和国际市场。
社会的需要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开发利用地方特色农业文献,是图书馆工作者参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农业图书馆工作者要根据本身工作性质和学科特点,始终坚持在区域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从本地实际需要和经济建设的特点出发,选择本地经济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服务工作,这是农业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姚武斌,浅谈我国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农业图书情报学刊,,(3)。
(2)韩福恒,特色化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2)。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增刊。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
4.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浙江大学,2007.
9.范志仁。加快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福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分析[c].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层论坛交流材料,南京,2006:201-208.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一
[1]曹建国,孟德.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j].中国农技推广,,(10):25:1.
[2]姜婧.日本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吉林:吉林大学,:1.
[3]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j].,33(7):1.
[4]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3):1.
[5]张业忠.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13):1.
[6]李明珠.农业技术推广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
[7]张彦军.潍坊市农技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
[8]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2012:3.
[9]周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
[10]魏冉.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
[11]丁长发.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经验与启示[j].甘肃农业.2010(03):3.
[12]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4):3.
[13]孙大为,王岩,张淼,邓春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04):4.
[14]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7.
[15]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01):7.
[16]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石尚柏.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1):7.
[17]黄德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2):7.
[18]吴仲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j].红旗文稿.2009(19):8.
[19]汪朝晖.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5):8.
[20]何蒲明,黎东升.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5(05):9.
[21]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7):9.
[22]刘新杰,黄千建.湘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9(s1):9.
[23]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03):10.
[24]申红芳,廖西元,王志刚,王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省(区、市)44县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0(02):12.
[25]王志刚,阮刘青,廖西元.农技推广与农户满意度浅析[j].中国农技推广.(09):12.
[26]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基于全国十省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13.
[27]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申红芳,胡慧英,王磊.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07):13.
[28]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6):15.
[29]刘伯龙,竺乾威,程惕洁著.2005.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6.
[30]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5.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
[33][德].阿尔布列希特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m].高启杰,肖辉,吴敬业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4-90:17.
[34]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8.
[35]李维生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8.
[36]章之汶,李醒愚.农业推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
[3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830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0):6-8:20.
[38]刘良军.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21.
[39]王建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与推广模式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01):20.
[40]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03):21.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二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三
随着传统农业(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向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快速推进,蔬菜产业已成为区域性(县域)农业生产者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区域性蔬菜生产者现代农业科技素质,推广良好农业规范技术措施,在田间生产领域树立科学、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促进区域性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前提,也是减使农药的关键因素。
农药减量;途径;对策
澄江县地处滇中腹地,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小县,耕地总面积9.6263万亩,由于区域内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交通运输便利等客观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者农业种植经济收入欲愿的增强,20xx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67万亩,占耕地总面部的58.9%,全年蔬菜复种(产出)面积为20.29万亩次,总收入达7.88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50.67%,蔬菜生产已成为县区农业经济持续增收的引擎器。由于蔬菜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促使周年持续生产、坝区蔬菜复种指数为4~6茬,有利于病、虫的发生为害,同时次生病、虫害演变成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在生产中表现出:发生种类多、危害大、为害重的严峻趋势。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产专业知识背景,田间生产管理技术的主要获取渠道为: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者间相互交流及自我经验,从而促使生产者盲目、泛滥、超剂量、高强度(高频率)使用化学农药投入量,加剧了蔬菜商品潜在风险的突发性及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高度关注生自身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对生产者、生产企业及国家职能部门最强烈的诉求,因而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因此,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完善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生产者的农业科技素质,从田间生产着手改变产业生产现状,树立:生产—市场—消费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理念,科学、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是区域性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生产者经济持续增收的关键。
蔬菜生产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气候、交通、农耕种植水平高的各生产区域(县区)蔬菜产业已成为名附其实的农业经济引擎器。区域(县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及创新能力的驱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转在区域内大规模的推行难以进行。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10~15年)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模式仍以家庭单元生产为主。生产区域内人多地少、适宜蔬菜生产的耕地资源稀缺,土地复种指数高,全年持续循环生产,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加剧。而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几乎缺乏生产专业知识背景,自我田间生产管理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生产资料经销商,缺乏自我判断的决策能力,迫切需要生产者主动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级知识及生产管理各项技能。因此,构建现代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维护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农业经济持续增收,以生产者为主体,需求为目标,把现代产业生产知识(信息)、技术技能、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咨询等方式,传授给参与者使其自愿改变不良的生产行为及固有观念,从而提高田间科学生产管理及决策能力,适时、合理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自我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消费三为一体的良性协调发展模式。
区域内蔬菜产业全年生产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同时由次生有害生物演变为主要有害生物,发生猖獗为害,生产者为维护预期经济收入的持续性,增加农药的投入使用成为生产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选择手段,从而加剧了商品蔬菜安全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此,着力于构建蔬菜产业植保预警控制体系,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技术,信息资源等,及时监测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为害特性及趋势,为生产者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对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减少农药投入使用。依托产业基地、生产经营实体开展有害生物统防统治、综合统治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工作,辐射带动家庭单元生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动自我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管理方式的容合,从而改变以往生产者获取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及技术的岐道,避免生产中盲目、泛滥、超剂量、高频率使用农药生产现象的再发生,因此,加强产业植保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着力点,维护区域性蔬菜产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蔬菜属于外来物种,不同于本土农业种植业,其生长周期短、品种多样化、经济效益高、生态系统脆弱不稳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世代重叠、对蔬菜生产具有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蔬菜生产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区域内生产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无专业知识背景,但他们具有很强的田间生产实践经验,渴望获取、掌握生产管理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开展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新模式,以田间生产为课堂,遵循成人非正规教育原则: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与自我生产需求相联系,学习的过程是学员自我激活参与、循序渐进的进步过程。采用参与式、开放式、接触式(以田间生产为学习教材)充分激励培训学员提高学习意愿,积极主动参与蔬菜全生长季节培训。面对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抓住生产关键环节(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产者难以自我判断、解决的)问题,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的过程)。培训中提升生产者田间调查技能训练,对田间重要(主要、常见)的病、虫的发生为害进行系统性的持续观测,从而掌握识别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挖掘、培养学员:田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树立田间生产管理的自信心——独立判断能力(田间管理决策能力)。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基本知识(化肥、农药等)及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应用简单的田间试验服务于生产。最终促使自我行为的改变(生产者田间管理的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农药经销商转变为——科学的独立判断能力),开创蔬菜生产新局面: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农业生产资源的生产理念。培训的过程是田间参与实践(技能活动)——与自我生产相联系吸取新知识(信息)和经验——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又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田间参与实践是循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知识技能积累掌握的有效途径。组建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团队,整合现有专业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科技素质,充分调动区域(县级)科技专业人员的能动性、主动性,重塑:重专业知识、重技能、重实践的工作氛围,建立产业发展服务职能模式,探索构建产业生产技术支持体系,确保培训运作经费保障机制。选择在蔬菜生产主要区域(村、组)组织生产需求者进行2次全生长季节的田间实践、循环培训,带动辐射周边生产,是提高生产者农业科技知识及生产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训模式,也是减施农药最有效的对策及措施。
随着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蔬菜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短、复种指数高的特点,在适宜生产区域内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全面替代传统种植业。因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生产者科技素质,科学、合理运用农业生产资源,维持农业产业良性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收,实现农药“零”增长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四
一、模型实证分析
(一)变量检验
将cd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模型,能够有效抵消时间序列数据自身的差异性和异方差,使数据更加平滑;同时凸显参数估计意义,使估计结果更准确。被解释变量和部分解释变量均为增长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这些数据属于非平稳,因此要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t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t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后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序列。同时,也表明解释变量即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至此,模型已经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
(二)模型确定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输入新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算。拟合优度可决系数显著,说明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优度较好;dw值=1.635179,基本接近于2,而且变量转换为平稳的数据。因此,该模型是稳定而可靠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村公共产品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变化状况。
二、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对新疆—20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在文章研究的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素中,农用机械动力的影响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随后是化肥使用、农田水利和农村电力。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实质是反映农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已不能真实反映农村从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当前新疆农村地区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员的净流出,导致农村智力水平有效实际供给严重不足。
(2)以1998-年数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加大新疆农村机械化水平投入、加大化肥合理施用量和技术应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增加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要手段。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五
当前,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为了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我们提倡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所谓的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循环经济在某一产业的具体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并同时符合建设新农村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
因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探讨,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的措施和方法。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六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传统农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有以往以行政方式办企业及企业制度问题造成的失败,有当地农民购买力薄弱和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也有农业半自给经济环境下人们缺乏办企业所要求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制约。导致目前传统农区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门路狭窄,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源。
从起,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处在产品结构调整、内部转换机制和严峻的市场竞争之中,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吸收农民就业的能力已大大下降。不仅如此,盲目发展乡镇企业,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伟大领袖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七
我国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现阶段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这进一步体现出我国对农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基于时代背景给予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时代的背景下,农业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顺应市场的需求得以产生和发展。不仅能够切实的促进农民的收入取得相应的提高,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农业资源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农村旅游的开发能够有效的保障农村土地的经济性质,进而对耕地数量的保护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一、探讨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模式。
1.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目前,在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阶段是由农户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主体,农业旅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以农户为主体进行经营直接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是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分散,而一些农户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没有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而相应附属农产品的开发也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支持出现单一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二是农户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农业旅游开发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开发和宣传。除此之外,经营者缺乏统一的规划,对原有的田园风光进行过度的修建,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1]。
2.企业主导经营模式。
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为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带来严重的外部问题。而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外部问题。但引进的企业作为外来者很难考虑到乡村公共资源对后代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仍然可能导致对农业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和破坏[2]。
3.村民自主开发模式。
以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作为农业旅游经营模式中的主体,主要基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内,村民自发联合形成的农业旅游开发组组织。一般情况下,会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占用、供应等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并结合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农业旅游资源和乡村整体文化环境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维护。这一经营模式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模式[3]。
二、分析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现存问题及形成原因。
1.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现存的问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基础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农业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的收入提高效果不明显。二是农村的乡土民俗和自然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对于农业旅游资源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这直接导致产品类型较少。二是对农业旅游开发和管理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划,缺乏相应的品牌产品和足够的营销力度。三是人才和资金的短缺导致旅游市场淡季和旺季差距较大。四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并且缺乏相应的体制,导致市场形成严重的无序竞争。
三、探究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相关对策。
1.正确认识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前提指导,因此要想确保农业旅游能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对其具有正确的认识。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旅游资源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对农业旅游资源存在的本质内涵和具有的重要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改进和创新农业旅游开发和管理意识。相关部门和所涉及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从而为农业旅游发展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农业旅游规划开发。
农业旅游主要是向游客展示出农村生产生活的整体,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农业资源。这也要求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个综合的资源系统,必须要从整体上对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开发。对于农业旅游的规划和开发不仅要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好农村生态系统,还要重视农业科学配置,保证农业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3.加强相应制度规范。
现阶段,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管理十分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农业旅游开发主体在使用公共资源时能够主动考虑社会成本,进而对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进行合理的限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旅游经营组织在进行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相应的旅游知识培训。二是要与相应的旅游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为农村旅游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三是要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农村旅游人才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倡导农民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取得提高。
四、结语。
农业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想更好的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我们要明确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正确的认识农业旅游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其规划开发,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李英.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实践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67.
[3]金凤.自助旅游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的新思路[j].学子:理论版,(9):7.
农业论文文献篇十八
摘要: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现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水源、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及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因此,今后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科学管理、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以促进广西农田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广西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我国灌溉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3,而水利工程80%的供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水利工程洪旱涝渍兼治,改土治水并举,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前提。农业水利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灌溉,包括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水利工程系统及其管理队伍。按照水利深化改革目标及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建立现代农业水利的途径,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1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00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0.07~2.00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6.67~66.67hm2的灌区(片)40627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1]。全国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hm2,而广西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全国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47hm2,而广西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8.7%。此外,广西现有0.1m3/s以上渠道总长59156km,防渗渠道22752km,防渗率仅38.5%。
2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许多灌区从竣工之日起就带“病”运行,加上后期无力系统维护,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破损[3]。广西现有灌区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仅有50%左右,带“病”运行问题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的.平均实有率70%,有效灌溉面积远达不到设计水平,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8%,导致50%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证率低。据统计,广西多数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低于75%,有的甚至低于50%;广西现有的1680万hm2旱地只有15%得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多数依然靠天吃饭[1,4]。此外,大部分灌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贫苦山区,农业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但目前广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二是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三是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此外,广西的农业生产仍然存在春旱夏洪危害频繁现象,既增加农户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益,又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边远山区由于缺乏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夏季的防洪标准也不高。再者,广西大部分地区尚未推广使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3发展措施
3.1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农业水利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单纯靠政府与乡(镇)集体投入的现状,实现多方筹资、多方投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并适当吸收外资[5]。首先,在自治区层面应建立农田水利维护基金机制,各级财政要坚定持久地增加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其次,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其三,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交通等部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序推进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
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广西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无水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沟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3]。因此,首先要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无水源地区要新建灌溉设施,已有的灌溉设施要进行加固、配套、续建,干旱缺水地区要增补骨干治旱工程。其次要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三要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春季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可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效解决春旱夏洪的问题。
3.3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与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并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同时,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组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乡(镇)水管站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指导村组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灌区管理站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水库管理站负责水库及其设施管理与维护;村委会负责支持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3.4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压缩耕作面积,努力提高作物单产,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6]。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由于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引种并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如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针对田间工程,应积极试验并推广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如水稻种植区继续实行广西水利系统《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经济作物区实行喷淋式节水浇灌或分行交替浇灌方式等[3]。
3.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资源,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同时,要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林比例,发挥利用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4],增加水资源系统的供水能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在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水利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农业水利化。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9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