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探索作者的意图。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批评、思考或启示,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和智慧的交流。读后感是从读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吸收的过程。读后感是读书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开阔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境界。读者通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回应。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读后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突出书中的精神内涵和启示。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后感,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和观点或许能够启发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一
假期闲来无事,拜读了莫言先生的《蛙》。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农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的叙述,反应了中国成立后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不管各种媒体是如何炒作宣传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写人,表现人性的小说。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整个话剧的诡异和脱离现实的表现力,明显得使话剧游离在了历史之外,作者通过这个途径将纯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学的高度,从而体现了生命、政治、文学之间的意义。同时,通过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一直在写家乡的故事,但却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是许多小说家追求的目标吧。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二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
国学
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多少年来,舆论一直在呼吁官员的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但都是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可见舆论的要求、群众的福祉、社会的责任在一些掌权者的脑海里实在是无足轻重。这一段时间cctv一直在做是否幸福的调查,问莫言是否幸福,莫言说:“我现在是忧虑重重,怎么可能幸福呢?”这种感受可能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感同身受吧。750万元的诺贝尔奖,在北京仅仅能买个120平方的房子,还可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泡汤,诺贝尔奖获得者尚且如此,我们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土里刨食的普通老百姓自然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怪不得cctv记者问到一个老者是否幸福的时候,他似乎耳聋,说:“我姓曾。”
幸福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不如意总是如影随形,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个人,但愿这样的不如意越来越少些吧!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中国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代孕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不得好死!”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代孕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代孕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代孕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要读的,当时朋友推荐给我,我正忙着读毕飞宇的《推拿》,就耽搁下了,要不是莫言获诺奖,我也许还想不起要去读它,现在再读,就有点追风的嫌疑了。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我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竟然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合起书来,想想初读印象,大概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吧:一个人、一段情、一场梦。
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一段情。
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一场梦。
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若隐若现,书中许多描写,使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些事情,就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梦。比如吃,虽然我没有吃煤块的经历,但是,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我还是很清晰的。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至于传单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小孩子吹避孕套当气球玩,哪个女人子宫下垂到体外等等这些记忆都被唤醒。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我的表嫂,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思想浅陋贫乏,文笔生涩干巴,罢了,咱又不去争诺奖,在乎那些干什么呢,自娱自乐吧。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三
20--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四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莫言《香水》无疑是这样一本书,聚斯金德无疑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以气味为线索,以追逐气味为情节,这位德国作家为我们展开了一段充满罪恶的“芳香之旅”。
小说讲述了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格雷诺耶出生后就被遗弃。在当时的臭气之都巴黎,他在充满丑恶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奇怪的是,虽然他自身毫无人类的气味,他却拥有极为发达的嗅觉,可以分辨超过10万种以上的味道。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一种味道,一种能征服世界的奇异之香。为此,格雷诺耶谋杀了26个少女,最终他把自己也推入了地狱。无疑,气味,是格雷诺耶唯一的生存形式。他没有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丝毫的情感意识。他就是为香水而存在的。为了获取绝世奇香,他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然而当他研制成功他梦寐以求的香水后,在他微笑着看着世人被他的香气所迷惑屈服后,他却选择了自我毁灭。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人的所有生命追求是找寻自我。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一直处于被人疏远、鄙夷、厌恶的心理状态,他没有身份,没有归宿,缺乏尊严,缺乏温暖,缺乏爱。
他的内心只剩恐惧,孤独和迷惘。他唯一拥有的是他自己的气味世界。因此,对于香气,他热爱、痴迷甚至疯狂,为了制香他还夺走他人生命。然而,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格雷诺耶真正追寻的是对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其实现形式就是通过香气。在他独居七年的'时光里,他尽情地沉浸在神奇的香水中,发现追寻的过程让他充实而幸福。最后,他享受到了成功的荣耀,走到了顶峰。然而,此时的格雷诺耶发现,就算世人任他摆弄,世界由他操控,一切看似都臣服于他,自己仍是一个孤魂,仍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他重新陷入了彷徨和失落,他最终还是得不到解脱而毁灭。人类追寻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最初的我们对一切感到恐惧和茫然,于是,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证明,渐渐的,我们沉浸于探索中,而当我们处于追逐的顶端时,往往又会陷入了再一次的自我反思和心灵空虚,又将进入一场追寻,最终,我们才会体会到,结局依然绝望。格雷诺耶的疯狂和所犯下的罪恶是极端化的,这是对自我追寻的欲望的反面的后果,展示的是在此过程中人类可能犯下的错,包括对美的掠夺,对道德的破坏,甚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无视。但是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呢?我认为就该是这一场场追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或快乐,或痛苦,或宁静,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内心不可抹灭的印迹。
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这个血腥糜烂的悲剧所要给予我们的某些启示吧。《香水》一书确实是气味十足,弥漫了存在与死亡,散发着美丽与罪恶。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五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 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替怀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怀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替怀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六
与丑兵颇为对立的就是郭排长了,因为他“刚提排长,少年得志,意气洋洋,走起路来胸脯子挺得老高,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这个虚荣心很强的排长,其最大的特点是好胜,想压住兄弟排一头,他还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他们排里分来个丑八怪,为此他生出一种本能的嫌恶,“心里直骂带兵的瞎了眼,有多少挺拔小伙不带,偏招来这么个丑货”。尤其是这个“丑八怪”,居然缺乏点眼力劲,地方口音又重,常常将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这郭排长在他的嘴里就成了“狗”排长。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有一年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郭排长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郭排长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打扮得漂亮一点。谁想到这位丑兵也来了,并向“狗“排长申请自己也要去。“狗“排长见他丑,不让他去,并嘲笑他“你瞎咕唧什么?什么事也要插一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结果众人一阵哄笑。”“这一来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因为丑,而受到歧视的丑兵,只好默默地把痛苦咽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嘲笑起丑兵来:“你的“脖圈”是不是爱斯米拉达送给你的?(爱斯米拉达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女)”丑兵被激怒了。因为“脖圈”是他母亲给织的。于是丑兵生气地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的脖子上。“小豆子”的脖子顿时变成了“火鸡的脖子”。尽管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也嘲笑丑兵,但丑兵王三社却从不自暴自弃,他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去,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在生产组喂猪时,丑兵十分敬业,忙忙碌碌,不怕辛苦。有一次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连郭副连长也就是曾经的“狗”排长,也被感动了。
后来,中越反击战期间,丑兵一再要求,要走上前线去打击入侵者。在欢送会上“丑兵好像变了个人,一身崭新的军装,新理了发,刮了胡子”。“他的衣领上又缀上了他的现在已是六十岁的眼睛不好的母亲亲手编织的当年曾引起一场**的那只并不精致的‘脖圈’.”丑兵还为战士们唱了一曲当年抗日时当地流传的打鬼子的乡土歌曲。会后,丑兵深沉地对郭副连长说“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我宁愿永远做一个丑陋不堪的敲钟人,也不去做一分钟仪表堂堂的宫廷卫队长……”
最后,丑兵还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即一本他根据他的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故事书,然后说“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郭副连长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后来,丑兵王三社和“小豆子”都上了前线,在战场上“小豆子”没有牺牲,丑兵却因为救“小豆子”而牺牲了。牺牲的过程是这样的,那次“小豆子”和丑兵王三社并肩搜索地雷,突然“小豆子”眼前一黑就倒下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豆子觉得被人背着慢慢地爬行。于是“小豆子”大声问:“你是谁?”丑兵便翁声翁气地说:“老卡”。这时“小豆子”挣扎着要下来,可丑兵不答应。后来,也许是丑兵也受伤了,力气也用尽了吧,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小豆子”意识到不好,急忙喊他,摸他。可摸到的却是丑兵从受伤的肚子里流出来的肠子。“小豆子”拼命地喊:“老卡!”丑兵终于说话了:‘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
就这样,丑兵王三社走了,他走的时候是那么年轻,可是他却以他的“丑”,真正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了这个世界,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看了这篇关于丑兵的故事,谁又能不深受感动呢。其实,丑兵不丑,他有的却是一颗一颗金子一般的心。
看了这篇小说后,笔者感到,莫言之所以写这篇小说,其实是很有深意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人们,真正的丑,并不在人们的脸上或身上,真正的丑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而世上有很多自以为美的东西,具有什么“美”的诱惑力的东西,倒往往是最丑的东西。莫言在瑞典学院,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演讲会上就曾坦言》:“自己生来相貌丑陋,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莫言感叹道:“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应该说。莫言写这篇小说《丑兵》,也与他心中一直隐藏的这一“丑”的情节有关吧,好在莫言有一位好母亲,这位母亲用平凡的话语,向莫言阐述了丑与美这一命题的深邃含义。今天当我们重读莫言的《丑兵》这篇的小说,再次感悟一下莫言母亲对他说的话吧:“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这位母亲的话语,不仅感动了莫言,直到今天不都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吗。这就是《丑兵》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愿我们都能领悟到她的深意。。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七
《檀香刑》是目前看过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莫言作品里感觉最好的一部。
评论里有人感叹这是魔幻现实,我却觉得它能给我如此大震撼的原因在于魔幻气息小,真实气息大。
其他书里莫言像个魔术师,用花哨的文字编织出一个个超出常理认知的炫目故事,让人震惊的同时时刻能明白这终究是魔术,是幻象。但在这个故事里,莫言是个外表演实验的科学家,文字在他手里是一个个酒精灯、长颈烧瓶、直流漏斗、球形冷凝管,借此来完成爆炸、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等化学反应,首次观看是啧啧称奇并且心里清楚这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莫言在后记称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后撤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别的故事里,莫言对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无论是《生》的六世轮回,是《丰》的曲折命运还是《蛙》的特殊工作,莫言都没有像《檀》里一早就丢出故事的结局—赵甲与孙丙的死亡结局。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和中期故事的走势上,像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
但这种命题写法非但没有限制莫言的发挥,反而让他更肆意地泼洒笔墨。前三本中由于在故事情节上费了太多笔墨,落在人物上的描绘就稍少了一些,因此书中的人物尽管真实而荒诞,但尚未到超凡脱俗的地步。《檀》里,莫言的文字显得邪性而癫狂,他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个场景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叙事更是任意穿插轻松写意。各条人物线齐头并进,赵甲的成长历程与几次大刑、孙丙的颠沛命运、钱丁的内心纠葛、孙眉娘对钱丁的内心情感变化不断填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甚至还暗藏了袁世凯身上的一天线与叫花子们身上的一条支线。
至于立意更是繁多而深刻,孙眉娘对爱的追求、赵甲对“法理”的敬重,孙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在洋人侮辱下奋起反抗象征着的农民觉醒、钱丁为民请愿的慷慨和难抗上命的无奈、袁世凯对洋人的讨好、清政府的溃败,有太多引人深思的感情足以去挖掘,以至于刚看完时无法分辨出哪一条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感情这种东西哪里需要灌输,他不过是用自己狷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魔幻又真实且群魔乱舞的清廷末世,它真实到我们能闻到那里飘来的泥土香气,能看到那片如水月色,能听见钱丁为民请命那晚粗重的马儿喘息,能尝到孙眉娘庙中极速吞下的四个包子,能为那个纷乱的时代流下一滴眼泪。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八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九
说到我们国家有什么事是影响深远,大到关乎国运,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记忆属于它。在那个年代,它夹杂着无数的秘密,用沙土掩盖,怕被外人知晓,在往后岁月中,偶被提起,嘴里念叨着,感慨着,哀叹着。随着16年计划生育政策新规的实施,过去那段历史又被人们忆起。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文革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年青一代,对传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许多。每一段历史都不能被磨灭,那段曾带给人们创伤的岁月,成为一个特别的标记,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
从图书馆借回后就开始看,看了几章后,感觉不怎么样,语言很有当地特色,但内容感觉很粗俗,就没再接着看。去看一起借回来的另一本书了。后来因为孩子住院,我请假在医院全天陪着,就又拿起来细读。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书如同人一样,人不可貌相,书也要细读;书也跟人一样,不能因为刚接触时第一印象分不高,或是只通过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都是太武断的行为。读书如读人,要静下心来,不带任何杂念,任何急攻近利、囫囵吞枣、虎头蛇尾、走马观花的读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亵渎。
莫言文笔流畅,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其中一些猫腔非常押韵,甚至可以用唱来代替读。有一段我竟然读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周星驰拿着筷子边边唱的感觉。从文字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感觉是行云流水般的痛快淋漓;读后直击灵魂,拷问灵魂。每个人物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富有特色,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与国外诸多名着,如《红与黑》等媲美,有过及之而无不及,毫不逊色。真的是行行出状元。多年的文学研修,多年的文学创作,多年的奋笔疾书,在中国诸多文学家与诺贝尔文学家擦肩而过后,终于花落莫言。从不相信任何行业的所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始终相信老话,厚德载物、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让我再一次想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尾的一句话:当你追求卓越时,成功就会找到你!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一
前几天一个朋友送我一本莫言的《檀香刑》,昨天事情不多,一个晚上把他给速读了一边,读过之后感觉不坏,但是没有想象的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在理解的层面上有点困难。
这本书获奖很多,首届“鼎钧文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获得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榜眼。在同朋友对这本书交流中我得知,作者这本书上是在创新,其实作者在后记中已经明确表明了“《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作为著名的当代中国作家,作者或许正在尝试突破禁锢,或者说以退为进,还魂小说本来的面目,就像作者说的读这本书“这是一种用耳朵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
我喜欢读小说,一直以来这么认为:小说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个人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回顾这几年来,小说真的有点烂了,或许是由于我们的物质充裕、效率越来越高,小说的制造更加方便了;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写小说的、看小说的越来越多了;读者多起来,小说的范围以及题材越来越大,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开始上路了,甚至开始修路了,这条路能通到那里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能看到的现状是很多小说是消磨时间的快餐,看完一遍就可以扔的远远的,还有的小说就不值得购买,甚至有的小说从印刷成册后就成为垃圾,论斤叫卖,我不会翻,更不会买,买了之后浪费自己空间、时间,卖废纸还嫌麻烦。还好,现在一个“猫腔”(猫腔是《檀香刑》中的旋律)一个《秦腔》(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我买了,刚开始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多看几遍。
《檀香刑》这本书我仅仅过了一遍,但是书中流畅的猫腔,让我感觉很棒,那是一种浅的可以一眼看到底的韵文,但是又是那么精准的刻画当时的情景,甚至我有这种感觉,看过一遍这本书后,猫腔就在耳边浮现,尽管我从来没有听过那种腔调。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真的值得一看。
以上基本都是在瞎胡扯,最近一段时间听朋友说小说的发展,再加上自己的感悟随心记录,只怕时间长了忘掉了,留待自己回头看。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二
1.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2.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3.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4.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臊。
5.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7.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和猛兽。他们要抢那只耳朵,也许是为了那只挂在耳垂上的金耳环。师傅见势不好,风快地旋下失足妇女的另外一只耳朵,用力地、夸张地甩到极远地方。疯狂的人群立刻分流。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三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 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四
说实话,对于莫言的作品大众褒贬不一,尤其是《檀香刑》。在这里我不想谈及所谓的道德标准、精神境界,毕竟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若仅仅着眼于《檀香刑》的文字以及人物也是可以说上许久的。
故事梗概:
19前后,赵甲是京城甚至是全国最“专业”的刽子手,行刑人数近千人,执行过“戊戌六君子”的斩首和凌迟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因此而受到皇上和慈禧的嘉奖。他在进京前曾在东北乡高密县生育一男,是一个半傻子,名赵小甲,职业屠夫,后娶了猫腔曲艺的掌门人孙丙的女儿孙媚娘,此女是东北乡第一美女,因丈夫职业缘故开了狗肉店,因而也被称为“狗肉西施”。后来县城来了新的县长钱丁(前面钱雄飞的兄弟),此人长相俊朗,一表人才,其夫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女,但却相貌丑陋,无法生育。后来钱丁与孙媚娘一见钟情,遂在一起私通,钱夫人后也默许。孙丙在与知县钱丁的胡须比试中落败,后被暗算拔除胡须,无法继续唱猫腔,在钱丁的资助下改开茶馆,并娶妻得来一子一女。不久要在东北乡通铁路的德国人当街调戏孙丙的妻小,被孙丙当街打死,气急败坏的德国人将包括孙丙妻小在内的当地二十七人杀害。孙丙出逃,投靠义和团,归来后,组织乡民对德国铁路进行破坏,惊动了朝野,德国人与袁世凯合力将孙丙抓获,要求赵甲对孙丙实施“檀香刑”,并维持五天不死直到铁路正式建成庆祝那日。最终良心发现钱丁在庆祝前夜结束了孙丙的生命并自杀。
小说全部内容如戏文般区划为三块: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和豹尾部分由4(5)个主角的主观视角,结合个人的性格语言特点来完成,就像戏文上的单腔。猪肚部分则基本由“记录者”的客观视角来完成,负责群戏部分的描画。整部小说的形式就像一出戏文,由单腔开场,再到群戏铺成,最后回到独白点睛结束。主要讲述了孙眉娘和她三个爹爹和一个丈夫之间的故事,从生活最底层的乡野趣文讲起,折射出了时代的大背景。三位爹爹:一个亲爹,猫腔戏子转行开了酒馆;一个公爹,太后老佛爷钦点的大清刽子手状元;一个干爹,两榜进士外放的知县,典型的士大夫,又是眉娘的情夫。这三个爹爹各自的身世反映了末代王朝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立场,这三个爹爹之间的精彩碰撞更是让故事的可读性骤然提升,让高密县东北乡这个王朝的一角立体感十足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高密知县钱丁,孙眉娘的干爹,是王朝的普通官宦和道德标杆的代表。他,知书达理,报答乡里:上任伊始,就一改县衙的颓唐局面,开始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士大夫治理一方的事业,同乡绅把酒,与戏子斗须,都体现了他是一个心系乡里道德品行过硬的好官。他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骑行何其窝囊,得到的结果却是知府的冷遇;为了东北乡的民众放下架子,与民同乐,在坊间传为佳话。他忠于朝廷,忠于皇上,看到清王朝在洋人的欺侮下生灵涂炭,尊严扫地,痛心疾首;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只能选择顾全大局,多次出入生死劝降义和拳;当言而无信的洋人使得求和的理想幻灭,苦于报国无门的官宦阶层则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这些都反映了作为典型封建士大夫的钱丁品行与风骨,以忠孝仁义为道德目标,心怀人民,力图报国。同时莫言笔下的钱丁也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悲情正义形象,他在含辛茹苦励精图治的同时,也为了一己情欲同孙眉娘这个有夫之妇行苟且,虽然说是两情相悦但是也有因此而徇私枉法的情节,也是其不算光彩的一面。另外,因为担心其仕途前程,不免懦弱求全与无可奈何。总体上来讲瑕不掩瑜,他可能不是一个清官但一定是个好官。
大清刽子手赵甲,孙眉娘的公爹,大清朝王法和皇权的代表。赵甲是一个出身贫寒,由于入了刽子手一行并最后做到了姥姥(一朝刽子手的状元)这个位置而身份地位陡然崇高起来的角色,可以说他代表了皇家的尊严和骨气。这个角色揭示了刽子手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定位。出身微寒,而身份下贱,同时又可以代表皇权藐视一切臣子。这样的矛盾定位造就了这个特殊的职业:赵姥姥出身微寒,所以有着那个时代人民的淳朴秉性,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当学生时跟着师傅余姥姥好好学习、当师傅的时候好好传授侄子本事;以贱民自居,对于达官显贵卑躬屈膝;却有恩必报。赵姥姥是钦点的刽子手状元,这就是他代表了王朝的司法权和皇权,正是在这样的位置上练就了他的冷酷无情,他杀人近千,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劳碌终身,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赵甲同钱丁的斗争更是体现了皇权同文臣、臣子同贱民之间的纠结斗争的关系。对于赵甲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好了他的本质工作,人品和道德上亦无可厚非。而他背后代表的皇权则应该为赵甲刀下的条条忠烈冤魂负责。虽然制度的陈腐造成了时代的悲剧,但皇权的威严和王法的骨气却在这个铿锵铁血硬汉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血有肉。
猫腔(茂腔)戏子孙丙,孙眉娘的亲爹,大清朝广大热血底层民众的代表。孙丙是一个对艺术有热情有能力的猫腔弘扬艺人。相比于仕途出身的钱丁、刽子手赵甲,他品质上的缺陷似乎最多:嫉妒钱丁的胡子、酒后乱性、寻花问柳、对妻子没有责任心等。但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劳动人民的骨气,最后迸发出了善良的光芒。在妻子受到欺负时,当乡里受到涂炭的时候,依然揭竿而起,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东北乡义和拳运动。但是农民起义的天生局限性却将这一出激烈的运动演绎成了一出闹剧。孙丙,代表了农民的淳朴天然、无知愚昧、坊间陋习,是一个生动立体的农民形象。孙丙更是猫腔戏的代表,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浓缩,这就更加加深了这个角色在整部文本中的地位。可以说猫腔戏,是一方艺术的代表,是一方民众的骨气,那凄切的悲鸣,仿佛道尽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可悲可叹之处。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一场浪漫的梦。赵甲尊秉着大清,做的梦是自己和家族和侩子手这一行业能够跟随大清千秋万代的流传下去。孙眉娘的梦是自由的爱情。六君子的梦是革新社会重振中华,袁世凯等人的梦是利用乱世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孙丙的梦则是被逼上梁山后的反抗,到了精神痴妄的地步。而这小说中最大的梦,就是人们对于自由对于抵抗后恢复自己应有的生活的痴心妄想的梦。然而,这仅仅是梦,因为历史的滚轮已经来了,新一场世界格局的改变正在铺开,英雄和枭雄辈出,不知道天下鹿死谁手,而不管谁得手,这鹿,这高密县,这滚滚红尘中隐藏着猫叫声沉默起来了的大多数,都是必须要死的。
莫言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歌剧、俄罗斯芭蕾同台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为了适合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我有意地大量使用了韵文,有意地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制造出了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的还不够到位。”
最后以他人写的《檀香刑》的一段书评结尾:
莫言写活了以山东高密为表象的华夏众生,
虽不若鲁迅之笔针砭入骨见血入髓,
场景之宏大社会感之强却尤有过之。
朴质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土壤气息,
绝不标新立异,
却滋生出荒唐辛酸的百态万物,
氤氲起古今如一的末世之相。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五
说实在话,我对作家莫言并不是特别了解,直到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形形色色的评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受一位朋友的推荐,找到他的代表作《檀香刑》,抽空读了它。
一段行刑场面的回忆,一场血雨腥风的起旋,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开头,竟然插在凤头部分,我不太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仅用“粗俗淫荡”作评价显然是冤枉了这部作品,至于黑色幽默倒是有点。因为写实,所以震撼,我终于鼓足勇气看完了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
眉娘的浪、小甲的傻、知县的伪共同支撑着作品前半部平衡而又稳定的生活格局,偶尔的小风小浪不外乎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地方乡绅的礼尚往来和乡野村民的哭笑唱跳,他们总体封闭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折射的是清朝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状态。然而,赵甲的到来像一颗石子,在这样平静的圈子里激起一堆浪花,并随着事件的发展越荡越大,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还是很有名气的侩子手,他亲手葬送了数不清的人命,这样的人物出场,暗示着惨剧即将上演。紧接着,窃国者袁世凯粉墨登场、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也奏响了大清灭亡的悲歌。
一根虎须看出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色彩,豺狼虎豹驴蛇猪……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按照动物界的特性给每个人物对号入了座。通过小甲这样一个看似傻帽的人物来透视其他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虎须给小甲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境,也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透了一些人的嘴脸,不知是小甲的幸运还是小甲的不幸。
大清朝的腐臭之气从刽子手回忆的一点一滴,上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洋鬼子的狂妄自大中弥散开来,近乎变态的残忍刑法,媚上欺下的镇压手段,趾高气昂的侵略姿态,在这样的晚清悲歌里,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思想救国,平民百姓们开始了暴力抗洋,戊戌六君子是维新派代表,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然而终究变法失败,自身难保,轰轰烈烈地死在了刀口下。以孙丙为代表的农民也揭竿而起,企图暴力抵抗洋人的侵略行径,可惜带着愚昧色彩的义和神拳抵不过先进的洋枪洋炮,甚至抵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他们失败了,引来了更多的镇压和杀戮。戏台、刑台、升天台,台上台下,无不在唱着同一台戏,大清快亡了,甚至像受刑人一样任人宰割,苟延残喘。
猫腔戏的喵呜喵呜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整部戏的线索。眉娘对钱丁的爱恨情仇,小甲看似不解风情的胡言乱语,赵甲的麻木残忍,袁世凯的阴冷残暴,钱丁的无可奈何,一群叫花子的热血仗义,孙丙的顽强不屈,串成了一部精彩大戏,悲壮的历史厚重感令人不忍翻阅却又不得不仔细回味。维新派之悲,悲在自身的软弱和不切实际,农民英雄之悲,悲在愚昧落后,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有人的悲,抹上了时代烙印,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一句“戏……演完了……”我如梦初醒,故事到此算是结束了,而灵魂深处的悲歌,似乎没有一唱到底,最后一群人的觉醒中,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升起。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六
对于我而言,莫言和我有太大的距离:天才般的感觉,我没有;超凡的想象力,理解不了;宏大的视野和更加宽广的意蕴,看不懂;山东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不了解。总之,《檀香刑》读起来吃力,难怪有的人说,《檀香刑》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人才能读,“看《檀香刑》,可能要做好受刑的准备,因为满纸都是既魔幻又写实的粗野文字,看过就如让人让人被粗砂纸打过一遍。”自认为不是内心强大的人,即使我硬着头皮读完了,也是看不懂。
以后读书,不能跟风,要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莫言的书读后感篇十七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1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