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橘颂读后感(热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2:14:09
屈原橘颂读后感(热门21篇)
时间:2023-11-05 02:14:09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并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不拘泥于他人的评价。以下是我对一本科普读物的读后感,希望能向大家传递科学知识和思考方式。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一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平里,他的家族与楚王同宗,是王族的一支。屈原虽出生贵族,却有着橘树般坚贞不变和爱民如子的品格,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之益事。“米仓口”之事与挖掘“照面井”便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胸怀与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志向,而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后人对屈原深切爱戴和无比敬仰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需要屈原这样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天下的人,今天创建和谐的小康社会更是需要像屈原这样有担当之士。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弱冠而为官,他在政治、外交上都有着较强的能力,曾一度解决楚国与齐国的外交问题。他为楚国的发展和强大而劳碌奔波,倾心效力,却因改革触犯了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被暗算,受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在身心俱疲之下,他仍以大局为重,出使齐国,直谏楚怀王,表现出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无比豁达的心胸。作为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屈原尽心尽力,他身上表现的诸多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伟大中华民族之复兴需要这种时代精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怀王客死秦国,新君顷襄王又昏庸无能,加之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流放,屈原的心,已然绝望。他恨君王不辨是非,听信谗言;他恨那些小人不顾国家利益,争权夺利。他内心有着极度的痛苦却无处宣泄,只能以创作来书写自己的心情,《九歌》《离骚》……一部部作品被屈原创作出来。在屈原流放江南后不久,楚国国都失陷,当这国土沦丧的消息传到屈原之耳时,内心之痛苦难以言表,他只有清白以直死,最后在汨罗江满怀忧愤之情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他那不朽的诗篇,他那忠君爱国九死不悔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位光照明月的巨人,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屈原之死,可歌,可泣,更是可悲……

屈原的一生,都在为楚国而奔波,却终是斗不过腐朽黑暗的邪恶势力。他们不求国家发展,只为了个人的私利,把国家引入了灭亡的境地。这是屈原官途的悲剧,更是楚国人民的悲剧。若贵族势力眼光能看远一点,屈原的命运便不会如此多桀,楚国的下场也不会如此悲惨,历史也可能因此而更改。有开明清廉、勤政爱民的执政者是国之幸民之福,在当今只注重私利的背景下,传承屈原精神更是刻不容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即是历史,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做的便是传承屈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认真学习,学好知识充实自己,为铸就“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而努力!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二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无理的欺负、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欺负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三

《屈原传》这本书是作文班的陈老师送给我的,他希望我能从这本书中收获某些道理,积累成长的精神。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到屈原的人生既伟大又令人悲叹。

屈原小时候的家境也算富足,吃得饱,穿得暖。无冻馁之苦,家乡秭归,姐姐屈须,父亲伯庸,祖母柳氏。屈原聪颖好学,从小就被人称作过目不忘的小神童。但年岁太小,浑身孩子气,办事毛手毛脚。有一次,小屈原把账簿落于火盆中烧掉了一半,但是小屈原从容镇定,若无其事一字不落的将薄子的账目一一背出。果与实际无一差错,乡亲们都认为小屈原长大后能成为有大志的人,这更引起了小屈原的好学,为他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在公元前321年,这一年屈原19岁,秦军犯境,到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楚之西北边境各郡县的百姓与秦军对抗,19岁的屈原学习兵书,训练武艺,成立了平寇队,终于在321年正月十五把秦军驱赶到边境外,一连数月不敢前来骚扰。这一举动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屈原正式进入宫廷。

公元前320年,屈原在兰陵兰台宫认认真真学习宫廷礼仪,忠于职守,修明法度,革除旧制,楚国渐渐走向强大,屈原被封为左徒。到了公元前328年,齐楚准备联合攻打秦国,秦国得知后,派出丞相张仪到楚国破坏齐楚关系,逐出屈原。他先用珍宝买通了楚国的君臣和楚怀王的爱妃郑袖,要他们编造屈原的品质和危险,使楚怀王流放屈原。到达郢都后,张仪向怀王提出优厚的利益与秦国联盟,怀王自然答应,与齐国断绝关系。渐渐的,屈原被楚怀王怀疑,觉得屈原不是一个可以重用的人。在奸臣的造谣诬陷下,楚怀王把屈原流放至汉北边境,刚流放不到一年,楚君就打了败仗。但是怀王还是认为与秦国联盟有好处,一直没有召回屈原。

屈原到了汉北一带徘徊,内心非常复杂痛苦。慢慢地,楚国接连不断的打败仗,变得弱小,成为了七国中最弱的国,但自己又无能为力。这使屈原更加悲痛,创作了《离骚》这篇旷世巨作。楚怀王也意识到屈原的重要性,立马把屈原召回宫廷。在这期间,齐楚又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楚国又逐渐变得强大。

在公元前296年,楚怀王被秦国丞相张仪骗到秦国,被囚禁在那里,抑郁交加,客死秦国。子恒被立为楚王,称为顷襄王,顷襄王却没有发奋图强,报仇雪耻,反而更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根本不打算任用忠诚正直的屈原,在那些奸臣的劝说下,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寂寥的荒野。

在流放的那天,乡亲们在街上为屈原送行,风雨中伫立着数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内心都舍不得屈原。屈原来到洞庭湖,在一间小茅屋住了下来,那时他已是一位62岁的老者。在公元前284年,秦军打入了楚国的首都郢都,楚国马上就要灭亡了。屈原彻底绝望,他想,我以身殉国,希望能引起楚王觉悟,以挽救身亡的楚国。于是,他纵身跃入汨罗江,将一直传续到现在。这个故事也依然令人记忆深刻。

屈原爱国爱民、聪颖好学、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人格,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读了一篇司马迁写的名著——《史记》。其中,我有一篇记忆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这讲的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的国家快灭亡了,于是,爱国的他,便向皇帝传上了他的几个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降了职,屈原十分愤怒。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国家国土沦落,屈原满怀悲愤,投江自尽了。人们非常怀念屈原,他们怕小鱼吃掉了屈原的尸体,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这便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很是感动。屈原的这种爱国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采纳,还降了屈原的职,能不让他愤怒么?尤其是最后国土沦落,这让爱国的他怎么接受得住?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位爱国诗人表示无限的敬佩。

联系现在想一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的爱国之情不能变,我们也不用向屈原一样,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五

读屈原爱国故事有感——同情人民、向往光明。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屈原郁郁而行,他的一系列主张的提出,无一定主见,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这时候、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遭到更沉重的打击,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他绝无回天之力,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成功了,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分赏识。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正道直行、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老百姓拍手叫好。着《离骚》,他气魄宏伟,作为一位家和改革家、靳尚一伙的挑唆,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九章》等作品20多篇,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后郑袖、《九歌》,为何“信而见疑,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他们结成死党,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天问》,一个改革家的悲剧。因为屈原的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标志着他的生涯的结束。

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他忧国忧民,深知楚国大势已去。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于当年五月初月怀石投汩罗江而死。怀王经不起郑袖。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职务相当高。这些诗作如今万古流芳。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竭忠尽智”。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终年62岁?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被流放了,他失败了,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只好以身殉国这是个谬论啊,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憎恨黑暗的炽热感情,“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六

我的祖国以快60岁了,我的祖国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繁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为祖国抛头颅,但他们依旧微笑有多少人为它洒热血,但他们都觉得值,从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他们自己年轻的生命呀!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己,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七

《屈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充满激情,诗人对光明,对毁灭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深深地感染了我。

《屈原》作于五四时期,带有很强且鲜明的时代感,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憎恶,对革命的强烈期盼。全诗以风、雷、电、火四个毁灭的象征为革命的代表。用风:哪怕吹不醒这已经死去的一切,可还能让洞庭湖,让长江,让东海汹涌、与你一起咆哮,还可以吹走沙石、吹动草木,这是唤醒民族的天籁;用雷:代表你车轮滚动的声音,带“我”远离这污秽、阴谋的泥潭,去到那新的、干净的“中国”;用电:撕裂这压抑、沉郁的黑暗,即便这黑暗如水,尽管这撕裂是抽刀断水,而电,正是我心中的利剑,能让光明光临这世界,是为革命吹响号角的先锋;用火:焚尽这一切,在火里得到重生!在诗中,风、雷、电、火都是破除黑暗的力量,而它们都是“你”,是宇宙中之伟大者,是毁灭这黑暗的红莲。

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作备受佳评,我想郭先生以屈原为题是否是对屈原“愚忠”的一种质问与怀疑,以彰显革命、除旧的精神,既然楚王不鸟我,大可以弃之而去,或是自立门户,为何要吊死在一颗树上,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破而后立是全诗的精神,也是诗人的心声与政治目的,在当时的中国,豺狼当道,只有毁灭这一切才能建立新的世界,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八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楚王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顾百姓,屈原实在看不下这一切,便壮着胆子去找楚王,对楚王说:“大王,您整天吃喝玩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样一旦给别的国家钻了空子,我楚国可是会有灭国之灾的呀!”“胡说,屈原,你竟敢诅咒我楚国!”楚王大发雷霆的说。屈原说的话真的应验了,在后来的日子里,楚国真的遭到了亡国之灾,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屈原认为自己对国家毫无用处,便忍着悲痛跳下汩罗江,以报效国家对他的培养之恩。屈原投江自杀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把这天称为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又叫“诗人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区。赛龙舟在桂林每三年在漓江赛一次。据说那天老百姓为了不让汩罗江里的鱼蛟虾蟹去咬屈原的遗体。将粽子在赛龙舟的时候投下江去,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遗体。所以老人们常说:“吃粽子时,可要想着屈原的崇高品质啊!”

屈原不仅是我国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个为国家着想的伟大的爱国之人。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九

偶然间在微信读书app上翻到了历史书籍《屈原贾生列传》,今天刚巧是端午节,便点开读了读,虽全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将相,而且有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个阶层的人物的,通常司马迁把具有类似人生轨迹的人物放在一起记叙,屈原和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贾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又是忠贞爱国之士,为小人所忌恨,继而遭到诽谤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贬,最终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学上都给后人留下经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们写在一篇之中。

该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作者先写他因才能出众而到楚怀王的信任,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世,娴于辞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进谗言于楚怀王,楚怀王因此而逐渐疏远屈原,最后将他贬谪到南方。司马迁在列传中着重描写了投江时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罗江遇见渔夫,渔夫和屈原的一席对话直接有力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满怀经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的屈原。他的满腔抑郁无人能懂,只能通过诗赋来表情达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获得解脱的最好选择。一代英豪就这样被留在了汨罗江之中,时年六十二岁。

后半部分是对贾生的介绍,作者也同样先写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诵诗属书于郡中,仅仅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实行一系列改革,因此与旧贵族产生矛盾,最终在他们进谏之下,以“年少初学,专教擅权,纷乱诸侯”的罪责而遭贬。

同样,司马迁对被贬之后的贾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赋》贾谊以屈原自比,吊古伤己,以此来表达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鸟赋》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诏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独居于长沙,找不到倾听者,只能向这带来死亡之兆的猫头鹰诉说,表明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不知未来是吉是凶,也不知死亡到来是早还是晚,抱着这样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宫廷兵虽得到重用,却因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而深感自责,前168年,他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司马迁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笔端时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关屈原所自深渊,未当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达了对屈原、贾谊的人格赞美和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又表现了对屈原贾谊的无限同情,或许其中还夹杂着司马迁对人生的思考。

屈原,贾谊的死亡是否有意义,在今天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但无论哪种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我们爱国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励。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无理的诽谤、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诽谤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一

《九章·橘颂》从体制上来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写的物象限于一种,写作路径略近于《诗经》。这首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前四节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后五节二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从现世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所作《离骚》《九章》《天问》等传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抒发怀归之情,深度体现对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二

从离骚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于自爱。屈原属于楚国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经深得楚怀王得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以对诸侯。屈原作为一名外交家与军事家,对内他主张统一楚国,对外实行联齐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认为得他兼具有着内美与外才,是有资格象爱香草美人那样爱惜自己得。

离骚中反复出现了江离,辟芷,秋兰,杜衡,菌桂,胡绳等种种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离骚中又写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过程,此中屈原还以美人自比与出怀王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写呢?咋一看还真是狂妄!诚然花草是天地间自然造化的产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说屈原就像这花草一样预审据来就有着天然的芳香与美丽。而写自己能上天入地则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经历。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国送给人间的礼物。原本生命是一种很偶然的诞生,但人来总是乐此不彼地给赋予它神秘而美丽地色彩。屈原也是这样。屈原愿与荷叶为衣,芙蓉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兰花的朝露,在夕阳的黄晕中采摘初开的菊花。因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现实不可能这样美好。尽管想象中的事物这样美好但这只能是一种非现实的浪漫。

非现实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里是容不下半点的污秽的,应该在一片浓郁的花和同样浓郁的花香里纵横允吸着天地神明赐予的空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拥有这样芳香浓郁的庄园,心里期盼着美人的相伴。屈原爱自己,因此对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于天上人间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爱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爱又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得。爱惜自己本身就是人类最原始的美好情结,屈原是个浪漫到极至的人,其浪漫情怀也是巍然独立的。屈原之前没有出现过象离骚这样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独树一帜就是浪漫。凡是人有两种境遇,生活事业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里开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里开的失幽怨的'花。自爱而又不得意的人虽然开的是幽怨的花,但却依然可以美丽着傲视群芳。屈原是这样的,虽不得志,但却可以孤芳自赏。屈原对江而叹:时间象流水一样追赶不上,年岁匆匆不再等待我,内心的忧思滚滚也如江水。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愿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愿,屈原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为非现实的浪漫付出的代价同样是诗意般的浪漫死亡。

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

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三

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译文: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屈不挠,为真理十到尽头!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四

这骤一听来好象挺有道理的,其实这里涉及到我们的法律观念尤其是诉讼观念的问题。

在古代的中国,一般人是不敢轻易打官司的。不单被告诉的人感觉无脸见人,即是胜诉的一方也感觉脸上无光,而且被提起公诉的人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这被现代法律人成为“有罪推定”)。我国古代崇尚的是“礼”,礼是处理人们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之间要互相尊重,家族内要相亲相爱,诉讼被看成上一件“邪恶”的事,尤其是涉及家族内部的纠纷一般都由国家赋予家族的'族长以一定的权力以管理之,而且法律还常常禁止族人擅自向官府诉讼(宋代后家族组织完善更加如此,这里并非论证礼法关系,故不再展开论述)。平民发起诉讼不但有实体上的限制,而且程序上也有重重的阻挠,而且中国古代“重刑轻民”,轻视个人权利,注重刑法的威严震慑,平民对法律只有恐惧,不认为其是保护自己权利的工具。这些就被我们现代法律人称为“息讼”“恶讼”思想。(这思想在当时确实有其历史意义,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

[1][2]。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五

这骤一听来好象挺有道理的,其实这里涉及到我们的法律观念尤其是诉讼观念的问题。

在古代的中国,一般人是不敢轻易打官司的。不单被告诉的人感觉无脸见人,即是胜诉的一方也感觉脸上无光,而且被提起公诉的人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这被现代法律人成为“有罪推定”)。我国古代崇尚的是“礼”,礼是处理人们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之间要互相尊重,家族内要相亲相爱,诉讼被看成上一件“邪恶”的事,尤其是涉及家族内部的纠纷一般都由国家赋予家族的'族长以一定的权力以管理之,而且法律还常常禁止族人擅自向官府诉讼(宋代后家族组织完善更加如此,这里并非论证礼法关系,故不再展开论述)。平民发起诉讼不但有实体上的限制,而且程序上也有重重的阻挠,而且中国古代“重刑轻民”,轻视个人权利,注重刑法的威严震慑,平民对法律只有恐惧,不认为其是保护自己权利的工具。这些就被我们现代法律人称为“息讼”“恶讼”思想。(这思想在当时确实有其历史意义,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六

读完《屈原》后,屈原的悲伤是我感同身受。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七

读了《屈原投江》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由于奸臣谗言而屡遭放逐,但他的爱国之心不变,所以最后他不愿朝秦暮楚投江自杀了,他以死捍卫了他的操守,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热爱。

我鄙视那些奸臣,因为自己的无才而摧残有才华有知识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所以那时的社会才会变得那么不堪,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源远流长,会被后人一代代歌讼,而那些奸臣也会被人们记住,记住他们的无耻行为,让后代们唾弃他们。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八

橘颂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阛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翻译】:

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正如堪托大任的君子。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将永远是我立身的榜样。

橘颂介绍: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章》第八篇。《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橘颂赏析: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屈原个人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因上奏不被楚王接受,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一说丹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一说丹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十九

最近,我读了一篇司马迁写的`名著――《史记》。其中,我有一篇记忆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这讲的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的国家快灭亡了,于是,爱国的他,便向皇帝传上了他的几个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降了职,屈原十分愤怒。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国家国土沦落,屈原满怀悲愤,投江自尽了。人们非常怀念屈原,他们怕小鱼吃掉了屈原的尸体,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这便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很是感动。屈原的这种爱国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采纳,还降了屈原的职,能不让他愤怒么?尤其是最后国土沦落,这让爱国的他怎么接受得住?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位爱国诗人表示无限的敬佩。

联系现在想一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的爱国之情不能变,我们也不用向屈原一样,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二十

我成长在美丽的水电之都————宜昌,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更有流传千古的爱国诗人屈原。翻开《经典诵读》,细细品味,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美丽的江陵地带是橘树的故乡,这里出产的橘子汁儿甜个儿大,色泽鲜艳。每到秋天来临成片的橘子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乐呵呵的向远方的客人打着招呼。偏偏这样可爱的橘子到了北面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点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奉献给世人的是无数甘甜的果实。

橘树这种坚贞不渝的品质正是屈原所推崇和赞美的,"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屈原一生历经坎坷,被人陷害流放不得志,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极力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追求法制社会,赞同选拔贤德人才治理国家。可是他的理想为他带来的只有灾难,即便如此他仍像一树坚挺的绿橘,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橘树的果实滋养着人们,在寒风霜雪中傲然挺立,它的高风亮节,冬日里的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品德,就像诗人屈原在风刀霜剑时刻的风骨,他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更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诗人用橘树歌颂着人世间的高尚品质,愿为劳苦大众战斗不息的决心和斗志,这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清晨,捧读经典,我仿佛就是一朵小而白的橘花,芬芳了青春,愿结出甜蜜的果实。愿我与经典同成长,愿我们都徜徉在国学精粹中,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屈原橘颂读后感篇二十一

橘颂。

作者:屈原朝代:先秦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a宜修,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415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