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重条理和逻辑,确保观点清晰明了。这些心得体会范文集合了不同领域的经验,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刑法知识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资深法学教授。通过这次讲座,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讲座的开篇引发了我对刑法的新思考。讲座的主讲人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规定和反应。他强调了刑法的核心价值,即保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通过讲解一系列案例,我深刻地感受到刑法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意识到刑法不仅是一种惩罚的手段,更是一种对社会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强调,它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来确保社会公正和人民权益的保护。
其次,讲座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原则给了我很多启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刑法的法定原则,即刑罚的适用必须有法可依。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刑法的实施不能凭空臆断,而应该依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只有当犯罪行为符合了法律的定义,才能被追究刑责。这个原则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人民权益至关重要,也是防止滥用刑权的关键。此外,我还了解到了刑法中的合理防卫原则、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等,这些原则都对于实现公正判决和司法公信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讲座中反复强调了犯罪与刑罚的相关联性。讲座中教授列举了一系列罪责与刑罚的具体对应关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犯罪行为与其所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我认识到刑罚不仅仅是对犯罪人的一种惩罚,更是一种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回应。通过讲座,我了解到了刑罚的种类和标准,这样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不同的犯罪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刑事后果。这也提醒了我,要时刻明辨是非,不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触犯法律。
第四,讲座中还提到了犯罪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主讲人引导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犯罪,使我对犯罪行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在刑法的预防和处理中有所作为。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无疑会使我们对犯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最后,这次讲座让我深刻感到了刑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刑法不仅仅是一部专业性的法典,更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要想真正了解刑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懈努力。这次讲座激发了我对学习刑法的兴趣和渴望,我决心要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对刑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次关于中国刑法知识的讲座给我带来了丰厚的知识收益和深刻的感悟。通过讲座,我认识到刑法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惩罚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一种人民权益的保护。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刑法中的一些法律原则和刑罚与犯罪之间的对应关系。此外,讲座中还让我了解到犯罪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我对犯罪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相信,通过学习刑法知识,正确认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我们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新入行不久的员工,对于法律更需要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自律。对于法律,要知其文晓其义,做到知法守法,不扰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得扰乱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就要做到不参与这样的行动。如果明知故犯,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作为一名新入行不久的员工,对于法律更需要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自律。对于法律,要知其文晓其义,做到知法守法,不扰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得扰乱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就要做到不参与这样的行动。如果明知故犯,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做好法律的宣传者,作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法律进行宣传,有利于提升自身周边的法律知识水平,只要我们人人行动起来,做一名法律宣传员,就一定会增强我们及身边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中。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章纪律,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己的合规意识,把单位要求的规章纪律牢记心中,抵制不良诱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在我们面对外部诱惑时,只有具备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做到不违纪、不违规。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刑法的讲座,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这次讲座内容紧凑,包含了刑法的基本原理、法律规定以及实际案例等,让我对刑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刑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秉持合法合规的原则。
首先,这次讲座使我对刑法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讲座中,讲师详细介绍了刑法的起源和发展,解释了刑法的基本原则。我了解到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安全,同时防止和惩治犯罪行为。刑法是对犯罪行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司法处罚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公正和社会秩序。这让我明白了刑法在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作用。
其次,讲座还介绍了一些刑法方面的法律规定,使我对刑法的具体条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讲师讲解了刑法中常见的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措施。例如,我了解到盗窃、抢劫、故意杀人等行为都会受到刑法的惩罚。同时,讲师还提及了法律实践中的一些变化和创新,使我意识到刑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领域。这让我明白到,只有了解刑法的具体规定和犯罪行为,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
第三,通过讲座中的实际案例分析,我认识到刑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讲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让我们了解到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例如,我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被判处死刑的杀人犯在法庭上表示后悔并请求原谅。这个案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犯罪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伤害,也会对犯罪者自己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刑法的存在和实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讲座还提到了刑法的适用和执行问题。虽然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而设立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权衡公正和人性的关系。刑法不仅需要保护人民的权益,也需要考虑到犯罪者的教育改造和再社会化问题。这让我明白到,刑法的执行并不是单一的惩罚,而是要兼顾人性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只有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适用和执行,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教育改造的目标。
最后,这次讲座让我更加认识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刑法,追求合法合规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该知法、守法、用法。在行为准则上,我们应该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的原则。只有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才能为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做出贡献。同时,如果我们遭遇不法行为或发现他人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应积极举报,为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次刑法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刑法的基本原理、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我明白了刑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更加认识到个人应当秉持合法合规的原则,从自己做起,为社会的法治环境做出贡献。希望我能将这次讲座的收获转化为具体行动,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共同遵守法律、构建和谐社会。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刑法理念的讲座,讲座内容内容深入浅出,让我对刑法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刑法理念的概念和分类
刑法理念是指刑法制度中倡导的基本、原则性价值观念。讲座首先介绍了刑法理念的概念和分类。刑法理念分为追求惩罚和追求社会秩序维护两大类,追求惩罚的刑法理念包括报复、儆效、防卫和教育;追求社会秩序维护的刑法理念包括预防、治安和恢复等。通过详细介绍不同刑法理念的内涵和特点,讲座使我认识到刑法理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段:刑法理念的价值取向
接下来,讲座深入阐述了不同刑法理念的价值取向。讲座指出,刑法不仅仅是为了制裁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护人权。刑法理念在社会法律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着国家对司法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注。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刑法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紧密配合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段:刑法理念的实践运用
讲座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刑法理念的具体运用。它强调刑罚应当适用于犯罪事实,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在实际的司法裁判中,刑法理念需要具体转化为司法实践,考虑到被告人的实际情况,量刑公正合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刑法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贯彻到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去。
第四段:刑法理念与刑法立法
刑法理念与刑法立法密切相关,也是刑法立法的指导原则之一。它引导立法者制定更加合理、公正的刑法政策。讲座指出,刑法理念的改革需要立法者不断调整和完善刑法条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观点使我明白,刑法理念的演变和立法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段:个人感悟与思考
在听完这场讲座后,我深思熟虑地反思了自己对刑法理念的认识。我认识到刑法理念是时代的产物,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学法学的学生,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刑法理念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法律从业者,我应该将刑法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为司法公正和人民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场刑法理念讲座,我更加明确了刑法理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我愿意将这次讲座带给我的启示牢记于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从业道路提供指导。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刑法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学素养,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五
经过对刑法分则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了解到、体会到更多刑法的乐趣,揣摩到更多属于刑法的真谛。上学期通过学习刑法总则,开始接触到什么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知道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对抗犯罪分子的法律,分清了违法与犯罪的根本性区别等。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犯罪的定义体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犯什么法、量什么刑,都要依据法律——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基于我的简单理解就是犯罪人应负担的法律责任,负责任就有承担惩罚的义务。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利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犯罪是特定的行为——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的侵害;刑罚是制裁的方法——是国家对犯罪分子的严厉惩罚。刑罚也是恶,直观的看是“以恶制恶”。所以“制恶”是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定,是为了保护大众的平等的权益不受侵害,所以我们强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刑罚是“以恶制恶”,于是我们又强调刑罚人道主义,刑罚个别化等等。
读着这一步步从中间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法言法语,当时即对刑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学期的刑法分则学习,让我更清楚的意识到,刑法真正的魅力所在并非那些真实的却曲折离奇的案件,也不是电视剧上那虚构的狗血剧情,而在于刑法在各大部门法之中,唯一一个与犯罪有关,且关系无比密切的法律。同时,犯罪,作为一个与暴露人性丑恶有关的行为动词,集心理、伦理、医学以及科技等于一身。更准确的界定如下,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概念是对各种犯罪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六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刑法理念的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通过听讲座,我对刑法的核心价值、社会意义和未来变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阐明了刑法的核心价值。刑法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旨在保护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秩序等重大利益,承载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期许。讲座中提到了刑法的秉性为“法治”,即以法律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安全。这一核心价值的阐明使我明白,刑法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工具,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以及公正地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讲座强调了刑法的社会意义。刑法不仅仅涉及犯罪行为和刑罚,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在讲座中,讲师指出,刑法的实施不仅仅是对罪恶的惩罚,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整顿。通过刑罚的制度化、合理化,可以有效地遏制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刑法的社会意义不仅仅是保护个人安全,更是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并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接着,讲座引领我们思考了刑法的重点问题。例如,讲座中提到了如何平衡犯罪惩罚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刑罚的公正与合理,以及如何提高刑法的效果等。这些问题确实是当前刑法领域的热点难点。对于平衡犯罪惩罚与人权保护的问题,讲座中指出了在具体制定刑罚政策时需要融入人权价值观,确保刑罚不违反人权底线。而对于确保刑罚的公正与合理,讲座中提到了要落实“量刑与程序公正、平等原则”,即刑法的量刑程序应该具备公正、公平的性格,避免刑罚的附带性质。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我深思,刑法的完善需要站在更高的人权角度和社会公平的立场,注重普遍性和公正性,寻求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解决方案。
最后,讲座还展望了刑法理念的未来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刑法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现代刑法的发展趋势,如将刑事责任个别化、优化刑事诉讼程序、强化法治保障等。这些变革的目标是在保护人民利益的同时,提高刑法的实效性和公正性。未来刑法将更加注重变革和完善,更加注重预防犯罪和刑罚的个性化,以应对社会风貌的变迁和新型犯罪的崛起。
通过这次讲座,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刑法理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刑法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旨在保护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它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更是为了引导社会风气,提升整体社会素质。同时,讲座也让我看到了刑法领域的一些重点问题和未来趋势,这让我对刑法的变革充满了期许。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将会更加关注刑法的实施和改革,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七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法学说开了就是一套概念体系。因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先记忆,然后要理解。这种方法在法律解释上叫文义解释。文义解释就是指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所以要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义。如法律上所说“产品”与社会生活中所说“产品”就不一致。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偿,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八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刑法知识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受益良多,不仅了解了中国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还认识到了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盲区。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刑法基本原理的学习。
在讲座中,我首先学习了中国刑法的基本原理。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刑法有些原则是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例如刑法的基本原则中有法无罪原则,即法律确定罪名后,才能定罪。而法无罪原则是我之前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的,这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对刑法这一领域的了解还存在一些盲区。
第三段:刑法制度的学习。
讲座还介绍了中国刑法的各项制度。例如,我学到了关于犯罪的构成要素和犯罪的刑事责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了解这些制度,我认识到刑法并不简单,对于一个案件的定性和判决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且需要依法行事。我也深刻认识到刑事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和重要性,它是确保正义和保护公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四段: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讲座,我也认识到了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法律意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法律从业人员,都应该对刑法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段:对个人的启发和反思。
通过参加这次讲座,我不仅对中国刑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我意识到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并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向身边的人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相信,只有社会上更多的人都具备了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公正和有序。
总结: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法律方面的不足。我相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上每个人的法律意识将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九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法学院举办的刑法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不仅对刑法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此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这次讲座使我意识到了刑法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刑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是规范并保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刑法主要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定义、规制和制裁,来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只有通过刑法的约束和惩罚,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这场讲座给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刑法基本原则和相关概念的机会。讲座涵盖了刑法的起源、发展、基本原则、构成要件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无禁止则可为、犯罪责任追究原则等。这些原则构成了刑法体系的基础,对于刑法规范的确立和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讲座还详细讲解了刑法中的构成要件。通过学习刑法的构成要件,我了解到一个犯罪行为是否成立,需要满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这四个要素。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要素,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并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犯罪行为,使我更加细致地分析刑法文本和案例,准确判断犯罪行为的成立与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讲座还突出了与现实生活中刑法相关的热点问题。对于刑法这一学科而言,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讲座中,讲师以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为例,对刑法的具体规定进行了解读,并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深刻地认识到刑法并不是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将刑法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刑法。
最后,这次讲座不仅使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中,讲师热情洋溢、富有经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刑法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同时,我还有幸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互相分享心得。这次讲座不仅是对刑法知识的一次系统学习,更是一次与他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刑法讲座,我对刑法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刑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和推动刑法的发展。我希望将来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刑法知识,为社会的法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
通过读书活动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的。我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事就是法制经济。使自己充分运用法律这一武器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等。
在学习中,我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比以前更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更坚定的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我自己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入党的积极意义。由于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这些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准则。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这些权益的程序和方式。也具备了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有了一定的寻求法律救济的能力。争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发现了重大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更应该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并明确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并在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法与法律现象的知识、思想、心理、观点和评价。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并坚持做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刑法理念的讲座,这场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场讲座中,讲座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刑法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我对刑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嘉宾重点强调了刑法的目的和功能。刑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正义、公平、效益是刑法的核心原则。通过刑法的运用,可以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和制约,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人们的利益得到保护。同时,刑法也应具备教育和预防的功能,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达到对罪犯进行改造和再教育的目的。
其次,讲座嘉宾谈到了刑法的平衡原则。刑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包括犯罪的情节、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在惩处犯罪行为时,要兼顾犯罪者的个人责任以及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期待。刑法的刑种、刑期、处罚方式等都应在平衡中确定,既要保证公正与严厉,又要避免过度惩罚和人权侵犯。因此,刑法的设计和运用需要基于平衡原则,既不能对罪犯过轻处罚,也不能过度惩罚。
第三,讲座中还涉及到了刑法的人权保护问题。在刑法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其人权。无罪推定、合理辩护和法律援助等原则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刑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利益,但绝不应该以侵犯人权为代价。在刑法的运行中,应该注重平衡犯罪者的权益与社会的安全,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第四,讲座中提到了刑法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犯罪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刑法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刑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国际刑事法的发展,也包括了刑法的标准和原则的国际化。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建立起相互信任和互利的关系。国际刑法的发展和刑法理念的国际交流将为各国的刑法建设和国际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讲座嘉宾呼吁每个人都要关注刑法,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只有通过传播刑法知识,引导社会舆论,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对于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要担当起宣传刑法的使命。通过普及刑法知识,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维护社会秩序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法治、公正、和谐的社会。
通过这场刑法理念讲座,我对刑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刑法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刑法的正确运用和有效执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利益。同时,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以更加合理和公正的方式来惩罚和预防犯罪。我相信,只要所有人都能从自己的岗位上出发,积极参与到刑法建设和刑法实施中来,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公正和安全。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学习国刑法的过程中,我不仅仅了解了我国刑法的制度和体系,还对刑法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打击犯罪行为的重要法律工具。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国刑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国刑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刑法的设立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它规范了社会公德、道德和行为的底线,防止人们触犯法律红线,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刑法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规定,更是一种社会准则的体现。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刑法紧密地联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刑法适应性强,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调整。因此,国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国刑法强调公正与权利的平衡。刑法要求对于犯罪分子必须进行追究和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国刑法也注重保护被告人的权益,确保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我学习到,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被告人拥有辩护权和申辩权,法官和检察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调查和审判,确保案件的公正和权益的平衡。这不仅体现了人权的尊重,也保证了刑事审判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再次,国刑法以预防为主,注重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刑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对犯罪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预防犯罪的发生和减少犯罪的危害。刑法通过立法、执行和司法实践来预防犯罪和治理犯罪,希望能够通过严格执法和刑罚的公开、公平、公正,有效震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刑法体系中,预防和治理是保证刑法的有效执行和社会治安问题解决的基础。
最后,国刑法强调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观念。刑法不仅仅是执法机构约束行为的工具,更是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引导公民养成合法行为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不能违法犯罪。国刑法通过惩罚犯罪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培养和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任。
总而言之,国刑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刑法的价值和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还强调公正与权利的平衡、预防和治理犯罪、公民法律意识和责任观念的培养。只有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加强法律教育,加强刑法的宣传和执行,才能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的有序发展。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三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部门法学。刑法学以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
刑法学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1764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刑法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
刑法学分为以下类型:(1)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
(2)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
(3)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4)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属于规范刑法学,是以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
刑法体系:
刑法学分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则。
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有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正当行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事责任,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的消灭。
分则部分包括概述,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刑法的设立目的:
这一直也是让民众所不解的事,大部分人恐怕都是认为刑法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统治民众的工具而已,如果没有刑法恐怕我们的生活也不是会乱成一团(甚至对于法律都是这么认为,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但是刑法并不是可有可无、仅仅是统治工具而已。同态复仇是最原始的“刑罚”方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仅是古代巴比伦人处理纠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但是同态复仇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冤冤相报。如果按照同态复仇的方式,恐怕人类一直会处在不停的战争和纠纷之中。而刑法的出现就是为了结束同态复仇的无止境的状况。同态复仇也是一种司法,但是毫无疑问他的结果是更加严重的冲突。而刑法则是转向恢复性司法,也就是恢复到伤害造成之前的状况。如果不能恢复,则用另外的方式来补偿,如经济补偿等。这就是刑法最大的意义。如果还有人说刑法是统治阶级的“走狗”或者之类的话,那么确实应该让他来尝试一下同态复仇是什么感觉。
刑法的地位: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地位应该不同,他涉及到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情况,又脱离于其他部门法。我自己将法律分为三等,一等为最基础最初级,三等为最高级。一等法律即为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调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是调整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但是由于本身宪法过于模糊,并且一般不适用于案件,而适用的时候也大抵不是用宪法的形式,所以虽然他是“不可违背”之法,但应该是放在第一等的。二等法律是各类部门法(地方法规等不在探讨范围内),不包括刑法。部门法是调整各类不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其中有相通之处,也有独立之处,他们是国家生活中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支持法律生活的法律,所以是二等之法律。三等法律就是刑法了,之所以将刑法放在三等,并不是它比其他法律更加的完善或是意义更大,而是因为他所规定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刑法”的范围,而且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方面。而刑法在制定和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与其他部门法的相适之处。而这些观中国之刑法,恐怕还是不完善的。
刑法的历史:
刑法学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font]1764[/font]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刑法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刑法学分为以下类型: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刑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刑成的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属于规范刑法学,是以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
心得体会:
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像我们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左邻右舍拿一些案件来请教我们拿什么回答他们呢,所以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从轻处理?通过对刑法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四
在我国刑法十多年的修正史中,还是首次有这么多罪名受到普通人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自觉传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刑法很遥远,只要秉持朴素的善良观念,刑法并不会找上门。而这次“刑九”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它涉及不少近年来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上述九种行为,都曾多次制造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许多事情甚至就发生在很多人的身边。即使不是亲历者,这些行为也早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民生刑法”在20xx年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已初露端倪,当时最受关注的无疑是“醉驾入刑”。4年来,这个新罪名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彪悍的“酒桌文化”已有改观,还催生了一个新的代驾行业。更为积极的作用是,交通文明的程度提高了,司机、路人们至少不需要太担心遇上酒驾飞来横祸。而此次新入罪的九种行为,和当时的“醉驾”一样,同样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负能量”。尤其在网络传播放大效应之下,这些影响无远弗届。比如每有孩子被拐的消息传出,身为父母的人都会心头一紧。类似的不安、焦虑,乃至戾气,一旦构成了社会的主要氛围,必然严重影响到每个人的“精神民生”。“刑九”及时回应了社会上弥漫的种种焦虑感,将“负能量”纳入最严峻的刑法规制之下,可谓最贴近民生的一部刑法修正案。
有好剧本未必能拍出好电影。对于法律而言,如果说立法相当于写剧本,执法和司法便是从影像上实现剧本的过程。虽然说“民生刑法”的立意在于消除社会戾气,提振“精神民生”,但假如执法不严,甚至执法异化,执法本身便可能成为更为严重的戾气之源。此次废除的“”,某种程度上便是因执法松懈、裁判武断而被“妖魔化”的反例。因此,“民生刑法”还必须通过“民生执法”才能发挥效果。刑法对社会生活的成功重塑,不仅取决于立法,更要在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的“配套”下才能取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刑法修正案在通过后,都是立即实施,没有过渡时间。自“刑八”开始,在通过和施行之间,留了两个月过渡期。这显示,设立新罪名的用意不仅在于惩罚,更在于疏导与预防。这也是“民生刑法”渐入佳境的一个体现。这意味着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越来越重要,成为人们谋划生活、组织活动和考虑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显示中国的法律越来越贴近生活,更显示法律观念开始以引导人心为己任。
孟德斯鸠曾用“慈母般的眼神”形容民法对每个人的关怀。步入“民生刑法”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刑法的面孔也并不总是严峻的。它可以被驾车的人们用来在酒桌上挡酒,可以被校车司机用来拒绝学校超载超速的要求,可以让我们对年幼孩子的安全更放心,对我们晚年生活更乐观……此时,刑法看似冷峻的眼神里,也透着慈母般的关怀。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五
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法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谓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系统的知识,研究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及现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法律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实用性: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偿,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法学说开了就是一套概念体系。掌握了概念体系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维,就具备了法律人的资格。因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先记忆,然后要理解。如欺诈行为,我们先要弄清什么叫欺诈,才能进一步理解欺诈行为。这种方法在法律解释上叫文义解释。文义解释就是指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所以要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义。同时语言文字又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说“产品”与社会生活中所说“产品”就不一致。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有多种其他的理解方法。一个法条就可能有多种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国著名学者耶林,他本是个概念法学派的学者,到中年时逐渐意识到概念法学派有僵化的缺点,于是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们要了解、掌握、运用一门法律,必须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们学习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后果,还要思考这个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讲概念,就会成为“概念”法学。耶林说,光讲“概念”的'法学,会成为概念游戏,他说,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引导我们学习、掌握、运用法律。对每一个法律制度、规则,我们都从目的入手,这就构成了现在法学上的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即解释、运用每一个制度、规则,一定要紧紧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两种解释,则只有紧扣立法目的的那个解释才正确。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我们评价法律的好、坏、先进与落后就是依据法律的正义性。同时,现在还存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过分关注形式正义而忽略了实质正义,但是形式正义只是获取实质正义的手段,只有在无法获得实质正义时退而求其次满足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是目的,程序正义是手段。一旦我们将形式正义强调过分,我们就悖离了法律的正义性。
法官、律师这些法律人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的人,他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之道,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所以,不能把法律混淆于其他职业。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因为我们选择了法律,我们就选择了正义!
六、实用性。
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六
的。我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事就是法制经济。使自己充分运用法律这一武器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等。
在学习中,我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比以前更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更坚定的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我自己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入党的积极意义。由于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这些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准则。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这些权益的程序和方式。也具备了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有了一定的寻求法律救济的能力。争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发现了重大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更应该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并明确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并在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法与法律现象的知识、思想、心理、观点和评价。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并坚持做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七
刑法学分为以下类型:(1)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
(2)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
(3)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4)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属于规范刑法学,是以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
刑法学分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则。
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有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正当行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事责任,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的消灭。
分则部分包括概述,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这一直也是让民众所不解的事,大部分人恐怕都是认为刑法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统治民众的工具而已,如果没有刑法恐怕我们的生活也不是会乱成一团(甚至对于法律都是这么认为,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但是刑法并不是可有可无、仅仅是统治工具而已。同态复仇是最原始的“刑罚”方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仅是古代巴比伦人处理纠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但是同态复仇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冤冤相报。如果按照同态复仇的方式,恐怕人类一直会处在不停的战争和纠纷之中。而刑法的出现就是为了结束同态复仇的无止境的状况。同态复仇也是一种司法,但是毫无疑问他的结果是更加严重的冲突。而刑法则是转向恢复性司法,也就是恢复到伤害造成之前的状况。如果不能恢复,则用另外的方式来补偿,如经济补偿等。这就是刑法最大的意义。如果还有人说刑法是统治阶级的“走狗”或者之类的话,那么确实应该让他来尝试一下同态复仇是什么感觉。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地位应该不同,他涉及到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情况,又脱离于其他部门法。我自己将法律分为三等,一等为最基础最初级,三等为最高级。一等法律即为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调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是调整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但是由于本身宪法过于模糊,并且一般不适用于案件,而适用的时候也大抵不是用宪法的形式,所以虽然他是“不可违背”之法,但应该是放在第一等的。二等法律是各类部门法(地方法规等不在探讨范围内),不包括刑法。部门法是调整各类不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其中有相通之处,也有独立之处,他们是国家生活中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支持法律生活的法律,所以是二等之法律。三等法律就是刑法了,之所以将刑法放在三等,并不是它比其他法律更加的完善或是意义更大,而是因为他所规定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刑法”的范围,而且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方面。而刑法在制定和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与其他部门法的相适之处。而这些观中国之刑法,恐怕还是不完善的。
刑法的历史:。
刑法讲座心得体会篇十八
刑法分则具体条文一般由罪状和法定刑两部分组成,由于罪状与罪名密切相关,因此对罪状,罪名及法定刑的研究,是刑法各论的重要内容。而对刑法具体条文的学习理解自认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家的,例如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xx、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其中的“行凶”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其含义十分宽泛而难以确定。一般而言,打架斗殴是行凶,伤害他人是行凶,杀人行为也是行凶;赤手空拳殴打他人是行凶,使用器械、伤害他人也是行凶。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行凶”的概念进行分析,阐明其真实的含义。理解法律条文的规定,行凶是和杀人、抢劫、xx、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并列规定的,因此,它们之间应当具有性质和程度的考量。而杀人、抢劫、xx、绑架等犯罪行为是可能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所以,只有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可能造成防卫人重伤、死亡的时候,才可以认定为“行凶”;而打一巴掌、煽一耳光等轻微的暴力行为则应当被排除在“行凶”的范畴之外。
因此,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明确了对各类、各种具体犯罪定罪量刑的标准。刑法总则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是认定犯罪,规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所确定的原理原则的具体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总则和分则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定犯罪,确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简而言之,总则给予分则精神上的指导,分则在定罪量刑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则回归总则的原则性规定上进行自由心证。
在上学期学习刑法总论时,曾老师讲授了很多刑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各方面理论上的指导,为分则学习作出一个先行的铺垫。然而到了这学期上陈老师的课,我方才发现,自己总则上的内容把握得不够准确,知识缺陷很大,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犯罪形态、罪刑法定等往往陷入一个混乱的怪圈。例如故意杀人罪,这是我首次有勇气上台“讲课”的一个罪名内容,当我自以为预习分析得很透彻的时候,最终的案例分析时,我还是卡在一个犯罪形态上,究竟是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还是犯罪既遂。这暴露的是学习总论时缺乏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司法实践当中具体个案的判决分析,更重要的是,刑法总论知识体系的极度不完善,需要在学习刑法分则的过程中加以弥补。现在时过半学期,我自认为比较理解何以判断犯罪形态: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犯罪预备相对于其他犯罪形态较容易判断,问题不大。犯罪中止是指犯罪人员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人员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实质区别:犯罪有没有得逞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实质区别:犯罪未得逞是不是由于犯罪人员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是以外的原因就是未遂,是自动放弃的话就是中止。后三者比较容易混淆,鉴于各种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各异,当司法实践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是,犯罪形态的不同对罪刑法定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4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