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观察报告(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3:24:02
蟋蟀的观察报告(汇总16篇)
时间:2023-11-05 13:24:02     小编:笔尘

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决策或者理解特定的问题。最后,在完成报告之后,应该进行审查和修改,确保语言流畅、内容准确。在这个报告范文中,作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一

我十分喜欢小动物,特别喜欢观察蟋蟀,每年秋天我都要捉几只蟋蟀养起来,观察蟋蟀的日记。

蟋蟀也叫蛐蛐,它是一种好斗的昆虫。它身长大约20毫米,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褐色触角,比它的身子还长呢。它有三对脚,前面的一对又细又长,而且还长着许多小刺。公蛐蛐有两条又小又细的尾巴,而母蛐蛐却有3条尾巴,中间的那条长些,就像一个横写的山字。

秋天是它最活跃的季节,经常传出那优美的歌声。它的声音并不是从嗓子里发出来的,而是翅膀振动发出的。蛐蛐的内翅大多已经退化,这一点倒为我们捉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斗蛐蛐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两只公蛐蛐一见面气就不打一处来,只见它们往后一坐,浑身抖动,迅速扑向对方,咬得不可开交,只见12条腿在地上蹬来蹬去,它们正在斗智、斗勇和斗体力呢!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只败下阵来,胜者洋洋得意地叫了起来。

可见,胜与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能否坚持到底!常言到:“坚持就是胜利!”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二

今天晚上,我捉了一只蟋蟀拿回来观察,我把它放在透明的盒子里,在盒子里放了点儿土。

它身体比较扁,头像一个黑色的鸡蛋,“黑鸡蛋”的上方是两根长长的触角,动起来时,就像随风摆动的胡须。“黑鸡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亮亮的小黑点,那是它的眼睛。“黑鸡蛋”后面有三对脚,第一对脚比较短,中间一对稍长一些,最后一对特别长,有点像青蛙的后脚,前半段较粗,后半段特别细,上面还有像刺一样的东西。因为它全身黑不溜秋的,我就给它取名叫“小黑”。

因为我只给了它一点点土,洞穴是肯定挖不了的,所以我用彩泥给它造了一个现成的“住宅”。

小黑似乎知道我想干什么,等那蓝色的“泥土”下降后,它马上找了一个小洞钻了进去。这时我听到了里面发出了声音,像是在说:“嗯,很好,我很满意。”我从住宅的另一扇“窗户”看到了小黑一动不动,像一块石头似的。我急忙碰了碰它,只见它的“胡须”动了几下,似乎在说:“喂,我睡得正香呢,别来烦我。”哦,原来它在睡觉啊!我又在住宅顶上放了一些花,在“门口”挡了一片枯叶,也去睡觉了。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三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是一位音乐家,它总是躲在石头缝里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妈妈说,它还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对自己的住宅建筑要求非常高,我不由地对它产生了满心的好奇!

今天吃过晚饭后,我正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朗读课外书《“歪脑袋”木头桩》,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的声音,这正是蟋蟀在高唱凯歌,我读一句,它唱一句,它好像在跟我比谁的嗓门儿更大更动听呢!我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找去,原来它躲在我家厨房的一个角落里。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近它,我刚扑过去,它就敏捷地跳开了。还是哥哥眼疾手快,飞速张开双手,猛地扑过去,用手一捂,就逮住了它。

它和我的大拇指差不多大,黑褐色的皮肤,圆圆的脑袋,头上的两根触角细细长长的。它有六只脚,前面两只脚和中间两只脚差不多长,最后面的两只脚很是粗壮,还带有锯齿状的倒钩。尾部拖着一对尾须,像一把大剪刀,显得威风凛凛,我叫它“黑元帅”!

最后,我和哥哥把它送到了楼下花园的草丛,看着它一蹦一跳地跳入了草坪深处……。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四

今天是星期天,我不用上学。于是,我在早晨九点去小区的一个有蟋蟀的地方捉蟋蟀。

我刚刚走到一个土堆旁边就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的话,捉蟋蟀得先听蟋蟀的叫声。蟋蟀的叫声从哪里传出来那蟋蟀就在哪里,注意这时一定要没有声音,否则蟋蟀就不叫了,那你就无法判断它到底在哪里,也就捉不到蟋蟀了。我仔细听了一会儿蟋蟀的叫声,然后轻手轻脚地走过去。

那只蟋蟀还在大声叫唤,好象显得非常得意。我看到蟋蟀的声音是从土堆上的几块乱砖下面发出来的。我认准了目标动手搬砖。这时,那只蟋蟀也非常狡猾,停止了叫喊。我想现在你不叫也没有用了,一定会找到你,把你抓住的。我把旁边的砖块全部清理干净。然后,我迅速翻开一块砖块。哇,下面真有一只大蟋蟀。它全身乌黑发亮,前面有二根长长的胡须,门牙上长了一付锋利的大钳,四条腿粗壮有力,尾巴上面还长了两根长长的翘起的刺,真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呢!它还在发楞。我趁它不防备,连忙用纱罩把它抓住,放在瓶子里面带回了家。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五

这几天,家里又多了几个“新成员”――蟋蟀,我决定仔细观察它们。

我对着盒子观察起来,这小东西可真帅气:长长的触须,黑豆般的眼睛,两条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实际却很结实的前脚,再加上两条健壮的后腿。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双会“弹琴”的魔力翅膀。看着小家伙跳来跳去,我非常高兴。

对了,它们还没吃饭呢。我拿起几粒米投进盒子。估计它们是饿坏了,跳跃着奔到米饭旁,用樱桃小嘴狼吞虎咽着。两只蟋蟀你争我抢,不一会儿就餐完毕。突然间,两只蟋蟀共同弹起“钢琴”来。声音高低起伏,委婉动听。几分钟之后弹累了,它们揉了揉酸痛的翅膀,竟然开始扒泥土。难道嫌房子不好,要重新建造吗?我激动地看着。它们共同合作,一个用前足扒土,然后再运到后面,另一个则把成堆的泥土铺成平台一层层叠加,工程进展的很快,三天功夫,它们把盒子内的泥土折腾成了一个圆圆的堡垒,并且还开了门和小窗,真是天才蟋蟀啊。小家伙们看着新房子也很兴奋,一会儿围着房子唱歌跳舞,一会儿又钻进钻出好不热闹。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六

星期天,我和爸爸在草丛中捉到一只蟋蟀。它小巧玲珑,全身呈黑褐色,脑门上有两根细钢丝般的触须。它那两条大腿真有劲,不时地用力蹬我的手。它还“瞿瞿”地叫个不停。我双手捂着这只蟋蟀,连蹦带跳地来到屋子里,把它放在瓶子里。

晚上,草地里、房屋边的好多蟋蟀都奏起了美妙的“乐曲”。我悄悄地走进屋子里,可是听不见我放在大瓶子里的那只蟋蟀的奏乐声。这是为什么呢?我挠着脑袋走出房门。

突然,我想出一个妙主意,找来几根青菜和一些湿润的细土,放进一个小纸盒里,接着从玻璃瓶里轻轻取出蟋蟀,把它也放进小纸盒里。然后,我把光线强烈的电灯关闭了。一会儿,这只蟋蟀也奏起了动听的音乐。这就证实了我的判断:蟋蟀在强烈的光线下,离开它所喜欢的“土”,是不愿意“奏乐”的。

今天我特别开心,因为我又了解了蟋蟀。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七

今天突然有一只“不速之客”――小蟋蟀造访我家。我抓住了它,把我们的“小客人”轻轻地“请”到了一个干净的大玻璃瓶里。

小蟋蟀刚开始还东窜窜、西蹦蹦地想逃跑,可几经试探后见没了希望竟然安静了下来。我发现小蟋蟀就像一位穿着得体的小绅士。它身长大约两厘米,身体呈棕黑色。在它那小小的脑袋上有一双像黑宝石似的明亮眼睛,和两根像天线一样长长的触角。它有一张看似有着锋利牙齿的嘴巴。它共有六条腿,前面的四条腿较细小娇嫩,后面的两条腿粗壮有力且布满细齿状的小刺。我用一根小棍轻轻地拨拉它一下,它立马张开翅膀想飞出去。我看见它有两双翅膀,外面的是棕黑色的,里面的一双是透明的像蝉羽一样。尾部有三根刺,两边的略短一些,最顶端的那根长长的,像一把古代战士的利矛。我的“小客人”还是一位超级歌唱家,它的歌声优美动听,我非常喜欢它。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八

度过了一个温暖的春天,夏天到了,蟋蟀特别高兴,他终于又可以拉小提琴了于是早早的就出来了。

它梳了油亮亮的头发,真神气,它开始深情并茂的拉开了,好多昆虫都好羡慕,同时期待那场距离26天的蟋蟀音乐会。

蟋蟀练完了小提琴,好多人找他签名,他变得更神气了。

可回到家,却不想练琴了,就这样在家里看了一天电视,“反正还有25天,时间还早着呢!”蟋蟀得意洋洋地说。

就这样过去了好几天,蟋蟀还是没有练琴,把音乐会抛到了脑后,今天呐,它又想出去散散步,一出门,就遇见了小鸟。

小鸟就问它:“你怎么还不准备呢?明天一大早你的音乐会就要开始了,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蟋蟀没有听见,打着哈欠,摆摆手说:“再见!”小鸟觉得大事不妙了,但又不敢多管闲事,只好赶紧飞走。

还好,蟋蟀没有忘,拿着小提琴,赶到现场。

音乐会开始了,大家特别激动,可蟋蟀却忘得一干二净,上台了,拉出来了一群噪音。

大家听不下去了,于是一个个闹了起来,扔这,扔那,乱成一团糟。

蟋蟀真后悔,他以后再也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了。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九

导入时我让学生互相夸夸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拟人手法外还需要设计及选择。

接着提问:“围绕住宅课文主要写了那几部分?”有的学生回答:“主要写了两部分,一是住宅的特点,二是怎样建造住宅的。”然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有关内容加以体会。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

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

本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

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学生自己总结的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蟋蟀的样子和洞穴的特点都能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比刚开始讲的进步多了,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课后我留了一次小练笔: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

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虽然在设计前置作业和教案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深下去,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站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的基础上来上课。上课的时候课堂操控出现了问题,字词部分用时太长,结果导致课堂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因此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课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我不能灵活地处理课上出现的紧急情况,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课上来解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不如放到课前小组的研讨学习当中去,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研讨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的也扎实,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二、课堂不够紧凑。

一直以来我上课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缺乏课堂上的激情,由于老师的情绪太*缓,没有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堂语文课俨然上成了讨论课。同时,面对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当中来。作为老师,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控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地学到知识。

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背诵、书写,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一

夏夜,在皎洁的月光下,我坐在田野里,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耳边传来阵阵音乐声,蟋蟀在月光下拉响了随身携带的小提琴,如同一位田园中的提琴家。

我扭过头,发现到处都响起了音乐,仿佛是一个大型音乐合奏团,我就像那乐园的指挥手,指挥这场美妙的演奏会。

顺着这些蟋蟀看,我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这些音乐家的住所,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住所连着另一个,都是分开的,看得出蟋蟀们都是独行侠。

蟋蟀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它们从来不诉苦,不悲观,一向是很乐观很积极向上的。它们对于自己的住所和小提琴,都相当的满意与欣慰。

它们生命是微小的,但它们却用自己永不言弃的音乐诉说着生命的快乐。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二

我是一个能奏出奇妙音乐的音乐王子——蟋蟀。有人会说那不就是蛐蛐吗!没错,有人是叫我们蛐蛐。不过,我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促织。

我们的家族非常庞大,全球已知种类约有2500种,单在中国有记载的就达150多种。最常见的有:中华蟋蟀、大棺头蟋蟀和油葫芦,他们都是我的哥们儿。而我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蟋蟀。我的形体非常小,体长约2厘米,通体呈黑褐色。穴居性,主要吃果叶和茎。我们蟋蟀大多是像我这样小不溜秋的,个别蟋蟀巨人,那是极其罕见的。

我们蟋蟀是以擅鸣好斗著称。在蟋蟀家族中,并不是同过“自由恋爱”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蟋蟀勇猛善斗,就获得了对老婆占有权。当然一夫多妻也是很常见的啦。

我们的蟋蟀之歌已经传唱了1.4亿年之久,我,一个杰出的音乐王子,将义不容辞地传承这美妙的天籁之音!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三

闹钟一响,我便急匆匆地跳下了床,很快吃完了早饭。我起得这么早,目的只有一个——捉蟋蟀。我从抽屉里找到了一个玻璃罐、一张尼龙纸和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带上它们就走出家门。

“吱呀——吱呀——”听着这歌声,我心中暗暗窃喜。这些小东西的歌声暴露了它们的位置。走着走着,我在一个歌声特别响的地方停了下来,听声音,这应该是一只大蟋蟀。

我悄悄地靠近传出声音的地方,慢慢缩小范围,确认目标后,我用木棍小心翼翼地拔开上面的枯草。“哇,好大一个洞。”我想。歌声突然间停了,里面的小家伙一定察觉到了危险。我拧开瓶盖将瓶子口塞到洞口,让瓶子中的水倒入洞中。水倒完后,我忽然听见洞里传来“嚓嚓”的声音,一个身披黑色铠甲,头上顶“木棍”的“黑将军”探出头来,然后整个身体钻了出来。我赶紧用玻璃罐罩住了洞口。哈哈,我成功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在我得意忘形中,黑将军一下子又钻入洞中,我停下了动作,站在那儿发愣。嘿嘿,我太得意了,居然忘了用尼龙纸封住玻璃罐口了。

我又灌了一瓶水,再次倒入洞中,和上次一样,黑将军不耐烦地钻出来,鼓着眼睛瞪着我,像是在说:“你有完没完,我的家都被你冲没了。”我嘻嘻一笑,将玻璃罐一盖,黑将军就进入了罐中。用尼龙纸飞快地封住罐口后,我舒了一口气,哈,总算抓住你了。

这件事已过去了很久,时间磨去了以前很多的记忆,可是这件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四

一阵阵清脆、锐利的虫鸣声,划破了夏夜的沉寂,这就是蟋蟀的叫声,它像是多声部的合唱,覆盖了整个夏天,一直延续到深秋。

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最爱玩蟋蟀。为了捉蟋蟀,爸爸弄破过衣服,也曾被菜农“追捕”过。爸爸喜欢蟋蟀,喜欢它的勇猛顽强,爸爸说,两只蟋蟀的打斗远比现在的功夫片来得真实。

一个明亮的月夜,我和爸爸走进了小花园。循着叫声,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墙角,爸爸熟练地翻动着泥土,我端着电筒瞄准目标。瞬间,一只蟋蟀出现在眼前,它身上乌黑的,长着一对长长的触须,瞪着两只圆溜溜的眼睛,看上去机灵极了。爸爸迅速地一网罩下,用手一扣,蟋蟀被罩在手心里。我赶忙拿出空瓶子,把蟋蟀放入瓶中。手电光下,蟋蟀在瓶中踢着腿,蹦跶着,挣扎着,仿佛在说:“放我出去!

放我出去!

我不要呆在这儿!

”看着可怜的蟋蟀,恻隐之心油然而起,我和爸爸商量后,决定还给它自由。

一眨眼,蟋蟀消失在草丛中,我深刻地感悟到,自由对于每个生命而言,是多么的宝贵。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五

秋天的夜晚,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倾听,蟋蟀们演奏的声音,令我兴奋,令我激动,那分明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让我的心里充满幻想。于是我缠着爸爸带我去捉蟋蟀。爸爸拗不过我,带我来到了小区楼下小河边的草丛里开始了捕捉大行动。

在一堆乱石块里我们听到“蛐蛐蛐蛐”的叫声,我问爸:“怎么只听到蟋蟀的叫声,不见蟋蟀呀?”“别说话,它就在那块红色的砖块下面。”爸爸小声说道。循着叫声,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目标”,爸爸一手拿着事先准备的网罩,一手轻轻抬起砖块,我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只见爸爸一网罩下,蟋蟀在网罩中拼死地挣扎着,仿佛在说:“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我们把捉来的蟋蟀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放有泥土的小罐子里,宝贝似的养起来。

蟋蟀又名蛐蛐,是一种好斗又好玩的昆虫。它有一身黑亮的盔甲,一对长长的触角,一双薄薄的翅膀颜色紫褐而光润,六条肥壮的腿很会跳跃,两颗锐利的牙齿,是和同类互斗的时候作战的利器。

蟋蟀开始很怕我,见我走近了就立刻退到罐子的后边,用触须冲着我摆动,张开两颗大牙紧盯着我,后腿向里收着,显得很紧张。过了一会儿,看我没有伤害它的意思,便在小罐子里慢慢的散起步来,但还是不时地停下步来看看我。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更深的了解它。我拿了一根毛毛草去逗它,它就像一位大将军,很威武地叫着,好像在说:“走开,这儿是我的地盘,别来打扰我!”呵呵,还真是只有个性的家伙。

蟋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叫声,“蛐蛐蛐蛐”,像个音乐家唱歌似的。我发现蟋蟀唱歌的时候翅膀会不停地挥动着,这是为什么呢?我跑去问爸爸。爸爸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蟋蟀的歌声是通过翅膀的摩擦发出的。”原来蟋蟀会唱歌的秘密在于翅膀啊,我恍然大悟。

好玩又会唱歌的蟋蟀给我的“十一”假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三年级:邱添

蟋蟀的观察报告篇十六

今天爸爸说要把在单位养的蟋蟀带回来,我一听兴奋极了,恨不得爸爸赶紧回来,当爸爸下班回家时,我就迫不及待的要爸爸给我看蟋蟀。

当我看到蟋蟀时我感觉它好小,蟋蟀有一身乌黑发亮的皮肤,就好像穿着黑外套,有两根又细又长的须子,那两根须子比身子还长呢!我很想听到它的叫声,但它一声也不叫,我想:它应该是不熟悉我家吧。

我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想知道他的生活习性,后来我就上网查了查上面写着:每只雄蟋蟀的右翅覆盖在左翅上面,举起背上的左右翅,用右翅上的弓摩擦左翅上的细脉,便发出悦耳的鸣声,观察日记《观察蟋蟀的日记》。

蟋蟀的叫声在不同的地方时的'声音截然不同,如果它在家时,你用蛐蛐草斗它,它会像一位大将军一样,很威武地叫,还露出两颗大牙,好像在说:“走开,这是我的地盘。”在平常,它叫起来很温柔。而在陌生的地方却胆小如鼠,你用蛐蛐草斗它,它跑来跑去,死活不肯叫。

今天的观察,让我知道了许多的知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674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