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说课稿篇一
根据《大纲》要求,六年级学生学习“南腔北调”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学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戏曲,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仓台七台——棒”中的豫剧部分,承接第十册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此时欣赏、了解、学习我国的戏曲是非常恰当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想学、乐学、爱学。
2、教学目标:
1)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丰富学生的戏曲演唱经验,理解伴奏乐器对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豫剧的基础知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豫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豫剧的艺术特征,知道豫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伴奏乐器和一些名家名剧。
3、教学重点、难点:学唱豫剧《花木兰》。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享受音乐。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豫剧的机会较少,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豫剧特点特点与乐曲的学习,掌握豫剧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对于豫剧,学生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豫剧,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课件,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学唱《花木兰》同时,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五、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豫剧(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播放豫剧《花木兰》。
(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就坐)。
2、师生问好。
(二)了解豫剧。
2、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请几位学生起来发言。(生:……)。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总结和归纳:(多媒体出示文字介绍)。
a.豫剧的由来——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b.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c.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4、了解豫剧的名家名剧:
名家:常香玉周海水陈素真马金凤崔蓝田阎立品。
名剧:《秦雪梅》《三上桥》《程婴救孤》《杜兰朵》。
(三)学唱豫剧《花木兰》。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豫剧《花木兰》(出示图片)。
2、欣赏前简介《花木兰》的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终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戎.出征前老父赠木兰以宝剑一把,冀女儿于沙场上旗开得胜.时军中遭逢内忧外患,军官张奎,刘康等人为夺主管军官之职,争持不下,竟大打出手。木兰出言劝阻,众人不听,木兰乃施展奇功,把混战将士打得东歪西倒,教一众俯首听命。内忧虽息,然而外患未绝,某夜入黑,胡笳战鼓齐鸣,木兰机警,唤醒营中军士。可是士兵刚从睡梦惊醒,阵脚大乱.最后,靠木兰偕主将柳元庆统领军队,才成功击退敌军.木兰从军十二载,战功彪炳,衣锦还乡之日,卸下戎装,其女儿之身始告揭穿。
3、播放豫剧《花木兰》4、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师:你觉得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5、出示歌词,感受唱腔。
师:大家看,这些唱词字斟句酌、句句精练,深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6、再听乐段,感受唱腔。
7、模唱歌曲,解决难点。
8、结合听赏感受,加入打击乐进行演唱。
(分小组进行练习、展示)。
9、师生点评,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五)边唱边演,随豫剧《花木兰》音乐走出教室。
木兰诗说课稿篇二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的,是一个家喻户晓、非常经典的动人的历史人物故事。课文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事迹,塑造了木兰爱祖国、爱亲人、智慧、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赞扬了她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整篇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逐层展开。课文紧扣“从军”的题旨,展开从军的过程,呈现了一位女英雄形象。
《木兰从军》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故事,远离孩子们的实际,了解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差,学习内容、认识人物,和课本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有一定的距离。加上文中的一些词如“文书”等词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年老多病”等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识、写本课重点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等词语。
2、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英雄的形象。
难点:感悟花木兰英雄人物形象。
三、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以点带面抓重点词语等。
四、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题目就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你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从军”就是?“木兰从军”就是?
齐读课题。
过渡:想认识这位花将军吗?小兵要见“将”还得要口令。有信心拿到花将军的令箭吗?
好!先拿第一道令箭。
(在学习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课文时,以一步步解题入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通过“向花将军取令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很快进入要学的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一)、自我演练。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一、二类生字大声读3次。
2、把屏幕上的词语大声读2次。
3、关注我们刚才读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1次,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自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拿到第一道令箭,我们来拿第二道令箭。
(一)、沙场点兵。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抽读课文。
(师生评价)。
过渡:接下来我们拿第三道令箭。
(二)、两军对战。
1、女同学读第2字然段。
2、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
过渡:就剩下第四道令箭了,第四道令箭是什么呢?
(三)、箭射靶心。
1、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填在横线上。
课文讲了木花兰、的故事。
过渡:拿到了四道令箭,终于可以见到花木兰了。
2、出示花木兰的头像:嗨!大家好,我就是花木兰,认识大家很高兴。你们知道我替父从军时是怎么想的吗?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3、抽一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标出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并画出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
4、交流重点句子。
抽一生交流。
“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齐读这句话。
“焦急万分”是什么意思?(出示红字)急什么?谁来读第二句话“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师:一个马虎的官在写文书时不小心丢了“紧急”二字,你觉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一天朝廷下达了征兵的文书。
追问:征不下兵,就会怎样?
情况危急,不容考虑和商量,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候,木兰怎能不急。读“焦急万分”
“征兵”是本课的生字,学习生字,(征兵变成红色)征兵是什么意思?(朝廷让他们去当兵,作为该国的子民也有义务为国出力)。
过渡:在为国担忧的同时他还想到了想到了自己的家。他想到了谁和谁?学习生字“父”和“弟”(父亲和弟弟变红)。
师:出示父亲的图片,这就是木兰的父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生:交流。
板书:年老多病。
出示“病”学习“病字旁”书空“病”
弟弟呢?板书:小。
看着这个词语你心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小问号?
生:交流爱国、尊老爱幼。
师:平常人难以想到、做到的,花木兰却敢做敢想,这样的人就被成为“英雄”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师:来到前线,花木兰的表现怎样?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教学过程我先检查了自学效果。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的讲读课文,我不再讲教学的全过程,只挑重要的部分来讲一讲: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词语句子的练习还是重点,所以在学习课文中,对字词的练习不可少。课件中设计了字词的训练。并在教学中进行了随文识字。刚才说到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我主要和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那么怎么把握好重要之处让学生进行感悟呢?我认为首先要注重词语的提炼和理解,然后要抓住句子,通过朗读,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我在教学二自然段时,围绕“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看图、思考、朗读、感悟。在这个小节中,抓住“紧急”、“焦急万分”“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等词语感悟木兰的尊老爱幼、为国为家。)。
(四)、书写生字。
1、描红6个生字1次。
2、练习本上仿写一个。
3、展示2生的作品。
(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
1、用“因为………所以………”的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有一个留白的地方,没有写人物的语言,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对话填空。
(在理解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里,要拓展“说服了家人”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课后面的一个练习题),这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了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要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木兰又是怎样说服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为课后练习写话打了基础,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去写。以上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本课设计以情景教学为主,凸显字、词,在教学中方法不灵活,课堂评价语言缺乏,时间把握不妥。
木兰诗说课稿篇三
课文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位巾帼英雄爽朗、善良以及忠孝两全的精神。作者借着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这件事,将其忠孝两全的精神,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位于下: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等词。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
3、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可学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能有些吃力。教学中需要引导,以便于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说教法。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
1、通过播放花木兰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新课。
2、通过检查预习,既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也为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3、整体感知,抓课文主要内容。
4、分角色以及其他朗读形式,体会人物特点。
5、学习运用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说学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分角色朗读;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个性化的情感朗读。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五、说程序。
(一)、听《谁说女子不如男》曲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听一听,想想。
你知道曲目中唱得是哪位女英雄吗?(花木兰)。
2、对,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她的故事吧。
(二)、检查预习,强化预习习惯,为学习新课扫除障碍。
1、与大家分享收集到的关于花木兰的资料、教师介绍课文背景。
2、认读生字。
3、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抓课文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边体会剧本的特点,边想想课文里讲了花木兰的什么故事?1、可将三幕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2、可以从以下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串连起来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评价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指名学生写字黑板上。
3、你从哪儿看出的?品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体现她忠孝两全的精神。
(五)、学习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
1、找出课文里哪些地方体现花木兰孝敬父母?
2、找出课文里哪些地方体现花木兰热爱国家?
3、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领会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六)、课堂练笔:学习作者采用语言对话表现人物精神。
有两个话题可供选择:
1、奇迹课堂书115页“我的练笔”。
2、看大屏幕。
3、你也可以自定话题。
六、板书设计。
女扮男装—爽朗善良—————。
花替父从军—孝敬父母—————。
木女子如男—机智善辩—————。
兰劳苦功高—热爱祖国—————。
赫赫战功—勇于担当—————。
板书设计简单又清晰,紧扣文本,通过文章中的词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木兰诗说课稿篇四
一、说教材: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学会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采用“学——玩——说——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3、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课文动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游戏加深记忆。通过玩拳击小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分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读一读,认一认。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3、口头扩词。
4、生字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木兰诗说课稿篇五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有一些了解,但不多。要让学生通过本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悟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目标,老师作了以下设计: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让学生感悟木兰的尊老爱幼、为国为家。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围绕“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看图、范读、思考、朗读、感悟。在理解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拓展“说服了家人”的具体内容,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插图可得出,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想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那就得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这样,一场劝阻的口语交际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劝阻时,(木兰回答):妈妈,我从小练功习武,身体强壮,在不怕他们。您就放心吧!
父亲劝阻时,(木兰回答)父亲,您可是咱们家的主心骨,您一定会健康常寿,我去替您从军,说不定还能立下战功呢!
弟弟劝阻说,(木兰回答)弟弟,你在家要好好照顾父亲、母亲,我走了,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你要做个懂事的孩子。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了思维能力。
2、抓住表示动作的重点词感受木兰的威武形象。
抽象的字符是很难让二年级学生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形象,在教学中,老师凭借多媒体播放可视、可听的形象画面,带给学生视听感官上的冲击,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和想象,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人物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最后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3、结合插图、角色想象,体会人们对木兰的钦佩之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仍以课文插图引路,结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会对木兰说什么?”(将士:怎么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个女的?我们竟然没发现!)体会人们的惊讶和对木兰的钦佩之情。
这样,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这节的紧凑度还不够,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紧凑些,不要让学生讲得太多了,应该在读中悟。还有第二自然段教学中,老师提的一个问题:“木兰是个女子,她要不要去从军呢?”学生回答的范围太广了,而且会乱,就没办法把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讲到位。以后还学会再适当的加快些节奏。
木兰诗说课稿篇六
昨天听了耿老师的《木兰从军》,耿老师在课前在组织学生朗读了《木兰诗》,无疑,这对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了直接的帮助。“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从军既是为了家中的亲人,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危。
在教学中,耿老师注意拎出每段的关键词,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是先指导学生读好“替父从军”和“赫赫战功”,再通过“渡、过、跨”等词语体会木兰的威风。到了第四自然段,耿老师让学生看木兰穿上战袍和姑娘装时的模样,然后再出示“英勇善战、文静俊美”,通过对比,体会木兰的精神,再指导学生朗读好第四自然段,这样形式不仅多样化,而且学生也易于体会,乐于学习。
木兰成为英雄的另一重要原因:她是女儿身。耿老师在此巧妙拓展,预设练说。以家人的身份,与木兰进行辩论,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符合了以故事化特点演绎故事,理解人物,是解读文本精心预设的创新之处。
木兰诗说课稿篇七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学会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采用“学——玩——说——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3、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课文动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游戏加深记忆。通过玩拳击小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分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读一读,认一认。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3、口头扩词。
4、生字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木兰诗说课稿篇八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其中,目标1、2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反馈,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征兵”、“燕山”、“年龄”、“将士”“将军”等易读错的字词予以关注指导,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自然停顿。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三、精读课文,想象拓展。
本文共有四个小节,二小节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教学第一小节课文时,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后,围绕问题“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展开交流。随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各句句子,并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中我将抓住“经常”一词引导学生联想当时北方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危急情况。从而顺势就理解了第二句中的“紧急”一词。在第三、四、五句的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谈谈什么叫做“焦急万分”,木兰为什么焦急万分?理解木兰的想法,弄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板书:替父)从而感受到木兰爱家爱国(板书: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紧接着,我将结合第六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的家人会怎样劝阻木兰,木兰又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相机进行合理地指导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句子,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教学第三节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组短语和其中的四个动词“披、跨、渡、过”,让学生读一读,谈谈体会,让学生感受木兰越马横枪、英勇善战威武形象,(板书:英勇善战)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文插图,着重抓住“惊讶”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为什么惊讶,顺势将“英勇善战”和“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此时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学完课文后,我将以一个句式训练:“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最后,让学生情感充沛地朗读全篇课文,我认为也必不可少。
爱家爱国。
木兰从军。
(替父)。
木兰诗说课稿篇九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其中,目标1、2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反馈,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征兵”、“燕山”、“年龄”、“将士”“将军”等易读错的字词予以关注指导,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自然停顿。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三、精读课文,想象拓展。
本文共有四个小节,二小节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教学第一小节课文时,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后,围绕问题“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展开交流。随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各句句子,并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中我将抓住“经常”一词引导学生联想当时北方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危急情况。从而顺势就理解了第二句中的“紧急”一词。在第三、四、五句的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谈谈什么叫做“焦急万分”,木兰为什么焦急万分?理解木兰的想法,弄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板书:替父)从而感受到木兰爱家爱国(板书: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紧接着,我将结合第六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的家人会怎样劝阻木兰,木兰又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相机进行合理地指导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句子,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教学第三节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组短语和其中的四个动词“披、跨、渡、过”,让学生读一读,谈谈体会,让学生感受木兰越马横枪、英勇善战威武形象,(板书:英勇善战)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文插图,着重抓住“惊讶”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为什么惊讶,顺势将“英勇善战”和“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此时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学完课文后,我将以一个句式训练:“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最后,让学生情感充沛地朗读全篇课文,我认为也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爱家爱国。
木兰从军。
(替父)。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一
1、从实际出发学洋四经验。老师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既加大学生自学的时间量,又有比较得当的教师分析指导。洋四的经验是老师仅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一讲到底或总是以为学生自学还不如自己多讲的老师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接受,难以全盘照做。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有她自己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分配教学的时间。老师讲的时间大致在三粉之一多一点,其余的都是学生学的时间。老师讲得精当得体,学生就有可能学得开心多有收获。
2、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薛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很重视课文的表情朗读与背诵指导。学习《木兰诗》这样的著名民歌,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诗文的读和背,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讨论的多,就是不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殊不知学生在课外往往很难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背的时间。
4、一个商榷。上课的速度比较快,这是该肯定的,但对于少量较难懂的诗句就应该放慢速度,而不能一闪而过,否则中下游的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掌握。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二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三
学情分析: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中国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二、在对中华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过程中,如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定能会更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五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秦老师所授课为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她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秦老师在上课之前,动了许多脑筋。
1、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让学生先听课文范读,并配置了音乐,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接受这篇课文,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接着又按照课文叙述顺序提炼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以填空形式成文章内容的梳理,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思路比较清晰。
2、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手段和多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个别回答、一齐回答、小组讨论等)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态亲切自然,对教材非常熟悉的,对教材挖掘比较深,对课文详略安排的突破也是挺好的。
3、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秦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预习时的疑难问题,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下面我想提出一点我的意见,供秦老师参考:
在分析木兰的人物性格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了一些纯粹是概念性的话,比如木兰是坚毅勇敢的等等,我觉得应该这样问: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样木兰的性格就有了依托,实际上还是从语言本身入手去分析的意思。否则有点架空之感。
以上是我的体会,不当之处请见谅。
木兰诗说课稿篇十六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古代女性。在这节课中,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和材料的取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流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是《木兰诗》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经解决了字词的疏通问题。在上课之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木兰事迹的图片,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运用能力。
这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注重文本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学生的其中一个话题是木兰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你认为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学发言踊跃,而且都能根据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觉得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引导还值得商榷,女英雄和女孩子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不要把女英雄和女孩子割裂开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2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