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总结能够加强团队协作,促进工作的不断进步。友谊是人生中重要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朋友的交往。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述朱德形象的句子,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之后,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齐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此刻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
(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会师?
三、总结课文。
生齐读课文,师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听课反思:
符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会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但透过老师设计的精美幻灯片和精心的引导和提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课堂上,整堂课都是书声朗朗,课堂气氛简单活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合理、自然,时间把握十分好。设计的拓展问题相当好,并引导学生作答,既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又使学生训练了说话、思考潜力;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二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三
顾名思义,所谓课堂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是听力活动结束后教学的延伸。它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和成败的活动。它是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12年11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在烟台二中参加了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一名中青年历史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25位参赛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来自青岛五中的董蕾老师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分为四大专题:兴起篇——草原雄鹰羽翼丰,和战篇——干戈玉帛兼有之,感悟篇——以史为镜鉴古今。
来自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刘伟伟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设计为:第一板块——漫漫古丝路,第二板块——铮铮英雄行,第三板块——悠悠驼铃声,第四板块——绵绵古道情。
济南稼轩中学的程涛老师,在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以林肯的一生为线索引领全课,趣味性十足:家族洗钱、南下谋生、就职前后危机重重,解放黑奴转败为胜、船长殉难精神永驻。
2、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绝对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包办,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才是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情。
1、紧扣课标、深挖教材,教学目标制定明确,问题提出恰当、实用。
2、课件制作注重实效性,各种教学素材的运用有趣且趋于理性。恰当的选用背景音乐、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实物资料、文本资料,化繁琐为简易,变抽象为直观,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直观了解和感悟,有又有效的烘托起历史探究的氛围。
4、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比如论从史出,更具历史味。
5、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出事件,巧妙处理学生的思路与教师思路间的冲突。
将地方史与国家历史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贴近学生生活,尽显亲切自然,既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又开拓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新途径。
日照市北京路中学的李淑娟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课的“九章算术”时,特别挖掘出了该著作的编纂者之一徐岳——这个烟台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
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刘伟伟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则挖掘到了她们淄博市的地方名吃——周村烧饼,作为礼物赠予学生品尝,同时巧设悬疑开启本课:周村烧饼是从胡饼发展而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胡饼是怎么从西域传递过来的吗?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了解古丝绸之路的求知欲望。
参选的许多老师都注意通过适当的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拓展和延伸,不仅提振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还有效的强化了课本主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泰山区实验中学张淼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时,大胆创新:一是张老师亲自动手准备了实物教具龟甲和竹简,让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具体的感受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印象特别深,效果出奇的好;二是张老师亲自指导并摄制的一段学生探究实践的dv视频,让上课的学生直观的看到了蔡侯纸制作的完整过程,感同身受,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我想到,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的一句名言: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不感叹于张老师对这一理论你的具体实践,让他所教的的学生启发并感动了另外一处学校里的学生。
菏泽市的李红梅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丝绸之路的昨天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交流的桥梁,哪丝绸之路的今天和明天哪,会不会更加辉煌,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期板报,发到老师的qq邮箱。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课堂架构科学、实用,凸显了历史课堂的灵活化、趣味化。
教师主导课堂不应该是包办课堂;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有活动的时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学习水平的顺利发展;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学习,是为了扎扎实实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日照市的李淑娟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时,就给学生留下了宽松的选择空间:先用大屏幕展示出四组图片,它们是造纸术的发明、数学专注《九章算术》、地动仪、五禽戏和《伤寒杂病论》。四组图片,四类成果,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最想了解的历史知识。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顺序自由的选择了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来探究学习,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学生甲选了《九章算术》,接着学生乙则选了地动仪,后来学生丙选择了造纸术,最后接触学习的则是医学知识。这种结果,就完全打破了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次活动中,参赛的教师特别追求了教学素养的整体呈现。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超越,立足精益求精、美益求美。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基本功的话,那就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尺刀。
他们以渊博的专业知识、优美的教学语言、完美的板书、精美的课件,无一不让学生陶醉,让听课的老师艳羡。一节节的课堂上,我享受着美的浸润,同时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可是“人们只惊羡于鲜花盛开的美丽,却不知道当初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水和汗水”,是到了我们好好学习提高的时候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来自青岛五中的董蕾老师,用醇美、真挚的语言不断地去触动学生们的心弦,描摹出一幅又一幅的历史画卷——从冒顿单于驰骋于塞外大漠草原到匈奴的兴起,从汉高祖挥师北上遭遇白登之围到屈辱和亲,从卫青霍去病漠北大捷匈奴流离西迁到昭君出塞,不断的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民族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沉醉于其中而又升华于其上。
课件制作亦美不胜收,详实、丰富的资料为课件锦上添花,不断冲击着学生们想象的视界,使学生感同身受,有效的提振了课堂学习的氛围和效果。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并且在备课时尽量地让我们的历史贴近生活。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听课学习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我的学习、反思的热情一直都受鼓舞于选手们的高超教学技能和完美的教学思路,张弛有度、开合有法,新颖的教学视界带给我的绝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和情绪上的叹服,我想,保留这份热情并将它融入进自己的历史教学工作之中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最后借屈原的一句话来自勉吧——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观评课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与学习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通过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充分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我在本月认真观评并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同时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
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从课堂实录、课件与教学设计、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观评课的学习,发现两位一线优秀老师的课堂独具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对这两篇课文观评课的一些感受和两位优秀的一线老师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在模拟授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
范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教学,整堂课别具匠心,独具个人特色,整堂课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范老师的导入由一个“送”字的篆书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并且运用古字可以激发学生对古风古韵的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在诗歌朗读部分,范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多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便于更好的体悟作者送友人的不舍之情。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置了课堂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感。总的来说,范老师的此堂课生动自然,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引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机智上范老师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这样可以帮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该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合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力求在授课时把握好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创设了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借“征文比赛”引出习作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首先明确写作主题及要求,然后探究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在事例比较中学会选择,其次通过一场才艺展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描写方法,从而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要求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反复修改,精心雕琢。
本节习作课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是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同时给予学生现场发挥的空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知力,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较好的突出了习作的主题。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厚,通过“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和“才艺展示会”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疲惫,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完成习作有很好的帮助。在学习写作方法之后应用它当堂完成一个小的短片,这样既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其中,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该教师的整堂课来看,刚刚上课时教师比较紧张,进入状态慢,引导性语言不足。进行分小组讨论问题时任务下达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滞后性。缺乏适当的鼓励性,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后排学生多次举手却被忽视,最后精力分散。该教师的时间把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最后的习作点评中没有进行较好的展示,而且评价略显仓促,同时课堂纪律稍乱,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通过观评课和模拟授课实践教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我日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教法和学法,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充分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相结合。同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学习一线优秀老师的经验,多和老师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股源源不断地泉水滋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爱课堂的种子。
1)优点:准备充分,教态亲切、平易近人,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中积累。建议:教学时间的掌控上,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一些,后面时间控制稍紧。
2)优点: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能注意到细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对课堂处理跟进到位,练习与新授穿插。建议:发挥高年级小组学习优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优点: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练习本等课堂用品,养成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讨论计算办法作用较好,指导很详细,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建议:个别环节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学生有些松懈,部分不在学习状态,用该考虑如何调动。
4)优点: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提前做好准备。以谜语、简笔画等形式揭示课题。重视生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及时纠正读课文中出现的出错。建议:自由表演部分、小组卡片认读环节需要提前安排好,课堂中处理的有点混乱。
5)优点:利用实物讲解,学生参与互动。善于引导,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交流,学生动手动笔,精力集中。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保持学习兴趣。建议:板书不完整,有必要列出计算公式。口头出题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跟进,要做好检查。
6)优点:用英语互相问候,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表达流利。学生喜欢表演创设的购物情景,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建议:订正练习时稍快,有的学生没有改正确,注意加强反馈。
7)优点:充分挖掘短文内容,善于引导,利用简笔画让学生充分理解霍金人物形象。建议: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感觉有些被动。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8)优点:学生有较好的听讲习惯,对于一年级来说非常不错。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字形结构非常细致,板书工整,及时纠正出现的出错。建议:有个别学生没有跟上教师节奏,要善于观察。
9)优点:把握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出示问题提纲,小组合作交流字句的意思。结合古诗内容,贯穿思想教育,学生听讲精力集中。建议:学生回答问题不热烈,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10)优点:预习情况不错,给予必要的指点。出示提纲小组讨论交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大体的认知。课堂环节安排合理,能抓住重难点予以突破。建议:交代液态气态区别时有些模糊,水的三态循环有个别学生不太理解,可以再充分讨论。
11)优点: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爱护通讯设施的必要性。针对一些破坏现象,学生讨论很热烈。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纠正学生出错的观点和出错的表达。建议: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12)优点:强调读书姿势等学习习惯,授课内容准备充分,讲课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建议:有些问题可以针对差生重点检查,及时得到反馈。
13)优点: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能抓住教学重难点。建议:本节课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检查,学习作用会更好;另外授课时要关注学生听讲状态。
14)优点: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有很好的互动,有讲有练。听讲纪律较好。建议:课堂较平淡,可以尝试大胆放开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15)优点:充分利用小组的学习优势,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课文分析透彻,并因势利导。建议:多提问一些后进生,或者采用练习的办法巩固所学内容。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希望获得外出听课的学习体会,以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拨清迷雾,明辨方向,学上一两招。2010年4月19日-4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枣庄奚仲中学举行的山东省历史优质课的评选,4天时间内听了25节课,参赛教师们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通过四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教师的教育理念普遍较高。教师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时,教师多采用新闻报道方式,让学生充当新闻记者,给全国人民报道会议召开的情况。在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采用带领学生去旅游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
2、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在此次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3、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有的教师播放《凤阳花鼓》,然后借歌词中“朱皇帝”,引导学生思考“朱皇帝”是谁?建立怎样的王朝?又是如何统治的?等问题导入本课;同样这节课,有的教师用泰安利民小区的清代布政使施天裔牌坊导入,充分发挥地方史和历史教学的结合。《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两课,教师大多都采用改革前和改革后枣庄变化的图片导入,这样使遥远的历史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也有教师采用播放一段视频进行导入,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处理,知识的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所创新,别具一格。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老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总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视频,或者一段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层层设问,引导着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5、在学以致用方面,多数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在讲《美国经济发展》和《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两课时,教师在分析完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后都普遍联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问我们国家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改革开放》一课教师多次与枣庄当地进行联系,提出问题“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改革开放后,你身边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建设方面枣庄有哪些优势,你作为枣庄的小主人该如何去做”等。
参加本次省优质课观摩会,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不过心中倒是“蠢蠢”涌动起一种上好课的“欲动”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它山之石”达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
贾咏梅老师依据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准确制定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青春有格》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都能够立足于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贾咏梅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较强的开发教材与整合教材的能力,注重选取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充实到教学设计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设置各种情境,比如:通过播放视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学生去听、去想、去看、去说……巧妙地导入新课“行己有耻”。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寻找你身边贤的榜样”的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就有话可说,学生就会想说,就有感可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取与学生年龄差距不是太大的(也可以说是同龄人)的事例,就是2021年2月,在中印边境牺牲的陈红军、王焯冉、肖思远、陈祥榕这四位卫国戍边英雄的先进事迹,通过英雄的事迹与“辣笔小球”诋毁英雄的言行进行对比,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行己有耻”?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做到了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材料的选取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捕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效。
贾咏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说的口头禅就是“孩子们”,可见她是以一位母亲的视角看待每一位学生,眼中充满了对学生浓浓的爱,课堂始终在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教学氛围中运行,这也为成功完成教与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基础。
教师在板书设计中,可谓是用心设计、巧用智慧。教师将“青春有格”四个字,写入田字方格中,学生通过如此形象的板书,自然就能分析出:青春不是无拘无束的,青春必然要受到规则的约束(就是“行己有耻”),教师又引领学生分析出:“格”的另一层意思是“品格”(就是“止于至善”)。巧妙设计的板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握住课堂生成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在练习题2的答题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意见分歧,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由学生通过分析解答疑惑,这种生生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学有所获,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青春有格”,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贾咏梅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课堂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尽量能够再充分一些。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够简练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并注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与训练。
评析:
导入非常成功,紧紧抓住了小朋友好奇的心态,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率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园听课记录评语幼儿园听课记录评语。整个教学过程很连贯,作业布置合理,是一次非常棒的教学示范。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四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我校王老师的《黄鹤楼送别》一课,确实是受益匪浅,可以说给我们送来的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相关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杨柳依依、伫立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五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到达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听课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鉴赏语言文字,带给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潜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忙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潜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六
教学过程: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七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我校王老师的《黄鹤楼送别》一课,确实是受益匪浅,可以说给我们送来的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相关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杨柳依依、伫立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八
摘要:目前,评课议课在我校已形成一种风气。校领导注重把校本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引领教师结合实际搞教学研究,积极倡树校本研究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不同教书育人的声音在这个平台产生激烈碰撞的火花,这种浓厚的评课议课研究氛围使每位老师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教师正是在这种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关键词:教研组互评名优教师互动式评课主题性听课评课
评课议课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对此校领导对公开课严格把关,每堂公开课后,要求全科组的老师进行认真的评课,大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都的确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以此推动科组的教研氛围。但在评课时也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要么有碍情面,只讲赞歌,不讲缺点,评课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要么认为评课是专家的事,至少也是老教师、资深教师的事,他是重听轻评;要么更多的是教师评课抓不住关键,不解决实际问题,平淡肤浅等等。这样的评课,不能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从本质上促进教师的成长。为此,根据当前评课现状,本人认为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评课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我校以下评课方式都值得推广和改进。
求教师在自评时要客观审视,冷静分析,注重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得与失,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评述。
二是教研组的互评。这个环节容易出现前文所述的问题,不过我们科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授课结束后,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我们将听课教师分成教学观察组、师生互动组等四个小组,推选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促进听课教师全员参与评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为执教教师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全面发展的方法与策略。互评的过程又是评课教师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它打开了教者和评者相长的通道,开启了教学智慧的大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教师在互评过程中,既要看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又要看学生的自主探究……另外,评议时要善于发现教者的闪光点,并及时总结交流。教研组对一时统一不了、争论不休的问题及时和教研室教研员沟通,以待专家定论,对于教者的不足之处,应坦诚指出,并给予帮助指导。
三是总评。在学校开展的评课活动中,学校尽可能地邀请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评课。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中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问题,让专家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的总评是指点教师教学迷津的钥匙,会使教师受益很大,能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执教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开展互动式的评课研究,一方面,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一次性听课、评课,不求甚解的弊端,通过反复实践反思,不断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智慧,使不同背景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专业发展。
五是开展开展主题性听课评课活动,主题性评课可以改变过去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课评课,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因此,在设计听、评课活动前,确定研究的主题内容,听课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与主题有关的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以便提出新的、有价值和针对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教者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两年来,我们根据教研活动小专题开展主题性听课评课活动,先后进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不同要求下的分层教学”等主题研讨活动的听课评课。
总之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评课议课要使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品味到其中的真味,真正做到“听有所悟,评有所得”。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达到教学相长,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故事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情感。
于校长的课本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精神,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在教学始终。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试验田里耕耘。
在这堂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地方有不少。如根据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诗文对照学习,自学梳理,汇报学情。还有最后品读诗句时让学生自己品读:哪些词让你觉得李白对孟浩然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与伤心。于校长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探究,很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说话练习扎实。
于校长较好地捕捉到了文章中的艺术空白处和思维的生发点。于校长引导学生从观赏想象话别时的环境出发,到初悟两诗人之间的友谊,再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心灵对话,直到感悟李白在目送好友时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当看到两位诗人话别的背景――黄鹤楼和长江时,于校长让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融入情境。当看着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好友远去的画面时,顾老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省略号的深刻含义的前提下,想象出李白此时丰富的内心活动。学生各具特点的练说,体现了他们不仅仅能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流利地表达出来,还展示了对诗人丰富多样的内心活动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
于校长能在教学文包诗时,让学生介绍李白、孟浩然生平主要事迹和代表作品,还有引导学生说出和古诗同类的一些送别诗。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向课外延伸,积累不少诗句,可以学以致用。
总之,于校长的这堂课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中朗读声情并茂,卓有成效;想象说话步步踏实,文本的主旨得到深化。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
日前聆听了我校古苑老师一年级的“生本”示范课,感受颇深,真切体验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听课中我感觉到古苑老师的教学中人文性凸现明显。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本课从目标来看,有两个大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
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首先是老师的示范读,然后请小朋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伙伴听,接着是录音示范读;学生跟着录音读;小组展示读;全班读;每一次的读都使得学生知道自己读的目的是
什么
;同时每一次读都要求学生指读,读的形式多样,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寓识字于游戏中。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生本教学的重点。本课教材识字量是相当大的。古苑老师采取了多个小游戏,寓识字于游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小组内互帮互学,然后小组展示,接着有摘桃子游戏识字,有开火车识字,一环紧扣一环是识字认字教学,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古苑老师的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古苑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一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生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发言习惯要求更高,这节课古苑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很高,组织课堂非常强。她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课前师生交流中,“谁的小手最听话?谁的小手最灵巧?翻书比赛等。”非常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的准备习惯。
这次听课对我的震撼很大,教学是要充满热情,充满追求的。我一定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去保持这种热情,去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一
课题渗透课教案。
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下冶一中孙雪。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新闻事件。
新闻出版社“招手”民间资本。
民企国企并购重组“忙”
民企“出海抄底”收获颇丰,金融危机为民企走出国门提供了最佳时机。
中央高层高度重视民企的发展。
那作为我国的公民,我们应该关心我国经济的发展。本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及“两个100年”目标。
2、了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知道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4、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5、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自主探究,导学提纲: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一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4、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以及作用是什么?
5、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以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7、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授课精讲: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你们来以小组为单位,想想你们所知道的举措。
四、当堂达标,真题速递:
1、从泉州市泉港区有关部门获悉,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三家中外股东累计完成投资189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30亿元。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a.以上资金全部以公有制经济形式投入b.以上经济投入都发挥主导作用。
c.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对泉港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坚持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优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私有经济占主体,公有制为补充。
3、经营餐馆的村民,在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引导下,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这位村民经营的餐饮业所属的经济成分是()。
a.私营经济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d.外贸经济。
4、小强一家年收入情况统计表(2009年)。
成员工作岗位年收入。
爷爷承包责任田1.5万元。
爸爸某外资企业设计师4.8万元。
妈妈某国有企业上班2.6万元。
下列对小强一家收入来源性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爷爷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爸爸的收入属于按资要素分配。
c.妈妈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d.他们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可谓“遍地开花”。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二。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国企改革、国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相伴随。而国企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找到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结合材料,要找到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国需要坚持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请简要说明坚持这一制度的必要性。
议课记录。
自评。
本教案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而且条理清晰,便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与学生现有的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得学生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觉得模糊不清,从而有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激情,不会觉得不懂而放弃或者懈怠不学。
教案开始地时候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下去的兴趣。
导入的新闻事例通俗易懂,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生活的意识,与本节课内容紧紧相扣,使得理论与实际得以衔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堂达标的题目也是与中招考试题紧密联系,部分还是各地市的中招真题,使得学生的练习更有针对性。
他评。
导学稿中的导入事例是新闻时事,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在课下去找与本节课相联系的时事政治的话,导入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很清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以维持较长的时间。
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涵盖了全课的知识点,并且很有条理,可以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引导下可以很轻松的自学完整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觉得不难从而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本节课内容确实偏难。
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问题因为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联系实际的生活,所以学生在讨论时也是充满兴趣的,但是由于本节课偏难,学生可能还是会因为教案中的不详细的论述而瞬间丧失兴趣。
最后的当堂达标内容是精心选择的,但是刚刚讲过的内容就用中招的真题来检验,学生有可能会觉得难做或者难以理解而丧失信心,这样也会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不过直接用真题检验,如果学生能做得很好,那么也会很强的增进他们的信心,以及今后的学习兴趣。
msn(中国大学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二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三
今日上午听了本镇葛杨杰教师执教的课文《刨豆》,很有感触。葛教师将这篇课文上得十分成功,令学生不仅仅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并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葛教师的课有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心。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我学习借鉴:
第一,重点突出,过程清晰有条理。他的课程思路明晰,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如开始部分的字词教学简洁明快,省时高效。分段指导十分到位,有画龙点睛之感。随即将重心倾斜至文章的重点部分,使人感受到了他对课的精确把握。
第二,使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例如句式“剥豆时我——是因为——”让学生把对资料的理解转化为句式。这一环节,既巧妙地转变了学习方式,照顾到全体学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简化资料的理解。既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又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
第三,朗读训练十分成功。
对于母亲有关的四个句子,教师的引导朗读十分成功。以读感悟,做得十分有效。同时在句子中又有重点,如第三句“见他如此投入,我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赛前和赛后,也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四
今日听了陈利玉教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终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并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仅在于供给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经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我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仅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终,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经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教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教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经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教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教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此刻你就是五壮士,应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样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教师这一节课在最终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经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我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教师让学生给自我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一样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忙。
综合这节课的情景,本人还提出几点提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述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经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景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资料,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五
《说说我自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课。本次习作指导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抓特点,写个性,真实地介绍自我。
口语交际,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它摒弃了原先的课程中说话课的重说的表达轻语言的多向交际的教学薄弱点,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强调交际的交互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2010年4月7日陈教师所展示的这堂课,正是立足于常态,以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说说我自我”来努力展现口语交际课的一些基本特点。
接下来,我想从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的几个方面,来简单地谈一谈今日陈教师所上的这节课,一家之言,值得商榷的地方还请在线的每一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按照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仅有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和过去“听话”、“说话”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强调听与说双方互动,尤其关注在交际在过程中的应对本事。过去讲“听话”,不强调听后的反馈;讲“讲话”,就只管说,能够准备好再说。此刻的口语交际,听的人不是个被动的听众,他随时可能变成主动的说话者;说的人也不能只管自我说,要根据交际场合作即兴讲话;听与说双方都是主动的,双方的主角是随时互换的。可见,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听的本事,组织内部言语的本事,应变和对答本事要求较高。
当然,单向的口语表达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基本的表达本事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也是口语交际本事的一个方面。单独讲几句话都讲不清,是很难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从本堂课中,我们也看到了陈教师在口语表达上也是很有层次性的,从观察比较两位同学在外貌上的不一样,到简单说说自我的特点,再到具体说说自我,用上与特点有关的事例,这过程中,学生单向的表达一层层地说清楚,说具体。
所以,单向表达与多向互动交际的融合的训练,在口语交际课中是极其重要的,以实此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来综合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本事。
必须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和谐民主的的氛围则是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所以,教学中必须要依据教学资料,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构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无拘无束地参与。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口语交际教学也应在生活实际或者贴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种交际情境有的是现实的,有的是模拟的。口语交际情境最好是现实的,因为在现实的情境里口语交际更有真实感,显得更自然,在模拟的情境中,始终会感觉是在替别人说话,带有表演性,容易给人说假话的印象。创设交际情境能够凭借教材的提示,但教材的提示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提示,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性地设计交际情境,好的交际情境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明确自我在活动的努力方向。
口语交际本事是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发展的,口语交际教学应做到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人人参与”是提高每个学生口语交际本事的保证,而乐于参与本身就是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人人参与”包括参与活动、参与倾听、参与表达、参与交流。
要做到“人人参与”,就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机会。要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性活动结合起来。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规范语言和发展语言往往存在着矛盾。有的教师重视规范孩子的语言,总在纠正孩子的语病,可是越纠正,孩子越说不好,我们应当把规范语言和发展口头语言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语言。首先应当让孩子“敢说”,大胆说,放开说,然后才谈得上逐步做到“会说”。我们应当结合具体的口语交际活动,逐步使孩子做到不但说话比较清楚、完整、连贯,并且做到听话能听懂话外之音,说话得体,有礼貌,能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应当适当安排评议的环节,让孩子在评议过程中体会表达方式,自觉规范自我的语言。孩子在口语交际中如果出现明显的用词或语句问题,教师应引导孩子自我纠正,孩子纠正不了的,教师能够提示。
“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说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自我介绍。”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好,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交际技能的强化训练。
我想,今日我们的口语交际的这几节课也是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上的一次探索,怎样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地落实到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去,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很多教育专家、著名学校都这样提出,小学阶段,让学生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说得一口好普通话,是我们小学阶段的的几个重要目标,我想这一口好普通话,当然不仅仅是普通话标准,而是能说会道,能与人很好地口头交际。所以,就让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一齐努力吧!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六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本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郭老师在上本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自己的处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一一传授给学生。不但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听课的我感受到了郭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郭老师先从复习导入入手,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及诗歌的时代背景。然后对整首诗的词、句进行理解再把握整首诗的内容。接下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再加上指导朗读和悟诗境等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落实得比较到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郭老师能让学生运用原来所学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如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注释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很好,符合现在学习语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郭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送别诗,郭老师有心拓展了几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通过补充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送别诗,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诗品得还不够。由于前面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去品诗部分就品得不到位,对“烟花三月”、“孤帆”、“下”等词语的理解都不是很深入,学生到后面才慢慢地有点入境。
总体来说,郭老师的课扎实、质朴,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说得不好之处有待大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八
1、有效应用教具:小黑板。提前写好需检测词语,并背向学生。在适当时间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朗读。应用小黑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小组合作学生有充分准备。每组发放学习记录单,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听写词语。对大多词语进行听写,部分词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拼音,让学生写词语。让学生动手书写,可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会写的程度,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本事起到了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教学提议:
1、学生朗读本事需要加强,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第三学段朗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的教师,应把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要求,只要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只要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就很容易到达这两个目标。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块,提议:根据自我体会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两者相互促进;教师经过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相信感情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加强。
一流教师注重学生识字本事的培养,指导、帮忙、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同时注重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习惯和书写姿势。二流教师注重学生学会生字,到达会认、会写的目标,并完成识字量。三流教师缺乏识字和写字教学方法,不懂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本事差,效果差。
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最为目前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料。不但使学生学会用字典查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一教学环节,不宜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应鼓励学生独立识字,提高独立识字本事,养成独立识字习惯。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识字教学的深度。如:咀嚼的嚼,是多音字。教师李娇娇讲到两种读音,并结合每种读音进行组词。我之后查询,嚼字应为三种读音,教师授课时的讲解与我查询的结果不相符。如果只让学生了解两种读音,是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处理,也应给学生说明,我们只了解或认识嚼字的两个读音。另外,关于嚼字在哪种情景下读哪种音,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必须能将知识转化为本事,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应用也很有帮忙。
3、板书设计,力求书写规范,布局美观,框架简明,条理清楚。板书的所有资料,都要书写正确、规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加强练习,提高板书设计的效果。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图文结合,帮忙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五年级语文《冬阳·童年·骆驼》教材资料,是图文结合的设计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插图进行读课文。
5、六年级语文新课导入可修改。
可设计问题:你喜欢过年吗?你们过年都做什么?你们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什么时候就是过年?经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回顾并表达出来。然后导入北京的春节,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进行语文学习。
春节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经过传统节日教育,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6、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学校上学期申报的校本研修·大创立项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需要解决那些问题;二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对于设计资料广泛、搜集信息量较大的,需要合作交流;对于难度较大,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有争议,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或感受,能够进行合作交流。但对于识字和写字、阅读(朗读)、体会、揣摩、推想等学习环节,则适合独立完成。
7、关于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
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标,最基本要求: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学习与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本事、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熟悉课标目标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捷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应用教材,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熟悉、掌握课标和教材,才能做好用教材教,否则只能是教教材。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十九
看了这段教学视频,让我对何老师的精彩教学非常敬佩,也让我对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反思。相对于过于花俏的美术课,这节课时朴实的,是注重实效的,它实实在在的锻炼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首先要弄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不是培养画家,不是培养特长生,不是美术专业的考前培训,而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中关于美的素养的一门学科。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这个目的被细分成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型,,被分为一个个小的教学目标贯穿在不同年级段的美术课中。
基于以上因素,授课者在备课中,要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本节课,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树好这个靶子,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删繁就简,紧扣教学目标和主题。
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下来要思考解决的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俗话说,教无定法,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我认为最好选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去除掉花俏的摆设环节,回归到简单、实用、快乐的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孩子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一般来说,好的作品欣赏、好的导入、或者是教师的高效示范展示,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紧扣美术的本体,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术”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只有美术课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美术造型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大气,直观,准确到位的示范,不但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为孩子们接下来的自主表现扫清障碍,使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另外,教师示范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浓厚兴趣。
美术课一般不会留课外作业,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几种形式。但是现在更多的课堂评价都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评价,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做出的表面的、肤浅的、仓促的评价,达不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应该要紧扣教学目标,鉴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限制,自评的时候可以教师可以给出评价指标和关键字,让学生从指定的几个方面去谈。他评的范围可以更广泛,更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师的评价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权威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少些定性的评价,多些建议、多些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素养都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过,由于时间的紧迫,现在我们很多美术课的评价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评价,这于我们现在班额过大,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所限都有关系。让我们对美术课的评价和激趣好好探究,让美术课更加精彩。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二十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由顾老师执教的《剪花边》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理。
首先,顾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顾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1)创设情境,看一看:看老师身上的衣服上的装饰,引出花边。
(2)观看图片,赏一赏: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用花边来装饰的衣服、裤子、裙子 。
(3)欣赏范例,学一学:通过展示三条花边,让孩子们找特点,引出花边概念。
(4)探究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剪出一个连续花边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探究方法。
(5)运用方法,做一做:提出要求,剪出美丽的.花边,装饰衣服、裙子等。
(6)展示欣赏,评一评:展示欣赏最后的作品,评一评作品的优缺点,并拓展课堂内容。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自己身上精心制作的带有花边的衣服作为导入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这样的导入下,整堂课也是自然地进入教学环节,“衣服上的花边”这个主题词贯穿着整堂课,从导入,引出花边概念,到最后作业要求,作业展示方式,都没有离开这个主题,使得整堂课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有条不紊,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
思路清晰,形式新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易至难,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每个教学环节都完成得想到到位,整堂课给人完整而优美的感觉。
顾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种美术教学的新颖形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自我反省的机会,对我改善今后的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二十一
今天,教师培训中心的四类优秀教师培训活动在上兴举行,我执教了《黄鹤楼送别》的第一课时。在昨天试教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培训中心领导和听课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现摘录一二:
a老师:
1、课堂情趣盎然,老师幽默风趣的点评,毫不吝啬的鼓掌激励,让学生越上越有激情,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在玩玩乐乐中学到了知识。
2、在理解词语上下足了功夫,过渡流畅自然,不留痕迹,方式多样,尤其是每小节指名读完后让学生提出词语的语言灵动多变,有:“这小节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思考?”“这小节哪些词不理解?”“这小节哪些词吸引了你的眼球?”“这小节哪些词牵动了你的心?”就像一首小诗。
3、课堂节奏明快,效率高,不仅检读了课文,理解了词语,归纳了主要内容,诗文对照初解了诗意,还默写了生词,完成了所有生字的描红和练习册上的一道练习。
b老师:
2、课前师生互动别有用意。领着学生背诵的几首诗《母亲的恩情》《咏华山》《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都是文包诗的课文,为课堂上的同类迁移复习作了铺垫。
3、在课堂上,老师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基础、已有经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学生学有所得,学友所乐。
c老师:
1、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生理解“饯行”指设酒宴送行后,并没有到此停止,而是继续启发:那当那个人回来,设酒宴欢迎叫什么呢?(接风洗尘)。老师并不是就词语讲词语,而是更拓宽一步,着眼于与这个词相关的文化知识,使词语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
2、当堂巧妙默写,改变了以往光讲不写的弊端,当堂巩固,当时巩固。
3、从汉字的构字法的角度教学词语,还词语以本真,还文化以本位,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意思。
4、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春天将尽的时候叫暮春,那人的一生将尽的时候呢?(暮年)。
d老师:
1、理解词语后少了回读课文概括该节内容的环节,问题导读的设计还可更巧妙些。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二十二
12月3日我有幸听了总校张文扬教师的《军神》,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下头具体地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首先,这堂课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在简单地导入新课后,张教师就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自我感受最深的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那次对话,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大约5、6分钟后,学生们似乎都读得差不多了,可是张教师依然没有急于开始新课,还是让学生自我再读。这次是要求学生再读一读让自我感受最深的那次对话,还要和同学交流。两次自读课文的要求都很明确,并且时间很充裕。这样,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们自我已经大致地熟悉了课文,为下头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其次,鼓励学生自我谈体会,及时表扬。
在经过大约10分钟的自读课文后,张教师开始让学生交流。要求先读一读自我感受最深的对话,然后谈一谈感受。学生们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讨论,张教师很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举手,让教师看到你的自信!”孩子是需要鼓励的,虽然这是个不起眼的细节,但从孩子们的反应能够看到,他们必须经过教师的话语和眼神感受到了自信,即使台下有那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他们依然是那样地自信满满。有一名同学读到了:“……床单都抓破了。”孩子读得很有感情,张教师立刻表扬:“你真会读书,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这虽然也是一句很普通的赞扬,但在孩子的心里却是最大的光荣与自豪,也是信心的源泉。
其三,充分让学生说,引导他们自我谈感受,在边读边说中感知课文。
张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刘伯承动手术的那一段时,先让学生自我找一找感受最深的词语,或者是“最先跳入你眼帘”的词语。孩子们边说边读,很快地就找到了两个细节描述:“一声不吭”和“紧紧”。这两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张教师让大家自由发言。之后又联系下文:“崭新的床单都被抓破了”。张教师顺势引导:“崭新”的床单一般是不容易抓破的,这说明了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答案很容易出来了:说明刘伯承此时用力很大,他必须很疼很疼。再回到前面,他始终“一声不吭”,这正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张教师让大家讨论。最终,教师说:“谁能再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和勇敢?”很自然的,感情就出来了。这样的环节设计很自然,教师充分让学生说,让他们自我谈体会,在边读边说中感知。如此,下文沃克医生为什么称赞刘伯承为“军神”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其四,拓展教学设计好。
精读课文的最终一个环节分主角朗读课文后,学生们对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已经感受很深了。然而作为我国的老一代革命家,刘伯承的光辉形象远不只此。张教师最终用课件出示了三段话,小标题分别是: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攻克俄语难关——
我国少有的军事翻译家——
这三段文字分别请三名同学来读,这样,同学们对这位伟人的认识就更全面了。这个环节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不拘泥于课本。
综上所述,张教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多鼓励他们。语文和别的学科不一样,是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感情的,所以必须要指导学生多读。我想,经过这次的教学观摩,我们必须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黄鹤楼评课记录篇二十三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00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