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和的区别(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4:31:04
策论文和的区别(优秀14篇)
时间:2023-11-06 04:31:04     小编:雨中梧

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挑战。怎样提高作文水平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技巧。以下是一些清晰明了的说明书范例,可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一

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结束。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英语歌谣这个课题中心,致力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其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养成与元学习能力的提高。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1、英语歌谣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2、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与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回顾如下。

一、回顾。

这个学期工作任务进行了调整,担任六年级、三年级两个年级的教学,四五年级由实习老师担任。同时,我还兼任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两节课。六年级一节校本课程。征求学校同意,我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载体,试图开展英语绘本阅读,进行英语歌谣课程探索。

(一)英语歌谣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1、绘本。

由于本学期工作任务的调整,我将英语歌谣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英语绘本上。计划。

以英语绘本课程为研究载体,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教学论范畴中系统贯穿“元学习”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学习,更有效学习。

英语绘本是集图画、英语文字(多以简短、朗朗上口类似歌谣的韵文为主)为一体的故事书。英语绘本多由享有盛誉的世界顶尖级的儿童画作家绘图,有的既绘图又撰文。一本绘本往往就是一个优美的故事。这些绘本故事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力,以儿童的视角,讲述着一个个美妙隽永的故事。本学期,我一共选择了六个英语原版绘本。

如何在众多的英语绘本中选取适合学生的绘本材料?我的选取原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通俗易懂;二是特别经典,经过时间检验并享誉盛名的。绘本选取后,我便开始在五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实践。通过一个学期断断续续的探索,我基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英语绘本课程的操作模式。简单而言,这个模式有着以下几个程序:

1)绘本材料的选取。绘本材料目前基本来自网络,以原版绘本为主,通过下载电子版,并制作成ppt。

2)资料的准备。除了制作ppt外(ppt中除了完整呈现绘本故事图片,还应突出英语文字,必要时要附上中文),还要为孩子们人手准备一份文字稿,并事先根据绘本故事内容拟定一些练习题目,题目的设置基本考虑有二,一是阅读能力及相关技巧的训练;一是故事的领悟与创造发挥。主要目的是检测孩子们对于故事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孩子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开启其想象和创造之心门。

3)故事呈现、讲述。运用饶有趣味的形式,如图文互现、启发猜想、设置悬念等,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知、领悟、发现、收获。

以绘本《theveryhungrysnake》的课堂流程为例:

a故事呈现。

ppt以一幅幅图配文的形式呈现故事,学生在看故事、读故事、猜故事中初步感受。此处利用文本特点,运用提问、对话、猜测等多种形式进行趣味“悦读”,领悟文本的独特与奇妙。

如此课,小蛇每天吃的东西可以设置悬念,引导猜测。同时,教师夸张的语言和表情,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渲染作用。不必理会学生发出夸张的惊讶之声,那正是文本所蕴含的独特魅力的体现。

b自读故事。

发放文本资料,脱离图片引导,回到英文文本,自读故事。

c自述故事。

再现故事图片,借助文本的牵引,自述故事。由图及文,提高要求,并加深印象。

脱离图片及文本,复述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并把握故事的结构特点。

d续写故事。

2、英语歌谣英语歌谣(歌曲及歌谣chant)主要以三年级为主。后半学期我在三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堂增设了一个活动项目,即三分钟英语歌谣表演。歌谣主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主,个别孩子将剑桥英语学习班所学的内容也进行了展示。孩子们兴趣很浓。在练习、表演、展示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所学的知识,而且锻炼了胆量,感受到了运用英语的乐趣。

由于初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最初孩子们很兴奋。然而两个班(三年级有两个班)的表现截然不同。一班孩子参与度很高,但明显准备不足,属于盲目参与,且毫无秩序;二班体校的孩子略显胆小,但看得出很感兴趣,渴望参与。于是,在一班,我口头制定了一些规范,比如约定好表演的时间,每次全班不超过三分钟,前两分钟由没有表演过的同学表演,后一分钟交给已经表演过的同学。同学表演的时候,要求注意倾听。一人表演,另一人可站在旁边准备。但只准一人或一组,以免造成无序的局面。表演完毕,引导孩子说完“thankyou”再上位,其他同学应报以掌声。所有同学表演完毕后,针对同学的表演进行简单评价。二班亦如是。但二班更倾向于鼓励、肯定,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我还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趣味英语歌谣表演的视频,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多样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歌谣。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英语已经由原来的羞涩、腼腆、放不开到自然、大方,有的还想了很多点子,如邀请伙伴、改变表演的形式,使自己的表演有创意。当全班人均上台两次后,课前三分钟英语歌谣表演进入了瓶颈状态。学生本来掌握的英语歌谣数量有限,表演来表演去就是那几首歌谣、歌曲,已经很难有新意。于是,我随即宣布,将开展班级英语歌谣比赛。孩子们欢呼雀跃。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期,英语歌谣比赛正式开始。

虽然时间有限,条件有限。但我尽可能地进行筹备,希望办一个像模像样的英语歌谣比赛。筹备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员,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激情;二是明确比赛要求,一人或多人表演,内容歌谣和歌曲,自己准备道具等;三是安排好主持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四是确定比赛程序,先是报名,再抽签确定出场顺序;五是比赛之前会场的布置。我选取了教师活动室做比赛场地,还发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窗花,把黑板布置一新。我还自备了相机,把孩子们的表演一一摄下。

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有些孩子的表演堪称精彩!看得出,孩子们都很期待下一次的英语歌谣比赛。这也为下个学期的英语歌谣拓展与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与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习惯主要是倾听习惯、坚持听读英语习惯与作业习惯。倾听习惯除了一如既往地强调外,还特别针对个别习惯较差的同学予以及时关注提醒。对于全班而言,一是营造静心的氛围,比如上课前播放宁静舒缓的音乐。一是讲清要求,明确规定。如听力练习时,插嘴的同学以扣分作为惩罚,让孩子体会到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后果。

英语听读习惯除了平时强调外,在期初,以“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说明平时在家听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每个孩子英语书的最前面,贴有一张“英语听读情况表”,设有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栏目,将每单元的听读情况以星星的形式进行登记。并承诺孩子期末进行统计,老师会将听读情况反馈给家长。

由于不再任教全校四个年级的英语,作业的负担减少了很多。面对两个年级的孩子,除了极个别习惯较差的,绝大部分都能做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极个别的违法要求的,我也能抽出时间进行了解,并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是偶尔的忘记,或是交错作业本,一般将作业补上就可。有的是家庭教育导致的问题,则随时将情况反馈给家长,向家长申明重要性,尽可能取得家长的配合。无法取得家长配合的情况下,只能自己抽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和辅导。

关于元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学期主要针对元学习能力中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实践探索。所做的简要列举如下:

1、作业的预习项目,要求孩子写出预习后不懂的地方。

2、每一次检测后,引导孩子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写出一句话:我要努力的地方。

高年级则需要填写《self―assesment》(自我评价表),并书写《我的反思》。

3、引导孩子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如六年级的英语毕业考试,每个学生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写在纸上,投入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箱子中。老师承诺考试结束后,会根据目标一一对照,并表彰目标实现的同学。事实证明,六年级孩子完全能领会老师的意图,并实实在在地将目标内化为行动。整体而言,最后的考试情况比较理想,绝大部分同学的目标都得以实现。班级合格率为100%,优秀率68.1%。

4、平时的学习、考试等,给予孩子自我评价的机会。如英语听读情况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察等。

二、反思及展望。

绘本课程的探索方面:

1、经过一个学习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每一个绘本都可以让孩子们模仿着创作的,绘本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是因为它神奇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儿童立场,以及贯穿其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而某种程度上,“真、善、美”只可欣赏,只可如阳光雨露一样慢慢滋润心田,机械的模仿只会将绘本所蕴含的丰富蕴藏简单化、格式化,从而在无形之中削弱绘本的无穷魅力,降低趣味,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远离绘本。

2、困惑于绘本故事的教学仅止于故事的介绍和阅读,不能体现英语学科特点,更没有专门而系统的`研究目的,虽是一直标榜“元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这一目的却是形同虚设,一直没有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点”。下个学期,我将在搜集大量的英语歌谣、绘本等优秀资源的基础上,把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但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材料集中起来,经由介绍――欣赏――表现的方式,以“主题”的探究形式,融英语歌谣、绘本、诗歌、歌曲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在英语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中领略英语语言的美,也在诸如“愿望”“母爱”“友情”等主题中感受浓浓人文精神的熏陶。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则自然渗透其中,在不断强化练习获得无形的提高。

3、致力于构建一种理想的教学共同体,即师生围绕伟大事物的魅力,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翩跹起舞。作为教师,不再是纯粹的传授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最好教师能感觉到自己不是在“教”,而是和孩子们一起,体会绘本所营造的奇妙意境,享受课堂这一刻。

英语歌谣方面:

绘本课程只能利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英语歌谣则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下个学期英语歌谣将主要在三、四年级开展。计划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每周三节课,第一次教授新的歌谣,第二次复习,第三次表演。如有可能,在每三个单元结束(并不绝对,可根据单元的主题内容适当整合)后,举行一次英语活动,以游戏、歌谣、比赛等形式复习巩固。同时,下个学期三四年级仍然计划开展英语歌谣比赛。

总之,新的学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主题形式,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英语资源,包括歌谣、歌曲、绘本、故事等。

2、吃透每个年级的教材,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将课标要求融汇在英语歌谣等课外资源之中,使英语歌谣资源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能根据每个年级的特点,编制系列英语歌谣及绘本课程的自编教材则更加理想。

3、尽可能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使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轻松。

4、加强与其他同行、专家的联系,以获得支持与引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二

摘要:“课题学习”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也是初中数学极具特色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特定的课题,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设立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针对不同目标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课题学习知识与技能目标解决问题。

“课题学习”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谁的重要目标,也是初中数学中极具特色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课题学习”的具体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与合作义流的学习意识。要充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用”。现就七年级的数学上册中:“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这一课题的四个具体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这一目标明确了本节课题学习的具体教学程序,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分层设计、分步讨论的方法,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首先,我们要从现实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如:邻居家有一块正方形塑料板,想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在理发馆作水箱用,尽可能使容积大一些。邻居来请教你,该如何设计呢?用这一生活实例,引发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思考后,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协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经。教师可给予适当提示: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如果你用一张边长20cm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体盒子,你觉得应当怎样剪?怎样折?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的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们与同伴进行交流,建立起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模型。

然后启发学生不妨给小正方形从小到大取一些具体的整数值,制作成统计表,表示这一变化状况。也可通过计算器进一步精确取值,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猜想和对此作出尽可能的解释,思考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目标二:数学思考。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启发学生整理本课题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活动。知识方面有:展开与折叠、代数式表示、数理运算、借助代数式寻求规律、统计表。活动技能方面有:制作无盖长方体形盒子、盒子容积的表示与规律、寻求尽可能大的容积、计算器的应用。领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深刻的、周密的思维活动,训练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合情推理能力。目标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要想使这个目标充分实现,需要我们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合理解决,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重申创设情境中的问题,遇到的是一块较大的塑料板,如何设计呢?要求同学们从研究过的课题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并且付诸于实施,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目标四:情感与态度。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师要借助这一课题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同时用一些激励的话,诸如“你终于成功了”、“邻居夸你真行,并感谢你”、“这孩子一定有出息”等话语,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并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总之,让学生通过这种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四个目标不可独立而居,彼此相辅相承。在教学时应以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导线,渗透数学思维活动,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最终使学生既懂得知识,又掌握技能,并且能独立思考,拥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教学论》主编周玉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浅谈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作者佚名。

[4]《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作者金立荣。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三

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又译作波德里亚、博德里亚,港台多译为布希亚),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理论家,他用极端的“仿真”理论从消费、信息、传媒和技术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由“拟像、符码和超真实”所组成的后现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作品被广泛译介到英语世界,迅速确立其“后现代理论精神导师”之地位。鲍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了20多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对媒介和消费社会进行激进的批判,积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评论范围涵盖了西方当代社会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现象,包括:《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忘掉福柯》(1977)、《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中》(1978)、《论诱惑》(1979)、《拟像与仿真》(1981)、《致命的策略》(1983)、《冷酷的回忆》(1987)、《恶的透明性》(1990)、《完美的罪行》(1995)等。

从鲍德里亚著述的中文翻译情况以及目前出版的研究鲍德里亚的著作或论文来看,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和滞后。迄今为止,翻译成中文的鲍德里亚著作仅有五部:《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版),《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xx版),《物体系》(林志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版),《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版)《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xx版),在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版)中翻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章节,还有很多极具学术厚度的著作和论文未被译介且知者寥寥。

人们开始注意到鲍德里亚,是在阅读哈桑、杰姆逊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著作时,发现这个法国人的名字被诸位后现代主义大师反复提到。一直到1994年王岳川在发表于《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的《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一文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鲍德里亚才得以正式进军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该文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了丹尼尔·贝尔、杰姆逊、查尔斯·纽曼、伊格尔顿、阿多诺等人对传媒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但作者认为这些大师的论述并不全面,未彻底进入传媒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纵深分析,因此在第二部分作者集中篇幅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王岳川在为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撰写“后现代主义”一章时,又把这部分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地挪入其中,小节标题为“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在王岳川本人的其他描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或论文中也始终保持着对鲍德里亚理论的介绍。继王岳川之后,,盛宁连续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介绍鲍德里亚的文章:《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和《危险的让·鲍德里亚》,并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这是笔者能够查找到的国内最早的专题论述鲍德里亚的两篇文章。19季桂保以《鲍德里亚后现代思想述评》为题所作的博士论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符号政治经济学和后现代文化批判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是国内第一篇对鲍德里亚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此外季桂保还发表了《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述评》、《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文化观》等研究文章。20xx年,佘碧平出版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一书以“鲍德里亚尔的后现代主义”为第六章标题,向读者概括和描述了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20xx年,俞吾金出版《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第八章标题为“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的牧师”,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象征交换理论以及鲍德里亚后期的后现代性形象进行了阐释。石义彬20xx年出版的《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西方传播思想研究》一书的第五章一仿真、超真实和内爆为关键词勾勒了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和理论图景。夏光20xx年出版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的第五章为“博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模仿”,除了对鲍德里亚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做比较深刻的分析外,还谈到了鲍德里亚后期著作《恶的透明性》和《美国》中反复出现的“仿真”(simulation)和“诱惑”(seduction)两个概念。20xx年出版的金元浦主编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录了王岳川的论文“鲍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理论”。20xx年出版的曾耀农的《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介绍了鲍德里亚的影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此外,20xx年出版的蒋原伦所著《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以及20xx年出版的高宣扬所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均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保留了一席之地。

中国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仅短短十余年,以20xx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早期进行鲍德里亚研究的多是文艺批评界的学者,此期发表的论文也以书评介绍性的文章居多,如盛宁《危险的让·鲍德里亚》、王岳川《传媒与沟通:对后现代文化交流的透视》、季桂保《让·鲍德里亚大众传媒理论述评》等。20xx年以后,更多的运用鲍氏理论对中国文化现实进行批评研究的论文开始涌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拟像”、“仿真”、“象征社会”等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也成为解读当代社会文化现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过程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1.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与他的理论发展顺序并不吻合,是从晚期的“仿真与拟像”开始,再到早期的“消费社会”,暗含了一种时空错乱的特点。2.在对鲍德里亚的理解中,中国学者往往过于关注鲍德里亚前后期的变化,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变化。这种观点一方面来源于西方思想界确实存在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性更迭,另一方面也直接来源于西方学者,如斯特、斯蒂文森合凯尔纳等人对鲍德里亚的解读。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理解其实就是西方学者的观点。在《冷酷的回忆》(1991-1995)中,让·鲍德里亚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20岁是玄想家(pataphysician);30岁是境遇主义者(situationnist);40岁是乌托邦主义者;50岁横越各界面;60岁则搞病毒和转喻。”这种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同时也给我们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1]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黑龙江社会科学,20xx,(5).

[2]jeanbaudrillard.coolmemoriesuniverisitypress,1996:83.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四

高中化学主要学四本书,每本书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学生不用担心有一个知识点没学好,就学不好化学这门学科了。高中化学其实很容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信,在很多学校,学生理综的成绩里化学和生物分数都比较高。而且,高中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联系实际来记忆,这为化学的学习减少了难度。

一、化学过程中的难题。

1.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初中时期,学生学习化学比较依赖教师,没有完整成套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学生学习也是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伊始,教会学生学好化学的方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方法多少也有不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整套化学学习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方法做总结,从而把化学学好。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经验,而学生却是初次了解这门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要着重引导学生。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教育的改革,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性格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沿用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新改革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需要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去磨合,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把握好度。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学生学习化学,最难的部分就是自己脑不勤,手不勤。化学知识虽然多而杂,但如果掌握好了却是极容易的。化学中涉及的化学元素有很多,比如推断题,几乎每做一道题都会有一个物质的新特性出来,但题考来考去,无外乎就是那几个化学元素,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考它们,不过是因为性质多了点,用途广了点,教师希望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来把握它。

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中总结经验,把经常会考的知识点做梳理,不断扩展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控能力,这样,推断题也就不是那么难了。其次就是计算题,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化学,初中化学只有最后一个大题是计算题,而且题型简单,高中化学处处都有计算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每个题型都有,而且出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很多学生一碰到计算题就放弃。其实,计算题并不难,找准题目中的变量,化学方程式一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就明朗了。考试中化学计算题很多,放弃就意味着会失很多分,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做类似的题,把题吃透。也有很多学生表示,计算题最难的部分就是找准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写方程式,而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也很难,因为方程式会涉及物质的化合价的变化,反应条件等等。所以,学生在平时如果不多做题,很容易就在考试中感到无所适从。

学习贵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在题目中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比如,在学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那一章节中,因为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很多元素之间都有规律,比如,从左到右,元素的溶沸点开始变化,从上到下,元素的半径也在有规律的变化。规律多当然好,便于学生根据规律做题,但规律多了也不好,因为学生容易记混。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的知识点讲完后,要让学生大量做题,题做多了,不仅能让学生把知识点记劳了,而且规律也铭记于心,在以后的做题中学生就不会犯低级错误了。

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讨论,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和学生做交流,然后再根据学生不懂的地方做讲解。做到无论学生是通过向学生请教还是向教师请教,都能弄清楚知识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听不懂教师所讲而又没办法向同学请教的尴尬。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改革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如此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轻松不少。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外乎是教师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完成,都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高中化学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常识。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五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体。它主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而议论文则是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它主要通过议论来阐明作者的见解、主张、观点的正确性、合理性,或驳斥别人观点、论调的荒谬性、错误性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欢迎阅读。

记叙文,主要用于写人、写事、写物。要求把人、事、物叙写得形象、具体,要写出真情实感。

议论文,则是用于表达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要表达的观点,讲清楚,讲明白,以理服人。

记叙文,主要用于叙写人、事、物。因此要求采用记叙、描述的语言,把事实材料写得详细、具体。

议论文,主要用于表述观点,讲道理。所以,要求采用概括性的语言,将事实材料表达简单清楚,为讲道理服务。

议论文——“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因此要概括性,针对性;

记叙文——则要求写出人物形象与事实过程。因此要写具体,写生动。

记叙文,运用记叙性、描述性的语言。

议论文,一般运用概括性的语言。

首先,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这表明“叙”是它的主体,“议”的文字不占主要地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这表明“议论”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叙”是它的辅助手段,不占主要地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记叙文,文章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文章叙述岳阳楼的沿革和重建经过及着重描写洞庭湖胜景的笔墨较多,而议论性的文字则只有精彩中肯的几句。议论文《纪念白求恩》评论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篇幅较多,而记叙他的动人事迹的文字则少而精。

其次,在记叙文中,记叙时文章的基础,记叙的内容丰富实在,生动传神感人。在议论稳中,记叙比较简明扼要。一篇成功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往往能再现人、事、景物的原来生动的面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动。因此,它要求记叙的内容必须要丰实逼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传神的刻画描写。如记叙文《草地晚餐》就详细真实地记叙了朱德同志和大家在一起挖野菜准备晚餐、煮野菜吃晚餐、共进晚餐中让粥的感人场面,再现了朱德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关怀战士的伟大形象,表现了朱德同志质朴高尚的品格。由于作者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所以朱德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生动逼真之感。

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不要求如《草地晚餐》的记叙那样详细生动,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扼要。这些记叙的内容在议论文中只起论据的作用,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如议论文《谈骨气》对文天祥、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的故事的叙述就非常简炼、概括。因为这三个典型事例只是充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的论据的,它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因为,不要求作详尽具体生动的叙述、描写。

再次,由于两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不同,因此,议论在两种文体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记叙文是为了再现人、事、景、物本来面貌,让读者从中受到感动,所以,议论不能成为文章的主体,不必作充分的论证;写议论文则是为了阐述观点看法,让读者信服其道理,所以议论成为文章的主体,并且一般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我们还是举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如:记叙文《岳阳楼记》中在叙事、写景之后,作者水到渠成地在篇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此文是记叙文,叙述、描写是它的主本,议论不能成为文章主体,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作者不必再去论证“先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文章可就此言志作结。而议论文《首先要做“马”》则不同,它是一篇议论人才问题的文章,议论成为文章的主体。作者发表议论摆出“首先要做马,做不停地朝前跑的马”的观点。文章不像记叙文的议论一样不再加以论证,而是先后列举了上海某女青年、辽宁某青年、华罗庚的事迹三个典型事例加以充分的证明,进而分析了比“日行千里”更为可贵的是“一息尚存,奔驰不已”的“千里马精神”,说理充分有力,令人信服,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六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中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七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端正的态度,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科研“xx”课题指南》第41项推荐课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们的科研课题《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可以说是这一课题的子课题,是对这一课题的细化落实。这一课题的完成,将有助于实现现有主要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和优化,有助于教师对当前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全面掌握。

二、研究的目标:

熟练掌握现有历史学科的主要先进教学模式,分析评价整合,并力争推陈出新。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课题选项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带课教师,教育科研可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科研课题资源丰富。

再者,学校对教学科研重视支持,本校是省级教学示范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最后,课题组成员搭配合理,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从具有高端科研水平的硕士到初具科研能力的学士,是完成课题研究的人员保证。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对象:结合课题中的具体模式,我们将在三个年级同步或逐步进行实验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资料文献法、调查法、课堂教学实验和观察对比等一系列的方法,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三)研究步骤及任务:

整个研究分五个阶段进行。周期为一年(20xx年1月---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科研资源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尽快尽多地搜集各地各校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资源,渠道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图书馆、人脉关系等,方向主要是名校名师和教育科研专家等,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如论文、经验总结交流材料、教学科研心得、各地各校的机构网站和校园网的内部文件,网络视频和音像制品(如各省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优秀教学案例特别是近年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中的优秀课例,各地培训教师使用的优秀教学案例等)。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第一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利用上学期的教学时间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首先是观摩组内成员的观摩研讨课,课后共同研究讨论,改进完善课型,然后在完善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成员执教示范课并形成视频作为阶段性成果。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一期实验总结,科研资源再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暑期对上学期的研究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为下学期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第二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下学期的教学时间对余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示范课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五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结题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性的总结。对过程性和阶段性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在对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最终成果,包括结集光盘和结题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会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适当进行各阶段以及阶段任务的调整,但尽量保持研究过程的不间断性。

五、科研成果形式。

1、教学案例个案分析资料;2、课堂教学展示视频光盘;3、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八

调查研究法虽然在操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大致程序也会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调研对象的确定。

根据设计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研的对象、调查地点,选择合适的调研类型和方法。

(二)调研计划的制定。

1.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调查的方法依据课题中所要收集资料的种类而定。反应场地形态及尺度关系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反应行为活动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对比法;反应人们态度方面的资料采用询对象询问、与人访谈类的.问卷式调查法。一些简单课题采用上述一种调查方法即可,而相对复杂的课题,则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来完成调研。

2.筛选重点调查项目。首先,从宏观上整体分类,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项目,逐层深入分析,以便于将所获得的资料系统化。

3.拟定调查进度计划。

(三)调研内容的制定及工具的确定。

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相关项目的表格或问卷,方便信息的记录及统计,以保证调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调研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统计、整理、分析,从而便于科学性地找出问题,得出结论。

(五)调研报告的撰写。

对通过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景观设计课题调研环节介入的成果。

以《景观设计课题i——街边绿地》课程为例。课题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和现场勘查、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选址场地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选址场地所在市区的特点、场地的历史、场地周围景观现状、市民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期望。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文字资料或者图形资料的形式。其操作流程如下。

(一)调研范围。

调研的区域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和兰陵路之间的某路段。这一带曾为俄租界,街道较窄,且街道两旁老房子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装饰用材较有特色,在武汉并不多见,颇具保留价值。

(二)调研方式。

场地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三)调研思路。

网上获取资料实地测量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四)调研成果归纳。

对现场调研回来后,组织同学们对调研结果分组进行ppt汇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综合优化调研结果,将优秀报告集中展示于教室墙面,再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本案——“街边绿地”属于袖珍公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学生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一系列设计的相关条件和数据,形成更为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再依据新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在这种模式下做的方案会更切合实际情况,更具说服力。有了调研环节的介入,设计方案的前期工作会更为系统、细致,学生在正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结语。

实践性教学,对环境艺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采用实践性教学,并将调研作为重要环节介入到课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体验和培养。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环境设计学院环艺专业“景观设计专题i——街边绿地设计”课程为例,课题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通过网上搜索和现场勘查、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课程中老城区兰陵路某路段街边绿地的历史及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然后,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分组汇报、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明确设计目标,把握设计的总体原则,再对该场地的景观进行正式的方案设计。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相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重视调研环节的介入,这种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设计环节的体验,做出的案例课题相对更有依据、更有想法、更贴近实际。授课成果有了显著改善,学生对案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将调研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介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是非常必要且具有可行性的。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九

西方现代科学始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贡献都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rt)女士,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观察自然”。以上是梁任公的话。

我是一名高中生,在我印象中,老师总喜欢把文科与理科对立起来,理科老师总说:“文科就是背出来的,只有理科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学生的能力。”文科老师总说:“理科生更应该学文科,理科太过于绝对,而文科讲的是相对的,过去从政的人不少向理科偏,而现在从政的人都向文科偏。”不知道是应试教育体制扭曲了文化的本质,还是纯属老师的主观看法。不管从老师的话里,还是从教科书的文字中,我发现在我所受的教育中,通常喜欢把理科与文科各自孤立起来,主科与副科分离,而缺少各个学科之间的系统联系。美术是副科跟主科没关系,政治是文科跟物理没关系。

为了应付考试,理科必须多做题,搞得神经麻木,容易成为定向思维;为了应付考试,文科又必须多背书,好像文科就不需要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样。虽然高考提倡考查应试者的思想,而不是技术,但是应试制度却越来越引导我们走向依靠技术和记忆的方式学习,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分数。考试的局限性就培养了许多应试机器。我的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怎么做,却并不知道这道题的思维过程,而这些都不是考试能完全考查出来的。思想与知识脱离,这是多么矛盾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制度当然不希望培养出的人才是冷血动物,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会给同寝室同学投毒之人。我们希望培养出像钱学森一样既有强烈爱国情怀又具有创造性的专业学者;我们希望培养出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肯成为纳粹机器,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伟大知识分子;我们希望培养出人格魅力能与学术成果相媲美的类似于居里夫人的人才。

回到上面的话题,文科与理科到底有没有紧密的联系,副科与主科到底有没有紧密的联系。拿美术来说吧,对美术的审美就像对文学的审美,不仅要细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许多美术作品的灵感取自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以美术作品为蓝本,比如弗里达传奇的一生就被写成了传记拍成了电影。美术创作要用到几何学,超现实主义的灵感就是来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有很多女生不喜欢物理,物理是什么,就是物的道理,是思想。人们根据宇宙的规律所探索出来的,它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客观事实,不脱离实际。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抽丝剥茧般从物中探究出本质与真理,但是我们所学的物理太脱离实际了。物理是来自生活的',正如文学也是来自生活。那些定理不是用来死记的,定理能让你对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模糊的运动规律一下子变得清晰。当了解了一个定理,我们感到的不应是厌烦,而应是:“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呢。”

什么是政治,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从而应用于现在和未来。既然政治的现实意义是要应用于现在和将来,就需要文科生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要用到理科举一反三的思想。

不难发现学习政治的方法之一也是探究,政治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行为的宏观表现,它涉及的范围甚广,但它也宏观地体现了自身的规律,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运动。正如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所以政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现实主义研究、制度研究、心理分析、团体理论、要素分析、实地调查、政策分析、权力分析、角色理论、博弈论等。

当代政治学研究已有条件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和各种角度分析和考察政治现象。当代政治学同社会科学的其他许多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相交叉,产生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生物政治学、政治人类学、计量政治学等。在本质上,它与物理是一样的,因为人也是物质,意识也是由物质所延伸出来的,世界本是物质的世界,所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性就是揭示了物质高级运动的规律,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的物理学够发达,我们完全可以用物理学的定理来解释人的思维,解释政治。

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学术越深化就越变得抽象化、边缘化。相对论既是一本物理书,也是一本哲学书。爱因斯坦既是一位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政治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学,马克思哲学就可用来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的马克思思想就是从各个学科中提炼出来的,用辩证的思想超前预言了原子是可分的,而事实确实如此。哲学指导着学科的发展,同时又依托于各个学科的发展,依托于事实与实践,要不然哲学就变为了玄学。然而哲学的核心是思想,各个学科的背后都是思想。一种独到而深远的眼光,一种能探求真理真知的思想。

所以学习不应是一种解题技术,单靠经验积累所得到的技术是一种模糊的认识,它的层次与深度远不及思想。考试不应侧重考查记忆力与技术,更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考查对本质性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学习的是思想,它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思想才能造就血肉丰满的知识分子。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十

从研究面上讲:。

专题报告可以算是面。论文可以是点。专题报告所讲的内容是研究的面上的`东西,而论文可以就专题研究中的某一个点开掘展开论述。报告要将研究对象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

从内容上来说:。

报告是陈述、反映事实,论文是经过科学研究,论述研究成果。论文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报告可以无。报告应该客观性多些,陈述事实和全部;论文主观性多些,可以选择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论据。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高级表达形式,突出的是它的学术性;报告是科研成果的一般表达形式,其更加侧重于资料性。论文是要论证某个命题、假说或理论,报告重在能清楚地说明一件事情或现象。论文要包括论点,然后围绕论点提出论据以证明论点,通常步骤是: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而社会调查报告从概述,理论发展,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与引申,结论。

作用不同:。

报告的应用性更强,论文学术性体现的更多一些。报告是通过对相关各因素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项目可行性,为决策者和使用者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论文是为了表述在某个学术领域中对现象、问题的理论研究或创新见解的文章成果。

对象不同:。

报告一般有特定的读者对象,所以在行文中往往要针对读者的阅读目的与知识水平,为其决策和预测提供直接的信息与方向指导,考虑问题更讲究全面分析与问题覆盖。而论文的读者范围没有报告那么狭窄,注重已有理论的梳理、规范严谨的推导验证方法与创新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推理中一般是严格控制一些因素的片面推导,一般还点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深度不同:

报告更多是对经验和事实的陈述,缺理论支撑。论文则需要把普遍现象上升为理论或规律,是学术成果。论文强调要有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思想。而报告可以是已经成熟的理论的应用。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十一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永流传。”

这是一首儿时奶奶教我唱的一首儿歌。那时的我还太小,并不理解那些复杂的习俗的意义,只记得天还未亮大人们便出了门,待我醒来后门前已挂了一些带有香气的草。而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识,是我稍大一些,从爸爸在停电的夜晚,望着月亮,伴着虫鸣,讲述的童年往事中得到的。

在爸爸的故事里,端午节对他和当时的我一样,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好奇又日日盼望的日子。每到那一天,家家户户齐聚在院子里,剥开一个粽子,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孩子们躺在老人的身边,聆听着声声蛙鸣。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那个百听不厌的故事。

遥望星空,是否能隔着雾霾看到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呢。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十二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从心底说出这话的人,一定吃尽了“疾病”或“便宜”的苦头,所以才把自己的“幸福底线”定得如此之低。但当他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幸福的时候,生命留给他们享受幸福的时间已经少得不能再少。许多人一生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他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地方。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去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

[点拨]不错,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应该把“幸福的底线”定的很低,才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应该学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幸福的滋味”。

[适用话题]这个个素材可以用在“珍惜、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作文中。

2、种花的邮差。

有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物几番变迁,唯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罢了。“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有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对了,就是这个!”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十三

写征文要紧紧地抓住四点:主题、要求、新意、细节。

主题:每一篇征文都有各自的主题,主题就是指挥棒,就是唱歌的c。

调、d调,离题跑调都是原则性的错误。一要紧抓主题。一般来说,如果是行业内部的征文,目的多在于宣传各自行业的成就、特点、重要性。主题多会围绕着这些来确定,写征文的时候不但要抓住题面上的主题,还要抓住行业特性。如果是面上的征文,则不必考虑这一点。主题要求写变化,就全力以赴写变化怎么会这么大。主题要求写好,就使出浑身解数写确实是无限的好。主题要求写冬雪,说啥也不能写成秋雨。二要注意角度与思路。展开主题的角度、思路一定要设计好,有人从饮食写变化,有人从居住写变化,有人从思想观念写变化,有人从结婚照写变化,有人从交通工具写变化,还有人从嫦娥奔月的神话联系神七写变化。三要重视点题。征文就是这样,要有跟着人家指挥棒跳舞的意识。

前面要破题,似有意无意地引入主题。后面在叙述了一部分材料后要很合理、自然地归结到主题中来。比如人家要求写“时代进步我受益,我给国家出过力”,写者就一定要结合文中叙述部分的内容联系国家、时代讲几句(哪怕是一句)总结拨高的话(那类的话通常被看作是文眼,或者中心句)。四要注重题目与内容。“题目要醒目,内容要丰富”。题目尽量鲜明、有特点、概括主题,但绝不可偏激怪异。内容要尽量多的纳入可纳入的题材,题材最好是鲜亮的,写出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想不到的事、话、观点,令人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观点有力而独特,读者会因此受到某种启迪,对文章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要求:主办者在确定主题以后,还会提相关要求,写征文的人一定、一定要跟着人家征文的要求办。人家要求写1000字以内,就不能超出这个范围,1001个字也不行。人家要求写有关,就最好不要放眼2090年的事情。征集者要求写西湖,就不能写东海,哪怕是蓬莱仙水也不行。如果征集者要求排版小三宋体1。5倍行距……马上严格按照人家的规矩排得好好的。征集者命令题目前加上什么、跟贴在何处、标注联系方式等等,都要完全按照人家的意思来。征集者要求文章投寄时间、跟贴时间截止到本月底,千万不敢按自己的时间安排、激情状态、心情愉快度擅自改动到下月初,差一天、一分、一秒也不行。当然,如果写者有门子,有后台,热线到烫手,或者主办方有容忍、厚爱雅意,那一切都另当别论了。

新意:正像所有文章的新意一样,征文也最好能写出一点新意——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那种新意,饱含着个性、特点的那种新意。许多人看到猪拱泥觉得肮脏,却有人从猪拱泥中看到不畏艰辛,有人感慨命运,有人赞叹另辟蹊径,有人学习到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人品味到勇于探索,有人以此来感悟烦恼与幸福、享受与痛苦表面与内在的关系,还有人体会到求生的艰难……百人百性,思路太多。但是,总有一种思路是最令人感到舒服和新奇且最能打动人的内心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铺开满天的思路把各样儿都想一遍,惦量出最“新”而“好”的那一个。何谓之“好”?在与众不同之外还要:有生命的真意义,讲人生的真道理;正面思维,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民族、国家;能感动自己、启迪读者。

细节:细节的问题,主要是这么几项:一是语句最好通顺,逻辑要严谨,表述要准确,不要有病、错句。二是用词比较准确。三是仔细检查,改掉错别字。四是写完后用“编辑”选项查找一下文档中的空格,当即消灭之。五是数字大小写应符合规定。现在文章中的数字一般用1、2、3……这些阿拉伯数字。要检查它们的型号应是一致的,排列是顺序的。六是排版问题,如果有要求,就按照要求来。如果未作要求,尽量按照排版的常规把文章排得规范些。七是注意个一致与重复。一些东西应保持一致,文中称谓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称阿姨,一会儿称你妈,一会儿改令堂。态度拿捏要一致。不要前面说贵府,后面就改称你们家。立场要一致。不要前面说你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后来说你这个人心眼儿不太好。也有一些尽量不要重复,在一篇文章中最好同一个成语、形容词不要出现两次……总之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要以对自己完全不信任的心态,看一遍又一遍,最好是逐字默诵一遍,把每一个发现的问题都随手改掉。

在文章最后定稿时,最好再次把征文通知全文阅读一次,对照自己写好的文章看看与主题、各项具体要求是不是完全相符。如果感觉各方面还交待得过去,就可以喜滋滋的按照征文要求发出或者贴出辛辛苦苦写出来的那一篇啦!

讲话稿。

是指把为了某一目的.,在一定场合下所要讲的话事先用文字有条理的写出来的文稿。换句话说,凡写出来供宣讲或宣扬的书面材料都叫讲话稿,又称发言稿。讲话稿是一个统称,涵盖面较大。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各种会议和一些较庄重、隆重的场合。

分类。

按用途、性质来划分,讲话稿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幕词。指比较隆重的大型会议开始时所用的讲话稿。

(2)闭幕词。指较为大型的会议结束时,领导同志所做的要求行的讲话。

(3)会议报告。是指召开大中型会议时,有关领导代表一定的机关进行中心发言时所使用的文稿。

(4)动员讲话。是指在部署重要工作或活动的会议上,有关领导所使用的用于鼓励人们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或参加此项活动的文稿。

(5)总结性讲话。是指某一事项,或某一活动结束后、有关领导对其进行回顾、概括时所使用的文稿。

(6)指示性讲话。是指有关领导对特定的机关和人员布置的工作、任务、指出希望和要求并规定某些指导原则时使用的文稿。

(7)纪念性讲话。是指有关领导在追忆某一特殊的日子、事件或人物时,所使用的文稿。

特点。

讲话稿的特点有:

(1)有强烈的针对性。

(2)有较大的鼓动性。

(3)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条理性。

(4)有特定的对象。

区别。

演讲稿类属于讲话稿,这要求它遵从讲话稿的一般写作规律,而演讲不同于一般讲话的区别,又决定了演讲稿的独特性:首先,演讲稿更加注重选材立意,在选材上多属主动型,切实根据听众的愿望和要求,弄清他们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力求引起最大共鸣。

其次,在表达手段上有较多的议论、抒情,将生活中获得的各种体验,由真善美与假丑恶激发起的各种情感,真实地倾泻到演讲稿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外,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语言节奏感强,还应适当运用幽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在与现场听众的交流中,牢牢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顺利实现演讲目的作好准备。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写作要求,实现目的以及所达到的效果,讲话稿都不等于演讲稿。在实际写作中,应力图体现二者的区别,不要将它们混为一体。

策论文和的区别篇十四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技巧四、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总结: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1782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