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要素。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这些教案的编写风格简练明确,逻辑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铺垫。
1.卡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几:。
3×()244×()377×()59。
()×211()×640()×538。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二、教学例3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例3。
2、列式计算,完成在答题卡上。
21÷5=4(组)……1(人)。
22÷5=4(组)……2(人)。
23÷5=4(组)……3(人)。
24÷5=4(组)……4(人)。
25÷5=5(组)。
26÷5=5(组)……1(人)。
27÷5=5(组)……2(人)。
28÷5=5(组)……3(人)。
29÷5=5(组)……4(人)。
30÷5=6(组)。
31÷5=6(组)……1(人)。
32÷5=6(组)……2(人)。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看看能发现什么?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5、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比除数小。
6、验证规律。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都是余数比除数小呢?请你们任意写出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验证一下。
小组内交流验证结果。
三、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1)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3)选择一种装法,计算出结果。
(4)引导学生思考:你还想一袋里装几个?按你的想法,列式计算出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卡片出示第3题。
(2)引导学生说出卡片上最大能填几,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
业
布
置
教学整体反思。
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师改变过去直接教学竖式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的竖式,由于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是仿照加、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来写,这是很正常的。教师注意适时点拨,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而不断地调整算式的写法,逐步地达到规范。这不仅体现了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还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逐步培养她么善于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小棒成为教学的载体,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反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从而认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特殊到一般,并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又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剩下的。)。
5、揭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列1。
用算式表示,再说说算式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四
9.…..()验算:
().…..220.…..()。
18.…..()。
2.…..()。
验算方法小结:
二、计算下面各题。
30÷5=31÷5=32÷533÷5=34÷5=。
35÷5=36÷5=37÷5=38÷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3。
()÷8=()……()。
四、解决问题:
《四边形》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课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初步认识了角,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角的一些基本的特征。此外,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长的指导下或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对四边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开始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前,对学生做了学前的测试,内容是对四边形的认识,形式是学生举手反馈,时间约5分钟。测试的结果为:一班,共48人,二班,共46人,其中一班有30人,二班有20人知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并能比较准确地辨认出四边形、梯形。
因此,在教学第三单元的知识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鲜明、生动和形象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六、单元评价要点。
1、辨别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8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四边形。
例1。
例2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4、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1。
平行四边形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进一步培养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
周长。
例1。
1、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1。
周长。
例2。
例3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
估计。
例4。
例51、初步学会估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培养正确的长度观念。1。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反馈1。
合计8。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操作、观察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七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已有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从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景,同时感受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起来。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
有余数的除法。
(主题图p49)。
1.让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有余数的除法。
例1-例2。
1.结合情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口算、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例3。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1.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1课时。
单元测试及分析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1课时。
合计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例3。
教学目标: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52×7=364。
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除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350÷7=。
16÷4=14÷7=。
296÷4=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39。
6238。
18。
58。
54。
4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
1.做一做。
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
381÷3495÷5。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
复备时间.4.3授课教师张永红城内小学。
课题笔算乘法例2课型新授。
课时分配8第3课时上课时间4.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算理。
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例2主题图、彩色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20×1491×4081×6072×3050×3162×3070×21。
2、笔算。
35×7=23×21=。
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学环节35×7=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1)估算方法:48≈5037≈4050×40=(盒)大约有2000盒。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54×1339×27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
3、巩固练习。
24×4122×7444×5915×2153×27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1、16251824×16×13×17×19。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
强调算理。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教学反思。
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剩余;并通过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分的结果和横式的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空间二)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并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余数的特点。
(3)(空间三)借助“用小棒摆五边形”的活动,结合前面摆三角形、摆正方形的活动,深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对比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空间一、二、三)在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具:白板课件。
学具:学具袋(12根小棒)。
空间一:借助“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它就藏在学具袋中,快打开看看它是谁呀?生:小棒。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和小棒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比比谁摆的最快?
生:动手摆。
师:你摆的可真快!能告诉大家“你摆一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你呢?
生:我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指两人说完整话)。
师:也就是说:(课件出示)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
2、用6根小棒摆三角形,复习表内除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出这样的6根小棒,(课件出示:依次排开的6根小棒,并在“每。
3根摆一个三角形”前面出示“6根小棒”。)。
师:接下来,“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大家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谁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在白板课件上操作)6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我摆了2个三角形。师:摆完了吗?嗯,6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正好摆完。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记录刚才摆的过程?你说呢?你再说说?
生:6÷3=2(个)(师板书)。
如果学生写成6÷2=3,师:谁跟他列的不一样,你们同意谁的`?说说理由。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吗?
师:在除法算式中它们都叫什么,谁还记得?
生:6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
师:这个算式读作:(生齐读:6除以3等于2。)。
师:“7根小棒”,还是“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赶快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摆。
师:把你摆的结果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并商量一下,这回该用怎样的除法算式来记录?生:同位合作。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
生:指名到白板边操作边说。
预设:7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2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生如果说不全,教师要引导说全)。
师:在除法算式中,我们知道7是被除数,3是除数,2是商,那这1叫什么呢?生:余数。(就是剩下没有分完的那部分。)。
师:重新规范板书:7÷3=2。
师:为了区分商和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六个小圆点,看像什么呀?(像省略号)然后写上余数1。这个算式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生:指名读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草莓图片、盘子。
一、复习旧知。
故事引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了,老师很喜欢吃草莓,你们呢?喜欢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摘草莓吧。请四名同学摘草莓(回答问题)。
二、新授课。
1、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师:老师也摘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分分草莓吧!出示题目: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学生叙述,老师演示。(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师:摆的过程,你怎样列式。(板书:6÷2=3(盘))。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生:因为是平均分,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6叫做……2叫做……3叫做……。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不够摆1盘?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咱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师:像这样摆,我们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生:7÷2=3(盘)……1(个)。
师:那么有更多的草莓你会分呢?请同学完成作业纸第1、2题。学生认真的读一读题,独立完成。
2、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有余数的除法中蕴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这些小朋友正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出示例2)。
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生:8÷4=2(个)。
师:那如果是9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学生说,老师演示。师:怎样列式呢?请同学把作业纸上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那么10根、11根呢?请同学继续用画一画的方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写在作业纸上。8根9根10根11根师:那么12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呢?生:3个。
师:怎样列式?生:12÷4=3(个)8÷4=2(个)9÷4=(个)……(根)。
师:同学们,咱们不用摆的`方法,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16根的结果吗?学生口述,屏幕显示结果。
师:仔细的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引导学生发现,除数的规律和余数的规律)。
师:为什么余数都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4呢?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5呢?谁来说说理由。生:5根小棒又可以摆1个正方形余下1根。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的。板书:余数除数。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摆五边形需要多少跟小棒?可能会剩几根呢?生:需要5根,可能会剩1—4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
1、完成书p61做一做。
2、完成书p64练习十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课件等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红黄
36912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预设三: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第49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学生独立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2.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联三小学 李天利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笔算。(3)使学生懂得余数的意义,掌握试商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思维、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谈话引入:“阳光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看老师已经把同学们需要的长绳准备好了。我们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强身健体,里面还藏着数学知识呢?(课件出示信息)说说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你会解决吗? 3 学生用彩色笔在白纸上自主解决复习题,要求用竖式计算。反馈:(1)指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2)展示几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复习除法竖式的意义和写法,为新课做铺垫。看来昨天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表扬你们!
二 新授有余数的除法
(1)课件出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2)说出他们的余数。(几里面还可以分出一个几吗?
我们认识了余数这个新朋友,那么有余数的除法该怎么样试商呢?爱思考的孩子马上就会找到答案。2 学会试商的方法。
(1)课件出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课件出示除法竖式,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商几?(3)仔细观察填空题和它下面的竖式,也可以同桌商量,说说你发现什么?(试商的方法:几乘除数最接近并且小于被除数就商几。)独立练习教材51页。(刚才的收获是大家共同的智慧,现在该是各显神通的时候了,加油!(1)独立完成做一做。(2)全班反馈,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我们已经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了,下面四组同学比一比看那组算的又快又对,有信心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说说你的收获或困难好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三年级上册教材49-51页上的内容。
2、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小棒。
一、旧知铺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个?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12÷4=3。
二、讲授新课。
1、假设盒子里面有12根小棒,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
12是被除数。
3是除数。
4是商。
(2)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加、减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看看除法的竖式怎样列。
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把被除数12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3写在除号的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了?商4你们觉得商4应该写在哪里呢?我能把它写在1的上面吗?
总结:有4个3所以写在个位。4个3是多少?
12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就是4与3的乘积。原来有12根小棒,摆三角形用了12根,还有没有?(没有了)也就是原来有12根减去摆三角形用掉了12根等于0。
(3)谁再来说说,被除数下面的12和0表示什么呢?(全用了,没有剩余)。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在横式上怎样表示呢?先写商5,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2。这个算式读作:17除以3商5余2。
例1的除法算式没有余数,例2有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揭题: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提高。
会算吗?用算式怎样表示?用竖式该怎样算?(学生独立完)。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理解“进一法”与“舍余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恰当运用“退一法”与“舍余法”
【教学准备】。
教案,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46÷7=20÷6=。
(2)有13个面包,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
)袋,还剩几个?
14÷3=(。
)袋,余。
(
)个。
(3)9里面最多有几个2(4)9个苹果,每盘最多装2个,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二、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坐不下)。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
22、
4、
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正确取舍余数。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篇二十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平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4、判断,并说说理由。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7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