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9:57:11
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6 09:57:11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是读者对阅读过程的总结和回顾,是对书中情感和思想的回响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触动和感受,而非简单照搬书中的内容。推荐大家阅读以下精选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与作品的共鸣和对话。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一

看完这本书满满的收获,也是此段时间对于看的纳粹进行犹大人大屠杀的书和电影的一些思考整理。作者的观点很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回答了为什么此次大屠杀与其他大屠杀相比更值得我们警醒的原因,核心观点是,他认为现代性是此次行动最大的基础之一。

1.研究屠杀犹太人原因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归因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时候,常常把其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极端案例。大部分人认为这种案例,在极端民族主义+特定社会环境下才会发生。这种想法,一方面是由于纳粹的暴行过于残忍,后果过于影响重大,难以想象是在理性人假设的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人不愿意将此类事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哪怕一丝一毫,对于残酷暴行,更多人愿意当成极端,这样就与现实生活相当远,与日常社会的人相当远。

然而,在此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发人深省的结论:这场大屠杀比起那些充满了血腥场面,比如屠城血染山河的原始大屠杀来说,更值得被探究。而这场大屠杀之所以消灭了更多人并成功运行,现代性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现代性和理性,恰恰正是这场大屠杀的基础。

因此,探究犹太人大屠杀的愿意就显得极其重要甚至警醒:现代性其实在现今社会是愈演愈烈的,如果我们仅仅认为这次事件离我们的社会非常遥远不予深究,那么再次发生此类惨剧的概率就会加大。“事实上大屠杀的每一个“因素”——即那些使大屠杀成为可能的所有条件——都是正常的;这种“正常”并非人们所熟悉的意思,也不是早就被充分描述、解释和接纳的一大类现象中的又一个标本(恰恰相反,大屠杀的经验是崭新而陌生的);“正常”所指的是完全符合我们所熟悉的文明、它的指导精神、它的精髓、它内在的世界观等等——“正常”还指追求人类幸福和完美社会的正确方式。”

2.纳粹的理念。

纳粹的理念简单来说就像一个管理花园的理念。在管理花园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各种各样的鲜花的茁壮生长,必须要除掉一些杂草。在纳粹的理念里,德国的日耳曼民族就是美丽的鲜花,而犹太人就是杂草。这种反犹主义其实很久之前就存在,只是在于纳粹的领导下,这种倾向被慢慢推向了极端。在德国社会中,犹太人常常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打个比方,就像是英国殖民非洲时用一些亚洲人去管理当地人。犹太人就像是这个例子中的亚洲人,干一些上层不愿意干的事情比如收税,并成功被下层人厌恶,加上精明不站队的民族特性,宗教中的一些因素,使得社会出现反犹主义倾向也不奇怪。在纳粹时期,这种倾向被加强,并最终通过一步步形式变化和计划,将这种倾向推向了大屠杀的极端。

3.屠杀犹太人的手段。

长期来看,如果要实现对于犹太人的清洗,这种光天化日下的暴行不仅仅不会被社会所接受,甚至不会被执行者本身所维持。所以,在对于犹太人的清洗计划中,更为理性更难使执行者引发道德困境的计划反而更为妥帖。越为理性不带情感的举动往往能够长久维持,比起一直煽动的情绪,其实黑暗的理性能造成的伤害会巨大的多,因为维持情感终会耗尽人们的耐心,维持不加思考的理性则可以成为常态。在回顾纳粹的暴行时,主要侧重在三个重要的环节:1.延伸行为与结果的距离:一些心理实验证明,当行为造成的恶性后果离行为者足够用远时,很多人并不会因为行为的后果而感到强烈的自责,当这个具力被拉远,杀人机器齿轮上的那些人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的道德感降低,工具理性思维(如何做好眼前的事)强化,价值理性(这件事是否正确)弱化;2.从道德行为中将敌人抽象化:将活生生的犹太人抽象为概念化的犹太人,使得大部分群众避免在敌对与其有关系的犹太人时产生道德困境,强调抽象的犹太人是可恶的这一点,并将真实世界的犹太人与社会分离,变成实际意义上的抽象的犹太人;3.将行动分解:每个人都变成螺丝钉,很多螺丝钉的行为非常正常,工人不知道自己做的枪壳最后会杀死谁,但是他并不会为杀死的人负责,下班依然可以回家听莫扎特贝多芬。一个个小小的行为,加起来就足以完成整次行动。

4.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如何以最优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的。

在整个行动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价值理性的存在,而充斥着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工具理性,仿佛所有人都失去了对于道德的感知。而这正是纳粹想要的。而实现这一点除了现代性,极致的官僚主义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粹分子集体屠杀欧洲犹太人不仅是一个工业社会的技术成就,而且也是一个官僚制度社会的组织成就。”在这次行动中,很少人关注杀了多少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运送犹太人,如何分配,如何组织,如何安排资源。可以这样说,整次行动就像是一次产品的运送和分配,各个集中营就是目的地,而大多数执行者做的其实是物流管理资源分配的工作,只不过产品变成了犹太人。当人们关注于如何做好眼前的事而非思考长远后果是否符合道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遵从工具理性。即使有人开始运用价值理性,也会因为不愿意当异类,或遵从‘专家’和上级的意见去抹掉自己的价值理性。

5.现代性在大屠杀中的作用及与其他大屠杀的区别。

综上所述,犹太人大屠杀的必要的点,官僚主义和现代性,以及一些催化剂是必要的。官僚主义保证了工具理性的优先,而现代性则是纳粹实现3中所提的三个环节的基础。现代化带来的工业化使得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能够被拉远,更为‘人性’的杀戮方式带来更少的道德谴责,现代化和官僚主义使得运送犹太人的系统完美运行。比起其他大屠杀,此次行动更特殊的原因就是,没有现代性,纳粹所计划的这些环节永远都不可能完美运行和实现。这也是这次大屠杀和其他大屠杀的显著区别。

6.关于人性的讨论。

有许多关于人性的讨论,有人相信人性本善,一切都可以通过教导来改造,而在这次行为中,我们能看到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如果大部分人在此次行为中遵从了工具理性优先,我们就不能够轻易地把这些人排除在外来考虑人性。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假设自己在这次大屠杀中扮演一个执行者,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答案是,如果我能逃脱这个身份我将逃脱,如果无法逃脱,我的选择可能会和千千万万个执行者一样。我认同作者的说法。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所有东西都是双面的,如果我们承认人性中真善美的那一面,那我们必然也要承认人性的假恶丑。人性并不是单一面的,而社会规则和法律,恰恰就是约束恶的那一面利器。这种人性的恶并不仅仅为少数人所有,而是几乎的所有的大众身上都会普遍存在,人性不是单一的美,人性永远都是统一的,有正反面的。而我们没有把恶的那一面展示出来,只是因为没有置身到那样一个环境当中。所以永远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不要问道德困境的问题,不要想象着完美的善人,而要承认,我们在社会环境中,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努力不被社会改变,努力坚持价值理性大于工具理性。

综上所述,现代性和官僚主义是屠杀犹太人很重要的基础,而在一个时间点,反犹主义被推上了极端,而基础又为大清洗实现了可能。可能这世上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双面性,当我们呼吁现代化是社会的希望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当我们忽视了目的,忽视了价值理性的时候,现代性也将会是伤害社会和人类最大的武器。同理,理性是保护社会不混乱的基础,而理性的黑暗面却可以比感性给世界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二

对现代主义的视角还有重要的经验主义的反对意见。

同样重要的事实是,民族主义继续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像法国、加拿大(魁北克)、加泰罗尼亚和美国--兴盛活跃,即使有时以非暴力形式出现,也具有很大力量和韧性。这再次说明,像族裔民族主义这样的文化运动,是相对独立于现代性进程的,这就给民族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注释:

[23]关于这些先行者和楷模,见本迪克斯(1966年)。

[24]关于世界民族主义的不同时机选择,见奥瑞吉(1990年)。

[25]关于法国早期的态度,见本塞姆・凡・登・伯格(1966年)。法国历史教学是根据各种lavisse课本进行的,关于修订人们普遍接受的教学传统,见斯特隆(citron)(1988年);关于法国持续不断的地方主义,见布罗代尔(braudel)(1989年)。

[26]皮纳德(pinard)和汉米尔顿(hamilton)(1984年)分析了魁北克人民族主义的社会构成。

[27]与巴斯克民族主义的比较,见佩里(1971年)。另外参见康沃西(1994年)更加详细的分析。

[281关于美国天佑民族主义,见科思(1957年a)和图沃生(tuverson)(1968年)。

[29]林斯(lyons)(1979年)和哈钦森(1987年)对爱尔兰民族主义一直持续存在到20世纪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关于战后波兰的宗教和民族主义,见柯里平斯基(1989年)。关于挪威,见米奇森(mitchson)(1980年)对早期民族主义走势的分析,关于包括对欧共体怀疑主义,甚至反抗的最新发展,见威沃(waever)(1992年)。

[30]关于此类新法西斯主义,见威尔金森(1983年)和哈斯本茨(1990年)。

节选自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三

昨天晚上,我回家看了南京大屠杀,看完我对日本人十分憎恨和唾弃,让我一下子沉入思考中。

看完南京大屠杀,我知道了,日本有天皇统治,为了日本快速壮大,听从天皇的命令看中了我国政府当时的软弱无能,国富民强,土地富有,就对我国升起了贪婪,升起了狼之野心,把黑爪伸向了中国,在谷寿夫和日本天皇的带领下就开始了他们精心策划的南京大屠杀,在那时期,日本曾经对中国人抢劫粮食,强奸妇女,还把一些男人直接杀了扔进了河里,第二天就变成了血河,真是让人觉得惨不忍睹,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添了几分恐慌。然而他们又开始了一场南京百人斩的比赛,一些人本的指挥官就开始带着自己的兵,开始疯狂的残杀我们的中国同胞,十分让人觉得憎恨。

看了南京大屠杀,我明白了中国一穷二白,曾多次被人歧视,别的国家也曾多次对中国产生了讨厌感,使中国的发展经常受到艰难的印象,更有许多的中国人无家可归。

看了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我想起了在新闻上看到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我想:在那些战争中最受苦的还是那些难民们,他们有的没有家园,有的失去了家人还有的就剩下了自己,有一些小学生就是在武装分子的枪口下死去的,真是太可怜了。

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变得强壮,好好地保卫自己的祖国,不会再让别的国家侵略自己的祖国,让世界变得和平,建设更好的国家。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四

南京大屠杀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浮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早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落下了深深地烙印。可以非常严肃的说,这对中国来说是永远都洗刷不了的耻辱。

作为一名初中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友谊。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是永远都不可能忘掉这段灾难的历史。俗话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南京大屠杀发生以来,作为杀害了中国超过30万人的日本,从来没有对中国表示歉意,甚至还一次又一次的祭拜靖国神社,更让中国人民气愤的是,日本还试图想要篡改历史,掩盖事实的真相。这不仅伤害了中日几千年来的友谊,还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历史的教训,吸取教训,使警钟长鸣。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五

今天下午,我正尽兴地看着日本动漫。在一旁看报纸的老爸突然说了一句:“日本人真令人憎恨。”我疑惑地问老爸:“为什么啊?”“如果你看到了当时南京大屠杀的场景,你就明白了。”老爸说。我想到了《上下五千年》里面有《南京大屠杀》的介绍的。

我翻开《上下五千年》,半个小时终于了解了老爸的心情。

1937年12月5日,南京陷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13日,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血腥大屠杀开始了。

谷寿夫所部日军进入南京城后,逢人便杀。日军用机枪、步枪疯狂扫射,成群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纷纷倒下。日本人做出了对中国人及其残暴的事。他们连一个孕妇都不放过,剖出腹中胎儿,挑在戏刀上玩耍;还把中国工人的心脏挖出来煮。更令人气愤的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竟约定进行砍杀100名中国人的比赛。因无法确定谁先杀满100人,二人还要重新杀满150人。

日军像一副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毫无顾忌地干尽了凡是可能想象的非人事情。日寇的南京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可耻最野蛮的一页。日本帝国主义赤裸裸地野蛮侵略残杀我们同胞,这种兽行令全世界人震撼、发指。日本帝国主义用惨不忍睹的手段杀害了无辜的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简直连禽兽都不如。现在,我恨透了日本人。那一次的南京大屠杀让一个又一个生命走向死亡。仅仅六周,日本就杀死了中国战俘、平民三十多万人。不过,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一步一步的迈向世界强国。

岁月的蹉跎,洗不净日本人手上的血腥;时间的流逝,抹不去中国人心中的仇恨。中国人,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六

1937年12月13日,一个可怕的身影——南京大屠杀充满了南京的每个角落。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魔鬼的天堂,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更可恨的是日本现在将当时残杀我国军民的铁证事实美化了,戏称那是为日本增光,光宗耀祖的事!现在,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我们这一代是中国的希望,中国未来的支柱!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这一台“大型起重机”将中国托向辉煌的明天!

中国当初为什么那么柔弱?为什么任一条疯狗在她身上留下无法治愈的伤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洗去那千古奇耻。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七

前几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在教室里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杀》。故事发生在1937年12月31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大肆抢掠平民财物,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惨无人道的屠杀,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无辜枪杀,死亡人数达30多万人。

看着电影,我义愤填膺,很残忍的画面不断出现:穷凶极恶的日军将手无寸铁的平民押上汽车,运到河岸,将平民一一推下车。日本鬼子早已架起的机枪枪口对准着从车上摔下来的平民,当平民从地上爬起,往前跑时,日本鬼子的枪声响了,他们把平民当作射击的靶子,一个一个平民被他们射杀了。河岸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让人惨不忍睹。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愤怒,我要强烈谴责日本侵略者:你们真是一些灭绝人性的野兽,在我们中国横行霸道,残忍地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你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你们的人性难道被狗吃了吗?去死吧!刽子手!我要对死难的同胞说:你们被日本鬼子杀害,是因为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现在我们中国强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没有谁再敢欺负我们了。我们要更加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让祖国更加强盛,傲立在世界的东方。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八

70多年过去了,南京城以和平繁荣发展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世界让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7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学习了温书林作者所写的《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当年这篇课文也有力的回击过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歪曲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这一真实之史料,今天,我面对昔日的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面对日军,不,不是!面对的是日本鬼子是人兽。学习南京大屠杀,说实话,给了我对日本,日本全国有了一种更深的仇恨。解析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作者一个又一个铁证如山的史事例子,面对那一长串令人发指的数字说明,被人兽不如的践踏过的幸存者,特莉萨英格尔小姐的真实记载英文日记,有良知的日本二战战犯的自己的真实述说和日本随军记者的真实存在的报道与不可否认的照片,险逃恶魔屠杀的国民党战俘的真实回忆。面对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课铃响了,老师去了,教室又开始热闹了,而我却依旧在回忆回想那一段停流于岁月当中的历史,那种愤怒,那种感受,那种心情,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更非别人所能感觉的,正如作者所说“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那一段短短的下课,我回顾了很多存放在自己脑海之中对日本所了解的历史。回想到了最初,据说,秦朝时期,秦国2000多人乘船横渡来到生活生存。回想到,唐朝时期,唐朝当时世界超级帝国也并没有嫌弃当时日本这一小国,帮忙他们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帮忙他们改善国内生活水平。回想到,南京大屠杀,历史性转折,日本人既恩将仇报,养狗咬主人,看着中国渐渐走向落后居一次又一次的往下脱落水。回想到现在,日本依旧不正确面对历史,企图歪曲历史否定历史,更还企图偷窃中国的钓鱼岛。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警醒世人以史为鉴,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同时,中国人反对战争暴力,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百姓生命的非正义行为。中国人现在不是打不起战争,更不想去制造什么东京大屠杀。中国向往和平,世界需要和平!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九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认为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工业主义和市场经济.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三个相关联的结果:时空分离、社会关系分化与重组、反思维控制机制的形成.自我认同是自我对个体生活经历的'反思性投射的产物.现代性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权威系统、思想文化的解构,使个体自我认同产生困境.

作者:伍世文吴昊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广州,510631刊名:惠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年,卷(期):21(1)分类号:b017.9关键词:现代性自我认同时空分离日常生活经验反思维控制机制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终止了先前强大的军事用品需求,日本的军工厂纷纷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大萧条”随之而来,美国奢侈品消费锐减,日本的出口贸易陷入瘫痪。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剧增,贫困的农民和渔民被迫卖女为妓。

通货膨胀、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凄惨的社会形势进一步恶化。一部分人主张运用日本学习到的最新技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另一部分人则期冀利用本国军事优势对外扩张和征服邻邦,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狂热支持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要求建立军事独裁政府,限制个人财产,将产权收归国有,并控制亚洲。

这些主张激发了下层军官的野心,他们出身农村,年轻气盛,自然不信任东京的政客,并迫不及待地渴望飞黄腾达,现代日本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潜藏着极大的施暴隐患,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军队对其官兵施加的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二是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这种等级制度中的社会地位是由与天皇的亲疏远近决定的。在侵占南京之前,日本军队就已令自己的士兵蒙受了无尽的羞辱。

日本士兵被迫给军官洗内裤,或是顺从地站着任由上级打自己耳光,直到被打得鲜血直流。在等级制度中,那些权力最小的人一旦掌握了更低阶层的生杀大权,往往极具虐待狂倾向,而日本士兵到达海外后,他们在严酷的等级制度中积聚的愤怒突然找到了发泄口。在国外或殖民地,日军作为天皇的代表,对该地民众享有极大的权力。

在中国,即使地位最低的日本士兵也比当地最有权势和名望的中国人地位高,由此不难看出,多年来一直压抑的对权威的愤怒、仇恨和恐惧终于在南京爆发为无法控制的暴虐行为。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一

提到南京,我不知为何,脑袋里只有色彩绚丽的琉璃顶,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看的电影里面的情景。关于《南京大屠杀》,我第一次真正想要去阅读这本书,是在2019年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参观华侨博物院,看到在海外的侨胞的专题,张纯如女士的照片美得让人动容。

那时候的我站在展馆里,思考着这样貌美的女子,是如何看待那场八十年前的浩劫,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创伤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华侨博物院回来,我去图书馆借了书,这一读,就过去了一年。拖拖拉拉阅读这么久,从来不是因为书里的文字不够吸引人,而是太久不读书,已经丧失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终究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读书的时候一边愤慨日军恶行之暴,一遍怒国人之不争。渐渐地,我好像有一点点明白了,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为什么国人人数众多却没有丝毫反抗而沦为刀俎下的鱼肉。这些长久以来都被我视为不解的问题,张纯如女士慢慢帮我解开了困惑。

为什么日军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暴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低级日军的训练模式,是来自上级军官的辱骂、暴打,是所谓的“爱的行动”。这些低级的士兵在受到残酷的虐待和无尽的折磨之后,一旦拥有了一定的权利,便会进行“压迫转移”,把曾经受到的这些痛苦和不堪,转移到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面前。在那个信仰天皇至上的军队里,他们被灌输着中国人的人命毫不值钱的观念,他们接受了洗脑,习惯于草菅人命,然后用暴虐的手段将过往训练中受到的屈辱以更残暴的方式发泄到中国人的身上。

陈述着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的事实。他们说,历史应当被铭记;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不懂。

张纯如女士是为帮助我这样的后人了解、记忆南京大屠杀而生的。她的清澈纯粹的眼睛里,装尽了世间最丑陋的恶,再用最客观有力的语言,席卷每个读者的内心,发人深省。她柔弱却从来不是不堪一击。归于天国是因完成了使命。纪念张纯如女士。纪念南京大屠杀。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二

机缘巧合之下读了这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纪实类书籍。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但真正去了解这段历史时又无不痛心疾首。愤怒于日军的残忍,愤恨于x军队的“撤离”,又因群众的不反抗而不解,看到百姓被骗出安全区的情节又不禁难过——站在上帝视角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命运。

我敬佩为保护南京同胞做出努力的外国友人,但不知道的却是他们回国后的经历,他们是伟大的人。回到标题——我该怎么走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一到南京是在雨中渡过的。雨很大,从台阶上流下去,从下水道里涌出来,司机师傅说南京很多遍没下过这种雨了,所以在出行困难的苦恼中生出了一点喜悦,我以为去纪念馆就要配这种天气。因为大雨,进入纪念馆的一切流程都快速而匆忙,排队的人群进入场地内部马上消散了,好像有什么把我推到这里,转身望去又什么都没有。让我意外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展览馆,从广场,雕塑,纪念碑到室内,路边,那时候还没读建筑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空间氛围的营造。

到纪念馆后雨已经很小了,我没打伞,一个一个一个展馆走下来,心情不断沉重,后来我在雨里站在路边,看着路边一个个小小的墓碑,它们每一个都代表几百上千条生命。

……

这次旅程是我的爱国情怀最被激发的一次,萌生了入党参军的念头,但是当我打算离开的时候,雨又下大了,我又开始忙着打车、买伞、订外卖,离开的时候又是十分匆忙,好像有什么急匆匆的把我拽回正常生活。

所以我离开纪念馆的姿态是狼狈的,匆忙的,先前的豪言壮志、同仇敌忾都比不上我要快点跑上出租车。纪念馆也好,这本书也好,对我而言都意味着一种仪式感,因为有他们我不会忘记家国仇恨,但又不脱离正常生活,就像防空警报之于生活,这种仪式感是我们身体上不会愈合的小伤疤,碰到会很疼,但不会疼的活不下去。我希望它永远不会愈合。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三

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我的内心说不出的伤痛。

那是血的事实,那是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愤怒和触目惊心的国耻——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灭绝人性的抢劫、焚烧、破坏和屠杀。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19余名,压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南京》里讲述的是日军大举进攻我国南京中的幸存者的所见所闻。

数十万人成为冷血日本军的刀下亡魂,两万妇女惨遭强暴凌辱。他们还说他们在南京太无聊,就请一些妇女来热闹一下。其实那哪是请,简直就是抢他们抓来下至12岁,上至60岁的妇女,让她们受净百般凌辱,如果他们反抗的话,就杀死她们的家人。有些女人和女孩都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甚至把头发剔光了。

日军到了街上后,就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遍地都是尸体。有些人躺在地上装死,结果被日本军发现,于是日军往尸体上洒满汽油,一把火,把那些尸体烧成了灰烬。

他们还把进南京的人留在城里,要不然就杀掉,为的是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南京的现状。

他们还录下了他们给小孩糖吃,给难民水喝。但是却没录下他们强暴妇女的镜头。他们说日本皇军热爱生命,却在街头肆意杀人。

我记得,有一个老奶奶说,她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妹妹躲在一起,可还是被日本军发现了。他被刺了几枪后,就昏死过去。等她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倒在血泊之中,她跑出去一看,妹妹被丢在外面,死了。

有句话说的好:仇恨可以忘记,但是悲伤却不能忘记。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四

本书详细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在南京发生了哪些暴行、拉贝等人对难民的救援、对历史的反思及检讨。作为一个沉重的故事,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被翻译成15种文字,让许多普通人知道了这件事。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想要把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写出来而没有错误,是很难的。一位老师曾经说,源流辨析就是要说清楚盐是怎么咸的。这话乍一听很矛盾,细想之下又确实是这样。许多学者在说清楚上,搞了大量备注和前言后绪,写了许多普通人读起来很吃力的书,这些书不存在事实错误,可是读到的人很少,影响力也就小。所以,私以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普通读者了解这一事件,尤其作者用英语写作,让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人了解该事件,这也是许多学术论文达不到的。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思考,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辩证的看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五

在书里,我了解到这样一个可悲又可恨的民族:日本士兵在世界观建立最关键的时期,被封锁在“帝国主义”思想的囚牢里,接受严苛、惨无人道的训练。

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自大、好强,军国主义抹杀了他们的个人主义。

在南京大屠杀之前,他们曾经妄想三个月征服全中国。

在这一痴念破灭后,才燃着“复仇”的火向南京进发。

而后在南京所进行的一系列泯灭人性的罪行,很难说,这其中没有为他们自己遮羞的成分。

美梦破碎,恼羞成怒,借我国人的性命发泄怒火,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除此之外,日军还将他们自己在受训时所受的无人道的折磨,百倍千倍地报复在无辜百姓的身上。

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在军队中处在阶级最底层的他们心里本就压抑着不可计的怒火,而当他们终于面对自己可以随意处置的人时,自然就变本加厉。

一样的年纪,有敬畏生命的青年,也有杀人如麻的怪物。

这本书里并不只一味痛斥日本人的恶,而将所有中国人都放在一个无辜无害的位置,它极其客观地分析了造成南京大屠杀这一惨案的内外部原因,让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历史就这样展露在我们眼前。

可是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日军的种种暴行固然可恨,但至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对待这段历史所表露出的无所谓的态度,从教科书,到媒体新闻、学术研究各种方面,他们都在尽力避开这个话题,试图篡改、抹灭这段历史。

历史到底被遗忘了多少啊,时代的车轮一直在前进,可那是碾压在前人堆积如山的尸体上啊。

我看着书中血腥的描写,一半是震撼,一半是苍白无力感。历史已经发生,再痛心疾首仍是无济于事。唯有当代的我们,不忘过往,以史为鉴。

谨记,勿忘国耻。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下午,我正尽兴地看着日本动漫。在一旁看报纸的老爸突然说了一句:“日本人真令人憎恨。”我疑惑地问老爸:“为什么啊?”“如果你看到了当时南京大屠杀的场景,你就明白了。”老爸说。我想到了《上下五千年》里面有《南京大屠杀》的介绍的。

我翻开《上下五千年》,半个小时终于了解了老爸的心情。

1937年12月5日,南京陷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13日,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血腥大屠杀开始了。

谷寿夫所部日军进入南京城后,逢人便杀。日军用机枪、步枪疯狂扫射,成群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纷纷倒下。日本人做出了对中国人及其残暴的事。他们连一个孕妇都不放过,剖出腹中胎儿,挑在戏刀上玩耍;还把中国工人的心脏挖出来煮。更令人气愤的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竟约定进行砍杀100名中国人的比赛。因无法确定谁先杀满100人,二人还要重新杀满150人。

日军像一副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毫无顾忌地干尽了凡是可能想象的非人事情。日寇的南京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可耻最野蛮的一页。日本帝国主义赤裸裸地野蛮侵略残杀我们同胞,这种兽行令全世界人震撼、发指。杀害了无辜的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简直连禽兽都不如。现在,我恨透了日本人。那一次的南京大屠杀让一个又一个生命走向死亡。仅仅六周,日本就杀死了中国战俘、平民三十多万人。不过,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一步一步的迈向世界强国。

岁月的蹉跎,洗不净日本人手上的血腥;时间的流逝,抹不去中国人心中的仇恨。中国人,请记住南京大屠杀中所受过的一切屈辱,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七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让我们永不却忘的战争,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南京人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他们对南京同胞们进行残酷的屠杀,在南京城里尸横遍地、血迹斑斑。真是残不忍睹。

虽然以前南京被日本人损坏过,但南京的今天是那样的繁荣、昌盛,南京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和睦。

六十七年已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他们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

大屠杀的读后感篇十八

同学们,相信你们读过〈南京大屠杀〉把?这本书真实的讲述了日本人在我国土地上屠杀我国同胞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的'这一天,是一个刀光血影,血河成的日子。凶残的日本士兵将我国南京诚里的30多万同胞杀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实行了杀光,烧光,枪光的三光政策。这样凶残的野醒行为使多少幸存者痛失了亲人,痛失了美好的家园呀!这样铁的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面我来讲一个记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的真实情景吧!

在日军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走去,企图坐上火车走。人们正在登车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5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过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掺不赌,房屋都倒塌了,有的人被炸得满天飞,街道上血留流河。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三岁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失去了亲人,他坐在有血泊中,声音嘶哑的喊“妈妈,爸爸”。

在这样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亲人。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庭。

少年朋友们,让我永远记住12月13日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无法偿还的血债吧!我们新一代要热爱和平,让世界和谐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871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