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展现人类生活与价值的艺术形式。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一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
(浙江省慈溪实验高级中学)。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最终的归因多半是:社会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盖过学校真善美的教育,“辛辛苦苦教五天,还不如回家混两天”.诚然,学生道德规范的缺失,固然也有社会道德失范、家庭教育失当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误还是最主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工作浮于表面,缺乏深入。
大多数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脱离实际,抽象教条,教育形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似乎是很重视,但是德育教育大多以说教为主,重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比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由教师口中说出,很难落到实处,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2.重智育,轻德育。
在教育质量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现象频现。由于应试教育,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智育和德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德育工作只有雷声,不见雨点,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
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思考如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何如此不强?说到底还是德育教育评价的缺失造成的。当前德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其德育评价中最重要的诊断、激励与抑制功能。一个学生犯了错,大多老师会说:“你怎么又犯错?”或“怎么又是你?”……学生很难有说话的机会,老师也往往不会听学生的任何解释。这样的话不仅伤了学生的自尊,更脱离了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工作起着导向性作用。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提倡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那么如何评价?怎样执行?这便成了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体系:
1.让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
德育评价往往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大多凭经验、印象给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之中,既接受我之外的世界评价,也评价我之内的世界;既接受我之内的世界评价,也接受我之外的评价。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真正的评价者,可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拥有心的碰触,最终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当然,在保证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所谓给他们充分自评的机会还是以达到学生的德育为最终目的的,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的,并不是所谓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夸耀。
2.让教师成为德育评价的引导者。
德育评价有了学生的参与,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曾有人做过调查,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500次,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呢?可见,教师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应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机会,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当然,教师也并非是传统德育评价中的“掌握者”,而是以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或是激励者甚至是学生亲密伙伴这样的身份出现。作为一名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的德育评价最主要的就是以激励的方式来做好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让家长成为德育评价的参与者。
学生的德育评价除了有其自身的投入与教师的引导之外,更应有家长的参与。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见证人,孩子的一步步成长甚至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在家长眼里的。因而,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如,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当然,由于不同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德育评价也不同。何况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疼爱”,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也往往是表扬胜过批评,他们的有些评价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样的参与,将会导致孩子不良品德的形成。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德育评价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把德育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并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赵清正。构建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河南教育,(07)。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二
实习目的及任务:
目的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具体目的及任务是:
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
3、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下面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4、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5、通过实习,培养我们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西安北郊凤城二路某建筑工地、华清学府城。
实习时间:xx年x月x日—xx年x月x日。
实习老师:xxx。
实习内容:
通过去参观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建筑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等;
2、了解该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类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了解该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及施工特点;
4、了解该建筑的楼梯、阳台等的详细构造。
实习收获:
通过去参观西安北郊凤城二路某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一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建筑的结构主体,基本上已完成,它是底4层为框架其上为剪力墙的高层建筑。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部分钢筋笼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制定位置。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它的墙体都是用填充的方法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已经填充好了,有些地方还没有填充。在工地上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裂缝,我就不明白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也会产生裂缝,经过老师的说明和我到网上了解到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也会产生裂缝的。
一、按裂缝产生原因分类。
1、由外荷载(静、动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
2、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包括结构因湿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其特征是结构要求变形,当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产生的内应力,超过一定数值后产生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内应力松弛。这种裂缝宽度大,内应力小,对荷载的影响小,但对耐久性损害大。
(1)干缩裂缝:混凝土的干缩裂缝为表面裂缝,裂缝宽度一般在—之间,其走向没有规律性。混凝土在成型后养护不当,表面水分散失过快,造成混凝土内外收缩不均匀,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
(2)温度裂缝。因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加上房屋的主体施工多在夏季,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凝结硬化放出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温差,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会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首先发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扳角处。
(3)现浇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负筋下沉产生裂缝。
(4)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产生裂缝。
(5)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产生裂缝。
就现浇板裂缝对房屋建筑影响而言,现浇板微裂缝不会影响工程质量,过宽的裂缝会引起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损坏结构的外观,影响正常使用,严重的还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我国现行建筑规范规定,处于正常条件下的现浇构件(如现浇板)允许最大裂缝宽度为,处于正常条件下的屋架,重级工作制吊车梁,以及允许出现裂缝的一般预应力构件允许最大裂缝宽度为。
裂缝的处理:
一、裂缝处理前,应综合分析裂缝性质及发生的原因,按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裂缝除应保证结构原有承载力外,尚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以及防水、抗渗性能。
二、因荷载而引起的裂缝应根据《砼结构加固技术规范》或其它相关规范,通过加楼板厚度、贴碳纤维或粘钢网等加固措施进行加固。
三、对于一般的非结构裂缝处理:(1)表面裂缝,可采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或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2)缝宽小于,可采用灌水泥或化学浆的方法进行裂缝处理。(3)对重大结构性裂缝的加固补强处理方案,由设计单位提出方案,经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
四天的实习就这么很快结束了,这些天里我也看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老师一起分析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了解,亲眼所见了建筑工人的辛苦,以及他们在实际施工中各种手法的巧妙性和实用性,确实,想当一名建筑师必须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书本里是造就不出建筑师的。我期待更多这样的机会。
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
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
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在湿气及土中为;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工程实例:
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万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
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
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混凝土收缩。
(3)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我的建筑结构实习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参观各种已投入使用的建筑,以此了解各种结构的分类和其不同的特点;二是参观建筑建设工地,了解如何将设计图通过施工做成实体的建筑。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对建筑施结构和施工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实践起了提示了向导的作用。现在我将为实习的两个部分分别做总结。
一、参观认识各种建筑的结构。
建工实验室是一座外表比较老式的工业厂房建筑,采用的是排架结构,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建筑的结构可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材料可分为:混泥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等,按照受力的不同又可分为:排架,框架,网架,拱,桁架等结构。实验室所采用的排架结构有施工方便的优点,一般用预制的构件,多用于建设一层的厂房。
实验室的顶部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土行架梁和混凝土板,这种构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梁的跨度,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的钢桁架和钢板所取代,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减轻混凝土预制结构的自重,实验室内的梁都在中部做成了工字型,挖去了多余的混泥土,减轻了自重。
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腿,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同样,在中部做成工字型,并且为了增加稳定性,在两柱之间间隔设立了柱间支撑;另外在吊车轨的侧面,还增加了其与立柱的横向连接,因为在吊车的使用过程中,吊车的水平移动会产生水平荷载。
实验室的宽面也各设计了两根抗风柱,这些抗风柱和每隔一段距离设的`梁使墙能有足够的刚度以抵抗强风的荷载。然后是建筑节能实验室,这是一栋框架结构的砖混建筑。
框架结构是由基础、柱、梁、板组成的单层、多层建筑以及框架和剪力墙或框架与筒体组合的高层建筑,它们之间的连接是固接或称刚接,和建工实验室的排架结构不同,框架结构建筑的最优楼层在15—16层左右,而且框架结构在施工在多为现浇施工,而不是预制吊装。另外查找资料我知道: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
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按立面构成分有对称、不对称;按所用材料分有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胶合木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建筑节能实验室的楼板是预制的钢筋混泥土板,这是一种单向板,通过老师讲解,我们了解到,各种板材可以根据其长宽比分为单向板和两向板,而长宽比的值在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是不同的,弹性理论为,塑性理论为,单向板在使用上只能在一个方向加以支撑,两向板则相反。
接下来我们参观汽车实验室,这是一栋钢结构的建筑。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其缺点是耐火性和耐腐性较差。
在设计钢结构时,特别要考虑材料的失稳问题,因此在汽车实验室内的钢材上我们看到,每隔一段小距离,工型钢的腹板上就会加一道肋,以此解决稳定性问题。钢结构的施工一般是工厂预制各种构件,然后在施工现场拼装,拼装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螺栓和铆接三种,其中焊接容易锈蚀,螺栓连接是强度上最高的,所以在对剪力荷载有较高要求的连接处,都使用了螺栓来加强,例如横梁和立柱的连接处。
最后我们参观了体育馆,了解桁架结构的特点,桁架是由许多杆件两端用销钉联结起来而组成的几何形状不变的结构。桁架中所有的杆件都在同一平面内的称为平面桁架,否则称为空间桁架。由于桁架结构使用材料比较经济,桁架本身重量轻,而且桁架的每根杆件只受拉伸或者压缩,所以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像体育馆这种大型建筑,采用桁架结构可以节省花费并满足荷载要求。
二、是参观建筑建设工地。
我们参观了学校在建的十四层科技楼。当我们到达集合地点时,我看到同学们头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时工地的生活区与施工区的门上也写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进如施工现场;当然在科技楼结构主体外面的防护网上也写着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当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过去由于生产企业不重视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伤和死亡事故,这些事故给工人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同时,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砖墙围护起来的,只有建筑施工的各种车辆和内部人员才可以出入,我们实习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呢!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楼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这个可能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上到第十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现场参观时间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布置板筋,没有看到他们浇筑柱梁板,砌筑砖墙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认识也是很片面的,这个只能作为我们对施工的感性认识吧!
小结。
在实习中我们的确接触了不少实际应用的东西,但离实际水平较高的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发现我们看到的生产工艺都是不算先进的,就像我们看录像的支模方式在科技楼还没有用上,而人家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可能是因为施工单位的物资匹备不足,但先进的生产工艺确实可以提高施工进度和生产质量。
从建筑发展的趋势来看,钢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研究钢结构的受力和增强钢结构的耐火性是一个亟待深入的课题。
当然我们还是要立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们对建筑的构造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不能忽视某些可能发生的隐患,以确保我们建造的高楼真正地能应付各种紧急情况。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三
1、知道结构无处不在。
2、知道结构的含义,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由于教学条件的约束,学生高一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高二的课程当中开始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带的复习一下相关的高一内容,让学生慢慢融入技术的学习氛围中来。
2、教学内容分析:这是高二的第一节课。这节内容是从高一大而化之的粗线条的学习到高二进行具体学习的一个转折点。高二的内容相对于高一的内容,更专业一些,难度也加大一些,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结构的概念。
2、让学生做好更深层次学习的准备。
教学难点:结构概念中的“有序”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图片资料。
五、教学策略: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出结构的概念,并且强调了概念中“有序”性这个难点。了解结构的概念以后,采用演示法和案例分析法让他们感受到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高一已经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一般原则、步骤和基本方法。可能高一的时候老师也让大家自己制作过小板凳或者小台灯之类的东西。大家做的过程中都要进行方案的构思。也就是我们会考虑把凳子做成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板凳结不结实,是做成固定的,还是可以滑动的等等。那么这些想法能不能实现就要用到我们这章学习的知识——结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结构。
(2)讲解结构的概念:说到结构,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大的我们可以看见的椅子,课桌,他们有自己的结构。小的到我们化学中学习的分子也有自己的结构。可见一件事物只要它存在,那它就一定会有自己结构。所以我们说结构无处不在。
板书:[无处不在的结构]。
那什么是结构呢?
提问:我们人体是不是也是一个结构呢?
学生回答。
提问:那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体结构是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关系组成的。
再来看看我们桌子的结构。它是不是由桌面,桌腿这些部分组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桌子结构是由桌子的各组成部分有序组成的对吗?
好,那么从以上人体结构和桌子结构两个例子一起来总结一下,结构是什么?
提示学生回答。
重复学生答案,指出结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对吗?
举例子如果人体中各器官颠倒放置,头脚颠倒可不可以?强调概念中的“有序性”,引起学生注意。
举初中几何学习的三根小木棍进行排列组成不同形状的例子和化学中学习的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得到不同性质的石墨和金刚石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由“有序”引出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可以看成是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3)结构与自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构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和应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结构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自己阅读案例“苍耳子与尼龙扣”、“鸟与飞机”、“鹰眼与导弹跟踪系统”
针对一些学生不认真的态度,阅读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抽查几个学生把课本上讲的几个案例说一下,强调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自然有关的结构的例子。
演示汽车仿生学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4)结构与技术领域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技术领域中结构的例子。
让学生阅读案例并分析“魁北克大桥倒塌”的案例,引导他们从技术角度去分析看待问题。
总结:结构影响着产品的性质和功能,结构方面存在一个小问题也许就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制造者的重要追求。
(5)结构与社会领域(简单概括)。
(6)小结。
七、教学反思: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结构概念的学习,学生接受的比较快,并且摆脱了死记硬背,对难点部分也容易掌握。
对“魁北克大桥”案例的分析,由于生活经验的原因,有的同学偏离了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说是因为豆腐渣工程之类的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受以前学习方法的影响,直接从课本上找答案,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并且要明确从技术角度对案例,对生活的例子进行分析。
文章来源: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四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结构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内部调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系统。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为我们理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吉登斯;教师素质结构;社会结构;能动性。
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使然的结果。教师素质结构重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的整合同时进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
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登斯综合多种不同的理论传统而成他很早就为之命名的“结构化理论”。该理论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更富有创见的理论诉求。结构化理论是解决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张力问题的一种尝试,它超越社会思想界的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力图在社会性(客体性)与个人性(主体性)之间寻求一种理论综合,认为社会结构与个人相互建构、不可通约。
吉登斯不相信有关社会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抽象法则,因此他的“结构化理论”不是一系列命题。而是一串敏感化的概念,并松散地联系在一起。
1.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决定一切,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出这些社会基本结构。吉登斯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或是忽视了人们反思、考察、定义和决策的能力,在这种结构主义观点中,行动者即使不是被迫,也是被动地按照内在的编码系统行动。对于功能主义用结构满足需求的概念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吉登斯认为,功能分析忽略了互动者的能动过程,不能将人类视为有理性的行动者,它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外部制约。吉登斯指出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所谓的反思性就是行动者自主性的标志,是人们行动中一个十分明显而重要的特征,它使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具有非决定性、创造性与能动性的特点。当然.吉登斯并没有把人的自主性过于夸大,而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便出现了行动的意外后果,意外后果的发生为结构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规则和资源。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的程序”,是一套方法论和技术,成为行动者行动的相关指引。规则是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即使有很畅达的方法和程式——规则——来指导行动,也需要处理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有资源,即物资配置与组织能力,以在情境中进行操作。资源产生权力,但权力不是资源。资源和规则是可转化的和中介性的,可以被转变成多种不同的模式和集合。规则和资源的中介性体现在它们是社会关系的纽带,都是行动者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中创造、维持和转化关系的源泉。
3.结构与结构的二重性。吉登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吉登斯思想中的结构指的是规则和资源。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规则和资源。资源为规则提供了条件,而规则凭借着这些条件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问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而结构化即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化的过程就需要对结构的性质、利用结构的行动者以及相互嵌套并生产出多种模式的.人类组织方式进行概念化。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而是行动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
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观二元论。他指出:“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一方面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人们是按着原有结构关系制约自己行动的;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觉性认识原有的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并且这两种品格是融会而存的。
4.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在吉登斯眼中,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
社会理论不可能取代教育理论,尽管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教育领域是由特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一般社会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解释,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价值关怀——对人的成长的关注。一般社会理论研究的是现实中的人,而教育理论既要研究现实的人,又要研究人在现实中的成长,还要思索理念中的人。教育理论更加关心造就个人、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动性力量,既关注现实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与造就,也关注如何使这种结构性力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当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时,应有所发展,使其更具有“教育”意味,而不是生搬硬套。本研究也不例外。
当前,关于教育与外在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往往局限于宏观领域,尤其在教育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断裂,致使脱离了对行动者个人直接关照的宏观分析只能限于抽象思辨的层面,属于一种在社会理论中所谓的“宏大叙事”,很少论及这些宏观社会因素对教育中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制约。而在微观研究中,则更多地囿于对认为是决定了教育现状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探讨与反思,很少关注到作为互动者的教师或学生所受到的社会现实或历史的结构性制约。
品读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到现实中,解读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发现问题,重构教师素质结构。教育要回顾过去,思考现在,也要展望未来。
(一)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建构。
在学校结构和社会结构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结构构成问题,是一个既传统而又时尚的话题说它传统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古已有之,孔子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称之为时尚,是因为今天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讨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焦点之一。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真正需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理想中我们将教师隐喻为“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超越教师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实际,过分拔高或过多规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将教师塑造成为“融渊博的文化知识、正统的道德观念、完善的行为规范及清贫的物质生活于一身”的“圣人”阿,把将来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全寄托于当前教师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现阶段的实际需求。国家和教育法中都对教师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在这种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制度化的模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标准或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这种专业素质结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通过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与其他人员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互动,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框架。
当前在理论层面,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五花八门,但是,总体而言,最基本的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身心素质结构系统。身心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也是每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素质结构都是不完善的。
知识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其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互融互渗的统一体,这种融合是立体的融合,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融合。他们共同构成相对完善的教师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本领,其立体性之空间维度表现在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三大部分;时间维度则体现在各种能力不仅在同一时间彼此的作用力度不相同,而且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即个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思想道德素质结构系统。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应该在继承传统师德构成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超越,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维复合型教师道德素质结构,这种多维性具体体现在教师道德素质结构的构成层面和构成要素上,构成层面已由单一的职业道德扩展到公民道德,构成要素上由爱岗、爱生延伸到爱社会、爱自己。具体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教师的公民道德素质是其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素质。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个人需求,变附加为自觉,能够意识到教师这种道德付出,同时也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素质结构理想模型的基本特征:
1.多维复合性。多维性意指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结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结构群,各个子结构之问以及每个子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经不再是知识、能力、道德的平面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以知识素质结构、能力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结构、身心素质结构为基础的互动同构的素质结构系统。其中,知识素质结构中又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能力素质结构中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包括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两部分;身心素质则主要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立体性。吉登斯认为,结构可以概括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通过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那么,这里所指的立体性主要是就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而言的。传统上,我们常常将教师的素质结构看成静态的、封闭的系统,而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教师素质结构应该是一个“时间上继起、空间上连续”的动态开放系统。其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各个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的内涵、序列、构型和比重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处于不断的整合之中的,也即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有待终生完善的长期工程,他不会持久地停留在某一时空点上,并随时空的变换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从空间维度上讲,教师素质结构完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校、社会在结构上的互动;在时间维度上,融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完善教师教育的终身培养体系。教师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再生产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对自身素质结构进行影响的同时,还将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后,以教学为途径传递给教育对象——学生,实现了教育的再生产。
马克思讲的两种生产: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的再生产,而没有关涉到人的精神结构再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内容是社会潜在意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物质生产的制约,但同时也影响着物质生产,用吉登斯的话来讲就是:结构性特征,即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但是教师职前、职后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师范教育禅传结构与社会结构在规则和资源上的互动,是“在社会中经历了时空后的深层次沉淀”。
3.主体性。吉登斯的“结构的二重性”指出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结构具有双重性是行动者的一部分,制度化模式作为能动性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作用于能动性。制度和行动者互不可缺,因为制度是行动者再生产出来的。从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形成来讲,这里的行动者或能动者就是教育学中通常所指的主体所拥有的主体性。无论是教师(师范)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规则,还是学校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提供的机会,都必须经由作为行动者自身的教师经过积极主动的行为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并在内化的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素质结构,进而又以这种素质去作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社会规则是资源本身就是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教师主体性的结果,同时也作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素质结构养成之社会制度结构的思考。
1.关于人才选拔制度。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部分的招生,现在又开始实行“免费制”,有人说是时代的进步,有人却认为是时代的倒退,但无论如何评价,在选拔生源的过程中,应将知识和品德以及能力并重,重在培养一种博大的“教育爱”。从时间维度讲,一个完整社会结构框架应包括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和结果考评三个方面,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但我们往往是重选拔而轻过程,把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分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有效的教育资源和规则对个人的成长所发挥的效率要比整合资源的效率低很多。
2.关于教师聘用制度。在中国存在“教师相对过剩”和“师资严重不足”的地区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在发达城市,教师职业呈“饱和”状态,而在偏远山区,对于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无所言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政策众口难调。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在此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经济援助的同时,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持续的政治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3.关于学校设施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加强学校的布局结构和物质设施质量监控,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教师及学生内部素质结构的和谐发展,以及将外在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素质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主体的“本体性安全系统是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五
1、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对结构已经有了一些表面的了解,能够说出结构的概念,并列举出各个领域结构的例子。有一定的力学基础,对一些内容应该容易理解,但也容易把通用技术中所进行的受力分析和物理学的受力分析混淆。
2、教材分析:这一节从力的角度对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加大,新出现的一些受力形式可能不好理解。知识点相对比较多并且抽象,所以最好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感受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与不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教学难点:1、区分物理和通用的受力分析。
2、理解几种受力形式。
四、教学资源:硬纸板、粉笔盒、粉笔、木板、鸡蛋、瓶盖等。
五、教学策略:首先采用讲解,举例子方法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然后通过试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结构。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总结: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序的搭配和排列就组成了事物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事物的特定的结构都要承受一定的力的作用了。比如课桌要承受我们的压力,书本的压力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从力学的角度定义结构。
(2)力学角度结构的概念: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3)结构的几种受力形式:那么要判断这个结构是否合理,首先我们要知道结构一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几种常见的结构的受力形式。
先由学生自己做“马上行动”的题目,将几种受力形式和相应的解释连线。(老师走动指导)。
然后再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弄不清楚的地方讲解。
(3)内力与应力:以篮球为例子。
当我们用手拍篮球时,能够感受到篮球内部产生的抵抗我们手的作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抵抗力,称为内力。
和学生进行互动玩一个游戏。让同桌之间用手指互抵,感受内力,然后由一个学生将手指换为手掌,感受受力的变化,引出应力。
学习应力的概念和公式,然后举粗绳子和细绳子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应力的作用。
(4)小试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略)。
试验过程(略)。
(由学生自己做或者老师来作视当时情况而定)。
总结:不同的结构能承受的力不一样。
(5)结构的类型:讲解各个结构的特征,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然后完成马上行动。
小试验:了解壳体的受力情况。(指导学生自己来做。)。
试验准备(略)。
试验过程(略)。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为什么鸡蛋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6)小结:结构的概念。
结构的几种受力形式。
内力与应力。
结构类型。
七、教学反思:因为这节课的例子和试验相对占的课堂比重比较大,所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融洽。通过篮球,手这样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试验能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形象活泼。但不足的是感觉整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并且感觉课本的编排上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不易于教学的展开。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六
5月19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联合发布“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采用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其中6~17岁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慢性病埋下了隐患。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七
新 授。
本课题课时数:2 本课为第1课时 。
教 学。
目 标。
了解结构的含义;知道组成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力学的角度上理解结构的涵义和一般分类,能对生活中的结构进行简单的力的分析和分类。养成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形态各异的结构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
对 策。
重点:结构的类型。
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 。
导入。
二、 。
新课。
三、小结。
一、简单讲述本册书的内容结构和时间安排。
上学年学习了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了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年将进一步学习技术设计的几个重要思想与方法,包括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
举例:用一些典型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有初步的认识,打破其神秘感。
1、结构无处不存在。让学生观看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结构的图片,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三个层面逐步深入地认识结构。它们的共同点是:
(1)各自都有组成部分。
(2)是有序的搭配和排列。
从而引出结构的含义,广义上: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接着给出构件的概念。在工程中,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构件。
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决定了事物的形态,合理的结构本质在于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结构是千奇百态的,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通常将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 壳体结构。
实体结构。
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结合图片举例分析、利用实体泡沫演示)。
框架结构。
通常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特点是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结合图片举例分析、利用框架泡沫演示)。
壳体结构。
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的。
应用:想一想,学校体育馆都由那些基本结构组成?
练习:p11马上行动,加深理解。
三、 小结。
1、结构无处不存在。
观看各种漂亮图片,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归纳各种结构的共同点。
集体回答p6的马上行动。
通过观察图片,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懂得区分生活中的各种结构类型。
四、教学反思。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课堂上的教学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且不增加学生的压力。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八
2 2从力学的叫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还一般分类。
3 3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教学重点结构与力,结构的类型。
教学难点结合案例,分析借光如何承受力。
教学过程。
一无处不在的结构。
展示收集到的各种自然界的结构,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案例分析有些产品的结构受自然界的结构启发产生(介绍课本中的案例)。
(学生讨论:魁北克桥的坍塌)。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结构与力。
构件的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弯曲力-。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本7—9页各图,分析受力特点。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案例分析实心墙等。
2框架结构。
受离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案例分析 竹排。
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案例分析头灰,汽车外壳等。
学生讨论进入工地时总是被要求戴上安全帽,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课本10页分组各图。
课后作业收集日常生活中有关所学三种结构的物体。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九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它们已经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些主张和措施进行一些反思,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革命”意义,但是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实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此外,一旦人们掌握某种知识,它就会作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的“视角”,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掌握知识与掌握方法彼此之间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无知者必无法。
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也是能力的基础。这是因为,所谓能力,无非是解决某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史的熟悉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掌握程度,对采用常规的或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于问题解决者所拥有的有关知识的丰富性程度和结构的合理性程度。
那些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知识问题:一般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一般的知识素养问题;特殊的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特殊的知识背景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重蹈教育思想史上“形式训练说”(17世纪-19世纪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相背离,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裴斯特洛齐)的覆辙。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二、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
看来,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从“知识中心”向“方法中心”或“能力中心”的“转向”问题,而在于新的社会背景下“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斯宾塞就曾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了回答:“科学知识。”
事实上,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改革,都不得不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可以说,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且首先意味着知识的选择和比较。没有知识的选择和比较,就没有知识的传递和掌握,从而也就没有建立在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基础上的其他发展。
那么,该如何对浩如烟海的知识种类的教育价值进行比较和鉴别呢?比较和鉴别的标准又该是什么呢?这些都是颇值得研究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从历史上看,教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和答案,例如19世纪的赫尔巴特将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知识的基本标准,斯宾塞则将“科学”及“完满生活的形式”作为确定课程类型的两个主要标准;20世纪的实用主义者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是能够促使学生经验不断生长和适应环境能力不断提高的知识;要素主义者主张将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为最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当代的批判教育学家强调那些能够唤醒学生解放意识、批判意识和内在力量感的知识,如此等等。
总的来看,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价值大小的标准无非是有三条:一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条标准或三种需要,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形成了一种三维的、具有适度张力的知识需要结构或知识价值结构。任何课程知识的选择都应该从这种三维的知识需要结构或价值结构出发,而不能只顾及到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
实际上,有的人就干脆将“以人为本”直接表述为“儿童中心”或“学习者中心”。又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因而提出要“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反映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也都提出这个观点。单从知识发展或者同时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说,这个观点都没有多大问题。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
[论文摘要]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论文关键词]科学范式学科信仰学科人格学科通观培养。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恩(thomas,s,kuhn)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它是指由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概念体系、主导性学术风气、学科文化、理论倾向等,它也可以被看成是科学共同体的行动纲领。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教师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信仰、学科人格、学科通观能力。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
1、学科信仰。
学科信仰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共同体的目标、文化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学科责任感和学科荣誉感。教师一旦树立起学科信仰就能够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向着学科目标奋斗,遵守学科道德和行为规范,维护学科声誉,为学科发展尽职尽责。
2、学科人格。
学科人格是指教师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潜移默化地受其中的文化影响,在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方面都染上了某一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学科人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真正做到了“化知识为人格,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智慧”。
3、学科通观能力。
学科通观能力是指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还原能力。现代教学观强调对知识内在意蕴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教学不仅要反映知识的结果,而且还要反映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活动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核心概念体系、定律、公式等,而且能够在头脑中将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分解、还原,追溯到知识的源头和逻辑起点;分析每一点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根据知识进化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历史原因对其演化方向进行初步的推想;了解知识的启蒙原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个体原因、思想渊源、科学范式和社会原因,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理解学校所传递知识的选择标准和背后的文化缘由;通过对知识内涵的多元分析,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和方法价值;体验科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曲折艰辛与宁静幸福,理解知识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启蒙意义;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甄别正、更新知识,推动知识的进化、完善和发展。
二、学科共同体成员榜样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影响。
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个体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有关,也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学科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有关。这里重点谈谈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榜样作用。学科共同体往往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教师个体头脑中有关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映像对其职业定向和个体实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张老师是一位具备优良学科素养的教师。他在刚开始教我们英语时,就将英语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课堂教学中。记得第一次英语课,老师教我们英语字母的发音,每当老师张大嘴发出英语字母的音时,同学们就轰堂大笑,但英语老师并没有指责我们,也没有停止讲课,而是继续专心致志地教我们每个字母的发音,过了几分钟,同学们就不知不觉地跟老师朗读了起来,并且声音越来越宏亮,发音越来越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的师生平等与尊重的关系。
张老师在一开始就非常注意从英语的基本音标、构词法做起,让我们初步掌握英语基本的发音规则和构词规则,最后做到只要听到一个单词的发音就能准确无误地拼写下来。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帮助很大。当时张老师让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都要抄写书本后面词汇表中的以某个字母开头的所有单词。每当学完一册书就从书本附录的单词表的abc开始一直写到xyz,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单词也不放过,因为从中可以发现英语单词之间连续性的规律。那时写单词几乎成了我们的业余爱好,有时在教室里聊天时,就顺手打开书本的词汇表开始不停地用草书连笔画写着单词,那些单词于是就像波浪,像云朵,像山峦,也仿佛有诗歌和音乐在心中低唱,让人感觉无比美好和自由洒脱。
这不但帮助我巩固了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英语老师良好的学科素养不仅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习,激发了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我在英语方面成绩卓越,而且对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直观的榜样作用。我在教学中时常回想起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如身临其境,惟妙惟肖,非常自然地就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励着我对英语学科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
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养的提升侧重点是不同的,培养途径也是不一样的。但一般说来,教师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教师要注重学科发展史的学习,将学科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去。教师学习学科发展史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进化过程,掌握本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体系,而且还要认真感受那些为本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课程研究专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历程、人格特征及生动案例,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且将其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和学科研究中去。
2、教师头脑中要保持一个学科的“警戒点”,善于从所教学科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从自己的学科视角,洞察现实,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要加强科学美学和科学哲学的学习。科学中无不包含着美的规律。例如,物理学中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奇异、统一等美的规律,往往可以使我们在对美感的追求中产生顿悟,这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很有帮助。对科学美的感受不是光靠肉眼来辨析,更要靠心智去体验。这要求科学教师从素质具有像科学家那样敏锐的辨析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在各个时代的“大智慧家”的引领,他们会引领这门科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造福于人类。科学的发展需要引领,需要那些“大彻大悟”的伟大科学家的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如何,贡献有多大主要不是看这个学科群体中有多少追随者,不是看它表面的繁荣景象,而主要是看有没有气度非凡、未卜先知的“大智慧家”的引领。
4、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反思和概括能力,不断地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概念、命题的概括能力训练;教师还要善于对模式和方法进行概括,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还要注意概括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题模式;教师还要善于建构知识网络,发现知识内在的进化规律等。
5、教师要加强与学科共同体的交流,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向、“范式”的转换,加深与共同体的情感联系,坚定自己的学科信念,从而使自己在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声望的维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英]卡尔波普尔著,《客观知识》[m]。
[2]王玉秋著,《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m]。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一
课型。
新 授。
本课题课时数:2 本课为第2课时 。
教 学。
目 标。
了解结构的含义;知道组成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力学的角度上理解结构的涵义和一般分类,能对生活中的结构进行简单的力的分析和分类。
教学重难点及。
对 策。
重点:结构与力;
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二、新课。
三、小结。
一、 回顾结构的含义、功能本质以及类型。
二、 进入新课:结构与力,提出:
1、结构无处不存在,同样力现象也无处不在。让学生观看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结构的图片,引起他们的兴趣。
生活中常见的结构都要承受一定力的作用。那么结构与力有什么关系呢?
2、结构与力。
通过分析椅子和桥的共同之处:
(1)这些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2)都需要承受外力的作用。
(3)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抵抗其形状和大小改变的能力。
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就会遭到破坏其实上就是当其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那么什么是应力呢?提出:
应力: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产生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
内力又是什么?提出:
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让学生简单了解内力与应力的含义)。
当我们知道了结构与力的关系后,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的各种力。也就是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三、 小结。
1、 分别从物理学和技术学的角度分析力的含义。
2、 总结内力和应力的含义。
3、 归纳五中常见的力。
观看各种漂亮图片,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归纳各种结构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思考。
四、教学反思。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二
小学科学作为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教育小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是当前科学教师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元认知理论来认识科学教师的pck结构,期望能够以科学的方式,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提高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科学课程。
引言: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很多学科的知识都在相应的发展中推陈出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密切结合,使教育措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小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成功地学习各个学科,特别是科学课的有效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重塑科学教师pck结构,为小学生科学教育发挥卓有成效地作用,是当前科学教师应该着重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通过对元认知理论的探讨,来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教师pck结构的问题,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我国科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小学科学是一门新开设的综合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尽管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前,小学课程中也开设有常识课和自然课,但是这些课程仍然还是停留在科学普及水平的基础上。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未成年的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弱,对于科学课程的`接受能力比较差,需要寻找一条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这些小学生建立起一个学习科学课程的思路,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的积极努力地配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使小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下,能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上,不断地取得更多的成绩。本文从元认知理论结合pck结构,对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科学教师能够以元认知来提升自身的pck结构,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这些小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大量的研究证实,元认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的效率就比较高,在课程学习上成绩就比较好。元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小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pck机构的传授能力,这关系着小学生在科学教师的传授下,是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掌握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pck结构的实施,其实也是一个元认知的问题。这种科学教学的实施,就需要结合元认知的理念知识,对小学生学习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又进行一次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通过元认知强化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元认知的理论指导,结合pck结构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而元认知理论就是一种科学探究,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科学探究,来不断地顺应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同时教师高效的pck结构的方式有利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系统的方式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小学生,使小学生因为接受能力的增加,和科学教师善于传授知识,这种相互结合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这门课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学生怎样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是学校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授人以鱼,而现代的教学方式却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远比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元认知理论是加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之一,使教师可以通过pck的结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关键。一直以来小学生科学教育都停留在讲科学的状况,背后是以科学知识的理念作为支撑。科学素养教育的广义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启蒙的市民,进行科学的教育,能够不断地利用科学资源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的事情。通过元认知理论,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把有关的科学知识,通过教师的pck的教学结构进行引导,转化成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景中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元认知理论,对于pck结构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以此来培养明智的科学态度,使小学生对于与科学有关的事物感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元认知理论来认识pck结构,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以科学的教学方式,结合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特点,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科学课程,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科学教师通过pck结构,传授小学生能够接受和可以理解知识的同时,综合地培养小学生通过元认知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科学课程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贲爱玲.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型教师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03).
[2]兰昌勤.提高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d].西南石油学院,,(01)。
[3]孟威佳,李晓东.自我调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01)。
[4]张淑燕.元认知策略培训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d].西南大学,2006,(10).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三
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之一,其结构和功能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最近我对汽车结构进行了一番研究,通过此次学习,我对汽车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引擎部分
汽车的引擎是整个车辆的心脏,它负责驱动轮胎转动以提供动力。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引擎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气缸、活塞、曲轴等。这些零件相互协作,使得燃油能够燃烧,产生爆炸力推动活塞上下运动,从而转动曲轴。了解到这些结构的重要性后,我更加珍惜并意识到定期保养引擎的重要性,以保证其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第三段:底盘部分
底盘是汽车的骨架,它支撑并承载整个车辆的重量。通过对底盘的学习,我发现它由车轮组、悬挂系统、传动系统等部分组成。车轮组是底盘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使得汽车能够行驶并提供操控性能。悬挂系统则对车辆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起着重要作用。在了解到底盘的功能后,我更加注重保持车辆的悬挂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以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第四段:车身部分
车身是汽车的外部包裹,承担着保护乘客和货物的重要任务。在学习车身的结构时,我发现车身由钢板及其他材料构成,具有抗冲击和承载载荷的功能。车身结构的合理设计能够提供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学习车身部分,我对选择车辆时会更加注重其车身结构的强度和耐撞性,以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
第五段:电气部分
现代汽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气系统。电气系统包括电池、发电机、线路等。这些组成部分为汽车提供了电力,驱动灯光、空调、音响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学习电气部分后,我更加重视汽车电池的功率和寿命,定期检查电线的接触情况,以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作,提高使用安全性。
总结:
通过对汽车结构的学习,我对汽车的构造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到不同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后,我能够更加合理地保养和维护汽车,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操控性能。通过这次学习体会,我不仅对汽车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汽车的运行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将不仅在日常的驾驶中受益,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驾驶汽车的人数逐年增加,对于汽车结构的认识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最近参加的一次汽车结构认识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汽车结构的关键性,以下将以五段式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我对于汽车结构认识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
汽车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底盘、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车身和附属装置组成。底盘是整个汽车的支撑骨架,它由车身底部的车架和悬挂系统构成。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负责提供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则将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移动。车身则是汽车的外壳,保护乘客和货物安全。附属装置则包括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为汽车提供额外的功能和安全保障。
第二段:认识底盘的重要性。
底盘是整个汽车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它负责承载车身及乘客的重量,并且提供稳定的支撑。底盘的设计非常重要,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保证汽车在高速行驶或转弯时的稳定性。底盘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抗冲击性,以应对不同路况带来的振动和震动。通过对底盘的认识,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辆好的汽车底盘设计会给乘客带来更加舒适和安全的行驶体验。
第三段:探索动力和传动系统。
动力系统是汽车的心脏,它由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组成。发动机是汽车提供动力的关键部件,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有各自的优缺点。燃油系统则负责将燃油输送到发动机中进行燃烧,同时处理废气的排放。而传动系统则将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传递到车轮上,包括变速器、离合器等部件。通过深入了解动力和传动系统的原理,我对于汽车行驶的动力来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四段:认识车身的安全设计。
车身是汽车的外壳,它不仅仅起到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车身的安全设计涉及到车身的强度和刚性,以及吸能结构的设计。强度和刚性的设计保证了在碰撞时车身的结构不会过分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免受外界力量的伤害。吸能结构则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少乘客的受伤。通过了解车身的安全设计,我意识到购买一辆安全的汽车远比追求外观更加重要。
第五段:附属装置的作用与升级。
附属装置是汽车结构中的补充部分,它们为汽车提供了额外的功能和安全保障。比如制动系统负责汽车的刹车,悬挂系统提供了更平稳的行驶体验,转向系统使驾驶更加轻松。随着科技的进步,附属装置也在不断升级,例如盲区检测、自动泊车系统等,给驾驶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性。通过学习附属装置的作用和升级,我对于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结:
通过参加汽车结构认识课程,我对于汽车结构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底盘的稳定性、动力和传动系统的协调配合、车身的安全设计以及附属装置的作用,构成了一辆完整而安全的汽车。只有深入了解汽车结构,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驶汽车,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和安全。因此,我将会持续关注汽车结构的发展,不断提升我的汽车认识水平。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五
实事求是并没因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源于实事求是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甚至是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由此造成实事求是实现的艰难性.本文从认识论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求解对策,以使实事求是得以贯彻落实.
作者:王海昌祁金涛作者单位:王海昌(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祁金涛(中共安阳市委)。
刊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ofstudy年,卷(期):“”(5)分类号:b017关键词:实事求是艰难性分析与求解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六
201x年5月26日下午,我们b120613班在浮海梅老师的带领下去杭萧钢构参观实习。大家都知道钢结构的特点有:强度高、自重小、塑性韧性好、适用于机械加工、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密闭性好、耐热不耐火、宜锈蚀等,通过这次的参观实习,我对钢材的这些性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了解到的是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是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公司属于建筑行业,主营业务为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被列入建设部首批建筑钢结构定点企业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公司具有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钢结构专项甲级设计资质、钢结构专项一级施工资质;拥有二级理化试验室,与多所著名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主编和参编27本国家和地方行业规范,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成果,多项工程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进入杭萧钢构工厂时,我们全体学生都带上了安全帽,在厂中安全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钢材加工的一线施工场地,本厂房为单层钢结构工业厂房,跨度大,上面有重型吊车梁,我们首先见到了已经加工好的钢结构柱子,通过安全员的讲解以及我的观察,我对钢结构柱子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见到了柱底加劲肋的设置,和螺栓孔的留设,以及柱子搭接处的构造,还有就是对焊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厂中钢材的焊接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他们简称“二保焊”。然后我们依次观看了钢材的切割、钻孔、焊接、除锈、矫正等一些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得我对钢材的实际加工制作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这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钢材的切割。
钢材的切割方法有气割、机切、锯切等,这些方法中气割最不稳定,在气割前,先检查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和工具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运行,而且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若是运用这种方法相应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指导,参观时我们发现那里的钢材切割为机切,这种方法的速度很快,而且能进行较厚钢材的切割,缺点是在进行钢材切割时的噪音较大,造成一定的噪音污染。
二、钢材的钻孔。
钢材钻孔前一定要按图纸或工艺的要求检查工序的几何尺寸,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认正确无误后,再进行钻孔作业,钢材钻孔时将构件摆放稳妥并矫正位置,对于那些较小构件,要装好夹紧使之牢固,绝对不得用手拿着直接钻孔作业。若是要批量地进行制孔作业,成批量同类构件,必须加工完第一构件,就进行检查,达到标准才能进行批量制孔。
在进行模板钻孔时,必须检查构件上的标志与相应模板上的标志是否一致,同时还要检查钻模孔的直径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不进行这些必要的检查前不得进行钻孔作业,确认合格后,用压板压紧在进行钻孔作业。
在进行精致螺栓钻孔作业时,必须先在构件上第一次钻成比孔径小一级的孔径,待装配时再配钻,使之孔径达到要求。
在钻孔作业后,要将孔周边毛刺全部清理干净,同时钻孔后,作业人员必须自检,若发现钻孔有误,必须采用与母材相同材质焊条补焊,严禁用钢棒填塞,对处理孔均应作出记录。另外对于钻完孔的零部件必须妥善放置和保存,如须较长时间搁置,对孔须涂润滑脂予以保护。
三、钢材的焊接。
钢材的焊接通常采用电弧焊,电弧焊有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等。杭萧钢构参观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二保焊”,也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他们大多数采用的都是机械焊接,因为机械焊接出来的焊缝均匀,比手工要好的多,焊缝质量级别分一、二、三级,焊好的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焊瘤等缺陷。一级、二级焊缝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缺陷。且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焊满、根部收缩等缺陷,焊缝的外观要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和飞溅物基本清除干净。
四、钢材的除锈。
钢材的除锈方法有抛丸除锈、喷丸除锈、喷砂除锈、酸洗除锈、手工除锈、动力除锈等。这次我们在厂中见到的有喷丸除锈和手工除锈,其中喷丸除锈利用高压空气带出钢丸喷射到构件表面通过这样的撞击以达到除锈的目的的一种除锈方法。在进行钢丸除锈后要立即进行喷底漆处理,防止产生黄锈影响除锈质量,在进行喷丸除锈时,人员应远离除锈的喷丸机械,因为在进行喷丸除锈操作时会有一些钢丸跳出来,这会对人有一定的伤害。当时在进行观看时我们中就有几人被跳出钢丸打中他们头上的安全帽。
对于手工除锈,我们在参观时也有见到,它的工具简单施工方便.但劳动强度大,除锈质量差.该法只有在其他方法都不具备的条件下才能局部采用.比如个别构件的修整或安装工地的局部除锈处理等.手工除锈常用工具有砂轮机、铲刀、钢丝刷、砂布等。
五、钢材的矫正。
钢材在使用前,若是表面不平、弯曲、扭曲等,这些缺陷使钢材在进行下料划线时,不能获得设计所需的精度,会造成构件的尺寸偏差,这样会对后序的工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在钢材下料或者是成型加工前都要进行矫正处理。钢材变形有钢板轧制时引起的变形、运输和存放时引起的变形。钢材的矫正方法有热矫和冷矫两种,通常都采用冷矫,热矫仅在塑性较差或是变形严重或是机械设备能力不足不能进行冷矫时的情况下使用。矫正若按操作方法可以分为手工矫正、机械矫正、火焰矫正三种,其中手工矫正常用的工具有大锤、手锤、平锤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厚度较小、数量较少的钢材,手工矫正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构件表面容易留下锤打的痕迹,噪声大且不安全,但是手工矫正比较方便、适用能力强,在无法进行机械矫正的地方,手工矫正有一定的优越性。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七
工程造价实习报告(建筑施工和结构认识)
经过将近两周的实习,我们共参观了六个工地和听了一个讲座,看了一个录象。从各个方面学习了好多书上没有的知识。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对建筑施工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实践起了提示了向导的作用。现在我就对参观施工现场这部分内容作一个总结,和我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一点认识。第一天实习上午我们参观了一座十七层居民住宅楼。当我们到达集合地点时,我看到同学们头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时工地的生活区与施工区的门上也写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进如施工现场;当然在楼结构主体外面的防护网上也写着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当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过去由于生产企业不重视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伤和死亡事故,这些事故给工人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同时,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砖墙围护起来的,只有建筑施工的各种车辆和内部人员才可以出入,我们实习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呢!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楼的结构主体,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老师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除此之外,老师介绍了桩的类型、墙外的保温层、以及混凝土内各种管道的作用和每层的大体结构等。
以后的实习地点,分别是高层建筑西南花园,汾河蓄水美化工程,学校的综合楼,太原理工大学的留学生综合楼,及可口可乐生产车间。老师就是想通过不同工程不同作用下所采用的桩的具体运用而讲,比较全面。(桩的类型包括有碎石桩、粉喷桩、悬喷桩等)不光如此,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内容包括楼的整体设计,内部硬件设施的安装,和不同材料的具体运用。学习了许多材料感性的认识,我想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可口可乐生产车间的参观。虽然我是学工程造价的,但对轻工业的生产特别感兴趣,所以借这次机会,从他的分部我也看到了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名不虚传的原因。这个从1896年注册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的企业长胜不衰,一流的生产流水线,一流的管理,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他们的宣传也很到位,通过对奥运会的年复一年的赞助,使可口可乐被98%的世界人民所记住。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八
由于我们是在学完所有专业课后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抗震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建筑结构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大学4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例如在实习中,我们发现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许多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楼板厚度和梁柱截面尺寸大的多,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考虑受力状况和选用计算模型?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依照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部分构件的测量以及观察这些构件的细部做法,采用向施工员、工程师清洁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分析思路和计算原理,使我对以前的专业课程知识有了全新的了解。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土木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方案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比如,我们这次实习的工程大多为高层建筑结构,且多采用框架结构,层数都在二十层左右,但是,它们的计算原理和模型却很简单,都是从框架结构出发,利用分层法,将力矩分层分到各层框架上,最后将各层轴力、剪力、弯矩逐层叠加而成,计算量虽然很大,但原理都是一样的。可谓异曲同工,因此,除了将所学的运用于工程中,还应注意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和方法,从小处、细微处着眼,兼顾全局,一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施工或监理工作,我们都应该注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次认识实习的几处工程单位,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广xx区二建所建的工程实习时,给我的感受最深刻。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土建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印象最深刻的广xx区五建所承建的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工程,所以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另外,施工管理还包含员工的技能培训,在广xx区二建所承建的广xx区党委统-战部住宅楼工程中实习,我了解到二建每年都会定期对施工员和技术员进行技能强化和培训,项目部经理向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广xx区二建在岗人员培训计划和内容后,使我对施工管理、培训有了的思考。
通过这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可续性。
最后,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认识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认识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许多老师和工人师傅们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
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土木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大学4年中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土木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由于以前专业实习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向土木工程工人师傅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三、专业知识在工程中运用不够灵活。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切实感受到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欠灵活。这主要是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运用起来很困难,因此,今后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重视积累和运用,使所学的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认识实习很快就告一段落了,但通过这次短短的实习,我从只学到了许多以前在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这些新的收获,将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和即将走上岗位的工作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学术论文结构的认识篇十九
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从结构选型、结构构造、结构布置、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抗御不测之灾和防止倒塌、特剐是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也许基于概念设计的这些措施,对于增进结构安全更为有效且更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
作者:陈学仁崔于红作者单位:陈学仁(山东省临沂尚城职业有限公司,276000)。
崔于红(山东省临沂大宇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276000)。
刊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openning年,卷(期):2009“”(8)分类号:x947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3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