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2:36:02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6 12:36:02     小编:飞雪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优秀的范文或参考资料,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独立性。接下来是一些我总结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一

真的,我很喜欢卢梭的作品,很早就读过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的《社会契约论》,他的《新爱洛伊丝》,他的《爱弥儿》,他的《忏悔录》。
最近,我又翻阅了《忏悔录》,再一次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深深的激动之中。卢梭,这位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这部受人敬仰的自传里,记载了自己从出生到一七六五年被迫离开圣彼得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忏悔录》里充满了激烈的冲突:有阶级的冲突,有人性的冲突,有思想的冲突,还有卢梭和社会的冲突。《忏悔录》是卢梭人生观的自白,是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它和他前期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教育小说《爱弥儿》一样,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小人物是不会写自传的。要写自传,大都是功成名就还乡养老,一切尘世的烟云不再烦恼他,不必再为人生的喧嚣纷扰所感染,坐看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谢,清静地拿起笔为自己树碑立传。可是卢梭呢?
在五十岁时,曾有人建议卢梭写一部自传,他没有动笔。他是一个出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的平民孩子,自幼丧母,从小寄人篱下,十四岁外出谋生,当过学徒,曾有一段时间衣食无着,一天到晚过着流浪汉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再通过自学,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知识界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有资格写下自己走过的坎坷而辉煌的历程,可是他没有写也不想写。他认为写自传难免要牵扯到还健在的一些人,他不愿为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七六二年,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出版,惊慌了封建贵族阶级。他们下令焚烧《爱弥儿》,并要求逮捕作者。卢梭不得不逃到瑞士而后又逃到莫蒂亚。教会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又流亡到圣彼得岛。不久出现了一本攻击他个人生活和人品的小册子《公民们的情感》。这本小册子是伏尔泰写的,伏尔泰曾和他一样,都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曾在同一战壕里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摇旗呐喊助威。这使得卢梭尤为痛心,他的精神几乎失常。因此他要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于是他怀着悲愤而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血和泪的《忏悔录》。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是“控诉”。它是作者为自己的存在而辩护的一部充满悲情的作品!他愤怒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强权即真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这是一部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
卢梭是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出现在《忏悔录》里的。他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身上本身带着下层的尘土和气味。因为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苦难和不幸使他有机会接触了社会下层的平民,所以,在他的《忏悔录》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民的世界。
这是一群多么可敬可爱又可亲的平民!这些平民虽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的精神状态品德氷平都值得尊重和颂扬。他们有自然淳朴的人性,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出色的聪明才智,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他挖掘出这些平民世界里最美好的东西。譬如,作者写到他的姑姑,她是多么富有柔情:“姑姑为人好说好笑,很温柔,容貌也可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的神情、目光和姿态,如今还都历历在目。”作者写到一个冒着被税吏发现后就会被逼得破产的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有一次,卢梭去观看一个地方,特意离开原路,结果迷了路。走了几个小时,疲乏已极又饿又渴,于是走进一户农家。那个农民家里很简朴。他请那位农民按价计算给他一顿饭。这位农民拿来了仅有的面包和牛奶给他吃,这点东西对饥饿的卢梭来说还远远不够,在确信卢梭是一个诚实的人后,这位农民从小地窖里拿来一块上等纯小麦面包,一块虽已切过但却非常诱人的火腿,还有一瓶葡萄酒。等卢梭吃完了付钱时,农民战战惶惶地告诉他不要钱,并说不能让税吏知道,否则要倾家荡产的。从这个农民身上,卢梭不仅看到了平民的好客和慷慨,还看到了处于底层的不幸和胆战心惊的生活。还有,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多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然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的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但人格高尚而且还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平民乐师麦特尔和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巴克勒;女仆玛丽永……这些人的身上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难怪作者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由此可见,卢梭心中对平民的思想感情不是装腔作势表现出来的,而是他遇见了太多后自然而然的流露。法国人圣·勃夫说:“没有一个作家像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这么卓越不凡。”
如果说卢梭对平民的感情可以在他对平民阶层的叙述描写中观其一斑,那么,卢梭对自己作为平民而感到骄傲的感情则表现在他对自己的描述中。
卢梭在《忏悔录》中,很自豪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平民。他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赤祼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万能的上帝啊……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就是卢梭作为平民最大的自信!写《忏悔录》前,多少人骂他为“疯子”、“野人”,但他深信自己的灵魂比他们高贵。他敢于公开表示对下层人民的深情,而在当时教会统治一切的时候,谁有胆量敢这样做呢?在《爱弥儿》中,他提出培养自然人,进行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在这里面渗透着他平民性的深度思考和深刻思想。借对爱弥儿的教育揭穿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借对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改革,倡导教育必须重视感情顺其自然。拉马丁说:“卢梭是法国的第一位情感作家。”这种情感不但体现在他不以自己出身布衣而感到卑贱,体现在他对底层的平民有一颗多情的心,更体现在他对孩子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中。他认为培养的人就应该正直善良多情,虽然他的多情招致了他一生的不幸,几乎摧毁了他的人生。他厌恶宫廷厌恶野心厌恶虚伪。他不惜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机遇的古丰伯爵。“我毫不惋惜地抛弃了我的保护人,还有我的教师我的学业我的前途;我也不再等待那几乎是已经很有把握的幸福的到来,便开始了一个真正流浪者的生活。”可以说,他视官场为粪土,因为这里面充塞着肮脏的交易,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他宁可流浪也要远离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
因为卢梭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所以他习惯了贫穷的生活。他崇尚的是精神世界的富有,因此他对读书“有一种罕见的兴趣”,“我除了读书之外,什么都不想干”。从童年起,他就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寄居在华伦夫人的家里后,更是获得了良好的自学条件。长期的博览群书唤起了他高尚的情感,形成了他高出上层阶级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为他倡导自由平等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他创造了作为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至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都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的伟大贡献!
卢梭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却保持了一种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宫廷演出他的歌舞剧《乡村卜师》时邀他出席,他故意不修边幅以示怠慢,显示清高,表示与众不同。国王要亲自接见并赐给他年金,他为了“以后敢于讲人格独立主张公道的话”而拒绝。
卢梭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奴役。在《爱弥儿》中,他塑造了一个崇尚理性、独立思考、决不盲从、具有民主思想、对普通人富有同情心的青年爱弥儿形象。主人公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生活中,爱弥儿保持着健康美好的情趣,喜欢大自然的豁达,喜欢田野的清静,向往农村的淳朴,享受花草遍地色彩斑斓,享受夜莺啼春百鸟合鸣。
对于女性,卢梭把妇女当作一种美来赞赏,他对华伦夫人是这样赞美的:“尽管那些卑鄙的骗子流氓利用她走入歧途的教育来迷惑她的理智,她那高尚的心灵却丝毫没有受影响,始终如一,她那爱人而温和的性格,她那对不幸的同情,她那无限的仁慈……她那爽朗的美丽灵魂依然使她保持着最幸福时日的愉快。”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始终是尊重和纯洁的。他和葛莱芬丽小姐还有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的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洁净无暇;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旅行,始终坐怀不乱。试问,在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中,难道会有这种纯洁真挚的感情吗?
孟德斯鸿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很富裕,一生过着安适的日子,他的出身和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世界观的保守。伏尔泰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不为衣食所愁,最初受到的教育也是贵族教育。狄德罗虽然也经受过贫困的生活,但他从未像卢梭一样饱经磨难。卢梭的生活经历注定了他对不平等的社会充满愤恨。从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始,到《新爱洛绮丝》,到《爱弥儿》,再到《忏悔录》,无不充溢着对贵族阶级的反抗精神。
在《忏悔录》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众多的平民形象,而且看到了作者自己怎样从一个平民成长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不难理解,卢梭的平民思想感情是他人生经历的必然结果。所以,他跟十八世纪同样是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伏尓泰与狄德罗比起来,更具平民性。正因为更富平民性,卢梭在他的《忏悔录》里也不隐瞒自己的恶习和有时表现出来的市井无赖的习气。他对自己的否定和暴露恰恰证明了他的平民性。在他之前或之后,哪一个贵族思想家和文学家坦露过自己的心迹?他的否定之否定,更是体现了他的平民性思想的伟大。
卢梭作为一个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作品中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他对感情的细腻描写和重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劳动人民深刻的同情,使他既成为法国十八世纪最具平民性的哲学家,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一一浪漫主义文学。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二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烟尘滚滚,却遮掩不了《忏悔录》中闪烁的平民性思想。
这,就是我在《忏悔录》里有关平民性方面思考的一点收获。
这,也是我在《忏悔录》里舀的一瓢水,与大家分享。(陈阵)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二

“既然我所见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

对音乐的癖好是源于他的姑姑。在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入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豫与坚定之间,最后是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最后是节制与享受、欢乐与谨慎哪一种都没有得到。”靠,怎么发现我正陷入这种矛盾之中,幸运的是,我不是他这样的伟人,偶尔自扰之,没人会难为你。

卢梭啊,他的父亲和一个上尉发生了矛盾。他父亲正直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那个社会只有离开日内瓦。随后,卢梭开始了他在舅舅家的寄宿生活。两年的乡村生活,“把我的罗马人的严峻性格减弱了一些,恢复了童年的稚气”,我现在还是很幼稚啊,想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后,我的确进步了,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唯物了。

“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谊。”他和他的表兄相处的很亲密,而且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在卢梭开来,他对他表兄的感情超过了对他哥哥的感情(是的,卢梭还有一个哥哥)。到这里,卢梭除了身体上瘦弱一些以外,其他的都还算完美。有一对恩爱的父母并且是爱情的典范,还获得了真挚的亲情和友谊。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三

《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教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能够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头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必须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我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我,为自我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2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四

在第十四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中,按照市纪委的要求,本人重点学习了市纪印发的《忏悔录》这本书。经过读、思,联系本人工作实际、思想实际,体会颇多。总体认为:党员干部之所以犯错误,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归根结底,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廉政法规,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陈旧,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廉政意识不强,廉政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对此,在学习活动中,本人重视思想作风的转变,重视政治素质提高,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实践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和廉政意识执政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提高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水平,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

二、执政为民,严以律纪。

加强党风廉正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自勉,紧紧围绕“创新”、“求实”、“从严”方面下功夫,促进了自身的廉洁自律。围绕“创新”,做到“五带头、五增强”以警示自己。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廉政法规积极参加廉政学习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二是带头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沟通信息,了解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四是带头执行廉政规定,自觉接受监督;五是带头思想作风深入,密切党群关系,依靠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构筑工作生活作风上两道防线。工作上,坚持办一切事情以量力而行,花少钱办好事,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在生活上,保持艰苦奋斗的,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服务社会,永葆清廉本色。

在新世纪新阶段,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是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行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牢牢把握和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标杆尺度”,认真解决群众最盼、最急的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并认真执行党员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贯穿始终;把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贯穿始终;把抓求真务实贯穿始终;把关心群众疾苦贯穿始终,把反腐倡廉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贯穿始终。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五

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明星也挺会算计的。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奥古斯丁说: “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乐趣?难道是我在恶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吗?其实,原因在于我没有能力违反法律,我只想拥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乐,得到一种欺骗性的感觉,而且在犯罪之后还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种偷窃,很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却大大满足了少年或者明星们的敢犯罪的感觉,获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乐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理或正常人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其实也隐藏着他们的一种智慧的算计。

奥古斯丁对自己少年透彻的心理还分析说“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哈哈,奥古斯丁真的是一个相当透彻的心理分析师,对自己少年的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那些少年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甚至死都不怕,其实也有类似的心理,实际的物质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这段生活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也许奥古斯丁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

另外,对为什么少年常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倒觉得,和奥古斯丁后来对自己的剖析和忏悔是人的一种相同的禀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种让自己成为世上独立无二的内在禀性。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他人不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教导要努力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拉丁文,去做许多自己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环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历经叛道的恶事,虽然为世俗不容,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有胆量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己。当他多年后又开始反叛自己,对自己过去的恶进行剖析,向天主进行忏悔,并留下文字。其实也是在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让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过的忏悔,自己认识到了,就勇敢的去做,这正在另一个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时的偷窃是表层的反叛,在浅层次上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中年后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忏悔,却是在更深层次的反叛,在深层次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独立无二的自己。

在奥古斯丁看来,少年时候的偷窃是犯罪和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却不这样看,他们都是一个人思想自由成长的一个历程。少年时的错误不是真的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忏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个人成为自己层次的深浅而已,也是一个人思想自由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些阶段而已。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六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供给的很多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十分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应当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能够当成两部不一样的书,上部要稍微趣味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述自我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确定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述,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明白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我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之后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之后,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那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我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向认为根本没有感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经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我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我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可是经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本事。这一段十分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当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忙。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当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构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可是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心得体会篇4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七

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我要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今后也不会有人效仿的一件工作,我将要赤裸裸地把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实,卢梭在这本书中可谓是把自己剖析得淋漓尽致,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气和对于灵魂真诚与坦率的态度。

卢梭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父亲只是一个钟表匠,尽管母亲在她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家里的人都很溺爱他,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以至于作者所看到的都是好人,这也是作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人那么真诚,坦率的原因吧。也正是因为这种溺爱,使得他接受的磨练不多,把这个社会看的那么单纯,以致后来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童年的他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小时候他就只有表兄这么一个朋友,性格孤僻,以致后来在上流社会屡遭尴尬,甚至对上流社会产生厌倦。

童年的他由于缺乏母爱,竟对他的老师拜尔西埃小姐产生好感,甚至是有肉感产生的好感,作者说这是早熟的性本能。我想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使得作者产生了严重的恋母情结,从而导致了他与华伦夫人的那段不伦之恋。

卢梭的青年生活是坎坷多变,正是这种坎坷多变的人生积累了他的阅历,使得他的思想变得与众不同,亦或是深邃,因此,我觉得,坎坷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看我们怎么去看待他了。沉思录上有句话说得好,“外物本无所谓好坏,好坏都是由人的态度决定的。”

钟表匠的生涯总不那么不遂人意,他选择了逃避。确实,人就是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改变,尽管这种改变会是痛苦的。随后,他遇到了他这辈子都没法忘记的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比他大十二岁,有着上流社会女人的优雅大方,乐善好施,卢梭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感情和普通的爱情又是不同的,卢梭甚至一直称呼她为妈妈,以致他一直都觉得占有她是对她品格的辱没,这种感情也一直让卢梭懊恼,尽管到最后,华伦夫人因找到了新欢而冷遇他以致他不得不离开她时,他还是觉得他对华伦夫人忘恩负义。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不为人所知的不忠行为,对于所欺骗的丈夫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在那时的欧洲,似乎成为女人出轨的一个借口,以致卢梭后来会邂逅到那么多的有夫之妇。

卢梭一生邂逅的女人很多,最令他向往和陶醉的场景恐怕是和加蕾小姐与葛莱芬小姐度过的那美好的一天,当然他也曾痴迷于与拉尔纳热夫人的那几天炽烈的肉欲之乐,他甚至找过妓女寻欢,但最终和他厮守的确是戴莱丝,尽管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友情胜过爱情,尽管他认为戴莱丝的学识品味太低而无法与之倾心交流,但戴莱丝却始终对卢梭不离不弃,甚至是在卢梭亡命天涯的那段艰苦岁月也是如此。。。

卢梭的兴趣爱好很广,在沙尔麦特的那段时光应该是卢梭这辈子最充实的时光吧,沙尔麦特是一个静谧的,田园的,绿色的的隐居之地,他在那里看书,田间劳动,还有他心爱的华伦夫人在身边,广泛涉猎,逻辑学,几何学,音乐,拉丁文,植物学,还有写作等等,这段时光是那么充实快乐。因此我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多涉猎些知识,这些知识或多或少会对今后的人生会有所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我们身上容易埋没的天赋。

对于写作的态度,卢梭是很清楚的,不能为面包写作,任何伟大的,刚劲的东西都不可能从一只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这一点或许也应该成为当今作家写作的一个准则。但其实卢梭自己其实也没做到这一点,那是在他晚年贫困潦倒的时候。

他对上流社会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经济上要依附他们,另一方面他对上流社会的那种应酬很是苦恼的,因为他极不善言辞,而且在最后屡受出卖之后,他更是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虚情假意,尔虞我诈。他又不愿与无知小民为伍,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

此外他对灾难总是忧心忡忡,灾难还没来临,他就总是想着它,想着种种不祥的后果,当灾难降临到他身上时他又能坦然面对,并很快的忘记它,这就导致了他的一生总是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因而快乐的日子,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寥寥无几。这给我们很大启示,活着就是要快乐,不要对未来不确定的东西充满焦虑,充满恐惧,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并坦然面对未来,活在当下很重要。

卢梭的作品灌输着平等自由的观念,特别是那篇《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一书更是在日内瓦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仇恨。还有卢梭的才华,他的出名,让同行心生妒意,因此抓住他的作品,甚至是恣意篡改原著,对卢梭进行狠批,最后他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不敢回祖国日内瓦,就前往瑞士,后来又遭到当地“无知小民”的疯狂迫害,之后来到了圣•皮埃尔岛,这是他理想的境地,他无心在从事写作,整天无所事事,研究植物,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归宿,身心疲惫的卢梭心向自由,心想田园,一心想归隐山林,与世隔绝,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被永远囚禁在这个孤岛上而免受世俗的打扰,然而就这也成了奢望,统治者令他迁出小岛,最后他逃往英国,孤度余生。

当然卢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并深深忏悔,有一次偷窃了主人的丝带,却嫁祸于女仆玛丽永;他曾多次偷窃,甚至在挨打后还心安理得;他曾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他甚至抛弃自己五个孩子,把它交给育婴堂,美其名曰然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八

卢梭忏悔录是一本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写就的自传体书籍,它讲述了卢梭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他对于现代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批判和反思。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卢梭对人性、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深刻思考和探讨,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些有关于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见解与体会。

第一段:对卢梭忏悔录的简单介绍

卢梭忏悔录是卢梭的一篇自传体书籍,同时也是卢梭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对于法国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深刻批判和反思。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卢梭思想的演进历程,并从中领悟到他对于人性、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第二段:卢梭思想的核心观点

卢梭的思想以“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原始善良”等为核心,在卢梭看来,人类起源于“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是自由、平等、有尊严的,但是自由并不等于放纵,人类需要根据自己的理智去确定自己做事的准则。而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人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一些规则。卢梭认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限制过多,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受到了伤害。他提倡底层人民的夺权,主张真正的民主和人民的自由平等。

第三段:卢梭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

卢梭对于现代社会提出了许多批判。他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富悬殊、人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政治的腐败等,都是由于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因此,他提倡真正的民主和人民的自由平等。他反对近代公民社会的形成,认为法律和政府的行为,不应该是对市民自由、财产的威胁和限制,而应该是对市民自由、财产的保护和促进。卢梭的思想深刻反映了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一些关注和忧虑,让我们对于当今世界所处的处境更为深刻认识。

第四段:对于卢梭思想的启示

卢梭的思想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他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究竟什么构成了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人的自由和平等应该如何保障?如何评价当今社会的政治体制?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卢梭的时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通过了解卢梭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对于我们思考社会、政治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段:总结

卢梭忏悔录是一本思想深刻的书籍,它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思想。阅读这本书,可以从卢梭对人性、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深刻思考和探讨中,领悟到有关于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见解与体会。同时,通过对卢梭的思想的深入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九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自传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在书中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是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活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卢梭这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当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这就使他有条件把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带进十八世纪的文学之中。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曝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把人看做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则是感情,他把感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感情的真挚流露、感情用事和感情放任,在他看来就是人类本性纯朴自然的表现了。卢梭无疑是十八世纪中把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得最响的一个思想家,他提倡绝对的个性自由,反对宗教信条和封建道德法规的束缚,他傲视一切地宣称,那个时代的习俗、礼教和偏见都不值一顾,并把自己描绘成这样一个典型,宣扬他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这些就是他在《忏悔录》中的思想核心,这也是他在自传中力求忠于自己、不装假、披露一切的根本原因。而由于所有的这一切,他的这部自传自然也就成为一部最活生生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了。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一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务必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二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才能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己,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四

起篇语:仁慈的主啊,有谁能知道,在这样一个貌似庄严的题目下,掩藏着是似乎如此荒诞不经的话题。

本为了追索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去了解了大思想家卢梭,在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始知卢梭是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缔造者,而由此续读《忏悔录》,可竟然就在读了卢梭的《忏悔录》后。

如果要以此来写一篇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论文,岂不是也要推导出此成果。以泪洗面,继而泣血。

请先让神来扁斥我吧!请接受我的忏悔吧!我心方得稍安。

(说到这儿,这就有点儿象某些教徒,每天做了坏事儿后找神父去忏悔,换得内心安定,忏悔完了后又接着做坏事。)。

痛悔久久之后,偶才终得淡定,于是便有了下以下文字。

特别提示:以下文字与胸有关,而且是女人的胸,如果您有道德洁癖,请您绕道而行: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对女人的胸十分迷恋。

他在自己的《忏悔录》中表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未曾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正在对卢梭的这一思想如醍醐灌顶之时。

又见搜狐网站有如下一条,说是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一个“胸围与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话外音:怪不得《让子弹飞》的女主角赵铭,成为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导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为赵铭的是f杯。

而又更据说马云在看到这条信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查了淘宝网各种罩杯的销售量,而后以pew的离婚率为关键指数,辅以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迅速推演出离婚、再婚对于新房购买、装修、大宗电器采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后逐渐扩展出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淘宝宏观经济前瞻》,真真堪称为:中国最“胸”狠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此报告一出。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浮云!再也不敢当号称为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马云的研究成果尚不细表,话题已经跑得远啦。

且说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灵光乍现,茅塞顿开,(顺便提醒一下,偶的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储于大腿之中,所以偶尔痴人疯语,偏差事实,可以不予理会,当然这是后话)。

偶生生于马云的经济学干扰中,得出一条已被困惑许久的“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命题的真正结论,偶终于在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卢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后涕零,礼数是一定得有的'。

那就是。

且容我清清嗓子。

娓娓道来。

原来,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程度,是和胸的大小相关的!

胸大的女人,别指望有什么真正的异性友谊!

胸小点的女人,可能就存在有些暖昧的状态,似是而非。

胸平的女人,那恭喜你们,你们是真正的友谊了。

此结论一出。

李银河浮云!只好提前内退,告老还乡,回家种红薯!

偶的这一结论,就如同拨开云雾始见天,为多少困惑的男女,指明了方向,而且这个指数,清晰明了,简单易行,来不得半点含糊,掌握在如法王路易十五一般的眼中。

沾沾自喜中啊!一个伟大的结论产生了!一篇全新的博文诞生了!

可是,怎么就有点不适的感觉了尼?偶看了一下夹在腋下的体温计,啊呀!三十七度了啊!偶撤!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偶挣扎着悠悠的叹了口气,最后又补充了一句芸倒众生的话:“虽然做女人挺好的,而且挺好的女人,你无法一手掌握,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注:偶的结论,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如有偏差,实属正常,理论从来都是脱离实践的。

偶气着人,也是不会负责任的。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五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天,低气压使我有些憋气,只能懒懒的窝在沙发上看书。今天终于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心中有些感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了卢梭。卢梭先后做过学徒、仆役、音乐教师、剧作家、作家等,还学过数学、音乐、化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没有进过专业的高等学府,通过自学和请教朋友也能精通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旅行与深入的思考,成为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与文学家。

很多家长都早早的给孩子选择了以后发展的方向,我却不能苟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没必要非要在单行道上行走。所以,只要有条件孩子喜欢学又有精力学习的技能就让孩子学吧。孩子喜欢读的书也尽可能让孩子去读。

开卷有益,我始终认为孩子多读读书比多玩几局游戏要好得多。只要家长身先示范的引导,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去书店逛逛,到图书馆坐坐,每晚抱本书和孩子读读,讨论讨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事哪个职业,干什么工作是现在很多孩子都迷茫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大学课程的选择。非常赞同国外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其实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历史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素养。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想要在学术上走的远根本就不可能。卢梭之所以能在哲学、文学等方面有那么深的造诣,与他深厚的各科知识基础和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要急于考虑专业,打好文化基础是关键。

但是,我很难理解写出教育巨著《爱弥儿》的卢梭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选择。卢梭曾经有过五个孩子,全部被他送到了巴黎的育婴堂。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也许因为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许不满情人的教育水平底下,卢梭把孩子送给育婴堂抚养。但是我还是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这就像现在有好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教不好,送到贵族学校或者请个家教就好了。还有那些国内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认为是国内的教育太严压制了孩子的天性,送到国外接受自由的教育,自然而然就好了。可是,在国内家长眼前盯着老师天天看着都不能好好学习,到了国外家长鞭长莫及,任其自生自灭,缺乏自律的孩子怎么能发展好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方能教育好孩子啊!

不过,《爱弥儿》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专著。虽说以前读过,今天禁不住再次翻看,很有必要反复阅读。让孩子自然生长,在实践中学习,确实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啊!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六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忏悔录》,或者书名虽然不叫《忏悔录》,实际上也是《忏悔录》的东西。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忏悔录》(confession)confession这个词,它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经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罪过的,他就需要为自己的罪过来赎罪,来忏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洗清自己的罪过。它也可以转化为另外一层意思,通过确认、通过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转而颂扬上帝,转而颂扬神。

卢梭的《忏悔录》一开始就在谈自己干了哪些坏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祸于人,自己如何撒谎,但是他最后说来说去,好像想说的就是,就凭我敢把我干的脏事说出来,我比你们所有人都干净得多,何况我身上所有的坏的因素都是万恶的社会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这好像是卢梭的意思。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意思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他好像因为自己出身贵族,因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财富的最优越的环境,因而对俄罗斯的大地上苦难的社会底层、对于农奴阶层好像自己就抱有极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够摆脱种种沉重的痛苦和耻辱的感觉等等。

奥古斯丁《忏悔录》里面回忆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支配,自己干尽了很多很多的坏事,虽然有些坏事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也不是特别特别的糟糕。比如他在回忆里说,小时候和别的小伙伴老要去偷别人家的梨,并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长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却对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没有兴趣,只想去把别人家的梨弄来吃。这好像是非常纯粹的为了干坏事而干坏事,所以他想起来好像觉得这样的事非常能够证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险的倾向。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一:世界和时间共存世界是和时间共存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时间,没有创造世界之前,无所谓时间,上帝是在时间之外的。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二:永恒的现在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是人的主观感觉可以分成记忆、注意和期待。他最终还是认为,时间的延展、时间的伸展最终还是思想的一种伸展。

读卢梭忏悔录心得体会篇十七

“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忏悔录》。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一生有卢梭般的经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卢梭这样深刻地反思,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个民族都能够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这个民族就会更加独立、自强;如果一个国家能像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411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