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教案(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3:34:12
木兰诗的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1-06 13:34:12     小编:文锋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素。首先,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而又可操作。其次,教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此外,教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案的评价要科学准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的教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的教案篇二

皎洁的月光照在院子里,映到木兰的身上,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她独自在院子里织着衣服,也不知是为什么,她口中传出一声比一声沉重的叹息,甚至盖住了织布机的声音。

原来是因为皇上令每家派出一个男子参军,可是木兰家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的父亲已经年老了,这可怎么办呢?木兰一边织布,一边思索,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邻居王大娘今天起来的早,正想去东边集市买几条新鲜的鱼吃,因为他儿子要参军啦,提前给儿子补一补。木兰坐在院子里,若有所思,一动不动。

王大娘走上前问问木兰发什么愣,木兰抬起疲惫又忧愁的双眼淡淡地回答道:“没什么。”王大娘叹了一口气,说到:“我知道,你一定是因为征兵的事儿发愁呢!你要是个男儿就好了!”对呀!木兰心想,我可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啊!

木兰赶紧向王大娘道谢,马上回到屋里,剪下了她的长发,洗去了脸上的妆,穿上弟弟的衣服,站在铜镜前一端详,还真像个血性男儿。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已定,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去集市上买了打仗用的马匹和马具,与父母挥泪告别后,便踏上了为父从军的道路。

兵戈铁马,刀剑相碰,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一敌百,毫不畏惧,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凯旋,回家!

长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皇上在大堂当中召见了木兰和众将士。皇上注意到凯旋归来的木兰虽然一脸英气,却有几分女孩子的模样,心中不免疑惑。木兰泰然自诺,拒绝了天子的高官厚禄,只要了一匹千里马,快马加鞭回到故乡,想见见朝思暮想的亲人好友。

木兰诗的教案篇三

1、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谁说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说得很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啊?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数一数吧?(穆桂英、刘胡兰、江姐、萨切尔夫人、木兰……)。

导入: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1、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a字词。

注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

鸣啾啾戎机金柝阿姊著我旧时裳。

b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

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

4、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导入:《木兰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背过了吗?(背过了)那让我们一起背诵《木兰诗》。

师生一起背诵。

指名说。学生有可能会说: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我喜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前紧张的准备工作,而且读起来也很顺口。

我最喜欢“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能让人联想到木兰到底在想什么。

指名说。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描写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

“军中生活”一段确实写得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的确是传神之笔。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十几年的军中生活为什么只用了这短短的六句诗来描写呢?(学生思考,讨论。)。

指名说。

二、启发想象。

导入: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正因为是略写,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下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可以从木兰的女扮男装,从天气呀,地势呀,交战双方呀,多个方面展开想象。

(学生静思默想。)。

然后问:哪位同学愿意把想象出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说,老师作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三、交流讨论。

出示问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

指名说,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四、结束新课。

同学们,学了花木兰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说。

木兰诗的教案篇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简介]。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全诗分为六自然段:第一段写木兰经过焦虑和思考决定代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第三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第四段写木兰归来不受封赏。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情景。第六段以妙趣横生的比喻结尾。《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后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此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后期,在流传中可能有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持着民歌的情调。此诗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写成,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本诗的艺术成就:

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诗中木兰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又是一个挥动金戈、跃马疆场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自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凭自己高超的武艺和非凡的智慧,立下汗马功劳。在胜利归来后,又不贪图高官厚禄,甘心重返家园过平和的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敢顽强的人格精神,以及替父解忧、为国尽忠的爱国爱家精神。

叙事完整,剪裁得体。全文以时间为序,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进程进行编排,线索清晰,叙事完整。作者所反映的背景相当广阔,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年,从空间上说从家庭到战场,到朝廷,再到家庭。面对丰富的材料,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对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本诗对木兰从军的缘起、准备出征和思念亲人、辞赏还家等情节的描写比较细腻,而对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则一笔带过。作者如此剪裁意在突出表现木兰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使木兰的形象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使人感到木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叙事描写的手段也十分丰富。有对话描写,如木兰织布叹息后,实际上是以父女的对话而展开的;有特意的铺排渲染,如“东市”以下四句,接着“不闻”、“但闻”句又于叙事中兼及抒情,融情于事。有精炼概括的描写,如十年的征战生活;有细腻的场景行为描绘,如家人对木兰的欢迎和木兰归家后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情,意味深浓。同时,诗歌使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夸张、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另外,诗歌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几句一换韵,节奏明快而流畅,富有音乐的美感。

[注释]。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惟闻女叹息:惟,只。

愿为市鞍马:市,买。

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军机、军事。度,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强,有余。

愿驰千里足:千里足,指千里马。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著我旧时裳:著,穿。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傍地,贴着地面。走,跑。

[译诗]。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这首《古辞》是经过后代文人润饰的,比如“万里赴戎机”六句,对仗精工、词语遒丽,纯属律调,当是文人的手笔。又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制度。《乐府诗集》和《诗纪》还引到陈朝和尚智匠《古今乐录》的话,说“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韦元甫是唐朝人,死于大历六年,《古今乐录》不可能提到他,所引显然是唐朝人窜入的文字。我们不能根据这些话就断定《古辞》产生于唐朝。

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应该是北朝民歌。余冠英先生认为这诗的时代不会产生于“五胡乱华”以前,也不会产生在陈以后,“因为陈代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已经提到这诗的题目了。最可能的情形是事和诗都产生在后魏,因为后魏与‘蠕蠕’(即柔然)的战争和诗中的地名相合。”(见《乐计诗选》)。

诗先从木兰叹息写起,是为引出发问,再由木兰作答,带起木兰代父从军本事。这个开头,有北朝民歌套语的痕迹。

如《折杨柳枝歌》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这首则作“敕敕何力力”。余冠英先生认为“敕敕”、“唧唧”、“力力”都是叹息声。“当户织”三字看出木兰劳动妇女的本色。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她停机不织,在那里叹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两首诗的开头都一样,而且都提到“所思”、“所忆”。如果“所思”、“所忆”泛指所想的事情,那木兰明明想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什么她又说“女亦无所思”呢?可见“所思”、“所忆”当有特殊的含决。对照《折杨柳枝歌》,“所思”、“所忆”应该指女子所思念的情人。这种用法在汉乐府就有了,《古铙歌》十八曲中《有所思》一篇,“所思”就指诗中女主人所思念的人,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所思也指情人。至于“问女何所思”,究竟是谁在问?我们说,不一定有什么人问,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这种设为发问,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终于她下了决心,希望家里为她“市鞍马”,她要替父出征。

置办鞍马,写到东、西、南、北四市,似乎每市买一件东西,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然而这样写,却使人看到出征前繁忙准备、精心挑选,为木兰烘托行色。然后写出征。通过“旦辞”、“暮宿”、“黄河”、“黑山”,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又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又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从“万里赴戎机”至“壮士十年归”,这六句虽然是文人的增饰,却极概括精练。前二句总括行军,中二句月夜宿营,末二句写战争结束。“百战死”三字,内涵极丰,它概括了多少次的战斗!而“壮士十年归”不但对得工稳,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一句就转到木兰凯旋还朝。真是要言不烦,何等笔力!

从“归来见天子”至“送儿还故乡”,这里说木兰还朝,天子论功行赏,策勋至于十二转,赏赐比百千还要超过,极言木兰功大。大概天子还要给她尚书郎做,她拒绝了,所以有“木兰不用尚书郎”的话。她不想做官,表现木兰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这里附带要说明的是“送儿还故乡”一句“儿”字的含意。总观全篇,木兰自称多用“女”,或直称“木兰”,对其姊,自称“妹”,对其弟,自称“姊”,这里却自称“儿”。因为她这时仍是未卸戎装的“男性战士”。这个称谓也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老百姓见皇帝,往往自称“草民”,不象官员那样称“臣”。

从“爷娘闻女来”至“安能辩我是雄雌?”写木兰得胜还乡,全家人都高兴地迎接。爷娘相扶出郭、阿姊理妆、阿弟杀猪宰羊,准备为阿姊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充满了节日般的欢乐。然后掉转笔头写木兰。她回到自己阔别了十二年的小屋,梳妆打扮,重新开始了女孩儿的生活,这对她是那样新鲜而又那样亲切。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是民歌的复沓句法,“东阁”、“西阁”是为有变化,象《诗经》里重童叠句的换字一样。我们不可拘泥字面,机械理解。下面“出门看火伴”几句,木兰恢复了旧时妆束,但在伙伴眼里,她却是以新面目出现。这一戏剧性的场面,有很深的内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不觉联想到这位女英雄十二年中隐瞒性别代父从军的艰苦经历,而为之嗟叹不已。“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人认为这两句是互文。就是说,雄兔、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二者没有区别。但末二句又说“两兔傍地走”时,“安能辩我是雄雌”。看来“脚扑朔”、“眼迷离”确是雄兔、雌兔的区别,所以才有末二句。据生物学家的解释,将雄兔悬空提起时,它确是“脚扑朔”,躁动不安的,而雌兔则迷离双眼,显出胆怯的样子。这个解释,我觉得比较合理。这结尾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然而其着眼点并不在于设计出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在于通过朴素的叙述突出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她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是一个平凡而又崇高的形象。说她平凡,因为她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说她崇高,因为她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机智、勇敢的好品质,这从她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

这个故事产生在北朝,有它现实的基础。北朝战争的频繁,人民多习武,所以好勇尚武的精神非常突出。北朝妇女也有习武的,如《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那么木兰的形象就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并非向壁虚构的了。总的说,这个形象之所以感人,首先是由于故事内容的质朴、崇高,同时,它又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因此木兰形象又带有传奇色彩。木兰作为女子,转战十二年,得以生还,已属不易,何况还立了战功,而且还“策勋十二转”?这显然是浪漫夸张的手法,有传奇色彩。

木兰的形象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展示给我们的。先写木兰的忧虑和她代父从军的决心,这就揭示了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层层铺叙:她如何准备,如何出征,如何立功,如何还乡,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又涉及到选材的繁简和详略,本诗只想突出木兰从军的准备、出征沿途所见及还家后的情景,因此这些方面的描写极繁极详,而对她如何杀敌立功却从略,只在还朝策勋时以虚笔带过。在写法上,凡重点详写的部分,多用铺排。而这些铺排,很少对木兰形象的正面描写,更多的是从旁泻染陪衬,以烘托出木兰的形象,如开头借木兰的叙述,衬出愁怀,以后则借市鞍马烘托木兰行色;借正途环境气氛烘托木兰心理;借爷娘姊弟迎接的热烈气氛烘托木兰胜利归来;最后又借伙伴陪衬木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尤为点睛之笔,与篇首遥相呼应。这种写法,比起作者单调的平铺直叙来,其艺术感染力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刘熙载《艺概》说:“长篇宜横铺,不然则力单。”谢榛《四溟诗话》又说:“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馀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本色……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也。”这正是就从旁渲染铺叙而言。而铺叙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木兰诗》不愧是与《孔雀东南飞》前后媲美的佳什名篇。

木兰诗的教案篇五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木兰诗的教案篇六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的教案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小黑板挂图。

一、继续学习:

1、出示花木兰图片(穿战袍),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英勇善战。

2、出示花木兰图片(穿女装),你又觉得她如何?板书:文静俊美。

3、两个不同的花木兰,你喜欢哪一种?

4、课文中哪儿写了她英勇善战,哪儿写了她文静美?自己先在课文中找一找,(指名说)。

5、指导学习方法:你喜欢哪种花木兰,就去学习相应的部分,准备怎么学呢?(圈出重点字词、边读边想、和同桌讨论)。

二、自学课文。

1、喜欢花木兰英勇善战的同学介绍花木兰。

(1)你喜欢哪种花木兰?能介绍介绍吗?(指名读第3节,投影出示第3节一句文字)。

是呀,多么不容易呀,再来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木兰取得发赫赫战功,她到底取得了哪些战功呢?哪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

所以说,木兰出示:“在多年征战中,她为立下了赫赫战功”。

齐读这一节。

2、学习第四节:

(1)还有的同学喜欢文静俊美的花木兰,通过第四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面对女装的木兰,将士们会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木兰胜利回乡后……姑娘”

齐读。

3、学习第二节:

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呢?

你从哪知道的?(第二节)。

那还有什么原因呢?(板书:为国为家)。

指名读这一节。

齐读这一节。

这么勇敢的姑娘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呢?

指名说。(木兰对父亲说:

木兰对弟弟说:

木兰对妈妈说:

4、扩展练习:

此时此刻,我们一定也有话想对木兰说:

(小黑板出示)我想说:花木兰,你!

三、欣赏歌曲。

四、作业:

为国为家。

英勇善战文静俊美。

木兰诗的教案篇八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今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无意间我又阅读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故事说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既认识了这位英勇善战、文静俊美的女将军。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好多优点。她的智慧和勇气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用胆量和勇气去勇敢地面对,决不会知难而退。而且花木兰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我要向她学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争取做一个有礼貌、有文明、有知识,人见人爱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是高楼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车,非常方便快捷。学习中都是电脑点读机,简单易学。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木兰辞阅读心得体会范文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初次听见我们学校的大姐姐在学校活动中诵读这首《木兰辞》时,就被它朗朗上口的韵律、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回家后我从爸爸买的古诗词书籍中找到了这首《木兰辞》,缠着爸爸讲给我听,原来《木兰辞》讲述的是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因国家需要驱赶外患、征战戍边,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她弟弟又未成年,于是木兰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木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经过多年的征战获得了胜利,使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回朝后不愿在朝为官,只恳求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恢复原来在家时的本来面目,过上了平淡、安宁的田园生活。从此,我就喜爱上这位能为国分忧、文武双全,孝敬父辈、关爱手足,热爱生活、勤劳善良的女英雄。每当我诵读《木兰辞》时,眼前就浮现出花木兰那英姿飒爽、刚毅坚强的身影,又联想到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情景。多次诵读《木兰辞》后,我深深感到木兰在三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第一是她自强不息、刚毅坚强、心系民众、为国分忧的精神。木兰从小自强不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本领,在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不畏艰难,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十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广大民众能过上安定平和的日子,放弃亲情,不辞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终于凯旋而归。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刻苦认真的学习真本领,锻炼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二是她尊敬父辈、关爱手足的诚挚亲情。从文中看到国家需要戍边征兵,而木兰家父年老多病,没有长兄,弟弟又小,木兰坐在机杼前一阵阵的叹息,转而毅然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参军,为父解忧。又从文中“不闻爷娘唤女声,……”感受到木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我觉得从木兰的身上,我要做到尊敬老人,关心弟弟妹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大家都喜爱的人。第三是她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勤劳善良、不爱慕虚荣的生活态度。从木兰回家急切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也是爱梳妆打扮的女孩子。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木兰是一个不爱慕虚荣、追求名利的人。我觉得我也应做一个热爱生活、真真实实、健康快乐的人。

木兰诗的教案篇九

体会词的意境。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1.文学常识:

2.字词注音: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难辨。

1.叹。

2.替。

3.征。

4.战。

5.赏。

6.还。

7.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

教师小结:

作者邮箱: 。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一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写作能力。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从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善良、纯朴、机智、勇敢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简略,今天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情节进行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译。

(3)描写具体: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生进行片段改写,师巡视指导。

1、把改写情节相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组内互评,采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基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准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讨论写出推荐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励多表扬。

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行完整的改写,改写时注意详略的安排,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二

《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在诵读品味、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同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我采用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诗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我还运用鉴赏法,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鼓励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分明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木兰的形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都让他们独立研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知识。

多媒体课件(花木兰从军片段)、文言文词典。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小结。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五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木兰诗的教案篇十六

1、初步了解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理解诗歌详略安排的特点。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

重点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教学难点。

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教学。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620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