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科研论文(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3:47:05
核心科研论文(专业15篇)
时间:2023-11-06 13:47:05     小编:书香墨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挖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总结要全面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情况,尽量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描述。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心科研论文篇一

摘要:目的:讨论优质护理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施门诊优质服务以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实施门诊优质服务之前。结论:实施门诊优质服务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实施门诊优质服务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管能动性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简化、优化门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关键词:门诊;优质护理;护理满意。

优质护理不仅是改革与进步的必需品质,在进步的社会也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它强调给患者最用心、最优质、最温馨的护理服务,实现护理目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实施门诊优质护理前后两个月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xx年3月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至今,待优质服务状态进入平稳以后。选取的患者条件为,二十岁上且自愿接受调查,意识正常,对服务质量能进行客观评价,选取六百例,然后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一组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依然进行平常的医治流程,实验组进行优质服务治疗流程,两组患者的各种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评价情况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改善护理工作方式。

对每日门诊患者人流量进行统计便于了解每日人流量,让护理人员不间断轮班,保证每时每刻患者都能找到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每时每刻都能为患者解答问题,同时轮班便于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医务人员多可以保证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少。根据患者人数、就诊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门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参与工作,保证在门诊高峰期门诊护士依然可以为门诊患者提供专业、细心的护理服务。医院实行首问负责制,保证护理人员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门诊护士接诊到患者开始,护理人员就要负责对患者进行指导、建议,解决患者心中的疑问,安抚其焦虑的心理。门诊护理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护士上,使每个部门、每个门诊护士都可以明确了解和履行自己岗位职责,掌握工作重点、了解患者就诊流程,为门诊患者提供优质、细心、温馨的服务。门诊护士既要对患者进行专业护理和病情观察、记录,也要实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知道和告知患者病情,解答其不解之处,保证其心理、身体都恢复健康,为其提供便民服务。

1.2.2建设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改进、增加标识:在各个入口、出口设置醒目、明确的标识,确保患者能及时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时要贴出保证患者安全的标识,例如安全出口、禁止吸烟的标识。实施预约挂号:在网上、电话、现场都设置挂号处,方便患者及时、有效挂号;宣传指导挂号形式,推出各种政策促进预约质量,通过方便的方法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预约数量。改变工作站设置,每个专科门诊部都设置、配备一些常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便于对候诊患者的血压、体温、心率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进行优先救治,若候诊患者病情严重可以优先就诊,为患者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其他人性化服务,在各个采血点备一些糖果便于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发生低血糖等情况时食用,放些轻松愉快的音乐,用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

1.2.3建设优质化护理服务。

优化门诊就诊“绿色通道”,确保特需病员优先诊疗、优先住院、优先安排床位等六优先服务。优化网上、电话挂号服务,这样可以对就诊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流,避免患者排长队等候时间过长,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改变以往的排班模式:应用apn排班模式,使交接班次数减少,包干到组,责任到人。

1.3效果评价。

开展门诊优质服务以来,患者对医院的服务十分满意,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随着优质服务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因为优质服务的开展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对工作的热情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的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综合以往数据,从20xx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患者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三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20xx年度的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六,患者的满意度随着优质服务的'深入正在逐年提高,且至20xx年满意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三,20xx-20xx年度实施优质服务以来出现了理零投诉的情况。

3、结语。

在医院门诊优先、着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护理人员做出明确分工,强调患者至上的观点,为患者提供优质、温馨的门诊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门诊的满意值。通过开展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可以督促护理人员改正缺点,自己主动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了解、喜爱自己的工作,同时督促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细心、温馨、专业的护理服务。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可以增进患者和护士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值,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优质护理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使患者心情放松,护士热爱工作,提高了医治效率。激发了门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门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人员更好的配合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

核心科研论文篇二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强烈的科研意识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薄,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评职称,有些教师则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觉得能做些科研工作是在向“名师”迈进,有的则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科研是额外负担。

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在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差强人意。

在资料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获取科研信息资源,对互联网的利用基本只限于使用搜索引擎,对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使用。据调查,教师对收集来的资料,感到无从下手的比例为11.66%,采取拼接方式进行处理的比例为66.30%,能够熟练驾驭资料的比例仅为21.74%。

搞学术科研型必须抵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部分小学教师虽然知道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是对科研或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勇气。

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为科研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关系不直接,耗时长、见效慢、与学校当前相利益矛盾。有的学校领导则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

学校除上级行政部门布置任务外,很少安排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由于得不到重视,科研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便得不到保证,日常教学任务与科研发生矛盾,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无暇顾及科研。学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文献资料,没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协同研究的科研合力的科研氛围。

二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教师科研能力与小学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因素。

1.要树立从事科研的信心。

从事科研活动,要能忍受寂寞和挫折,磨炼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最初从事科研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避免直接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首先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信心。

2.要转变对科研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克服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了解各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学习,关注和收集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逐步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

第二,学校要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时,要增加科研的培训,鼓励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要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信息搜索素养,拓宽消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网站、教育类论坛、数字化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来获取科研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鉴别、筛选、利用和评价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辅导和自学方式,提高课题选择、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理论知识。

4.学校要改善科研环境。

第一,学校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尽量提供保障,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更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

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与奖金、福利、待遇等相结合,同时将科研与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等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评优挂钩,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第三,学校应多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以便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为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5.提倡“校本科研”策略。

门或年级组的作用,敦促每一位老师参与研究,加强教师的互助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琼、王恒.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类型:一项聚类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7)。

[2]林宇.福建省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报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7)。

[3]武向荣.教师科研绩效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6)。

核心科研论文篇三

【关键词定义】。

1、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2、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的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教学的另一方抛出问题解决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并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

【组内现状】。

1、封闭性提问多,开放性提问少。

2、随意性提问多,科学性、针对性提问少。

3、齐答个答多,引发幼儿讨论交流少。

4、急于让幼儿回答多,给予幼儿思考时间少。

5、问题数量多,高质量提问少。

6、重复提问多,有效追问少。

【研究阶段】。

1、2015年9月:调查组员需求、分析组员现状,制定专题研究工作计划;收集相关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个别和集体学习。

2、2015年10月: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层次水平进行学习和梳理。

3、2015年11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和梳理。

4、2015年12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实施要点进行学习和梳理。

【研究背景】。

l提高组内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l提高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问能力。

【研究目标】。

以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为载体,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设计与组织,逐渐提高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能力。

【研究手段】。

(1)理论学习,扎实基础。

(2)预设活动,加强实践。

(3)论证思路,验证策略。

【研究成果】。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一、关注提问的不同层次水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适切地使用。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提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分别是: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环节一: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知识水平)。

环节二:

提问1:谁来说说你怎么装的?你们都装完了吗?(知识水平)。

提问2: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没有成功?(分析水平)。

讨论:这些大石头之间有什么?(知识水平)这些空隙还可以装东西吗?(应用水平)怎样才能把这些空隙装满?(综合水平)。

环节三:

这个东西谁家用过?谁来说一说?(理解水平)。

案例一共运用到了其中的五种提问层次水平,但这五种层次水平的难易度也是层层递进的,曹老师也是根据实际进行恰当预设和运用的。知识水平的提问最简单,但在一次活动中也要控制好使用次数,不能滥用,尤其是大班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反映幼儿的理解水平,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提问,也是在幼儿对本次活动目标中说到的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隙的现象,体验合理安排和利用空间给生活带来便利的理解,从活动中的瓶子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及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知识、概念的应用情况。活动中的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的两种层次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大班幼儿是有挑战的,对目标的达成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二、关注提问的各种组织形式,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对幼儿理解活动内容和要求、有效参与活动过程均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研究,能让活动中的关键提问都成为”关键之处的点拨,问题之间的衔接、重点之处的强调、阻塞之处的疏通“.

案例一:蔬菜馆。

故事一:

教师:说说你选了什么菜?为什么选这种菜?

幼儿1:胡萝卜,吃了眼睛会亮亮的。

幼儿2:我选了西红柿,因为西红柿蛋炒饭很好吃。

教师:可以搭配其他菜吃。

幼儿3:青椒,青椒可以抗癌。

教师:这个菜有保健的作用。

故事一中,教师针对孩子们对蔬菜的选择及原因面向群体抛出问题,以个别。

邀请的形式请幼儿进行回答。孩子们在一个个陈述理由时,回顾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蔬菜种类,也对炒菜这一环节有了一个情景性的导入,一举多得。教师在邀请个别孩子回答后,还对每个孩子的回答做了合理有效的回应,提升了孩子们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如果以开火车的方式请幼儿回答,可能就会因为少了分析讨论而使一个关键提问的价值被埋没。

三、关注提问的实施要点,确保每个提问做到有效。

巧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是提问的关键。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有机整合。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故事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有沙子、大石头和小石子。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1:它们有的大有的小。

幼2: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颜色也不一样。

师:还有呢?

幼:它们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的小眼睛都很亮,发现了这三样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轻重都不同。

在故事一中,原本的提问是: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提问中,不难发现只是两个简单的提问,然而却显得有些嗦,而修改后的'提问: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关键提问,一是说出材料,二是说出它们的不同点。

总之,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提问艺术,能使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除了上述所列的提问实施要点,还有很多其他要点,如:难易适度、符合年龄特点,指向明确、紧扣目标,简洁清晰、语言精准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科研论文(二):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摘要。

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因此幼儿园作为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开展幼儿园责任感教育、促进幼儿责任感发展的任务。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班幼儿在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等责任感发展方面的问题。同时发现,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等问题。本研究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提出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等教师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教育策略。通过研究,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家庭教育中,现今4+2+1的家庭模式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超负荷“的包揽和娇惯,让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总是认为孩子还很小,做不了,做不好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许多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导致孩子们缺乏应具备的责任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来园随意迟到;同伴发生争执时,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同伴;收集的物品和调查表等总有孩子忘了拿来,甚至还有个别幼儿会说:”奶奶没有给我拿。“……种种现象表明幼儿缺乏责任意识,怎样来提高幼儿的责任感需要作为我们学前教育者眼前亟待改善的一项工作。

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它可以促使人去努力完善自我,可以促使人奋发上进。责任感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幼儿作为社会载体的一部分,良好的责任感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幼儿良好的责任感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今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而庞丽娟、姜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过失责任感外,在责任感的其他方面,4――5岁是幼儿责任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和梳理策略,提升中班幼儿的责任感。

二、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通过本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的基情调查、多维度宣传动员、科学设计活动方案等系列研究与实践,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探索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策略,全面和谐的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

2.研究内容。

(1)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调查。

(2)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以”我是小主人“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三班37位幼儿。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现有责任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调查,概括出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依据;对幼儿参与”我是小主人“后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幼儿的进步及有效措施。

(2)行动研究法:开展”我是小主人“实践研究活动,以幼儿行为与表现为研究素材,寻找对策,归纳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经验并积累资料。

(3)案例分析法:收集幼儿在参与”我是小主人“活动中产生责任感和付诸责任行为时的案例,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4)经验总结法:在开展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梳理总结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步骤。

1.研究时间:2014.6-----2015.5。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幼儿责任感养成和提升的理论,调查我班幼儿现有责任感的现状,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活动,实施方案,及时调整。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并撰写课题总结。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我是小主人“活动:它是一种载体,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是幼儿以”我是小主人“的角色参与各项提升责任感的活动。

2.幼儿自我责任感:是指幼儿作为个体的人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体现为:能够基本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了解自己在幼儿园的物品情况;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我管理意识,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3.幼儿他人责任感:幼儿个体作为同伴关系组成部分,对他人行为和现状预期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具体体现为:关心爱护班级同伴;做事眼中有他人;不打扰他人;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想法。

4.幼儿集体责任感:幼儿对所在集体中应做之事负责并尽力完成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具体表现为:了解班级是一个集体;爱护集体的物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合作;为集体争光。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责任感方面的现状,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情况,分析哪方面的责任感表现是现阶段薄弱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张《幼儿责任感调查表》,选取本园16位中班教师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调查后发现中班幼儿责任感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1.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在调查”幼儿是否能保管与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只有39%的幼儿能够做到自己整理物品。如在来园活动中,当孩子走进教室,脱外套的幼儿总会将外套随意放置或者直接给老师,想让生活老师帮助挂衣服、整理衣服,只有极少数幼儿会主动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挂好。由此可见,虽然到了中班但是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不强。

2.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调查中”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勇于承认错误。“一栏显示,能做到的幼儿只有29%,不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在平日的观察中也发现班级物品有损坏时,不少幼儿会跑来告诉老师哪个玩具坏了,可是在问到”是谁弄坏的?“”怎么弄坏的?“后,即使有的只是无意之失,也很少有幼儿会主动承担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幼儿自我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3.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调查表中可见,有49%的幼儿有时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更有30%的幼儿不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的确,班级中时常会听到有幼儿争吵的声音,”听我的“”听我的“”老师他不愿意和我玩“,不少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他人责任感。

4.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调查表中呈现我们班只有43%的幼儿能做到”在竞赛性游戏中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多数幼儿参加比赛活动时抱着游戏的心态和对活动结果不在乎的态度。还未形成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二)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责任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责任感培养情况,故只对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

调查结果均显示教师100%认同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日常教育中却出现和观念不同的多种表现。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应渗透于在一日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教师多关注幼儿的认知和技能发展,忽视了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学习活动中教师多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运动活动中则更关注幼儿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活动中关注生活能力的提升,游戏活动中关注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对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较为忽视。

2.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

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的教师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感,一般会选用故事熏陶、谈话活动、个案讨论等载体进行,这种方式多为口头教育,而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在行动中学习“,所以,在集体教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责任感,但并不是最适宜的教育方式。

3.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

如有的教师在开放问题中写道:”我们知道责任感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但是一日环节非常紧凑,孩子的慢动作和我们紧凑的节奏形成的矛盾,我们有时候会妥协后者,在教育行动中忽视了“.如在区角活动的整理环节中,到了活动结束的时间,部分幼儿的活动材料仍然没有整理好,教师为了能更快的进入下一个活动,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代劳幼儿快速整理掉物品,或者由生活老师代为整理,这种行为直接剥脱了幼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

(三)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

1.”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

图1:整理小能手提示卡。

生活小主人。聚焦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开展生活小主人活动,鼓励幼儿从来园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得到进步的孩子就能得到生活小主人的称号。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班级中设置了”整理小能手“称号,通过鼓励让幼儿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培养幼儿的个人责任感。如图1所示,在”整理小能手“提示卡中,图文并茂呈现”整理小能手“需要做的整理工作,提示幼儿及时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运动小主人。聚焦幼儿的健康体质和在运动中的意志品质,我们每天还会选出运动小达人,如坚持攀爬到最高峰的幼儿,摔倒了还能坚持运动的幼儿等。运动小达人们能在排队时做火车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而且可以做操时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做操。

游戏小主人。聚焦幼儿游戏中的规则践行、主动交往等行为,在游戏分享时选出今天的游戏小达人。今天你遵守班级的游戏规则了吗?今天你有没有对伙伴说说好听的话?和小伙伴分享玩具了吗?孩子的心里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游戏小达人。游戏小达人们能享受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回家玩一个晚上的权利;可以在游戏前拥有选择场地和材料的优先权。

学习小主人。聚焦幼儿在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中的兴趣和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之后,由孩子们选出学习小达人。学习小达人们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午餐,或者首先使用最新的美工材料。

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树立成长观,强化行为养成,提高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2.”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

图2:值日生公示栏。

”三五成群“来值日,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秉着人人有机会并且合理分配组合的原则。我们商定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都由八名幼儿参与值日生工作,并在值日生展板中公示值日生人员,并且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就确保了人人参与,如图2所示。值日生们在周一来园后先要对全班幼儿进行上岗承诺再进行正常履职,这样原本对同伴、对班级关注极少的小朋友也热情了起来。”值日生“让每个孩子主动了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做班级小主人的机会。

画面的呈现,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4:卫生管理员。

图3:小小气象员。

”一本正经“来交接,引导幼儿延续责任。周五放学前就是每周的值日生述职与交接的时间。值日生们说说一周以来的心得,可以是高兴的,也可以是困惑的,让同伴知道他们的劳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由本周值日生向下一周的值日生移交工作卡和任务卡,下周值日生需要在周末对任务卡的内容进行学习练习。

3.”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

研目标,分任务,感知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开展前应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为全班幼儿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目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时,尽量给每个幼儿分派一个任务,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如:幼儿园开展的”小青蛙讲故事“比赛活动中,每位幼儿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只要讲故事本领够大都有机会代表班级去比赛。活动中,讲好故事就是我们大家努力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能为班级争得荣誉。在讲一讲、比一比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

图6:表彰展板。

明载体、巧激励,在合作中感受集体荣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选择适合的活动载体,并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和鼓励幼儿,帮助幼儿萌发集体责任感,达到集体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如,在幼儿园开展的”纸袋大变身“活动,请每位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纸袋进行创作,最后和平行班级的伙伴比一比,看看哪个班级的宝贝参与人数多,作品呈现好。活动中”参与多,作品好“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制作纸袋并且制作精美才能胜利。通过活动前的激励,活动后的奖励,让幼儿在团结和谐、活泼有序的活动中萌发进一步集体责任感,并且教师及时在表彰栏中给共同目标努力的幼儿表扬,如图6所示。

重体验,少介入,在实践中深化集体责任意识。体验是提升幼儿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如在即将举行”升旗仪式“活动前,我给幼儿观看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孩子们对解放军叔叔们神气又整齐的步伐佩服不已,产生了我们班级主持升旗仪式的时候也要这样神气的想法。那怎么踏步才能整齐和神气呢?教师抛出问题后,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与探索,从踏步神气――统一姿势――喊出口令。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但萌发了集体责任感,并且为我们班级的集体荣誉而努力着。

”我为班级添光彩“特色活动采用阶段活动机制即定期与不定期交叉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体现在班级长效活动中、年龄段相关活动中、幼儿园大型活动中。集体责任感是在班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萌发集体责任感。

四、研究的成效。

1、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来园迟到的幼儿已经从部分减少到个别;班级中的吵闹声少了,孩子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着愉快的情绪;而且也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了解到幼儿在家里也开始自觉地整理玩具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最近一次的早操比赛,为了能得到流动红旗,那天,爱漂亮的几个妹妹小朋友放弃了每天穿得皮鞋选择了运动鞋,几个平时偷懒的小家伙最近做操时都比以前态度认真、动作到位多了,让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拥有的集体荣誉感所感动。

2、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通过对一些参考文献的研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带领幼儿开展各种社会获得,逐渐形成了大教育观的意识,日常更善于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日常的指导也更凸显观察和支持,懂得使用各种方法记录幼儿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分析与思考,提出更有效地支持策略。

五、后续思考。

1、以社会活动为拓展,争做社会小主人。整合我园为方松街道家庭型志愿者实践活动基地这一资源,宣传与动员孩子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如”环保小先锋“垃圾分类入户宣传、”阿奈特在行动"交通文明小指挥项目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真正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主动参与履行责任的实践中,形成相应的责任感。

2、持续提升幼儿责任感,做好幼小衔接。考虑到孩子们即将升入大班,幼小衔接无疑是家长与教师必须帮助幼儿做好的一项工作。责任意识强的幼儿往往在行为习惯与学习常规上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入小学后在学习、完成任务、做作业等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积极。所以怎样在大班时期让幼儿继续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马上需要面临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5]杨希文。基于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学理论的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

核心科研论文篇四

幼儿科研论文(一):关注大班幼儿经验与水平,优化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关键词定义】

1、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2、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的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教学的另一方抛出问题解决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并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

【组内现状】

1、封闭性提问多,开放性提问少。

2、随意性提问多,科学性、针对性提问少。

3、齐答个答多,引发幼儿讨论交流少。

4、急于让幼儿回答多,给予幼儿思考时间少。

5、问题数量多,高质量提问少。

6、重复提问多,有效追问少。

【研究阶段】

1、9月:调查组员需求、分析组员现状,制定专题研究工作计划;收集相关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个别和集体学习。

2、月: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层次水平进行学习和梳理。

3、年11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和梳理。

4、2015年12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实施要点进行学习和梳理。

【研究背景】

l提高组内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l提高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问能力

【研究目标】

以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为载体,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设计与组织,逐渐提高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能力。

【研究手段】

(1)理论学习,扎实基础

(2)预设活动,加强实践

(3)论证思路,验证策略

【研究成果】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一、关注提问的不同层次水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适切地使用。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提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分别是: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环节一: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知识水平)

环节二:

提问1:谁来说说你怎么装的?你们都装完了吗?(知识水平)

提问2: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没有成功?(分析水平)

讨论:这些大石头之间有什么?(知识水平)这些空隙还可以装东西吗?(应用水平)怎样才能把这些空隙装满?(综合水平)

环节三:

这个东西谁家用过?谁来说一说?(理解水平)

案例一共运用到了其中的五种提问层次水平,但这五种层次水平的难易度也是层层递进的,曹老师也是根据实际进行恰当预设和运用的。知识水平的提问最简单,但在一次活动中也要控制好使用次数,不能滥用,尤其是大班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反映幼儿的理解水平,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提问,也是在幼儿对本次活动目标中说到的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隙的现象,体验合理安排和利用空间给生活带来便利的理解,从活动中的瓶子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及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知识、概念的应用情况。活动中的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的两种层次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大班幼儿是有挑战的,对目标的达成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二、关注提问的各种组织形式,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对幼儿理解活动内容和要求、有效参与活动过程均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研究,能让活动中的关键提问都成为“关键之处的点拨,问题之间的衔接、重点之处的强调、阻塞之处的疏通”.

案例一:蔬菜馆

故事一:

教师:说说你选了什么菜?为什么选这种菜?

幼儿1:胡萝卜,吃了眼睛会亮亮的。

幼儿2:我选了西红柿,因为西红柿蛋炒饭很好吃

教师:可以搭配其他菜吃。

幼儿3:青椒,青椒可以抗癌。

教师:这个菜有保健的作用。

故事一中,教师针对孩子们对蔬菜的选择及原因面向群体抛出问题,以个别

邀请的形式请幼儿进行回答。孩子们在一个个陈述理由时,回顾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蔬菜种类,也对炒菜这一环节有了一个情景性的导入,一举多得。教师在邀请个别孩子回答后,还对每个孩子的回答做了合理有效的回应,提升了孩子们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如果以开火车的方式请幼儿回答,可能就会因为少了分析讨论而使一个关键提问的价值被埋没。

三、关注提问的实施要点,确保每个提问做到有效。

巧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是提问的关键。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有机整合。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故事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有沙子、大石头和小石子。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1:它们有的大有的小。

幼2: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颜色也不一样。

师:还有呢?

幼:它们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的小眼睛都很亮,发现了这三样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轻重都不同。

在故事一中,原本的提问是: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提问中,不难发现只是两个简单的提问,然而却显得有些嗦,而修改后的'提问: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关键提问,一是说出材料,二是说出它们的不同点。

总之,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提问艺术,能使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除了上述所列的提问实施要点,还有很多其他要点,如:难易适度、符合年龄特点,指向明确、紧扣目标,简洁清晰、语言精准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科研论文(二):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摘要

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因此幼儿园作为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开展幼儿园责任感教育、促进幼儿责任感发展的任务。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班幼儿在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等责任感发展方面的问题。同时发现,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等问题。本研究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提出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等教师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教育策略。通过研究,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家庭教育中,现今4+2+1的家庭模式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超负荷”的包揽和娇惯,让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总是认为孩子还很小,做不了,做不好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许多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导致孩子们缺乏应具备的责任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来园随意迟到;同伴发生争执时,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同伴;收集的物品和调查表等总有孩子忘了拿来,甚至还有个别幼儿会说:“奶奶没有给我拿。”……种种现象表明幼儿缺乏责任意识,怎样来提高幼儿的责任感需要作为我们学前教育者眼前亟待改善的一项工作。

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它可以促使人去努力完善自我,可以促使人奋发上进。责任感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幼儿作为社会载体的一部分,良好的责任感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幼儿良好的责任感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今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而庞丽娟、姜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过失责任感外,在责任感的其他方面,4――5岁是幼儿责任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和梳理策略,提升中班幼儿的责任感。

二、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通过本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的基情调查、多维度宣传动员、科学设计活动方案等系列研究与实践,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探索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策略,全面和谐的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

2.研究内容

(1)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调查

(2)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以“我是小主人”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三班37位幼儿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现有责任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调查,概括出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依据;对幼儿参与“我是小主人”后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幼儿的进步及有效措施。

(2)行动研究法:开展“我是小主人”实践研究活动,以幼儿行为与表现为研究素材,寻找对策,归纳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经验并积累资料。

(3)案例分析法:收集幼儿在参与“我是小主人”活动中产生责任感和付诸责任行为时的案例,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4)经验总结法:在开展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梳理总结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步骤

1.研究时间:.6-----2015.5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幼儿责任感养成和提升的理论,调查我班幼儿现有责任感的现状,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活动,实施方案,及时调整。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并撰写课题总结。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我是小主人”活动:它是一种载体,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是幼儿以“我是小主人”的角色参与各项提升责任感的活动。

2.幼儿自我责任感:是指幼儿作为个体的人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体现为:能够基本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了解自己在幼儿园的物品情况;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我管理意识,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3.幼儿他人责任感:幼儿个体作为同伴关系组成部分,对他人行为和现状预期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具体体现为:关心爱护班级同伴;做事眼中有他人;不打扰他人;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想法。

4.幼儿集体责任感:幼儿对所在集体中应做之事负责并尽力完成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具体表现为:了解班级是一个集体;爱护集体的物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合作;为集体争光。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责任感方面的现状,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情况,分析哪方面的责任感表现是现阶段薄弱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张《幼儿责任感调查表》,选取本园16位中班教师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调查后发现中班幼儿责任感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1.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在调查“幼儿是否能保管与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只有39%的幼儿能够做到自己整理物品。如在来园活动中,当孩子走进教室,脱外套的幼儿总会将外套随意放置或者直接给老师,想让生活老师帮助挂衣服、整理衣服,只有极少数幼儿会主动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挂好。由此可见,虽然到了中班但是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不强。

2.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调查中“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勇于承认错误。”一栏显示,能做到的幼儿只有29%,不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在平日的观察中也发现班级物品有损坏时,不少幼儿会跑来告诉老师哪个玩具坏了,可是在问到“是谁弄坏的?”“怎么弄坏的?”后,即使有的只是无意之失,也很少有幼儿会主动承担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幼儿自我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3.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调查表中可见,有49%的幼儿有时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更有30%的幼儿不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的确,班级中时常会听到有幼儿争吵的声音,“听我的”“听我的”“老师他不愿意和我玩”,不少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他人责任感。

4.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调查表中呈现我们班只有43%的幼儿能做到“在竞赛性游戏中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多数幼儿参加比赛活动时抱着游戏的心态和对活动结果不在乎的态度。还未形成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二)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责任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责任感培养情况,故只对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

调查结果均显示教师100%认同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日常教育中却出现和观念不同的多种表现。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应渗透于在一日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教师多关注幼儿的认知和技能发展,忽视了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学习活动中教师多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运动活动中则更关注幼儿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活动中关注生活能力的提升,游戏活动中关注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对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较为忽视。

2.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

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的教师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感,一般会选用故事熏陶、谈话活动、个案讨论等载体进行,这种方式多为口头教育,而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在行动中学习”,所以,在集体教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责任感,但并不是最适宜的教育方式。

3.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

如有的教师在开放问题中写道:“我们知道责任感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但是一日环节非常紧凑,孩子的慢动作和我们紧凑的节奏形成的矛盾,我们有时候会妥协后者,在教育行动中忽视了”.如在区角活动的整理环节中,到了活动结束的时间,部分幼儿的活动材料仍然没有整理好,教师为了能更快的进入下一个活动,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代劳幼儿快速整理掉物品,或者由生活老师代为整理,这种行为直接剥脱了幼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

(三)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

1.“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

图1:整理小能手提示卡

生活小主人。聚焦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开展生活小主人活动,鼓励幼儿从来园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得到进步的孩子就能得到生活小主人的称号。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班级中设置了“整理小能手”称号,通过鼓励让幼儿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培养幼儿的个人责任感。如图1所示,在“整理小能手”提示卡中,图文并茂呈现“整理小能手”需要做的整理工作,提示幼儿及时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运动小主人。聚焦幼儿的健康体质和在运动中的意志品质,我们每天还会选出运动小达人,如坚持攀爬到最高峰的幼儿,摔倒了还能坚持运动的幼儿等。运动小达人们能在排队时做火车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而且可以做操时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做操。

游戏小主人。聚焦幼儿游戏中的规则践行、主动交往等行为,在游戏分享时选出今天的游戏小达人。今天你遵守班级的游戏规则了吗?今天你有没有对伙伴说说好听的话?和小伙伴分享玩具了吗?孩子的心里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游戏小达人。游戏小达人们能享受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回家玩一个晚上的权利;可以在游戏前拥有选择场地和材料的优先权。

学习小主人。聚焦幼儿在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中的兴趣和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之后,由孩子们选出学习小达人。学习小达人们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午餐,或者首先使用最新的美工材料。

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树立成长观,强化行为养成,提高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2.“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

图2:值日生公示栏

“三五成群”来值日,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秉着人人有机会并且合理分配组合的原则。我们商定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都由八名幼儿参与值日生工作,并在值日生展板中公示值日生人员,并且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就确保了人人参与,如图2所示。值日生们在周一来园后先要对全班幼儿进行上岗承诺再进行正常履职,这样原本对同伴、对班级关注极少的小朋友也热情了起来。“值日生”让每个孩子主动了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做班级小主人的机会。

画面的呈现,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4:卫生管理员

图3:小小气象员

“一本正经”来交接,引导幼儿延续责任。周五放学前就是每周的值日生述职与交接的时间。值日生们说说一周以来的心得,可以是高兴的,也可以是困惑的,让同伴知道他们的劳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由本周值日生向下一周的值日生移交工作卡和任务卡,下周值日生需要在周末对任务卡的内容进行学习练习。

3.“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

研目标,分任务,感知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开展前应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为全班幼儿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目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时,尽量给每个幼儿分派一个任务,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如:幼儿园开展的“小青蛙讲故事”比赛活动中,每位幼儿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只要讲故事本领够大都有机会代表班级去比赛。活动中,讲好故事就是我们大家努力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能为班级争得荣誉。在讲一讲、比一比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

图6:表彰展板

明载体、巧激励,在合作中感受集体荣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选择适合的活动载体,并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和鼓励幼儿,帮助幼儿萌发集体责任感,达到集体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如,在幼儿园开展的“纸袋大变身”活动,请每位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纸袋进行创作,最后和平行班级的伙伴比一比,看看哪个班级的宝贝参与人数多,作品呈现好。活动中“参与多,作品好”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制作纸袋并且制作精美才能胜利。通过活动前的激励,活动后的奖励,让幼儿在团结和谐、活泼有序的活动中萌发进一步集体责任感,并且教师及时在表彰栏中给共同目标努力的幼儿表扬,如图6所示。

重体验,少介入,在实践中深化集体责任意识。体验是提升幼儿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如在即将举行“升旗仪式”活动前,我给幼儿观看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孩子们对解放军叔叔们神气又整齐的步伐佩服不已,产生了我们班级主持升旗仪式的时候也要这样神气的想法。那怎么踏步才能整齐和神气呢?教师抛出问题后,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与探索,从踏步神气――统一姿势――喊出口令。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但萌发了集体责任感,并且为我们班级的集体荣誉而努力着。

“我为班级添光彩”特色活动采用阶段活动机制即定期与不定期交叉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体现在班级长效活动中、年龄段相关活动中、幼儿园大型活动中。集体责任感是在班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萌发集体责任感。

四、研究的成效

1、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来园迟到的幼儿已经从部分减少到个别;班级中的吵闹声少了,孩子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着愉快的情绪;而且也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了解到幼儿在家里也开始自觉地整理玩具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最近一次的早操比赛,为了能得到流动红旗,那天,爱漂亮的几个妹妹小朋友放弃了每天穿得皮鞋选择了运动鞋,几个平时偷懒的小家伙最近做操时都比以前态度认真、动作到位多了,让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拥有的集体荣誉感所感动。

2、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通过对一些参考文献的研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带领幼儿开展各种社会获得,逐渐形成了大教育观的意识,日常更善于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日常的指导也更凸显观察和支持,懂得使用各种方法记录幼儿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分析与思考,提出更有效地支持策略。

五、后续思考

1、以社会活动为拓展,争做社会小主人。整合我园为方松街道家庭型志愿者实践活动基地这一资源,宣传与动员孩子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如“环保小先锋”垃圾分类入户宣传、“阿奈特在行动”交通文明小指挥项目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真正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主动参与履行责任的实践中,形成相应的责任感。

2、持续提升幼儿责任感,做好幼小衔接。考虑到孩子们即将升入大班,幼小衔接无疑是家长与教师必须帮助幼儿做好的一项工作。责任意识强的幼儿往往在行为习惯与学习常规上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入小学后在学习、完成任务、做作业等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积极。所以怎样在大班时期让幼儿继续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马上需要面临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5]杨希文。基于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学理论的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

核心科研论文篇五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而且市场竞争也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去适应市场需求[1]。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全面履行护士职责和任务,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把时间还给护士,还护士给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满足患者之所需的主动护理服务。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中,从中我有如下体会与大家起分享。

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工作是集知识、才能、爱心、责任、礼仪于一体的技术性服务职业[2]。护理服务理念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的理性认识,全新的服务理念能改变护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期间,在护理部的带领下,护士长多次组织科室护理成员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文件,会议精神以及我院护理部的活动实施方案,统一认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不仅仅是做生活护理的错误认识。优质护理服务让患者每天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这一工作模式下,改变了重技术、轻基础,重医嘱、轻护理的工作现状,实施了新的整体护理模式[3]。改变了以往的功能制护理为责任制护理,责任制护理不仅从疾病的需要方面提供单纯的护理,还从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作为服务的模式进行疾病的治疗,把护理服务做到更优质化。

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首先,要求护士着装标准整洁,精神饱满,表情亲切,态度和蔼,言语轻柔,动作轻稳。做到接待患者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巡视病房要有咨询声。我科以手术患者为主,更加需要温馨、体贴的关怀,经常的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术后恢复状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修养,细节体现关爱,日常护理中护士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都是对患者的安慰,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务实基础护理,细化服务流程

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结合患者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开展满足疾病治疗、康复需要和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的护理。当我第一次听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及“零陪护护理”精神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无助、惆怅,还有更多的不理解与难以接受,但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在护士长的带领学习下我开始从一开始的排斥到顺从到欣慰的接受。开始的排斥是:让我去给病人洗头、洗脚、倒尿做这些让我难以接受,顺从:这是工作,我不得不做。但慢慢做来让我欣慰的接受,因为我从中体会到生活护理的学问,从服务中得到病人的感谢和赞扬,体会到了职业的价值。端正为患者服务的态度,提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向高年资的老师请教经验,在它们的指导下掌握洗头、洗脚、翻身、扣背等基础护理的技巧,从中也学到了如何通过生活护理去观察病情。其实,只要愿意去学,愿意去做,总能把事情做好。每每做来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肯定,让我充满自信与欣慰。

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我们科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积极学习卫生部下发的三个文件,严格要求人人过关。通过组织学习,学习沟通技巧,达到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使沟通贯穿于护理服务的始终。积极主动的向患者介绍自己,会微笑的向患者及家属打招呼,会偶尔和病人或家属开开小玩笑,在做各项基础护理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这么做对患者有什么好处,用自己的方式感染他们,让他们放松心情,相互之间得到更多的理解与互助。

从“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后,责任制护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病人。从新病人的入院介绍、饮食指导、到住院期间的用药指导、术前宣教、术后指导、再到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等等。通过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宣教,让病人住院有所收获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工作有效顺利进行得到满足。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宣教时,理论方面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沟通起来还是需要随机应变,病房里形形色色的病人家属都有,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同,当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有所误解及不理解时,我们应该更多的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良好的态度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交流的成败。这也正是体现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体会与思考

真正落实了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心中有患者,从护理评估到计划,实施能够始终围绕患者的需求。

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护士给患者不仅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而且还把每一位患者的问题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每一位护士都能通过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自身护理能力,锻炼了沟通技能,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患者的肯定。

病房环境得到改善:由于责任护士不断巡视,随时整理床单元。有效督导陪护人员,使得病房更加整洁、舒适、有序、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修养环境。

患者满意度提高:责任护士分床到护,责任分工明确,与患者接触更加紧密,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我们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也得到患者的好评,但同时我们还存在的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用心将工作做更好,不断完善,深化优质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主动、全面、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

核心科研论文篇六

1.进一步完善规范压疮管理。

合要求不予申报,特殊情况另作考虑;申报后如发生院内压疮应严格审核,实行床边查房制(查房人员为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基护组长或副组长),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属于不可避免因素,否则予以责任追究。

(2)进一步规范了压疮资料整理:按月收集,每月有汇总分析,年底汇总装订成册。

(3)进一步推广使用了预防治疗压疮的新型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对压疮预防的认识及处理技能,减少院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压疮的治疗效果。

(4)组织了床边护理查房及压疮会诊。

2.对小组成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的伤口护理知识培训;同时在全院范围内举行了伤口护理知识普及培训。

3.及时向临床科收集有关伤口护理方面信息如文字资料、图片信息室传播。

4.负责监督、指导全院临床科室伤口护理工作,提高了我院伤口护理质量。

5.及时进行了工作反馈与总结,不断改进工作。

存在的不足:

1.没有建立健全全院伤口管理组织网络体系。

2.没有培养伤口专科护士。

3.图片资料搜集不完整。

核心科研论文篇七

在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于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大学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幵始一段新的人生!

核心科研论文篇八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教学活动;提问。

【关键词定义】。

1、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2、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的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教学的另一方抛出问题解决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并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

【组内现状】。

1、封闭性提问多,开放性提问少。

2、随意性提问多,科学性、针对性提问少。

3、齐答个答多,引发幼儿讨论交流少。

4、急于让幼儿回答多,给予幼儿思考时间少。

5、问题数量多,高质量提问少。

6、重复提问多,有效追问少。

【研究阶段】。

1、20xx年9月:调查组员需求、分析组员现状,制定专题研究工作计划;收集相关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个别和集体学习。

2、20xx年10月: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层次水平进行学习和梳理。

3、20xx年11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和梳理。

4、20xx年12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实施要点进行学习和梳理。

【研究背景】。

l提高组内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l提高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问能力。

【研究目标】。

以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为载体,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设计与组织,逐渐提高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能力。

【研究手段】。

(1)理论学习,扎实基础。

(2)预设活动,加强实践。

(3)论证思路,验证策略。

【研究成果】。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一、关注提问的不同层次水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适切地使用。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提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分别是: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环节一: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知识水平)。

环节二:

提问1:谁来说说你怎么装的?你们都装完了吗?(知识水平)。

提问2: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没有成功?(分析水平)。

讨论:这些大石头之间有什么?(知识水平)这些空隙还可以装东西吗?(应用水平)怎样才能把这些空隙装满?(综合水平)。

环节三:

这个东西谁家用过?谁来说一说?(理解水平)。

案例一共运用到了其中的五种提问层次水平,但这五种层次水平的难易度也是层层递进的,曹老师也是根据实际进行恰当预设和运用的。知识水平的提问最简单,但在一次活动中也要控制好使用次数,不能滥用,尤其是大班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反映幼儿的理解水平,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提问,也是在幼儿对本次活动目标中说到的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隙的现象,体验合理安排和利用空间给生活带来便利的理解,从活动中的瓶子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及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知识、概念的应用情况。活动中的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的两种层次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大班幼儿是有挑战的,对目标的达成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二、关注提问的各种组织形式,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对幼儿理解活动内容和要求、有效参与活动过程均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研究,能让活动中的关键提问都成为“关键之处的点拨,问题之间的衔接、重点之处的强调、阻塞之处的疏通”.

案例一:蔬菜馆。

故事一:

教师:说说你选了什么菜?为什么选这种菜?

幼儿1:胡萝卜,吃了眼睛会亮亮的。

幼儿2:我选了西红柿,因为西红柿蛋炒饭很好吃。

教师:可以搭配其他菜吃。

幼儿3:青椒,青椒可以抗癌。

教师:这个菜有保健的作用。

故事一中,教师针对孩子们对蔬菜的选择及原因面向群体抛出问题,以个别。

邀请的形式请幼儿进行回答。孩子们在一个个陈述理由时,回顾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蔬菜种类,也对炒菜这一环节有了一个情景性的导入,一举多得。教师在邀请个别孩子回答后,还对每个孩子的回答做了合理有效的回应,提升了孩子们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如果以开火车的方式请幼儿回答,可能就会因为少了分析讨论而使一个关键提问的价值被埋没。

三、关注提问的实施要点,确保每个提问做到有效。

巧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是提问的关键。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有机整合。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故事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有沙子、大石头和小石子。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1:它们有的大有的小。

幼2: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颜色也不一样。

师:还有呢?

幼:它们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的小眼睛都很亮,发现了这三样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轻重都不同。

在故事一中,原本的提问是: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提问中,不难发现只是两个简单的提问,然而却显得有些啰嗦,而修改后的提问: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关键提问,一是说出材料,二是说出它们的不同点。

总之,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提问艺术,能使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除了上述所列的提问实施要点,还有很多其他要点,如:难易适度、符合年龄特点,指向明确、紧扣目标,简洁清晰、语言精准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核心科研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幼儿园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多样性,以培养适应幼儿园需要的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科研素质

对幼儿教师科研素质的再度重视,源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直接动因并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而是幼儿园自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是对“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新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同,也是教研理念从传统学术性研究到现代实践性研究的转变。

一、幼儿教师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高专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最主要的来源地,有责任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打造他们的科研素质,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指向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一)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观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教育理论也被大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理论也从“对科学教育的崇拜到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再是没有批判的将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都当做“先进理念”顶礼膜拜,而是要去研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的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适应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课程。而这些必须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和反思,去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而不是让幼儿教师按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去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

(二)新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从后现代视角,早期教育机构的优劣已从质量话语——客观统一的质量标准到意义生成话语——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通过观察、纪录、对话、解释、反思等研究手段,深入地把握每个儿童,选择适宜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的活动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生成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嘲没有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教学有意义的。

(三)园本教研的新要求

园本研究是基于本园的实际,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境,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所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并与研究共同体一起构建一种多样性、平等性、批评性和境遇性的对话文化。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研究,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有意义。它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而不是个别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研不是幼儿教师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每个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教育科研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素养之一。

二、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借鉴。他们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特别是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学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据对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地学习过学前教育科研方。目前开设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院校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譬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多量化研究、少质的研究,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课程评价上多采用笔试考查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识记程度,等等。这些影响了教学的效益,成为制约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要向纵深发展,必然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幼儿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课堂中,而且要改革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评价培养成效的标准。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把培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所需要的合格教师作为培养目标,本无可厚非。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既应区别于中专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线幼儿教师,也应区别干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一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建议高职高专把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早教机构和幼儿园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初步研究能力”定语的加入,既高于中幼的培养目标,又低于本科的培养目标,切合高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有利于制订教学计划,把科研素质列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结构中,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落实在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前教育科研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幼儿园园本研究的需要、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本科院校前教育科研方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和教学要求的降低。

幼儿园园本研究最迫切的需要是幼儿教师会观察、纪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性智慧,成为研究性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因此,“在未来,质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研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时不可能脱离背景,任何问题都跟该问题有关联的各种生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的自然主义的探究方式、描述性的叙述方式、解释性的研究理念和人性化的研究过程特征与学前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敏感性、动态性和独特性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重视。嘲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做质的研究。她们大多有高中文科的学习背景、女性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她们“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她们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在目前出版的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中,适合的较少。以科学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的杨世诚主编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为例,只有4节内容介绍了观察法、教育叙事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仅仅用了27页的篇幅,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一。此教材还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配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的刘晶波主编的前教育研究方法用了7章(共14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质的研究,罗列了常用的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作为教材。但仅仅依赖于此还不够,还需要参考大量的书籍资料。譬如,在学习纪录法时,可以参考己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己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这两本书。

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园本研究,在给幼儿教师做专业引领的同时,收集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案例,充实到教育教学中,以丰富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科研,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科研理论。因此,应打破求完整、求系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观念,建构一种做中学、求实效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观念,以某种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任务的完成为驱动,带动学生的做和教师的教。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任务。譬如,如何确立研究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调查研究等,如何运用观察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这类任务是独立的、是具体的,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步学习掌握的。另一类是系统任务。即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去完成一项质的或是量的研究。这类任务的完成需要在学习了多种方法之后,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研究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在具体任务的教学中,可采用展示案例——共同探讨——仿做研究——典型解剖——再做研究——形成作品——上交存档这样的教学流程。譬如,在学习访谈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完整的访谈录音做示范,然后结合范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访谈的程序和技巧,再由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录音。老师从学生上交的访谈材料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剖,并让学生交流访谈经验、学习教材中有关的内容,然后,学生再次进行访谈,并把录音材料作为平时作业上交。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亲自动手“做”研究的目的,培养了她们从事实际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带动了相关科研理论的学习。

在系统任务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确立以3~4人为一个小组的“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这既是系统任务完成难度大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幼儿园“研究共同体”组织形式的需要,是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开放的研究心态的需要。虽然系统任务的完成往往在学期末,但研究小组要早建立、研究任务要早安排、研究活动要早开展。系统任务的选择既可以做质的研究、也可以做量的研究;既可以做幼儿教育方面的课题,也可以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行动研究的其他成果,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譬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确定一个较为中长期的研究课题,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工作进程,定期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既可以改变她们的行为,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变化,也养成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品尝到研究的乐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课程评价的标准又是以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评判学生是否会“做科研”,是否学会了多种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多样化的科研成果。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以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为依据。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后进行练习的作品收集起来,建立她们个人的作业袋。教师借鉴实物分析的方法,发动学生自评,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动学生互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最后由老师综合评定出出时成绩。

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小组系统任务完成的成果为依据。研究小组在全体同学和学前教育研究室全体教师面前展示研究成果,并对师生提出的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答辩。由全体教师按照研究成果的价值、答辩效果给小组以总的评价。再由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小组成员在成果和答辩中的贡献做出个人的评价,以此作为学生个人的期末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幼儿园所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幼儿教师。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幼儿通过游戏体验成功与失败,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介入幼儿游戏。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在更好的指导游戏的基础上,促进游戏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

关键词: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方法

介入,即“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在介入这一行为中,动作的发起者是主动的,具体到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即只有教师主动发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介入行为。那么为什么教师要介入幼儿的游戏?原因在于教师适当的介入有益于幼儿的游戏,能使逐渐降低的游戏兴趣再度恢复,使得游戏活动得以持续,而且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总的来说,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1、当幼儿遇到困难、将游戏情节延续下去有困难时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并且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

2、当幼儿在互动中产生冲突时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师适当地介入幼儿的冲突,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有利于冲突正向价值的实现。

3、当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时当幼儿有需要教师参与时或教师认为有必要指导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

二、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是介入幼儿游戏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可尽情发挥想象,教师通常是少干预,以免使幼儿的思维受到他人的暗示。教师要多问幼儿开放式的问题,代替直接给予信息;鼓励幼儿多作尝试,而不是要急于得到答案,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隐性指导方式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而不与之交谈。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这样幼儿也可能注意到教师如何游戏,而学到不同的游戏方法。

在当前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教师认为游戏是儿童完全自主的活动,根本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另一种倾向是教师把游戏看做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契机,于是频繁地介入幼儿游戏。

事实上,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作用,因为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可能会出现情节停滞不前等诸多突发因素,导致游戏难以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教师如果频繁地介入幼儿游戏,会使得游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适宜介入,既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又促进了幼儿游戏质量与技能的提高。

三、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因素

1、教师的观察能力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观察是教师理解幼儿游戏,对游戏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条件。大部分教师无法适宜介入幼儿游戏的原因在于不知道为什么要观察、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不知道怎么观察,或者对幼儿游戏不作深入观察,仅仅“一扫而过”,只要确认幼儿没有发生违纪行为或者不安全隐患就行。

如在区域游戏中,许多教师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判断是否需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不会通过观察去分析思考如何深挖幼儿区域游戏的价值,让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观察的不到位、不深入、不全面,直接导致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准确的评价,无法帮助幼儿认识到此次区域游戏的收获和不足,无法使幼儿得到长远的发展。

具体来说,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该做到:

(1)观察幼儿在玩什么,怎么玩;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4)判断教师需要何时介入,也即在本次游戏中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5)反思自身观察的有效性与介入的适宜性,结合介入效果思考本次介入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原有经验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每个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为何介入游戏和怎样介入游戏的认识。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90%的新手教師第一反应往往是直接进行介入和指导,容易忽略专业知识,在专业与实际结合过程中会措手不及。而在幼儿园任职五年以上,特别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教育经验的教师,他们会认为虽然幼儿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是根据年龄特点和游戏目标的不同,游戏中会出现的问题也是具有规律的。所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对游戏中会出现的问题比较熟悉,对应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比较了解。

3、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游戏发展的支持者,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时,教师都要提供帮助并且对幼儿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完整的解决。幼儿如果没有发现隐藏的问题,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需要将问题提出来并抛给幼儿,鼓励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自己进行解决。幼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想法得到碰撞,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干预的时机。其次是教师要学会等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出现后,都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当问题出现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并观察游戏的对象和同伴的思想及所采取的行为,给幼儿自我协调解决留有空间。但如果停顿的时间将影响到游戏的进一步深入或孩子将要失去信心而放弃时,教师则应及时予以指导解决。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理解,只有适时、适宜、适度、适法地介入游戏,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一

当前,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力度的加大,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艺术是实施美育活动的总和,它能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人的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它在开发幼儿的智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早期的绘画和舞蹈,培养孩子对美的表现力和营造力。

一、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应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学前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幼儿艺术培养的引领者和启蒙者,幼儿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由他们为幼儿展开艺术的画卷、引领幼儿走向艺术的殿堂。因此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要求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领孩子积极地参加各项艺术活动。

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有成熟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艺术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1加强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

在幼儿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韵律、节奏和情感。教师应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同时,教师还要对幼儿的舞蹈天赋进行挖掘,并对这些有天赋的幼儿进行较强专业性的舞蹈训练。

2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审美能力。

培养幼儿舞蹈能力的出发点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对幼儿的生活予以丰富,将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舞蹈的感染下,以激发美为目的,启迪智慧、增强体质、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幼儿的韵律、神态、动作认真揣摩,引导幼儿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培养自身对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能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了解,对幼儿的生活密切观察,创编的舞蹈反映幼儿的情趣,这样孩子们才能更乐意接受创作出来的舞蹈。

三、学前教育中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1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能唤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能在美的环境中更好地接受感染和熏陶,可以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教室进行布置,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激发出来。抑或将一些名人作品挂在墙壁上,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世界、观察世界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幼儿如果有愉快轻松的心理、无拘无束的行为和言语,自然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引导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孩子的生活如果失去想象,就一定不会生动离奇、丰富多彩了。幼儿想象水平较低,占主导地位的是再造想象,它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想象力往往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有的幼儿只是对周遭一些简单的事物比较关注,而另外一些幼儿,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听过和看过的新鲜事物充满想象,而这种大胆的想象往往不受周围现实环境的约束。在绘画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某一主题为出发点,诱导和启迪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在艺术的天地里,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不仅是训练幼儿美术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所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化艺术底蕴非常丰厚的国家,所以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艺术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养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会为孩子终身健康的成长夯实基础。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二

在物理学看来,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时它的总能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既不会自行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思想———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定律只规定了能量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涉及到能量的转换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就解释了能量转换的基本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只会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其中的熵不断增加,它永远没有减少的可能。最早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学者是麦克斯韦,后期有许多学者试图证明这一理论的错误性,但终究还是没有成功,直到1951年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将信息论与统计物理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这一假设。这一假设中的事物交换与信息交换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事物交换中不可能出现两者共同拥有的情况,一方的增加势必导致另一方的减少,但是信息交换则不同,它不必遵循热力学定律。

可以说信息替代能源是建筑节能的基础,从布里渊的研究可以看出,信息的传递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在热力学允许的范围内做许多事情,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孤立系统中熵的增长速率,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信息替代能源。能源是有限的,但是信息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导致能源在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直纠结于物质系统,很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用信息资源代替物质能源就难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利用信息来降低能耗的实例:出行前预先在地图上标明线路,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汽车的能耗;在房间安装温控设施,随时了解房间的温度可以降低取暖能耗;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中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能耗。信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同时信息在建筑节能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引起我国建筑界普遍关注的高层建筑节能问题,就是因为对建筑节能信息了解的缺乏,才导致了设计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忽视信息的建筑工程必然会对整个建筑造成极坏的影响。

物理学知识在建筑节能中的运用。

(一)以物理手段实现太阳光照明。

经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太阳光可以降低诸如忧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之类疾病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方法将太阳光引进室内不仅可以增加晒太阳的机会,更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在没有机会到户外享受阳光的时候,采用导光管装置就能将阳光引入室内,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学中的反射原理传递光线,但是光线的每一次传递都会造成能量的损失,这种导光管装置不适合长距离的光线传递。物理学家爱德曼兹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主体是一个塑料控板,控板上安装了许多由激光切割而成的镜片,这些镜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当太阳光照射到塑料控板上时亮度便会增强,然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许多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彩色荧光塑料上,他们试图采用荧光塑料来采集阳光,这项研究的原理是:白色是由红、绿、蓝三个颜色组合而成,科学家们尝试将由这三种颜色的塑料收集到的阳光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形成了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白色太阳光。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形成的太阳光所发出的亮度相当于两个75瓦灯泡所发出的亮度。

(二)利用太阳能取暖。

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就必须选用热阻和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热阻是指材阻挡能量进行传递的能力,吸热系数是指物体本身吸取热量的能力。在传统热学工艺中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为了满足工艺需求一般使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在减缓热量传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有利于节能,更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建筑选址最好是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阳光的接受。建筑中的玻璃选用热阻与吸热系数较大的材料能够有效地进行能量储存,这些材料在白天吸收大量的热量,然后使用储热墙或者其他储热工具将热量储存起来,在夜间温度降低时这些储热工具便可释放出热量,增加室内温度。对于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要组织调温,窗外应当设有可以操控的遮阳设备,夏日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可以阻挡高角度阳光的照射,冬季温度较高时这些遮阳设备又可以将低角度阳光引进室内;也可以在遮阳装置中安装双层玻璃,在冬季档有日照的时候双层玻璃的吸热作用能够提升室内温度,晚上关闭反射膜或者百叶窗,能够有效的组织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三)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原本只是一种计量单位,当某种材料的粒径小于100nm时,它便可以称作是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兴技术,制作具有小粒径材料的技术就是所谓的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是原子物理、量子物理等多种学科的聚集点,纳米材料具有体积尺寸小的特性,从而就成就了它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特质,如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纳米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通过对碱骨反应的抑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光催化效应等性质,因此采用纳米技术制作而成的混凝土具有分解有毒物质、净化空气的功效。纳米材料的其它功能能够制成不同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能够进行智能报警与自我修复的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能够使材料的刚度、强度、韧度等发生变化,利用这些特殊的性能就可以生产出各种不同的材料,如弹性水泥、延性水泥,抗菌陶瓷、保温隔热玻璃、抗菌塑料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更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有效的降低因能源消耗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毛细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当液体接触到具有细微裂缝的物体或者具有较小管径的细管时,就会沿着裂缝与细管上升或下降,这种现象就被称作是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纸张吸水、地下水沿着细缝上升等都属于毛细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解决许多难题。例如在装有空调的室内,无论是夏天的冷风还是冬天的热风都会使人感觉不舒适,这主要是由于空调吹出的“风”会带走人体的水分,从而引发脱水等“空调病”,而新型建筑中的温控装置则用水这一传热载体取代了传统建筑中的空气,这种新型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体的不适感。这一技术正是使用了毛细现象的原理,建筑物的天花板上布满了网栅,它是由一根根细小的毛细管组成,这些毛细管纵横交错形成一张网,毛细管中流通着水,冬季温度较低时发电所产生的余热使管中的热水不断流动,热水的流动使室内温度上升,发电所产生的余热又使管中的冷水不断流动,从而降低室内温度。采用毛细现象制成的制冷系统大大优于传统的制冷模式,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更能降低身体的不舒适感。

(五)太阳墙技术的应用。

太阳墙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太阳能技术应用的一个范畴,太阳能可再生、环保、便宜等特性一直是能源研究专家观众的焦点,人们不断开发探索新的途径来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墙空气集热器可以回收墙体的散热,解决新风的预热问题,在增强室内空气供给量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省能源。制作太阳墙主要采用镀锌钢薄板或铝制薄板,这些薄板外拥有许多褶皱和小孔,薄板的表面颜色较深,这些板材一般安装在距离建筑外墙20厘米的地方,并和建筑物顶部的遮雨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太阳墙即热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个部分由室内风机与管道组成,这两大部分就构成太阳集热系统的整体。其中薄板上的褶皱主要是用来增加板材的强度,褶皱可以根据需要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形状,板材上孔洞的数量以及分布规律则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这主要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所处地理位置、阳光充足程度等。冬季,空气通过板材上的孔洞进入集热墙,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汲取板材上吸收的热量,随后空腔的温度上升,空气就受到气压的作用进入沿着管道进入各个房间,为房间供暖;在夜间可以用风扇将由室内散失到空腔中的热空气重新扇回室内,这样既能为房间供暖,又能够为房间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在夏季则停止风扇的运作,室外的热空气从孔洞中进入空腔,然后又沿着空腔上端和周围的空隙流出,空气源源不断的在空腔内流动,不仅带走了室内的热量,也阻挡了热量进入室内。

物理学知识在世博馆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节能型建筑上,中国第41届上海世博会上低碳节能型场馆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场馆建设中许多技术与知识都和物理学息息相关。

(一)马德里竹屋和空气生态树。

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马德里竹屋建筑材料同其它场馆的不同之处,其外墙用一层厚厚的竹窗进行覆盖,竹窗由纵横交织的竹子编制,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将竹窗打开既可以更新室内的空气又能降低温度,在中午将竹窗关上能够抵挡热量的进入但又不会闭塞阻挡室内的空气流通,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特质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与保温效果。空气生态树整体是由钢铁构建而成,其外观为十边形,整个场馆的直径为12米,空气生态树内部安装有可以自动开合的百叶窗与直径为7米的大型“引风机”,建筑物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整个建筑可以实现能源自给,不必消耗额外的能源。生态树外围用黑色遮阳网遮挡阳光,虽然白色遮阳网能有有效地反射太阳光,但由于遮阳网表面不平整,太阳光在其表面会形成漫反射,白色遮阳网不利于散热,而黑色遮阳网则能吸收太阳光,同时遮阳网的结构又能有效阻挡热量的扩散。

(二)伦敦零碳馆。

伦敦零碳馆最为特别的就是安装在建筑物顶端的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帽,由于夏天上海的温度较高,空气很难进入室内,风帽的自由转动就能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场馆中。另外工作人员将黄浦江底层的`水通过管道引入场馆下方,底层的江水温度较低,用于对空气降温再好不过,由风帽采集而来的新鲜空气经过江水的降温后就被输入场馆中。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会使人感到沉闷,经过江水冷却后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会液化,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零碳馆还采用了许多技术用于节能减排:屋顶铺设的太阳能电池与热水器能够有效的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供给室内的能量需求;场馆玻璃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的光亮度,又能为室内提供必要的电能;场馆外墙上涂有荧光材料,白天墙壁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就能发出光亮用于照明。这些节能技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诸如太阳能电池、荧光涂料等能够有效降低场馆的能源消耗。

(三)汉堡之家馆。

汉堡之家馆外形就如同是四个打开的抽屉,这个场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不消耗任何的能源而使场馆的温度永远维持在25℃左右。汉堡之家之所以具备如此生气的功能主要就在于其建筑中使用热传递与新能源。汉堡馆的朝向同一般建筑物有很大区别,它的整体设计是坐北朝南。设计师为了扩大北面墙体的面积,将北边一大部分墙体向抽屉一样向外延伸,而南向则采用了百叶窗与遮阳网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场馆内的光亮程度,又能有效地避免阳光直射,减少场馆的受热面积。汉堡馆的墙体有三层结构组成,其中设有很好的保温层,能够有效地阻挡室外的热量进入场馆内部;汉堡馆的每一块玻璃都是双层结构,其中充满了惰性气体,不仅能够进行保温,同时还能有效地隔绝室外噪音;汉堡馆只要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能和地热,地热所采用的就是地下水冬暖夏凉的原理,冬季温暖的地下水能够给场馆供暖,夏季凉爽的地下水又能降低室内温度,而其中地下水的抽取与输送则完全有场馆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提供。汉堡馆拥有完整的能源系统,完全不需要额外供电。

(四)新加坡馆。

新加坡馆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场馆表面拥有许多开缝,这些开缝朝着不同方向延伸,场馆顶端一个横向的360度的大口子特别显眼。新加坡馆整体向内倾斜,下方的阴影带中不仅设有水池还有绿色植被,风从场馆上方的大口子吹入场馆内部,场馆顶端的空气流通速度同场馆内部形成极大的反差,由物理学知识可以知道空气流动迅速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压强,这样场馆内部的热空气就从顶端的口子流向室外,而场馆外部的空气则经过阴影带流入场馆;空气流经阴影带时会使得阴影带中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而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场馆内部的热量就这样被阴影带降低,所以场馆内部即使没有开设空调也可以很凉爽。

总结。

在中国的能源消耗排行榜中,建筑耗能位居榜首,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剧,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总共有16-20亿平方米,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综合,这些建筑物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差不多是发达国家能耗的三倍。在这种形式下,相关部门迫切需要采取必要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以低能耗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建筑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学的理论与思想基本上都来源于物理学知识,物理科学在环保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20中国世博会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世博会建筑的核心思想就是低碳、低能耗,而物理知识的应用恰恰就帮助其实现了这一目标,相信物理技术在今后势必会更多的应用与建筑节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三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有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指学校在项目的申请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结题和成果跟踪等全过程中对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单位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履行项目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双方约定的条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申请及实施的全过程中应注重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实施数据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科技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和各二级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完成任务。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签订前,项目负责人应提供外协单位的资质、能力以及项目组成员与其无直接经济利益相关的承诺材料;所二级行政单位分管负责人应对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逐条审定,重点对技术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以及外协单位的承担能力和执行责任、违约责任、争议纠纷等进行核查;涉外合同要明确约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需在中国内地。科技处对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进行再审查,加盖学校公章后生效,盖有双方印章生效的合同(任务)书、协议书需报科技处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报送相关材料,并根据合同(任务)书要求按时完成任务,进行验收结题。按照合同(任务)委托方的要求,在发表研究论文和出版著作上标注项目资助来源和课题编号。项目验收结题应按相关程序执行。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相关材料(如验收申请、总结报告和项目委托方的有关证明或双方约定的其他材料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科技处同意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委托方认可。科技处代表学校接受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委托,对项目进行验收结题。

3.2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预算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负责人和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应及时报科技处。科技处应敦促并协助课题组及相关二级行政单位按项目管理规定及合同要求履行变更手续。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应有充分的理由,并由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同意后报科技处批准、备案。相关文件有具体要求的纵向项目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需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3.3科研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情况。

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至少提前3个月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包括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调整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由科技处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另一方认可后生效,因合同委托方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除外。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无法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提出申请终止或更换项目负责人,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处。由学校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生效。如终止项目,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和审计,项目经费按规定退还委托方或交学校处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时,应根据合同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和科技处同意,与委托方协商解决,签订项目终止合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

3.4建立健全科研信用管理体系。

对申请、执行各类科技项目的二级行政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作为申请项目和职务职称晋级等的评估依据。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课题组成员应做好科研工作的原始数据记录,保留各种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并由负责人或课题组指定专人归档保存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主管部门或委托方获准验收结题后,需将所有验收结题材料报送科技处并移交学校档案馆归档保存。

4结语。

科研项目的管理实施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高校内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方能完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对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四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首先讲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物理教学是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现资源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而达到实践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一)体现出了课改的新理念。初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出了物理教学模式在发展中的前瞻性,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基础性,加强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大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力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学习转化为更为动态的物理学习过程,学生能通过多个途径和渠道学习物理知识。将网络上的物理知识做有效的整合,达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借鉴[1]。(二)为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新模式。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时期,在刚开始学习中会存在不适应和生疏的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单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物理教学,而且现在学生求知欲很强,会对许多物理知识存在疑惑,而教师就需要做好传道解惑。教师需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再运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进行开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与此同时,在模拟物理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学习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只有对所认识的事物有了兴趣,才会努力去探索,而兴趣也是人在进行一切活动主观能动性的因素。物理的学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好奇心,才是学习物理的良好开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和一些规律变得更为形象化和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能让一些复杂的物理反应变得更具体和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技巧,提高物理课堂的整体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先要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实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所得,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而学生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学习了本节内容,这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3]。

(二)重视信息技术在学习自主学习中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空间,激发了学习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由进行尝试、探索和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对“力”进行讲授前,可让学生运用因特网对力学的相关定律、概念、知识进行了解,再通过学科论坛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学习能及时反馈和学生自我的反馈,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提高学习学生合作能力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4]。

(三)必须实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构建物理课堂,需注重让学生经历由自然到物理,再由生活到物理的这一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基本科学实践后,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是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能让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和物理变化过程,能够更为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这一原理,可运用压缩空气引火等演示实验进行讲述。首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并对它的构造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取一块绿豆大小的干燥硝化棉,同时用镊子将棉花拉得疏松,再放入到玻璃筒底,并在活塞上涂少量蓖麻油放入玻璃筒的上口。而这时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再将活塞迅速地压下,就能看到硝化棉燃烧时所发出的火光。与此同时,将这个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变化用课件进行展示,再通过课件对模拟实验进行反复展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原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小结。

在当前物理教学中,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让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中,促进物理教学的发展,转变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陆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b),,(4):64.

[2]陈立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

核心科研论文篇十五

生命教育提倡从生命中学习,是一个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生命语境下的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进行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做好准备,迎接教学与挑战。艺术一起较强的感染力与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主题,如果没有艺术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体现,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所以对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进行重点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xx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学前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合理的在生命语境下开展学前艺术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665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