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发现细节、捕捉信息的重要方式。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满和幸福?范文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言和逻辑进行总结和归纳。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一
矩阵的现代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18德国数学家高斯把一个线性变换的全部系数作为一个整体。1844年,德国数学家爱森斯坦讨论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1850年,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首先使用矩阵一词。1858年,英国数学家凯莱发表《关于矩阵理论的研究报告》。他首先将矩阵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对象加以研究,并在这个主题上首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因而被认为是矩阵论的创立者,他给出了现在通用的一系列定义,如两矩阵相等、零矩阵、单位矩阵、两矩阵的和、一个数与一个矩阵的数量积、两个矩阵的积、矩阵的逆、转置矩阵等。并且凯莱还注意到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但一般不可交换,且m_n矩阵只能用n_k矩阵去右乘。1854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特使用了“正交矩阵”这一术语,但他的正式定义直到1878年才由德国数学家费罗贝尼乌斯发表。1879年,费罗贝尼乌斯引入矩阵秩的概念。至此,矩阵的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通过这次在朱善华老师的课程上我了解了很多获益匪浅,我通过矩阵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矩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矩阵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矩阵分解的计算方法,了解矩阵的各种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理论,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分解及其应用,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阵、对角距阵、三角矩阵、零矩阵、数量矩阵、对角距阵等。这些内容与方法是许多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矩阵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数学领域里,而且在力学、物理、科技等方面都十分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学习得知,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而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依赖于元素的。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次序正好相反。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列式代表着一个数,而矩阵仅仅是一些数的有顺序的摆法。利用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把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组成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这样对于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以及不同解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认识总是随着时间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在不断修正,我对矩阵论的认识也大致如此。从一开始的认为只能解线性方程,到如今发现它的几乎无所不能,我想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那就是对所有的事物都不要轻易地下定论。同时,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未知的东西越多。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学科,我对矩阵论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唯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才可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之真谛,我亦将为此付诸行动。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二
13页:定理1.10,线性空间的内积,正交。
要求:线性子空间(3条)非零,加法,数乘。
35页,2491011。
本章出两道题。
第二章:
约旦标准型。
相似变换矩阵例2.8(51页)出3阶的例2.6(46页)出3阶的。
三角分解例2.9(55页)(待定系数法)(方阵)。
行满秩/列满秩(最大秩分解)。
奇异值分解。
本章出两道题。
第三章:
习题24。
本章出(一道计算,一道证明)或者(一道大题(一半计算,一半证明))。
第四章:
矩阵级数的收敛性判定要会,一般会让你证明它的收敛。
比较法,数字级数。
对数量微分不考,考对向量微分(向量函数对向量求导)。
本章最多两道,最少一道,也能是出两道题选一道。
第六章:
用广义逆矩阵法求例6.4(154页)。
能求最小范数(158页)如果无解就是lnls解。
定理6.1了解定理6.2求广义逆的方法(不证明)。
定理6.3(会证明)定理6.4(会证明)(去年考了)定理6.9(会证明)推论要记。
住定理6.10(会证明)。
出一道证明一道计算。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三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启发研讨式
投影仪
一. 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四
25条概念设计心得作者:侯柏杨franciscai是一位概念艺术家和插画家,曾担任过著名游戏公司rockstar圣迭戈分部的艺术总监和highmoon工作室(注:游戏《黑暗标靶》(darkwatch)和《伯恩的阴谋》(thebourneconspiracy)的开发商)的概念设计主管。这篇文章来自国外插画和概念艺术杂志《imaginefx》,下面是他为我们大家总结的25条角色设计方面的经验:
成功设计一个角色需要你拥有全面的技法和一些基本的知识。一个成功的角色设计一方面表现在设计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视觉传达上。设计方面需要你有好的想法,视觉传达方面需要你拥有人体解剖学、构图、颜色等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下面我将说明如何在不同的角色设计中传达你的想法。
1先画小的速写图。
基本上这是所有角色设计的第一步。这步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能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而不用去考虑细节。最后你会产生一些很有趣的想法,当然更多的是不能用的想法,这都没关系,总之,这一步就是尽量往多了画。
2类型。
人类很善于给事物归类,设计师应该利用这一点,通过类似的外形或颜色来设计属于同一“组”的角色,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角色是属于精灵还是是兽族。
3外形。
我们辨认一个角色主要是通过其外形,角色设计中,外型对我们眼睛的重要性超过了细节、纹理甚至是颜色。比如,从远处看,细节和纹理可能是模糊的,灯光会影响到其颜色,但角色的外形很少会因为环境而改变。
4选择。
一旦我们画出很多个小的速写图之后,我们就得从中作出艰难的选择。这一步我们得决定出,那些想法可以保留,那些想法应该忽略。
5明显的借用。
利用人们已经十分熟悉的视觉暗示是很有用的,比如在这个例子里,我就借用了人们十分熟知的“纳粹”和“绑缚”,来创造出一种可怕和令人不安的感觉。
6隐讳的借用。
上一条里,我借用了非常明显和特别的视觉暗示,但隐讳的借用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幅速写里,我虽然借用了宗教的长袍,但很显然,我没有直接使用任何特定宗教的服装。
7善于改变比例。
这条对设计人类角色尤为重要,改变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是角色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头大身体小的人跟一个头小身体大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8通过表情彰显性格。
角色设计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变现出角色的性格。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画出角色的特定表情来彰显角色最关键的性格。这在角色设计中并不是一个关键元素,但无疑对于角色的传达是很有作用的。
9大小。
如果一幅概念设计图只单独画出角色(除非是人类)是很难有效的表现出其大小的。加一个人上去对于表现角色的大小是很有帮助的。
10通过造型或动作展示性格。
最好在基本的角色设计完成之后就为他们设计对应的造型或动作,特定角色的造型或动作可以让你的设计传达出更多的信息。
11文化。
正如上面说到的,我们可以借用文化或宗教这些人们熟悉的视觉暗示,但不要滥用。适当的借用相关的文化,并合理的混合不相关联的文化,会产生很独特且非常有趣的画面。
12变形。
对常见的角色或想法进行变形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结果,虽然在一些特定的角色设计中没有用处,但多多练习,可以作为你在视觉暗示方面的试验和探索。
13道具。
某些角色的身份是通过其武器和装备辨别开来的。比如,很多科幻角色就是这样的。一件设计的很不寻常或者是很突出的武器会构成角色外形的一部分,风格化的且超大个的武器或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4统一设计元素。
除了前面提到的外形,图案、标志、服装的颜色等等的统一也可以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联性。
15其他道具。
除了武器,为你的角色旁边添加一辆汽车或小宠物或神秘的装备,都可以传达出一些信息,比如角色是做什么的或他们是如何做的。
16视觉传达技巧。
你的设计快要完成的时候,你需要用很多视觉传达方面的技巧来传达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比如,利用光线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部分,比如标志、脸部的纹身、衣服上的图案等等,同时,让不太重要的部分位于阴影当中,以强化关键部分的设计。
17使用关键图案或颜色增强角色的可辨别性。
让你设计的角色具备强烈的可辨别性的方法就是将焦点集中到一个关键图案或颜色上。很多经典漫画超级英雄的设计都是基于这个道理--就是将一个简单明了的标志画在胸前。
18合理使用颜色和图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从另一方面合理的使用颜色和图案可以达到另外一些效果,比如说,服装和皮肤使用互补或对比色可以让你的角色外形更加容易辨认。
19细节。
太多的细节会扼杀你的设计,细节的数量应该有节制。细节越多,每个细节在观众脑子里的印象就越弱。
20对称。
人们对人体美的标准是脸部和躯体的左右对称,虽然在真实世界中人体很少完美的左右对称。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娱乐产品的设计,因此要描绘的是理想化和极致的情形。视觉传达的重要任务就是强化你想传达的信息,弱化你不想要的东西。
21不对称。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要在设计中加入不对称的元素,最好是要很明确的加入。记住,细微的不对称会让人认为你画错了,如果你确定要加入不对称,那么就把它画明显点。还是前面那句话,你的信息要很明确才有效果。
22加入性感。
让角色性感起来,这是个被证明过无数遍的真理。但要学会恰当的使用,把性感元素加入到传统观念中认为不性感的人上会使画面更加有趣,比如说,“性感护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3诡异之谷。
有种现象叫“诡异之谷”(uncannyvalley),是指角色的样子除了一两处小小的不同之外,跟人类都很相似,但恰恰是这一两处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一种恐怖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创造出让人隐隐约约感到不安的角色。
(编者注:“诡异之谷”是由日本科学家森政弘提出来的理论:人和机器人的互动上,人对机器人的喜好程度并不随着和它与人相像的程度而一直成长;起初,喜好的程度确实会随着相像的程度而逐渐上升,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对它的喜好感会急剧下降,甚至会转成负面的厌恶,因为会觉得他们像僵尸;直到相像程度再进一步的逼进,才会再拉升回来。所以人们要么喜欢更像人类的拟人机器人,要么更喜欢很不像人类的机器人。)。
24让角色转个身。
一般来说,设计角色的时候最好将角色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图画出来,因为在纸上画,你有时候很难预料到设计中的问题,这样能帮你发现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翻译:际昱堂。
msn(中国大学网)。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五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重点 :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 :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引例(3分钟)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5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分析:
(1)为同学们熟悉的指数函数的模型,易得
(2)可设取x次,则有
抽象出:
分析:设经过x年,则有
抽象出: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六
矩阵的现代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1801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把一个线性变换的全部系数作为一个整体。1844年,德国数学家爱森斯坦讨论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1850年,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首先使用矩阵一词。1858年,英国数学家凯莱发表《关于矩阵理论的研究报告》。他首先将矩阵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对象加以研究,并在这个主题上首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因而被认为是矩阵论的创立者,他给出了现在通用的一系列定义,如两矩阵相等、零矩阵、单位矩阵、两矩阵的和、一个数与一个矩阵的数量积、两个矩阵的积、矩阵的逆、转置矩阵等。并且凯莱还注意到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但一般不可交换,且m_n矩阵只能用n_k矩阵去右乘。1854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特使用了“正交矩阵”这一术语,但他的正式定义直到1878年才由德国数学家费罗贝尼乌斯发表。1879年,费罗贝尼乌斯引入矩阵秩的概念。至此,矩阵的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通过这次在朱善华老师的课程上我了解了很多获益匪浅,我通过矩阵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矩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矩阵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矩阵分解的计算方法,了解矩阵的各种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理论,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分解及其应用,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阵、对角距阵、三角矩阵、零矩阵、数量矩阵、对角距阵等。这些内容与方法是许多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矩阵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数学领域里,而且在力学、物理、科技等方面都十分广泛的应用。我通过学习得知,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而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依赖于元素的。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次序正好相反。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列式代表着一个数,而矩阵仅仅是一些数的有顺序的摆法。利用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把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组成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这样对于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以及不同解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认识总是随着时间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在不断修正,我对矩阵论的认识也大致如此。从一开始的认为只能解线性方程,到如今发现它的几乎无所不能,我想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那就是对所有的事物都不要轻易地下定论。同时,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未知的东西越多。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学科,我对矩阵论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唯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才可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之真谛,我亦将为此付诸行动。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七
一、新课引入:
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探讨研究矩阵的有关知识: 步骤
方程组
矩形数表
二、新课讲授
1、矩阵的概念
(1)矩阵:我们把上述矩形数表叫做矩阵,矩阵中的每个数叫做矩阵的元素。
(2)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矩阵叫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它是2行2列的矩阵,可记作。矩阵叫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它是2行3列的矩阵,可记作。
(3)方矩阵:把行数与列数相等的矩阵叫方矩阵,简称为方阵。上述矩阵是2阶方矩阵, 方阵叫单位矩阵。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增广矩阵为
,它是
行
列的矩阵,可记作
,这个矩阵的两个行向量为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
,它是
方阵,这个矩阵有
个元素;
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增广矩阵为
, 这个矩阵的列向量有
4、若方矩阵是单位矩阵,则=
5、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增广矩阵为,写出对应的方程组
6、关于x,y,z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增广矩阵为,其对应的方程组为
矩阵的变换 讨论总结: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变化过程,方程组相应的增广矩阵的行发生着怎样的变换呢?变换有规则吗?请讨论后说出你的看法。
矩阵的变换:(1)互换矩阵的两行
(2)把某一行同乘(除)以一个非零的数
(3)某一行乘以一个数加到另一行
4、例题举隅
例
1、用矩阵变换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
总结:用矩阵变换的方法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写出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2)对增广矩阵进行行变换,把系数矩阵变为单位矩阵 (3)写出方程组的解(增广矩阵最后一列)
5、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9.1(1)
三、课堂小结 1.矩阵的相关概念 2.相等的矩阵 3.矩阵的变换
4.用矩阵变换的方法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四、作业布置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八
个数排成的行列的表称为行列矩阵(matrix),简称矩阵。
2.特殊形式矩阵:
(1)n阶方阵:在矩阵中,当时,称为阶方阵。
(2)行矩阵:只有一行的矩阵叫做行矩阵。
列矩阵:只有一列的矩阵叫做列矩阵。
(3)零矩阵:元素都是零的矩阵称作零矩阵。
3.相等矩阵:对应位置上的元素相等的矩阵称作零矩阵。
4.常用特殊矩阵:(1)对角矩阵:(2)数量矩阵:讲授法板演。
时间。
分配。
(3)单位矩阵:(4)三角矩阵:称作上三角矩阵(称作下三角矩阵。四、小结:本节主要介绍敌阵概念和矩阵的特殊形式和特殊矩阵,要求掌握这些内容。
课后记事。
注意矩阵与行列式从形式上的区别。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九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教法建议。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得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
探究活动。
试研究如下问题.。
(1)已知求证:或。
答案:
(1)证明略。
(2)或.。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教材分析。
(1)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一。引入新课。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二.对数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
2、证明。
(1)条件。
(2)功能。
探究活动。
试研究如下问题.。
(1)已知求证:或。
答案:
(1)证明略。
(2)或.。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二、学情分析。
三、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2.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洞悉问题的考察点,能选择合适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含参问题的讨论,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约10分钟)。
提出问题。
问题1:把本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4:通过本章学习,你对函数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吗?
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特点.。
问题5:分析研究函数的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问题要点预设如下:
1.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表达数学内容.。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得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对数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对数函数的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应用。对数函数是在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应用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了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同学们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得性质的过程。我用了三节课就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象和性质的应用进行讲解。但是从作业和课堂效果看来。同学们没有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掌握的好。特反思如下:
1、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对数的运算不过关。学生在做这些运算时有时不能灵活运用公式例如换底公式,有时学生会想当然地自己“发明”公式。导致部分题目出现运算错误或不会。
2、在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式的大小书写格式不规范,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把真数和底数混乱了,这说明同学们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没形成。
3、在解有关求定义域的问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底数a的取值范围以及真数必修大于0.
4、同学们对对数与指数的互化不是很熟练。导致有关指数与对数互化题目出现错误。尤其是解决有关对数和指数混合式子的有关计算时困难很大,问题最多。还有在解决有关对数型函数定义域问题时,更不会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去解决。
以上这些原因我通过认真的反思,同时参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决定讲两节习题课,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找出他们的盲点,同时加强练习力度。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系统讲解,直到绝大部分学生理解掌握为止。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它是高中阶段我们所研究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研究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方法更加深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以复习过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二次函数、指数与指数函数,学生对对数与对数函数的认知比较薄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概念和性质不清楚,所以在复习中以基础为根本,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当堂检测》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体会高考到底怎么考和考试的难易程度。
1理解对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对数的性质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形结合的能力。
4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性质和对数的运算性质。
2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底数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案。
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案,对于基本知识点,由组长负责检查,使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小测题以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课上尝试学生自己讲解,每组推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把握高考题的难易程度。
4总结归纳知识点。
由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做题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1)对数的运算性质不要用错。
(2)底数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作业布置,课后自评。
人教b版高一数学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计划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数的概念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
(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图像与性质上的对比,使学生欣赏数。
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a1与01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1、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0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