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过书写和表达,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收获的过程。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我们对所读内容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案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一
为了打发无聊的假期,我去市里买了基本书回来看,其中有一本书名叫做《寻找失踪的女孩》特别吸引我。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的看起来。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六年级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艾可儿为代表的尖子生们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除了在学校拼命的复习,业余时间也参加一些补习班。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家对自己参加补习班的事情都守口如瓶。殊不知,却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黑暗领主的陷阱里。尖子生们开始吃书,离家出走,要去一个没有考试的.地方。最后,在郭果和于小鱼老师的帮助下,她们走出了陷阱,进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这是一本充满了童话色彩和科幻色彩的书,可是这本书也解释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同学都会体会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自己的身心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改变最大的还是压力。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大家疯了一般的学习,尽管有时候不是自愿的。而且,同学之间的秘密也越来越多,关系也生疏了。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中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失去了玩的权利。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减少玩的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连在周末看一本杂志都成了一种奢望。应试教育,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结果是千人一面,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应该面对的未来。
看来我们还是应该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好心态把那些压力变成动力。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二
在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我早就梦寐以求的书―《寻找失踪的女孩》我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马上就被那活灵活现的文字吸引住了,进入了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
这本书讲述了拐弯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即将来临,学生们都开始疯狂的复习,寻找补习班,郭果也不例外,他的父母给他请了一个古怪的“严老师”虽然同学们都对自己参加补习班的事守口如瓶,但郭果还是那么开朗的为自己的好朋友,好哥们——朱小末抄写严老师让他做的卷子上的题。但是偶然一次,郭果发现了朱小末瞒着他上补习班。这件事让郭果心灰意冷,在于小于老师的劝解下,果果发现了他误解了朱小末,他们的`友谊又失而复得。可是怪异的事件又出现了,郭果发现尖子生们竟然在吃书,还在念一个奇怪的咒语,甚至朱小末也跟他们一样撕书,吃书,离家出走。随着一点,一点的调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都是身为邪恶黑魔的严老师搞的鬼。在这次事件之后,同学们都开始向往一个没有考试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也不由的担心起来,难道我们班这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也会这样吗?不,我们一定不会明知故犯。我自己也不会像飞蛾扑火一样,到处去找补习班。相反,我会坦然面对考试,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一定会牢牢掌握住自己学到的知识,正常发挥,取得优异成绩。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突然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艾可儿和那些尖子生为了能够通过,并考出好成绩进入最好的初中,除了在学校里拼命复习,还在爸爸妈妈的强迫下,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或许是为了提升竞争力,他们纷纷对各自参加补习班的.事守口如瓶,结果各种隐瞒和猜忌弥漫在班里,艾可儿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开始撕书、吃书、吹牛,朱小末因此有些丧失信心,唯独郭果却依然很乐观开朗。
的确,当我们背负着巨大压力时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从容地去面对,抓住机会,努力奋斗。就像我们期末复习的时候,无数卷子围绕着我们,老师严厉管教着我们,家长督促着我们,此时只要努力向前方冲刺,成功就会向你敞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这是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要坦然地面对,就会看到灿烂无比的阳光、彩虹。
杨佳怡。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四
难以描述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内容。
逼真,夸张,杂乱,深刻。
在里面,有跨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与斗争,有性别之间的意识冲突,有旧观念与新思维的争端,有城市的变迁与技术的发展,和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被裹挟着变动的人与事。
它发生在遥远的意大利,那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
但是如此逼近,如此熟悉的,却是那种成长的痛处与撕裂——在读后回看,从小时候,到老去,那不勒斯人与人之间还是那些关系,还是那些冲突。它在小时候是神秘,是恐怖,是不理解。在青年时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怀疑,是暗自较量,到了壮年时期却扩张到了社会背景,是复杂的阶级与党派,理智与情感下的生活。再到了老年,一切都老去,历尽沧桑便又看淡了一切。
这是成长,随着学识和阅历的飞速增长,你变回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本质的这个社会。
但这个故事又并不那么真实——太过于鲜明的戏剧性,在这十多个人之间,讲述了一个多么壮观的故事。
或许我会再一次打开这一套书,当读完全部,再去重新解读最初的.篇章,定有是另一番风味。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五
还没来得及说“我没什么时间读小说,只计划一个月读一本的”,我不到一周就读完了两本。一本书不好评,也许看完主人公这一生才能定论一个人的所得所失。琐碎的细节让我惊奇,一个人的回忆能如此细致?感情之丰富如同涓涓河流,却毫无乏味之感。作者也刻意的避免用“第二天、明天以及精确时钟等等”来打断一气呵成的人生长河,贯穿这一切的是让两代人欲罢不能的爱情,是忐忑不安,是坎坷失落,是激情澎湃……莱农与莉拉之间的友谊,还有那不勒斯背景舞台上的社会罪恶与政治运动。
有些人换了情人,有些人换了性,有些人被杀……莉拉学了电脑。她拥有让男人着迷的创意智慧,拥有让男人反感的个性。也许那不勒斯很多女孩会走上莱农的道路(要讨人喜欢,经过考验、失败和成功,接受这种社会的重新塑造了。),莉拉在男人的社会里锋芒十足:“只有莉拉,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改变她。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任何人一样变得顽固、难相处,但她的那些品质一直都原封未动,甚至更加坚固。我们恨她的同时,也害怕她,会对她充满敬意。”
“只有在那些糟糕的小说里,人们才会想着正确的事情,说着正确的话,事情总有个前因后果,有一些可爱的人和一些可恶的人,有好人和坏人,最后有一个让人安心的结局。”本书的结局,也许让崇尚合家欢、圆满的国人有些感伤,莉拉的结局透过莱农的喻意有着一种阔达,“活过,爱过”的那种放得下的释然。是这样吗?莱农对莉拉的理解与分歧,让我依然怀疑“生活斗士”的莉拉是这样的暮年心境。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六
放寒假了,学校推荐我们读一些优秀的图书。爸爸妈妈太忙了,一直没有给我买回来。直到春节过后,老妈一下子把十本书都买了,我高兴坏了,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了起来。这一看,就看得入迷了,特别是《寻找失踪的女孩》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六年级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艾可儿为代表的尖子生们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除了在学校拼命的复习,业余时间也参加一些补习班。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家对自己参加补习班的事情都守口如瓶。殊不知,却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黑暗领主的陷阱里。尖子生们开始吃书,离家出走,要去一个没有考试的地方。最后,在郭果和于小鱼老师的帮助下,她们走出了陷阱,进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这是一本充满了童话色彩和科幻色彩的书,可是这本书也解释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同学都会体会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自己的身心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改变最大的还是压力。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大家疯了一般的学习,尽管有时候不是自愿的。而且,同学之间的秘密也越来越多,关系也生疏了。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中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失去了玩的权利。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减少玩的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连在周末看一本杂志都成了一种奢望。应试教育,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结果是千人一面,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应该面对的未来。
我们必须去面对应试教育,但是我们也需要放松一下。有时候,我们要把鸭梨(压力)放进冰箱里,就成了冻梨(动力)啦!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七
这个假期我读了《寻找失踪的女孩》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六年级的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突然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艾可儿和那些尖子生为了能够通过,并考出好成绩进入最好的初中,除了在学校里拼命复习,还在妈妈的强迫下,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或许是为了提升竞争力,他们纷纷对各自参加补习班的事守口如瓶,结果各种隐瞒和猜忌弥漫在班里,艾可儿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开始撕书、吃书、吹牛,朱小末因此有些丧失信心,唯独郭果却依然很乐观开朗。
的确,当我们背负着巨大压力时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从容地去面对,抓住机会,努力奋斗。就像我们期末复习的时候,无数卷子围绕着我们,老师严厉管教着我们,家长督促着我们,此时只要努力向前方冲刺,成功就会向你敞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勇敢地面对,这是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要坦然地面对,就会看到灿烂无比的阳光、彩虹。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钥匙失踪的秘密》,这本书的主人公“呼呼”有一个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因为他丢掉开水塔的钥匙,因小失大,差点葬送他的国家了,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盘盘国小国王呼呼跟平时一样去关水塔,因为有人请他去玩电游,他就把钥匙随手一扔。第二天早晨六点,呼呼起床时,找不着钥匙,他因为玩电游玩得太入迷了,怎样都记不起来钥匙放在哪里,于是开始翻箱倒柜的去找,还发动所有的待从去找,呼呼怀疑别人将钥匙藏了起来。没有钥匙,开不了水塔。由于盘盘国被大沙漠包围着,所以发生了沙尘暴。没有水,马路上,洒水车无法将马路上的泥沙清理掉,引起交通混乱;全国的居民没有水做饭;医生吃不了饭,没法就诊;有一个商店的老板,因为储存了一些雨水,趁机抬高物价,老板一时利令智昏,撞倒了蜡烛,引发了火灾,消防车也因为没水没法救火;由于没有水,整个国家都搞得一塌糊涂,面临毁灭。呼呼也遭到居民追捕,他在逃生中找到了他的`那把要命的钥匙,最终挽回了国家的命运。呼呼经过了这件事情后,深有感触的说:“说真的,自己的东西,应该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平时乱扔乱放,要用时却找不到,就会误大事的。”
此时,我看到呼呼,就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的笔、作业等东西有时不知扔到哪里去了,等我想找它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着,也因为找不到作业给老师批评,还常常迁怒于父母。这是因为我平时做事情不够专注,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还有因为我平时得到东西太容易了,而不知道去珍惜它们。我要吸取教训,努力改进,珍惜我的所有,一心一意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不然也会误了大事。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九
把那不勒斯系列看完了!
这四本书讲述的是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它是彼此较量与惺惺相惜,是女性力量的觉醒,是一场单独的人生征程。
如果你翻开了第一本,请千万把四本都看完,否则你将对她们的人生有很大的误解。
让我比较心疼的还是lila。她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虽然我也一度怨恨过她,可她更像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凭借她的智慧与勇气,大可天高任鸟飞,可她被困在了这小小的那不勒斯,且在她尽情伸展不断抗争之时,上天又把她最珍贵的东西夺走。最终以空白收场。
而elena,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在感情中她是个作女,不断向外索要安全感把怀疑挂嘴边,在友情中她不够真诚,即使是到第四本的最后她依然害怕自己的朋友超过自己,她怕对方写出更优秀的书。比较之心人皆有之且人之常情,但她们是年过半百的朋友了,就让人不免唏嘘。
这本书还刷新了我的婚姻观。一生一人在那不勒斯好像是一件珍稀事,早婚的lila是如此,嫁给教授的elena也是如此,她们的婚姻像快餐,一开始饱腹感很强,吃坏了肚子或是被别的美食吸引,就换着吃,突然间你就没那么期待,也没那么苛求了,觉得能饱就行。
人这一生是一场对自我的探索,就该尽情得外张与深挖,其它的都是点缀。如果有幸长久且幸福得陪伴着,确实美好;若是不然,别忘了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整个系列看完有种看了一部电影的感觉,心头沉甸甸恍惚惚仿佛她们是鲜活的生命。啊!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十
这是第一次接触乙一的作品,第一篇《幸福宝贝》真的是哭死了,我觉得很温暖,在雪村拉开窗帘,让阳光招进来的时候,我都感觉得了温暖,最后的信,我哭了,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子,多么阳光温暖的女孩子!是雪村把男主改变了!
《玛利亚的手指》
人是会变的,玛利亚从不爱变得会爱,姐姐从朋友变成杀人犯,妈妈从不负责任变得承担责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变化。比较迷的是,玛利亚自身吸引人的特质,但其他人同时也怕她,虽然我知道人很复杂。为什么芳和先生在那件事情之后不害怕玛利亚了呢?还有一点让我温暖的是我感觉到了姐姐对于“我”的爱护,是妈妈般的爱!
小插曲:在开这空调同时开着风扇的教室看的,在看到“我”在反复思考凶手的时候,“我”起鸡皮疙瘩,我也起鸡皮疙瘩!
《失踪假日》
邦子和小女孩之间的互动很有趣,我老害怕邦子屋里的小女孩被发现了,昨晚睡觉前特意留了尾巴,虽然很难受,但是睡前自己浮想联翩!邦子就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的那种!
综上,最喜欢《玛利亚的手指》这一篇,完全是把自己代入了,连文字中用的都是“我”!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十一
终于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那是一个贫穷、暴力、血腥、封闭的城市,缺少资源、学习的资源、公平成长的资源、学会正确三观的资源,一二部还充满了些许自由、活力、童真与追求,三四部总是弥漫着颓废、黑暗和秘密。
男人们女人们,似乎这部小说最初给我的最大触动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肆无忌惮的出轨、各种复杂的男女关系,多年学习的知识与教养在男女关系上似乎不堪一击,人的`欲望可以不受一切伦理的克制而自由放肆。
无论是被困在哪里的莉拉还是走出来的莱农都太复杂了,她们之间的友谊真的太复杂了,相爱相杀相互利用,又相互帮助互相陪伴。读完小说,对这两个角色内心真正的愿望、真正展示出的一个人物形象,真的很难分析出来,莱农似乎还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描述,对于莉拉真的现实语言的苍白,她太复杂了太矛盾了,谁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她对莱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真的太让人琢磨不透了。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十二
这一两年时不时都听到乙一的大名,当时知道他也是悬疑小说类型的作家时,顿时生感兴趣,因为作为东野圭吾多年的老粉,可以说非常喜爱悬疑小说,可近几年来,东野的新作都开始让我感觉质量单一,都在用老套路来发表新作。所以当看到这新生力量时,对乙一自然充满了期待。
原本想看他的动物园的,可惜书店里没找到,就买了这本失踪假日,封面挺好看的,虽有点中二风,但却少有悬疑小说用充满青春叛逆的少年感的画风作为封面。
本以为是一本书一个悬疑故事,所以当我看到第一篇幸福宝贝时,会觉得结束的很突然。但这一篇的确给了我些新趣味,尽管内容较单一,想要救赎缺爱而拒绝外界的主人公,真的靠不存在的鬼魂有意思吗,其实也更像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罢了,外面对一切绝望,内心却期待阳光,所以精神分裂下,出现了虚构鬼魂。但这种悬疑读者参与度不会高,因为并不是所有东西摊出来,我们一起寻找真相的感觉,而且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点没意思。
第二篇玛利亚的手指,我是超级无敌期待反转的,因为结局主人公与亲生母亲的和解来的莫名其妙,导致母亲有种利用姐姐是坏人所以上位的感觉,而且也没解释为何最后那一幕,猫咪为什么会亲近看似第一次见的母亲,所以还有实情的对不对。。这篇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三篇,整个故事看来,相当相当的无聊,简直有种为了写故事而这故事的感觉,为啥有钱人突然看得上贫困的母亲没说,整篇全是主人公的内心幼稚无聊的想法,家人的人设形象不丰满更不饱满,这样看起来,整个故事很单薄,仆人和丈夫的反奸计,也不功不过,而且作为计主人公以外,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都没有好好的让人设饱满,很摇摆,他们拿钱出发点是啥?单纯顺势有钱拿钱?主人公一味的与小房子结缘,什么温暖之类的,感觉也是年纪轻轻,没有大人正确疏导她的情绪,导致内心却了一块。但也因为这样才有这个故事,所以作者一开始是想以小见大吗。
总的来说,是让人失望的小说,文笔像流水帐一般,悬疑还是治愈或温暖都一般。但我还是会他的动物园的。
失踪的女儿读后感篇十三
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了那不勒斯系列,看完后准备写书评,却迟迟无法下笔,因为书中包含了太多的主题——友谊、爱情、恐惧、暴力、阶级、知识、财富……庞杂而又细腻,反而不知如何下手,这里就浅谈一下个人的整体感受吧。
因此,这里有个前提是,我们看到的莉拉并不是真正的莉拉,她是埃莱娜塑造的莉拉,虽然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但是因为作者强大的功力,我们会觉得这就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的故事,所以,莉拉是经过二次塑造的人物,真实而又支离破碎。
在埃莱娜看来,莉拉是那个天才一般的存在,她崇拜她,信任她,模仿她,对于她来说,莉拉像女神一样,身上有一种别人不具有的神奇能量,极具吸引力,她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学习能力极强,不管在哪里,她都能吸引到所有人的目光。在莉拉面前,埃莱娜是不自信的,即使莉拉只上到了小学五年级,一辈子都待在贫穷落后的城区里,也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埃莱娜上了大学,嫁给了教授彼得罗,还上了电视和报纸,成为知名作家,但是,在莉拉面前,埃莱娜始终自惭形秽,她努力学习,努力摆脱自己的出身,但还是无法摆脱在莉拉面前的自卑感。
毫无疑问,埃莱娜也是聪明的,她初中高中大学考试成绩几乎一直名列前茅,她喜欢和莉拉一起进行深度地聊天和思考,但是她的聪明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是一种盲从,她盲目跟随莉拉,以及暗恋对象尼诺,她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从没放弃努力,直至老年,她才绝望地承认,“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埃莱娜把莉拉打造得太完美了,因此,在情感上,我们会更偏向于莉拉,更喜欢她,更心疼她,虽然她也有让人讨厌的地方,但是我们更容易原谅她,而对埃莱娜,由于她过多地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阴暗面,虽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阴暗面,但是我们会原谅自己,却无法接受这样的角色,我们对埃莱娜会更加苛责。
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是关于她们的童年和青春期,莉拉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天才的一面,数学竞赛打遍小学无敌手,10岁就写出了小说《蓝色仙女》,12岁设计了独一无二的鞋子,她勇敢聪慧,性格鲜明,从不畏惧。
相对地,埃莱娜一直是莉拉的追随者,她暗暗地观察她,笨拙地模仿她,努力地追赶她,在别人面前维护她,又在心里偷偷嫉妒她,她渴望和她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思考,埃莱娜感觉到,莉拉能够激发自己的大脑。
然而,尽管从小天赋异禀,但是她的天赋并没有得到保护,因为贫穷,父亲不让莉拉继续接受教育,莉拉和父亲抗争,被他像扔垃圾一样直接从窗子扔了出去,而埃莱娜则继续去上初中,命运,从这里开始,把两个小女孩推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地是为莉拉的天赋惊叹,为她没能继续接受教育感到惋惜,但是我们对她还暗含着一种期待,也是埃莱娜对她抱有的期待,即她会继续学习,继续看书,继续让自己的才智得到彰显。
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是关于莉拉早年的婚姻生活,以及埃莱娜的求学时光。莉拉的婚姻是一场交易,一场换来全家富裕生活的交易。她被要求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只是因为那个人有钱,她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好女儿,通过婚姻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她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丈夫。
虽然她通过抗争没有嫁给马尔切洛,但是却被外表和善、内心残暴的斯特凡诺欺骗了。婚后,莉拉获得了财富,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过着外人艳羡的阔太生活。
然而,幸福的婚姻就像泡沫,一触即破,她清楚地知晓自己所处的困境——
“她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空洞,她觉得自己是斯特凡诺掌控的活物,她越来越难以忍受,有一种越来越沉重的东西压迫着她。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她整个人被席卷了,拉法埃拉·赛鲁罗被销毁了,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她已经融化在斯特凡诺的轮廓里,成为了他的附属品:卡拉奇太太。”
“莉拉几乎一直站着,坐着身上会很疼。没有任何人提到了她发肿发黑的右眼、破裂的下嘴唇以及淤青的胳膊,包括莉拉一直沉默不语的母亲。”
而施暴者斯特凡诺,并没有内疚自责,反而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他也没有遭到谴责,人们反而认为他充满了男子气概,对他“又增添了一份仰慕和敬意,觉得他知道怎样做个男人。”
莉拉切身体会到,财富和暴力是如何让人“变形”,让亲情变质。但她从不屈服,她强硬地面对暴戾的丈夫,通过过度劳作使自己流产,无所顾忌地花钱,出轨尼诺,离家出走,放弃富有的生活,在香肠厂做卑贱的苦工,即使在外人看来,她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纯属瞎折腾。
包括埃莱娜,即使她为莉拉遭到的家暴流泪心疼,但是她仍然羡慕她的富有生活,羡慕她的大房子,羡慕她有花不完的钱。
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是关于她们的中年。埃莱娜通过结婚逃离了贫穷的那不勒斯,开始出书,逐步取得成功,而莉拉的生活,依然混乱而黯淡。在这个阶段,莉拉似乎在隐藏自己的天赋,她无视它,任凭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就好像天赋是一把烫手的钥匙。
而埃莱娜的生活要丰富精彩得多,她结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出书,成为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参与社会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生了孩子,她也依然不放弃自己的写作和公共事业,试图在家庭和事业当中取得平衡。
但是,真的能取得平衡吗?书中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
打破看似圆满的家庭。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埃莱娜,是责备的,因为她盲目地追求爱情,为了一个不可靠的男人,牺牲家庭和孩子,甘愿做第三者,被尼诺骗得团团转,就像安东尼奥说的,“爱情不仅仅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因为爱情,埃莱娜变得愚蠢。可是,我们唯独忽略了,埃莱娜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个体,自身的情感需求。
第四部——《失踪的孩子》:是关于她们的中年和老年。埃莱娜为了尼诺回到那不勒斯,重新和莉拉建立起联系。在埃莱娜的帮助下,莉拉的生活也有了起色,她和恩佐一起学习计算机,开电脑公司,对抗索拉拉兄弟,似乎再次利用自己的才智实现了人生逆袭。
然而好景不长,女儿蒂娜的失踪彻底打败了莉拉,让她深陷痛苦和抑郁之中,她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一切,包括活着的动力。这一次,莉拉似乎彻底淹没在黯淡无光的底层泥沼里了。
如果天才都尚且无法抵抗生命向下的拉力,那么广大的平凡女性又该如何立足?而人生赢家埃莱娜经过一次次的失望终于看清了尼诺的虚伪,和他分手,继续写书出书,成为知名作家,把三个女儿养大成人,表面上看,她似乎成功了,实际上,她自己都对此表示怀疑。
对于三个女儿来说,虽然每日照料她们的人是母亲,父亲只是定期来看望她们,但她们最爱的还是父亲,“彼得罗现在不用每天都当她们的父亲,因此他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她们把自己成功富裕的生活都归结于她们的父亲,但是我,我没有任何优势,我是她们优越感的根基。”
在写作上,她从不认为自己具有天赋,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努力经营下去而已,她自觉“写的任何东西都没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年逾古稀,埃莱娜再次陷入了对天分与身份的焦虑之中。
:
女性自始至终都困在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壳子里,从来不是她自己。婚前,她从属于父母,被要求做听话懂事的好女儿,通过婚姻给家庭带来利益,婚后,她成为了丈夫的附庸,家庭的奴隶,被要求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如果这时候,她因为忙于事业或者追求爱情而忽视了孩子,舆论会谴责她,会觉得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却完全忽略了她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她的幸福完全依赖于父亲、丈夫和孩子,脆弱而毫无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0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