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有助于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总结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不要空洞和冗长。这些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格式。
雨巷说课稿篇一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
雨巷说课稿篇二
雨巷(教案2)。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一堂课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们分组讨论,现在就请各组委派一个同学把你们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意象。二、意象的解析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三、大家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教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四、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2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3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4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5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小结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学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残损的手掌》也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阅读一下。五作业1背诵全诗。2请同学们推举一个朗诵好的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另外再选两个同学把这首诗歌所表现的画面演出来。班会课上表演。
雨巷说课稿篇三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雨巷说课稿篇四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
雨巷说课稿篇五
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课标、学情。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本诗语言清新,旋律回环往复,意象优美,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学生一种朦胧幽深的美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由于本诗的意象对于北方的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基于以上对教材、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学习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情怀(重点),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的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针对北方学生对于诗中的意象比较陌生,我将分析意象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
针对本文与学生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针对本文意象比较陌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并茂,再现诗歌情景。
2、问题法: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文中感情。
三、关于学法。
1、诵读法:为了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采用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诗歌内涵解读丰富,个体对诗歌理解把握不够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这首诗就是《雨巷》。舞蹈可以从视觉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刚刚欣赏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们要欣赏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带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初读文本,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叠和反复的运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让学生体会诗歌一唱三叹,悠长舒缓的优美旋律。
3、细读文本,品读意境。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之后,学生们再次朗读,体会诗中情感。设计两个问题:
1)诗歌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绪?学生可以用诗中的原文词语回答,如忧愁,哀怨,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这些情绪由哪些意象引发来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4、讨论内涵,丰富体验。
再熟悉了音韵美,意境美之后。学生们达到探究思考作品内涵的阶段,这个环节我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惆怅徘徊?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某一个人还是有别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插入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统一答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师加以点评、总结。最后听名家范读,再次回味本诗。
5、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6、课后作业巩固创作。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结合诗歌,展开想象,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意象,写一段文字。
五、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点象征意义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恋人、理想。
雨巷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雨巷说课稿篇八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四、说学情。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漫步于阡陌田间,岁月悄然转换,沧桑踏进了我的眉心鬓角,只有你,一柄油纸伞,一帘苏青白裙,简简单单,仅此而已,但你的模样已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烙印,挥之不去,忘不了你身影,忘不了你容颜。
回眸在江南街角,只为得你嫣然一笑,清迈脚步,徘徊在这寂寥的雨季,望着红尘中漎然流过的身影,忘也不是,记也不是,毫无头绪,问天,天不语。本抱着你我可以并肩携手在这街头,淡然光阴沫沫,这一切的梦境不得不一次次破碎在残酷的现实中。伤痛,凄然的泪无奈滑下脸颊,在我的指尖悄然落下,孰人问我伤悲,孰人给我安慰;痛楚,期许早已惊醒了心海那一缕千年不灭的旋律。你模糊的身影,把我推进了苦痛的深渊,或许千年的轮回已不足矣,任岁月几般,你都是我依旧等待的苏青白裙的女子。
看不尽你我前世情缘,一眼忘川,许你憔悴我容颜,因为等你,婉拒了种种的幽丽暗香;因为等你,谢绝了尘世中的万千茶靡。只因忘却不了那一份深情,只为等你拨付我内心那一线清商古曲。
无奈两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叶无缘相见,年年花伤语,岁岁盼伊归,孤灯单影,千年梦回,凄凄怨怨别离,日日夜夜思绪,相逢一瞬情缘,更带你他日得续,一曲相思曲不尽轮回,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
当再次茫茫穿过雨幕,和着往日的旧曲,你,似乎向我走来,看清了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但或许,终究只是梦一场。
更多。
雨巷说课稿篇九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雨巷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雨巷说课稿篇十一
一、导入新课:
看今天窗外阳光明媚,可是前段时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师配乐朗诵。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雨巷说课稿篇十二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说课稿篇十三
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本诗语言清新,旋律回环往复,意象优美,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学生一种朦胧幽深的美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由于本诗的意象对于北方的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基于以上对教材、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学习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情怀(重点),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的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针对北方学生对于诗中的意象比较陌生,我将分析意象作为本课的难点。
针对本文与学生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针对本文意象比较陌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并茂,再现诗歌情景。
2、问题法: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文中感情。
1、诵读法:为了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采用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诗歌内涵解读丰富,个体对诗歌理解把握不够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1、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这首诗就是《雨巷》。舞蹈可以从视觉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刚刚欣赏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们要欣赏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带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初读文本,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叠和反复的运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让学生体会诗歌一唱三叹,悠长舒缓的优美旋律。
3、细读文本,品读意境。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之后,学生们再次朗读,体会诗中情感。设计两个问题:
1)诗歌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绪?学生可以用诗中的原文词语回答,如忧愁,哀怨,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这些情绪由哪些意象引发来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4、讨论内涵,丰富体验。
再熟悉了音韵美,意境美之后。学生们达到探究思考作品内涵的阶段,这个环节我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惆怅徘徊?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某一个人还是有别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插入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统一答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师加以点评、总结。最后听名家范读,再次回味本诗。
5、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6、课后作业巩固创作。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结合诗歌,展开想象,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意象,写一段文字。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点象征意义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恋人、理想。
雨巷说课稿篇十四
看今天窗外阳光明媚,可是前段时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1、师配乐朗诵。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雨巷说课稿篇十五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雨巷说课稿篇十六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雨巷说课稿篇十七
《雨巷》是语文必修二现代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雨巷》是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的丁香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二)重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及教具使用及课前准备。
《雨巷》课时安排为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
(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贯穿始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
(三)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特引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诵读表演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表演中理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以完成重点一为目标。
2质疑感悟交流法:继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以完成重难点二为目标。
(四)设计说明。
授课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一:参读------------------4分。
(三)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二:美读------------------15分。
1齐读---------初步自我体悟诗境--------1。
2听配乐朗诵-------3。
3由朗诵-------3。
4给画配诗朗诵-------3。
5表演现场版《雨巷》--------5。
(四)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之三:议读-------22分。
(五)总结:象征诗-------3分。
请仿照象征诗《墙角的花》,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
当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雨巷说课稿篇十八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
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雨巷说课稿篇十九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雨巷说课稿篇二十
《雨巷》是鲁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新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社会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独特的诗风替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他用那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像。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鲁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以“美的真谛”来组织文本,从而来突显它的审美性。《雨巷》出现在这一单元,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一是通过不断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悟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是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意象。
三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一)导入新课。
淅沥沥的雨点打在印有山水画的油纸伞上,他如同一名孤独患者慢慢的行走寻觅着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种情,何种人,何种境地,让他在一条寂寥空旷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种愁思,让他迫切的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一读——自由读。认识生字(彳亍,颓圮),初步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再读——播放录音读。让学生随着富有情感的朗读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头脑中勾勒诗歌的画面。在听录音过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语调来读诗歌。
三读——让学生示范大声朗读。在画面中丰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伤感、惆怅这类词语的读法。
四读——小声默读。建立基本感情基调,形成对诗歌美感认识。
明确:让学生们在脑中形成一个对诗歌的画面感,明确诗歌的基调是忧伤凄凉的。
2、品味语言,品诗歌回环叠唱之美。
整首诗歌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在诗歌中的哪些地方是体现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诗歌运用复沓、排比等手法,运用大量叠词,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表达诗人忧愁伤感的情绪难以排解的苦闷之情。
(三)深入探究。
1、理解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可以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多种方式把雨巷之景展示出来。
这样做旨在根据文本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独立品味诗歌中特有的事物与情感,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雨巷——小路、油纸伞——小花伞、丁香——荷花或牡丹。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小巷给人一种幽深寂静之感,而作者在诗歌中又用一个“雨”来形容这个小巷就更加给人增添一种忧伤凄凉之感。,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代表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品味诗歌内涵,品思想之美。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不同的读者对诗歌的品鉴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感受完诗歌的各种美感之后,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去思考,这样可以对诗歌有多元的解读方法,而教师自己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让学生再次讨论,让他们针对之前的讨论结果进行品评,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开拓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结束语。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吟唱,把心中美好理想比喻成丁香姑娘,诗人明明离它很近却又无法触碰,像梦一样来像梦一样消逝。最后为大家播放一首《丁香花》,希望大家在这首歌曲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巷说课稿篇二十一
《雨巷》是鲁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新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年代动荡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独特的诗风替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他用那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像。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鲁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以“美的真谛”来组织文本,从而来突显它的审美性。《雨巷》出现在这一单元,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一是通过不断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悟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是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意象。
三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一)导入新课。
淅沥沥的雨点打在印有山水画的油纸伞上,他如同一名孤独患者慢慢的行走寻觅着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种情,何种人,何种境地,让他在一条寂寥空旷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种愁思,让他迫切的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一读——自由读。认识生字(彳亍,颓圮),初步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再读——播放录音读。让学生随着富有情感的朗读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头脑中勾勒诗歌的画面。在听录音过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语调来读诗歌。
三读——让学生示范大声朗读。在画面中丰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伤感、惆怅这类词语的读法。
四读——小声默读。建立基本感情基调,形成对诗歌美感认识。
明确:让学生们在脑中形成一个对诗歌的画面感,明确诗歌的基调是忧伤凄凉的。
2.品味语言,品诗歌回环叠唱之美。
整首诗歌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在诗歌中的哪些地方是体现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诗歌运用复沓、排比等手法,运用大量叠词,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表达诗人忧愁伤感的情绪难以排解的苦闷之情。
(三)深入探究。
1.理解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可以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多种方式把雨巷之景展示出来。
这样做旨在根据文本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独立品味诗歌中特有的事物与情感,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雨巷——小路、油纸伞——小花伞、丁香——荷花或牡丹。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小巷给人一种幽深寂静之感,而作者在诗歌中又用一个“雨”来形容这个小巷就更加给人增添一种忧伤凄凉之感。,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代表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品味诗歌内涵,品思想之美。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不同的读者对诗歌的品鉴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在感受完诗歌的各种美感之后,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去思考,这样可以对诗歌有多元的解读方法,而教师自己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让学生再次讨论,让他们针对之前的讨论结果进行品评,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开拓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结束语。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吟唱,把心中美好理想比喻成丁香姑娘,诗人明明离它很近却又无法触碰,像梦一样来像梦一样消逝。最后为大家播放一首《丁香花》,希望大家在这首歌曲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
熟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雨巷说课稿篇二十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诗歌《雨巷》。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采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小组代表的发言随时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明确了意象,活跃了学生思维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诗中形象进行逐个联想。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资源共享,我抓住诗中亮点,加以点拨。进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诗人的很方便的平台。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是环境压迫着诗人,才使他产生了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可以给教师发邮件谈自己学诗的认识,也可以参看语文教学相关网站。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如何运用“网络”体现和贯彻“合作”要求,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渴望通过《雨巷》这课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突破。运用计算机网络可见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分组思考、评点和赏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情感氛围,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注意课外知识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这种尝试和突破十分有意义。
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雨巷说课稿篇二十三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5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