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8:26:33
2023年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时间:2023-11-06 18:26:33     小编:琉璃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思考和总结。写总结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合理,段落清晰,行文流畅。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个人民法院工作多年的法官,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法律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在这个国家,法律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国家和社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方面和复杂性,也意识到了不断完善中国法律文化的紧迫性。

第一段: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点。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人文精神、依法治国、注重社会和谐等。中国法律文化注重人文精神,重视文化修养,强调对法律的履行要有道德责任感;依法治国的概念也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来平衡社会利益;注重社会和谐是中国法律文化的文化内核,这意味着法律的作用不仅是制定规则和判决,而且还要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中国法律文化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保守的、僵化的死规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目前,中国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文化建设,通过提高人们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来推动法治发展。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国际化和专业化。这一点在判例制度的建立和引进国际先进法律标准和理念方面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当前,中国法律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焦虑”,即文化与法律相互作用导致的文化矛盾,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以来,文化的碎片化和多元化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加之民众对法律维权认知上的差距和法律意识不足,这些问题都给中国法律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科学完善中国法律文化,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法治化建设,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素质,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三是引入社会力量,扩大法律产业等多元化发展,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四是增强科技创新,推进法律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法律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五段:结论。

中国法律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刻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中国法律文化发展的趋向是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的,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通过推动完善法律文化建设和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法律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加快推动中国法律文化的建设。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在我国日益重要。作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深切体会到中国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我对中国法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中国法治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和权益保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首先,中国法治理念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治理念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司法审判中,法律的实施都坚持维护人权,注重舆论的参与,重视人民的意见和诉求。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是中国法治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中国法治理念倡导依法治国。中国始终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秉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法律既是规范行为的准绳,也是治理社会的工具。中国法治理念坚持司法独立、公正、公平、高效的基本原则,确保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权和特殊待遇。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和公平执行,有效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依法治国的理念保障了法治社会的顺利进行。

第三,中国法治理念强调人人平等。法治社会的核心在于平等和公正,中国法治理念倡导人人平等,不管贫富、地位高低、职务大小都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法律没有偏袒之分,没有特权之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当有人身受侵害或遇到求助时,法律会给予同样的保护和救助,确保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平等原则使得中国法治得以深入推进。

最后,中国法治理念追求公平正义。在法治社会中,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要求。中国法治理念强调加强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和公平执行,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审判和公正的判决。公平正义也扩展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通过法律的规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为中国法治的建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总之,中国法治理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构成了中国法治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的实践推进了法治社会的建设,保护了人民的权益,促进了公共事务的稳定和治理。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确保法治理念的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法治治理的焦点,始终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构建权威、高效、公正、廉洁的治理体系。法治治理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组织对新形势下法治工作的领导机制。法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繁荣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骨气。谈到中国法治理念,有几个关键字:权威、高效、公正、廉洁等。

中国法治理念的第一个关键字是“权威”。权威是法治的前提,是法治要素的核心。法律的权威,是指法律具备的对一切人力量的束缚力和有关人的共识,是法律对人的控制和束缚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发现,虽然有许多法律,但只是纸上谈兵,因为很多时候,法律的权威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严格执行法律,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法律权威的监督和检查,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只有法律拥有了足够的权威,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进步。

中国法治理念的第二个关键字是“高效”。高效是指法治的处理能力,即法律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法治的视野中,法律不仅要求解决具体的案件,还要追求法律制度本身的高效运行。高效法治在于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和法律制度,提高法律适用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高效法治还需要健全的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法治的高效运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机构的优化和改革,需要司法机关的加强和完善。只有建立了高效的法治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中国法治理念的第三个关键字是“公正”。公正是法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法治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和对待。公正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础。在法治理念中,我们要强调公正法律的公正审判,就是要建立一个既有公正的法律,又有公正的司法机构和公正的司法人员的公正的司法体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公正法治体系,才能够使人们的切身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才能够实现法治理念的公正、公平、公开、公正和公正等核心价值。

中国法治理念的最后一个关键字是“廉洁”。廉洁是指法律的廉洁精神和法治的廉洁问题。法律的廉洁是指法律运行过程中遵守制度规定、不利用职权实施罪恶行为等。法治的廉洁问题是指在法治过程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中国法治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决打击腐败,加强廉洁建设。只有坚持廉洁的法制化,才能建立廉洁的法治环境,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

总之,中国法治治理的核心思想是权威、高效、公正、廉洁。权威是法治的前提,高效是法治的处理能力,公正是法治的灵魂,廉洁是法治的基础。只有坚持这些关键字,才能够构建一个权威、高效、公正、廉洁的法治体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的全面发展。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中国逐渐崛起并占据重要地位,其法律体系也备受关注。法律文化作为法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我国法律文化的探讨与分析,得出一些心得体会。

法律文化可以被视为法律体系中的文化要素,是法律制度、法律意识、法律理念等文化价值的集成。它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反映,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其法律文化逐渐成熟,反之亦然。此外,法律文化涉及的范畴还包括法律宣传、法律教育、法律艺术、法律历史等方面。具体而言,法律文化的核心是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也是公民依据法律权利与义务而生活的基础。

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法律以律为主,基于传统习惯和经验总结的方式规制社会行为。随着时代推移和社会变革,唐代开始出现法律体系,宋代加强了官方的司法程序。近现代以来,中国法律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清朝晚期逐步接受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观念,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基础。目前,中国的法律文化不断发展,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加强司法公正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中国的法律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首先,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建立的,不同于西方的法学体系。其次,中国的法律文化融入了它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其中道德价值、社会和谐的观念在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第三,中国的法律文化始终强调“和”文化的精神,即通过庭前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争端。这也是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

当前,中国法律文化仍需在保障司法公正、加强法制建设、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继续加强。在未来,它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应该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和艺术方面的法律文化体系,以加强民众与法律的对话,提高民众法律素质和法律知识水平。同时,在国际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律地位和声誉。

第五段:结语。

中国法律文化不断发展,成为了维护公民权利的坚强支柱。它的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未来,中国法律文化将继续发力,促进司法公正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认真理解和应用法律,为法律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法治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和思想理念。在我国,法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深感中国法治的核心理念和体制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国法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中国法治的核心理念是以宪法为核心。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中国,宪法被赋予了最高法律地位,所有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法规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符合宪法的规定。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当了解宪法的内容,尊重宪法的权威,同时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法治的体制优势在于法律和行政的分立。在中国,法律和行政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相互制衡和约束。行政机关不能滥用权力,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职权;法律不能盲目地对事务进行干预,必须让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种分权的体制不仅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合法权力。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能得以实现。

第三,中国法治注重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指在法律和司法程序中,尊重当事人的权益和基本的正当程序。在中国,坚持程序正义是保证司法公正和权威的重要手段。法官和其他执法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滥用权力。同时,当事人在司法程序中也要体现尊重法律和公正原则的态度,不能在程序上寻求巧门而破坏正常的司法秩序。程序正义的维护有助于减少司法失误和不公正的情况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

第四,中国法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中国法治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法律和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促进法律和法治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这一融合不仅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提高法治的思想自觉性和价值导向。

最后,我认为中国法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的实施不够严格,执法者的素质和能力不足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治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人民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法治的核心理念、体制优势、程序正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法治模式。我对中国法治理念的体会是法治的确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工具,但仍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相信中国法治的发展将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努力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为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六

近期,中国法案备受关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关注国家发展的普通人,我对于这个话题进行了深思熟虑,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看来,应对中国法案需要保持客观理性,加强法治意识,坚持自信自强,加强国家实力和团结合作,以及积极扩大影响力。

首先,保持客观理性是应对中国法案的关键之一。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评论,我们不能过于激动和冲动。相反,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估。争议有时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不能仅凭个别事件或言论来获得全面的认知。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关注真相,避免过度扩大或误解他人的意图。只有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法案,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加强法治意识是应对中国法案的基础。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国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应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对于中国法案而言,我们应秉持公正和平等的态度,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解决争议和分歧。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和长期稳定。

第三,坚持自信自强是应对中国法案的态度和行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贡献的国家,无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科技领域,都有着引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外界的种种挑战和质疑,我们要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让中国更加强大和自信。

第四,加强国家实力和团结合作是应对中国法案的有效途径。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外部压力的增加,我们不能孤立地应对挑战。相反,我们应该加强国家的整体实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共同的挑战。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五,积极扩大影响力是应对中国法案的战略之一。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面对外界的种种挑战和阻力,我们应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增强国家形象和声誉。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外交手段,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立场和行动。只有扩大影响力,我们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播和推广。

综上所述,应对中国法案需要保持客观理性,加强法治意识,坚持自信自强,加强国家实力和团结合作,以及积极扩大影响力。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更不能妥协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只有通过理性、法治和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七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法律文化作为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认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法律文化,笔者在学习中积极探索,特此分享心得。

中国法律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法律文化事件和法律思想家,如《礼记》中的“礼法思想”、唐代的“律令体系”和宋代的“科举制度”等。这些法律文化的传承对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法律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德治”,即通过道德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传统强调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其次是宗族文化的影响,即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和家族观念很浓,这也影响到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是强调社会和谐、尊重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思想,这为解决当代各种涉法矛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法律文化也在不断地与国际法律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演变、独特特点和现状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未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国法律文化也将在国内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法律文化,不断践行“法治中国”的口号,共同推动中国法律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八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3.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4.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社会。

5.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9.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10.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11.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12.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14.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15.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6.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1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8.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19.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治校。

20.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1.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2.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23.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九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7)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8)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9)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0)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1)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3)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14)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15)事断于法。——邓析。

16)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17)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18)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19)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2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反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一

3.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4.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5.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6.“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7.“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责无旁贷”

8.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9.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10.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11.不断深化学校法制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校园”创建。

1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1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4.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15.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16.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17.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8.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19.“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20.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21.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22.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3.“学法用法,争做遵纪守法的青少年”

24.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5.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二

3)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6)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7)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8)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9)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0)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1)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14)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5)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16)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7)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8)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三

所谓“惊为天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书了吧,这也是看过所有的有关法学类的学术书籍中,迄今为止最震撼我的书籍之一。洋洋洒洒400来页,多有古文,却是没有感到枯燥无聊,文章也绝不佶屈聱牙,使得学术书籍也饱含趣味性和可读性。

首先,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活泼。作者对古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阐述,尽量使用简洁纯朴的文字,将与近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法律现象呈现出来。

其次,案例是一大特点。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准确来说,是将案例与古代法律条文规定互为印证,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只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筛选出来。但仅仅是这项工作,怕也是皓首穷经,非常人所能为之。

第三,作者的.治学严谨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文中几乎每页都有注释,且这些注释至少对许多法律人来说,都是鲜有耳闻的古籍文献。当然,也许对作者这样的大家并不算得什么,可在当时的法学学术时代,已经有如此严谨规范的注释体例和自觉意识,殊为可贵。须知,即使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学事业重新迅速建设和发展,如此规范的注释体例,也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瞿同祖先生的著作不多,却都堪称精品,尤以这本《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道,可谓我国法律史中的经典名著了。对瞿同祖先生的身世,难免也有唏嘘之感,倘若没有那失去的十年,怕还会有更为精彩的著作出世吧。

历史可以假设,却无法实验,谨向瞿同祖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四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很多关于法律的。

名言名句。

很值得我们去体会。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法律名言名句欢迎大家阅读。

1、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2、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社会。

5、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守法小公民。

6、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7、不断深化学校法制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校园”创建。

8、

坚持。

依法办事,推进依法治校。

9、做。

诚信。

之人,铸法治之国。

10、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1.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3.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4.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5.

学习。

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6.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7.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8.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9.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12.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13.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14.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6.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7.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8.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19.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0.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3.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5.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6.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7.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8.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9.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10.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1.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12.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13.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4.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15.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16.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7.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18.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19.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20.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1.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2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责无旁贷”

23.“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24.“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25.“学法用法,争做遵纪守法的青少年”

26.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7.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28.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

责任。

29.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法治精神,彰显法律权威。

3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页,当前第。

1

1

2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五

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这一法律的社会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揭示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其实质。

与欧洲社会早期国家产生不同,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血缘的联系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加紧密,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血缘关系网并根据了尊卑、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确定了“五服”制度,因此丧服不仅是简单的服丧衣饰,更主要是确定亲属之间关系和等级的标志。中国家族主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其父权本位上。“父为子纲”,父对子孙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对子孙有支配和惩罚的权力,不仅对子孙的日常生活加以严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决定),甚至对子孙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对此种行为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从轻甚至不用追究责任。子孙对父母要绝对服从,不许忤逆、违背父母,不然会被法律、社会当成罪人。“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五刑之属三千,最莫大于不孝”,对于父母等至亲尊长的不孝行为,历来被当作罪大恶极的事情,法律都要对其加以严厉惩罚,隋朝确立的“十恶”中有一类是被认为严重侵犯家长权的,如恶逆、不孝、不睦、不义(部分),内乱等,这些罪行都要受到严厉打击,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谓“常赦所不原”。而且贵族官员犯有这些罪行,也不得援引八议、收赎之类的特权来逃避刑罚,从中可以看出父的绝对权威。“为亲者讳”,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不应互相告发,这才算“直”,这种“直”当然是超乎法律之上,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原则为准绳的。不过,在法律上,父告子是可以从轻甚至不用承担责任的,而子一般是不能告父的,不然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所告是实情,也要接受惩罚。……讲到家族,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婚姻,因为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婚礼者,礼之本也。”而婚姻的目的则被认为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主要是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基于血缘、等级和特殊事件等设定了许多限制,如同姓不婚等,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繁缛的程序。“夫为妻纲”,夫就如同是妻的家长,对其行为负责,要求妻对夫百依百从,决不能有半点怠慢,夫也可以纳妾,甚至可以以“七出”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虽然有“三不去”对夫单方面休妻的限制,但是夫休妻的权利还是很大)。妻对夫的殴打等侵害行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付诸诉讼,更不能加以反抗,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侵害严重甚至造成死亡等,夫也会照凡人有所减罪;而妻对夫的侵害行为却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妾则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总之,妻妾对夫要绝对服从,勤恳祭祀祖先,延续后代,才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父子、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了一步一步的改变,当代社会不会再强调父权、夫权的绝对权威,也不会在法律里规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夫妻更多是平等、互相扶助。但是,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在当代还是有一定影响。在许多农村,重男轻女、暴力干涉婚姻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痕迹。为此,有关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条文,以次来削弱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势力。

欧洲社会早期国家权力的形成主要是循着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中国的国家权力是通过政治性的集权方式得以形成的,所以统治阶级更加注重王权的巩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儒家便是维护这一制度的“忠实奴仆”,儒家向往礼制,“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曲礼》)“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荀子说得更明白:“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得其宜。”(《荀子礼论》),礼成为早期国家划分并确定社会成员尊卑贵贱地位及其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依据。“序上下,正人道也”(《白虎通德论》卷一,《礼乐》)统治阶级通过法律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一切重要领域建构了一套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极具严肃性和威严性的规范体系。统治者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天子、诸侯、各级贵族、平民以至贱民等阶级,不同阶级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地位,各异的权利义务,权利从天子递减,义务则是从天子递增,权利义务并不对等。不同等级的人应遵循不同的生活方式规定,服装、饮食、房舍、舆马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见其物而知贵贱。"(《新书》卷一,《服疑》。君主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高地位,对臣民拥有根本性权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对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利是毋庸质疑的。臣民对君主要绝对服从,任何时候都要为君主着想,不得侵犯君主的权威,否则会成为“十恶不赦”的罪人,逃不了严厉的刑罚。地位高的阶级一般都能享受特权(如“八议”制度等),而且能支配、统治地位低的阶级,对地位低的阶级的侵害行为一般也能较凡人减等,而且可以以赎官法、官当法等逃避法律的惩罚,而地位低的阶级承担了大量的义务,对地位高的阶级惟命是从,不得侵害他们的权利,不然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严刑竣法。不同阶级一般也不允许通婚,所谓“门当户对”是基本准则,特别是地位高的女方不得嫁给地位低的男方,不然会受到社会的唾弃。等级一般是世袭的,特权阶级永远是特权阶级,而贱民阶级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马,不可能成为特权阶级,而且,不同种族中也有不平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这种不平等的情形异常显著,人民都被划分为层次井然的阶级,无论政治、法律及社会各种待遇都依其顺序而定其高低……几千年过去了,中国法律得到了健全和完善,许多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都已剔除,法律向着平等、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阶级观念还是在不少人心目中存在,有些官员自以为是特权阶级,整天鱼肉百姓,凌驾于百姓之上,而且官官相卫,形成了新时期的官僚集团,而百姓竟以为自己是弱者,不敢加以反抗,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世袭制”也没有完全消失,市长的儿子再差也能当个官,而百姓想当官却要费劲周折,这样,真正的英雄只能无用武之地。悲哀!法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平之如水”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执法过程中和社会活动中都要剔除阶级观念,真正做到法律、社会面前人人平等,给以公平的机会,则真正的平等指日可待。

儒家成功地将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统一起来,在儒家心目中,家族和社会身份是礼的核心,也是儒家所鼓吹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中心的不平等但有序列的社会格局,强调了君父的绝对权威,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这种格局维系了几千年,成为各个朝代的社会基础。直到现在,我们似乎还可以窥见其痕迹,国人的家国观念还是很浓重,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反映着社会,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可以说,法律和社会的发展脚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国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六

2.搞好平安创建,服务经济建设。

3.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4.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

5.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6.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

7.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8.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9.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10.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2.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5.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

格言。

联壁·从政》。

6.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孟子。

7.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8.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10.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11.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2.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13.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15.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16.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17.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18.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9.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2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1.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2.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3.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4.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5.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7.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8.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9.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1.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2.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13.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4.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15.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1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17.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18.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19.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20.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2

页,当前第。

2

1

2

中国法律史心得体会篇十七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作为规矩的法律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法律是“铁面无私”的,它守护着人们的利益,最近我看了一部法治微电影《阳光路上》,让我对法律有了新的了解。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黎初的中学生的钱包丢了,后来班长告诉老师,钱包有失而复得。原来偷钱包的人叫李小凡,她父亲卧病在床,没钱医治,老师让黎初不要把事说出去。几天后,校园里同学们相继损失财物,有流言说是李小凡手又忍不住了。大家以为黎初把事说了出去,变疏远她。后来黎初无意间听到偷同学们钱的“幕后黑手”的对话,便报了警,将不法分子送入了冰冷的牢房,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微电影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比如在学校丢了东西要跟老师说;被人冤枉要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发现有坏蛋作恶要勇于报警。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的是要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别人的冤枉,如果对这种冤枉视而不见,忍气吞声,只会让别人更加疏远自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要抱有一种“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有一次我家里丢了10块钱,而当天我又拿了些零食回家。后来大家准备查找,我感觉有点像侦探破案的情境,就没忍住笑了出来。结果全家人就以为是我偷的,再加上上述嫌疑,我便首当其冲成了“1”号嫌疑犯,我是百口莫辩,“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我是东翻西找,“上刀山,下火海”,终于发现床底下有一张10元钞票,我欣喜若狂,急忙带它去见爸爸妈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不能从小就做些违法的事,不然大时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被冤枉,不能坐以待毙,要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一直都在阳光路上迈向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612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