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光和影教案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8:30:08
2023年科学光和影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1-06 18:30:08     小编:HT书生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错点。[教案名字3]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一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二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活动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活动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三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汇报交流。

(3)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五

1、通过买水果的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水果很多,色彩很丰富。

2、目测数群、接着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说说在超市里看到过什么?

2、感知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

1、看任务卡买水果(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来买水果)(先将第一套任务卡发给幼儿。)请与旁边的孩子说说今天你的任务是什么.(发给幼儿水果篮)。

2、幼儿买水果。

3、集体检查幼儿买得对不对(依次检验,并改正错误的。)。

4、交流经验(将第一套任务卡从水果篮上收走)。

5、接着买水果(拿出一张展示给幼儿看)(简单演示一遍)。

6、再次检验介绍目测数群的方法(将幼儿贴好水果的篮子和任务卡用回形针别在一起,贴在检验底板上。)(依次检验,并改正)。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六

《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研究的是活动一。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前面的《冷水和热水》及后面的《保温与散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完善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热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思路

1、教师引入,激发学生探究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做科学”中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2、沿着热传递的主线,设计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加之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亲历科学,以达到教学目标多维度,课堂教学高效能。

3、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选材、各尽所能、满足喜好、团结协作。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自主探究 引导观察

六、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能力: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情感:能意识到热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探究的乐趣。

stse: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七、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和装置、课件等。

八、课时课型

实验探究课一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首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趁机提出: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评: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探究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又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我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想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通过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评:接着,根据方案,分共和作,实验验证,填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老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的形式,启发学生用三脚架、易拉罐等各种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热是否沿着物体传递,调动学生的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保证了实验操作的质量。同学们成功设计并很好地完成了 “火柴”这个实验,这时,教师将计就计,给予了学生特殊的肯定)

(四)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评: 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整理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热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为了提升结论我播放了一段热传递的视频。)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的事例,讨论汇报或查资料,使他们知道科学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能得到,还可以通过生活、查资料等来获得。这样,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七

1、了解蚊子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消灭蚊子的重要性。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图片:蚊子

1、猜谜导入课题

谜语:有个东西嗡嗡嗡,只会往人身上叮,人人见了都恨它,大家都喊消灭它。

2、出示图片:蚊子

请幼儿仔细观察蚊子的外形

了解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

3、讨论它们对人体的危害。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常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

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4、说说苍蝇和蚊子都生活在哪

(垃圾堆、厕所、脏水坑)

5、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消灭它们吗?

向幼儿介绍蚊香、苍蝇拍。

小百科: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八

1.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及其生活环境,知道袋鼠是一种善跳的野生动物。

2.知道袋鼠妈妈肚子上口袋的作用,培养对动物的兴趣。

袋鼠图片。

一、谜语引入。

二、讨论:我知道的袋鼠。

1.幼儿和同伴互相观看自己准备的袋鼠图片和资料。

2.幼儿讲述自己准备的图片和资料。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讲述。

1.袋鼠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从外形上来观察,如前后肢的不同、粗大的尾巴、雌性袋鼠肚子上有口袋等等,知道其体态特征的作用,并能用较流利的语言进行讲述。

2.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口袋有什么作用?

3.袋鼠一般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4.你还知道袋鼠哪些有趣的事情?

四、游戏:袋鼠妈妈。

五、小结。

知道要保护野生动物。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九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难点:列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第一课时:

1、 导入

2、阅读与介绍。

在阅读袁隆平院的照片和文字时,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科学技术具胡巨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

在欣赏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无土栽培技术。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在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这些是何生产公式?,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者可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老师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代劳的生活提供站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甸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十分之一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立契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指导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我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又从世界各国购进必需的农产品。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5、老师总结。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

纸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来喝水、而且很轻。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引导幼儿直观感知纸杯的承重,并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纸杯承重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的意识。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 打印纸(约40包)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2.悬念导入,情境引出“纸杯大力士”。

提问:钢琴后面藏着一位小客人,说他能撑起特别重的东西,你相信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

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承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感受纸杯的神奇“力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一

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主题班会以防震减灾知识为基础,围绕地震知识、抗震减灾、地震避险、自救与互救等主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学习。首先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视频,并根据地震资料图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特别是在让学生观看“尼泊尔大地震发生时街道路面的情况”的视频时,学生们都被眼前的画面震惊了,他们难以想象地震来临时的危险和恐惧。观看完视频后,各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谈谈当地震来临时该如何自救,并说说自救的建议。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震减灾日”,主题为“科学减灾、依法应对”,20xx年5月11日至20xx年5月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认真做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为根本,以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为重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增强师生防灾减灾观念,全面提升师生应对各类灾害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科学减灾、依法应对

20xx年5月11日至17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摆在学校议事日程上,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制定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3)5月11日至15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3、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开展“五个一”活动。

(1)、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少先大队组织各班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并将活动内容在各班展板中展出。

(2)、5月11—15日,德育处安排,少先大队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其主题《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3)、进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校在5月11日星期一利用升旗仪式由校长进行一次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教育讲话。德育处组织以班为单位开展“校园安检我参与”的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校园安全大检查,写出自己的检查报告(不安全的行为及设施,以及好的建议)。

(4)5月15日,各班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有关知识。

(5)5月12日,开展一次防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5月11日开始,由学校安委会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楼(楼道、教室、功能室等)、校园环境、学校师生思想工作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1、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教育”活动。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预防为主”体现在“教育为主”上。要把“防灾减灾”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防灾减灾活动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防灾减灾教育日活动抓紧、抓好、抓落实。

2、认真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务求实效。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把各项活动抓好、抓紧、抓落实,务必使“五个一”活动取得实效。

3、长期坚持,落实长效机制。以防灾减灾教育日为契机,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的方针,不断夯实我校安全工作基础,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活动,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育人环境。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二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

2、比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体特性。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体饮料,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盐、粉笔、纸片、糖纸、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1、出示三杯白开水

(1)在其中的一个杯子里放进一勺白糖搅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个杯子中放进一勺盐,搅拌一会至盐完全化在水中。

(3)让幼儿品尝三杯水的味道。

讨论: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考吧.幼,师网出处糖和盐哪儿去了?

2、让幼儿将几种不同的东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观察它们的变化。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什么东西在水中能化?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让幼儿用准备好的固体饮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杯子中的变化。

4、比较怎样化的快。

带领幼儿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1)两块同样多的肥皂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块肥皂化的快。

(2)同样多的一块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进一种水(热或冷)中,它们化的一样快吗?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溶化现象,并积极动手操作。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三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1、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1、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老师帮助小朋友切好)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四

1.用科学小实验的'办法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

2.通过幼儿亲自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间简单变化。

1.幼儿人手一份试管、烧杯、滴管和喷雾器。

2.桌上准备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试管架和抹布等,幼儿已经有做各种小实验的简单经验。

3.贴在墙上的白纸两条,上面已经有淀粉画。

一、教师简单交代,引出主题:做小实验。

1.出示聪明豆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3.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讲、互讲,小声议论。

二、通过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变化。

1.师:聪明豆给小朋友带来两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颜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请小朋友讨论,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3.教师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轻拿轻放;按标签放滴管。

4.幼儿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神奇变化。

5.教师提问:实验有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原来的黄色液体(碘)和白色液体(淀粉)通过混合后,颜色变成了蓝紫色。这两种神奇的液体分别是碘和淀粉。

三、通过提供的第三种液体,使幼儿继续感知神奇的化学反应。

2.请幼儿继续讨论,如果将第三瓶液体滴入刚才的试管中会怎样。

3.幼儿亲自试一试,在操作中发现变化。

4.教师提问:发生变化了吗?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这瓶液体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刚才的蓝紫色液体中,却将颜色一下子变没啦!这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四、做游戏:寻找聪明豆的礼物。

1.出示周围墙上的淀粉画,教师介绍,礼物是用淀粉画在纸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见。

2.启发幼儿:纸上有什么?看得见吗?聪明豆将礼物藏哪啦?怎么办?

3.引导幼儿用灌有碘水的喷雾器向周围墙上的淀粉画喷射,使幼儿惊奇的发现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画的礼物。

4.可以请幼儿再想一想消除画面的办法。用有石灰水的喷雾器喷射。

师:今天的游戏有趣吗?我们发现了许多秘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好多有趣的变化,以后我们一起再玩。

科学光和影教案篇十五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饮料瓶若干(靠近其底部的壁上用锥子钻2~5个大小一样的小孔,小孔间距约为0.5厘米);吸管;用蜡涂染过的硬卡纸片若干;大小一样的玻璃板若干(玻璃板周围用胶布贴好);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镜子(不要太小);迷迷转若干(把乒乓球剪成月牙形);每组盛水脸盆一个;筐子;抹布等。

游戏一:调皮的.小水滴每个幼儿从筐子中取一个干燥的玻璃板和一张涂过蜡的卡片,用吸管吸水,向干燥的玻璃板上滴,看玻璃板上的水滴是什么样子的。(水滴是"散开"的。)再向用蜡涂过的纸片上滴,看水滴是什么样子的,和玻璃板上的水滴一样吗?(不一样,玻璃板上的水滴是"散开"的,纸片上的水滴是圆圆的,像小豆子一样。)

游戏二:不容易分开的玻璃板给每个幼儿提供两面大小一样的干燥的玻璃板,让他们把玻璃板叠放一起,试着分开一下,然后再在水中将它们叠合在一起,拿出来之后再试着掰一掰,看两块玻璃是否容易分开。(湿了之后的两块玻璃板比干燥的两块玻璃板要难分一些)

游戏三:会"握手"的水向饮料瓶内注满水,会发现水从饮料瓶壁上的几个小孔射出,形成几条水流。让幼儿在几条水流的"根部"轻轻一捏,看有何现象发生。(几条水流合在了一起)再用手在水流"根部"轻轻一划,又有何现象发生。(几条水流又分开了)。

游戏四:旋转的"迷迷转"给每位幼儿提供一面镜子和几个"迷迷转",让幼儿把"迷迷转"放在干燥的镜面上,当镜面稍稍一倾斜,"迷迷转"会怎样?(会从镜面上滑下来)如果在镜子上滴上水,再像刚才那样玩, "迷迷转"会怎样?("迷迷转" 像穿上了滑冰鞋,旋转的很快很好看)。

结合4月22日地球日,教育幼儿要树立的节约用水意识。

本活动属感知类活动,不属于理解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不强求幼儿理解其中的道理,只要感知到即可,也可试着让幼儿说说为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625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