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8:34:04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模板22篇)
时间:2023-11-06 18:34:04     小编:文轩

总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和规划未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感谢下面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一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二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他从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四个大的方面来深刻阐述新时期特别是十九大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具有特别强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要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质机制。
作为一名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党员,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岗位上要有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治疗思想和治疗特色,把治疗方法从学会到转化为自我的独特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治疗周期,为健康中国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三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xx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xx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xx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9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xx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9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牢固树立,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坚持这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深刻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力量,深刻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建立更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因革演变。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成功经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凌空蹈虚上。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企业简单模仿、与创新趋势渐行渐远,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大型企业孤芳自赏、无视国际趋势,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高度尊重知识、人才、创新,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重点,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亚投行的金融新范式诠释了世界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用合作共赢模式谱写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鸿篇巨制。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规律为伍的变革必然是深刻的变革,也是伟大的变革,更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变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深刻的变革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中国变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方向是明确的,不会有丝毫动摇。规律不可违,与规律为伍意味着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也是距离成功最近的道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五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成为推动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核心使命。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职场人士,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变革的时代需求,抓住机遇并取得成功。因此,我始终将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250字)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首先需要理解其内涵。创新发展理念是指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中,向问题倒逼、向需求发力,寻求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全新方法、模式和理念。这意味着不能只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和现状,而要不断探索,追求卓越。在我的实践中,我学会了放下固有的观念,勇于挑战既定模式,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发现和开创新的机会和路径。

第三段: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方法(250字)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更需要有实践的方法。一是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跳出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二是要注重团队合作,吸收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打破界限,形成更广泛的思维碰撞和合力。三是要推动信息和技术的应用,把创新落地到实际操作层面。在我的工作中,我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鼓励大家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把创新的力量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第四段:创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和意义(200字)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带来了许多价值和意义。首先,创新可以带来竞争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创新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最后,创新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可以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自我价值,并最终实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第五段:总结(350字)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理解其内涵、掌握实践方法,可以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多的发展和成就。创新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竞争力,还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将一直坚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持续学习和实践,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样,我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创新发展的行列,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七

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王儒林书记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进“六大发展”,这是以新理念引领山西发展实践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了省委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卓有成效地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努力开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异常艰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引领我们不断**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高发展质量。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力争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赢得发展主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借鉴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全面总结2014年9月以来我省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充分吸纳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全省形成的广泛共识,按照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与山西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紧密结合山西实际,体现山西特色的“六大发展”。树立和贯彻好新的发展理念,才能使我省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把握发展机遇和条件,进一步拓展发展新空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要求。新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同时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理念,适应新要求。xx****强调,新常态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总体判断。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新常态对我省发展的速度、结构、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既要看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共性特征,也要看到山西的个性特点;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挑战,也要看到新常态下山西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更要看到山西积极应对新常态的新作为。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新的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指明了**制约发展难题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只有发挥好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等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深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覆盖的人口要全、覆盖的区域要全等目标要求,结合省情实际,突出我省特色,明确提出了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必须清醒看到,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要从“三组数据”看到实现量化目标差距大,另一方面要从“六个方面”看到实现非量化目标短板多。特别是我省最大支柱产业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还有思想观念陈旧、发展环境不优等短板长期以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了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体性困扰”。我们只有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扎扎实实,全力以赴推进“六大发展”,才能**“立体性困扰”,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破除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深刻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xx****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要注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注重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要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在**发展难题中实现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人服务、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是科学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越是发展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越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越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全面把握和推动落实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的过程。要着眼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滞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突出问题,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山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要在“十三五”发展中奋起直追,就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真正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实现新的跨越。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就是要按照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总部署,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发展。“六大发展”是在深刻总结我省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我省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短板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全面推动、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切实把“六大发展”落实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实践中。

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矛盾难题,引领发展形成新的优势和增长点。要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力,使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我省资源型经济亟待转型的形势下,推进创新发展必须立足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培育发展新动力、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发展新空间、全力推进‘三个突破’”等五个方面入手,聚集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增强我省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矛盾仍很突出。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要准确把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军民融合”等五个方面的方向和目标,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山西。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科学扬弃,强调“自然规律先于经济规律”,以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法则办事为首要原则,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治理、社会公平和利益均衡等为基本内容,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之间的合理平衡”为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其核心是构建“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我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省和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还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等突出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绿色发展是打造美丽山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美丽山西的必经之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我省必须在“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致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开放发展,着力培育合作共赢新优势。开放发展是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我省对外开放,纵看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在全国的排序呈下滑态势。对外开放滞后,不仅严重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而且开放度、透明度低,相对封闭,也是我省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进开放发展,我们要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重大历史机遇,从“创新对外开放体制环境、加快开发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加强以煤会友、加快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全面深化与周边区域合作等八个方面着力,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强化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进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特别要清醒看到,我省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实现整体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省还有贫困县58个,贫困人口232万。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努力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努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廉洁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无论是在发展理论还是政治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省而言,廉洁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安全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实的经济问题、基本的民生问题、重要的社会问题。廉洁和安全发展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廉洁和安全发展紧密结合山西实际,体现了山西特色。廉洁促进发展,发展必须廉洁;发展必须安全,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保持惩治xxx、狠刹“四风”、打黑除恶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六权治本”,创新推动廉洁发展体制机制,营造廉洁发展社会环境;要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既要针对当前,继续保持高压反腐、坚决惩治xxx态势,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又要着眼长远,将廉洁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强化权力监督,优化权力配置,防止权力滥用,降低发展成本,将廉洁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既要增强危机意识,尽心竭力抓安全、保安全,决不能在安全发展上有丝毫松懈、半点马虎;又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把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实现廉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切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从根本上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八

通过学习***总书记做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他从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四个大的方面来深刻阐述新时期特别是十九大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具有特别强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要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质机制。

作为一名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党员,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岗位上要有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治疗思想和治疗特色,把治疗方法从学会到转化为自我的独特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治疗周期,为健康中国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九

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错综复杂。创新成为当前时代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持续、稳定、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所在。

第二段:深入学习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学习创新发展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创新发展请帖的基础。这一理念认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核心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主体要基于全民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通过深入学习创新理念,我们深化了对创新的认识,明确了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学习创新理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对创新的敏感性。

第三段:变革思维观念的转变。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进行一次思维观念的重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侧重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对创新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在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并努力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开始注重发现问题的根源,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善于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性的实践。

第四段:积极投身创新实践的体会。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创新发展理念对工作方式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往往是按部就班,思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而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开始思考怎样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限制,突破技术壁垒,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合作方式。这种积极的创新实践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也让我深深认识到了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与努力方向。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我将持续转变思维观念,勇于革新传统,寻找创新突破口。同时,我还将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深入项目实践中,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体会。我相信,只有全社会都能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各项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对于中央纪委派驻机构来说,这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更好地履行派驻监督指明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引领派驻机构实践发展、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的一面旗帜。

创新是派驻监督的动力源泉。创新发展派驻监督既是党的纪检体制改革的形势需要,也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派驻监督尤其是综合派驻监督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创新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更是开展派驻监督的必由之路。一是派驻机构作为纪委的派出部门,不同于一级纪委,在问题线索处置、纪律审查等工作中,不能照抄照搬纪委机关的做法。二是派驻机构长期在驻在部门办公,既熟悉了解驻在部门的业务情况,又与驻在部门的干部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三是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综合派驻监督这一开拓性的实践为派驻机构尤其是综合派驻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派驻机构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唯创新者强。派驻机构必须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探索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在摸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

协调是派驻监督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有助于派驻机构解决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是派驻机构开展监督的要诀。派驻机构监督单位多、工作对象复杂、工作头绪繁复,要学会弹钢琴。一要实现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协调配合。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派驻纪检组在落实监督责任的同时,必须有效督促被监督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才能抓好一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二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抓重点、抓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又要兼顾其他、统筹推进。三要充分整合力量,派驻机构人员少,要抓好被监督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仅靠自己 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协调各方,强化与被监督单位的各级党组织、机关纪委、人事部门之间的配合,遇事多与相关单位沟通衔接,不能坐等上门。四要坚持联动,派驻机构自身办案手段有限,要加强与银行、房产、通讯、检察院等有关单位的联动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绿色是派驻监督的必然条件。绿色意味着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是组织肌体健康的必然选择,是派驻监督的应有之义。一要打铁自身硬,严字当头,强化自我监督,强化党内监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加强内部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打基础、利长远,推动派驻机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二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做到纪委做什么,派驻纪检组就要做什么;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治病树、拔烂树,努力在被监督单位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三要把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作为重要抓手,引导综合监督单位党员干部自觉培养良好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抓党风、树新风,推动政治风气持续好转。

开放是派驻监督的必由之路。派驻纪检组不能与驻在部门形成命运共同体,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派驻纪检组开展监督不能 闭门造车,要坚持开放,不断拓展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要加强与被监督单位党组的联系、沟通和配合,派驻纪检组组长要定期或不定期与综合监督单位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交流工作。二要主动向被监督单位广大党员干部敞开大门,公开透明、去神秘化。除了畅通来信来访渠道外,还要积极听取各界的声音,虚心接受批评,积极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三要坚持案件审议公开,充分保障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纪检工作更加形象、生动,更为深入人心。四要定期对查处的违纪案件点名道姓公开曝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切实发挥案件的治本作用,形成有效震慑。

共享是派驻监督的愿景目标。派驻机构要牢固树立共享理念,切实让广大干部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只有做到监督成果共享,派驻监督才不会迷失方向,监督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一要以严明的纪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通过加强对综合监督单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尤其是惠及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中央财政拨付资金使用管理等的监督检查,确保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政策和举措落到实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二要继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整治和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当前尤其要纠正四风,密切注意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被监督单位落地生根。三要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教育提醒大多数干部,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对经过了解核实不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为干部本人澄清事实,让党员干部相信派驻机构、支持派驻机构工作。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派驻机构的干部必须全面理解、深入实践这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工作发力点,努力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推进派驻机构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把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一

春天,万物勃发的大好时节。全市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大会于高处谋势,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中,无疑是找准了与鄂尔多斯实际契合的关键点和发力点。

跨入十三五的鄂尔多斯,进入了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当然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思想指南,是我们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的现实航标。之于鄂尔多斯,其意义尤为重要。以煤炭为主业的鄂尔多斯,发展动力急需切换,迫切需要以新的增长点开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有两个48%硬伤的鄂尔多斯,让城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宜居宜业宜游,壮大生态经济,以绿色发展作为永恒的底色,愿景始终坚定;同时,三期叠加的发展现实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鄂尔多斯感觉颇甚,以创新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协调好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等多重发展关系,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夯实全民共同奋斗的大共识,是必然又能行稳致远的路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发展攻坚期、改革深水区,工作要推进、困难要破题,鄂尔多斯必须下好先手棋,提高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转型发展、再铸辉煌征程上的旗帜,方能击楫奋进,勇立潮头。

要让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古人云: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我们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沿阵地,更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学深吃透中央、自治区党委有关精神,同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抓好抓紧每一个政策机遇,坚决并自觉地对照理念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上不断有新作为,开拓发展新境界。

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面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各级干部要有统筹意识、实干意识、方向意识、问题意识和回头意识。具体到实践,就是要求我们要站位全局,振奋精神,盯住干、马上办,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基本遵循,要常思工作是否落实、措施是否到位,要把理念具体到政策制定、任务安排、工作推进上,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进展来检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成效。在向前走和回头看中勇毅笃行,让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真正变成厚植优势,让五大发展理念催生的发展果实成色更足。

要让五大发展理念外化于行。发展理念不能浮于概念、流于口头,而是要以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将其尽快转化到部署安排中去,变成最实在、最具体、最有效的发展成果,才是对理念最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五大发展理念 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变为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地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胸中有数、手上有招,切实以清障松绑的除法实现创新驱动的乘法,用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好市场活力的加法,奋力破解创新发展、统筹平衡、扶贫开发、生态治理、促进共享等一系列问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成效,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二

依据党支部要求,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通过学习,我对新发展理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这一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在新常态下,不能将不好做或比以前难进展归结为新常态,新常态不是我们回避困难的借口。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目标是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经济新的突破;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应努力协调好市场需求、企业发展和政府要求之间的关系,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注意节能降耗,实现绿色目标;应构建开放的新格局,积极主动参与与其他企业的经济合作,实现共赢;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每一个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每一位党员认真领悟党的发展理念,齐心协力,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三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称为新发展理念。20-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40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对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不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而且成为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第一,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第二,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第三,要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第四,要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

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习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一是要从根本宗旨学习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二是要从问题导向学习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乡村如何振兴,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明确思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从忧患意识学习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特别是要增强威慑的实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四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五

经验是指在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对知识、技术、思想和理解的经验或理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心“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动员会后,详细解读了单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深感在当前开展“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在工作作风效能建设活动中需要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在新的一年中,首先要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提质增效”这一主题,以此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把作风效能建设摆在自身工作的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按照中心党组制定的“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方案”和“本职业务工作要求”加强学习、提升境界,强化自身争先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开展“七查七看”活动为抓手,采用多种办法深入查摆问题,逐一对号入座,进行整改,确保问题找准找全,并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抓好落实,接受监督。

加强药库制度建设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狠抓管理落实、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的工作宗旨,严把药品质量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解决药品供需与建立药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把抓好药房窗口前台服务质量、工作作风以及效能建设与当前纪律作风整顿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为病患群众努力工作,用扎实的工作成绩全力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减量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4.4%,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城市宜居水平稳步提高,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先后遏制了外来输入型、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等疫情,首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当前,北京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北京就属于有条件的地方,党中央已从战略上布好局,我们要在紧要处落好子,率先探索有效路径。

第一“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重视“从0到1”的基础研究,同时营造更优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二“子”,“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其特色是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开放,目的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制度和政策创新。“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已梳理出251项任务,政策红利叠加,在全国少有。我们将让改革的红利直达企业。

第三“子”,数字经济。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竞争力居全球城市第八位,人工智能企业、区块链企业集聚度居全球城市前列,北京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第四“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供给侧发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核心任务,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是着力点,扩大文化有效供给潜力巨大,优化投资供给结构是重要支撑。

第五“子”,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发展生机勃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跳出北京发展北京,发挥“一核”作用,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识变应变求变中不断育先机开新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标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把准新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掌握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在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上不断开创新局面。一要认清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洛阳发展呈现出战略机遇叠加期、转型跨越裂变期、特色优势彰显期、风险挑战交织期“四期碰头”的鲜明特征。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对“时”与“势”保持清醒洞察,善于在审时度势中找到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正确方法;要注重顺时应势,善于抓住机遇,谋划更多符合规律性、体现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思路举措;要善用“时”与“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把牢工作主动权。二要明晰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洛阳“十四五”要实现“四强两优三争先”奋斗目标,到2035年要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三个强市、两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洛阳。作为领导干部,既要认清这份使命的千钧分量,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和推进分管领域工作;也要认清这份使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自觉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示范带动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朝着现代化强市目标奋进。三要把准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指明了新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扭紧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以分管领域工作高质量助推洛阳发展高质量。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位。一要以目标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结合洛阳实际,着力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七个有所”取得新突破、办好民生实事上下更大功夫,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二要以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一体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的“9+2”工作布局,体现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九大体系涉及本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也要综合考虑分管领域工作对提升“9+2”工作布局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要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又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最后什么也干不成。三要以务实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针对性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当前,我市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老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形势下可能还会冒出更多新矛盾新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转变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自觉把忠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等各项工作中,更好地把分管工作“领”上去、干起来。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去干,对已经开展的工作要久久为功去做,对遇到的难关要千方百计去破。四要以改革思维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要既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作为领导干部,对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要结合分管工作,不折不扣抓好推进落实和督导检查,切实为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扫清障碍。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从全局高度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要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考量,在胸怀“两个大局”中深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在站位全局中对接大战略,推动洛阳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一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高供给质量。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必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持续改善供给结构,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产业升级是提高供给质量的基础,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新兴产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抓好“6+3+x”新型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75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洛阳科研优势,推进新一轮的“双倍增”行动,抓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真正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二要在加强需求侧管理中扩大有效需求。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关键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作为领导干部,要着力在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上下功夫,围绕如何发挥大宗商品消费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文旅消费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等,结合工作实际找题目、做文章,选对路径、找准抓手,强化措施、推动落实;要着力在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上下功夫,围绕实施好“9719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聚焦分管领域和分包项目,完善推进机制、抓好节点管理、强化要素保障,带头深入一线、吹糠见米,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要着力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下功夫,围绕就业结构优化、居民收入增长等抓好研究谋划,多措并举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三要在融入统一大市场中畅通供需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畅通供需循环。要在加快形成包括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在内的现代流通体系上加大谋划推进力度,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是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要聚焦都市圈建设部署要求,进一步谋划一批重点项目、载体平台并及早推动实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四要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塑造竞合优势。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有机统一的开放,既要在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性开放上持续深化,又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上稳步拓展。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牢“市外即域外、市外即开放”理念,在建好用好开放平台和通道、壮大开放主体、拓展开放领域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抓好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自贸区和综保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场域载体建设等工作,在开放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学习领会、宣讲阐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中央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研讨、交流体会,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场合都讲过。今天,我再重点讲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战略策略,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由此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前人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依据。

就理论依据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987年,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我们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正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

就现实依据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古人说:“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了5点,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体会,邓小平同志当年说这个话,主要是从政治上讲的,强调的是在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需要很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现代化,同时强调即使实现了现代化,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世世代代坚持下去,仍然要一以贯之地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解决好,不可能一劳永逸。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2015年10月29日,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里,我概要讲一下其中主要的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我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我进一步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是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201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2013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我强调不要把国家确定的调控目标作为各地经济增长的底线,更不要相互攀比甚至层层加码,要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三是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2013年7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我强调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整。四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提出“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从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五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作用作了全新定位。六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我明确提出这个观点,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我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我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8年12月1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8字新要求,强调这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九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我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我强调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我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二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我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2015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我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我从4个方面分析了我们搞开放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我从8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2019年1月21日,我们专门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我在开班式上分析了要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对美经贸斗争、科技、社会、对外工作、党自身等8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我回顾这个过程是要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第二,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比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而究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明确思路。比如,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我国能源体系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大家认识到必须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扩大开放。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特别是要增强威慑的实力。宏观经济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资本市场上要防止外资大进大出,粮食、能源、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还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在社会领域,要防止大规模失业风险,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要加强保障国家安全的制度性建设,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研究如何设置必要的“玻璃门”,在不同阶段加不同的锁,有效处理各类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到几个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所以,去年4月,我就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毛泽东同志1936年的一段话,至今都对我们有启示意义。他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误区:一是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二是只讲后半句,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三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四是认为畅通经济循环就是畅通物流,搞低层次物流循环;五是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结果成了烂尾项目;六是讲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又开始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甚至又去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七是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注重需求侧管理,无法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八是认为这只是经济科技部门的事,同自己部门关系不大,等等。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加以防范和纠正。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我讲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第一条重大举措就是科技创新,第二条就是突破产业瓶颈。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适合部门和地方政府牵头的要牵好头,适合企业牵头的政府要全力支持。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我国企业的利益已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大家要注重了解国际事务,深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能否贯彻落实好,事关未来5年、1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又有具体要求,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又有新的重大判断、新的战略举措,不狠下一番功夫,是学不到手的。学不到手,贯彻全会精神就抓不住要害、踩不到点上、落不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领会好重点和创新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多次讲,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我又突出讲了这个问题。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我们党要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

年关将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要在防疫情、保供应、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方面多上心、多用心,把化解风险的工作抓早、抓细、抓实,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面细致落实各项防控举措,迅速有效管控散发病例。要全面排查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分析研判,把握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主动进行防范化解。要做好春节期间能源和物资供应保障、交通安全等工作。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破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安定。对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要及时化解。

同志们!我常常想起邓小平同志1992年讲的一段话:“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现在,担子压在我们大家身上了,责任落在我们大家肩上了,我们大家一定要勇挑重担、勇担重责,团结带领人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努力作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来!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六

以xx****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指明前进方向。

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宗旨需牢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要秉持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要努力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贯彻新发展理念,问题导向是关键。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老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形势下可能还会冒出更多新矛盾新问题。要锚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主攻方向,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人们常说行动要看时机,开船要趁涨潮,身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然来到了关键节点,生而逢时是机遇,顺势而为才是谋略。广大基层干部要在新征程之上借风使力、乘势而上,既能“出新”又能“入心”,让“新意”与“心意”结合,一路劈波斩浪、一路高歌猛进。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迈向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已然成为了基层干部肩头的“责任担”。基层干部要善于听民意、体民心、察民情,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受众体的不同感受。从涉及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出发,将眼睛放向小处、把手搭在实处、用力解决难处,勤想新办法解难题、定制新方案解民忧、常出新创意焕活力,让处处换新颜、展笑颜,用真情捧好“人民至上”的赤子心、用真心砥砺“服务人民”的深感情。

问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着眼未来,更需要“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能力,具备以“变”应“变”、以“新”制“新”的积极思想。广大基层干部要牢记“改革创新”的发展观念,脱离“内卷化”式的自我懈怠,在专业领域要持续深耕争当“行家里手”,放眼大局要密切关注世界形势和发展变化,奋勇搏击争做时代“弄潮儿”。内修理论素养、外练实践真招,锤炼干事真本领、多管齐下有新招,确保学能入心、思而走心、行而用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举国上下正抖擞精神,奋力奔涌在“蓝图成真”“远景成像”的路上。如今正是报效祖国的大好时光,有着实现抱负的壮阔天地,广大基层干部要着眼于“构建蓝图”的大格局,调整状态、转变思想、做足准备。将“合作共赢、共建共创、互促互进”的新发展理念用心贯彻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有“新样子”、让新脚步有“新基调”,与亿万奋斗者一道再创“中国奇迹”、再写“大美篇章”。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八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对党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打开了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对推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新题目、大题目。楚雄州党史研究工作如何有效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党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落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党史工作发展的基点,摆在核心位置,贯穿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推动思想观念、重点领域、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一要创新工作理念。党史工作创新发展,首要的是工作理念创新,而理念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尤其是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为统领,学习、研究、记述、宣传好党的历史,及时将党对历史的最新判断和最新结论贯彻体现到党史著作的编写、专题研究、资料征编和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去,始终做到坚持"党史姓党"根本原则。二要创新特色亮点。党史宣传教育是楚雄州党史研究工作的一大亮点,要继续抓好创新。要创新青少年党史宣传教育的载体,加快推进《中共楚雄州历史常识读本》进校园工作,争取将每年30万元的教材印刷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2017年全州每年3万多的初一新生全覆盖。要创新党史研究成果转化途径,勇于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推进30集电视连续剧《滇中正罡》的定稿和拍摄工作,力争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要在提升改造楚雄党史网站的基础上,开通楚雄党史网手机版,进一步扩大楚雄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要创新中共楚雄党史微信的内容,打造党员干部群众感兴趣、推得开、记得住、受教育的宣传阵地。三要创新队伍建设。做好党史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党史工作者成长环境,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关爱。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扶持中青年优秀骨干参与主持重大研究课题、承担重点研究项目,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中选拔和使用人才,为有志于党史事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以实施精品工程为牵引,把党史人才凝聚起来,形成从资料征集、研究到开展宣传教育等服务一体化的人才支撑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还是检验发展的尺度。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要用全面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统筹的方法,把握关联性、协同性、平衡性,形成党史工作的协调互动机制,不断推动"党史工作一盘棋"发展。一要准确站位,放眼未来,以更好的状态做好党史工作。要找准党史工作在全局和大局中的位置,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把大局作为认识和把握党史工作、观察和处理党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把党史工作放到全州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去行动,定准坐标、找对座次,发挥作用。要坚持党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牢牢抓住党史工作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当前,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楚雄州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2016—2020五年规划》,以宏伟的目标引领党史工作科学发展。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更高的要求做好党史工作。既要把党史工作同全州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密切关注楚雄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事关全州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楚雄州"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的发展定位,开展资政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又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党领导全州跨越发展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运用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从中汲取前进力量。三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以更优的质量做好党史工作。在党史研究方面,既要加强党史资料征编,继续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资料,继续征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资料,在党史研究支撑上完备,又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加强对楚雄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研究,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楚雄的成功实践和鲜活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与楚雄相关的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努力推出一批党史研究新成果,特别要尽快出版《中国共产党楚雄地方史》和各县市地方史二卷本,在推进党史研究上突破。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既要抓好干部群众的党史宣传教育,用群众语言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楚雄故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党中央的自信,又要突出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使他们全面了解我们党走过的艰难历程、创造的辉煌业绩,增强爱党爱国精神。在党史遗址修缮保护方面,既要争取各级财政每年预算党史遗址修缮保护专项经费,又要把党史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革命烈士优抚、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开发统筹起来,协调整合好文化部门的文保资金、民政部门的烈士褒扬资金、扶贫部门的革命老区发展资金、旅游部门的红色旅游开发资金,合力推进党史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在举办党史纪念活动方面,既要立足当前,认真做好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纪念活动,又要着眼长远,特别要着眼于迎接明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着眼于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于2021年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纪念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凸显的是生态,强调的是环境,要求的是集约和节约。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优势,守好意识形态领域党史这块重要阵地,营造积极健康、清新明朗的党史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一要坚定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党史研究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承担着政治和学术双重使命。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由党直接领导和掌握,承担着为党修史立传、修"红色家谱"的重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史姓党、党史为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遵循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基本精神,时时、处处、事事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坚持求是修史,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党绝对忠诚,既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更是党史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党史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循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阐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确保党史工作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制度和规矩开展。三要坚守舆论阵地,旗帜鲜明地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每一名党史干部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涉及党史的动态和问题,率先发声发力,牢牢把握党史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既要增强正史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又要敢于同各种歪曲、诋毁党的历史的错误言论斗争,特别是对敌对势力歪曲和污蔑我党历史的出版物,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党史专家有理有据予以批驳,对各种歪曲党的历史、抹黑人民英雄、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错误倾向、错误思潮,要及时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要求的是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量交换,强调的是在双向互动中获取最大效益。党史部门既是党史研究部门,又是各级党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摒弃"闭门造车",解放思想,以开放的理念引领党史工作创新发展,建立起全方位开放的党史工作格局。一要上下联动,开放合作。加强党史系统内部的合作交流,建议中央和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多到基层党史部门调研检查工作,多为基层党史事业的发展指点迷津,沟通协调各级党委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州委党史研究室要加强对县市党史部门的指导,以共同开展专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力量的统筹整合,促进党史资源、党史网络平台的统筹整合,充分发挥党史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党史部门的整体效能,推动全州党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二要科学管理,规范发展。党史部门不仅要研究好党史,还有管好党史。涉及全州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和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党史工作事项,党史研究室必须严格进行史实审查和政治把关。全州性党史题材出版物、影视作品、重要展览,纪念场馆陈列内容,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宣传,由州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协调或者参与负责史实把关审查,并对涉及党史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活动和党史资源的保护、建设、管理及开发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三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加强与党校、新闻媒体、大专院校、部队、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协作,争取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合力推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要发挥好楚雄州中共党史学会的重要作用,组织会员共同开展重大党史课题的联合攻关,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使党史工作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要加强与各部门专兼职党史工作人员、与热心党史工作的老同志、与广大党史爱好者,特别是全州各级各部门200多名党史信息员的纵向联系与横向合作,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开门办史的工作新机制。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强化的是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同获得,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全体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党史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加大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把党的历史中蕴含的智慧、经验、警示,记载好、梳理好、研究好、总结好、呈现好,提供优质服务,让全党全社会共享党史工作的成果。一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既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梦、中国心、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知党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又要讲好楚雄故事,把中共党史和彝州地方党史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大力宣传党领导彝州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把党的历史转化为推动彝州跨越发展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二要用党的优良作风教育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的奋斗、探索历程中,不断锤炼和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及富有内涵和特色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及时代精神,这些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精神,是我们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大力弘扬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锻造形成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三要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考察研究党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获得做好工作的智慧和启迪。四要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党在探索中走过的艰难道路,深刻认识出现曲折、产生错误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不断涵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勇于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避免和防止重犯历史错误,砥砺意志、奋发前行,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今天,我学会了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学习,我们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现在我将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谈谈一些个人经验。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政治地位,并认识到这一重要性。习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开幕式上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习主席的重要讨论深入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对促进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新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和挑战的战略指导,基于新的发展阶段,实施新的发展理念,抓住新的发展模式机遇,指出方向,提出明确的要求,提供基本遵循,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措施更加准确、务实,真正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

努力落实。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行动意识认真落实,以更科学的方法和有力的措施促进落实。完善落实工作机制,细化实际工作措施,以严格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真实的精神把握发展任务,使努力工作,大力落实普遍趋势。

命”为指导,把服务和奉献摆在首位,苦干实干拼命干,积极踊跃参加社区党员志愿活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群众做一份实事。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十九

听格局屏天下网上授课,聆听了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授课。感悟颇多,对我们经营企业也有很多启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指导的。经营企业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认真学习先进经营理念,切实用先进理念指导企业经营。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兼顾各方,不能“一头冒尖”。要正确处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和资金流、企业发展和员工培养等问题,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经营必须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四、开放是企业发展的必有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见世面,开眼界,长本事,在与“狼”共舞中不断强肌体、强内涵。

五、共享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企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社会的。要切实保障好合作伙伴、客户的利益,与企业共发展。要确保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共进退,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员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二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因革演变。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成功经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凌空蹈虚上。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企业简单模仿、与创新趋势渐行渐远,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大型企业孤芳自赏、无视国际趋势,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高度尊重知识、人才、创新,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后面了,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重点,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亚投行的金融新范式诠释了世界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用合作共赢模式谱写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鸿篇巨制。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人不能违背规律、改造规律,但人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规律为伍的变革必然是深刻的变革,也是伟大的变革,更是给人民带来福祉的变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二十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理念。***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五大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

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引领企业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通过对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学习,同样也给我们深化团场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目前,国资国企改革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知行合一,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上下功夫,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弯道超车、提速跨越,全力以赴把国资国企改革抓细抓好,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在今后的国资工作中,我们要运用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才能更好的践行新发展理念,**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第二、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制胜法宝。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支撑。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团场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聚焦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来调整存量结构,通过以商招商等方式来优化增量投向,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当前需要立足于团场国有经济目前或者底子薄弱,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或者大而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强而不优,缺乏知名品牌力的现实情况;长远需要联系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变化情况,抓准改革的经济机遇、政治机遇,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决策。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推行的改革举措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注重国有企业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组合拳”;坚持整体推进,讲求整体效果。

第三、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团场国资国企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能否坚定信念、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在新发展阶段,要把国有企业改革重要举措落实落细。一是在突出抓好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上下功夫。持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市场化用工,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加快实施更加多样、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措施;二是在突出抓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下功夫。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合理配置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始终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来,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本领,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扎实推动**企业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个人心得篇二十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638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