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学美鉴论文表(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0:29:10
最新美学美鉴论文表(专业21篇)
时间:2023-11-06 20:29:10     小编:雅蕊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适应并抓住机遇。总结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档,我们需要学会提炼和归纳。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一

外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题目: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20xx年10月28日。

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摘要: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的成熟和繁荣始。

于欧洲文艺复兴。而乌菲齐美术馆和卢浮宫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馆中藏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不乏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绝世的精品画作。本文则分别对其中的几幅画作作简单赏析。

关键词:乌菲齐美术馆,卢浮宫,人文主义,文艺复兴。

目录。

一.乌菲齐美术馆...........................................(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二)部分画作简介.....................................1.《博士来拜》.......................................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3.《维纳斯的诞生》..................................二.卢浮宫................................................(一)卢浮宫简介.......................................(二)部分画作简析......................................1.《晚餐时的农民》...................................2.《美丽的女园丁》...................................3.《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111112222233。

一.乌菲齐美术馆。

(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

乌菲齐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的绘画艺术博物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宫内。该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文艺复兴博物馆”之称。如今,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大部分是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和雕刻。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意大利艺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概括地了解世界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各种流派。

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以美第奇家族历代收藏为主体,收藏有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名作。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镇馆之宝有:博尼塞纳的《圣母子》、马尔蒂尼的《圣告》、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达·芬奇的《三王礼拜》、拉斐尔的《金丝雀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提香的《花神》。

(二)部分画作简介。

1.《博士来拜》。

《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这幅作品是受乌尔比诺公爵guidobaldoiidellarovere的委托而画,可能是为了庆祝他在1534年时的婚礼。将原来有装饰的意大利大箱(cassone),一个传统的意大利式的箱(也称为保险箱或基斯,是最古老的形式的家具,作为结婚礼物。画中后面的女佣在翻箱倒柜(意大利大箱),显然是在寻找维纳斯的衣服。奇怪的是,鉴于其公开的色情内容,这幅画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对公爵的非常年轻的新娘-朱拉诺来说,富有启发性的“模范”。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幅作品表现出提香细腻描绘的功力与创新构图。画面前方横躺着一位身体匀称的裸体美女,画中的主角曾被认为是在威尼斯一位名叫angeladelmoro的有着很高收入的交际花,并且是提香众所周知的陪伴进餐情妇。她身后的一大面黑色布幕遮住了左半边画面,右半边则表现出室内的情景与空间。

维纳斯的形象的塑造上,画家充分发挥了健美风格特色,着意于刻画理想的、健康完美的女性。维纳斯丰满、自然、柔和、充满了女性的青春美。这幅维纳斯成为提香类似题材中的佼佼者。

3.《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二.卢浮宫。

(一)卢浮宫简介。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位于首都巴黎塞纳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该宫始建于1204年,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卢浮宫共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6个部分。

(二)部分画作简析。

1.《晚餐时的农民》。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二

摘要:审美的最高意境是悦志悦神,只有将设计作品的内涵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才能真正的打动人。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理念出发,才能以情而动人,以意而感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审美心理。

当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是如何从形式的外表下发现感受到作品的美。从无生命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流淌,从没有语言的作品中聆听到设计者内心的思考……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感知过程。从最初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到进一步读懂设计作品的内涵,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审美的三个心理过程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我认为最初我们在看到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对它仅仅是感官上的认识,通过它的造型,颜色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最初的印象,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是,我们在看到这件设计作品之前对此是毫无所知的。我们对这件作品的认识是客观的。第二种可能是我们在看到这件作品之前就已经对这件作品或者是对设计师有了一个了解。这样我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时候就带着个人的感情,这将对审美的下一阶段产生影响。审美的实现阶段是欣赏主体综合能力整体作用的阶段,人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情感,想象,理解,各方面能力的共同作用于人的大脑,这时主体与对象已经超越的感官上的认识,人通过形式的外表能够发现蕴含在作品里面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境。正因为欣赏主体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也就不同,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经验都因人而异。主体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审美差异。

一个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如果能更多的了解设计作品所要面向的人群他们的文化,心理,地域.民族以及信仰等特征。结合这些人的审美心理来设计,这样的作品才能,面向市场,被大众所接受。

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的设计作品,必定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能都打动人的作品。不仅仅是有形式上的美,它必定还蕴含着更深的'“人文之美”。结合美感的三个特点来分析审美心理:美感的特点之一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形象的知觉与想象创造性。二是非功利性的统一,也就是个人无功利性和社会功利性。美感的第三个特点是精神愉悦性。它包括感官层次上的悦耳悦目。心意层次上的悦心悦意。还有精神人格层次上的悦志悦神。

中国是个传统理念非常浓厚的民族,正因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所带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根深蒂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所以,我觉得中国的设计大师一定同样要是文化大师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善于抓住文化脉络的设计师才能真正抓住设计的灵魂。我很喜欢华人设计师陈幼坚。他被称为是“东情西韵”的奇才设计师。他的作品结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利用西方的形式特征。折射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更新的审美品位。他柔和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与现代设计中,以明快直接而优雅的手法,为中国传统视觉注入现代生命力。下面我将结合他的几件设计作品来浅谈审美心理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看到这两件作品的时候,我想每个人的第一感觉都能想到中国。古朴典雅的格调,庄重而不失优雅。用中国很有代表性的颜色和图案构成整个包装的基本元素,奠定了中国文化格调。通过这个作品能折射出中国的古风,古韵。没有照搬中国传统元素,而是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味”。设计师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合与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将二者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如果只是照搬元素,只能是一种“形似”而非“神似”。设计师没有在他的作品里融会百川,而是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手法,将传统文化里很小的一个缩影,作为文化的载体。简洁,大方,这也许这就是他的作品看上去既有中国味,又不乏现代感的原因所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生活中,中国人的审美理念里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意识,但又对西方的文化怀着窥探的心情。与其说现代的中国人崇尚传统文化。我觉得应该说现代的中国人更崇尚西方文化。但是,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又让他们希望在现代的形式里面找到传统的东西。于是,改装后的“唐装”能够风靡一时。这便是透过西洋镜看中国文化的结果。陈幼坚的设计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能够在传统上创新,这便是成功所在。在回到上面的几件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本身所用的传统文化符号很少。而更多的是对文化“神韵”的把握和传达。也就是把握中国人对传统的内在感觉。作品中融入了许多西方的造型手法,简洁的形式美。颜色都是中国的古典色调,显得高贵典雅。

我想每个中国人在看到这样的作品时都会有一种对母体文化油然而生的亲近感与崇敬之情。

民族的东西也就是世界的东西。具有中国浓厚文化气质的东西,也是最能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外国人很喜欢纯粹的中国人,外国人也喜欢研究纯粹的中国的文化。就像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古埃及文化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兴趣一样。外国人希望在中国的设计作品里看到中国文化,或者说是能够折射中国传统意蕴的东西。所以,设计作品要能走向世界被认同就必须把握住文化脉络,抓住本土文化里最本质的东西。审美的最高意境是悦志悦神,只有将设计作品的内涵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从人的文化心理出发,才能真正的打动人。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理念出发,才能以情而动人,以意而感人。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三

孔子和孟子,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大家。但是,无论是孟子本人或后世的名人学者,都认为孟子的许多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譬如韩愈就认为存在着一个从尧舜到孔孟的道统,朱熹对此大致认同。

本文打算通过对孔孟两者在文艺领域的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做一些探索。

要了解孔孟文艺思想的异同就必须了解他们各自关于文艺的论述。其中,孔子对于文艺观点的表述主要见于《论语》一书,其主要的有11条。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也有许多论述,但本文主要针对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流行千年,影响甚大。《论语》的11条如下: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9、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子路》)。

10、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1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在这11条中,从文艺与外在的关系上讲,大概包含着以下几个关系:文艺与礼、文艺与修身、文艺与为政。从文艺的本身来讲,又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文艺的思想内容、文艺的表达、文艺的审美和文艺的功能。

过去的神秘的巫文化已越来越不能担当起统治的合法手段,而从巫文化分化出来的诗乐又深受欢迎,当然是接替宗教活动的理想手段。当时非常盛行“赋诗言志”和“观诗”的风气则说明社会主流文化形式和实质上的新变。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朝文化逐渐解体但是还非常流行。孔子本人志在复古,对周朝文化非常认同。“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鲁由周分封,在春秋时期对周朝文化保留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周道失落而发展成鲁国的样子,鲁国文化衰落便变成了齐国的样子。实质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即是周文化,他本人就曾大量阅读过周朝的各种文献典籍,而周恰恰是借助礼乐手段统治人民思想的朝代。所以孔子对诗的各种外在功能的关注便是自然的事。也可以说孔子是继承了周代文化中先进的理性部分。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孔子对文艺的内在认识是受其外在认识影响的。“诗”本来只是一种文艺的形式,但孔子在其思想、表达效果、审美标准和功能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要求。其要求的思想纯正、文质相得益彰、中和之美和各种功利性和情感性的功能等等都体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周代的文化特点。周代文化的核心便是“德”“仁”等观念,是讲人文理性的文化,是对夏商等狂热的巫文化的反拨和进化,它反对偏激提倡中庸,它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这些观念都在《尚书》里有所体现。孔子曾经声称自己是“述而不作”,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所以说,孔子对文艺的内在方面的认识,从根本上受制于他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历程。

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是生于战国时代,孟子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精神也召唤着孟子。关于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如:

1、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性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

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类。……”“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遗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

3、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4、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

5、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臾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孟子·告子下》)。

可谓概括精到。材料1讲的就是“与民同乐”和“世俗之乐犹先王之乐”,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原来的周朝文化已基本解体,那些能享受音乐的阶层已由原来的奴隶贵族变成了地方诸侯和世俗的地主和士阶层,他们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情趣追求,因此对审美发生了新的追求,原来庄重的宗庙之乐显然不再适合他们的趣味。孟子看到了这一层,并明白音乐的产生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故说:“世俗之乐犹先王之乐也。”但是他又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万民同乐为追求。

实际上是承认了贵族的享乐欲望,同时注意到普通大众也有这种欲望。材料2,谈知言养气,孟子自称是一个卫道者,并豪言“舍我其谁?”他已经知道了道德与言语的关系,实际上养气即是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精神不断接近于社会上的伦理标准,这种接近功夫越足,则人的精神底气越足,越认为自己说的话就代表真理和大众的利益,进而就可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各种语言进行辨别,所以便有了“知言”“养气”一说。材料3,谈的就是“以意逆志”,即根据全文的整篇意图判断语句的意思,而不是断章取义。文章在经过各个字句组合之后,字句便具有了篇章情景的意义,就不能抽出来单独理解。材料4和5,谈的就是“知人论世”,作者和文章以及读者以及各自产生的年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的人生历程不同,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所处的时代境地不同,文章的意义就不同。理解文章,就需要掌握文章产生的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至于顾先生所说的最后一点,《离娄章句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在这里,无论《诗》或《春秋》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只不过是在时代的进程中承担起了相似的功能。就像前面提到的《易》《尚书》一样,都是当时人记载自己足迹和情感历程的载体,但也反映了文体的变迁。或许正是这样的变迁,文献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人们创作了越来越多的文章,对文献解读的能力要求才会越来越高。所以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知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都是侧重对文献的批评和解读,这和孔子的“行有余力,则学文”(《论语·学而》)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在孟子一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孟子十分强调人的内心。

6、“是心足以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7、“《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同上)。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同上)。

9、“曰: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10、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曰: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公孙丑章句上》)。

11、孟子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

1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章句上》)。

13、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章句上》)。

14、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章句上》)。

顾先生讲孟子的文艺思想是“根植于性善与仁政”(见上文),但在以上材料中不难看出,在孟子的眼里,“心”才是统筹万物的灵魂。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人心,性善也就是心善,仁政就是行人心之政。

材料6、7,讲“心”可以为国治民,统治者只要将心比心,将恻隐之心推广,就可以行王政,天下归心。材料8,讲心统筹着人对外界的认知。只要用心,就可以权衡万物,辨明万物。材料9,讲心和财物的关系,讲明“恒产”可以使民有“恒心”,这进一步回应材料6的王政之心。材料10,则讲人的修身,即心、志、气的关系,即修心的步骤、经过、方法和可能。结合上文论述的“养气”说不难看出,修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是代表大众的认同,是社会的伦理和规范,人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断接近社会大众的伦理,自己的底气就会越来越足,底气越足志向就会越来越坚定,志向越来越坚定,心就会越来越安宁。这样由外而内,把修身的外在行为内化为人的精神气质。在修身过程中,随着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其他的言辞的辨别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对其他言辞的辨别能力越强也会反过来坚定自己的志向。所以说,修心,定志,养气,知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那么为什么又可以知人论世呢?这也是一个“心”的问题,材料11就讲各种心对应各种性,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和各种心相反,人的性格就会和各种心对应的“四端”相反,而人的性格,无非是这几种。

各种人,只要拿各种性格一度,自然就会显示出来。但是“知人论世”虽然是建立在修心和“知言”“养气”之上,但人的性格是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孟子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孟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知人论世”就是其重视实践的外现。材料12、13、14就讲了自己理想中的修心要达到的状态,即有“赤子之心”“仁”心和有“存”之心,即要达到纯洁无暇、有所执着的仁物爱人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由己及物地推广,就可以行“王政”,即材料6所说的“是心足以王”。所以说,孟子的文艺思想并非是“根植于性善和仁政”,而是根植于“心”,再到性善,再行王政。这一点,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战国是封建社会生长奴隶社会消亡的历史时期。按孟子本人的说法是:“春秋无义战”。其实何尝是春秋,战国也是战乱频繁。在孟子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要求推行王政是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当时是非各执,旧的伦理已崩溃殆尽,新的伦理尚未建立。天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孟子此时认为只要推行“仁政”,百姓很容易就会归顺。那么孟子认为“仁政”是不能实行还是不想实行呢?“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章句上》)可见,在孟子看来,不行王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不能是受制于客观条件,不为完全是人心作怪。那么正人心风俗,自然成为孟子的当务之急。孟子开出救除时弊的药方便是“修心”,通过修心认识到人性本善,人人可成尧舜。通过修心来坚定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以期实行王政。通过修心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和道德境界,以求站在民众和维护统治的立场上推己及物,仁人爱物,以期风俗澄清。所以,究其全书,修心即全书主核,“知言”“养气”“仁政”是方法,“王政”是目的。他的文艺观也是统摄于这一体系之中。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一文中引用程颐三段话说:“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1]199由此可以看出,孔孟同属一思想系统无疑。所谓的系统,就必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包容性。在前后的继承者关系上,它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某些可以界定其可以归为同一系统的属性,但也存在着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差异和发展性。孟子的许多人生哲学的观点主要继承孔子,包括在宇宙社会方面,如他的仁政、礼义、修身等思想。但也有像上文所说的发“前圣所未发”。他们一个是生活在春秋时代,一个是生活在战国之时;一个是在奴隶制的尾端,一个是在封建制的开端。由于时代的激变、个人人生历程的不同以及各自性格之间的差异,他们对于宇宙、社会人生和文艺的看法就必然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他们在功能、着眼点和审美理想上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便是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令人尊重的所在。本文不打算对其进行全面比较,仅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以期窥见一偶。

其文艺思想的相同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孔孟的文艺思想在源头上有其一致性。孔子的文艺思想依上文论述,是对周代礼乐文化中先进部分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它和周代提倡的伦理道德有共同之处。

而孟子的“知言”“养气”论按上文的论述,也直通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而孟子提倡的社会伦理又是从孔子处继承而来,彼此都遵从尧舜周代,因此它们在思想的源头上有其一致性。二是孔孟的文艺思想都和社会伦理、社会政治以及个人修养联系密切。这一点只要对比上文中孔孟文艺思想论述部分就不难看出。三是孔孟文艺思想都注重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孔子的“文质彬彬”,还是孟子的“知言”“养气”,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学习和修理中获取的。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注重“学”和“习”。而孟子的“养气”之说和“修心”之学,显然更注重“养”和修炼。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告子下》)这三个方面大致是其相同的主要方面。

至于他们的不同方面也有许多,但最主要的:一是孔子的文艺思想包含抒情、修身、为政等手段。在孔子眼里,“兴”“观”“群”“怨”,还是有抒情成分的。但是在孟子眼里,文艺则完全是修心和为政的手段。即所谓的“知言”“养气”“知人论世”,这些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除此之外,孔子的文艺思想对于修身等功能是外在的,即是通过文艺来修身的。但是孟子的文艺,是从心出发的,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有心才有文艺,在修心的过程中与文艺相互发生。这也是孔孟文艺思想的重要不同之处。

二是孔孟文艺思想在其着眼点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孔子的文艺思想大都着眼于文艺的思想是否纯正,文艺是否具有中和之美,和对文艺的各种功能的阐发。像上文阐述的“思无邪”“文质彬彬”“兴”“观”“群”“怨”。但是,孟子多是从创作的主体和文艺的批评鉴赏的角度去论述。像上文已经论及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三是他们所要求达到的审美理想不同。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崇的是具有中和之美的文艺,而孟子则主张通过“知言”“养气”达到文艺抒发的浩荡状态。可以说,孔子对文艺的关注和推崇比孟子的更具有文艺的特质。

他们之间的差别,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处于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他志在复古,继承先王遗志,维护周朝秩序。所以他对文艺的出发点是利用当时流行的文艺形式,宣扬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孔子更注重文艺的思想和功能。但是孟子不同,他处于战国时期,虽然奴隶制文化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毕竟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形成,社会也比以往更为混乱,人心在社会伦理和制度的重建中显得更无标准。加上他认为,“王政”的不行并非由于不能,而是不为。所以,他更注重人的内心。而人心的修炼,又要有道德作为标准,要将道德内化为人的心性,这自然要求“知言”和“养气”。所以,他们的文艺观点不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其次,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不同。孔子虽然是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无意与别人的观点争辩,当时也尚未有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他的性格是温润如玉,不会过激,所谓的恭而宽,敏而好学,即“人不知而不愠”,所以孔子追求的是中和之美。

但是孟子不同,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当时各家思想蜂起,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即“舍我其谁”。所以其追求的必然是充满情感和道德力量的充沛之美。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用程颐之言说:“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1]199可见,由于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的差异,所以也导致了他们文艺思想的差异。最后,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也受文艺本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的风格的差异和他们所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影响。周代文学,像《诗经》《左传》《春秋》等典籍,受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大都体现出一种含蓄和谐、典雅等风格特点。孔子所接触的大都是这类文献,加上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的性格和文艺思想都显得那么的温和。但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周代文化已丧失了权威性,社会上各个派别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孟子所接触的文献既复杂,形势也更为逼人,所以孟子从自身的时代出发,要求正确辨别各个文献,即“知言”“知人论世”;要求排斥异己,尊崇孔子,所以要“养气”;要求别人正确理解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求“以意逆志”。因此,孟子的文艺思想虽然是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但是显示了新时期的新特点,即封建文化专制独尊性。

总之,孔孟文艺思想虽然同属儒家,但是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不能简单地等同和混同。只有理清他们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比显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的根源,才能正确理解儒家文艺思想的由来和演变。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

[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9.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四

美是自始自终都存在于体育舞蹈之中的。可以说“美”是体育舞蹈比体育更胜一筹的重要原因。体育舞蹈以身体为载体,追求精神之美,由此达成形式与内容的大一统。而它又有极强的参与性,可以让人们在体育舞蹈中体会到生活之美。在体育与舞蹈的交融中,人们也许可以慢慢接近艺术美的更高层次。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和文艺的双重特点,它历经了原始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社交舞蹈、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等发展阶段。体育舞蹈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它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一个动作的失误都会影响体育舞蹈的整体观感。体育舞蹈当然还有非常强的观赏性。因为它集音乐之美、舞蹈之美和体态之美、风度之美为一身,让观赏者觉得赏心悦目,美感十足。体育舞蹈最重要特征体现在体育的竞技性。它作为一项竞技性项目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可以强壮身体、陶冶情操。体育舞蹈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最普遍的风格和技术结构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两大类舞蹈虽然各有各有的特点,但是“美”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3.1部分与部分的相加——整体之美。

部分指的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体育舞蹈将“体育”和“舞蹈”两个部分相加,形成1加1大于2的效果。从数量上,体育与舞蹈是多,而体育舞蹈则是一。部分的相加,构成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不仅有音乐之美、还有体育之美、竞技之美、舞蹈之美等多个部分,部分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使得体育舞蹈呈现出整体之美。无论哪个部分的缺失都不可能有和谐、协调的整体之美。

3.2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相得益彰之美。

身体作为主客体沟通的媒介,连接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体育舞蹈中,主体和客体能够更加顺畅的自由沟通。由身体到心灵,对审美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追求形体美的同时,陶冶情操,让观赏者感受到内在的或从容或激烈之美。形态和内在相辅相成,美的相得益彰。因为这样的统一,体育舞蹈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散发其中动人的内在涵义,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美感。

3.3刚与柔的碰撞——矛盾之美。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对比强烈的矛盾双方撞击则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体育给世人的最主要印象就是“刚”,包括坚韧、毅力、强硬等等。而舞蹈给世人的印象往往是长袖起舞的“柔”,是身段婀娜的妩媚,快节奏的舞蹈往往也是坦然的速度。而体育舞蹈将这一“刚”一“柔”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激烈的竞技中体会淡然的柔美。

人与世界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的主要任务。审美就是一种以人的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属于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体育舞蹈的美亦然。

4.1体育舞蹈的律动美。

体育舞蹈表现出来的律动美肉眼可见。跟随这音乐的旋律,舞者或快或慢,在旋律的应和下起舞。舞者的身体不断律动,观赏者跟随音乐和这律动可以体味到情感的变化。联系到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更是有不一般的'美感。

4.2体育舞蹈的规律美。

体育舞蹈因为有着严格的规范,一张一合一动一静都有极强的规律感。而规律感本身就是一种美感。千奇百怪是美,整齐划一也是美。因为有了规律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节奏和舞姿的变化都由规律来产生,节奏快则舞者律动更快,节奏慢则舞者缓缓起舞。艺术的内涵就是情感的内涵,规律则是情感变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4.3体育舞蹈的抒情美。

所谓抒情,就是表达情感。而体育舞蹈靠意境抒情。意境作为体育舞蹈抒情的一种手段显得别致而不奇怪。因为有音乐、舞蹈、形体等营造意境来表现情感,可以更加直接的叩击观赏者的心门,引发观赏者的共鸣,有强大的影响力的震撼性。

4.4体育舞蹈的观赏美。

艺术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体育舞蹈的观赏美其实来源于抒情美的艺术感觉。体育舞蹈和体育、舞蹈的表演的观赏效果各有千秋,表演形式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舞者的姿态、风度和舞伴之间的配合、表情等组成了体育舞蹈的观赏美。为了用更好的状态参加比赛,面向观众,舞者往往会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揣摩动作、姿态。这样的内在气质更加有观赏的美感。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想。美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感受,即人类在观察某一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想法。无论认为一件事物“美”或者“不美”都是人类的主观感想。而审美是一种客观活动,即通过审视某一客观事物,对这一客观事物做出的评价。体育舞蹈就是这个客观事物。

当前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但是在体育舞蹈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缺少一整套完备、成熟的知识体系供舞者学习。所以体育舞蹈的舞者只能在实践和表演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面对这样的现实,正如从哲学角度对体育舞蹈进行审美,体育舞蹈的发展也应该科学的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不断前行。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五

我们都会问美是什么?美的概念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将美定义为是相对主体人而言的,是能使人们心融意畅、积极向上的一种现象。这种心融意畅的精神心理状态就是美的感觉既美感。从他们字面意义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的科学。在长久历史的演变中,人们也尝试着逐渐主动地去认识、去捕捉和研究这种能使自我升华的感觉。随之也出现了以人类审美意识为集中体现的艺术,而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艺术的理论、审美经验的考察以及审美心理学的探讨,同时也有美学家重视对美的哲学思考。美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的思想产生和形成出现很早,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运用美学这个术语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有:其一:认为美学对象其实就是在研究美,即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而我们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美,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其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的艺术。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所谓美来源于生活,自然,马克思曾说:“自由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即人不是一个单一的固有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的本质在于纯客观性,客体的形式是否符合一定的比例、数量是否和谐,事物的纯自然属性,外在形式去定义美。另外是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心灵涵盖了一切,自然否定了外在的美,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心灵,理念才是真实的。自由创造基础上的美有着其外在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是有意识的去追求这种“形式”以至于后来我们看到这样的“形式”便有了美感,从而也变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意味的美的符号。

三、美的产生。

美的产生是以人类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在对外部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了以功利为目的,即在善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出现。美的产生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阶段的复杂过程。美产生于劳动,是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它直接呈现出对象的感性形式,其中凝聚着人的劳动创造,这些形式标志了人的智慧、力量、灵巧,因此唤起了人们的喜悦而后成为美的事物。人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是由于人们的劳动先解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先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以此设创造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相结合的。

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猿人使用的打制石器,从外形的特征、加工的方法看都留下了明显的人的实用目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是出现的是钻孔和磨制技术,后是装饰品的出现,相应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在解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审美要求。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大多是磨制的,其特征最早是刃部磨光,后来则是通体磨光,不但实用效能提高,且在形式的特征上也更加明显。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中国古代对“美”的解释一种为大羊为美,即所谓的“美善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另一种解释,则是不同意大羊为美的看法,认为美和羊没有关系,“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从美字的初文来看,是表现一个人头插雉尾正手舞足蹈,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美字上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六

正文:美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具体表现为各种事物的美。不仅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而且在人自身,美都是广泛存在的。美的广泛存在及其向人们生活的渗透,构成了美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只是“自在之物”。人类社会形成以后,自然与人类社会世界发生密切的关联,自然向人类敞开,自然美的显现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存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险峻的高山,汹涌的大海,漂浮的白云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鸟语花香,草木丛生等。自然本生的勃勃生机,万千景象给人以精神享受,让人心旷神怡。这些令人激动与让人流连的美的事物,使自然之美得以彰显。在这里,自然美主要是关于事物的线条、造型、体形、颜色、光线、声音和质地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比例与关系等形式美的法则。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领域中,有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世界的美,同时它也包括人自身的美。美从来都是社会性的,社会美显现在人类创造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活动之中。此外,美还与人吗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彼此虽有不同,却难以分离,往往体现为人类的生活美。

但是美的典型形态存在于艺术领域,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显现出来的美。

而无论是哪种美,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社会性。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因为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从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一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这种“装模作样”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上占越来越大的比例的中小资产阶层群众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自然美往往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易见的美。它无需人的加工创造,只须人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和直观。自然美最先显现为田园之美。田园是人的耕种之地,田园提供了人生存的食物,人的生存离不开田园。它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只是耕种,还有与耕种相联的居住。田园它集聚了人和万物,聚集了人的喜怒哀乐,也聚集了万物的生长和收获。田园里有春风秋月,夏雨冬雪,有播种的艰辛,丰收的喜悦,甚至也有失收的无奈。田园之美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美,也是文化的美和人性的美。

如果田园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的话,山水则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从田园走向山水,正如人从故乡走向世界一样,人从直接生活的自然走向了一个间接相关的自然,从田园之美走向了山水之美。人与山水的关系表现在山水的两重性上。一方面,山水远离喧嚣的人世,宁静无言,人们走近它可以忘却世俗的荣辱而享受到它的宁静;另一方面,人可在山中游走,在水间游玩,人与山水可交流对话,山水可成为人无言无害的伙伴。如此,山水也不单纯是以它的美吸引人们,而是向人们显现了生活世界的无限。

自然美的显现之所以可能,离不开人的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让自然作为自然显示出来,同时自然向人将自身显示出来。自然美的形式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包括了内容。这首先表现在自然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田园和山水成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是人的心灵的投射物。如龙凤和四君子集体心理创造出来的自然美。最后,自然美也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没有特定的内容,但它是有意味的。

自然美具有的社会性由此,可见一斑,而社会美的社会性则更甚。

社会是人,事,物构成的整体,其等同于人类,文化和世界等。因此,社会就是人类的生活自身,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和世界。它是美的现实的显现之地。

社会美体现在人格美,事物美和器物美。如果自然美是显明的,那么社会美则不是那么显明了,社会美的存在甚至是可疑的存在。这是因为社会美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甚至备受轻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社会美不如自然美那么明显直接,也不如那样典型、纯粹和完美。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美包含了人之美,人之美美在人格。无欲、人与物关系的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人格美的基本特征。一个达到了人格美的人可以是无我的、有我的和超出自我的,这是人达到人格美的过程。无我阶段的人还是一个没有区分自我和对象,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有我阶段的人是具有了自我意识的人,将自己与世界区分开,分离开,将世界作为自我达到对象。第三阶段是超出自我的阶段,此时的自我是将自我与世界融合,人我同一,物我交融,它是真正的自我,超出了狭隘的自我,是一个智慧的自我。这时的人达到了审美的境界,实现了人格美。

社会美除了人格美之外,还有人和世界发生的事件的美。人在生活世界里的行为活动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精神之间打交道发生的事件,它们也都显现出美。

此外,各种事物本身的美也是一种社会美。物自身的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聚集了人和事,是物的本性向人敞开和人的本性在物中显现。在此是物性与人性的显现,这样以后总既显现了物又显现了人的物就是美的物,物的美就是物性与人性显现的光辉。

艺术美和社会美,自然美之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关联。一方面,人与自然不单纯地是一种利用、征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一种相互融洽的关系,它们同属一个共同的生态中,不再是遥远的彼此隔离的关系,而是越来越亲密的近邻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与艺术之间发生了越来与亲密的关系,现实生活也需要艺术了,如人居住、办公包括公共场所除了功能化,还要艺术化,至少要讲究艺术性的外形设计,实用不再是商品的唯一目的。因此,可以说,艺术美包含了社会美和自然美,又区别于社会美和自然美。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美的社会性是它们共同的纽带,共同构成了大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美学》——彭富春。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七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学者林庚先生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是“黎明的感觉”,每天睁开眼睛看到黎明,就像获得新生。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写好这篇材料作文,首先要细读品味材料。材料的三段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葆有天真和好奇,努力发现世界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林庚先生的话重在“发现”世界的新美;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点人们都熟睡的时候,看到海棠花依然开着,爱怜地形容为“花未眠”;梭罗提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黎明的感觉”,每天获得新生。我们细读材料,要聚集三个材料的要点,概括出材料的要旨。

角度一:可以从“诗意地活着”的角度去立意。

选材小贴士:选这个角度的素材,可注意正面和反面的事例。反面的例子可能较多,如,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物质愈多,生命的自由就愈多。无论城市或乡村,不择手段的攫利者随处可见,斗富比阔者大有人在……正面例子其实也很多,古往今来,许多人不羡名利,活出了高洁的人生境界。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诗意地活着、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明之士,东晋的陶渊明、近代的李叔同、当代的钱锺书等就是代表。

角度二:可以从“善于发现美”的角度去立意。

发现生活中的美,特别是庸常生活中的美,需要一颗诗意和善感的心。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树着牌子:“慢慢走,欣赏啊!”都在告诫人们,要发现品味身边的美。善于发现美,对人生而言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思索。发现美,体会到美的存在,也就能珍爱生活,珍惜和保护美好的所在,也就能让人乐观面对一切,积极进取而奋发有为。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太多,古今中外都有。选材的时候,要注意分类,如发现自然之美,能写出自然之诗;发现人类创造之美,智慧和劳作成就文明之美(包含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发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之美,情感是维系人与人纽带,使得社会和谐美好……写作时,宜注意区分类别。

角度三:可以从“热爱大自然”的角度去立意。

梭罗、川端康成和林庚先生都是自然之子。他们都用心灵关注自然之美,发现自然的诗情画意,探究自然的秘密,寻找自然的哲理。他们进而以自然的哲理来观照人生,启迪人们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之中,是人类的福分。人类要努力发现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适度从自然中获取,更多地要回馈和保护自然之美,让地球永远清洁美丽而不受污染,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有两类。一是因发现自然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如史铁生在地坛,发现地坛有古老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各种小生灵,自然和文化之美使他明白人活着应该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二是因为发现自然之美,进而用尽心力去保护自然的纯洁美好,这方面事例有很多。如环保人氏梁从诫为保护自然环境耗尽毕生精力。

【高分素材】。

素材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海德格尔。

“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季羡林。

素材点拨:这三则名言都用诗一般的语言,说明生活有应该有诗意的存在,应该发现世界的美,应该有心灵的追求。三则材料,前两则可一起用,后一则可用在心灵的追求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追求面包,而忘了水仙花,忘了看看自然的花朵,听听自然的风声,忘了内心的充实和灵魂的丰富。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论证的力量。引用的同时,可然后联系现实,用对比论证来针砭时弊。

素材二沱江水、石板街、吊脚楼、古长城,凤凰古城凭借着千年时光沉淀的韵美吸引着四方游客。凤凰原居民们,以此为傲,也以此为生。但如今,他们却希望时光回溯,退回到4月10日以前。4月10日,凤凰古城对进入的游客收取148元门票。收费后,商业气息更加浓郁,自然之美日渐丧失。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体现人们对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镇的商业化“破坏”。凤凰,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内涵。怎样保护“美”,不是让它更商业化,不是过度开发,不以谋利为目的,值得思索。诗意的古镇,是诗意的存在,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保持那里人们的淳朴和善良,不能让世俗的逐利之风去污染那一方水土。而如今,建造伪仿古建筑,改造本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古迹,破坏自然美,各种商业化运作使“美”的景点渐渐失去本色,失去美感。

素材三“我总是被大自然的美丽所吸引”,英国著名环保人士、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在谈到她数十年的环保生涯时,首先想到的是孩童时期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正因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她从平凡女孩成长为国际环保领军人物。

图尔明的亲戚是植物学家,她很小认识各种植物和花朵。十二三岁时,她在埃塞俄比亚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片美丽的土地,我爱上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开始了解这里环境问题”。大学毕业,她重返非洲,做了大量环保工作。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用于写“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文章。因为感受自然之美,把保护自然当作一生的追求。这样的人很多。摄影家奚志农因为热爱自然而成为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在拍摄野生动物的同时,为保护珍稀动作东奔西走,付出所有。

【素材练兵】。

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

吴小宁。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即“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看到黎明,看到天边的曙光,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也很忙,喧嚣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欲望使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他们身心疲累,找不到宁静,看不到自然的美,没有了生活的享受。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停留片刻吧。在高速奔走时,停留一下,看一下自然,领略一下身边的美,感受一下周围的宁静。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他因为按时睡觉,能在凌晨时醒来,看到一株花正开得好,那朵花像有灵魂的,在夜间开放,静静地绽开它的美。川端康成很欣慰看到了它的开放,没有辜负它的美丽。花努力地开出“美”来,一定启迪了川端康成,人也要“开得美”,为世界留下些美好的东西。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吧。内心需求什么?是不是需求过多而总不安宁?是不是只求物质而胸怀狭窄?季羡林说:“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物质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但是不能让物质把我们异化了。人享受物质还要享受精神,精神丰富心灵就博大。发现自然之美,享受自然赐予,你便会感激自然,也想着去创造些什么。胸怀博大,你便宁静而充满活力。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吧。目光不要总落在自己身上,看看四周,为别人付出些什么。当你手中有两枝花,送一枝给别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坐在温暖的屋里,也为陌生的赶夜路的路人开一盏灯,为他照亮一段路。当你充满活力地赶路,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为他伸出一双手,扶他一把,送他一程。为别人付出,你会找到你存在的价值,你被人需要,被人依赖,你活得充实,你看四周也就充满了阳光。活着,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生活向你展现了它的美,你也会使生活更美。

【魅力点评】。

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来说理,别具特色。作者主张人们活着总要拥有“黎明的感觉”,诗意地活着,有心灵的追求,有博大的胸怀。观点明确后,他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对人们在物欲较盛的社会如何有更多的精神追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条分理析地明确人们应该怎样做,摆脱生活的束缚,赢得心灵的自由。文章条理清楚,语言富有哲理并有抒情意味,很有感染力。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八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21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5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工程结构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给高层建筑形体创造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各国城市建设已进入高潮,高层建筑以它特有的优越性,对现代城市及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层建筑中运用现代艺术的原理与手法,在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无疑会对国家城市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有针对性的对高层建筑进行造型及美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高层建筑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为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九

外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题目: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20xx年10月28日。

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摘要: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的成熟和繁荣始。

于欧洲文艺复兴。而乌菲齐美术馆和卢浮宫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馆中藏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不乏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绝世的精品画作。本文则分别对其中的几幅画作作简单赏析。

关键词:乌菲齐美术馆,卢浮宫,人文主义,文艺复兴。

目录。

一.乌菲齐美术馆...........................................(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二)部分画作简介.....................................1.《博士来拜》.......................................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3.《维纳斯的诞生》..................................二.卢浮宫................................................(一)卢浮宫简介.......................................(二)部分画作简析......................................1.《晚餐时的农民》...................................2.《美丽的女园丁》...................................3.《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111112222233。

一.乌菲齐美术馆。

(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

乌菲齐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的绘画艺术博物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宫内。该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文艺复兴博物馆”之称。如今,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大部分是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和雕刻。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意大利艺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概括地了解世界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各种流派。

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以美第奇家族历代收藏为主体,收藏有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名作。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镇馆之宝有:博尼塞纳的《圣母子》、马尔蒂尼的《圣告》、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达·芬奇的《三王礼拜》、拉斐尔的《金丝雀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提香的《花神》。

(二)部分画作简介。

1.《博士来拜》。

《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这幅作品是受乌尔比诺公爵guidobaldoiidellarovere的委托而画,可能是为了庆祝他在1534年时的婚礼。将原来有装饰的意大利大箱(cassone),一个传统的意大利式的箱(也称为保险箱或基斯,是最古老的形式的家具,作为结婚礼物。画中后面的女佣在翻箱倒柜(意大利大箱),显然是在寻找维纳斯的衣服。奇怪的是,鉴于其公开的色情内容,这幅画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对公爵的非常年轻的新娘-朱拉诺来说,富有启发性的“模范”。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幅作品表现出提香细腻描绘的功力与创新构图。画面前方横躺着一位身体匀称的裸体美女,画中的主角曾被认为是在威尼斯一位名叫angeladelmoro的有着很高收入的交际花,并且是提香众所周知的陪伴进餐情妇。她身后的一大面黑色布幕遮住了左半边画面,右半边则表现出室内的情景与空间。

维纳斯的形象的塑造上,画家充分发挥了健美风格特色,着意于刻画理想的、健康完美的女性。维纳斯丰满、自然、柔和、充满了女性的青春美。这幅维纳斯成为提香类似题材中的佼佼者。

3.《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二.卢浮宫。

(一)卢浮宫简介。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位于首都巴黎塞纳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该宫始建于1204年,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卢浮宫共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6个部分。

(二)部分画作简析。

1.《晚餐时的农民》。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讲的。有个农夫第一次进城,并且是上海。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高楼,在淮海路上,他终于忍不住停下来,开始数楼层。这时刻来了一个警员,喝道:“干什么?”农夫说:“数楼层。”警员说:“不准数,罚款。”农夫说:“罚多少?”警员说:“一层一块,你数了几层?”农夫说:“……十五层。”警员说:“那就罚15块。”警员走远了,农夫诡异地笑了:“我其实数了50层”。

我以前笑农夫的愚昧和狡猾,现在不这么想,我觉得不管是罚款15元照样50元,都是值得的。走在夜晚的淮海路或许静安寺街道,或许在陆家嘴,我每次都被上海这座城市震动,被那些楼层的高度、角度、亮度所震动。它们真是太美了,真正是人类的杰作。这些凝固的旋律、喷薄的静谧、巨大的线条,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智慧、设想和能力,它们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科技的艺术和艺术的科技。你能够把这座城市设想成高楼的森林,你走在林间的小道;你能够把这座城市设想成光影的大海,你走在迷离的沙滩。是的,我说的是这座城市的情势。我不是情势主义者,但是情势本身是有美感的,假如你是唯美主义者,你不会对这座城市的情势金石为开。假如你对美没有偏见的话,你不会认为这穷尽极致的设想力和表现力是人类最高的艺术。大自然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是自在的,代表着一种不被限制的情势。城市的所有街道、高楼、河道、广场都是不自在的,分寸不离地组成一个城市的细小部分,然而它们组合又形成一个整体,完全突破了拘谨,带着人类的自在意志向着天空、向着郊野大地自在延长。

与它简约的街道比拟,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涯远不复杂,相同它极端简略,简略到互换这类原始田地。你支付膂力,它会给你报答,你支付智力,它也会给你报答,你不管是支付芳华照样支付难过,上海绝不会金石为开,伪装没有看到收到。相同,它不会无故地接收任何人的支付,不管你是何等地热忱,何等地有爱意。人们每每以此来阐明上海的人情冷暖,其实没有那末复杂。上海的街道是噪杂的,生涯倒是安定的。它不会打搅你的安静,也不愿意被你所打搅。就这么简略,这是建立在商品互换基础上的一种生涯方式。生涯方式有高下贵贱吗?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只有准确得当之说。

汽车是匆忙的,脚步是匆忙的,事情是匆忙的,忙也是生涯的一种节拍。假如咱们保持讴歌慢下来是一种美德的话,快起来也应该有它的事理。上海也有慢得时刻,你看在薄暮时刻,来自嘉定方向的飞机,腾飞或是降落,是何等慢啊,像一条条沙鱼,悠闲地在高咯见倘佯,柔美、自在。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一

光与色彩是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礼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并且善于发现大自然当中的美好,则是文艺美学当中最为推崇的。创作者们热爱表现自然之美,并且认为这是最为直白、完美的选择。在创作当中,创作者们喜欢融合自己家乡的美景与回忆,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唤起更多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实现生态美学的真正意义。

文艺美学作品中的色彩搭配会直接改变其表达效果。创作者在构思设计的过程中,会以敏锐的色彩视觉来寻求最为恰当的色彩搭配,从而完美呈现出自身的创作思想。创作者们认为色彩是具有生命力的,是人类能够共通的语言。因此,文艺美学能够通过色彩搭配来诠释出自身的设计思想。与此同时,色彩搭配还需要和光线相结合,进一步地提升作品的完整性与空间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选定一个主色调,然后再将其他的色彩进行呼应搭配。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呈现出作品的效果,而且突出了重点。

在美术创作中,创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语言描述出了一幅具有丰富色彩单位的自然景象,使得欣赏者在阅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美术创作的背景氛围当中,并在脑海中创建立体的画面。翠绿的树林、红砖瓦房、黄土绿草、黑狗黄鸡、蓝天白云、绿湖红花,五彩斑斓地映照在欣赏者的脑海当中。

在文艺美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光线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在与色彩进行完美搭配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重点。因此,对光线的掌握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到文艺美学创作的效果。从文艺美学创作的光线处理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显性光线的表达。显性光线为文艺美学创作当中直观表现出来的光线艺术,例如丁达尔效应、戒指反光、小院中、马路上、窗台边等,都是显性光线的表现内容。想要完美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就需要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显性光线加以全面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诠释,这样才能加强其美术作品的生动性、仿真性等特点,并且让欣赏者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文艺美学所要表达的内容,迅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

另一种为隐性光线的表达。在文艺美学的创作过程中,隐性光线为大自然中的隐藏光线,必须通过色彩搭配来加以完善。例如:火光、虚拟影像等,都需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来加以修饰。每个人心中的定位与欣赏重点都是不同的,创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种创新化的思想就构成了隐性光线的表达。

光线处理的两种方式表现出创作者在美术创作中是非常重视光线与色彩的运用的。而在美术作品中,也因为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立体感更为清晰。协调的光线处理与色彩搭配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色彩基调更为突出,画面感构建得更为斑斓有序。在创作者的美术创作中,欣赏者总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美景,其色彩的搭配与光线的处理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马上就能够融入其中一般。这种独到的色彩搭配与光线处理风格也成为了创作者的创作特点之一,其不仅能够丰富美术创作整体的风格,而且还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多地传递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体验。生命其实很简单,一草一木、一虫一蚁都是生命的象征,而这些生命与大自然的所有物质都是紧密相连的,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河流山川,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创作者的美术创作一直都以平易近人的绘画特点为主线,加之光线与色彩的丰富描述,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背景氛围更显立体,并且让美术创作更具生命力。创作者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内心最想表达的情感,与万千欣赏者一起分享和交流。

在文艺美学当中,其光线与色彩的搭配非常关键,需要呈现出形象化的状态,才能全面提升文艺美学的质感与空间性。如何提升文艺美学创作中的形象颜色化也成为创作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创作者而言,在构思与设计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拥有了一幅影像,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在不断地将自己的影像还原为真实。这个过程非常关键,需要创作者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与色彩敏感度,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自身所想。创作者经常会因为一种特别的颜色无法调制妥当而冥思苦想很长时间。由此可见,文艺美学创作中的形象颜色化状态的呈现并不容易,需要长年的绘画练习积累。在文艺美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以自身的见解与技巧来合理化、创新化地表现自己的构思,以独到的形象颜色化特点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而提升文艺美学创作的大众化效果。以特别的形象颜色化方式阐述日常生活当中的自然之景,也可以烘托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态度及价值取向。

在文艺美学创作中,创作者的灵感大多都来自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人类有一个共通点,便是对家乡的特殊情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情感,或快乐,或悲伤,但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珍贵回忆。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希望将自己的家乡情怀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且希望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种创作起点也是文艺美学当中非常推崇的自然美学,其不仅能够全面地表现出自然生活当中的特别之美,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欣赏者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对于文艺美学的创作而言,开放性的创作思想非常关键,只有拥有发散性、创新性的创作空间,才能发挥出文艺美学的最佳创作效果。

文艺美学创作在开始之际,就显示出充分的色彩元素。映入视野的黄色槐树叶、锈迹斑斑的大钟、秋意盎然的乡村景象等,类似于这一类型的色彩语言在美术创作中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在原有的色彩语言的基础上,对其描绘形象进行颜色化。美术创作中的每一章节几乎都有色彩融合的描述形式,色彩语言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人物形象的色彩化,在文艺美学创作背景环境描述中,也少不了色彩描述。背景色的搭配需要与主题相呼应,突出主要内容,避免喧宾夺主。因此,在作品的背景处理过程中,需要选取层次分明、色调一致的主色系,与主题内容相对应,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实现文艺美学创作的最初意义。

光线与颜色的描述是文艺生态美学的特色所在,色彩与光线的结合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宛如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作。本文以文艺生态美学创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颜色与光线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运用颜色与光线的文艺生态美学的真正需求以及创作者想要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以强烈的颜色对比来强化自身的思想呈现,从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让欣赏者能够快速进入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中,并且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真正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文艺美学内容,为整幅作品赋予新的意义。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二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学者林庚先生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是“黎明的感觉”,每天睁开眼睛看到黎明,就像获得新生。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好这篇材料作文,首先要细读品味材料。材料的三段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葆有天真和好奇,努力发现世界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林庚先生的话重在“发现”世界的新美;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点人们都熟睡的时候,看到海棠花依然开着,爱怜地形容为“花未眠”;梭罗提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黎明的感觉”,每天获得新生。我们细读材料,要聚集三个材料的要点,概括出材料的要旨。

角度一:可以从“诗意地活着”的角度去立意。

选材小贴士:选这个角度的素材,可注意正面和反面的事例。反面的例子可能较多,如,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物质愈多,生命的自由就愈多。无论城市或乡村,不择手段的攫利者随处可见,斗富比阔者大有人在……正面例子其实也很多,古往今来,许多人不羡名利,活出了高洁的人生境界。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诗意地活着、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明之士,东晋的陶渊明、近代的李叔同、当代的钱锺书等就是代表。

角度二:可以从“善于发现美”的角度去立意。

发现生活中的美,特别是庸常生活中的美,需要一颗诗意和善感的心。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树着牌子:“慢慢走,欣赏啊!”都在告诫人们,要发现品味身边的美。善于发现美,对人生而言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思索。发现美,体会到美的存在,也就能珍爱生活,珍惜和保护美好的所在,也就能让人乐观面对一切,积极进取而奋发有为。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太多,古今中外都有。选材的时候,要注意分类,如发现自然之美,能写出自然之诗;发现人类创造之美,智慧和劳作成就文明之美(包含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发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之美,情感是维系人与人纽带,使得社会和谐美好……写作时,宜注意区分类别。

角度三:可以从“热爱大自然”的角度去立意。

梭罗、川端康成和林庚先生都是自然之子。他们都用心灵关注自然之美,发现自然的诗情画意,探究自然的秘密,寻找自然的哲理。他们进而以自然的哲理来观照人生,启迪人们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之中,是人类的福分。人类要努力发现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适度从自然中获取,更多地要回馈和保护自然之美,让地球永远清洁美丽而不受污染,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有两类。一是因发现自然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如史铁生在地坛,发现地坛有古老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各种小生灵,自然和文化之美使他明白人活着应该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二是因为发现自然之美,进而用尽心力去保护自然的纯洁美好,这方面事例有很多。如环保人氏梁从诫为保护自然环境耗尽毕生精力。

素材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海德格尔。

“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季羡林。

素材点拨:这三则名言都用诗一般的语言,说明生活有应该有诗意的存在,应该发现世界的美,应该有心灵的追求。三则材料,前两则可一起用,后一则可用在心灵的追求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追求面包,而忘了水仙花,忘了看看自然的花朵,听听自然的风声,忘了内心的充实和灵魂的丰富。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论证的力量。引用的同时,可然后联系现实,用对比论证来针砭时弊。

素材二沱江水、石板街、吊脚楼、古长城,凤凰古城凭借着千年时光沉淀的韵美吸引着四方游客。凤凰原居民们,以此为傲,也以此为生。但如今,他们却希望时光回溯,退回到2013年4月10日以前。4月10日,凤凰古城对进入的游客收取148元门票。收费后,商业气息更加浓郁,自然之美日渐丧失。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体现人们对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镇的商业化“破坏”。凤凰,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内涵。怎样保护“美”,不是让它更商业化,不是过度开发,不以谋利为目的,值得思索。诗意的古镇,是诗意的存在,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保持那里人们的淳朴和善良,不能让世俗的逐利之风去污染那一方水土。而如今,建造伪仿古建筑,改造本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古迹,破坏自然美,各种商业化运作使“美”的景点渐渐失去本色,失去美感。

素材三“我总是被大自然的美丽所吸引”,英国著名环保人士、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在谈到她数十年的环保生涯时,首先想到的是孩童时期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正因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她从平凡女孩成长为国际环保领军人物。

图尔明的亲戚是植物学家,她很小认识各种植物和花朵。十二三岁时,她在埃塞俄比亚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片美丽的土地,我爱上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开始了解这里环境问题”。大学毕业,她重返非洲,做了大量环保工作。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用于写“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文章。因为感受自然之美,把保护自然当作一生的追求。这样的人很多。摄影家奚志农因为热爱自然而成为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在拍摄野生动物的同时,为保护珍稀动作东奔西走,付出所有。

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

吴小宁。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即“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看到黎明,看到天边的曙光,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也很忙,喧嚣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欲望使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他们身心疲累,找不到宁静,看不到自然的美,没有了生活的享受。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停留片刻吧。在高速奔走时,停留一下,看一下自然,领略一下身边的美,感受一下周围的宁静。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他因为按时睡觉,能在凌晨时醒来,看到一株花正开得好,那朵花像有灵魂的,在夜间开放,静静地绽开它的美。川端康成很欣慰看到了它的开放,没有辜负它的美丽。花努力地开出“美”来,一定启迪了川端康成,人也要“开得美”,为世界留下些美好的东西。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吧。内心需求什么?是不是需求过多而总不安宁?是不是只求物质而胸怀狭窄?季羡林说:“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物质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但是不能让物质把我们异化了。人享受物质还要享受精神,精神丰富心灵就博大。发现自然之美,享受自然赐予,你便会感激自然,也想着去创造些什么。胸怀博大,你便宁静而充满活力。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吧。目光不要总落在自己身上,看看四周,为别人付出些什么。当你手中有两枝花,送一枝给别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坐在温暖的屋里,也为陌生的赶夜路的路人开一盏灯,为他照亮一段路。当你充满活力地赶路,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为他伸出一双手,扶他一把,送他一程。为别人付出,你会找到你存在的价值,你被人需要,被人依赖,你活得充实,你看四周也就充满了阳光。活着,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生活向你展现了它的美,你也会使生活更美。

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来说理,别具特色。作者主张人们活着总要拥有“黎明的感觉”,诗意地活着,有心灵的追求,有博大的胸怀。观点明确后,他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对人们在物欲较盛的社会如何有更多的精神追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条分理析地明确人们应该怎样做,摆脱生活的束缚,赢得心灵的自由。文章条理清楚,语言富有哲理并有抒情意味,很有感染力。

论“美”的社会性。

正文:美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具体表现为各种事物的美。不仅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而且在人自身,美都是广泛存在的。美的广泛存在及其向人们生活的渗透,构成了美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只是“自在之物”。人类社会形成以后,自然与人类社会世界发生密切的关联,自然向人类敞开,自然美的显现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存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险峻的高山,汹涌的大海,漂浮的白云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鸟语花香,草木丛生等。自然本生的勃勃生机,万千景象给人以精神享受,让人心旷神怡。这些令人激动与让人流连的美的事物,使自然之美得以彰显。在这里,自然美主要是关于事物的线条、造型、体形、颜色、光线、声音和质地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比例与关系等形式美的法则。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领域中,有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世界的美,同时它也包括人自身的美。美从来都是社会性的,社会美显现在人类创造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活动之中。此外,美还与人吗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彼此虽有不同,却难以分离,往往体现为人类的生活美。

但是美的典型形态存在于艺术领域,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显现出来的美。

而无论是哪种美,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社会性。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因为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从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一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这种“装模作样”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上占越来越大的比例的中小资产阶层群众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自然美往往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易见的美。它无需人的加工创造,只须人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和直观。自然美最先显现为田园之美。田园是人的耕种之地,田园提供了人生存的食物,人的生存离不开田园。它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只是耕种,还有与耕种相联的居住。田园它集聚了人和万物,聚集了人的喜怒哀乐,也聚集了万物的生长和收获。田园里有春风秋月,夏雨冬雪,有播种的艰辛,丰收的喜悦,甚至也有失收的无奈。田园之美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美,也是文化的美和人性的美。

如果田园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的话,山水则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从田园走向山水,正如人从故乡走向世界一样,人从直接生活的自然走向了一个间接相关的自然,从田园之美走向了山水之美。人与山水的关系表现在山水的两重性上。一方面,山水远离喧嚣的人世,宁静无言,人们走近它可以忘却世俗的荣辱而享受到它的宁静;另一方面,人可在山中游走,在水间游玩,人与山水可交流对话,山水可成为人无言无害的伙伴。如此,山水也不单纯是以它的美吸引人们,而是向人们显现了生活世界的无限。

自然美的显现之所以可能,离不开人的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让自然作为自然显示出来,同时自然向人将自身显示出来。自然美的形式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包括了内容。这首先表现在自然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田园和山水成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是人的心灵的投射物。如龙凤和四君子集体心理创造出来的自然美。最后,自然美也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没有特定的内容,但它是有意味的。

自然美具有的社会性由此,可见一斑,而社会美的社会性则更甚。

社会是人,事,物构成的整体,其等同于人类,文化和世界等。因此,社会就是人类的生活自身,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和世界。它是美的现实的显现之地。

社会美体现在人格美,事物美和器物美。如果自然美是显明的,那么社会美则不是那么显明了,社会美的存在甚至是可疑的存在。这是因为社会美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甚至备受轻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社会美不如自然美那么明显直接,也不如那样典型、纯粹和完美。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美包含了人之美,人之美美在人格。无欲、人与物关系的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人格美的基本特征。一个达到了人格美的人可以是无我的、有我的和超出自我的,这是人达到人格美的过程。无我阶段的人还是一个没有区分自我和对象,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有我阶段的人是具有了自我意识的人,将自己与世界区分开,分离开,将世界作为自我达到对象。第三阶段是超出自我的阶段,此时的自我是将自我与世界融合,人我同一,物我交融,它是真正的自我,超出了狭隘的自我,是一个智慧的自我。这时的人达到了审美的境界,实现了人格美。

社会美除了人格美之外,还有人和世界发生的事件的美。人在生活世界里的行为活动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精神之间打交道发生的事件,它们也都显现出美。

此外,各种事物本身的美也是一种社会美。物自身的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聚集了人和事,是物的本性向人敞开和人的本性在物中显现。在此是物性与人性的显现,这样以后总既显现了物又显现了人的物就是美的物,物的美就是物性与人性显现的光辉。

艺术美和社会美,自然美之间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关联。一方面,人与自然不单纯地是一种利用、征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一种相互融洽的关系,它们同属一个共同的生态中,不再是遥远的彼此隔离的关系,而是越来越亲密的近邻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与艺术之间发生了越来与亲密的关系,现实生活也需要艺术了,如人居住、办公包括公共场所除了功能化,还要艺术化,至少要讲究艺术性的外形设计,实用不再是商品的唯一目的。因此,可以说,艺术美包含了社会美和自然美,又区别于社会美和自然美。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美的社会性是它们共同的纽带,共同构成了大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美学》——彭富春。

题目: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20xx年10月28日。

乌菲齐美术馆及卢浮宫部分美术作品鉴赏。

摘要: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的成熟和繁荣始。

于欧洲文艺复兴。而乌菲齐美术馆和卢浮宫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馆中藏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不乏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绝世的精品画作。本文则分别对其中的几幅画作作简单赏析。

关键词:乌菲齐美术馆,卢浮宫,人文主义,文艺复兴。

目录。

一.乌菲齐美术馆...........................................(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二)部分画作简介.....................................1.《博士来拜》.......................................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3.《维纳斯的诞生》..................................二.卢浮宫................................................(一)卢浮宫简介.......................................(二)部分画作简析......................................1.《晚餐时的农民》...................................2.《美丽的女园丁》...................................3.《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111112222233。

一.乌菲齐美术馆。

(一)乌菲齐美术馆简介。

乌菲齐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的绘画艺术博物馆,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乌菲齐宫内。该馆以收藏大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名作而蜚声国际,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文艺复兴博物馆”之称。如今,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大部分是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和雕刻。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意大利艺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概括地了解世界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各种流派。

乌菲齐美术馆共有46个画廊,分为三层,收藏着约10万件名画、雕塑、陶瓷等。以美第奇家族历代收藏为主体,收藏有13~18世纪意大利派、佛兰德斯派、德国及法国画派的绘画名作。展品按时代顺序和流派陈列。镇馆之宝有:博尼塞纳的《圣母子》、马尔蒂尼的《圣告》、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达·芬奇的《三王礼拜》、拉斐尔的《金丝雀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提香的《花神》。

(二)部分画作简介。

1.《博士来拜》。

《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2.《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这幅作品是受乌尔比诺公爵guidobaldoiidellarovere的委托而画,可能是为了庆祝他在1534年时的婚礼。将原来有装饰的意大利大箱(cassone),一个传统的意大利式的箱(也称为保险箱或基斯,是最古老的形式的家具,作为结婚礼物。画中后面的女佣在翻箱倒柜(意大利大箱),显然是在寻找维纳斯的衣服。奇怪的是,鉴于其公开的色情内容,这幅画的目的是作为一个对公爵的非常年轻的新娘-朱拉诺来说,富有启发性的“模范”。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幅作品表现出提香细腻描绘的功力与创新构图。画面前方横躺着一位身体匀称的裸体美女,画中的主角曾被认为是在威尼斯一位名叫angeladelmoro的有着很高收入的交际花,并且是提香众所周知的陪伴进餐情妇。她身后的一大面黑色布幕遮住了左半边画面,右半边则表现出室内的情景与空间。

维纳斯的形象的塑造上,画家充分发挥了健美风格特色,着意于刻画理想的、健康完美的女性。维纳斯丰满、自然、柔和、充满了女性的青春美。这幅维纳斯成为提香类似题材中的佼佼者。

3.《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画家从波利齐安诺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中受到启迪,诗中形容维纳斯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画家处理这个场面时,舍弃了原诗中一些喧闹的描写,把美神安排在一个极幽静的地方,背景是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维纳斯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她的体态显得娇柔无力,对迎接者以及这个世界似乎缺乏热烈的反应。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古代希腊人想象中的维纳斯,是成人般地从海中诞生的,即生下来就是个少女。

二.卢浮宫。

(一)卢浮宫简介。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位于首都巴黎塞纳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卢浮宫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该宫始建于1204年,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卢浮宫共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6个部分。

(二)部分画作简析。

1.《晚餐时的农民》。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三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星级大酒店,先到的人在这里吃喝睡,迟来的人伺候人家吃喝睡。等到谁吃饱喝足睡够了走人,那伺候的人才能替补上去吃喝睡。

有个人来得太迟到,连吃喝睡的差事都没有了,只好去伺候撒。

但他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里有面大镜子可以照面孔,有香喷喷的毛巾码成一大螺,有热气烘手,温暖如春。鲜花天天换香水时时喷。有光洁的地板如镜。这一切比大酋长小酋长家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人家顶替轮流换了一轮又一轮,只有他爱死了这个岗位哪也不去,过了一年又一年。

终于他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只好告别相守多年的星级wc回家去了。但他心中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美好情节。于是他把新房装饰成他心中最美的地方,无论是新娘还是客人都说这里真是漂亮,于是推广开来造出了许多wc似的屋宇。

美观是外部世界寸入内心的一样东西,那人觉得酒店的wc很美,就接受了它,并再现出来,这是多么纯的审美过程啊。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四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 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五

我们都会问美是什么?美的概念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将美定义为是相对主体人而言的,是能使人们心融意畅、积极向上的一种现象。这种心融意畅的精神心理状态就是美的感觉既美感。从他们字面意义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的科学。在长久历史的演变中,人们也尝试着逐渐主动地去认识、去捕捉和研究这种能使自我升华的感觉。随之也出现了以人类审美意识为集中体现的艺术,而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艺术的理论、审美经验的考察以及审美心理学的探讨,同时也有美学家重视对美的哲学思考。美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的思想产生和形成出现很早,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运用美学这个术语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有:其一:认为美学对象其实就是在研究美,即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而我们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美,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指意象的明晰生动;其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的艺术。

二、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所谓美来源于生活,自然,马克思曾说:“自由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即人不是一个单一的固有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的本质在于纯客观性,客体的形式是否符合一定的比例、数量是否和谐,事物的纯自然属性,外在形式去定义美。另外是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心灵涵盖了一切,自然否定了外在的美,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心灵,理念才是真实的。自由创造基础上的美有着其外在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是有意识的去追求这种“形式”以至于后来我们看到这样的“形式”便有了美感,从而也变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意味的美的符号。

三、美的产生。

美的产生是以人类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在对外部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了以功利为目的,即在善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出现。美的产生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阶段的复杂过程。美产生于劳动,是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它直接呈现出对象的感性形式,其中凝聚着人的劳动创造,这些形式标志了人的智慧、力量、灵巧,因此唤起了人们的喜悦而后成为美的事物。人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是由于人们的劳动先解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先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最初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以此设创造美的对象,美和实用是相结合的。

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猿人使用的打制石器,从外形的特征、加工的方法看都留下了明显的人的实用目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是出现的是钻孔和磨制技术,后是装饰品的出现,相应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在解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审美要求。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大多是磨制的,其特征最早是刃部磨光,后来则是通体磨光,不但实用效能提高,且在形式的特征上也更加明显。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中国古代对“美”的解释一种为大羊为美,即所谓的“美善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另一种解释,则是不同意大羊为美的看法,认为美和羊没有关系,“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从美字的初文来看,是表现一个人头插雉尾正手舞足蹈,而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美字上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六

在中西方的音乐美学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音乐表达情感”。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在中国,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产生于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人,在音乐美学上则表现为声无哀乐论和物感说;而在西方,对人与物的关系的理解是人对物的把握,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在音乐美学上主要表现为音乐自律伦和音乐他律论。所以,在对音乐美学本质的理解上中西方就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美感特征的比较。

由于中西方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在美感特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创作意境的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认为虚与实的统一才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体现。而在西方,音乐的主题着重表现“实”,他们认为自然由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也倾向于表现一种鲜明的情绪、一个明确的观点等具有单一性的主题,很少去追求弦外之音。所以,西方的音乐思想总是强调和突出它的实在性,多以“真”为它的终极目标。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致虚和求同,表现在音乐上就产生了“空白”,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追求的是“虚中见实”,达到意味深长的美学效果。

无可置疑,中西方的音乐都具有同样的力度与深度的美感,不同的是西方音乐体现出的情感内涵就是主题,而中国的音乐主要体现的则是一种感悟、一种意境、一种情韵。在力度的表现上西方音乐主要体现强度,展现一种不可遏制的汹涌之势和强烈的震撼力,就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表现一种英雄的主题和革命斗争的意象;在深度表现上中国音乐则使人身心陶醉,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鼓舞、慰藉和愉悦。如《梅花三弄》主要体现的就是梅花的高洁气质与清丽脱俗的傲骨。因此,中国音乐的审美观比较注重强调音乐是一种生活美、社会美、自然美,展现的也是一种思想性美、教育性美、自然性美;而西方音乐的审美观则是强调主观意识的反映,偏重主观的审美想象,突出强调无标题音乐和纯音乐的快感和美感,否定音乐表现自身以外的美。

(二)审美心理的比较。

中国的文化精神情调的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本是人的情感体现,将理性融入感性,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核心“意境”。如荀子的《乐论》中就有记载:“月出于人情”、“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西方的文化精神则强调“天人相分”,所以在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则侧重“情理”,强调现实,重视理性。西方的很多音乐美学家都认为音乐的意义和音乐的美都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他们的音乐美学也收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强调感性应该依赖于理性的认识,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也摒弃了人的感性创造思维,一味地追求客观、理性。无可置疑,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就脱离了人的感受,音乐也变成了一个理性思考的机器,丧失了音乐原有的艺术价值。

(三)审美追求的比较。

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和”,这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体现得最为直接形象,他认为“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儒派中,孔子和荀子都主张“和”,在道家老子、庄子等则认为应该崇尚“自然”,而嵇康在他的著作中即以道家的`自然乐论批评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又肯定了儒家礼乐思想中的一些见解。在西方,由于继承了古希腊的音乐思想,所以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抽象与思辨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强调主客体的对立与冲突。中国人讲意境、中庸,西方人讲形象、典型;中国艺术讲究的是藏而不漏的含蓄,西方艺术讲究的是淋漓尽致的高潮;中国的创意是厚道宗经,西方的创意则是离经叛道。所以,在审美追求上中西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四)发展与传承观念的比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就在中国古代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两汉时期的《乐记》,将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推向了世界的高峰,到三国两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足足比后来西方出现的《论音乐的美》早了1600年。总之,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流还是儒家的礼乐思想,虽然中途出现了一些与礼乐思想不同的美学思想,但最终还是没有形成潮流。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它的发展历程是前期缓慢,后期迅速。发展迅速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乐于创新,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主流观点与主导思想,每一种音乐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摒弃过去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对于前人的作品都秉持批判与怀疑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西方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这种态度,所以在音乐美学方面的发展就比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要迅速,出现了中国早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盛况。

总体而言,中西方在音乐美学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传统的中国音乐在认知上强调感性,在审美上注重和谐,在美学的最高追求上是意境,音乐表现出来的也是空灵、淡泊之意;而在西方,音乐美学的认知上强调的是理性,在审美上注重的是实在性,在美学上追求的也是“真”,它的音乐将人与世俗间的冲突、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过于追求音乐的形式美。但不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他们都在保持自己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开始了相互的交流与借鉴,在今天,中西方的音乐已经有了许多的共同点,这既是音乐美学发展的趋势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七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的是

a 鲍姆嘉通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黑格尔

2、1883年,()采用汉字“美学”来命名法国美学家维伦所写的“审美学”的

译本,从此“aesthetics”等于“美学”便为中国学界所接受。

a鲍姆嘉通 b王国维 c中江兆民 d亚里士多德

3、美学属于()学科。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科学 d艺术学科

4、“异质同构”说的代表人物是()

a阿恩海姆 b恩斯特・卡西尔 c罗杰・弗莱 d毕达格拉斯

5、美学以()为研究对象。

a艺术品 b审美活动 c美的理念 d美的事物

6、美学的客观性靠()来提供保证。

a审美活动中超个人、超历史的普遍形式 b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c审美活动中的客体 d审美实践规律。

7、审美发生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亚里士多德 b克罗齐 c别林斯基 d席勒

8、审美发生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泰勒 b席勒 c克罗齐 d荣格

9、在审美活动中,人所追求的是()

a客体的合目的性 b客体的合规律性

c客体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d客体的审美价值

10、审美关系必定具有的双重性格是()

a客观性与主观性 b审美性与对象性

c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d客观物质性与主观精神性

11、对于审美活动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审美主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b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c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d审美活动可以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12、审美的发生是从()开始的。

a工具的制造 b欧洲的洞穴壁画 c人类诞生 d原始人的巫术礼仪

13、对于审美与艺术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审美在先,艺术在后 b审美决定艺术 c艺术决定审美 d艺术在先,审美在后

14、关于美学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的艺术和审美活动

b美学所探讨的是文明与人的精神实践的关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寻求自由的可能性

c美学是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

d美学研究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并且总还保留阐释上的明晰性、精确性和唯一性。

15、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

c审美客体丰富可感的形象性

d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6、关于“劳动起源说”不正确的表述是()

a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b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

c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d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产生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

17、审美发生的性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

a达尔文 b席勒 c康德 d阿多诺

18、审美发生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

a雷纳克 b荣格 c斯宾塞 d弗洛依德

19、在()中,席勒指出: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存在着共同的现象,即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a《论美》 b《美育书简》 c《谈美》 d《原始文化》

21、审美发生游戏说最初是由()提出的。

a荣格 b谷鲁斯 c席勒 d莱辛

22、()提出早期人类所具有的那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成为原始人巫术观念的基础。

a雷纳克 b席勒 c克罗齐 d爱德华・泰勒

23、弗雷泽在他的代表作()中提出,原始巫术具有相似律和接触律两条原理。

a《金枝》 b《美育书简》 c《原始文化》 d《诗学》

25、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a《诗艺》 b《诗学》 c《诗品》 d《论崇高》

26、不属于“前美学”形态的是()

a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 b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c古典阶段 d美学学科的.建立

27、到()年,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a 1800 b1705 c1750 d1735

28、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克莱夫・贝尔 b谷鲁斯 c罗兰・巴特 d桑塔亚那

29、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萨特 b柏格森 c科林伍德 d苏珊・朗格

30、()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学科。

a朱光潜 b王国维 c宗白华 d蔡仪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的文

化思维转向了()。

a反深度性 b反中心性 c反体系性 d反折衷性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人是()

a马尔库塞 b阿多诺 c德里达 d柏格森

3、()思潮的流变更迭,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主线。

a人本主义 b表现主义 c科学主义 d存在主义

4、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特点是()

a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

b基本背离了传统思辨形式

c以审美――艺术为中心,重视研究艺术本质特征规律等问题。

d在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或艺术事实的经验描述、理论推演和一般概括。

5、审美关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前提条件。

a具有“对象化”自身本质力量的主体 b审美客体

c审美价值的形成 d“人化的自然”

三、简答题:

1、简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论述题:

试述美的本质

1 abc 2 ab 3 ac 4 abcd 5 ad

简答

1 简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一门有自身特殊性的人文学科。其研究对象应从研究内容上反映美学的学科特性。

认定审美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创造形式,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

因此,把握美学的研究对象,就应抓住人类审美活动着个关键。

1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其主题构成决定的。

2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人对现实 审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1-3)美的活动

关系特性决定的。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中主体确定的自身与外界实物的对象性关系,产生与审美活动之中。

3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美学的研究目的决定的。

目的:揭示审美现象背后的价值本质。离开人的审美活动,就没有美以及审美现象

2 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

它们并列为人类生活的三大基本价值,分别属于三个不同领域。

1 美与真 属不同范畴

艺术的真实服从美,是艺术的组成部分。

哲学、科学的真是真理,无所谓美与不美。

2 美与闪属不同范畴

善是指有用和有道德,而美是实物的观赏价值,无功利性。

美是一种相对独立是价值,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创造活动。

论述 试述美的本质

1人的本质在于非异化的劳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动态的劳动。这是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 1 劳动的本质

2 异化劳动与真正劳动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扭曲形式。

非异化劳动是真正劳动,劳动的过程是自由创造与表现的过程。

1 人在本质上是审美的

真正的劳动是审美的,但劳动不等同于审美活动,劳动者不等同于艺术家,只表明人类的劳动不是纯粹的工具性劳动,还包含价值性方面。

2 美的主客观统一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两个条件:1 自身的某些特性 2 审美主体的能力。因此,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劳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劳动本身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这带来了审美活动的主客观的统一性。

总之,美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主客观统一。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八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

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

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

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

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27.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2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的美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b.休谟c.博克d.康德。

2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

3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

二、多项选择题。

31.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2.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

33.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

34.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a.典型性b.观念性c.客观社会性d.主客观统一性e.具体形象性。

3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36.寓教于乐。

37.美学研究的对象。

38.生命的机械化。

39.集体无意识说。

四、简答题。

4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42.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43.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44.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十九

论述服装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就我个人观点认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搭配不仅是个人生活品位和美感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服饰搭配有着神奇的魔力,一个人的服饰搭配得当与否,将与个人的情绪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有助于释放压力,获得自信,是当今快节奏生活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款式搭配也是服装搭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长短搭配。

二,宽窄搭配。

三,人的体型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地扬长避短,衬托出人体的自然美,是选择服装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着装除了与体型身材协调外,还应注意与年龄相吻合。不是所有的服装服饰搭配都时候同一个年龄。由于年龄的差异,从服装款式到色彩均有讲究。一般而言,年轻人可以穿得鲜亮、活泼随意些,而中年人相对应穿得庄重严谨些。年轻人穿着太老气就显得未老先衰没有朝气,相反,老年人如穿太花哨就被认为老来俏。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着装的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年轻人穿得素雅,中老年人相对花哨,老年人希望通过服装来掩盖岁月的痕迹,年轻人试图通过服饰来强化自己的成熟期,这自然无可厚非。然不管怎么说,服装打扮始终还是有年龄距离的,一个老年人如穿上少女的娃娃装总欠妥当。青春自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中老年人自然也有年轻人无法企及的成熟美、服饰的选择唯有适应这种美的呼应,方能创造出服饰的神韵。

怎么理解生活美学是一个融合性与开放性的系统?

对于“生活美学”首先要给它下个定义,你才可能去分析它的特性。在美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定义生活美学为实用美学,也就是包括那些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同时,也有人认为,生活美学是指日常生活美学,是民生,是大众文化的美学等等,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对生活美学下的定义不同。然而,按照现在绝大部分人的看法,更认为,首先,生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空中感性具体地展现出来的所有真实存在和实际生活,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是人作为”人“所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所以,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底、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这种美既不高于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在鲜活生动感性具体的人类生活之中,当然,美也不等同于世俗生活本身。本质上,美就是人类在具体直接的“此在”中领会到和谐,体验到快乐的生活形式,是人类在日常现实中所创造出的某种彰显着特定理想和意义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在安居于他的历史性存在(即具体生活)中所展示的诗意境界。总而言之,“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哲学观”等等。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二十

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这样就把审美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桂冠。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

大约从19世纪末2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代”。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现成物品”,也成了审美艺术品。当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省美术馆里收藏着一个普通的、谁家都有的盥洗池,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供人欣赏时;当美国“捆绑粘结”艺术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树脂、石膏粉、木头、泡沫橡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捆绑胶粘在一起,创造所谓“女权主义者的艺术”时,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做出解释,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劳斯·霍内夫在讨论当代艺术时指出:“在西方世界,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一般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艺术本身同时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学观念转变的原因和基础。

美学发展演变的原因极其复杂,然而也有规律可寻。美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的动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

首先,经济的影响。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关系。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前,自然不会意识到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被提上日程。过去是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现在却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自己、开垦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

其次,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哲学方面,本质主义的解体,现象的多样性被重视,多元思维的建立等,也对美学观念的转型产生影响。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更为美学观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学与生活的贴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论前提。此外,艺术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会美的相应崛起,也使传统美学以“艺术”来抵御生活这一带有明显局限性的美学观念遭到质疑。

不难想象,既然“艺术”本身已经自我消解,那么,精英审美对于通俗审美的排斥也就成为了不可能,审美与生活的同一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社会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学时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造成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分离,美被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强化。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隐而显,也是必然的。从劳动过程看,在古典美学时期,人们往往更重视精神产品,轻视物质产品,劳动过程也被区别为“动脑”和“动手”两部分;而在当代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逐渐合一,同样也导致了“动手”的魅力。

最后,技术的美被发现。从技术层面上看,电视转播、互联网等的出现,空间距离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几乎不复存在。伯恩海姆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审美艺术观和现实观。”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学时代,由于以文字为基本媒介,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需要通过文字的转换联系,需要借助于思维、理解、想象而完成创作或接受,审美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你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这样,古典艺术那种从外面去认识或把握现实的状况被取消,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现实自身的活动。于是,艺术再也不像古典时代那样神圣、神秘和永恒,那样具有唯一性。机械制作、大量复制、随身听……把创作和欣赏带入了新的境界。这样,就把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的距离就此泯灭。

三、美学生活化的发展前景。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为一个突出的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现象,无疑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下面从正负两方面价值取向谈一谈初步看法。

首先,从积极方面看,审美植根于日常生活,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加强民主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彰显自我,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美学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内容,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另外,“美学的生活化”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生产手段的效能和文化产品的数量和水平,从而使高雅审美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和受众。由于“美学生活化”演绎的世俗神话让大众含蓄地解放自己心中的无意识冲动,使人们在轻松幽默中发现小人物大世界,让普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惊喜和阳光,并且打破了精英审美对审美意识的垄断,消除了审美特权,促使主流审美、精英审美都在各自的现实实践中寻找并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从消极方面看,靠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审美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并实现生产者的商业利润,这种商品性特征改变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审美活动披上了一层经济的外衣。传统美学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逐渐被庸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所取代。其审美内容往往平面化、无深度。有的为了迎合大众趣味,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新潮,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反倒显得落伍,从而导致一种“媚俗”的倾向。

外来审美文化中还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像电影、电视之类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成为广告、成为大众情人,美就这样被污染了,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警惕的。

总之,“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审美文化现象,还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其长处与短处并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目的是积极的。美学的目的就是用真、善、美去娱人,至于它涉及现实功利关系,实在不是其本意。在审美艺术的仿真能力被现代技术超越的情况下,审美艺术的社会和认识功能只能是以前少数人所规范和垄断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的消解。工业化使原来那种少数人垄断的知识霸权和资本利益服务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转变为新的审美艺术。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语境下,一个国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国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同时,我们还应该融入到这个全球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融合与创造,将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结合起来,在两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克劳斯·霍内夫:《当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汤因比等,王治河译:《艺术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学美鉴论文表篇二十一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答案】

1、c

2、b

3、c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026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