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经济学论文(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1:31:08
大一经济学论文(精选21篇)
时间:2023-11-06 21:31:08     小编:笔砚

政治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调控手段。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逐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总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范文中的总结内容涵盖学习、工作、项目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一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二

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计量经济学也具有不精确性。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此刻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好处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透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齐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齐分析,透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必须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能够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能够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透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透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潜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带给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明白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就应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三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

(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

(2)样本数据的收集;

(3)模型参数的估计;

(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四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资料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潜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潜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透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好处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好处。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状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校园选取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一)改善理论教学,培养应用潜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潜力。指导学生透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此刻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能够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透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应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潜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能够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还能够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自己校园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校园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资料,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五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尚不完善。

第一,部分理论和社会现实不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过渡性,同时颂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出现衰退,反而出现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不仅让学生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使部分教师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生怀疑;第二,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比如经济增长问题、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国际贸易的平衡问题等,政治经济学都难以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2、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唯一的研究对象可以使得其理论体系简单而完整。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理论开始把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当中,其研究对象也从一元变为了二元。二元的研究对象需要有两条线索贯穿整个研究体系,两条线索之间的主从关系、结构安排难以处理,使得整个研究体系的逻辑线索变得不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冲突的现象,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论在此处肯定,彼处却又否定———诸如“利润”、“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部分是进行批判,到社会主义部分又进行肯定———降低了政治经济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信服力。3、研究方法落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长于逻辑推理,但缺乏实证研究,较少注意前提假定是否符合实际,也少注意结论是否能够通过经验检验,这使得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成为“空中楼阁”,削弱了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说服力。

(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属于学科层面,它的不完善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理论发展的不完善意味着市面上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教材,没有令人满意的教材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几个方面互为依托,互相影响,每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使得其他方面产生新的问题。

1、教材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革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从内容的编排方式来划分,可以把这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延续传统的“一导两块”编排方式,即导论、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以谷书堂(1992)、吴树青(1993)、魏埙(2002)、蒋学模(2005)、程恩富(2007)、张彤玉(2009)、柳欣(2009)等为代表;第二种是突破传统的编排方式,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糅合在一起,以张维达(2000)、逄锦聚(2009)、程恩富(2011)等为代表。两种编排方式各有所长:第一种编排方式能够较为完整地表述马克思列宁的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缺乏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分析和指导,并且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的叙述逻辑常常不一致,在理论体系上不够一体化;第二种编排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体系较为完整,能够较好地融合现代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但是这种编排方式也有缺陷,主要问题就是内容庞杂,并且会使学生分不清哪些是原汁原味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类教材除了上述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共同问题:第一,社会主义部分内容不稳定,经常随着中央的文件精神变化而变化,近乎沦落为“政策解释学”,缺乏学科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这个不是科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第二,批判性强,客观性不足。资本主义部分内容过多的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及矛盾;社会主义部分则主要是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将两种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与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光明。这种写法缺乏客观公正的分析。第三,知识陈旧。各种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基本内容都来自《资本论》,所以内容上大同小异,难脱窠臼,缺乏突破性的理论创新。《资本论》是十九世纪的理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用《资本论》已经很难解释现在的很多复杂的经济现象,比如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短期替代效应,国际汇率的复杂决定过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等等。

2、教师方面。

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领域地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2006年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后,政治经济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导致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大幅减少。受此影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课时数量不断受到压缩,部分高校管理类专业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部分高校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中不再要求考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发表渠道越来越窄,经济类刊物收录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愈来愈少,在某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甚至会被排斥在外。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学术边缘化的影响下,教师队伍日渐萎缩,梯队培养后继乏人,使得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不断削弱。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客观上要求讲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授课技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然而,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责任心不强。不少教师以完成课时量为教学目标,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课时数和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过问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理论功底不扎实。部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材,既不去钻研马克思、列宁的原著,也不去梳理近几十年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理论素养低下,课程讲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予人启迪,难免枯燥乏味;第三,教学方式落后。不少教师在教授政治经济学时,不思提高教学技能,增加教学手段,只会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加上考核方式单一,造成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学生方面。

大学生来高校学习深造的主要目的是就业,所以他们在课程的选择上非常功利,对就业和前途有帮助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理论色彩浓厚的课程则不感兴趣。他们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门课程对我有什么帮助?”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外乎三条:第一,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有助于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第三,有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师所站的立场和学生不一样,不容易体会学生的强烈需求。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学生会觉得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如一门实用性的技术,经济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如其他经济类课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解决不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问题。怀有这类想法的学生占有大多数,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修学分成为他们前来听课学习的唯一目的。除了功利性因素之外,由于课程本身的因素,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还会遇到以下困难:第一,认识问题。部分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将政治经济学简单理解为带有政治色彩的经济学,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第二,政治经济学本身比较抽象,相对难以理解,同时由于学生们在思维方式上难以一下子转换过来,不会用形而上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因而难以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三,在整个经济学类的各门核心课程中,政治经济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非常弱,在基本范畴、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其他课程都有很大差别。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难以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融合起来,使得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理论的地位流于形式,未能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方面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不断发展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滞后于时展是其理论不够完善的根本所在,政治经济学只有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摒弃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其他经典作家对我国的错误影响,还原马克思《资本论》最真实的本源;其次,要克服教条主义倾向,以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以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为经济学科其他理论提供理论支点和智力支撑;第三,要大胆借鉴其他学科和经济理论已有的学术成果,在不削弱政治经济学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政治经济学;第四,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探索,不能只简单讨论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及其灭亡的必然性,更要关注如何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科学规律,及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资本主义开展竞争和合作。

(二)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队伍是保障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而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将极大地提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激励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增加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其次,要为教师搭建好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政治经济学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和兄弟院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交流与学习,为本校政治经济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第三,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研究,并把科研成果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带动教学,提升教学的水平和层次;第四,要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要求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三)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改。

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是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客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由于缺乏互动,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创新教学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要增加互动,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第一种适合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一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来解释抽象理论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加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教学方式是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的互动性更强,要求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写出讨论稿,通过教师的审核后,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要做到讨论前有准备、讨论中有争论、讨论后有总结。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教师对学生能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引发争论,又要保证学生发言围绕主题开展,一旦发现不当言论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六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七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八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个性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潜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资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推荐。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就应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透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带给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透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必须的偏见。

(一)学生本身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超多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xm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十分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

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二)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目前,国内教学很多教师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理解理论知识,而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又或者根本不讲软件操作就直接让学生上机操作。这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学习理论时不能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学习软件时理论知识又忘得差不多,最后,不能很好地结合这门课程。

(三)校园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偏少。虽然我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与相关课程的必修课程,但很多校园设置的课时都普遍偏少。在如此短的课时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十分困难。教学条件差。现代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视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对软件操作与训练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学院拥有配套的实验室。然而,在一般校园中,为计量经济学设置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被视为是一项成本很高的投入。因此,很多高校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室建设。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改变原先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就应促使学生更多地进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参阅和学习课外相关材料、自觉地上机实践。

(二)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型和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

对于各章节,教师透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理论教学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完全照抄课本资料的弊端。对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透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注解分析统计结果,并以此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

(三)合理安排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教学效果不佳。而且鉴于计量经济学的难度系数,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需要比一般课程多的时间。因此,要提高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时。注意课程安排的衔接合理。在安排这门课程的前一学期安排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课程学习计划,使学生在数理方面的知识得到提升强化,为学习计量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教学设施水平。

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是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最直接的价值体现,而最大化发挥其价值的前提是拥有先进的专项实验室。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并发挥它的价值。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九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8月。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7月。

最高学历:研究生。

毕业学院:西安财经学院。

居住地: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籍   贯: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

求职概况/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期望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

期望职位:银行投资理财财务。

意向概述:期望从事经济金融类工作,能够学以致用。

教育经历。

时间院校专业学历。

9月-207月安徽理工大学金融学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工作单位职务。

3月-209月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助理经济规划师。

年3月-2009年4月中铁四局二公司财务助理。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获得奖项学校。

10月校三等奖学金经济管理学院。

12月资源环境研究生论坛征文三等奖经济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职务名称学校。

202月-年12月宣传部部长经济管理学院。

2006年9月-6月英语俱乐部副部长外国语学院。

自我评价。

大学期间努力钻研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企业机关的投资和理财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能力,善于交际组织和协调。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观察。在实习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也是我以后不断进步的宝贵东西。

项目经历。

年3月-2011年6月,《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主要在关中地区,铜川,杨凌,渭南,西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项目模式“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每个项目上对基地进行考察,在每个项目上访问5名农户,广泛听取农户意见,汇总后向上级部分反馈。调研结束后,编写《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以及英文翻译部分。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机:

qq/msn: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

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福利性、对经济的依赖性和实现过程的渐进性等特点,基本公共服务从均衡到均等的递进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窄到宽、从浅到深的递进过程。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与均等化的区别是,均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是存在差距,且我们承认差距的存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缩小差距,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是有差别的;而均等化从原则上考虑则是每个人享受平等的、无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但西部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牺牲没有得到合理补偿,资源的大量开发产生的效益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还很薄弱,尽管近年来政府一直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部地区自身财政供给能力的限制以及区域、城乡等差异,政府对西部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探索研究西部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行性路径,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对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远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理论意义: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目前,我国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未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给出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并缺乏就此问题做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利于从理论上更深刻人数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论文怎么写国内外从理论上对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非常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多选择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为研究对象,鲜有涵盖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结论的说服力。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公共产品一般是和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其概念最初是由林达尔提出的,后由萨缪尔森等人加以系统化发展。尽管公共产品的概念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要对公共物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确实相当困难。[2]考察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定义最具有代表性:早在1739年,大卫?休谟给“公共物品”下了一个直观的定义,即公共物品不会对任何人产生突出的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公共物品的生产就必须通过联合行动来实现。萨缪尔森将纯公共物品的概念定义如下:“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还指出,公共物品具有两种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曼库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该集团中的他人消费,这类物品便属于公共物品。

2.2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按照公共服务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本文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问题有直接且密切关联的公共服务,与之相对的,除去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公共服务都属于一般公共服务。根据公共服务的具体实现形式又可将其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几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基础性公共服务是指那些公民、组织等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等都需要的,有政府行为介入的基础性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是那些通过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组织、企业从事经济或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则指通过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的生活、娱乐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政府行为介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保障的服务。

第七章实现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7.1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自己政绩,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十分注重gdp的增长,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考核自己工作的标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所作一切都是值得的,而对于与民生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却很少,认为其投入高、见效慢无法彰显自己的政绩,所以把经济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立起来,使经济社会增长与人民幸福指数相背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学论文其实经济增长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带动政府部门提供更多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增长可以为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政府就有能力把建设引入社会服务领域,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样可以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充足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满足社会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减少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发展空间。

7.2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健全中央地方的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是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根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制度要先行。要扫除制度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平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等。

结束语。

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地区发展问题,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更是关系民生发展的重点区域问题。现阶段,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较大,无论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还是西部地区自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处于全国中、东、西及东北部四区域中最低的位置,经济学论文范文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并且是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在基础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和阐述了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较弱,尽管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和结构都有所进步和调整,但整体上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异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的最后尝试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何从广度、深度上提高提出了可行性路径。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的分析,探索一条科学合理、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路径,使西部人民也能同东部、中部地区人民一样享受到改革成果,不但可以改善西部经济落后局面,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社会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略)。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一

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仍然是一门难教难改的课程,其原因是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突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重点培养对现实中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关于应用型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含义由来已久,但将教学模式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真正的独立范畴,主要是从乔伊斯和威尔等人的研究开始的。目前有关教学模式意义的界定比较多,乔伊斯和威尔等人在其《教学模式》的著作中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在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而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

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从定义来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一项或者某一课程的教学模式至少具备以下特点:(1)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2)需要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并加以实施和完成;(3)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法策略。总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不同,功能也就具有差异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蕴含、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模式就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为目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原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模式,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实践中。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和应用的教学环节,这不仅让学生感觉该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相比其他课程的应用性更强,不但强调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更注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目前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以理论方法的讲授为重点,缺乏对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及模型的应用,很多老师更多地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方法和理论论证上,但对如何提出经济问题、如何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如何应用和进行经济学解释等方面却讲授得较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

因此,虽然学生学了很多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的理论方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或者只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模型做出估计而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重理论模型的推导,轻实际操作。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以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很多的数学方法,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数学,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数学推导上,不但事倍功半还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充满恐惧,不像理科生,数学推导对这些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也对推导过程不感兴趣。比起数学推导过程,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现成的方法和思想及结论,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必要的数学推导也是难免的,而数学公式的推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基础,尽量避免课堂上只进行理论推导的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缺乏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各个大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相对都比较完备,很多教材中也都引入了许多经济案例分析,但由于案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理论化而不易让学生接受,加上有些学生经济学基础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加上课时所限,实验课程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教学已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革新教学方法。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主要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为主,理论主要以理解思路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尤其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好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搜集经济案例,以专业期刊为辅助参考,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型,引入学科解释,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了解该模型的意义。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展开讨论,同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解答,找出解决办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资料调查、思考,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提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要求深入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此外,可以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革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的应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取,并有繁杂运算过程,但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运算,既耗费时间和人力,又没有效率。很多模型的建立和运算都需要辅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革新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应用就十分重要,除了理论课程以外,应合理安排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学生通过上机训练,能够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各个模型与公式,领会运算结果的概念并判断运算结果是否合理。此外,还需利用便捷的网络,将教学的大纲、计划、应用软件等教学必需资料放于网上,将各个教师的联系方式放于网上,以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学习,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考核方式。

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以应用为主,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测验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进行案例分析、随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方式,这就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需要通过考核方式的革新来进行测试,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现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测试,侧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实验,侧重于软件应用和模型参数估计;课程论文写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理论考试相结合,课堂测试应包括随堂讨论、问题探讨等,上机实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是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最终将测试定为平时测试、上机实验、课程论文和理论考试四部分,并进行加权综合评定。这样将课程评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真正激发出来,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凭借课程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反馈内容来改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四)革新学生学习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筛选的成本,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就需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建设相适应的案例集或案例库。其中有几方面需要引起关注:(1)所选择的案例需是接近现实情况,且易被学生接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所选择的案例需体现出计量经济学科的含义、方法及原理;(3)所选择的案例需具有时代前沿性和广泛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可以吸引不同的学生,同时还体现出了学科用途的广泛性;案例跟随时代经济不断变化,这也体现出了学科的适用性,更加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其求索精神。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发学习,将内在的无限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硬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案例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如增加启发式教学的比重,采用双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列举事实来具体分析,启发学生开拓思维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增加多媒体教学分析,增加实验比重,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二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

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

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

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

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

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三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非常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内容。它能够通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目前,很多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已经被应用与世界各大国中央银行以及金融市场方面的基础学科内容,尤其是在一些金融比较发达国家的评估投资组合中,在金融系统风险这个方向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许多计量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逐渐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来诠释很多金融市场活动规律。在金融市场上,经济变量具有一定的变动性,这些变量会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波动,随机出现一些经济学实际意义。最常见的将其应用在全球的股票市场中来诠释很多方法、规律。例如,假设人们对股价的评估是比较理性的,则可以得出一个企业股票的价格应该等于其在未来某时间的预期股息的现值。再比如,恩格尔发明的计量经济学arch模型,这个模型能够非常有效地对金融经济数据在不同时期时间的金融规律变化比较精确的估算出来。这个模型可以对金融投资等收益的风险和价格,通过不确定性的度量,采用一定经济学模型以及经济数据来阐述,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这些都说明,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国金融领域。

2.3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近年来,由于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paneldata)等研究越来越丰富,经济学者逐渐利用数学等计数方法将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变为一定的方程和系统来更形象的表现,最后通过数学等统计方法来估算。这样的方法结合和流程转变,也更加促进我国计算gdp,以及各个行业的基准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很多经济数据的规律和变化。所以,新发展的趋势是经常采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使得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参考文献。

[1]苗丽娜。关于《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xx(4)。

[2]戴丽娜。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

[3]刘芳,桂林。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xx.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四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石并结合统计学、数学而产生的计量经济学从其诞生到现今短短几十年所发展完善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类各学科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中,成为指导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证工具。计量经济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理论教学具有强烈的专业性、针对性。在理论教学中,包含着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大量数学公式推导,各类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繁杂的数据演算,复杂的模型参数计算与检验。但当在实际中面对着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时,理论教学方法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算法便很难解决冗杂的数据运算问题,限制了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计量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为以理论课程为指导的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抄袭,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专业针对性过强,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师资不足,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各类软件安装完善,但由于种种限制,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剖析问题,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走出计量理论桎梏,重视实验教学,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跨越“计量经济学”,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通过群体的讨论,共同协作与交流,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为主”,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xx(1).2、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6).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4、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12).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xx(10).6、朱强,夏艳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xx(12).*本文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201019。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五

摘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要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引言。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的必修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明显落后于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双重困境,对于这样一门教和学难度都很大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发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理论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经济理论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的选定上,要推陈出新,引进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的经济范例。同时,鉴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强化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和启发,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反向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发现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理解的经济问题,带到课堂向老师请教,在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教学手段的丰富不仅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创新理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因素,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其教学水平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因而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引导其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须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经济规律做出解释,能否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与规律,能否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是评判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但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学习,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有实验教学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在每一章都有一个综合案例,既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计量软件操作。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建模方法贯穿于具体的经济范例分析之中,将枯燥而乏味的理论分析变为生动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3.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要适当地引导并激励学生,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既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师多接触社会,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多了解社会,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3重视探索性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切忌照本宣科,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并清晰地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核,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失却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内在依存性和统一性。我们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探索———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4.1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

首先利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较好的体验与感受计量经济学,而不只是空谈理论。利用案例来提出计量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共同探讨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4.2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阅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学术论文探讨模式应注意论文的选择,既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讨论,这可对有学术兴趣的同学进行启蒙,而且学术论文的精读是把握计量经济学前沿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研读学术论文更是一种将其引入计量经济研究的有效方法。

4.3项目团队学习模式。

由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基于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经济学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以计量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应用为着探讨点,通过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现状分析与背景意义、最终提出启示与展望。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10年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xx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xx,(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0)。

[4]晏维龙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5]苏东蔚,麦元勋.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xx,(11)。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对二本经管类学生在教授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思想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首要目标,选择经典案例、合适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尽可能做多的实验,运用并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二本经管类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

1引言。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晚,到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才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自此,才逐渐被各个高校重视[1]。作为经济学科的工具性课程,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才是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教授好学生计量经济学更是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对于二本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说一直是比较难的甚至是所学课程中认为最难的一门课。原因有多个方面,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对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统计学都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可想而知,这对于经管类文科背景而且又是普通二本的学生是多么巨大的挑战。那怎么才能让二本经济类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呢?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教好计量经济学进行了探索,希望对相关同仁有一定帮助。

笔者刚开始教学时也有很多误区,当时只想尽量的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每个过程尽量的给推导证明,但是效果却很差,进度慢,导致学生把计量经济学的运用抛诸脑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计量经济学所运用的数学方法上,从而最后学生认为太难而又没用。随后根据学生反应,笔者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不同改变教学思路,多年下来,也有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学计量经济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及所拥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公式推导,比较繁琐,而且没有很好的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基础,理论与公式根本无法理解,教授过程也比较难。如果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只注意理论讲解、公式推导,学生只会感觉晦涩难懂,很难跟上,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会半途而废。

2.2学生基础比较差。

计量经济学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但是二本经管类的学生大部分文科多些,本身数理基础相对就差些,而且计量经济学的概念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综合,这三门都较难,如果任何一门学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就更难学好了。另一方面,本身经管类好多课程记忆类比较多,二本的学生自觉性也差,好多学生养成了期末靠背,平时只听不练的习惯,而计量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用此学习习惯学习计量经济学可想而知效果如何。

2.3学习认识有偏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像与英语、会计、金融、保险、海关等方面的证书相关课程那么直接,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学的东西将来没什么用,上课去了也不好好听,甚至看手机,做其他作业、看跟考证书有关的课程;即使有部分学生虽然想好好学,但听着听着就感觉难了,跟不上,也就不好好学了。

2.4学习知识太僵化。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二本的好多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变化,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按照老师说的死记硬背,稍微一变,就错一片。不知是长期学习方法的结果,还是上了大学之后,一些课程学习习惯或认识导致的结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计量经济学,只能学到表面,根本无法灵活运用。

2.5教学课时少。

除了基础差、缺乏兴趣,学习课时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现在大多高校上课时间改为16周,每周课时,课程学分不断减少,计量经济学本身及所学的基础课程都是比较难,需要时间较长的课时,在只有48课时情况下[3],学习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都困难、课时很紧张,更何况要理论与运用共同进行呢,最后就可能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但是即使学生理论学习的好,没有实践,理论也很快就忘,到期末学生就感觉什么都没学会。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越来越重要,在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以及相对轻松最好能够感兴趣主动去学习的方法上,无疑值得我们老师不断探索,笔者经过教学,与学生交流,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

3.1合适的定位。

二本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有点低,学习的自觉性相对也较差,如果想让他们门门课都学好除了个别学生,有很大难度,而且计量经济学要求的基础课程较多,而且门门有难度,这样怎么办,让他们继续把所有理论与过程都掌握,这样显然行不通,结果只能是老师辛苦而学生人人如听天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我们不能像对理科的学生那样要求他们,也不能按计量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的目标,我们学习计量经济学,如果所有理论与计算原理都掌握那当然是好,但是我们最终的要求是会运用,对于二本的学生既然达不到那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我们最终的目的,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掌握计量经济学思想方法原理,而不重视方法推导[4],会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性课程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少用数学与统计学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计算有软件帮助,只要懂得原理,这样计量经济学减少了难度,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畏难情绪。

3.2经典的案例。

运用,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学生掌握了建立模型的步骤并进行检验,但是依然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如何运用?这才是我们教授学生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标。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太灵活,即使掌握较好地,让他们运用到实际中也很困难,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结合到理论教学中[5],目前,我国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偏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这就需要教学老师,课下下功夫,寻找适合、浅显易懂、容易操作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了解这门课的意义,为学生打好计量经济学的入门功底。

3.3选择合适的软件。

如上所说,我们对二本学生更重视结果——运用,而不是过程,那么复杂推导、计算不要求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无法要求,那就需要运用辅助工具——软件,来帮助所有的过程计算,软件给出最后结果,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原理从而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学计量经济学让他们感觉也更有意义,而不会因为复杂的计算失去了兴趣,也不会让学生认为计算才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角。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现在大学课程所给的教学课时越来越少,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已经很紧张,再加上一个软件学习是不是更难?是的,有些软件确实很难,要编程,那就要单独学习,但对于本科学生的要求本身不是太高,有一个软件——eviews,可以解决本科生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傻瓜式的软件,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再编程,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同时就可以附带学习。

3.4合适的实验。

虽然理论教学课堂上理论加上案例,让学生基本理解计量经济学的运用,但是距离真正独立运用还有一定差距,更何况同时还要学会软件运用,所以必须安排合适的实验。每章代表一个大的知识点,里面会有许多小的知识点,怎么才能更好的巩固这些,除了适当的课外练习,更需要合适的实验,才能达到让学生运用的目的。实验课上,为了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学会软件运用,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老师自选数据的实验报告,课后再让他们自找数据根据所要求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完成实验报告,这样会具有明显的进步,也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查找数据、独立思考的能力。

3.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一学期只有48课时的时间内,包括理论又有实验,想学完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材所列的内容,非常困难,那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在大学中,比较自觉的学生,而且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学,很多都是被动的接受。如何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除了课后实验、练习外,同时给学生分组让他们课后完成经典案例寻找,引导优秀学生国外经典教材(比如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精要》、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的同步学习,并用软件操作训练,作为平时分的评价标准,起码让以后继续深造的学生,自学完成相关内容,不会感觉困难。

4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打好计量经济学基础,因材施教,不能纯粹的理论教学,也不要妄想学生能掌握所有的理论,同时又要相关的辅助课程作为基础,要运用考试、小组讨论、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实际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经济问题及构建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窦祥胜.关于提高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xx;(11):97-101.[2]胡渊.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科教导刊,20xx;(12)上:140-141.[3]孙赵勇,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教学研究,20xx;(7):93-94.[4]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xx;(6):33-36.[5]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xx;(2):28-30.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八

《经济改革与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

《世界经济文汇》。

《南开经济研究》。

《铁道运输与经济》。

《林业经济问题》。

《农村经济与科技》。

《经济地理》。

《经济问题》。

《经济管理》。

《经济林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计划经济研究》。

《农业经济》。

《上海经济研究》。

《生态经济》。

《世界经济研究》。

《税务与经济》。

《企业经济》。

《商业经济研究》。

写作部分:

一、计量论文的两大要点是什么?

2.模型中的系数如何估计出来。

二、如何判断计量论文的水平高低?

掌握了上面两个要点,只是说你能写出一篇计量论文,并不是说能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水平的高低在于你处理这两个要点时水平的高低。

三、做计量的“杀手锏”有哪些?

所谓的杀手锏,不是指超级复杂的计量方法,而是指这种东西一旦用起来,一般不会有人来攻击。所谓的一招毙命,毙了审稿人的命。计量方法很多,可以说满天飞。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方法,被人公认为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方法(所谓的“杀手锏”),只有5种(贪多嚼不烂)。并不是你所看到的所有的方法都有人信。这点大部分初学计量的人都不会意识到。看到书上介绍一个方法,就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其实不是。你如果查阅一下国际上关于经验研究类的论文,会发现大部分论文所用方法无非是:简单回归;工具变量回归;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差分再差分回归(differenceindiffernece);狂忒二回归(quantile)。

工具变量(iv)回归,这不用说了,有内生性变量,就用这个吧。一旦有内生性变量,你的估计就有问题了。国际审稿人会拼了老命整死你。国内审稿人大部分不懂这东西(除了经济研究季刊等等这类刊物的部分审稿人以外)。工具变量的选择只要掌握一个关键点就行:找一个和内生性变量有数据相关的,但是和残差没有关系的东西,这就是你的iv了。例如贸易量如果是内生的,那么你找地理距离作为iv。北京到纽约的距离,那是自然形成的,没人认为是由你的y或者残差导致的。但是你会发现贸易量和地理距离在数据上具有相关性。这就很好。这种数据相关性越强,iv的效果就越好。就这么一段话,iv变量回归就讲完了。

要注意,iv不灵不代表你不能发表。你只要找到一个iv,效果不是差的太离谱,一般都能发。当然不能发国际一流了。国内是没问题。国内审稿人没人会重复你的结果看看是否有问题,因此你说这个iv效果已经是最好的了,世界上还找不到第二个比这个更好的了,审稿人也没的话说。就发表呗!如果审稿人说,另外一个iv效果可能要比你的好。那你就采纳他的建议用他的iv,然后感谢他一下。第二次审稿就发表了,哈哈哈哈!

四、差分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或者叫作差差分法、双差分法,是固定效应的一个变种,在估计某个事件发生带来的效应时最有用的方法,特简单。关键思想是通过差分的方法把相同的固定效应差分掉,就剩下来事件的净效应了。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大家都知道买房子靠不靠学校医院等设施还是有很大差别的。zf为了拉动某个地方的房价,直接把地铁建到那里。但是你不知道这种设施到底导致价格有多少差别。你看到学校旁边的学区房价格上升,难道一定是学区房因素导致的吗?北京房价一直飙升,很可能是学区房以外的因素导致的。现在你要检验一个假设:学区房因素导致房价上升。差分再差分,这个方法要凑效的秘诀是:学区房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基本维持不变。例如zf重新划分学区,一个著名小学突然在某个没学校的地方建分校,或者一个著名小学搬迁,这些因素导致房子是否属于学区房发生了变化。以建分校为例。建校后周围一片区域a的房子都属于学区房,这个区域以外附近区域(b)的其他房子就不算该校学区房。然后收集建校前后两个时间点上、a和b区域房价的数据。所谓的差分再差分法,就是:a区域两个时间点上的平均房价差距-b区域两时间点上的平均房价差距=d,这个d就是建校对房价的影响了。d是两个差距之间的差距,所以才叫做差分再差分。用计量回归把这个d给估计出来,是有办法的:

p是房价,da是虚拟变量,在区域a则为1,否则为0,dt是时间虚拟变量,建校后为1,建校前为0。stata一跑,就把d估计出来了。为什么d可以如此表示?自己思考一下啦。实在想不出来,wooldridge的书上有精确严格的解释。这里给出一个直观的粗略解释:北京所有区域的房价每个月都在上升,因此需要控制这部分因素,这就是时间因素dt;区域不同自然也有差别,需要控制区域位置因素,这就是da,这就控制了即使不建校也存在的差距;控制住其他因素x,那么剩下的da*dt就是建校带来的房价提升效应了。这下明白了哦。

2.1,pp26,见下面)。如果是异方差问题,那么不同x位置的正太分布图的方差就有变化。这个图上注明了预测值是e(y|x),就是y的条件期望,就是那根回归预测直线啦。在正态分布下就是y的密度函数的中心点的连线,就是1/2分位数点的连线。如果那条预测线画在密度函数的1/4和3/4分位数点上,那么预测结果就不是y的均值(在非正态下可能是均值),而是1/4和3/4分位数点的预测值。这下明白狂忒二回归了吧。分位数回归就是看看那根预测直线在不同的分位数点上有什么结果,得到什么样的回归系数。通常的ols预测直线,仅仅是一个特例而已。进一步推广,可以推广到任意分位数点回归的情况。道理一样。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十九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本文的内容是信息经济学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信息经济学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1]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信息经济学论文]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的较难学的课程。从学这门课应具备的知识条件入手。分析了学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要学会建模,要懂得几种参数估计的方法,还要明白模型检验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以统计知识、数学方法为基础,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现在很多专业都开设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要求的应用手段高,所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且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学好这门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学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且缺一不可。

(一)对统计学而言,为了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量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以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等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因此,统计学就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参数估计代表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对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建立,就是以不同的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为前提的。此外,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对数学而言,为了将经济理论和客观事实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多个因素之间静态或动态的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人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与矩阵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的建模工具。如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利用到微积分中的极值原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要用矩阵理论推导参数的性质,在搜集资料时要用抽样理论等。现在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志。这种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如微分学与边际理论,优化方法与最优配置理论,所以,数学是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关键。

(四)对计算机技术而言,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已普遍运用到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多数方法复杂,计算工作量大,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就必须要有厚实的统计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否则,分析问题时将会很困难,甚至分析不下去,即使分析出来,结论和实际也会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和实际经济运行规律相违。

其次,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注意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

(一)几个基本假定是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的任务是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常用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简称ors法,为保证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性质,就需对模型提出几个假定。如果实际模型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如果实际模型不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其它方法来估计模型。因此它是运用ors法的前提。

几个基本假定是:1、假定解释变量xi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且之间互不相关。(是第i个解释变量);2、零均值假定,即,其中为随机误差项;3、同方差假定,即,其中为方差;4、无自相关假定,即cov;5、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即;6、随机误差相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假定,即。

(二)几个基本假定是贯穿计量经济学的一条主线。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检验,目的是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一般是检验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解释变量是否是随机变量,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这几个基本假定而来的,即如果违背了同方差假定,模型就存在异方差,即;如果违背解释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即0;如果违背随机误差项在不同样本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自相关问题,即0;如果违背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的假定,那么模型就存在解释变量是随机变量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因此,就有不同的模型检验、处理和估计的方法,所以学生要特别注意把握这几个基本假定。

第三.学生学这门课要了解为什么要建模.以及如何建模?

检验。再有,经济预测时,要提供预测的精度,凭直觉的方法通常会阻碍预测结果置信度的数学度量。所以,只有通过建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建模?建模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因为它主要依赖建模过程中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判断又没有清楚的准测。一般建模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二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图,由相关图现实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如果相关图中的点大致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如果大致呈一条指数曲线,就建立指数曲线回归模型;三是如果数列是时间数列,可根据时间数列的特点确定模型。例如,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k次差大致为一常数,一般说可考虑配合k次曲线模型,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对数一次差大体为一常数,可考虑配合指数曲线模型;四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可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段模拟,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这几种方式都是对理论模型的初步设定,在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过程中还需逐步调整,以得到一个函数形式较为合理的模型。一个合理的模型应包括三点:(1)要符合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2)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参数的估计方法要科学;(3)数据要真实可靠。

第四.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掌握几个主要知识点。

这门课主要学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又以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模型的检验,这些其实就是这门课的主要知识点。模型的建立前己述过,这里主要谈谈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模型的检验方法。

(一)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建立以后,要想在实际中对经济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就必须估计模型的参数。参数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系数,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它是未知的,需要估计。因此参数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原理构造不同类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方法有:。

1、普通最小二乘法(ois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估计的参数具有线性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即参数具有优良的性质。这种方法是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的其它估计方法的基础,如加权最小二乘法、折扣最小二乘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它的理论前提是各实际观察值与理论估计值离差平方和最小。

2、最大或然法(ml法),也称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是从最大或然原理出发发展起来的一种估计参数的方法。虽然其应用没有最小二乘法普遍.但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原理是当从模型总体中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之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联合概率最大。这个联合概率又称为变量的或然函数,通过对或然函数极大化以求得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3、高斯—牛顿迭代法。对于有些不能转化为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模型,估计参数时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去近似地代替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迭代去多次修正回归系数,使回归系数不断逼近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佳系数,最后使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它的程序是:(1)选择初始值;(2)把泰勒级数展开;(3)估计修正因子;(4)检验精确度;(5)重复迭代。

(二)模型检验的类型。参数估计出之后,模型便已确定。但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释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是否最大限度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类型包括:。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各个参数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数值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例如,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一般与收人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收人与价格的参数估计值分别应取正值和负值,如果结果相反,就应调整模型。又如,食品支出的恩格尔函数:其中:表示人均月食品支出水平,表示人均月收人水平,那么的取值区间应在。到1之间,因为食品的增长幅度一般低于收人的增长幅度,如超出这个范围,则不能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2、统计检验,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推断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法、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法(f检验法)和解释变量检验法(t检验法)等。统计检验是对所有现象进行回归分析时都必须通过的检验。

3、计量经济检验,主要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如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基本假定)的检验、模型的识别性检验等。

模型如果通过上述检验,则表明所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于定量分析。若有些检验未通过,则表明:或者模型设定有错,或者搜集的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重新设定理论模型或重新搜集统计数据。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二十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在199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广东省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目前在校人数2万名左右,其中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拥有学生1470名,财务管理专业的理科生占比小,大多数是文科生。该课程的课时较少,

教学。

内容多,该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综合实际教学效果,本专业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1.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计量经济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开设本门课程时,没有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生,所以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数理基础薄弱,间接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

3.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院财务管理系从20xx级学生开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总共48学时,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较差。针对20xx级、20xx级学生,本专业培养方案没有设置实验课程,导致最初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从20xx级开始开设实验课程,共16学时,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实验课,但是由于总学时太少,理论课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实验教学的内容,最后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

4.师资薄弱,学生创新能力差。

很多高校经济学教师由于数学功底薄弱,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是同一类学科,这种理解上的偏误和薄弱的基础导致大多数教师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以本院财务管理系为例,目前能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只有2人。但是每年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大概有300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课后还需要批改实验报告。教师的工作量较大,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本校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和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在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领悟力差,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普遍懒于钻研学术知识,不会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实际的经济问题,不能灵活地运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

三、

教学改革的建议。

1.正确认识本学科,调整课程定位。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数学、概率论、统计学。如果要开设一门课程,那么我们必须明确本课程的定位。如果不明确课程定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感到迷茫,教师很难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2.坚持“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管类学生应该注重计量分析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后不知道怎么运用,对计算的结果难以做出合理解释。因此,课堂讲授时,教师应该降低难度,学生只需要理解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实验教学时,学生必须熟练应用计量软件进行建模分析。为了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独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亲自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量分析的实际运用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针对经管类本科学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变,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切不可以“一言堂”的方式死板地讲课,而应该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研究。在课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地上机实践,结合实际经济环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219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