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影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所读所看的内容,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散步,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悟书中的世界,它是我们与作者的一次精神交流。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筛选,总结和反思,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体验和思辨能力。读后感是一份心灵的寄语,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读后感也是对所读内容的再创作,它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和深层含义。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所读的作品。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书中的重点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进行写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一
阳暮云消啼嶂瀑,月落平桥闻水寒。夜下的风情,处处透着清凉……
漫步在这个被风吹醒的夜晚,有股幽湿沁凉的芬芳自背部丝丝渗入。沐浴着清风拂过脸庞的温婉,微闭双眼,不觉轻醉。静下心来,倾听夜色呢喃的声音淡成一帧如水的风景,而我,在这夜色深处用最柔美的情怀来细细体会红尘枕簟的清幽。
微风轻拂,清夜的冷辉吞噬着空落落的躯体。长长的青石板上,看一剪瘦影孤零零地飘在如墨的柔波。就这样,只身孤影,在长街小巷间穿越层层的寂寞如山。而我置身事外的望着那些匆匆过往的行人,止步不殇的观看着一幕幕来去无痕。
那处灯影缠绵的街景,盛开着光的朦胧与华美;这厢清澈如水的情怀,触探着夜的飘忽与出尘。隔着湿意的气息,也曾把清寂的韵律植入心田,为身体的奔波劳苦与萧索的灵魂作一次烟尘摆尾的洗礼,两袖一挥,弹去一身尘埃,归去又是一径深邃。
顾影远空,天边寂寥的点星,闪烁在几乎静止的清夜。街角,如萤的淡妆渐渐的掩去世间的熙熙攘攘,静看喧嚣化成一缕轻烟,伏眠于满天清辉下。
夜,深了。喧闹的人声随着人潮的离散褪去,只剩晚风习习,吹醒了一池的阑珊。这个城市,那么静,周边岑寂的冷然,诡异的仿佛能听到心脉惊栗的跳动。凝眸,游离于空中的灯影漾着流光,清澈着每一幕过眼凄迷,独余一份清凉袭在身体里挥之不去。
远方,风起落的痕迹缭绕着细碎的念想,飘忽不定着遥不可辨的景象。怀内依然明晰的梦境,随着思绪的舟轻泊在夜色中,叩问着每颗幽独的寒星,呼唤了黎明,也呼唤了黄昏。
褪去浮华,习惯了一个人在灯红酒绿的.夜色中买醉着沉沦,借以浇灌胸中块垒;抑或在字里行间用些繁华堆彻疼痛的意象,挥洒着旧日情碎植入骨髓的凉。
磕磕碰碰的走在生命的困顿中,慨叹往事随风飘落。最初激情溢彩的梦,也渐渐的被红尘的纷扰所湮没,洒下许多辛酸陪伴着年轮悄悄流逝。烟波里,曾为花开的热烈而努力幻想着旖旎的景,谁知,最终却亲手为其编织了花圈,只剩一颗麻木冰冷的心于寂寞中行容。
有禅偈语,如是说:净土不必远;触目是心光。总是试图要让自己告别很多不堪的情绪,于是在尘世盛大的烟火里,一些人还未靠近,便被自己以冷漠的姿态拒绝在了心门之外。因为我惧怕,那些曾刻骨铭心的人和事,终究会在生命的离散里消逝的无迹可循。曲终人散的悲,哭到无声的悔,撕心裂肺的痛,各种极致的疼,我终是深有体会,仿佛自己是个被丢弃的孩子般,那么的无助。
最终,只有孤独舍不得离去,挂在胸口肆意的张扬,死皮赖脸的驱之不走。似乎寂寞与孤单总是会紧紧地将我擒在手心里,让我窒息,犹如浮萍般,不情愿的将心靠岸于寂寞的海洋,听其清唱,随其飘流,没有归处。
或许一个人的时候,便不会太在意收获,这样就不会有失去与遗憾,从而存有一种对未来憧憬的美,因为知道,就算努力强求,不停去追,人生也没有完美。
掐指流年又一春,回首过往云烟散。屋檐下,听风起云涌;杯盏里,品三千如梦。心游天地间,笔落素笺下,看人来人往,书沧海桑田。只愿从此不再悲伤,静然处世,还原温润本身。在如水的岁月里,寂寞相依,孤独为伴,将那些琐碎如弃弊履,从此海角天涯,无谓羁留,笑看红尘观花走马。
长夜孤影,伏案灯晚。指尖点墨予心音赋笺,似乎也只有这一卷墨香,能留住些许匆逝的流光。突然之间,感慨万千,有些路,始终要学会一个人走,却依然只能报以苦笑,装作什么都不再去思考,什么也不懂。继续用憧憬掬起岁月的笑容,微笑着说自己会很好,或许会有些许的落寞与寂寥。往昔吧,往昔不再多言;未来吧,也许会遥远,也许也美好。
几度回眸,滚滚红尘皆如梦;掷笔投词,墨荒遗叹没人懂……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二
凯鲁亚克在其著作中《在路上》,这样写到,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关于人生的旅途,关于行走在路上,我想有一个江湖野生作家,大冰,他前半生的人生履历可以完美的诠释这些词语。大冰,原名焉冰,本是山东卫视电台主持人。后来,他不满足于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遵循平行世界多元生活的理念,开启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身份多重,作家,电视主持,民谣歌手,老背包客,酒吧掌柜,油画画师,手鼓艺人,皮匠银匠。。。多元的生活给了他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
他行踪不定,今天在山东明天可能在西藏,头脑发热时还跑去南极耍耍写写文章和当地人唠唠嗑。心情愉悦时就带上几个朋友带上他的亲生读者的跑去北极看极光,写文章。他朋友变的,在没,拉萨,在江南,在国外的。波尔多,新西兰。每一个都是生死之交,每一个都曾给过她感动,留下过故事。他的前半生一直辗转在旅途,把偶遇的故事留下的感受,集结成文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动人心弦的书。他是当代的一个传奇,他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而当下的文学圈没人比他的身份更跨界,没人比他的人生更多元,没人比他的故事更丰富。可是一定要一辈子在路上奔波劳碌,才算是不辜负生命吗?对此,他的观点是人生是一场不断校正方向的旅行。有人找到的方向是事业,有人找到的是信仰,有人找到的是爱。。。我们可以旅行,但不能没有方向。所以不要盲目的追求别人过的生活,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你只需活出自己的模样,你只需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不停行走的姿态。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一直行走在路上。小的时候我们练习如何走路?长大之后,我们我们更要谨慎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我们按着经定的人生轨迹,一步一步缓慢,向前,也曾陷入一个人的绝望,也曾喜欢一群人的狂欢。很多朋友遇见过很多风景。也在慢慢成长,慢慢体悟。行走在路上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修行。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和朋友出去走走看看,调解一下心情,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遇见不一样的风景。也可以呆在家里看看书,听听歌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一天的时光短暂而美好。我们用年轻的心,走在阳光的路上,路上鲜花盛开,鸟儿歌唱,脚步轻盈的去往下一个地方。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腾出时间腾出精力去旅行。偶尔的闲暇时光,到处走走看看体验百态人生,赏尽千般风景,即为行走在路上。而在短暂的行走之后,回归原有的生活,不打乱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让自己陷入一成不变的绝望,也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智慧。在路上,也不要忘记回首走过的时光。人们都爱回想,都喜欢自己从前的模样。高中时怀念初中,大学时怀念高中,毕业了,大学却又成为了不可触及的曾经。丰子恺说,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未来不可期,自然无需畏惧。但是倘若丢弃过往,又如何坚定不移的继续走下去?没有过往经历的积淀,忘却曾经在路上的遇见,我们的记忆还会完整吗?没有过往经历的积淀,没有过往经历的积淀,忘却曾经在路上的一件,我们的记忆还会完整吗?我们念念不忘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而曾经在路途中遇见的风景,邂逅的故事也必将成为不可磨灭的回忆。每一天我们都在喧哗的人群里邂逅无数陌生的面孔。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我们一刻不停地走在路上,寻找自己,突破自己,跟自己对话。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奔波,无论过往是痛苦,悲伤,抑或失意,怅惘,回首来时的路,只留下浅浅的回忆,以及夹杂在时光中碎片。行走的过程中也在蜕变,回首的时光里留下怀念。大学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方向,我希望我可以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以我喜欢的方式,不辜负韶华,不倾覆亲父。在辗转旅途的过程中,在不停行走的道路上,也请你偶尔驻足回首过往。借用大冰的一句话,愿你我可以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三
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二、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地;天天是创造时;人人是创造人”的美好理想。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四
《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xxxxxx)最近我读了杨瑞清先生的《走在行知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知道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会继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真诚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五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六
栀子花开
走进一个陌生的班级,走在一群的人中,这是我要相依相伴三年的同窗!起初我用冷漠生存在其中,一直以来,我拒绝友情,因为害怕失去,无法承受。
但是拒绝不了真诚的微笑,就像花儿拒绝不了阳光的照耀,所以,不必想其结果如何,只需把握现在。
行走在路上,我闻到了栀子花开的芬芳。
香樟叶盛
一切尽在不言中。
微风浮动,送走阵阵清凉。行走在路上,我看到香樟叶盛。
终将告别
浪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海滩,将我们的足迹抚平,回头追望,才知道,我们已走出了那么远,只是了然无痕,只有遥远,回不去的时光,诉不尽的深情。只是总有一天,终将告别,曲终人散,亘古不变。但是最美好的岁月中,庆幸我们有缘在一起!
行走在路上,我听到终将告别的风声。
三年的时光,是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我总想提笔写下些什么,但又无言可写,因为语言无法将它描绘!
无论开始如何,结局如何,行走在路上,那段岁月在心中永恒铭刻!
“叮叮叮,叮叮叮„„”放学了,同学们欢呼着,我也飞快地向家的方向冲去。
跑着跑着,我飞快的脚步突然缓慢起来,再是完全停下来。
那行人繁多的步行街头,跪着一个衣衫不整而面容憔悴的母亲,她怀里抱着一个一两岁的小孩。
我想:“这肯定是一对家境贫寒的母子,要不然怎么会沦落到母亲上街头乞讨呢?嗨,太可怜了„„”
再看看旁边的一个小铁罐里,仅仅只放着街上行人施舍的几个硬币。
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缩了缩脖子,把手放在口袋里,再次把目光投向那位母亲,她也明显感到了一阵寒意,只见她直立起身子,把有些凌乱的衣服再次拉了拉,裹紧了耗资的身子。寒风丝毫没有打扰孩子甜美的梦。“在这天气异常寒冷的情况下,这位母亲为什么还会跪在街头乞讨呢?哦!对了,她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好好或下去。”我心中默默想着。
我一边沉思,一边不知不觉向家的方向移动脚步。突然听见背后“碰„„”的一声响,我不由回头看了看。我呆住了,一个差不多五六岁的小姑娘把一枚光闪闪的硬币轻轻地放在那位正在乞讨的母亲身旁的铁罐里。随后,我又听见了那为母亲那句对小姑娘说的“谢谢”。
小姑娘走了,她迈着轻盈的脚步走了;而我却挪动像灌了铅似的脚再次转过身走到了那位母亲身旁。
看看这位亲期望的目光,看看这位母亲怀里小孩熟睡的面庞,再想想刚才的那一幕,我也把口袋里仅有的五角钱轻轻地放在那聚集着多人爱心的铁罐里。然而,我也听见了那位母亲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谢谢”。
我笑了„„
走在路上,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也会发生许多不平常的事。
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小梅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这既像是一个小村庄,又好像是一片没有人类足迹的森林。
在这里:天空格外的蓝,草地格外的绿;山格外的青,水格外的秀;小鸟的歌是那么婉转动听,每一只小动物都是那么调皮可爱。小动物们见到了小梅,也不害怕,胆大的小动物还来扒她的口袋,看看里面有没有美味„„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安宁、祥和;是多么的和谐、愉快!
这里,小梅最反感的忙碌不存在,小梅最讨厌的嘈杂不存在„„一切都像她的梦中那个地方一样。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一大堆的作业和卷子,没有一大堆的压力。
走在车如流水人如龙的街头,一个人独自前行,心里有一丝的冰冷,这么多年了在不断开始,不断启程,不能回首。
虽然寂寞常常侵入心灵,却不能轻易停下脚步,匆匆忙忙的人群,看不清真实的表情,我们依然要昂着头,依然要面带微笑,虽然可能心早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当梦想走出现实,发现已经跋涉了太久,心似乎再也承受不起重重的负荷。眼睛凄迷成雾,渺渺茫茫看不到来时的路,伪装的坚强外表下面,其实很多人都很脆弱。
也想让泪水成河,却不肯舍弃自尊与冷傲,在没有停歇的艰辛中,不停地赶路,风雨兼程,把温情揉碎在自己的手里,把眼泪流淌在自己的心底。
虽然可能不需要海誓山盟,但人生需要承诺,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应该付出真心与真诚。
走过千山万水,体会到瞬间就是永远;寻回千遍万遍,知道心才是最好的停泊。也许有的人一生之中都在寻寻觅觅,却没有一个最好的结果。
可是,我们不总是快乐,偶尔欢跃,象昙花一现的绚丽,其实已是珍贵。人生本来很短,不能让光阴流逝的那一刻尽是苦涩。
冬日乍暖还寒的午后,一个人流连在长长的大街,没有想去的方向,也没有太注目的风景,心已经不再记住那些伤口。
走在路上,走在自己的路上,岁月赐予收获,也赠送我们失落,手紧紧地相握,自己温暖自己,人不能伤心得太久,否则就再也找不到释怀的借口。
阳光还是那么灿烂,穿透我的目光,穿透心底的伤,其实我们真的不能辜负这大好时光,真的没有理由让幸福流走。
一天天,一年年,守住自己的一片天,沧海桑田也应该不厌倦,星月流转依然在我们的窗前,无需花开如海,无需倾心之恋,自己也可以装饰自己的梦幻,让心不孤单,让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直到永远。
一辆单车。一张地图。出发。
最喜欢学校门口的那一段长长的下坡。骑车飞奔下去,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有种奇妙的快感。很少有人不向往速度的。旁边的景物迅速后退。那一刻,感觉像是在飞。
看着地图上的陌生的地方,然后寻着路线,一点点的接近自己的目标。让人有种莫名的收获的快感。
路上的景色也是很值得留恋与回味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不仅仅要
注意最后的目的地。而沿途的风景也要仔细欣赏,不要忽略了旅行时的美丽景色。”看着路边的陌生的建筑与陌生的人们。却也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熟悉的气息。因为我们彼此并不遥远。或都市,或乡土。都会让我们感到有种熟悉的味道的。
川流不息的人们,诉说着每一个地区的发展。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着,辛勤着。
我们在路上,我们在追寻着。
我骑着单车,在这陌生的城市寻找着我的希望,我的目标。
它就在前方。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旅行时起初也曾有过动摇,也曾漫无目地的走在每一个角落,也曾经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停下自己的脚步,不知道走哪一边,也许每走错一次,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的我们走在路上,心中也许会有着无限的迷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在走的过程中就会领略到不一样的风光,收获到很多。而我也是这漫漫长路中的一员,在路上慢慢寻找和收获一切未知的东西,在慢慢成长。
上学后,我有了识别路径的方向感,不再闹出这样那样的笑话,可是道路上的荆棘却向我扑面而来,对于没有经历太多世事的我,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我和朋友约定好星期六上午八点半去图书馆,我兴高采烈的跑去那里,等待朋友的到来,可是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了,我的心这时扑通扑通的跳,脸也顿时红了起来,生怕他不来,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是我同学的妈妈来了,她说同学有事,不能来了,我听了,虽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和同学闹矛盾,只是心里有一点说不清楚的感觉,也许我度过了荆棘却留下伤疤吧,当星期一我听同学说是因为她发烧,又不想让我担心,故意说有事时,我就知道我的伤疤痊愈了。于是我又在不断成长,在路上坚定的行走,成为了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行走着,以后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是荆棘、还是美丽的毒蘑菇、还是„„但我们不停地在前行,在打败这些困难。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在路上,迎接未来的曙光!
走在人生之路上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眼里有泪,却不是悲凉。冰心老人的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是啊,左手情,右手爱,就是它支撑着我们,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烦恼忧伤,悲欢离合,苦辣酸甜,组成了人生的丰富。
走在路上,尽量让自己步履从容,以享受的心态,悠然游走。早晨的风,柔和得象夏夜纳凉时妈妈为你扇来的凉风,茂密的行道树,将金色的阳光斑斑驳驳地洒在你的身上,为你带来一路温暖,一路清凉,更何况还有小鸟在树枝上伴你一路低吟浅唱。晚上你下班回家,偶尔会有细密的小雨飞舞飘扬,不妨穿行雨中,任绵密的雨丝,轻拂你的面庞,也拂去你心底的忧伤,让你的心儿,象朗朗夜空中那道弯弯的月亮!
走在路上,四季的风景在不停地变幻。春天万物萌生,夏天茁壮成长,秋天热闹丰盈,冬天内敛沉静。要用心体味生命成长的过程,错过了一季,也许就会错过一生。
走在路上,人生的四季也在向你匆匆地走来。童年绮丽的梦幻,成长伴随的快乐与烦忧,中年成熟丰富,老年澄澈洞达„„不要慨叹生命的无常,就是它轮回的表演,让你眼中常有了亦悲亦喜的泪滴。
在路上行走,别光只顾着赶路,记得偶尔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重新打整一下自己的人生。象冰心老人那样,在自己生命长途的两径旁,多栽些花儿少种些刺儿。走在这样的花径上,花儿芬芳,心也芬芳!走在人生之路上,记得让心儿永远阳光!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七
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工作了好几年,本来去北漂,为了买房子,可到现在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一个个脚印越走越远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她们努力,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付出仅仅是比消极积极一点而已,当然你依旧可以选择这样活着,貌似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忙碌奔波,其实与碌碌无为相比这种状态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而已。你觉得自己足够努力了,其实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你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实只是因为你并未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你想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公平的地方。
当你为自己竭尽全力时你要想的一切自然会纷至沓来。如果他们还会到来,那么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你真的用尽全力去努力了吗?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可能性,虽然上天并没给予大多数人优良富裕的生活条件,但只要努力,你终可以通过扎实的奋斗,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八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说实在的,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后,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未满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少年哀乐过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记》的序二)。那时,还写成《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一文(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第10期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百侯中学大埔百侯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百侯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九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15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15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很是为朱教授的新教育所感动,买了朱教授的一些书,可直到这个寒假才真正的捧起来认真拜读了一下,收获颇丰。真正最能打动我的是其中一篇诗歌《享受教育的幸福》。
现实工作中,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导致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际是一种身心疲倦;而对同事不愿理睬,有时候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教师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自我身心的伤害,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厌倦目前的工作,从而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采取悲观的态度。情绪上:情绪比较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朱教授也很喜欢余秋雨,提到了余秋雨大师的《行者无疆》的游记,我在以前也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是文化人有机生活的写照,有对中国古文化的深刻探寻,有对世界文明发源地,对世界古老文化的寻根膜拜,很喜欢朱教授的读书写作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
轻轻合上已断断续续读了近两个月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杨瑞清,这个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这个以陶行知思想为指路明灯,用激情点亮人生,默默行走在农村教育路上的小学乡村教师,以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大教育”的路子,成就了自己扎根于农村、做一个乡村教育家的梦想。
杨瑞清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选择离开农村,尤其是在他取得了若干的对于别人看来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后,走上一条光鲜的为官之道,但是,他始终抹不去自己自己的“农”字情节,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心灵的天平总是倾向农村、总是离不开农村的孩子。来,他选择的是一条充满了曲折而又艰辛快乐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理想支撑、有激情相伴,更因为杨瑞清有着人淡如菊的情怀。他曾说过:我的付出,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他用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公式,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人生意义,当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说:如果要我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真是因为如此,杨瑞清的农村教育之路走得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之大,大家的幸福指数更是越来越低,读罢此书,不妨大家认真学运用一下杨瑞清的人生价值公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心理定位,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二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三
你是班级里的优秀生吗?你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吧!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想为了你的将来准备将你转学至大城市上学?你想过在陌生的城市里求学的艰难困苦吗?你有想过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吗?我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即将面临这个渡江大战。刚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今年,我们小升初》这本书,真是夏日里的及时雨呀!
《今年,我们小升初》是00后小女生陈盈颖创作的长篇校园励志小说。本书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在当年“小升初”过程中,参加了上海十所顶尖级重点初中的面试,小说真实再现了学校、家长与孩子所做的准备、各类初中名校的真实面试场景,无疑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小升初全攻略”。00后新锐作家,倾情演绎校园故事,再现繁华都市“小升初”的升学压力。
小说中,感情细腻自强不息的主人公涟漪,桀骜不驯成绩优异的江超,谦逊懂事的优等生文帆,高傲嫉妒好强的苏琪,刻苦用功的富二代辛恬,讨人欢心的超常儿童迪凯,以及品德和学习两手抓的优秀教师张老师都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
小说全面表现了在当前社会“小升初”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学校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教育心态、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切,一个转学到上海的孩子,体验无疑更加真实与深切。
当我读完这本书首先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哪来美丽的彩虹?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现半年就进入六年级,很快就面临择校和升学考试。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多看课外书,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有如一台用不松懈的闹钟毫无差错的运转。其次,只要你勤奋学习,美好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们向着一个目标不停的前进,终点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那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也要向她一样客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永不退缩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相信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升学到一个更好的初中学习。
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美好的明天,要从小升初开始。让我们像她一样,考进一所好初中。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四
可他刚一松手就跌倒了,和别的小孩一样,哭丧着脸,扬起粉嫩的脸蛋可怜的看着妈妈,好像乞食的小狗。妈妈并未生气,也没有责怪小男孩,只是如春风拂面般的轻呢着:"别哭,孩子,站起来,这次小心一点。”小男孩冥冥之中好像懂了些什么,拍拍身上的尘土,再一次站了起来,伴随这小小的脚印,继续走着,走在路上。
时光飞逝,那时牙牙学语的小男孩现已长成每天披着晨曦,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少年了。
这一次,男孩走在了他的人生之路上怀揣着他的梦想,坚定地,走在,路上……。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五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我读了《走在路上》,文章讲述了小远和奶奶的故事。小远从小是奶奶养大的,什么不知道就问奶奶,后来小远知道了许多事情。奶奶为了照顾小远,奶奶在烈日炎炎的'时候辛勤的拉车。现在奶奶老了,好些事情都不懂,走路也很慢,小远有些讨厌奶奶。小远还是和奶奶去看电影了。
读了这些文章,让我懂得要关心老人,照顾老人。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七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八
寒假期间,我读了《走在路上》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自信和勇气。告诉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犟龟”,这篇小故事讲的是教我们怎样去相信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不要轻易听别人的话。只要坚持,一步一步走,总能走到终点的。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九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说实在的,2004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04年后,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未满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少年哀乐过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记》的序二)。那时,还写成《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一文(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2007年第10期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2006年,百侯中学大埔百侯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
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二十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父母老了,我们应该懂事了,我们的`父母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们也不也不是那个爱调皮捣蛋,却又惹人喜爱的小孩子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给予他们回报,完成他们对你的期望呢?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3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