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2:26:02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1-07 02:26:02     小编:HT书生

上半年的绩效总结表明,我们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总结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要过多抄袭他人。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一

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电子支付业务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开发这种业务,这种支付形式主要是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贸易中将其作为第三方支付业务开展的,在互联网上进行支付可以使社会的资金流动的更快,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方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第三支付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宣传自己推出的金融产品,这种支付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办理金融业务的习惯有所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也带动了支付企业的创新,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开始把这种支付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比如说在教育、交通等领域都开始使用第三方支付,这些变化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多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广大的用户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互联网的网购需要贸易双方在网络上完成支付,然而现在人们在购买基金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支付,这可以节约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一些新的支付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移动支付和预支付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融资领域。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融资领域的创新,p2p模式的出现可以调节资金的余缺,从总体上看,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人都会选择这种模式来进行直接的信贷,这种新兴的融资模式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借贷的周期比较短,而且涉及的资金量比较少,而且用户获取信息的平台也比较多,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方式有很多具体的.模式,线上无担保模式可以发布信息,网络平台在这种模式中相当于一个中介,没有担保的性质。同时拥有发布信息和担保职责的是线上担保模式,客户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可以获得网络平台的本金和利息,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金融机构。还有一种涉及借贷双方的债权转让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借款人先从公司获得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转让给资金出借人,而主要的转让形式是理财产品,在这种借贷关系不会出现债权债务合同。

2.3投资理财领域。

支付宝的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需要用户存入一定的资金,这种行为和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有很大的相似性,余额宝和支付宝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用户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使用支付宝进行虚拟支付,他们也可以把余额宝作为一个支付选择。以前互联网是没有理财业务的,然而支付宝的出现为余额宝的兴起提供了网络平台。传统的基金理财户在人均投资额上远远高于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但是余额宝的出现却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客户,而且传统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也相应地减少了。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寻求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直销渠道,这样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域直销时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利率的下降,面对这些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要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保证公司的理财产品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实施战略合作。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始不断寻求新的经营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银行都认为在互联网上开拓业务会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表明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泛空间来发展新的业务。银行可以开展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双方可以建立一些账户平台让客户实现互通,而且双方的客户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账户,这种高效的金融服务也需要双方开拓线上渠道,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真正的对接。

4.2利用自身优势。

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货币环境比较宽松,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保障资金稳定的同时可以优先吸收同行的资金,这样对于银行的“宝宝”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收益率的提高上。银行出现的时间比互联网金融更早,在多年的发展经验中,传统银行有比较完善的理财体制,而且资金的流动也更加安全,这对于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些时候银行会受到货币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会选择吸取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金,这样银行才能提高自身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4.3发展直销银行。

很多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末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时开始发展新的银行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远程渠道来进行的。直销银行这种银行经营模式有着自己显着的优势,比如说成本较低,虽然直销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但是通过独立的团队运作,它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且很多金融产品在利率方面也更优惠,这种模式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时能够经得住考验,我国银行在运用这种经营模式时可以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拓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有着雄厚的资产,并且面对风险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案,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为直销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5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不断改革,在充分保持自身的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传统的商业银行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二

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周期性、循环往复性的特点,是在逐步摸索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回顾反思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谢可凌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刊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haitribune年,卷(期):19(4)分类号:f12关键词:中国经济回顾启示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三

苏南先天的土地资源条件并不丰裕,而现实中土地资源又浪费严重,仅-十年间苏南的耕地面积就净减少了22.1万公顷,加上地方政府以地换政绩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中贪多求大现象的存在,苏南未来用地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苏南社会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瓶颈”凸显。

土地资源瓶颈主要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对发展形成制约。当前苏南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经济结构显著转换的过程,这种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使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资源更为紧张。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苏南,因办厂和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一需求最终必然以占用一部分耕地来实现,在土地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与耕地开始了争夺;另一方面,由于苏南人口基数大,粮食安全需求的基数必然很大。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南地区的产业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升级要求土地等外在环境资源要一起跟进,但苏南市域空间总量不足和质量持续下降,土地资源始终处于超载状态,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该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因为土地资源异常紧张,苏南一方面通过拆并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建设标准厂房来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在寻求“无地招商”的新路,但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是:制造业必需土地作为载体,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配套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必须根据升级的要求不断调整,通过对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由于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和级差性的特点,土地无法引进,无法移动也无法创造,土地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负载不是无限的。土地资源约束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向土地索取,而不向土地投入,掠夺型经营、乱砍乱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使用过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当前苏南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其土地利用在深度、广度以及速度都呈剧增趋势,如今苏南的土地利用强度已经很大,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然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还会继续占用不少的耕地,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苏南来说,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苏南部分地区基本已经无地可供,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瓶颈”,土地资源的潜在危机已经危及到了苏南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苏南土地资源约束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土地资源约束一:苏南土地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苏南土地资源数量原本就极其紧缺,加上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对土地只用不养,有机肥料投入减少,导致地力衰退,土地资源质量也急剧下降。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下降直接威胁到苏南当地粮食供应的安全。(这里统计了-20苏南各年的粮食产量数据,并用同处江苏的苏中、苏北同时段粮食产量进行比照。

(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特别是以来随着苏南耕地面积的减少,苏南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就粮食基数来说,1999-年段苏南粮食产量一直低于苏中、苏北,其粮食产量曲线处于最低处,苏南粮食产量几乎不能实现完全自给。

土地资源约束二:土地资源紧张使商务成本相应提高,苏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苏南经济的亮点主要是外资大规模的涌入带来的,而外资青睐苏南地区主要由其区位优势以及低廉的商务成本决定的。曾经苏南凭借其相对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成为外资角逐的热土,承接着国外的很多加工品的加工,制造业成为苏南经济增长中强劲的“发动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资的大量进入、开发区如火如茶的建设,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等生产资料日益紧张,原本长期依靠的低成本生存和发展方式逐渐被打破,这些都使苏南企业运营的商务成本逐年提高,生存空间压缩,苏南进入了“高成本运营时期”,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正逐渐丧失。国际产业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它永远在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有专业人士指出,几年前就有苏南台资it制造业开始布点越南。因为那里成本更低--工资不及苏南的一半,且对外企免所得税,“就做电脑连接件,到越南生产,利润是在苏南的2.5倍!”如今苏南经常遇到的尴尬就是有项目,但没有落实的土地。加上各种成本的渐涨,当年候鸟般飞来的外资制造业,是否再次上路,寻找新的“成本洼地”,这些都在考验着苏南。而更值得人们深思的就是,曾经热闹非凡的苏南外资引进的背后其实是以牺牲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土地资源制约三:苏南土地资源的制约直接威胁到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较长一个时期,苏南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仍将持续走强。首先:园区建设用地还会继续增加;其次: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的苏南,其城市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在增加;再次:人口增长导致用地增加,虽然苏南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户籍政策调整,外地人口流入速度加快,将会大大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土地的需求是如此巨大,然而土地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负载不是无限的。土地资源的硬约束对于未来苏南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显现。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四

1.1碳金融市场的要素。

1.1.1按照交易机制划分。

按照交易机制对碳金融市场进行划分,碳金融得以发展的基础在于碳交易市场的完善,这个市场主要分成两个不同的市场,其一是在交易中以配额为基础,在交易中以排放权指标为基础。配额市场是对总量限制,在交易机制创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涉及排放权的交易。其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在减排的环节中,完善减排的交易。在进行配额交易的环节中,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相互的关联,但是现在由于总量产生一定的限制,就不会产生更加严格的激励。所以,在配额市场交易的环节中,其成本更低,但是会产生更大的流动性。

1.1.2按照交易动机划分。

在对交易动机的分析中,碳金融市场可以划分成强制性履约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其中,强制性履约碳市场促进了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国家已经通过履约的方式,发展了区域内的节能减排项目,在发展的环节中,有效的对各方的利益进行了平衡。而且随着低碳市场的不断的发展,自愿减排发展非常的迅速,而且交易额不大,在标准竞争的环节中,可以实现有效市场的挖掘,对主体的积极性进行调动。

1.2碳金融交易所。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且在全球碳交易的环节中,各个国家还在尝试的建立碳交易所,对不同区域的碳交易模式进行探索。现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交易所是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个交易所的发展规模非常大,而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3碳金融市场参与者。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的主体非常多,不仅仅包括碳排放权的使用者,也包括碳排放权的供应者和投资者。

碳排放权的最终的使用者是面临碳排放约束的国家和企业,在《京都议定书》中已经明确的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并且对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约束。碳排放权的最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己实际的碳排放量购买配额,从而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防止在生产和经营的环节中受到类似的损失。碳排放权最终的使用者一般是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成为碳金融市场的最大的购买者。

1.4碳金融交易工具。

碳金融产品指的是在碳市场上参与各类交易的产品,近年来,碳交易市场在不断的完善,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碳排放权的转换,已经将其转换成及时的交易的商品,而且,形成了各类碳金融产品,各类衍生产品也出现。金融机构实现了创新,不斷的'完善金融产品生产的创新能力,防止在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的环节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收益的减少。

通过对碳交易市场的实践能力的分析,碳金融产品主要分成碳排放权的远期、期货等。远期交易指的是双方应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从而在特定的时间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五

体育产业是以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为市场经营方式的企业部门群。它包含了两个基本的社会发展层面:一是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为主体的体育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部门群;二是体育产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社会生产横向联合,所形成的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产业经济链。同时,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人口,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

一、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体育部门的收入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球类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他都还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体育强国的不断强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的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加证实了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产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法规政策的现状是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而且此法的内容不够具体,还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并不完善,尚面临许多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也提出过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法制建设还是不够规范,覆盖面比较窄,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东部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明显较西部的发展形势好,说明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西部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质量差,他们不可能用较微薄的收入去进行体育消费,从而导致其缺乏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当前多数都是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来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然而作为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非常深刻的体育知识与动作,却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他们不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在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中缺乏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是制约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定位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而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另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少,产品缺乏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体育产业能够健康高速地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相关措施来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弥补其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虽然理论上可能有很多措施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但实际上却缺乏可行性,效果甚微,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进行策略上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必须实行正确的改革。由于体育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效益还达不到理想状况。因此,注重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转机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管理和使用效率,是体育经济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体育发展已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如体育产品的种类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各类别多层次及多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调整企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争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和功能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

(二)政府调控方面的创新。

目前,我国虽然早已经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化为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其良好的运行状态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体育产业的市场也是如此。为了使体育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应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的职能得到相应的转变,即用宏观调控来替代现行的微观管理,由间接管理来代替直接管理体制。

(三)体育产业人才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体育产业人才创新方面的培养,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质量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方法是体育部门可以通过联合高等院校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定期地对在职的相关体育经营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他们去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国家体育组织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建设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规划方案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各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规划。在中小型体育企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而大型体育企业的规划方案,应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体育产业面向世界,会大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政府应对大型体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出口优惠政策条件,税收政策等。具体的政策扶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

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

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六

在内容和结构体系安排上遵循了以下逻辑思路:证券投资工具(包括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证券投资运行(包括有关理论、证券投资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等)、证券投资决策以及证券市场调控与管理,努力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课程特色。

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长期停留在静态板书、口头讲解、课堂灌输上,缺乏模拟实践手段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环境。

(1)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全面、完整,理论体系严密,使学生系统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

(2)本课程注重理论分析的力度和深度,重点讲授金融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涉及金融投资技术、技巧分析时,在理论上也侧重于理论方法的阐释,以期在理论层次上体现出“金融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3)本课程注意与金融相关学科如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4)理论课程注意吸收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进展有机结合起来。

(5)精心设计与理论教学的配套案例,运用到教学中。

2基于行业标准《金融投资学》教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非常注重金融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注重其对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决断的胆识、气魄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金融市场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目标,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投资学》,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对多教授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型,培养学生领悟、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2.1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这种讲课模式对于《金融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而言,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应该提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作为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对金融市场动态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试试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在课堂中经常穿插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市场动态,形成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及改进。对于《金融投资学》的教学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去寻找金融市场自己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形成ppt,在课堂的最后二十分钟,上台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当前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进行案例教学。

《金融投资学》理论体系比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掌握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对实际可得的金融案例进行精心选择,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在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案例的问题及讨论对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可采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讨论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还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联系,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案例总结和评价。

2.3进行模拟交易。

证券投资学模拟交易教学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分析和判断,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实际验证,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证券交易模拟需安排五大实验,包括证券交易模拟实验、k线及k线组合分析实验、形态分析实验、技术指标分析实验、综合分析实验。基本思路:首先,选取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全程跟踪,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学案例的连续性和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问题。证券市场是变幻无穷的。证券投资者面对的就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而通过互联网,课堂上随时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行情。其次,全程跟踪大盘指标股和有代表性的股票,通过对所选择跟踪的证券的价格和价值的对比,认识价格的市场特性。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涵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不可能一进行尝试和验证,只能选取个别重点内容进行验证性试验。债券的价值验证比较直观,通过验证,要让学生把握各种因素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最后,结合单元和热点的实盘讲评。这部分主要由学生完成,是实盘案例在课堂以外的延伸,是强化实盘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分析部分和技术分析部分的专门讨论课以及市场热点的临时性评论。每个学生通过模拟交易,在交易帐户上的盈亏变化将综合反映学生的操盘能力,而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在运用书本基础知识上的综合表现。总而言之,金融学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对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金融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是这门课程最显着的特点,故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行业标准的探索、完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七

我国一直不断地在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文章总结归纳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政策阶段,将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的策略。

[]。

经济政策;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方面率先成了我国进行改革的重要领域和试点路线。在国家经济飞速腾飞的过程中,我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中又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最为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施行,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之后的经济改革之路累积了改革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要想走出一条独属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所推行的一系列策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的浪潮开始在全国掀起,1950年6月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让农民开始当家做主,说明了农业发展应当遵循其生产规律,要协调好生产与人民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成功,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到了1952年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递增,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当时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稳定了物价和社会民心,为我国之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标志着改革的春风由此吹遍了全国,我国开始将改革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于当时的人民公社制度作风浮夸严重违背了客观实际的发展,所以在被废除后迎来了由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这是我国人民基于现状而进行的一次飞跃。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的热情由农民自己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明确了劳动者的责任,消除了农民的恐慌心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供给量的全面增长,解决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口贫困难题,稳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3)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中国开始从发展集体经济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在农业方面放宽力度,农产品供求开始由市场调节,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以粮为纲的农业单一结构被打破,农业生产开始向商品化、经营化转变。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国家工业产值,活跃市场经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活跃了中国的农业经济,使得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

(4)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高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可以结合农村各个地区实际特点,建设专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和绿色农产品,既宣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观光收入。利用互联网与我国农产品产销进行完美结合,完善“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物流链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节约农产品进出口时间和成本,提升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我国农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大好时机,应积极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立足于当下国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底蕴丰富,农耕技术水平高,劳作经验丰富,且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阔,有着各个方面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条件。但同时我国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清洁能源日益减少、森林植被破坏等农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在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与当前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阶段应坚持以下策略。

3.1、完善土地政策。

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应当与不同时期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适应中国形势的新变化。应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为实现城镇化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合理利用土地,适度控制土地开发。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3.2、扶持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政府想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保障农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深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完善扶持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继续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支持农业经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3.3、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经济模式逐渐显现出了不足,逐渐跟不上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在遭遇瓶颈之际及时转变了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及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化”同步发展策略以我党的“三农”政策为指导思想,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着力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在城镇互动中实现同步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党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机遇。

3.4、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立足于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用科学化手段、集约化方法、产业化目标、商品化特征,广泛运用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经营方式来发展的新型农业。目前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的过渡期,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加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以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才能始终保持决策的科学性、高瞻性、前沿性,达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1]胡跃高.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传云.2017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j].农机科技推广,2017(2):10.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八

2013年度,街道农业人口为24614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1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2.93%;总费用23032万元,比上年增长22.95%;农民人均纯收入8472元,比上年增长1420元,增幅为20.14%。第一产业总收入213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68%;第二产业总收入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06%;第三产业总收入141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48%。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36%,14.52%,34.11%,因此,小街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街道。

2.1、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不足

小街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长20.14%,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难。由于小街街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农业是我街道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街道办2013年农业收入较上年增长缓慢,而且农业收入主要是烤烟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传统产业仍占一定比例;品牌意识和产业意识不强,农户缺乏敢闯、敢创、敢试、敢担风险的意识,小农思想、保守思想依然存在,难以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大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营上难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深加工等较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小街街道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为此,我街道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巩固和提升烤烟这一传统农业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坚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和科技服务,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2、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事业亟待发展

从集体收入来看,街道村组集体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可以看出我街道村组运转主要靠上级部门扶持。如此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既不利于集体发挥应有的统一经营的作用,又难以开展水、电、科教、卫生、交通等公益事业。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委会)自主创业,积极争一取上级财政部门扶持资金,发展适合本村委会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和基层十部双向互动,为集体的事业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整体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增强可操作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长远规划,使农村公益事业扎实推进。

2.3、经济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坚持发展生产、广辟财源、增强实力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巩固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继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4、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待加强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思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科普村建设。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改造,努力开创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使我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建议采取的措施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围绕市场调结构,促增收。进一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围绕市场调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一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补助,在科技上给予示范、带动,集体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群众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吊。

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调整种禽结构,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努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我街道工业园区的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把增加就业渠道和创业门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街道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农民在土地上取得更大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生态村镇”的思路,强化领导,加快发展,实现街道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九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林业的营造、建立与管理,使林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但是我国的林业资源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尽快探索一条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特别是迈进21世纪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林业经济的关注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产品多样化经营、林业政策法规的制定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就林业资源面积来看,我国天然林面积、蓄积保持增长态势,人工林面积更是快速增长,林业采伐的重心逐渐由森林向人工林转移,林业个体经营比重也获得显著提高。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已迈入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

2.1、林分质量较差

近几年,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略有上升,但人工林体系与天然林体系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点,人工林林分由于品种比较单一,林分稳定性不强,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弱,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难时容易出现大面积甚至全林分的死亡。还有,林木生长周期较长,目前所培育的多是中幼龄林,到这部分森林长到可供人类使用的成过熟林时,尚需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的时间,等待的时间相当漫长,所以我国目前处于一个森林经济的低产期。

2.2、林业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例如林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结构不合理、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等。我国部分地区的林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林业产业化的总体进程。另外,我国林业产业的结构、布局不合理,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造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不能适应现代林建设的局面,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少数干部群众把林业产业化等同于木材加工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林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林业资金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与林业产业相关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很难出台,从而影响了林业产业化经济效益的发挥。

2.3、林业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的林业生产技术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林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林业生产效率低下,许多林业生产活动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与此同时,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大了林业生产的强度,对林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难题。生产技术的落后还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这一方面,由于没有一支专业技术强、素质高的队伍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林业生产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总之,我国林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还比较落后,这成为了林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瓶颈。

2.4、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

我国比较重视林业的发展与管理,对林业的管理体制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是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政企合一是目前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以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为主体,采用行政手段对林业产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管理环境,不利于地方林业的经济发展,使得林业企业无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导致了林业管理水平比较低,林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比较缓慢。

3.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合理利用林分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

对于现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应将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到底,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我国仅存的原始天然林资源,必须让损失殆尽的天然林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对于目前正在建造的人工林以及人工次生林,更需要学习自然的进化方式,随着林龄增加,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及时调整人工林林分结构,改变其单一性,增强其抗逆性,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同时,改善林分内卫生状况,促进林木快速生长,使其能够尽快地发挥经济效能。对于林木优良种联合攻关、学科思想互补、学科边缘拓展、产生横断学科趋势的产物。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

我国林业经济改革的主题就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我国林业主要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可以有效地保护和经营公益林,促使商品林真正地走向市场。林业分类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将林场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两大类,进行分类管理;二是对林场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林应该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管理,通过实行森林效益补偿机制来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商品林的资金应该由生产经营者自主解决;三是建立适应两大类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改进森林的经营方式,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来制定适应各类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度,以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同时还要根据两大类森林资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并进行改善。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

3.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关系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林业产业的新发展,可以不断地提高林业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对树种和林种结构进行调整,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环节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交通状况等来选择适宜的树种、林种。另外还要向深度延伸林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延长林业的产业链,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研发新产品,更新换代老产品,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第三产业是指森林旅游业,我国的森林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规模小,设施也比较落后,但其发展潜力大,前景十分看好。因此,要加快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其宣传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将森林旅游业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科技兴林,依法治林

我国林业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林业的管理不仅要有行政管理,还要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进行全面管理,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加大林业产业的执法力度,保护好林业环境,健全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同时实施科技兴林,加大林业科技人员培养力度,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林种、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林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是林业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需要。为此,必须保护好我国的林业资源,加快林业资源的营建,合理地选择造林方式、方法,统筹规划,提高森林的成活率和成林率,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十

移民安置、经济发展、研究建议

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十一

要完善交易平台的构建,促进中国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完善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环节中,离不开各项技术的支持,还要不断的创新知识,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应该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而且各项技术要实现配套,并且完善知识密集型人才的培养。上述的要求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如果依靠融资的方式,也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需求,所以,应该尽快的建立起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

2.1.2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与传统的金融产品存在差别,碳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比较大,所以,在风险等级的评估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环节中,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进行各项规划,建立完善的金融发展体制,确保体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商业银行应该与国际上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共同的创新低碳经济和碳金融领域的商品,完善碳金融的发展规模,从而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应该鼓励银行等机构在低碳经济的主题下进行基金等产品的创新,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产品,研发各类衍生工具。

2.2抢占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

我国应该推动人民币计价国际化的进程,由于在进行碳交易的过程中,价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大,会产生很大的交易风险。中国在进行碳交易的环节中,由于各类技术还不够高端,这就导致了中国不能占据碳排放权的定价话语权,要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应该将中国的货币与碳排放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对货币体系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将我国的货币与碳金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2.3加大金融信贷支撑力度。

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撑力度,促进各类低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信贷服务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环节中,应该完善金融信贷的服务的力度。所以,银行等机构应该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统一环境质量评估的要素,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评估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对企业提供大量的经济支持。金融机构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

2.4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3结语。

本文把握了经济和金融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将低碳经济和金融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低碳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碳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十二

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

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力促进投资的有效利用,鼓励农民把资金集中起来,利用闲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上,银行机构方面要放宽信贷政策,扩大信贷面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投资。各级各部门引用资金或发展农业联营项目,向各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倾斜,对主导农业产品和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业型产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

2、农业经济离不开政策力度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体制创新,探索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寻找乡镇企业的优势,创造新条件,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本区域现有的品牌为基础,切实培养、组建和壮大符合经济规律的,加强乡镇企业的战略性,使发展较强的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加相关农业技术培训

农业部门更要支持建立更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培训,加大农业教育基础和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村中青年群体抓住参加农大、夜大、电大等技术培训机构的学习机会,扩展教育、深入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观念型农民,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并开展多渠道形式的阶段性的技术与教育培训,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农业知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

4、以市场为导向,加事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农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与调整,进行专业化生产,集多种经营方式于一体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依托,带动农业基地生产,与基地农户联合,开成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形成以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企业运作机制。

5、加大“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带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都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依赖的东西。农业产业的品牌意义,需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消费都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定义,如市场价格导向与文化传统等,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头的品牌。目的在于如一提到蔬菜,消费都自然就会想到这个品牌的其它属性,如价格、品种、质量等。建立农民广泛参与一些各种合作组织或博览会,这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巩固品牌形象有相当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人的身份人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6、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和调整结构,建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建立高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以从事农业相关的病虫灾害规律与防治的研究,进行农作物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农业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等研究,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真正目的。同时,成立以各省市级农业组织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完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展第三产业的建设,以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信息技术服务为主。

7、提高土地的多种方式运用

在农业经济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从各种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等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也有的地方进行种植植物进行改良土地,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以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增加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促进农为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从根本上有利我国农业长期战略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坚持农业经济的状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十三

针对此问题,必须展开全面普及的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调好各国经济的来往和利益往来,积极交流新思想和新问题。由于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受任何一个国家货币的约束,其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强化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与协调,不然的话,一旦出现金融问题,极易导致国际金融危机或者金融动荡,从而造成整个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的状况,基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性与威胁性,应对国际金融环境进行严格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及工作人员积极面对金融问题,不断优化当今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各国金融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国际金融监管是提高国际综合实力,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未来发展也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这把双刃剑的存在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发展既有着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积极角度来看,金融监管趋于全球化,能够提高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确保资金的稳定流通,提高资金利用率,对国际投资及贸易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的好能够快速推动金融产品的大力开发,促使金融产品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创新。并且合理的金融监管可以使各国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为各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提供国际化平台,从而不断完善与健全各国金融体制,强化各个国家的金融业务交流。

从消极角度来看,实施国际金融监管,加大了各国金融政策自主性的难度,从而使各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面临一定的挑战与风险。比如在金融监管工作中发现有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活动中没有认清自身所处的金融经济环境及本国国情,从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且不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政策,有些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时间过早,且对金融经济管制较为放松,这样会导致金融经济发展不稳定等状况,增大了泡沫经济的成分。

金融经济发展论文篇十四

摘要: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球行金融危机下,作为上游产品,这一龙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减退,同时其他省份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出口困难等因素也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作者对山西省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中,金融业应注意什么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政策行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产业转型。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20xx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4%,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中部的具体排名是: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我国的能源过分依赖于山西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依靠煤炭能源为主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山西必须审慎的面对自己的产业现实。

一、山西省能源生产面临的挑战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调查表明,新疆的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其天然气、石油等综合能源的地位正在加强,神化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的发展定位已经把新疆作为首选战略要地,目前的国家战略也把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内蒙古煤炭储量也超过山西,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水、天然气等资源实现就地转化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该基地产业由清洁能源、甲醇及深加工产品、煤制烯烃及下游产品三大产品链构成,每个产品链中包含不同的产品群,通过上下游延伸发展,到20将最终形成300万吨/年二甲醚、16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生产能力,构成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为主干的产品结构。内蒙基地已经按照建设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将能源产业建设成为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友好、投资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一流的大型新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煤炭储量是168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仅次于山西2654亿吨的水平。山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xx—20xx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21.5%、19.3%、18.3%和21%,其中重工业增速分别达21.6%、19.0%、19.4%和21.3%,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由20xx年的93.3%上升为的94.6%,上升1.3个百分点。在一定的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约束下,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使“重”字当头的产业调整难度越来越大。迄今为止,山西生产了全国所需的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全省一年消费原煤2亿多吨,约占全国的1/10。以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省工业投资的90%以上用在重工业领域,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4.6%,煤、焦、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提高到80%。20轻重工业比例,全国平均水平为轻工业29.5%,重工业70.5%,而山西轻工业5.4%,重工业94.6%。重工业比重高,能耗高,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年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2.76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耗占全国5.8%,而全省的gdp总量占全国的2.1%;“十五”期间,全省gdp增长85%的同时,能耗总量增长了80%。目前,工业体系的重构依旧是以煤为核心。按照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山西的目标是形成煤炭、电力、焦炭、冶金制造、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山西处于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山西产业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

二、从金融的视角看山西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1.煤价波动需关注煤炭行业市场风险。近几年,由于煤炭的比价优势较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突出,使世界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而国内煤炭行业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投资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初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使煤炭开采速度加快。但20xx年9月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煤炭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煤炭行业产生市场风险。

2.煤炭企业收入下降预警煤企信贷风险。目前煤炭价格有很强的下调预期,使20煤炭行业的高景气趋于平淡。同时,20xx年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增值税改革、资源税征收等政策因素将使煤炭企业开采成本增大,财务收益空间缩小,经济效益滑坡,对银行如期收回煤炭行业贷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山西省,由于煤炭行业在当地经济中属主导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巨大,多年来一直是各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反映在贷款结构上一些煤炭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在20xx年来煤炭市场行情飙升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投向不断向煤炭行业集中。从短期看尽管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但当煤炭市场因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逐渐减弱,煤炭企业收入普遍下降,贷款过于集中便极易引发信贷风险的积聚。3.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尤其应当防范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山西省以煤炭为主业的关联客户众多,在保证贷款中大多由关联企业进行担保。由于相互担保多发生在子公司、分公司及集团客户成员之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并使风险未能有效地分散到关联企业体系之外。一量发生现实风险,产生连锁反应,银行贷款的担保就会形同虚设。而且,关联企业成员之间相互投资、连环投资的行为,会使企业产生资本虚增,容易误导银行扩充信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家集团客户多家银行授信,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此外,一些煤炭企业搞多头投资扩张和跨地经营等,如山西煤业集团在全国较大城市诸如山东、海南、江苏等省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更加大了对其资金运作情况监控的难度,这些都将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4.煤化工产业面临较大风险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特点使得煤化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生产成本的增加更变相地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这两年在我国掀起了一轮投资煤化工的热潮,总投资金额至少达4000亿元。然而,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使煤炭的替代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投资煤化工项目的企业可能面临“零利润’’的巨大风险,不少企业将有倒闭风险。20xx年9月4日国家发展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指出,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可继续从事可行性研究与开发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目前,煤化工的.传统产业——煤焦化也面临着行业景气下行的风险。而且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化工产业在环保能耗方面仍面临环保、能耗、技术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见,煤化工项目投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正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当前煤炭行业整体趋势尚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策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合理确定授信,继续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高度关注煤炭行业和重点煤炭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努力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

山西的金融业应该审慎地研究整个能源开发系统,并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山西的产业结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要充分发挥山西省金融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作用,以便解决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三:。

(1)人民银行与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磋商、沟通交流机制还不够健全,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有效配置缺乏指导,也影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发挥。

(2)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信贷风险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改变山西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相对割裂的状态。

(3)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信贷风险转化,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贷款时缺乏必要的公司金融分析技术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因此,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配置相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要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的问题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高度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在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电力等行业,而服务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吸纳贷款的能力不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与金融界的沟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配套政策,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效果。

3.处理好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问题从20xx年上半年末数据看,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中,地方金融机构2544亿元,占比21.4%,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为9331亿元,占比78.6%。贷款投放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1536亿元,存贷比例60.4%,而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贷款4288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仅为40.2%,低于地方性金融机构20个百分点。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开户、结算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性限制,很多财政性单位(除乡以下)都不准在地方金融机构开户。同时,重点项目贷款优先考虑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少选择地方金融机构,导致山西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无论在结算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手段还是服务对象方面多有不足。

4.创新金融工具,实行多元化投资,分散经营风险据统计,20xx年上半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5%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7%,而山西目前还不到1%。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保证经济良性循环。山西金融机构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要加强在新型信托组合、投资基金、各类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支持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壮大的“双赢”。

参考文献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白日成:《积极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山西统计信息网,202月.王森:《中小企业成长:融资、制度与战略选择》,《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219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