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7:04:16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20篇)
时间:2023-11-07 07:04:16     小编:雅蕊

总结是一种自我培养和提高的方式,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总结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借鉴他人的成功或失败教训。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好的参考和借鉴。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一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二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三

今年我乡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上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召开了乡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乡农民增收工作,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大会安排布置农民增收工作,制定了乡农民增收工作方案及其他相关文件,细化了农民增收具体措施。经过自查,现将今年一季度我乡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乡狠抓脐橙产业销售工作,实现脐橙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608元,增加128元,同时狠抓柑桔春季管理,为今年脐橙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年我乡在抓好农户蔬菜生产的同时,在黄金村新发展了钢架大棚蔬菜50亩,全乡实现农民蔬菜产业人均纯收入60元,增加15元。

三、狠抓畜禽和水产养殖。由于去年秋季补栏工作抓得扎实,今年一季度出栏猪、兔、鸡、鸭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增加48元,水产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元,增加10元。

四、狠抓劳务开发工作。我乡今年一季度举行了2次农民工培训,参加培训的有530人次,请了本乡的养殖大户、种植能手、企业老板、创业能人、农技和畜牧技术人员授课,一季度实现劳务开发县外务工人均纯收入1727元,增加57元。

五、培植小微企业。培养乡土创业人才,引回务工青年,实现小微企业及县内务工方面人均纯收入230元,增加40元。

六、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惠农政策,认真抓好救灾救济、良种补贴、柑桔幼林果园管护补助资金的发放,到龄老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益,高产农业创建的农用物资补助等转移性收入带动全乡人均纯收入300元,增加60元。

以上合计一季度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同比增加261元。

另外,我们扎实抓了粮油生产、林业工作、土地流转等,为全年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四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xx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xx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五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六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层面、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1、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

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努力改善农、畜、水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以促进其提高带动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设。各地应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要解决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改变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同时加强农田林网改造和经济林建设,营造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当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时,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地方工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走“产业立镇”的路子。同时尽快完善小城镇功能,尤其要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及社会事业发展功能。通过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以及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应坚持以民办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民办、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在积极引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便利、教育培训等,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通过颁布、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据此保护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当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学习

发展的基本权利,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广大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其生产经营和就业能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

生活

保障制度,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和农民,让8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七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八

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九

党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恰是增收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就应该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予以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理清思路,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我县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农民人均纯收入4107元,同比增长16.4%。

当前我县正处于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看到,我县农民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农产品加工运销仍是瓶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实现农产品出县、进超市进宾馆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深刻认识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民增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继续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题,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期发展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

路径之一:用农民专业合作的办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围绕本县所确立的主导产业,引导农民按照“资金共筹、资产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创建专业合作社,运用利益调节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依托联合的力量,合伙购买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共同抢占市场,不断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增值问题。

路径之二:用削减转移农民的办法,推动就业结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随着我县工业化的推进,土地对广大农民来说,已不再是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于是引导多数的农民从农业阵地向二三产业分流,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与此同时,还可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实现双重收入。也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接转土地使用权的少数农民,可经营较多的地,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务农收入。

农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逐步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工商业集群,让农民在多元化的岗位获取非农性收入。

路径之四:用产权出租入股的办法,增加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使农民走向富裕,我们引导农民将自家的承包地向外流转,依法收取流转金。再则,村集体将闲置“四荒”、场地向外出租,收取的租金,人均发放到每户名下。还有就是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合作社经营,年终按股分红,以多种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富裕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

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摸清情况、找准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

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一

根据在我县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安排意见》(发201742号)精神,突出“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主体要求,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深入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6%以上,增加380元以上,达到2730元以上,增幅达到全省各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

业,坚持草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强,杂粮产业做精,蔬菜瓜果产业做实。

(三)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既要抓好农业增收,又要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加法,又要通过减负促增收做好减法;既抓好全县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工作重点

(一)以改善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用率达到55%以上。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实施党岘至g312线、土门至朱家河通乡油路工程,启动甘沟至韩集、会宁至八里通乡油路建设,实施苍哇河跨河大桥工程,争取实施河蒿公路三房吴至韩集段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0%以上。

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959户,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959户。实施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69万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2.5万亩,义务植树185万株,推进城区大环境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2%以上,增加223元以上,达到1228元以上。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引进、试验、筛选玉米、小麦等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处,发展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玉米全贮、青贮示范点50个,秸秆饲料利用总量达到1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沿黄灌区,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旱山塬区,以全膜双垄沟播和紫花苜蓿种植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亩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0%,达到27330万公斤。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二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样的形势下,稳定农业这一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1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一)切实抓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认真落实和深入宣传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多种晚稻。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粮食扩面增产。积极推进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同时,要抓好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竹笋、中药材、蚕桑、花卉苗木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努力夺取农业丰收。

(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特色养殖,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要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各地要将畜禽规模场、养殖小区建设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落实畜牧业生产用地。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支持温丽台地区和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

(三)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渔业。大力推进“山上浙江”建设,实施浙江省现代农业——竹(干果、油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加快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行动计划”,提升水产品品质。推进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支持发展浅海养殖和稻田养鱼等生态特色养殖。

二、抓紧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

(一)抓紧制订农产品品质提升规划。各地要认真分析现有农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抓紧研究制订品质提升规划和品种、品质、种养技术、加工等提升措施。认真落实柑桔、油茶等品质提升的政策。

(二)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良种应用情况调查,推出一批良种目录,并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继续支持引进、推广、选育优良品种,抓好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果品、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花卉、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主导产业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

(三)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围绕做大农业高科技产业和做强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千斤粮万元钱”、“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努力扩大应用面。强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以及地力难以提升的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支持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省级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深入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加快开展以竹林为主的山地设施林业建设步伐。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广生态养殖、生态修复技术,逐步将相关设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五)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集

2

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通过建设示范区、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等途径,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营销,形成优质优价的导向机制。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

(一)抓好主要农产品收购。认真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油菜籽托市和入市收购等政策,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压级压价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及时做好订单粮食的`收储和奖励政策兑现工作。认真落实食用油储备规模,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入市收购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托市收购价格。鼓励千镇连锁超市开展农产品收购服务。建立多元化的蚕茧收购体制,完善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调控。加强农产品产销动态和价格信息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适度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国家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17年12月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牛奶加工企业收购原料奶,防止发生“倒奶杀牛”现象。

《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三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自“十个一”活动开展以来,我乡高度重视,按照、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我对南安村所有农户进行走访,了解农户主要收入来源,分析农民增收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调研工作。

一、详细掌握基本情况

(一)召开村干部座谈会了解调研村基本情况

南安村位于县境北部,xx东北部,距乡政府10公里处。南安村由9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106户,540口人,其中劳动力324人,党员20人,女党员5人。全村总面积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588亩,林地面积420亩,核桃经济林面积2500亩。专业合作社2个,核桃和食用菌为南安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2012年全年总收入1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比2017年翻一番。

(二)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农村发展概况

大家一致

认为,搞双孢菇大棚种植是一条出路,一定能挣到钱,为了能真正让村民看到效益,村xx决定先行搞实验。

2012年初刘向阳引资、出资230万元新建双孢菇大棚12座,成立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每棚当年可收入6万元,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此外,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每年可解决40余人就业,每名妇女每年可挣到5000元务工费。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农民的秸秆、玉米芯、牛粪得到充分回收利用,也能换取部分收入。12个菇棚双孢菇残渣可增1万担有机肥,可培肥100亩耕地。同时可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购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玉米价格稳定有序,种粮农户从中切实得到实惠,促使部分农民重新回归农村,大力发展玉米种植。2012年全村玉米种植业收入是2017年的2倍,纯玉米种植户占总户数的'40%.玉米收入已成为主要的种植业收入来源。

由于大量市场需求,核桃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南安村采取作物与核桃套种的模式,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现成园面积达130亩,每亩可收入5000元,仅这一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但有部分农民认为核桃种植见效慢,阻碍田耕,排斥种植。

畜牧业收入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以牛、羊为主,

由于缺水等条件限制,并没有形成大型养殖规模,在肉价上涨的情况下,牛、羊养殖发展前景可观。

(三)国家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加大,直接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另外,落实购买农机具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体制,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等等,从政策上保障了不少农民收入的增长,此项收入比2017年增长19.4%。

(四)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外出经商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012年外出经商人数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0%,他们自主经营,收入可观。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有的高达几十万,但毕竟风险大,技术含量高。

三、目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土地对农民增收的实际贡献有限。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3、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明增暗降。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低。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南安村过去虽然在农民增收上有了一定提高,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只有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支农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结合地形优势,市场优势,以抓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核桃种植规模。南安村核桃种植已显雏形,2012年初达2500余亩,2017年新植200亩,成园面积130亩。应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形成连片种植,打造南安、秀村、北石核桃产业带。

同时与浮山七月核桃深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秉承“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增收的动力,实现南安村人均一亩核桃经济林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核桃年产量达50万斤,直接带动南安村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四

纳雍县认真贯彻中央、和地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三个重中之重”和“三化同步”的要求,促进农民增收“十大措施”的内容,对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资金,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特色经果产业,确保今年精品果业产量2.4万吨,总产值7000万元,新种植精品经果林5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1万人。五是培育发展中药产业。重点发展天麻、葛根、丹参、金银花、鱼腥草等药材,扩大种植规模,新增种植中药材0.5万亩,总产量0.408万吨,总产值8508万元,带动农户0.27万户0.43万人。

(二)加快农民转移就业,以劳动力转移促进增收。积极争取各类培训项目资金,实施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引导性培训等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做好劳务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有序转移,支持农民外出就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新增转移劳动力15472人。

(三)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工增值促进增收。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税费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和壮大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实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基地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今年,要引进名、特、优茶叶加工生产线,扩大现有6个茶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和筹集资金,新建一批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茶青交易市场、茶叶产地批发市场。在现有11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培育2个地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利益分享促进增收。大 2

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品种、产业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家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每个乡镇发展1-2个,其中畜牧业合作组织20个、茶叶5个、蔬菜5个、粮食作物5个、其它5个。

(五)推进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以创业就业促进增收。依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新农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开发、培育、规划布局一批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区。实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0.16万人,年旅游接待量达到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

(六)搞活农产品大流通,以市场带动促进增收。大力培植专业市场,引导贫困农户进入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特色农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占有率。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今年,新增引进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以上。

药材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科学养猪、养牛、养羊、饲草饲料加工等技术以及村级防疫员、农机手、机防手技能等,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加强农民技能普及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效农业规模化队伍,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今年要确保开展普训农民8万人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五

为了掌握我区农民收入状况,为制定我区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提供参考,区农业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我区农民增收专题调研。为了保证专题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关于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适应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现就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效型农村经济是介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一种综合区域经济,是城市辐射效应和郊区服务功能有机结合的高产优质、高速高效、集约发展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经济发展模式,其功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经济转型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现代农业的组成和延伸,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全市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特色化、市场化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是有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城郊是连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基础条件较好,是城市公共优势资源优先辐射的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郊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辐射的第一圈,发展城郊农村经济,更加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符合我市城乡一体化梯次发展要求,是以城带乡、互动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途经,是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六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座谈,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县粮油产量的逐年增长使我县农民增收的基础更加牢固,特色骨干项目使我县农民增收的优势更加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县农民增收更加显著,在惠农政策支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下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加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恢复性稳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指数日益趋高。

同时,竹溪是山区农业县,因受土地、交通等纲性制约,农民增收与其它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民收入主要由种养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构成。并呈“三个特点”:

一是粮油种植增收保稳定。全县粮油因为产量、价格同步恢复增长,增收作用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粮油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增收幅度较小、利润小,一般仅满足于自给自足,保持生活稳定,现金收入较少。一家老小仅靠粮油种植,生活将十分困难。

二是特色产业增收促进步。全县的茶叶、药材、蔬菜等特色作物产量增、效益增,增收作用也非常明显,但由于市场供应份额较小、产品加工粗放,仅仅处于原料生产,拉动全县人民大幅增收还有一定距离。

三是外出务工增收强支撑。外出务工增收对我们经济收入和状况来讲,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动力。但仅靠务工,由于受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制约,挣得钱也只是辛苦钱、低收入。

所以,全县农民增收仅靠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种方式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必须采取“九牛爬坡、个个攒劲”的方法,加强对促进农民快速增收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二、制约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积极,但自然灾害可控性差。农业大多数是靠

天吃饭的产业。近年来,农业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丰收的不可预测性增加,再加上我县县级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民增收。需健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国家惠农政策措施好,但倾斜山区农业发展较少。政策投入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但我县粮油总量偏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国家扶持粮油产区和省里扶持板块经济的政策对我们支持不多;再加上农业用地越来越少,农业产业板块总砣子小,导致国家惠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大、增收空间缩小。建议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多向山区贫困县倾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3、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但产业化发展不够。近年来,虽然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进步,为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基地建设质量差、产出效率低下;加工水平低、还处于卖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阶段;龙头不强,龙头企业发展处于“小的长不大、大的做不长、长的没做强”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发展不够,社会化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4、科技创新推广有效果,但整体应用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覆盖工程、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系列科技创新工程,并在粮油高产创建、轻型简化栽培、生物防控病虫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提高粮油产量、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技推广应用的普及率、转化率、贡献率还很低,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试点示范还没有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到边到角;从推广方式上,还存在两条腿、一双手、凭着一张口的古老方法,从而降低了科技推广应用力度。还需在研究和探索创新机制、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科技投入上下功夫。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必须避危寻机、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弯道超越”战略,举科技发展大旗、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把活农、壮农、兴农、护农、强农、保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的任务抓好、抓落实。

1、项目活农,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一是鼓励民间投资。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允许农户将土地入股参与农业投资。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好农业项目库,加强项目的申报、储备和管理,做到争取项目不掉队、不断档。三是增加财政投入。要稳定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继续向优势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龙头企业倾斜。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和小额贷款也要突出支柱产业和产业带基地建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额度,实行以奖代补,不断推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四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七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湖北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很薄弱。根据湖北实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城镇化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纽带。在具体对策上,主要是抓好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科技创新等。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关键是瞄准调整方向。目前,农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效增收潜力,关键是要瞄准调整方向,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湖北农业要从传统粮棉种植业偏重的结构,转移到农林牧渔业并举的大农业结构。从县域资源禀赋条件出发,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水产养殖和蔬菜、花卉种植以及林果业发展,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加快建立一批肉、蛋、奶、鱼、果、菜等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推动创汇农业发展。另一方面,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猪、优质鱼和水生菜;丘陵地区突出发展专用小麦、玉米、小杂粮和牛、羊;山区重点发展果、茶、药和草食畜禽;城市郊区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重点发展“菜篮子”产品。通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拳头产品。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北已经推行了十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还很不够,目前有影响、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且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较短。农民从田、水、圈里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进入市场,没有经过深加工,产品档次低、收益小。企业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档次不高,这是导致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国家都在2-3∶ 1的水平。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 1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0.18∶ 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很大,要围绕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改变农产品的形状和特性,延长供应时间,而且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使农产品成倍增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食品加工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食品业的发展前途十分广阔。农业集约型增长必须把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要大力培植能够网络农户闯市场的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合资合作,把龙头做大做强;要统筹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鼓励企业围绕粮食、棉麻、肉类、水产、乳品等重点,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切实转变主要依靠出卖初级农产品的农业增长模式。

业生产能够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更新知识结构。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着力点是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就业,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对策。目前大量农民在有限耕地上的隐性失业,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湖北47.5%的劳动力依靠仅占gdp16.1%的农业来增加收入,其增长潜力十分有限。要想跳出就农业抓收入的圈子,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投资拉动效应,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我们现在讲城镇化建设,其内涵比过去丰富多了,应该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要紧紧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把县城、乡镇、中心村一起考虑,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第一站多数是本县城镇。一般而言,县城进入门槛低、吸纳空间广,是农民进城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要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及政策性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选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八

开拓“一村一品”特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印台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建设,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以苹果生产为主导,辅助发展干杂果、畜牧、蔬菜、烤烟和农副产品、坩土加工、商贸、餐饮、运输为主二、三产业的产业格局。

一、“一村一品”工作的成效

1

1、提高了生产规模,优化了产业布局。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很多村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村,从事专业农户比例和收入占绝对优势,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已发展到60个,占到全区的57%。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优势最明显、生产规模最大、农民收入最稳定的优势支柱产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打下了扎实基础。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广阳镇刘家沟村全村230户,有130户从事核桃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另外如东坡辣椒、井家塬西红柿、红土枣塬的烤烟、尧科的养猪、济阳的奶牛等如雨后春笋,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靠“一村一品”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应运而生了一批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如大匠农科产业公司、华圣集团、九州果业、三联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九九红醋业,还有正在建设中投资1.9亿的世纪明瑞果汁厂都促进了“一村一品”的良性互动,使“一村一品”将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盟有机苹果示范基地,以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生产的九州龙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并成为北京奥运会指定用水果,这标志着印台的cgap标准果园已成为全国的典范。大匠农科的春蕾鸡蛋,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验,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规模,已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4、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一村一品”发展,第一产业稳定提升,二三产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增加幅度较高。如2017年苹果年总产量达到16.5万吨,总产值4.4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4150元,占果农总收入的80%,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3075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0%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蔬菜专业村高楼河乡胜利村全村蔬菜种植户达60户,蔬菜面积380亩,温室大棚30余座,高效日光温室1座,年蔬菜上市量120万斤,拥有常年从事蔬菜贩运团队1个20余人,年外销蔬菜500余吨,年蔬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6%以上。

5、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运而生,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一村一品”工作存在的问题

3

1、宣传力度不大,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村一品的工作效果没有很好地推介,整体发展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干部群众对一村一品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自主自立、锐意创新的理念不够强,没有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认识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未能形成齐抓共建的共识,缺乏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与整体合力。少数地方的干部群众怕担风险,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不够强,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束缚,特别是少数乡村干部对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区虽然有一定数量科技含量较高的龙头企业,但对农户的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一些加工和销售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还没有形成,导致了农业产业化开发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实现产和销的对接,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在产品开发上,与一村一品相关联的附产品开发少,产业链条不长,仅限于初级产品的开发,精深加工还没有形成,产业附加值低,特色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低,也导致了比较效益不高。

《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十九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治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治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治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治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熟悉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熟悉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碰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适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非凡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二十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161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