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和分享个人感悟和启发的有效方式。在写心得体会之前,可以做些头脑风暴或者写写草稿,帮助整理思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学习探讨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其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关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问题。而生态文明思想则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解决了过去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更好利用和管理。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一个共同关切的问题。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通过推行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文明思想不仅鼓励人们在个人生活中积极行动,也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提倡节约、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摒弃浪费、铺张的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简约生活,降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减少家庭垃圾排放,鼓励回收利用,选择环保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等。只有坚持节能减排,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守护者,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使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导。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相信,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地球的家园。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努力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教会了我关爱自然的重要性。我们的家园是地球,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需要保护和照顾好我们的家园。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以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启示了我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模式中生活,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明白了节约资源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的物品,开展环保的交通方式等。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受益,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了我全面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面思考。生态文明强调绿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内涵,努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四,生态文明思想引发了我对于可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深思。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认识到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因此,我坚定地支持和参与各种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行动,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到更多的人。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也引发了我对于个人责任的思考。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明白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因此,我会牢记生态文明的思想,时刻关注环保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生态文明思想,我更加坚定了对自然保护的信念,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我愿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的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对生态文明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体会。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深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也反思了我们个人和社会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个人意识、法制保障、科技支撑、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
首先,个人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公民,应该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例如,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能有效保护环境。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这些个人行为的改变,我们可以逐渐形成一个有意识地创造和保护美好生态环境的社会。
其次,法制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绿色环保需要有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并且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严惩。同时,法律也应该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严厉的罚款,或者采取暂停生产等措施,推动企业转型和发展环保产业。
第三,科技支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此外,科技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例如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废物处理技术的创新等都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文化传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环保的思想理念。例如,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的尊严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借鉴。同时,我们也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通过文艺作品、教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最后,国际合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国界之分。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国际合作可以在资源利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共同研发环保技术、建立环保检测机构等方式加强合作,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理念和经验的互鉴,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个人意识、法制保障、科技支撑、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点滴做起,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政府要严格制定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国际合作可以在资源利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四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核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全新理念。我深深感受到,这一思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我亲身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创新发展、文化传承和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水利建设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实践的水利项目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项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只有深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用水、治水,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我们还要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促进河流的水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等。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首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我们要切实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在水利建设中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后,我们还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加强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然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催生了许多创新发展的实践。在我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们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水库工程中,我们采用了新型渗水工程技术,减少了水库的蓄水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发电的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灌溉用水、生态用水等多种用水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元化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文化的传承。水运文化、水利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更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水利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弘扬水利文化,组织开展水文化活动,加强水利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提升公众对水利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在实践中,我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绿色施工、节约用水。我也深入学习了水利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参与水利建设,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新的理念,它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水利生态文明事业向前发展。而对于个人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我相信,在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水利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五
水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并领悟到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工作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常常在保障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则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对水资源利用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水为王”的观念,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现水利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只有在全面了解水资源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生态要求的工程规划。其次,我们需要实施节水措施,减少浪费。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大力发展非常规水资源是节水工作的重点。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改善水体质量。通过净化、修复水域生态,提高水环境质量,不仅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方方面面。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次,水利部门应做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管,确保项目在满足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水利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高整体水利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将积极参与到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中。首先,我将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我将关注身边的水利工程项目,积极参与评估和监督工作,确保项目符合生态要求。此外,我也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总结起来,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下面,我将从生态文明的意义、关键词、建设路径、责任和希望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思想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无论是在工业生产、农业种植还是城市建设等方面,都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使我们改变目前发展模式,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生态文明的关键词有五个: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在满足现代人类需要的同时,不破坏自然资源,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绿色发展是指坚持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循环发展强调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低碳发展则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创新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第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系列的措施和路径。从经济上来讲,要推动“绿色转型”,实行节约型、环保型的发展模式;从政策上来讲,要制定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从人民生活上来讲,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从教育上来讲,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各级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都应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都要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企业应遵守环境法规,减少污染和浪费,发展绿色产业;个人应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和用电,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只有每个人都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最后,我对生态文明充满希望。在我看来,生态文明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其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同时,在科技的推动下,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已经成为可能。例如,电动汽车、光伏发电、生物能源等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生态文明一定会实现,我们的地球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一下,生态文明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善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力量。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理想,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作为当代青年,我深受其影响,对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双重刺激下,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提醒我们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一味剥削自然资源,而是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是赋予我们生命和发展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使其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资源,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生态环保事业中,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其次,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引领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传统的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只看重短期经济利益,而是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够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条件。
第三,生态环境文明思想要求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过去,我们可能出于便利和舒适的考虑,采用了一些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生活方式,选择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都是我们能够积极参与的生态环保行动。
第四,生态环境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行动。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意识要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环境资源并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实施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生活。只有每个人都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最后,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告诉我们要加强全球合作。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共同发展的未来需要国际合作和沟通。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总之,生态环境文明思想贯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转变发展观念、改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全球合作等方面的理念。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牢记生态环境文明的重要性,用行动践行生态环境文明。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才能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美丽世界。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连贯的五段式文章。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旨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长期以往,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改变这种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强调了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创建者和维护者。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等,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积极开展了环保宣传和投资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共识的形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总结起来,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理念和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于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同时,社会共识的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九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不断增加,生态文明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通过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生态文明的一些思想和心得,这些体会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然而,生态文明的思想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并保护它们。在我的生活中,我逐渐改变了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减少了浪费,选择了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地减少了自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转变对待经济发展的态度。传统上,人们追求的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生态文明的思想提示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我们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当我们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努力遵循生态文明的思想,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次,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思想提醒我们,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实践中,我参与了一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项目,亲身感受到了环境的脆弱性和修复的困难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并为此做出了努力。
最后,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高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和农业等领域。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食品浪费,倡导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在实践中,我学会了节约用水、节能用电,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并积极向身边的人传播这些理念。虽然这些举措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低碳生活,积少成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转变对待经济发展的态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思想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生态文明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倡导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水利工作内容和方法,保护好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本文将从推动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推动水库生态修复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水库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与利用工程之一,但长期以来,一些水库因为不规范的管理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水库生态修复,对于提升水库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水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开展水库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明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例如,针对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湖泊水质净化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只有这样,水库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乡村自然资源是农民的基本生存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水利工程施工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推动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乡村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的可持续性。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精确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自然资源协调发展。
另外,加强水利工程维护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是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关键设施,但水利工程长期运行后,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水利设施老化、水土流失等。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势在必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水土保持是指维护和改善水土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产能力等多重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征地拓荒对土壤的破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促进乡村发展。
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求。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推动可持续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并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水利生态文明的目标,保障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综上所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保护好水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党中央提出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们要加强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指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存,也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其次,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推动绿色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倡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同时,我们要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环境监管和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的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许多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查处和处理;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技术支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关停。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能力和效果。这样才能实现环境监管和治理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环境教育和宣传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生态环境文明,我们必须培养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将环保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只有人们真正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才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
最后,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才能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要加强对环保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下提出的一种思想和理念。通过加强环境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将能够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良好的世界。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二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近年来,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与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教会了我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以前,我对自然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以随意掠夺和破坏的对象。然而,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逐渐意识到,自然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因此,我开始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鼓励身边的朋友一起关注和保护自然,共同做一个对自然世界充满敬畏之人。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使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之上。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利益的思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教导我们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只有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鼓励人们追求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倡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环保出行等环保行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希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生态文明思想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中来思考和规划。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凸显了人类的共同挑战。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激励着我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只有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为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在实践中,我努力保持身体健康,注重锻炼和饮食的合理搭配;同时,进行道德自我修养,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并且培养浓厚的文化兴趣,传承文化遗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模式,它带给我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更深入思考和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持久发展的目标。身体力行,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频频以妙言隽语生动阐释。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进一步建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制度完善、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锻造执法严格、敢于负责、作风过硬的环保卫士。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环境问题涉及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要实现可持续发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人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首先,要建立追责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其次,要增强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标语、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手段,结合精准扶贫、送法进乡村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保护生态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最后,要加强联合执法。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领域案件的实时监督,打通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五
***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六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步状态,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这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的讲解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寓教于学,寓教于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成立环保活动课外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更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充分发挥活动课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然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八
学好用好《***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对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准确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
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感悟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些成就的取得,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五)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六)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七)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八)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法律武器法治力量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九)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我们要坚持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一)着力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当好生态卫士。
(二)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三)着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着力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确保核与辐射绝对安全,慎终如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生态环保工作。
(五)着力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六)着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在**国任期内推动实施,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外宣传***生态文明思想。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十九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需求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保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和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产业转型注定要经历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x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需求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保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和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产业转型注定要经历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获益匪浅,我们知道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首先应该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全社会应该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如今,绿色成为时尚,绿色食品、绿色发展。我们须意识到,全球恶化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会觉悟的生态道德文化观。否则,如何拯救濒临失衡的地球。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入学习,结合保护区工作,就生态文明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谈点体会。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认为要以绿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绿来为生态道德教育开道。
生态道德教育意识的绿。
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沙尘暴、雾霾天气、经济发展中的透支等现象,并非主要出自科学上的无知或技术上的缺失,而是与人们的道德水平直接相关。确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道德这一触及人类的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全民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很是必要。
学校在生态教育的统领下,用生态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结为一体,利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从外部环境促进学生把接受的生态教育内化为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再外化为学生的生态行为。
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其中,开展自然价值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进行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生态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学校要让同学们从利用身边的废物做起,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在手工制作中,要引导同学利用废弃物制作精致的小作品。
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通过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的合理内核,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的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学校的环境爱护,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来消除人与自然对抗的情绪,从而积极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培养起人与自然积极健康的生态道德情感。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如环保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等来传授生态和环保知识,并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接受绿色环保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组织学生野外实地参观考察及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里参加校内外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等方式开展环境教育。
要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全球环境的变化,国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状况,跨越国境的污染,生物的入侵以及军事冲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如今我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对国家生态安全不及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严厉措施,就会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改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方式,开展国家生态安全的国际合作,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环境战略影响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相关举措作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且通过各种现代传媒对有关案例适时加以披露,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一切导致生态恶化现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觉,进而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保护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协调发展。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x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x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x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x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x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x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x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x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x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x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x、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x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全面部署了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思想【九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需求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保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和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产业转型注定要经历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树村边合”“浓绿万枝红上点”……这些千古佳句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绿”,我们大家都知道,绿色代表着大自然,是一个极其美丽的颜色,然而,在最近几年,绿色就逐渐要逐渐消失了。
一位美国社会学家说过:“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这样,虽然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如果我肆意地索取,那么,当过去若干年以后,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清澈河流,以及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儿,也只能在梦境中出现罢了。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将会承受着我们破坏生态的恶果,那时我们流下悔恨的泪水,那就已经太晚,太晚了。也许若干年后,当最后一只鸟儿死亡之际,我们人类的进步也将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从而保护那些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竹筷,节约一张纸……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要保护生态家园的准则,只有遵守这些准则,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四方面关系、具有四方面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生态坐标;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一是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点。所谓“根本性”就是挖根子、抓要害、找关键,即要挖掉存在问题的根子,抓住造成问题的要害,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所谓“开创性”,就是要破除旧思想、克服旧习惯、“创”出新路子,即破除只要发展不要生态、gdp是唯一政绩的旧思想,克服要发展就挖矿找地、要增长就加大开发力度的旧习惯,“创”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所谓“长远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透,着眼于长远性目标,着力于持久性奋斗。二是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所谓“历史性”变化,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取得的成效、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做到了、我们取得了、现在出现了。所谓“转折性”变化,就是长期形成、仍在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发展势头得到有效解决和明显遏制,自然环境状况和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所谓“全局性”变化,就是包括思想理念、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工作措施、行为方式、制度法制等事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有全面部署、全面安排、全面推进、全面见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国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发展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述阐述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要求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了一条重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路径。在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舜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影响的长期性、实践的有效性和内容的体系性。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新境界。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国迈向新时代的文明自觉和自信。四是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和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三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一部单独论述生态文明的专著,也没使用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生态思想却渗透于他们的所有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类盲目对自然破坏的行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必须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是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很多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八大公害”事件,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使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反思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从《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宣言》《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世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反思不断深入,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保留继续发展的潜力,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肖铮)2013年2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甘肃视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
对于甘肃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厚重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甘肃省委省政府牢牢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刚性约束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自觉。弘扬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初步形成了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彰显甘肃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二是出台《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gdp增速1.6个百分点。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取消对甘南、临夏和75个县的gdp考核,实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四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立跨地区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专门法庭,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甘肃模式。稳步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五是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按照“抓点、带面、治污、降耗、增绿”的思路,积极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执行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共同对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要使这一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理清不同主体的内在激励和行为特征,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要不断地改善外部环境、理顺内部机制,使法治、行政、市场、社会规范等不同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福祉发挥作用。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刘青松)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建设体系,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统筹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有一批地方率先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浙江省丽水市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多条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浙江省湖州市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度,近5年来全市财政累计安排生态引导资金近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20多亿元;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光泽县主动融入南平市生态资源保护开发运营,探索“山水生态银行”试点;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武平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盘活林农资产,率先探索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机制,让原本待砍伐商品林变身“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兴“林”扶贫机制;安徽省旌德县在全省率先推进林权收储担保融资试点,创新实施“林农增收五法”,实现“不砍树能致富”;江西省崇义县打造“崇义绿色生态板块”,建立了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平台。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篇二十三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我们感受到今后生态环保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先士卒,冲在保护环境第一线。我们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让环境违法企业付出沉重代价,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按日计罚、查封扣押、停产限产、行政拘留)就是我们手中的利剑,我们应当利用好这把利剑,斩断环境违法行为。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增强“四个意识”,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受住人民和历史的检阅。
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让x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9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