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展示了读者对于文学形式和艺术语言的把握。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观点的清晰阐述。接下来,我们一同来读一些精彩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的读书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一
莎菲,一个需要拯救的灵魂。
《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日记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独自闯当,生活上和情感上产生的一些纠纷。独特的故事围绕此展开。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个新时代女性,但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郁闷和纠结。
“太阳照到纸窗上时,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数虽煨得多,却不定是要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刮风天为免除烦恼的养气法子。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不过在没想出别的法子时,又不能不借重它来象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预示着莎菲和别人不同,莎菲,真是很奇怪。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异性的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庸俗龌龊的灵魂。这一切在发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意识的人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但莎菲却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现代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孟悦和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出过如下判断:莎菲对凌吉士的欲望本身已是异化的。漂亮的身材,鲜红嫩腻凹下去的嘴角、柔发、骑士般的风度举止,传奇中的理想情人。这一切能够使莎菲迷恋的东西,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场上的标准塑成的。也就是说,莎菲的欲望与其说是她一己的,不如说是男性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识形态所制造并施予所有女人的。因此,莎菲的矛盾并不是思想中“爱情”和“欲望”的矛盾,而是两种“自我”之间的矛盾。
莎菲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他单独在我面前时,我觑着那脸庞,聆着那音乐般的声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无论什么地方?真的,有时话都到口边了:‘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从没有过理智,是受另一种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无论他的思想怎样坏,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是曾有过而无疑,那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爱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断定,假使他能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唉!我竟爱他了,我要他给我一个好好的死就够了……”这突出的表现了莎菲“爱情”和“欲望”的矛盾。
从莎菲想通过“死亡”来解脱她的困境,但纠缠着她的幽灵却在现实中维持着她的生命、她的行为,甚至她的日记。如果说五四新文化思想中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理性到了莎菲的时候已经成了资本主义实质吸纳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为以“个性解放”为代表的“新思想”招魂,或者,这从根本上是否可能,就成了一个必须思考的严肃问题。这个问题真的是那个时代才能回答。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是丁玲日记体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莎菲女士日记的最后一段话。这是莎菲的自述。可怜的莎菲,需要的拯救,得来自那个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二
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莎菲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却又会取巧,以至于终究等来爱人的真心表白。可却因为她内心的高尚,她鄙弃凌吉士内心的世俗,单单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纯洁与真实,她终究还是推开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个对爱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龄女子。在文章一开始就显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无论是住店的旅客的唤叫,还是电话旁的喧闹对语,加之语言的渲染,写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蔑视周围的低俗,痛恨落后的低潮。又极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给剑如写了八封信都杳无音讯之后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谅的待遇,就不理会剑如,尴尬的碰面场面却故作陌生,最终内心的蛊惑受不住虚情假意的掩饰,独自离开。可见莎菲的孤独与任性。
本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爱情的莎菲,其实在推脱和阻挠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么波澜的内心,那样起伏着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唾弃。莎菲的遭遇显示人性的莫测,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觉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色。她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让我自觉能感到,我便是莎菲,虽然我身体健康,但我同她一样内心矛盾。
莎菲的日记让我们初次看到了女性隐蔽的情爱观,也反映出现代背井离乡、来到都市闯荡的女性内心的苦闷、矛盾,精神的孤独和迷惘。莎菲的心路历程激荡而热烈,狂热而赤诚,但是到最后,却只留给读者一个不可知的结局,莎菲的未来会怎样还待我们自己去实现。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三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法,灵活运用了散文式日记体展开铺陈叙事,而作者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时而思索,顺叙、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浑然一体。而作者巧妙选取第一人称作为其写作视角,使得文中对莎菲女士心绪波澜起伏的描摹贴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细腻而大胆的笔触使莎菲女士丰富庞杂、变化无常的独特心灵世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多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四
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总有种窥视的感觉,好像是在偷窥一位女士的复杂心思。
十二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八日,一段不长的时间,却让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内心。
她美吗?或许不是。她值得赞扬吗?似乎作者也并没有给我任何答复。但我能够确定,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个复杂的女性,起码她令我捉摸不透。也许这就是女性的心思。她受不了孤独,在受肺病打扰时,无聊让她无法独自在房间忍受一分一秒,所以她缠着苇弟,陪她消磨时光。尽管她心里乐意有人陪伴,但她总是口是心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话一说出她又懊恼。她的朋友我看到的并不多,毓芳应该是她亲密的朋友,或许她并没有完全将这种友谊看得深重,但当毓芳和云霖悉心照料莎菲时,她又感受到了朋友的深情。
而莎菲的爱情,朦胧又迷茫。她迷恋那个南洋人凌吉士,可当她听到他浑噩的生活,看到他丑陋的内心时,她又矛盾了。她热心地想拥吻他,而当他对她施吻时,她的内心又一阵恶心。她一次次的盼望他的到来,可她在他面前又冷淡起来。这种矛盾的心里更极力的表现了莎菲复杂的性格。所以我说捉摸不透。
莎菲是叛逆的的女性。是的,她有着一种叛逆女性的倔强,她是背叛封建礼教又惩罚市侩魂恶的叛逆女性。
莎菲女士一见到有着丰仪的南洋公子凌吉士便倾倒,便想投入他的怀抱,甚至还想到搬到离他近的地方去住,期许能与他有过多的交集。这时的莎菲女士似乎失去了理智,只是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追寻自己所想要的。我们看到的莎菲是勇敢的,尽管被现实欺瞒,没有看清真实面目,可是她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大胆。而当她发现凌吉士的灵魂充满着铜臭,他所要的生活萎糜又让人鄙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侩嘴脸,她便毅然决然地踢开了凌吉士。这也是莎菲最了不起的地方。不被感情蒙蔽,有自己的主张,对于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她可以对此厌恶反叛。所以她是叛逆的,而这种叛逆是骨子里与生具来,无比强大无法憾动。
总而言之,她的骨子里是独特的气息,不得不承认莎菲是一位满怀个性主义,对旧礼教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叛逆者。她热爱着而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者,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一脚踢开了她的不值得恋爱的卑琐的青年。
她或许对爱并没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仅凭自己的感觉去追寻,可是在最后她能够斩断一段被自己看不起的感情。应该说她是女性的表率。不屈服于自己的感性,对于那些唾弃的卑微的低贱的感情能放弃,而不是委曲求全。我喜欢这样的莎菲,离开这里,也许孤独,可她仍然有自己的坚持,没有因此改变自己。
我想,那踏往西山的莎菲女士一定有最美的背影。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五
莎菲,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作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主人翁莎菲女士的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廊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关于主人翁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生活的背景是五四革命潮流冲击但黑暗势力仍然十分顽固的代中期。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20世纪中期广大知识青年的时代病,也就是茅盾所说的“时代苦闷”的真正内涵。
丁玲幼年因父亲去世而导致的家庭的败落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丁玲受尽了世人的冷眼,养成了她性格中特有的敏感和自尊,也使她格外向往和追求人间的温暖,友谊和理解。母亲的自强自立,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求民主争自由的思想品格。后来,在上海平民女校的经历,则使她的这种思想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这就决定了她必然与那黑暗龌龊的社会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幻想越高,失望越重,因而她那因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产生的苦闷就显得格外强烈。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沉闷,更使她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莎菲的形象就是她根据自己多年的人生感受并融会了对其他一些人的生活态度的体验创造出来的。
丁玲是有阳刚之气而又不乏柔和之美的作家。她的作品文笔疏放而又细腻,语调雄劲而又婉转,这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莎菲坦率真诚的性格相适应,作品的描写显得格外大胆而率真,特别是其中对于莎菲在爱情冲突中矛盾心理的描写民,可谓一无顾忌,和盘托出,写得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犹如湍急的河水,滔滔不断,奔腾向前,具有一肌冲击人心的强烈气势。唯其描写大胆和率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示也就显得分外细腻、准确和真切。
作者将笔触伸向莎菲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将她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纤细无遗。而特定的文体形式又将人物的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使作品既显得气势酣畅又凄切幽怨,婉转动人,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心灵的交流。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六
都奇怪我,听说我搬了家,南城的金英,西城的江周,都来到我这低湿的小屋里。我笑着,有时在床上打滚,她们都说我越小孩气了,我更大笑起来。我只想告诉她们我想的是什么。下午苇弟也来了。苇弟最不快活我搬家,因为我未曾同他商量,并且离他更远了。他见着云霖时,竟不理他。云霖摸不着他为什么生气。望着他。他更板起脸孔。我好笑,我向自己说“可怜,冤枉他了,一个好人!”
毓芳不再向我说剑如。她决定两三天便搬来云霖处,因为她觉得我既这样想傍着她住,她不能让我一人寂寂寞寞的住在这里。她和云霖待我比以前更亲热。
这几天我都见着凌吉士,但我从没同他多说几句话,我决不先提补英文事。我看见他一天两次往云霖处跑,我发笑,我断定他以前一定不会同云霖如此亲密的。我没有一次邀请他来我那儿玩,虽说他问了几次搬了家如何,我都装出不懂的样儿笑一下便算回答。我把所有的心计都放在这上面,好象同什么东西搏斗一样。我要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让他自己送来。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我简直癫了,反反复复的只想着我所要施行的手段的步骤,我简直癫了!
毓芳云霖看不出我的兴奋,只说我病快好了。我也正不愿他们知道,说我病好,我就装着高兴。
毓芳已搬来,云霖却搬走了。宇宙间竟会生出这样一对人来,为怕生小孩,便不肯住在一起,我猜想他们连自己也不敢断定:当两人抱在一床时是不会另外干出些别的事来,所以只好预先防范,不给那肉体接触的机会。至于那单独在一房时的拥抱和亲嘴,是不会发生危险,所以悄悄表演几次,便不在禁止之列。我忍不住嘲笑他们了,这禁欲主义者!为什么会不需要拥抱那爱人的裸露的身体?为什么要压制住这爱的表现?为什么在两人还没睡在一个被窝里以前,会想到那些不相干足以担心的事?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
他俩不生气我的嘲笑,他俩还骄傲着他们的纯洁,而笑我小孩气呢。我体会得出他们的心情,但我不能解释宇宙间所发生的许许多多奇怪的事。
这夜我在云霖处(现在要说毓芳处了)坐到夜晚十点钟才回来,说了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
鬼怪这东西,我在一点点大的时候就听惯了,坐在姨妈怀里听姨爹讲《聊斋》是常事,并且一到夜里就爱听。至于怕,又是另外一件不愿告人的。因为一说怕,准就听不成,姨爹便会踱过对面书房去,小孩就不准下床了。到进了学校,又从先生口里得知点科学常识,为了信服那位周麻子二先生,所以连书本也信服,从此鬼怪便不屑于害怕了。近来人更在长高长大,说起来,总是否认有鬼怪的,但鸡粟却不肯因为不信便不出来,毫毛一根根也会竖起的。不过每次同人说到鬼怪时,别人不知道我想拗开说到别的闲话上去,为的怕夜里一个人睡在被窝里时想到死去了的姨爹姨妈就伤心。
回来时,看到那黑魆魆的小胡同,真有点胆悸。我想,假使在哪个角落里露出一个大黄脸,或伸来一只毛手,在这样象冻住了的冷巷里,我不会以为是意外。但看到身边的这高大汉子(凌吉士)做镖手,大约总可靠,所以当毓芳问我时,我只答应“不怕,不怕”。
云霖也同我们出来,他回他的新房子去,他向南,我们向北,所以只走了三四步,便听不清那橡皮鞋底在泥板上发出的声音。
他伸来一只手,拢住了我的腰:
“莎菲,你一定怕哟!”
我想挣,但挣不掉。
我的头停在他的胁前,我想,如若在亮处,看起来,我会象个什么东西,被挟在比我高一个头还多的人的腕中。
我把身一蹲,便窜出来了,他也松了手陪我站在大门边打门。
小胡同里黑极了,但他的眼睛望到何处,我却能很清楚的看见。心微微有点跳,等着开门。
“莎菲,你怕哟!”
门闩已在响,是伙计在问谁。我朝他说:
“再——”
他猛的握住我的手,我无力再说下去。
伙计看到我身后的大人,露着诧异。
到单独只剩两人在一房时,我的大胆,已经变得毫无用处了,想故意说几句客套话,也不会,只说:“请坐吧!”自己便去洗脸。
鬼怪的事,已不知忘到什么地方去了。
“莎菲!你还高兴读英文吗?”他忽然问。
这是他来找我,提到英文,自然他未必欢喜白白牺牲时间去替人补课,这意思,在一个二十岁的女人面前,怎能瞒过,我笑了(这是只在心里笑)。我说:
“蠢得很,怕读不好,丢人。”
他不说话,把我桌上摆的照片拿来玩弄着,这照片是我姊姊的一个刚满一岁的女儿。
我洗完脸,坐在桌子那头。
他望望我,又去望那小女孩,然后又望我。是的,这小女孩长的真象我。于是我问他:
“好玩吗?你说象我不象?”
“她,谁呀!”显然,这声音表示着非常认真。
“你说可爱不可爱?”
他只追问着是谁。
忽的,我明白了他意思,我又想扯谎了。
“我的,”于是我把像片抢过来吻着。
他信了。我竟愚弄了他,我得意我的不诚实。
这得意,似乎便能减少他的妩媚,他的英爽。要不,为什么当他显出那天真的诧愕时,我会忽略了他那眼睛,我会忘掉了他那嘴唇?否则,这得意一定将冷淡下我的热情。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七
人的生命选择和生命历程只有一种,生活在矛盾中,注入过多的欲望,却又纠结于现实,让自己不断地沦陷,这种情感的最终归属大多也只能是绝望。
丁玲把这篇小说以日记这种体裁形式展现给读者,用大胆的笔触刻画一个女性的情感和心理,一个女性面对各种思潮的苦闷和绝望的情绪也都随之得以倾泄出来。莎菲女士是一个在自己的欲望中不断挣扎的人,她的生活与思想都异常矛盾,她渴望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获得和拥有,却在现实的苦海中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以后又只能选择默然南下,不留踪迹地离去。
莎菲的骨子里有着对完美爱情的渴求,她刁蛮任性,却也善良果敢。面对苇弟对自己敞露的爱意,她明白自己和苇弟之间始终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无法接受苇弟对自己的爱意,甚至在她眼里,苇弟只不过是一个怯懦的男子,与她理念里的完美爱情并不相符。但很多话无从出口,她依然戏弄苇弟,有时候把苇弟弄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罪过感,反而独自一人得意,或许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苇弟倒也是一个悲剧的人儿。
凌吉士的出现,让莎菲这个矛盾的女子动了心。她说,“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多么直白的表达!莎菲就是个这么奇怪的女子,内心早已无声地悸动,却在自己所谓的理想中苦苦挣扎。这个来自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红嘴唇,高个子,帅帅的,以一种捉不到的风仪煽动她的心,这大概便是一见倾心。为了能够更多地接近这个帅帅的南洋华侨,莎菲搬了家,尽管房屋很潮湿,居住的环境会令人感到阴森和恐惧,也会让本来已经患上肺病的她感到压抑,她却觉得住得很满足。可后面的日子,她感觉到本来外表完美的男人,内心却有着一颗卑劣的灵魂,成了一个十分不堪的人物。凌吉士对莎菲表白,她觉得恶心,认为他不深刻,没有内涵,可是想到他那十分完美的容颜,她又十分饥渴,渴望和这样一个貌美男子撕心裂肺地爱一场。莎菲女士,和她以为她无可救药爱上的这个南洋华侨,终究还是在她徒劳地挣扎中,没有句点地终结了!
虽然只是每日这样寥寥数语的记录,却真实地刻画出一个内心波澜的女子。莎菲对南洋华侨的热情,对苇弟追求的不屑,终究清算起来,也该归于她内心缺失的安全感。没有决绝的姿态,纠结于自己想象出来的矛盾中,对爱情有着特别强烈的渴望,却又唾弃庸俗的情爱,郁郁地自感彷徨。
莎菲最后只能选择逃离这个让她感到矛盾与挣扎的地方,去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她地方,浪费生命的剩余,狂笑地怜惜自己:“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可怜你,莎菲!”这是她逃离的心声,无声地述说着自己的悲剧......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八
人的生命选择和生命历程只有一种,生活在矛盾中,注入过多的欲望,却又纠结于现实,让自己不断地沦陷,这种情感的最终归属大多也只能是绝望。
丁玲把这篇小说以日记这种体裁形式展现给读者,用大胆的笔触刻画一个女性的情感和心理,一个女性面对各种思潮的苦闷和绝望的情绪也都随之得以倾泄出来。莎菲女士是一个在自己的欲望中不断挣扎的人,她的生活与思想都异常矛盾,她渴望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获得和拥有,却在现实的苦海中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以后又只能选择默然南下,不留踪迹地离去。
莎菲的骨子里有着对完美爱情的渴求,她刁蛮任性,却也善良果敢。面对苇弟对自己敞露的爱意,她明白自己和苇弟之间始终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无法接受苇弟对自己的爱意,甚至在她眼里,苇弟只不过是一个怯懦的男子,与她理念里的完美爱情并不相符。但很多话无从出口,她依然戏弄苇弟,有时候把苇弟弄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罪过感,反而独自一人得意,或许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苇弟倒也是一个悲剧的人儿。
凌吉士的出现,让莎菲这个矛盾的女子动了心。她说,“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多么直白的表达!莎菲就是个这么奇怪的女子,内心早已无声地悸动,却在自己所谓的理想中苦苦挣扎。这个来自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红嘴唇,高个子,帅帅的,以一种捉不到的风仪煽动她的心,这大概便是一见倾心。为了能够更多地接近这个帅帅的南洋华侨,莎菲搬了家,尽管房屋很潮湿,居住的环境会令人感到阴森和恐惧,也会让本来已经患上肺病的她感到压抑,她却觉得住得很满足。可后面的日子,她感觉到本来外表完美的男人,内心却有着一颗卑劣的灵魂,成了一个十分不堪的人物。凌吉士对莎菲表白,她觉得恶心,认为他不深刻,没有内涵,可是想到他那十分完美的容颜,她又十分饥渴,渴望和这样一个貌美男子撕心裂肺地爱一场。莎菲女士,和她以为她无可救药爱上的这个南洋华侨,终究还是在她徒劳地挣扎中,没有句点地终结了!
虽然只是每日这样寥寥数语的记录,却真实地刻画出一个内心波澜的女子。莎菲对南洋华侨的热情,对苇弟追求的不屑,终究清算起来,也该归于她内心缺失的安全感。没有决绝的姿态,纠结于自己想象出来的矛盾中,对爱情有着特别强烈的渴望,却又唾弃庸俗的情爱,郁郁地自感彷徨。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九
《莎菲女士大的日记》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独自闯当的过程中生活上和情感上产生的一些纠纷。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它也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这一切在发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意识的人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但莎菲却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现代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菲,所以她想要逃避这种生活。
对异性的失望其实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这个社会也把她当成“另类”,一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是不容莎菲式的女子的。既然“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允许我去取得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于是莎菲便放弃、颓废、堕落,以自我的生活方式表示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哀叹着“悄悄的活下去,悄悄的死去。
是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整个社会上是相当不易的,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情,人际关系都需要打点,稍有不慎,便会乱成一团糟,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尚且要这么难才能做到这样,更何况莎菲这种与整个社会不协调的人呢?有一句话“生活如乱麻”生活本来就很难整理,反叛生活的人将会更如乱麻。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本篇小说的主人翁也可以看做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当时正值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守旧思想便本能的抵制新思潮的入侵。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莎菲,即保留有对传统文化的理念的坚守,同时又富有新的思想,她既不属于新思想所在的社会,也不属于旧社会,她只能在两种文化中来回挣扎,做文化转型的牺牲品。
总之,这篇小说揭示了很多那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不乏莎菲这种人。因为对生活、对社会、对理想、丧失了信念,失去了希望,他们只能选择沉默的消亡。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十
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曾对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在这里我暂且不探讨莎菲女士是否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我想,读过莎菲内心的表白,“叛逆”可以说淋漓尽致地概括了她的性格特点之一。
丁玲以日记这一文本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女士的心理发展历程,整个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按照时间叙说,情感真挚可触,给我以形式上的新鲜感,另外也满足了我窥探人物内心深处面貌的卑劣的好奇心。如莎菲女士所说:“希求人了解,而以想方设计用文字来反复说明的日记给人看,已够是多么可伤心的事!”但恰是这样,即使我无法把握亦主人公亦作者的灵魂深处的语言,但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主人公的苦闷和对待情感的独特看法。
也许是多日来的疾病,加之因人的心情来评价的灰沉沉的天气,使得莎菲日渐消沉和消极。但是我更相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莎菲知道,社会是不会准许任她去满足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所以她一直忍耐、克制情感,甚至于拒绝外界的打扰和关爱,而这似乎暗示了当时大革命的失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打击和失望。
其实,莎菲并非无情,且对凌吉士一见钟情,正像不同的女生对高贵与端庄的灵魂都有着同样的趋向性,以致莎后来对凌一直念念不忘。在后来的接触中,莎对凌的感觉有自己的一丝影子,与凌的交流中发现“他不好意思”,在她进行审美观照中,她将自己的意识和感情以至于整个自己全移入其中,换而言之,她在凌中看到自己的相似性,两者统一,从而产生美感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这一点与立普说的“移情”有几分相似。然而,莎似乎与生俱来的复杂的情感里渗透着自尊和理智的血液,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绪,当她发现凌思想之简单、灵魂之拙劣时痛苦万分,当灵与肉相分离时,她也只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罢。在《简爱》中,对爱情保持忠诚的信念和原则的简对主人罗切斯特产生缠绵不断的依恋但不得不离去,而罗已有未离婚的妻子,此后简深知“一种从内心蔑视自己的痛苦就会主宰”她自己,便毅然离开桑菲尔德。凭借理智清醒的认识,即使经过内心千万般痛苦的挣扎,简也不能逾越内心过不去的坎。当一件事情与自己的初衷相违背,不必勉强和屈从,理智和原则是选择的前提,在爱情上也如此,假如莎和简都逆其道而行,结果与之大相径庭。
回想看过的人和事,我想慢慢回味莎菲女士内心世界的告白。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读了《莎非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记述了莎菲对凌吉工的爱的纠结与痛苦。明知凌吉士的卑劣灵魂却还是因为爱而忍不住想念期待,莎菲纠结于理性的爱情观一不能爱上渣男和不受控制的爱意一忍不住的想念与期待他的到来。想引起凌专土的注意但又怕自己表现出爱意后被凌吉士抛弃。毕竟他的外貌足够俊俏,他的优秀又那么吸引人。
理性的莎菲为了阻止、切断自己对凌吉土的爱意选择逃避到西山但又悲哀地发现自己选择离开也不过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又会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心怡的他。
实际上,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莎菲女士对吉凌仕的态度,追爱的过程中挣扎态度与现在的女性都很像。实际上作者描写出了所有女生追爱时的心理不论古今,女生的心思也不过都是这样。喜欢一个人但却又会担心她是否值得嘱托自己的一生。特别是在遇到优秀的人时更加会多虑。而之所以说莎菲像现代女性是因为在她那个年代敢于打破封建道德观倒追男生实属不易。
而她追爱心历路程更是看的我揪心。爱上有家室的渣男和你搞暧昧却不给你承诺。让你在想要放弃时却又突然出现让好不容易平静的心底又波澜起伏。一句“我有承诺过喜欢你么”便将苦苦挣扎于爱情里的莎菲打回现实。
我同情莎菲的遭遇,但又因为只是个旁观者而忍不住从道德的制高点去责怪她,怪她作,怪她爱错人。可是有时候感情好像真的不受自己控制呢。这么想来我好像只能希望天下所有女子都能爱而有所得,你爱之人亦对你有情。希望每个女生都拥有一份美满的爱情,在爱情里不那么卑微。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她是善良的`人,不想伤到别人,总以笑容去面对那些关心她爱护她的人,但她的内心很苦很累。
相对苇来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爱莎菲,但他不会说话,只知道莎菲开心他就开心莎菲伤心他也伤心,只会手足无错的攥着莎菲的手焦急的看着,莎菲是善良的女人她不想伤害到苇,可他们在一起时又无意间的伤害到苇,而苇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爱是美好的,但爱要用真心用行动甚至是生命去证明。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这篇文章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女青年。她因为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中,对生活感到悲观,以致使她的思想显得懦弱、空虚。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嫉恨卑俗、狂卷倨傲而富有理性的知识女性。莎菲渴望纯洁的爱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里不会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来满足她的欲望。”她就在这理想与现时的极端矛盾中做着痛苦的挣扎、叛逆的绝叫。
她不爱没有男子气的、动不动就爱哭泣的苇弟,对待苇弟狂热的、真率的爱,我想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都会感动,并且因为感动而接受他。毕竟在当时女性所追求的就是一个能够疼爱自己的丈夫。但莎菲不是,她有的只是同情和祝福,因为她所追求的是纯洁脱俗的爱。“苇弟,你在爱我!但他抓住过我吗?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是应当这样。其实,我算够忠厚了;我不相信会有第二个女人这样不捉弄他的,并且我还在确确实实地可怜他”“我看见安安闲闲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怜到苇弟。我祝祷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入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觉得空虚啊!”莎菲是善良的,但又是那么倔强那么执着,她不肯因为同情,因为苇弟真诚的爱,而接受苇弟,那样就玷污了她所追求的神圣、纯洁的爱。也正因为她的执着,才造成了她对凌吉士复杂矛盾的态度。
对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带给了自己对爱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让自己绝望。“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然而同时又为他而破灭。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最后她还是没有妥协,她觉得凌吉士根本不懂爱情。“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呢,他确是不懂……他真得到过一个女人的爱吗?他爱过一个女人吗?我敢说不曾!”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呢?在莎菲眼里,凌吉士根本不懂她,“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这样一长串的疑问,让我们每个人震撼。也是她对自己的爱情观最有力的宣言。她最后决心弃绝凌吉士,“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肯定要经历痛苦的挣扎,然而,她还是告诉自己,我胜利了。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文章是以这样的独白结束的。其实莎菲并不可怜,虽然她病态,她悲观,但同时她激进,她自我。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她,甚至有人讨厌这样一个形象。然而,莎菲通过对自己的“毁灭”向我们展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去思考,思考价值,思考爱情,思考人生的价值。面对人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