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努力和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做到客观、真实、全面。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实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一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二
五、将各种研究范式人为地对立起来
为了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更加合理,我们要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也是对每一位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9.
〔5〕武田久夫.教育学〔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8.
〔6〕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
〔7〕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三
三实证分析法:在价值中立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包括以下六种。
1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4逻辑分析法,主要是指“语言的转向”之后出现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现代数理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5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四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到达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在科学研究中,透过定量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证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此刻世界上有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构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透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透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到达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透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五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带给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带给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能够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能够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阅读精选(2):
01、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必须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就应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带给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决定,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0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潜力、决定潜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潜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04、比较分析法。
是透过实际数与基数的比较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0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好处。
06、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资料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好处的词句推断出准确好处的过程。资料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0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透过对文献的研究,构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透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08、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状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决定,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到达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务必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六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
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干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
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生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o个字。
2.文献选择与阅读
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大学内部治理研究”(0324)和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耍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
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提纲
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
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
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七
一、对这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微观世界》: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之后按照由晴天到雨天、有白天到黑夜的这样一个顺序,讲述了发生在大自然微观世界中发生的故事。《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有11集,拍了四年,拍摄范围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的主要林区,甚至有海南海底的红树林,不能不说是鸿篇巨制。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物种繁多,反映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活状态,应该是本片的基本目的。11集片子除两集是“政论篇”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其余9集构成的“自然篇”完成了全景式描述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任务。
二、比较二者叙事手法的异同。
1.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他们共同的主题。
(1)弱肉强食。无论是在《微观世界》中还是在《森林之歌》中,动植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默契的食物链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生态平衡。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这生存的法则,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社会。《微观世界》中的蜘蛛打败蚂蚱之后,蚂蚱便成了其的餐点;《森林之歌―绿色版图》集中东北虎对野猪的捕杀。
(2)与自然界的抗衡。在自然界中,每一种动植物都遭受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是他们生存所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微观世界》中暴风雨过后,蚂蚁的蚁穴被冲坍塌,蚂蚁们只能再一点点的进行修复;而《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金丝猴不得不度过严寒的冬天,“小圆”就是由于没有抵挡住寒冷又少食的冬天才死去的。
2.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高度发达的今天,纪录片的生存问题成为了纪录片从业者的难题,而纪录片的叙事化成为了他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方式。在这两部片子中,他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里边,而且情节处理上也是力争做到跌宕起伏。《微观世界》中对每个小动物的描写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如蚂蚁搬家,蜗牛缠绵……《森林之歌》中每一集都是有一个主人公,然后讲述他们的故事,如竹笋长成参天的竹子的一点一滴,金丝猴“甲板”与“八字头”之间地位的争斗等等。
3.二者都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在两部片子中,细节构成了它们叙事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种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变得细腻。特写和重复是细节化叙事手法的两种主要方式。在纪录片细节的呈现状态和表现方式中,两种话语叙述技巧有效发挥叙事和修辞的双重功效,凸现出自身的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微观世界》中对蝴蝶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那一刻的力量和欢跃,而对蜗牛的缠绵的描写长达两分钟,更让我们感觉到导演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小圆”死后,“甲板”和“圆圆”思想情绪上的变化。
4.注重对自然音响与背景音乐的运用。在这两部片子中我们会非常明显的发现它们都采用了大自然的声音,对各种动植物本身发出的声音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微观世界》。除了运用这些自然音响以外,都在关键时刻采用了人工音乐对其进行渲染。《微观世界》中毛毛虫排着长长的队行进,《森林之歌―雨林回响》中,胡蜂与黄s蚁的斗争,都是自然音与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都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他们不同的一点就是《森林之歌》大都采用的是中国的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微观世界》则是运用交响乐等西洋乐器。
1.叙述方式差异。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由于受传统叙事惯性的影响,中国人常常习惯于从概念或观念出发、从宏观叙及微观,微观叙述往往服从于宏观叙事,虽然明白晓畅,却不免有说教宣导之感;而西方由微而巨的叙事习惯往往能使纪录片看起来更加生动具体,从一人一事一景切入的故事描述方法显然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微观世界》给观众的感觉是纯客观的,都是摄像机或者是动物们自己的视觉,简单的讲述动物世界发生的事情。《森林之歌》则是采用解说的方式,加入了很多的人的情感在里边,并非是纯客观的。在两部片子中,它们都有对毛毡苔的描述,在《微观世界》中没有任何的解说介绍,我们能通过镜头清楚的看到它把蜜蜂粘住并包裹起来,但是在《森林之歌―万木撑天》中也有对毛毡苔的介绍,它是通过解说让我们了解这种植物的;而且在整个片子中都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来辅助其进行叙事。
2.镜头语言和叙事角度不同。《微观世界》描述的是微观世界,影片中绝大部分运用的都是特写镜头,而且在突出主体时都是前实后虚,使得这些微观世界里的小动物们细小的触须和脚都淋漓尽致的展露在观众眼前。虽然这些动物中的好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却从来不曾看的这么清楚,确实令观众震惊。比如野山鸡捉蚂蚁这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野山鸡自己的视觉,在从洞中往外看的镜头所表现出的似乎是我们窥视他们生活的感觉。《森林之歌》则是采用比较中观的展现方式,给观众展现的大多是动植物的全景,特写镜头少。在《云横秦岭》中,采用的基本都是全景的拍摄方式,而且使得观众强烈的感受到有人的因素在里边,把人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其中,例如“圆圆”对“小圆”的`溺爱这一段,解说让人产生的感觉就是这明显是人的情感,而非动物。
3.时空叙事的不同。由于地缘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的叙事时空观形成许多差别。中国人叙事习惯于大时空及循环论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则擅长于小时空切入再作铺陈。中国和西方这一叙事传统的差异自然也影响到纪录片叙事,使纪录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状貌。在《微观世界》中,它是在同一个地域内按照从白天到晚上,从晴天到雨天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而《森林之歌》则是遍布大江南北,通过一年中四季交替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三、特写与重复:两种不同的细节刻画方式。
纪录片叙事与虚构故事叙事的最显著区别便在于其纪实性征兆,纪实性作为叙事的基础性根基保持了纪录片生生不息的生命潜力,而细节的刻画是否精彩,成为了创造者能否把故事讲好,把片子拍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细节化的叙事手法有两个:特写和重复。在纪录片细节的呈现状态和表现方式中,“特写”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技巧和修辞方式获得存在的意义;“重复”则是在对叙事时空的畸变中完成叙事结构的建构,两种话语叙述技巧有效发挥叙事和修辞的双重功效,凸现出自身的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
“特写”一词,在这里不仅仅局限于景别意义上的特写镜头,而是“刻意的关注和强调”,意指纪录文本创作者以突出的手法让观众看到的人物、动作行为的镜头影像和表现,强调和凸显,使得观众在对“特写”式纪录片细节“韵味”的揣摩中领悟到艺术趣旨。“从叙事功能上讲,特写一般是对某一事件中的细节,对某一整体形象中的局部作出刻画,起到一种微观的聚焦作用;并可以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中,建构出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1]。在《微观世界》中,导演运用了大特写镜头,让观众清楚的可以看到动物们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蜗牛缠绵这个细节描写时,导演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两分钟的时间给观众展现了动物世界中非常柔美的一面,它们也会像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也要繁衍后代,使得观众与之产生了共鸣。
重复手法同样也是增加细节叙事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纪录片细节的重复涉及人物物件细节、动作行为细节的重复运用,场景乃至情节的重复。小说批评家劳治的“重复”模式是一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对一些重要的重复出现的成分在全文范围内进行追踪分析……考虑每处重复在上下文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总体结构的关联,就会有助于阐释作品的意义[2]。”纪录片细节的重复分析也与此类似,重复出现在纪录文本中的成分已经具备构建叙事结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加强画面表现的修辞效用。有“无深意的修辞”,但没有“无用的重复”,只要片中的画面进行了有意的重复,从中便可追寻到片子的主题,但纪录片细节同样需置入整体叙述结构分析才能发现其作用。“在事件的流程中,一个被揭示的特定现象初看上去可能只是一个影影绰绰的内核,然而,即使是最微小最琐细的暗示或重复都可以作为深入阐释的基础”[3]。在这里,它们建立了一种符号―表意关系,仅仅是一个细节的重复就可使简单的事物显现意义。《森林之歌―云横秦岭》中,解说不断的重复“甲板”的地位以及它对“圆圆”的感情,这其实是为随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的重复,无疑是增强了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解读。
四、中国纪录片已有进步但仍需努力。
塞登伯格说:“中国纪录片与外国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纪录片的故事性。不少中国导演很优秀,很有创作力,有很好的视角,拍摄了很好的画面,但在如何讲述故事来使观众能够理解片子方面还需要多下工夫。”塞登伯格的这句话就说明我国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缺乏能力。但是从《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我们难看出我国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且以前我国的纪录片在宣传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对外交流这方面是非常薄弱的,从《森林之歌》这部影片中,我们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是对以后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启发。
但《森林之歌》这部片子只是我国纪录片向国际迈出步伐的一个小的开端,更艰难的事情还在后边,因此,我国纪录片还是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影片的叙事能力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匈)伊芙特・皮洛著,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八
(2)选题意义:关联交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能够合理有效地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不仅直接决定报告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和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完善和强化关联交易制度的约束,提高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透明度,是限制和防范通过关联交易操纵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1、解决方案:
(1)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重大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力度。
(2)有必要在准则正文中明确、全面、集中地陈述有关规定。
(3)报告实体与其联营企业间的交易应比例合并、全额披露。
(4)增加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方式。
(5)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6)增加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的方式二、研究方法本文以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研究关联方交易及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弊端,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于关联方交易的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找到目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在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对关联方交易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进而分析关联方交易的利弊。
(2)数据图表分析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各季度存货、各季度产品销量、销售毛利率的数据进行制表并分析,以及与母公司数据的比较,得出研究结果。三、前人研究成果1.学位论文金娟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数据20072.杨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思考”,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6月3.学位论文应伟华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探讨4.学位论文姚佳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监管及其效果研究2007.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九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用哪种研究方法好,应该看哪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选择何种研究方法要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确定,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认识和改进社会实践,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该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较为盛行,80年代初传入我国。
“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所谓行动研究法充分肯定实践者在认识实践和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对理论、思想的检验作用,鼓励人们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倡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协作,共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这种以教育实际工作者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方法,一般被称为行动研究法。确切地说,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而进行系统研究,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专业人员,目的在于建立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另一类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3、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形成由中小学教师、专职教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参加的教育科研队伍,教师得到专家的帮助和行政的支持。研究结束后,教师又成为成果的应用者。
第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的首要目标。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去发现什么规律,去发展什么理论。参与研究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为课题,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逐个加以检验。一边研究,一边解决问题。问题初步解决也就是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三,以自然状态为研究背景。行动研究法基本以学校、班级、学生等自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背景,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说明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第四、以研究方法灵活为策略。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即所谓“走一步,看一步”。研究者可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1)实验研究以验证假说为首要目标,而行动研究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封闭的,方案确定后,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易与教学实际相脱离。行动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探索,计划是暂时的、开放的,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考虑到的情况纳入计划。它克服了研究者以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2)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探求既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要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企图寻找影响教育效果的一切因素的过程,它要求一方面按计划进行,另一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使行动研究更符合实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研究客观性强,准确度高;行动研究主观性大,经验成分多。
(4)实验研究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行动研究通常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对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
(5)两种经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实践,它们既是科研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5,行动研究与常规工作的区别。
(1)从对教师工作出现的'问题看,常规教学工作遇到问题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一般是回避问题,回避矛盾。而行动研究则把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正是问题,正视矛盾,把它做为课题来研究。
(2)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看,搞常规工作只是单纯为完成当前任务而工作,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而行动研究则即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是有头脑、有眼睛的研究。
(3)从工作结果上看,做常规工作结果是获得一般教学成绩,而行动研究既获得工作上的成绩,还获得科研成果,是工作、学习、研究上的成果。
6、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行动研究做为一种教育科研方法,符合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又有其自身特点。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循环阶段,即实现“概括问题———实施研究———解释结果———反馈、概括问题”的三个循环。每个循环阶段“反馈”后的“概括问题”都是新的问题。
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实验工作中,通过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当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调查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查阅文献,作好行动研究的策划和筹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研究者自身的现有条件,深入研究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解、掌握“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省内外现状,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
(4)建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动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订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则。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标题、目的、假说、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方法、步骤、材料与实施工具的选择、人员与分工、经费、研究时间及研究措施等。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说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结束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之用。
(8)反馈,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行动研究获得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转入下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反应及时;(2)快出成果;(3)易于应用。
缺点:(1)取样缺乏代表性,成果推广有局限性;(2)受研究者学识的限制,教育理论不足;(3)研究者自行验证结果,成果本身具有主观色彩。
第二,在行动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研究问题;
(2)界定研究问题的范围与内容;
(3)拟定周密可行的行动计划;
(5)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验目标,修改方案与行动计划;
(6)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7)对研究结果要进行客观分析,进行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十
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量的属性做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二)研究特点。
量化研究的特点是:
(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
(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
(3)重视过程与结果。
(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
(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
(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
(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
(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
三、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各自的不足。
实际上,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化研究,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任何单一模式的使用都会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量化研究以其客观、精确而着称。这种研究大多采用假设一演绎的模式,即首先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性了解,作出一定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作出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推论。研究开始之前的理论假设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后继的研究方向。但是量化研究恰恰在这一阶段容易出问题。因为量化研究的客观原则要求研究者持“中立”的态度。为了保证中立的态度,量化研究往往选择那些与研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个体,以防止研究者个人情感的`涉人。然而,这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或没有透彻的了解。这样一来,理解假设和以这一理论假设为基础的调查问卷就出现了问题,其所得的结论也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但是,量化研究的劣势恰恰是质化研究的优势。质化研究强调的是情景性和文化契合性,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了解被研究者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如果在量化研究进行之前,首先通过质化研究的无结构访谈对研究对象有一般性的了解,那么理论假设就具有文化契合的基础了。
质化研究的单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正如量化研究指责的那样,质化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具备迁移性。换言之,质化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当然,质化研究并不在意结论的一般性,它的本意就是研究典型的案例,得到一种特质性的结论。但是,科学研究与经验常识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概括性的结论和对一般规律的研究,而后者仅仅是个人经验知识,缺乏跨情景的迁移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一
卡通已经在全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伴随着现代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卡通产业也迎来飞速发展,并被视为21世纪的经济的新增长点。卡通形象不仅在商业上有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化输出的载体。由于卡通的受众以青少年巨多,青少年的价值观仍不稳定,容易受到文化形象的影响,因此外国的卡通形象也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武器”,有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卡通形象的研究,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重要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存在重要的价值。
我国在卡通行业消费者群体庞大,市场潜力无法估量。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的卡通形象也有辉煌的过去。“大闹天空”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荣誉,在国际舞台上创造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连续发展的机遇,后期我国在卡通形象的创造陷入停顿。在上世纪80年中后期,我国的卡通行业成为海外卡通打过的外包或加工产业链上的一环。但是由于创新力量不足,人才匮乏等因素,我国卡通形象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卡通形象在全球的文化产业地位仍不高,基础还比较薄弱。虽然我国政府对卡通行业扶持力度大,也是目前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国卡通业目前仍在初级阶段,目前存在较多问题,如创意基础不足,人才匮乏,上下产业链不完善,市场混乱等各种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卡通形象的比较分析,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和市场情况的条件下,探索和梳理我国卡通形象和海外发达地区(如美国和日本等地),探索我国卡通形象的发展道路,提出对后续行业发展的建议,能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据测参考。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中外卡通形象的角色选择、造型特点、个性特点和动画叙事等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了解国外卡通形象中成功做法和发展模式,结合目前中国卡通形象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卡通形象设计的突出问题,提出中国特色卡通形象设计的`发展方向。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卡通形象的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日本、美国、韩国三个国家卡通发展的模式,并对国内主要卡通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对目前中国卡通形象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指出目前中国卡通形象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也是本文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前文中比较分析的结论,论证要坚持多渠道引入资金,以创新人才为基础,以衍生产品为市场,打造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创造思路。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查询相关论文和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研究国外卡通形象的发展模式,通过角色选择、造型特点、个性特点和动画叙事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中外卡通形象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特色。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优秀的国内卡通形象的分析,研究我国卡通形象的发展方向。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二
地下水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以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资源现状来看,其再生速度同开采速度之间已远远不成正比。也就是说,现有地下水资源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表现为供不应求。因此有必要施以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以更好地维持供需平衡。地下水取水技术,是开采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技术,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开采要求即是要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用水,同时还需要对地下水位做好有效控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做好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因此,分析地下水取水技术并致力于推动该技术的不断发展意义重大。
1、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理念
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是水利相关部门的核心工作,随着近些年来地下水超采区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多地区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使得针对地下水取水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一系列相关管理政策也纷纷出台。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相关政策不断累积与完善,但目前仍有多数超采区地下水位存在着持续下降的问题,无论是学术研究抑或是相关政策,都并没能够使地下水量达到预期值。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与自身认识,本文认为其表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多数超采区之所以超采,主要原因在于受环境或气候等影响,致使这些地区除了地下水资源之外的其他水资源尤其匮乏,一旦水资源供需不足,社会矛盾必然因此而激化,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成了“不得以而为之”;其次,针对一个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没能对可持续开采量予以精准测定,致使开采实践因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地下水位递减;第三,则是因更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违反规定而对地下水资源私自开采等问题,源于监管的缺失。由此可见,加强地下水取水技术的综合研究确保技术控制与管理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2、地下水取水技術控制与管理目标和依据
发展至今,地下水取水单从开采技术层面来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发展至一定水平。不足之处在于,地下水取水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涉及面尤其广泛。在全球生态问题逐渐突出的新形势下,水资源的开采亦需要兼顾到开采效率和资源保护以维持生态平衡,从此角度来看,有必要正确认识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和管理的'新目标和依据。
2.1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目标
地下水资源的测定,水位的变化实为最直观的依据。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地下水含量或水位,直接反映着地下水资源量。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开采地下水成为了人类社会得以维持生存的必要选择。但是地下水资源有限,虽然可再生,但需要时间,而社会的用水需求却日渐增加,一旦开采过量,则生态环境的平衡规则便会被打破,甚至于连地质环境也会因此而受到破坏。因此,地下水取水技术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将目标定位于保证供需关系平衡层面,也就是需要对地下水取水量进行必要地控制。
2.2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依据
根据地下水取水相关理论能够看出,保证地下水取水技术的关键问题在于,既需要保证低下水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又能够保证供水量尽可能满足用水需求。由此看来,对地下水位进行合理化判断与设计,成为了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的核心举措。实践层面,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实际情况而对开采量进行划分,包括超采区、平衡区以及水含量充足区。也正是此区域的划分,才是决策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和管理的应有依据,需要差异化对待。
3、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建议举措
社会对于地下水的需求实为刚性需求,即便能够明确相关技术控制与管理目标且能够严格遵循相关依据进行取水技术管理实践,也很难精确维持地下水位始终平衡。为此,本文认为则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有效填补供水量不足的空缺才是更有利于缓解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应然举措。
1.1拓展水源供给渠道
不可否认,地下水是人类用水的重要来源渠道,但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可知,地下水取水占据人类用水总量的比例大约仅占1/5左右,只有北方等一些干旱城市的地下水资源所占比例较高。由此可见,拓展水源供给渠道以用来弥补地下水资源供应的不足大有可为。这些其他类型的水源供给渠道包括海水淡化、江河湖泊、湖库水源以及雨水资源等等,甚至于有些工业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能够二次回收使之成为可用水。因此不同区域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式拓展水源供给渠道。
1.2对地下水进行适当补给
对地下水进行适当补给是保证地下水资源达标的一大可行举措。具体而言可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嵌入各种形式的人工入渗设施,有利于促进地下水量的充足。目前,我国地下水补给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包括含水层的有效利用、地面沉降的控制以及地下水取水资源的扩大等等。因此可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多建拦水坝,广泛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等,对地下水进行更多补给。
1.3调整地下水取水规划
地下水取水规划技术的应用对于地下水位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取水量相同的前提下,保证取水规划的合理性,能够有效作用于地下水水位使之最大化平衡。而若是规划不合理,则将有可能加剧水资源不平衡状况。为此,有必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在保证地下水取水量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对地下水取水布局做出合理化调整,以提高地下水取水技术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地下水作为紧缺的资源,取水技术直接关乎着地下水资源的供给问题,不容忽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树立正确的地下水取水技术控制与管理理念,明确取水技术管控目标和依据,并尽可能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渠道推动地下水取水技术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袁普生,殷春霞,王丹.国外地下水取水计量设备和技术发展概况[j].中国水利.2009(03)
[2]张继路,蒋咏.我国地下水管理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苏水利.2014(01)
[3]赵辉,高磊,董四方.近期我国地下水管理重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01)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学前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法可以规范和指导学前教育研究,在学前教育研究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从教育研究方法中逐渐分化出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是近20年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日益升温的课题。这一方面与人们对学前教育研究意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
笔者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关键词,查阅了1979~的学术著作和相关期刊,试图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作一个梳理。笔者的基本发现是,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相关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即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以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为工具来解决学前教育具体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对这些研究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无论是在实际运用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一、对“方法”概念和层次的理解模糊混乱
教育理论在其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学科知识,很多时候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1〕教育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借鉴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直觉思维的方法、文献研究的方法、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学科研究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分类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统一的标准,众多的分类方法也不符合“排他性”或“平行性”的逻辑关系。〔2〕近几年来,一些关于方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它们很多没有明确、系统的定义,指向较为模糊,如科学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诊断方法等等。某些新旧概念之间非常容易混淆,如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这些给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这种先天不足,并且在还没有厘清这些概念之前,就开始使用这些方法了。
除此之外,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理解也较为模糊。由于强调学前教育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原则,人们习惯于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技术和技巧,把观察法、文献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等同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或者把研究方法的外延缩小至等同于实证研究。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1)方法论层面,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含理论基础、研究逻辑和思路等。(2)研究方法或方式层面,即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层面,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的工具、手段和技巧等,主要是指收集资料的具体策略。〔3〕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为研究教育规律而建立的一整套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而各种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则是方法论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转化形式,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则是方法或方式的情景适应。这三个层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正如叶澜指出的:“形成科学理论的方法是一组方法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方法。”〔4〕因此,任何学前教育研究若要做得科学、系统和严谨,都要考虑到这三个层面,不能将三者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
由于缺乏对研究方法层次系统的了解,在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人们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方法的第二和第三层面,即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也就是说,有的研究者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持有的态度往往是“用什么”“有什么可以用”或“怎么用”,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的问题,将“是否能用”作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选择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选择和运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方法论研究和学习的缺失是导致学前教育研究产生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习过某种研究方法,不等于就掌握了某种研究方法,更不等于会有效地使用某种研究方法。我们要真正理解和有效地运用某种研究方法,必须将其置于背景中,从其历史渊源、哲学或世界观基础入手,探讨这种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使用的基本原则、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方法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综观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的进步的教育理论取代传统的理论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都是发端于对权威的挑战,也都离不开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借鉴、因袭或模仿某种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理论就无法在新的层次、新的规范上获得发展。因此,我们在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反思研究方法论,走出自我创新和发展道路。
三、注重研究方法的运用,忽视对研究方法的研究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这一误区,反映在学术研究中,就是研究者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研究方法运用的探讨,而较少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研究。
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大多停留在介绍某一种研究范式或某一种技术方法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极少从学科角度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进行思考,也极少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好比是沟通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它的正确运用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其规范性、科学性的理论追求,可以丰富和充实学前教育理论。因此,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缺一不可,两者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学科朝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方法
近几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者热衷于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学前教育问题。这虽然反映了研究者跨文化多学科的视野,但有很多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既不考虑这种方法与学前教育具体问题的适宜性,也不考虑这种方法产生的深刻理论渊源,为赶时髦为突破和拓展方法而使用这种方法,结果往往只是借用新的术语和概念对学前教育研究进行表面化的装饰,产生不了具有说服力的研究。
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不能无限地夸大其作用。学前教育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具有特殊性和规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研究方法必须具体化和特殊化。
五、将各种研究范式人为地对立起来
目前,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以来普遍存在“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的倾向。虽然陈桂生在概括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时指出的“比较偏重于实证――实验科学研究的介绍”〔6〕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又有一种新的倾向在逐渐显露,人们将量化和质化两种主流研究范式等同于研究方法的全部,常常在研究中选择非a即b。这样一来导致人们将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看成是矛盾的,人为地将其对立起来;二来忽视了其他研究范式,将不能归于量化或质化范式的研究全部归入思辨或定性研究,认为思辨或定性研究无非是感性的体会感想、个人的经验总结、率性的散论杂谈等等,“无章可循”,没有科学规范,进而忽视其研究价值。
学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性系统,对学前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呈现出多种形态。对于一个具体的学前教育问题,会因为切入的角度不同,运用到不同的研究范式,通常要全面深入地研究这问题不是凭一种研究范式或一种具体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再者,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对立起来,固执于某一种研究方法,会影响人们对学前教育现象的客观认识,会阻碍研究者创造性的发挥,对全面深入地研究学前教育问题是没有益处的。
为了使研究方法更加丰富、更加合理,我们要提高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同时也是对每一位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9.
〔5〕武田久夫.教育学〔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8.
〔6〕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
〔7〕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纪录片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四
摘要: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
纪录片人物形象真实叙事结构。
1、捕捉事件过程的纪实性。
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对某件事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更多的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表达创作者的理念以及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往往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表现和再现真人真事,纪录片的创作始终离不开“真实”。其实,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为了可以更好的更自然客观的表现纪录事件中的主人公,创作者需要长时间的深入他们的生活,如《平衡》的创作者彭辉等人在可可西里待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纪录片,由于对被摄者生活的熟悉,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了解,片中创作者虽没有过多的解说,但通过镜头的记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纪录片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再现,让我们真切的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
纪录片对事件的记录必须服从总的纪实基调,运用真实的现实题材,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同时多数纪录片也是既保持了戏剧性的感人场面又将其与真实的人和事结合起来。例如,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张昌华和妻子在火车站售票点买票,当听到最近两天的车票已经卖完时,妻子的埋怨与焦急以及特写镜头张昌华脸上的无奈,他们两人对话时背景中那些拥挤排队的人群,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实状况。
2、人物形象的客观展现。
在具体的人物塑造上,纪录片与其它类型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正如上文提到在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拍摄过程的纪实以及对细节的捕捉,这些手法也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关于人物形象的展现中。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他们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的。纪录片的创作者深入到被摄对象的生活中,通过和被摄者关系的加深,他们可以更好的、更自然地记录被摄人物的真实生活,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那些细节,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录他们的生活。《归途列车》中,过年在老家,父亲张昌华和女儿张琴动手打架的激烈场面。片中有一组镜头,张琴在和父亲的对打中,她对着镜头大喊:“拍吧!拍吧!你们不是要真实吗?现在你们看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我!”。虽然当看到这组镜头时,我们有很大的震撼,但这组镜头却可以更好的诠释纪录片的特点“真实”。
中国当代纪录片在遵循纪实基调的基础上,创作者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运用巧妙的结构和叙事技巧,这样有助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助于把主人公的形象渲染的淋漓尽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真实的展现了人物性格、个性和精神品质,这些纪录片往往不仅以时间顺序记录人物的生活,更多的时候以空间的方式来进行结构叙事。《最后的山神》通过对孟金福老人平常的生活起居、生产劳动的场景和情节的描绘,表现了孟金福老人鲜活的形象。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层层展开描述,在时间上以“冬一春一冬”的顺序展开,空间上则以“山林一定居地一山林”这样的'一个循环开始和结束。真实地记录了最后一位山神守护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原生态的记录。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叙事,情节真实感人,影片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虔诚的一面。山神就在他的心中,在他生活的周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感恩山神所赐予他的一切,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客观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通过细节让我们了解了这位虔诚的老人。影片不仅有着真实性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影片的真实性来给我们现代人以反思。
3、真实前提下的故事化处理。
真实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对本质真实的理解。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纪录片讲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因而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生活的真实不仅仅是对当下发生事情的即时记录,同样也可以是通过搬演来重现和复原真实的事件。纪录片吸引观众的特点在于它的真实,而在真实的前提下,恰如其分的进行一些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是当代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样是描写“春运”过年回家,表现社会普通人生活、农民工的影片,在纪录电影和故事片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对于“春运”通过对所记录真实内容的逐步了解,我们仿佛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会对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真实人物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也仿佛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春运火车站人潮拥挤中的一员,这种认同会让我们更好的体会纪录片中那些真实人物生活的快乐或艰辛,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纪录片中主人公真实的生活状态。
然而在故事片中,或许我们会在一种搞笑的喜剧的情境中,了解社会普通人生活的艰难。这也恰恰体现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不同,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虚构。同样是对于“春运”回家的表现,故事片对于老板李成功和农民工牛耿在春节回家过年途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的讲述,发生的那些故事情节虽然略显离奇,但各个场景以一种喜剧化、戏剧化的方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中国的春运。影片让人们在欢笑之余,还可以去细细的体会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农民工工资的拖欠、春运等等。同样是反映社会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片和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导演和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把发生的事情进行艺术手段的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达到吸引观众和表达特定主题的目的。而纪录片是以纪实的手法,创作者通过与所拍摄人物长时间的交流,深入他们的生活,通过对被摄者生活细节的捕捉,真实人物形象的展现来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从中国当代纪录片作品中可以看出,随着纪录片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纪录片在真实的大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为情绪化的、鲜活的、形象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它像很多故事片作品一样,在叙事上不再刻意追求情节的完整,同时在形式上也不会强调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心和特定的时间线索。《归途列车》是一部聚焦社会“小人物、小事件”的纪录片,以小见大,从张昌华的这个小家所遇到的问题来直接呈现和反映了整个农民工群体所遇到的问题,这正是纪录片作为一种观念表达和阐述,承载着一定社会意义作用的具体体现。
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曾经在《纪录片的第一原则》中,他给纪录片下了一个定义――纪录片即是对现实的素材有创意的处理。格里尔逊在这里强调了纪录片的戏剧化处理,因而在当下的纪录片创作中,纪录片可以汲取一些故事片创作中的表现方式。如利用音乐、音响的效果来渲染影片的情绪,在《藏北人家》中表现措达放牧段落,原本简单而又单调的牧人纺线,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镜头中大自然美景的伴随下,我们好似走进了这片草原成为这美景中的一员。《再说长江》中,一个重庆11岁男孩在当时重庆长江大桥上的奔跑以及20多年后35岁的他跑在新的跨江长江大桥之上的镜头,曾经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而奔跑的背后是曾经的长江流域沿岸已从旧城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一个简单的叠画效果胜过百字的解说词。演员扮演、情景再现这些传统故事片表现手法的引入,音乐、音响、叠画、快速切换等故事片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也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视性。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相吸取美学营养,纪录片创作开始对故事化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完美的故事性无疑可以使纪录片拥有更高收视率。因而纪录片应借鉴故事片的创作特点去呈现,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叙事框架和风格。纪录片中情节的表现,也犹如写文章那样对全篇进行谋篇布局,讲究情节的悬念起伏,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更好的吸引观众的关注。
结语。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记录和再现,是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展现生活真实,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讲述事件的同时还会向观众阐释和传递一种思想和观念。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表现,深入被摄者的生活、拍摄过程真实记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人物性格、动作等细节方面的捕捉,巧妙的叙事结构之中注意人物形象的真实展现。纪录片在创作中,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之上也可借鉴电影电视剧之中故事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使纪录片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5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