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情节,从而产生对书籍内容的独特见解。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后感的写作需要遵循客观准确的原则,既要有情感的表达,也要有理性的思考。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突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和观点。读后感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以包括对作品的赞美和批评,对人物的喜爱和厌恶,对情节的感人和悬念,对作者风格的欣赏和评价等等。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总之,写读后感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思考,又要深入内心,用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观点进行表达。在下面的读后感范文中,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一些与自己思考和感悟相契合的观点和思路。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
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
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
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
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
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
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才引发的。
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
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
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
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贪wu腐bai,让我深感官场的黑暗。
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性思维。
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浪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
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
书中谈到了文学。
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
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爱”“欲”。
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
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
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
最后讲的是吃。
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
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
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
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二
生活本来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里,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欣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让我们用心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
最近,我们“泰享读”教师读书会读书二组的老师们正在读台湾知名画家、诗人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
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其中跟教育有关的内容,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张老师对书中第一章相关内容印象深刻。《新价值》这一章中讲到: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读着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到了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经济系学霸弑母后逃亡3年案。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居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恶魔。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质,只注重分数,众人眼中的学霸,是因为他的分数出众,可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样的孩子能堪称完美吗?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机器。《生活十讲》中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发展到这一步,那该多好。
吴老师读了《生活十讲》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正如作者在文末写的: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三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
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紫壬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
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
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
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
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
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
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
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
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
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
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
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
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读后感(1)。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经历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和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干部、群众的头脑。
为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教师们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近日,许多单位都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一书。
我本人也对此书进行了通读。通读过程中,发现此书深入浅出,引经数典。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认识到此书是我们教师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通过对此书的通读,我深刻领会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有一种“学到底”的精神,必须有一种“反复读”的恒心,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等原文原著,要及时跟进,精研细读,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研机析理,学通弄透。
而后我又细读了《习近平三十讲》一书,此次细读发现此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领域。通过细读此书,我领悟到对于此书我们不但要全面学,还要贯通学,更要深入学。通过细读,我坚信要深刻把握“8个明确”和“14个坚持”,要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习近平三十讲》一书,我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此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是教师学习很好的学习读物,此《三十讲》以直抵人心的方式,引导教师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此书不仅仅是应该进课堂,更要进头脑。学习此书应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真正使这一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达到用《三十讲》的理论价值指导实践,实现“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的效果。
《三十讲》学习心得体会(2)。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从未懈怠过,在基层,我们要提高站位、学深悟透、知行合一,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提高站位,立足时代学到位。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之新,认清新形势、确定新目标,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三十讲》通过透彻通俗的阐述、生动明晰的语言,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等精辟概括,极为深刻形象地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身在基层,我们要通过认真阅读,深切感受到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提高思想站位,坚定政治立场,激发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内在动力。
学懂弄通,把握内涵悟到位。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用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生动的事实论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身在基层,我们要将科学内涵与实际工作有效融合,在基层工作中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将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知行合一,注重实效用到位。行动胜过纲领,在基层,不仅要吃透三十讲,更要用好三十讲。持续精准发力,打赢三大攻坚战,重点做好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开展非法加油站清理行动,联合执法,重拳出击,对非法洗沙场依法进行清理取缔,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改造,坚决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源清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创新脱贫攻坚模式,积极探索“带着项目建车间”这一脱贫攻坚模式,按照80%的收益归贫困户,20%的收益归村集体的方式,充实集体资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身在基层,我们要深刻领会其要义,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传播者,树立起群众心中良好的共产党员新形象。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五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性、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思想聚焦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创新创造、全面把握这一思想各方面的丰富内容,深入领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文化自信、脱贫攻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从而进一步充分认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出的巨大原创性贡献和丰富内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理解领会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认识中国梦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出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等重大思想观点,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是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是如何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结合起来的,从而深刻理解把握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理解把握这一思想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在这样一个世界发展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这一思想体现的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战略体系,凝结着当代中国对人类更好未来的艰辛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六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
《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七
编导二班吴谷丰。
最近在看蒋勋所著的《生活十讲》,读罢感触颇深。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深受传统文学熏陶的知识分子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关注以及对身处价值观紊乱年代的年轻一代的人文关怀。
我很喜欢作者在新伦理这一章中说的一段话: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时候淡水河桥很少,我要绕很远的路,从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桥那一带,然后走过大桥到三重,到同学家,到现在那个记忆很深。。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难的,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会有珍惜。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真好。什么事情让你太容易得到,就不会去懂得珍惜的。年逾古稀的老人也许对此的深刻体会可能我们这一代人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会越来深刻。现在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追求容易,都畏惧困难,见到困难就退避三舍,可是没有困难,我们就无法理解幸福,太容易就是会造成人生的不珍惜,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讲述道,一对老夫妇生养有四个儿子,然而四个儿子都不愿尽抚养老人的义务,并提出在老人去世后继承其所有遗产才愿意阜抚养的可笑要求来。难道说亲情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么,我苦思不得其解。现如今的当代生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忘记了去享受生活,而是完全被生活所奴役,被金钱利益所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爱情是什么,是无微不至的体贴,还是寒虚问暖的关心;是在大雨中共撑一把伞,还是冬日里相互依偎取暖;是相敬如宾,还是狼狈为奸;是互相保留自己的空间,还是整日整夜的腻在一起。谁又能真正说清?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一个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能导致对爱情观的改变。高中的时候,我看到周围的朋友整天和另一半腻在一起,经常抱怨没有自己的时间空间,没有办法和我们在一起厮混,网吧不去了,放学也不一起走了,跟身边许多的人都淡了,我们俩家离得近经常在一起吃饭所以我“有幸”的了解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他们总是吵架,因为一些无聊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女方哭的眼泪汪汪,男生苦大仇深的抽着烟叹气。说实话我是不明白的,两个小孩子在一起谈恋爱,又不是结婚,怎么这么多事呢?开心就好呗。但我总是旁观者,我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我敬而远之,爱情这个东西,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只欣赏,并不靠近。爱情是什么,到底我也不懂,现在我又遇到了一个女孩,我很爱她,我想大概我有了爱情,和她在一起刷新了我的爱情观,让我真正明白如何去对一个人好,去爱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爱情。
性与爱能分开吗?这个观点总是有人争论不休,中国话就是这样,只要是观点,怎么说都有理。坚持能分开的人讲“爱是神圣的,爱是单纯的”坚持分不开的人称“爱发展到一定地步当然要有性,没有性的爱是不完整的。”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没什么发言权,我一直是中立派。对我来说,性与爱并没有什么必须不必须,我所坚持的就是顺其自然,一切随缘。最重要的是,我只是个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身边有朋友一遍一遍的强调“女孩答应跟男孩吃饭就得上床,你不上床你干嘛去跟人家吃饭。”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难道在一起就是为了上床吗?社会发展的太快,经济增长的太快,我们的思想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而身为90后尴尬的一代,思想貌似前卫,却又带有保守,对于这种挑战人们观念的问题,我们无法真正的说出个所以然,顺其自然吧。
然而,对于在本书中作者所阐述的一些观点,我却不敢苟同。首先,作者在第一章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是现如今的高考制度缺陷,导致一大批孩子空会盲目的学习,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大量缺失,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学生,熟练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在把时间运用在除了学习之外的社会生存的技能上,这样的人,往往步入社会后,可以比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如鱼得水。
我,并不认同。
一、简要介绍所读书名,谈总的感受。
二、概括文中内容(略写);三、根据内容谈感受感想(详写);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人、事谈感想(详写)。
四、总结全文,强调感受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同学的故事。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心里感触很深。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就算一天半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先出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砰一叭!砰一叭!爆竹声,震耳欲聋。今夜的天空多么美丽,红的、绿的、黄的焰火在空中飞舞着,远处不时泛出一道道红光??因为今天是除夕!但美丽的夜晚,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和爆竹的轰鸣,都没有使我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因为那《卖火柴的小女孩》震撼了我。即使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我的泪水还是止不住往下流。
我仿佛看到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她那又冷又饿的可怜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仿佛听到小女孩叫卖火柴的声音,那凄凉的声音像一支利箭戳人心碎。我仿佛又看到蟋缩在冰冷墙角下瘦小的身躯,仿佛又看到小女孩向点燃的火柴投去渴求的目光。“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想:要是小女孩和她的奶奶“飞”到我们国家来,那一定会得到无限的幸福,吃得饱,穿得暖。啊,你们来吧!来吧!大家欢迎你们。
但是,我这天真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她们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里,等待她们的将是贫困与剥削,痛苦与死亡。穷人渴望自由的愿望是无法成为现实的。所以“她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看了这撕人心肝的话语,我不禁痛恨资本主义的残酷,是这种罪恶的社会夺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命。
这时,一阵猛烈的爆竹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起身走到了门外,“瞧,‘天女散花’!”听到这欢呼声,我不禁仰望天空,当彩色的焰火升到美丽夜空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和她的奶奶在红红绿绿的焰火中站着,幸福地微笑着。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惋惜之余,问题悄悄爬上了心头,为什么英法联军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抢掠、烧杀、毁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去制止呢?思考再三,答案是:当时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击。想管?却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的毁灭。1904年,在我国东北地区,爆发了一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在第三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是日本和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打仗。为什么日本和俄国敢在我国土地上打仗呢?因为我们中国太弱,太弱。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珍藏有中国的文物近百万件,流失在民间的就不计其数。
惋惜、愤怒之余,我一定要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把祖国失去的,全部拿回来,而不是花高价买回来。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加油吧!
这是一篇构思奇巧的读后感。文章的开头,小作者连续用了五个设问,构成了排比,十分有气势,震撼人心。然后具体谈感想,说体会。结尾表达决心,发出号召,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有感。
假如你要我从全世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中挑选出一位最出色的音乐家。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贝多芬。
在这本《音乐巨人贝多芬》里,我了解到了贝多芬伟大的一生——他的成长经历,他的音乐创作轨迹,他毕生和耳聋的对抗,他毕生和命运的搏斗,以及与庸俗的社会相抗争。
人们都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了全世界。
他们说的真的非常对。因为,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更何况还是一位钢琴家来说。耳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听力,对于钢琴家来说,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不是很重要的吗?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失去了听力。
让人佩服的是,在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在耳朵已经听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贝多芬还是依旧不肯放弃,在死亡到来的日子前又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生活十讲(蒋勋)1、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2、洪晓慧的王水事件令人可悲,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3、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4、豢(huan)养,戕(qiang)害,负笈(ji)。
5、认识知识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分,如果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6、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7、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使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9、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如果只是一部分,就会十分危险。
10、经典之所以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11、《美丽少年》(新官学)结束。
12、“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13、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14、梦娜丽莎的画像,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而已,他标志着一个人可以被当成人看待的意义与价值。
15、多一点盼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你就会少一点苦恼。
16、电影。
17、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19、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1、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呢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22、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
23、常常一个法律事件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
24、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无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25、信仰教育简单的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26、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被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经的起所有人的怀疑。
27、肉必自腐而后生虫。
28、当今的教育体系急功近利的要求结果,少掉了思辨的过程。
29、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痴是没有办法看透彻,爱就是有太多的牵挂。
30、人世间所经历的受伤、挫折、坎坷,都是一个领悟的重要契机。(新信仰)。
31、人不可以物化,你买车子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与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让你幸福。
32、应该产生老子、庄子的知识的殿堂也被物化时,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33、不要在学校里成为一个挣钱的工具,要多培养自己的性情。
34、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小王子》。
36、幻想跟科学是有关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38、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你要什么”而是“你不要什么”。
39、《双面薇诺妮卡》。
40、有时我觉的假象比真相更真实。
41、文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呈现。
42、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的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43、事实经过记忆以后变得更美了,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读的就是文学,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44、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与不喜欢来判断一个人,要多看文学作品,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45、一个人的动力,如果你是为了个人和你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后面有几亿人等着你回来建设,这个动力是绝对不一样的。
46、《命运的迹线》《岛屿独白》《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47、在社会里,如果没有那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么成功的诗人,关键是要成为金字塔上的人很难。
48、郁达夫、徐志摩、胡适这3个人的情书。《文学力》结束。
49、外层的干扰越大,本心修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50、期待要是太强,欲望要是太强,整个心都是出于被干扰的状态。
51、要对眼前的事物是一种淡,一种静观的姿态,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里,保持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境界。
52、爱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
53、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定不要被某些东西所迷惑。
54、当你每天不上进,不读书,然后发胖,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时,你就是不爱对方了。
55、有时候你的爱,你的宽容,你的才华,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这是智慧。
56、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你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58、当你用合理的方法去了解情欲时,那种生理上的亢奋是会减低的。59、欲望是可以把一个人折磨成这个样子的。情既相逢必主淫。
60、邱妙金的《蒙马特遗书》。
61、只要相信我们就能做出改变,改变不会容易,真像让人痛心。
62、努力和遗憾,哪个更痛苦。63、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八
《生活十讲》读后感篇1:生活十讲生活十讲(蒋勋)1、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2、洪晓慧的王水事件令人可悲,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3、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4、豢(huan)养,戕(qiang)害,负笈(ji)。
5、认识知识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分,如果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现问题。6、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7、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使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9、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如果只是一部分,就会十分危险。
12、“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13、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14、梦娜丽莎的画像,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而已,他标志着一个人可以被当成人看待的意义与价值。
15、多一点盼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你就会少一点苦恼。16、电影。
17、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19、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1、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呢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22、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
23、常常一个法律事件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24、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无法解答信仰的问题。25、信仰教育简单的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26、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被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经的起所有人的怀疑。27、肉必自腐而后生虫。
28、当今的教育体系急功近利的要求结果,少掉了思辨的过程。29、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痴是没有办法看透彻,爱就是有太多的牵挂。30、人世间所经历的受伤、挫折、坎坷,都是一个领悟的重要契机。(新信仰)31、人不可以物化,你买车子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与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让你幸福。
里成为一个挣钱的工具,要多培养自己的性情。
34、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小王子》。
36、幻想跟科学是有关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40、有时我觉的假象比真相更真实。
41、文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呈现。
42、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的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43、事实经过记忆以后变得更美了,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读的就是文学,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44、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与不喜欢来判断一个人,要多看文学作品,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45、一个人的动力,如果你是为了个人和你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后面有几亿人等着你回来建设,这个动力是绝对不一样的。
46、《命运的迹线》《岛屿独白》《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
47、在社会里,如果没有那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么成功的诗人,关键是要成为金字塔上的人很难。
48、郁达夫、徐志摩、胡适这3个人的情书。《文学力》结束49、外层的干扰越大,本心修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50、期待要是太强,欲望要是太强,整个心都是出于被干扰的状态。
51、要对眼前的事物是一种淡,一种静观的姿态,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里,保持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境界。52、爱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
53、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定不要被某些东西所迷惑。
54、当你每天不上进,不读书,然后发胖,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时,你就是不爱对方了。55、有时候你的爱,你的宽容,你的才华,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这是智慧。56、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你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58、当你用合理的方法去了解情欲时,那种生理上的亢奋是会减低的。59、欲望是可以把一个人折磨成这个样子的。情既相逢必主淫。60、邱妙金的《蒙马特遗书》。
专著研现代办学思想。
——读书分享会材料——《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先从买书谈起吧!当得知校长要为领导班子购买李希贵先生的教育专著《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我就到当当网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搜索。搜索后,我发现竟然还有本书《学生第二》,好奇的我浏览了一下书评。知道了李校长的《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以及《新学校十讲》,这三本书都是一个主题,学校管理。字面上看一本《学生第一》、一本《学生第二》两本书好像很矛盾,其实用李校长的话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管理上教师第一。
在书中,李校长所提倡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就从李校长提出的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来谈谈我读书的感受:
一、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
面、艺术方面等等有特长、兴趣的孩子,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细细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我们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看到了这些活动代表的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我觉得,有时我们在教学中、管理中,不要太高深的理论,要的就是实践的勇气和智慧。需要的就是在工作时,考虑应如何搭建平台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如何去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如何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成长课程、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享受到在学校学习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如何让课堂的时间成为孩子们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
管理学上的“学生第二”,也就是管理上的教师第一,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感受到工作在永宁是幸福的,提高我们老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老师们将这种幸福感带到课堂、带给孩子,从根本上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学生中午如厕、洗手拥挤的现象,大家商讨了半天也没有商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案,张校就提出让班子成员与一年级班主任进行商讨,研究解决方案,来自班主任的方法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这个办法肯定会得到班主任的全力配合,而并非是领导来了,我管,领导不在,我没看见的状态。让老师通过这样管理实务的介入,让老师感受到他是学校的主人翁,我们就可以得到老师们最全力的配合,同时我们也可以减少很多来自老师群体的阻力。
一、简要介绍所读书名,谈总的感受二、概括文中内容(略写);
全文,强调感受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同学的故事。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心里感触很深。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就算一天半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先出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砰一叭!砰一叭!爆竹声,震耳欲聋。今夜的天空多么美丽,红的、绿的、黄的焰火在空中飞舞着,远处不时泛出一道道红光??因为今天是除夕!但美丽的夜晚,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和爆竹的轰鸣,都没有使我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因为那《卖火柴的小女孩》震撼了我。即使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我的泪水还是止不住往下流。
我仿佛看到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她那又冷又饿的可怜样子使我心如刀绞;我仿佛听到小女孩叫卖火柴的声音,那凄凉的声音像一支利箭戳人心碎。我仿佛又看到蟋缩在冰冷墙角下瘦小的身躯,仿佛又看到小女孩向点燃的火柴投去渴求的目光。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想:要是小女孩和她的奶奶“飞”到我们国家来,那一定会得到无限的幸福,吃得饱,穿得暖。啊,你们来吧!来吧!大家欢迎你们。
但是,我这天真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她们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里,等待她们的将是贫困与剥削,痛苦与死亡。穷人渴望自由的愿望是无法成为现实的。所以“她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看了这撕人心肝的话语,我不禁痛恨资本主义的残酷,是这种罪恶的社会夺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命。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惋惜之余,问题悄悄爬上了心头,为什么英法联军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抢掠、烧杀、毁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去制止呢?思考再三,答案是:当时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击。想管?却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的毁灭。1904年,在我国东北地区,爆发了一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在第三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是日本和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打仗。为什么日本和俄国敢在我国土地上打仗呢?因为我们中国太弱,太弱。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珍藏有中国的文物近百万件,流失在民间的就不计其数。
惋惜、愤怒之余,我一定要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把祖国失去的,全部拿回来,而不是花高价买回来。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加油吧!
这是一篇构思奇巧的读后感。文章的开头,小作者连续用了五个设问,构成了排比,十分有气势,震撼人心。然后具体谈感想,说体会。结尾表达决心,发出号召,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有感。
假如你要我从全世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中挑选出一位最出色的音乐家。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贝多芬。
在这本《音乐巨人贝多芬》里,我了解到了贝多芬伟大的一生——他的成长经历,他的音乐创作轨迹,他毕生和耳聋的对抗,他毕生和命运的搏斗,以及与庸俗的社会相抗争。
人们都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了全世界。
他们说的真的非常对。因为,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更何况还是一位钢琴家来说。耳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听力,对于钢琴家来说,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不是很重要的吗?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失去了听力。
让人佩服的是,在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在耳朵已经听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贝多芬还是依旧不肯放弃,在死亡到来的日子前又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同学们,你们自己想想看吧!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生,这样的伟大。能不让人佩服吗?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九
这里的官学类似于“固化的思想”,我们太过于习惯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到了柏拉图对于性交的分类。一种是生殖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磁性,而精神性的性交上只需要一个精神上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便是对于这样的一种思想的包容,才让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恋合法的地区吧。
第三讲、新伦理。
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的。作者提到了内省的教育,也提到了意识形态的问题。现在的我们很容易获得一件东西,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于是便很难珍惜。时代快速地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你,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书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讲、新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便是在强调实践。作者信仰过天主教,也研究过佛教。在他看来,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的贪痴嗔。在这一章中,作者强调了在教育中建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当人们看到生命本质的真相时,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第五讲、谈物化。
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人文与物质的两难自古皆然。因此在物质和精神中保持平衡,便是在避免资本主义的单一化,维持社会的多元性。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小王子》里的房子,很有共鸣了。
第六讲、创造力。
“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可能将来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神话其实是虚构的故事,但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正是文明的起源。
第七讲、文学力。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文学是一种疏离,“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喜欢文学,是因为文学里的美和震撼是跨越时代与国家的,与历史和政治无关。
第八讲、爱与情。
爱的本质在于:人是为了幸福而活。人永远需要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得到爱。但是,如果带着占有之心去爱,那么对于彼此而言都是负担。与此相比,用一种保管的心情,彼此都会更好,也更宽容。
第九讲、情与欲。
“情欲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情与欲本身就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刻意回避,甚至去压制,那么只会将至妖魔化。电影也好,书籍也好,都有这方面的描写。当我们一味地想避开对于人类动物性的讨论,就会分裂。
《饮食男女》这部电影里,渗透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个时代的人,每一道菜都是细工出慢活,等待是他们的态度。如今的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习惯了快餐。可能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慢下来,去用心生活。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著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团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喜欢。
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一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
20xx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
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
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
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
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
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
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
“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
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
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
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
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
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
《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
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
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
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
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
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
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才引发的。
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
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
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
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贪wu腐bai,让我深感官场的黑暗。
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性思维。
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浪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
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
书中谈到了文学。
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
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爱”“欲”。
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
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
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
最后讲的是吃。
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
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
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
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
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紫壬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
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
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
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
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
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
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
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
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
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
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
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
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二
在书中,我很喜欢李校长提出的客户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有句话是对谁负责,他跟服务对象是两个概念。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找到自己的客户是谁,都去听一听客户的心声,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发现抱怨背后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特别利用鱼骨图来量化问题的归因分析很受启发。
李校长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寻找流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合理了,结果才会理想。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不同时期的家长会,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等等。甚至购买图书都是有流程的。
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一位学者从教师导向层面对好学校总结的6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要有一位得到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团队建设中的校长;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强调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学校是我的期待,我想也是我的同仁的期待。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思考了教育的真谛,我思考了我们将怎样梳理学校的文化特色,怎样才能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团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喜欢。
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四
今年暑假,学校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开展了班主任寒假共读一本书,共同研讨的活动,这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班主任工作十讲》,陈宇老师以23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系统介绍带班妙招,班主任一看就能懂,拿来就能用,。
带着崇敬之情我上网搜索了陈宇老师的个人履历。陈宇,南京市第六中学化学教师,著名的班主任工作者与研究者,南京市第四届“斯霞奖”获得者,《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专栏作者,著有《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与于洁合著的有《教育如此美好——29个真实故事与点评》、《对教育失败说不——29个典型案例与点评》。
细细读来,《班主任工作十讲》特别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策略的普适性,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强。陈宇详细解读班主任老师经常面对的十大问题,设计班级生活的众多细节。书中还有大量的工作典型案例、工作流程图、工作示意图、统计表格等,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可操作性。
全书分十讲,一路写来,一气呵成。
回想任班主任这三年以来自己的工作,特别是班级事物的处理上,虽兢兢业业,但比较保守,虽任劳任怨,但不够系统;虽有一腔热血,但仍有遗憾。比如,班里的一些制度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比如在班干部的舍弃上不够大胆果断。我想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下次再从高一带起的话,我一定开学之初就做一个统筹安排。于是我着重学习了这本书的第二三四五讲。
第二讲《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结构》。有了基本方法,还需要基层组织去安排实施。本讲首先阐释班级管理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不养闲人”,就是人人有事做;二是“不留盲区”,就是事事有人做;有效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丑小鸭无人问津”的尴尬。其次是岗位设置三大原则:一是“按人设岗”,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二是“按需设岗”,每一件需要的事情都有人管理;三是“因人设岗”(可以是“因材设岗”),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设置特别岗位。特别是“6人小组”,让全班成为一盘棋。
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班级工作的关键。因此,班级工作就是人的工作。本讲四个部分,介绍“岗位能手”的培养。一是选择班干部,特别是第一届班干部的选择至关重要,用人表示班主任工作的方向;二是培养岗位能手,给指南,作指导,搞培训,落实检查,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寻找得力助手,“班助”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执委”成为日常“管家”,“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四是值日生的培养与评比,为班级正常运转奠基。
第四讲《班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班级管理顺利达成目标。首先,作者研究了班级制度的作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力、激励作用、指导工作、预期结果,等等,了解了作用就可以更加明确地制定制度。其次,作者讨论了制度的原则,体现民主、公平正义、化繁为简等,也是班级制度应有的三个特点。特别是班级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具体明确,创意设计,可以操作。
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建构》。评价是一种杠杆,杠杆的力量可以驱动班级工作。作者关注的是两类评价:一是学习评价。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的核心指标,作者建立排行榜,设立“大力神杯”,发放奖学金,从多个角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二是综合表现评价。每周感动班级人物、月度班级风云人物、年度班级新闻人物、年度班级十件大事等等,人物和事件的评选大大促进了班级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榜样。在建构班级评价时,作者“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思想方法值得学习。
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掩卷沉思,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学前,我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的学习方案。
3、班级口号。
4、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5、座位安排。
6、班级工作意向问卷调查表。
8、班级岗位招标规则。
9、班级积分制度。
学生报道后,就可以结合上面的准备,立即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手册学习。
2、竞争上岗。
3、岗位标准的学习。
4、班委职责的学习。
5、重要班干部的培训。
6、班级制度的制定。
最后,希望我能像陈宇老师书中所说,掌握这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并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五
几年前,就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那时对新教育的推崇也很有激情,不止一次地组织教师学习其新教育的理念,体验新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喜和忧。而今当我怀着好奇心,一鼓作气读完了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时,感慨颇多,钦佩李校长远见卓识的教育智慧,欣喜教育改革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然而,对比之下想想自己的学校,想到一同工作的领导和同事,想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有欢喜又有忧。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李校长为了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问题,形成了很多新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不是他在坐而论道中形成的,而是在新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向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各种赛事也是榜上有名,小升初的考试中,进入重点中学也为数不少,这些成绩也着实让人欣喜。这些是人们看在眼里的积极地引以自豪的一面,然而现实工作中,当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对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活动漠不关心、不感兴趣,课堂缺少生命活力,教学效率不高,重智轻德,教育学生错过了最佳时机等状况时,担忧便情不自禁。
读《新学校十讲》,李校长对失败的阐述,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失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失败,尤其是我担忧的种种现状,可以说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庆幸《新学校十讲》给我指明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带来了工作动力,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带着我的团队朝着理想的教育——新学校迈进。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六
王水照先生评价本书是“以普及读物而优入学术著作之林”。优秀的学术著作也应该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的。
诚然,这本书的论述范围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党争、禅宗等方面也是作者向来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实属必然,但如何更好地有机结合并非易事。这个问题对于宋代文学研究而言,更加值得深思。
书中p333关于苏轼和沈括关系的一段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引文,其实作者漏引了一句,“轼益薄其为人。”这就意味着苏轼并没对沈括曾经的陷害真正释怀,原书p334却说,“他们的关系改善了。”再者说,沈括对苏轼的陷害本身就存疑,《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质疑了这一事实的可靠性。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照理说编辑是有义务把引文再进行核对一遍的,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漏引的问题。因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当然也没有必要抓住一点点问题不放。希望才疏学浅的我以后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但是,对于材料的辨伪以及处理利用方式是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七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
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八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进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教学过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说的,要和当时的情境想适合。比较难。努力靠近。
2。积极主动改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把握难度大,说说容易做做难,具体操作难度更大。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和时间,学习方向把握,结果和过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注重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4、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尽量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风险极大,现阶段实行在无法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多方面误解。
5、教材分析依据“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能力。
6、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总的说,有效教学也好,素质教育也罢,一切看起来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十九
在陈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面引导、激发学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线,贯穿全书始终。
就书本的体系构成中,陈老师在好多章节里都不断地提及激发学生的意义以及如何激发等等。如在第一讲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第十一小节中就明确了班主任管理学生应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第十三小节中,陈老师讲到运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讲中,陈老师专门讲到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分别从鼓励先进,适度奖赏,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三个方面来讲。在第三讲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手中,如何培养值日生,就通过评选劳动“示范岗”,塑造“岗位明星”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以这样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品质的培养。在第七讲营造优良班风中,陈老师强调用学生的优点在班级树正气,来确定班风大格局。指出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发挥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强调树立正面典型形象,对班风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同时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到,在班级中寻找正面,典型形象的范围要宽泛,从学习优秀到助人为乐,从常规表现到体育活动,从展示才艺到献爱心,哪怕是坚持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的学生,都应在关注的视线之内。班主任要想尽办法,宣传班级里的好现象,好习惯,好同学,让好风气占据绝对主流。指出班主任的批评与高压手段,只能在短期内产生好的效果,在压抑的氛围中,良好的班风是不可能形成的。积极的,正向的传递,班级一定会越来越好。陈老师还提到良好的班风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和支持。我不由得想起实验高中刘铁群老师的有家长深度参与的班会课,这种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和热赞的班会新形式,必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放大,达成师生认识一致,无形中,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交融,实现家校教育的合力。
陈宇老师在激发学生时,能够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实施激发。如在第五讲,班级多元评价中,陈老师在学习评价中设立了“班级学习积分排行榜”“班级大力神杯”“班级奖学金”;为表彰成绩进步突出的学生设立的最佳表现奖——“超越奖”;奖励保持成绩领先不退步的学生的“坚守奖”;表彰连续进步的学生设立的“持续推进奖”;还有“达标奖”“单科特别奖”“最佳师徒组合奖”等等。多种多样的奖项设置,肯定学生的每一个努力和进步,使班级有了明确的正面导向,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这样的班级又会进一步地滋养学生,使其变得更好更棒。
同时,陈老师对学生的激发,又是序列化的,成体系的。如在综合表现评价中,陈老师在班级设立“每周感动班级人物”“班级月度风云人物”“班级年度人物”,评选“感动班级十大事件”等等。陈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开展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层进式的评价,在班级持续形成向优秀学习,成为优秀这样良好氛围,更容易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固化起来。从肯定每一个到肯定每一批,从肯定一次到阶段肯定进而持续肯定。有了这样的序列化的激发和评价,学生将会成长更好,班级将会发展更佳。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除了做好制度建设,做好常规管理之外,如何使班级和学生在学习上,更扎实高效,富有激情。我想只能是多种途径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老师卓有成效的做法给了我们最好的引领,也将激发我们走向最好班级的管理。
与陈老师相比,已有十多年班主任经历的我,从没有如此用心地想过针对班级建设和发展中的某个问题,去深入地思考总结,把所思所想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不断完善优化。今后,我要虚心向陈老师学习,在班级的各项事务中用心去工作,我会领着学生一起去思考总结更为普遍的做法,使自己的管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班级,力求使自己也能像陈老师那样做个用心工作的班主任。
读《班主任工作十讲》一书,给了我很多感受和启发。在班级的管理中,我们要见贤思齐,向陈老师不断地学习。立足班级,用心工作,将工作做实做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尝试去激发学生,我们希望学生除了更努力学习,更希望看到他们在获得肯定、激励的过程中成长为更自信、更丰富、更富开创性、更具成长力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工作室的伙伴们,在陈老师的指引下,一起抱团成长,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给学生最好的管理,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牛浩)。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二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伟大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并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人们正在见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造性贡献集中表现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比如,在社会主要矛盾方面,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战略步骤方面,明确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外部条件方面,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保证方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发展动力方面,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方式方面,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二十一
蒋勋的《生活十讲》是他多年前在电台节目的录音整理稿,主要是一些作者对当时台湾社会事件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多数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放在今日的大陆语境中,仍然让我感受到振聋发聩之功效。
严格来说,不是振聋发聩,而是潺潺流水划过心田。谈价值观,我最喜欢这段话:“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在物化的社会语境中,如何以更柔软的姿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以悲悯和同理心去看待这个社会的人事物,懂得“哀矜而勿喜”。
谈信仰,是要保持崇拜感,是经过思考的,让自我可以得到释放的轻盈。谈文学,让我们能“了解天地之心,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在文学中,我们不是要答案和完成,而是允许人性复杂背后切身之痛的书写式的宽容。谈情爱,爱的本质是为了幸福,需要爱人,需要得到爱,但爱的形式与道德、法律没有办法脱节,我们需要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
蒋勋的言论风格,正如他解读红楼梦一样,细腻的,温情的,像一阵风、一场雨,偶尔敲打我的心。
网课十讲读后感篇二十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xx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重大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新的指导思想所要解决的是:我国新时代继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如何强起来的问题;是继“不挨打”“不挨饿”之后,如何“不挨骂”的问题;是人民生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如何加快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因此,学习贯彻这一思想是全党全国首要的政治任务。而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在全国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为了让人们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切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核心和编写特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这本书是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本较全面、系统的通俗理论读物。它以党的xx报告为基调,以报告中“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我们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习近平思想理论的根本内核,并凸显了其鲜明的思想特色和理论品格,为我们学习领会这一思想提供了路径与抓手。它的编写特色:一是准确,二是生动,三是深刻。说它准确,是说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分析、阐释,是规范、权威的,可以说具有定盘星和度量衡的作用,能够为我们所遵循。说它生动,是说它的论述、分析生动活泼,妙喻迭出,呈现出典型的“习式语言风格”。如它在第三讲中说: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第七讲中说: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第十四讲说:中国对外开放拒唱独角戏;第十六讲中说:民主不是装饰品;第二十讲中说: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第二十二讲中说: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等等,风趣幽默,不是搬起脸来说教,而是娓娓道来,春风化雨。说它深刻,是说它的论述非常深刻系统,道理说得非常充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能让人对它所讲的道理非常信服。
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深学透。就是要按照中央学懂弄通做实的通知要求,系统学习、认真学习,要做到通读、深读。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深入学习好习近平同志的“原文原著”,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等,这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二是同时也要学习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而且通俗理论读物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精神实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97130.html】